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漢書地理志是卷多少

漢書地理志是卷多少

發布時間:2022-02-12 04:01:24

❶ 漢書總共有多少篇分為什麼分別有多少篇

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

❷ 《漢書·地理志》分為幾卷

《漢書·地理志》東漢時期史學家班固所著的古代歷史地理之傑作,分為上、下兩卷。

由於歷代編修的疆域政區地理志是古代地理著述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具有傳統特色。而這種傳統的體系和古代地理學體系的形成正是從《漢書·地理志》開始的。

❸ 《漢書·地理志》成書年代

《漢書·地理志》中國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由東漢學者班固撰寫,成書於公元54~92年間,為《漢書》十志之一。是中國最早以疆域政區為主體的地理著作,開創了疆域地理志和沿革地理的體例, 是中國地理學史上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

❹ 《漢書·地理志》寫的是什麼

《漢書·地理志》是中國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也是歷代記述疆域政區的始祖,為班固首創,這種體例為中國兩千年來沿革地理著作樹立了楷模。

《漢書·地理志》的內容由3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敘述從黃帝時代到漢帝這一段時間疆域變遷概況,轉錄《禹貢》、《周禮·職方》的全文。第二部分敘述漢朝地理,這是《漢書·地理志》的主體。以漢平帝元始二年建置的行政區域為綱,按照行政區域大小的劃分,一一敘述了當時的103個郡(國)及其所轄的1587個縣(道、邑、侯國)的建制沿革以及各郡縣的戶口數字、山川湖澤、物產、水利工程、古今重要聚落、關塞和名勝古跡等。另外,《漢書·地理志》包括了許多珍貴的地理資料,比如它記載的石油產地是最早的,它記載的戶數和人口數也是最早的。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的數據,可以給出西漢元始二年全國人口分布圖,礦產分布圖和手工業分布圖等。第三部分轉錄劉向《域分》及朱贛《風俗》的有關內容。

《漢書·地理志》是中國第一部以疆域政區為主體、為綱領的地理著作。它開創了我國撰寫疆域地理志的新體例。《漢書·地理志》是二十四史內16部《地理志》中最好的一部。《漢書·地理志》又是一部重要的歷史地理著作。不少漢以前古籍所記載的地名都是由於《漢書·地理志》用漢地名予以注釋,後人才知道它們的正確位置。《漢書·地理志》是一篇史料價值很高的古代地理文獻,是中國地理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代表作。

❺ 25史中地理志分別在什麼位置具體卷數

o

❻ 元人所撰《宋史》中第幾卷至第幾卷為地理志

卷085 志第三十八 地理一 ○京城 京畿路 京東路 京西路
卷086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河北路 河東路
卷087 志第四十 地理三 ○陝西
卷088 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 ○兩浙 淮南東路 淮南西路 江南東路 江南西路 荊湖南路 荊湖北路
卷089 志第四十二 地理五 ○福建路 成都府路 潼川府路 利州路 夔州路
卷090 志第四十三 地理六 ○廣南東路 廣南西路 燕山府路

❼ 《漢書地理志》都記載了哪些內容

《漢書·地理志》是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撰寫的古代地理傑作,簡稱《漢志》。它記錄有關郡國的礦產,以及管理礦產的鐵官、銅官、金官、鹽官所在的地方,對主要河流、湖海也有較詳細的記載。

《漢書·地理志》是一篇具有重大價值的古代地理著作。此書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部全國性地理著作,也是我國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不僅首創「地理志」之先河,對於研究西漢的礦產資源的開發情況,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漢代,我國渤海海域曾經發生鯨魚游弋和集體自殺事件。據記載,公元前16年春,「北海出大魚,長6丈,高一丈,4條,皆死」。又記載,公元前4年,「東萊平度出大魚,長9丈,高1.1丈,7條,皆死。」

這兩條記錄,均來自於班固所著的《漢書·五行志》。文中的北海、東萊平度,都是指今天的渤海灣。漢代的一丈合2.3米。長6丈,即長達13.8米,

❽ 漢書地理志的內容介紹

漢書地理志包括上、下兩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歷史地理之傑作。歷史的時、空不可分,故寫歷史必記及地理。此志,首先敘述漢以前的地理沿革,著重寫了《禹貢》九州和《周官》九州;接著敘述西漢的地理,以郡國為條,用本文加註的形式,依次寫各郡國及其下屬縣、道、侯國的地理概況,諸如郡縣的民戶、人口,廢置並分更名的歷史,各項特產,都尉、鐵官、鹽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澤,關塞要隘,名勝古跡,道路交通,等等;並總記了西漢平帝時郡、國、縣、道、侯國的總數,全國的幅員,土地面積,定墾田、不可墾地、可墾不可墾地,民戶、人口總數等;再就是參考了《史記·貨殖列傳》寫各地風俗特產的內容,匯總了劉向「略言其地分」、朱贛「條其風俗」的成果,加以班固本人對歷史和地理的了解和研究,按經濟和風俗特點區分地域,寫了各個地域的范圍、歷史、地理、民生、風俗和特點,以及中外交通和交流的情況。從而大大地拓展了史學研究的范圍,對後世發生了深遠的影響。本志重點在「風俗」,意在說明地理與政治的關系,提示為政者注意各地風俗,從地理實際出發以施其政。
《漢書·地理志》由三部分組成,卷首收錄我國古代地理名著《禹貢》和《職分》二篇,這是對前代沿革的簡單交待;卷末有劉向的《域分》和朱贛的《風俗》,作為附錄;中間是主體部分,是班固的創作,這部分以記述疆域政區的建制為主,為地理學著作開創了一種新的體制,即疆域地理志。作者根據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建制,以疆域政區為綱,依次敘述了103個郡國及所轄的1587個縣、道、邑、侯國的建置沿革。在郡國項下,都記有戶口數字,把這些數字加起來,就能得出漢平帝二年的全國人口數為59594978人,這個數字雖不能說十分准確,但它卻是當時全國各郡縣戶口數匯總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這也是最早的提供全國人口數字的一部史書。在縣、道、邑、侯國的項下,則根據地區特點,分別選擇有關山川河流、礦藏、物產、經濟發展和民情風俗等等,各郡寫法體例一致,便於對比、查找,為今天研究歷史地理,提供了寶貴的史料。全書還記錄了周秦以來許多寶貴的地理資料,如在上郡高奴縣下記 有洧(wěi,音委,洧水,水名,在河南省)水,可(燃) ,這是最早的關於石油資源的記載;在西河郡鴻門縣下記 有天封火井祠,火從地出也 ,這里所記的火井,就是天然氣;據統計,它載有鹽官共36處,鐵官共48處,反映了當時鹽、鐵產地的分布情況;書中記水道和陂、澤、湖、池等,合計300多處,記在發源地所在的縣下說明它的發源和流向,較大的河流還記所納支流和經行里數,這為了解古今水道的改變情況,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❾ 漢書一共有幾冊啊!

現在通行的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共12冊。其他的版本冊數各有不同

❿ 漢書地理志不者數年來還是什麼意思

未淹死的人(未遇難的)幾年後才回還了。
又苦逢風波溺死,不(否)者數年來還,不 通「否」

漢書新注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酒泉郡(1),武帝太初元年開(2)。莽曰輔平。戶萬八千一百三十七,口七萬六千七百二十六。縣九:祿福(3),呼蠶水出南羌中(4),東北至會水入羌谷。莽曰顯德。表是(5),莽曰載武。樂涫(6),莽曰樂亭。天(7),玉門(8),莽曰輔平亭。會水(9),北部都尉治偃泉障(10)。東部都尉治東部障(11)。莽曰蕭武。池頭(12),綏彌(13),干齊(14)。西部都尉治西部障(15)。莽曰測虜。

(1)酒泉郡:轄境在今甘肅省西部,郡治祿福。(2)太初元年開:據施之勉考證,河西四郡中的酒泉郡,乃武帝元鼎六年最先開。(3)祿福:故城即今甘肅酒泉縣治。(4)呼蠶水:其中酒泉以上一段今稱北大河。(5)表是:故城在今甘肅高台縣西約四十里。(6)樂涫:故城在今甘肅酒泉縣東南約百里。(7)天(yī)在今甘肅玉門市南。(8)玉門:故城在今甘肅玉門市西北約五十里。(9)會水:故城在今甘肅金塔縣東南約八十里,長城遺址北。(10)偃泉障:在今付肅金塔縣東北百餘里。 (11)東部障:在漢會水縣東十餘里,今金塔縣東南約百里。(12)池頭:故城在今甘肅安西縣東疏勒河鎮附近。(13)綏彌:在今甘肅酒泉縣東。 (14)干齊:故城在今甘肅玉門市西北低窩鋪附近。 (15)西部障:故址在今甘肅玉門市西北玉門鎮以西十餘里。

朔方郡(1),武帝無朔二年開。西部都尉治窺渾。莽曰溝搜。屬並州。戶三萬四千三百三十八,口十三萬六千六百二十八。縣十:三封(2),武帝元狩三年城。朔方(3),金連鹽澤、青鹽澤皆在南。莽曰武符。修都(4),臨河(5),莽曰監河。呼遒(7),窳渾(7),有道西北出雞鹿塞。屠申澤在東。莽曰極武。渠搜(8),中部都尉治。莽曰溝搜(9)。沃野(10),武帝元狩三年城。有鹽官。莽曰綏武。廣牧(11),東部都尉治。莽曰鹽官。臨戎(12),武帝元朔五年城。莽曰推武。

(1)朔方郡:轄境相當今內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後套地區。郡治朔方。(2)三封:故城在今內蒙占瞪口縣西北約八十里。(3)朔方:故城在今內蒙占杭錦旗北一百五十餘里。(4)修都:故城在今內蒙古杭錦旗西三十餘里。(5)臨河:故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約百里。(6)呼遒:故城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偏東,在朔方故城東南。(7)窳(yu)渾:故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西南近百里。(8)渠搜:故城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在故朔方與呼遒之間。(9)莽曰渠搜:其下脫「亭」字(王先謙說)。(10)沃野:故城在今內蒙古臨河縣西南約六十里。(11)廣牧:故城在今內蒙佔五原縣南五十餘里。(12)臨戎:故城在今內蒙古磴口縣北約三十里。

五原郡(1),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東部都尉治稠陽。莽曰獲降。屬並州。戶三萬九千三百二十二,口二十三萬一千三百二十八。縣十六:九原(2),莽曰成平。固陵(3),莽曰固調。五原(4),莽曰填河亭。臨沃(5),莽曰振武。文國(6),莽曰繁聚。河陰(7),蒲澤(8),屬國都尉治。南興(9),莽曰南利。武都(10),莽曰桓都。宜梁(11),曼柏(12),莽曰延柏。成宜(13),中部都尉治原高(14),西部都尉治田辟(15),有鹽官。莽曰艾虜。稠陽(16),北出石門障得光祿城(17),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頭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虜城。莽曰固陰。莫(18),西安陽(19),莽曰鄣安。河目(20)。

(1)五原郡: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河套以東、陰山以南、包頭市以西和達拉特、准格爾等旗地。郡治九原。(2)九原:故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3)固陵:地點無考。(4)五原:在九原故城西北,今內蒙古固陽縣西南。(5)臨沃:故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故九原城東南。(6)文國:地點無考。(7)河陰:故城在今內蒙古達拉特旗西偏北。(8)蒲澤:地點無考。「蒱」,一作「蒲」。(9)南興:故城在今內蒙古准格爾旗東約八十里。(10)武都:故城在今內蒙古東勝縣東北召坡附近。(11)宜梁:故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故五原城西南。(12)曼柏:故城在今內蒙古東勝縣東北鹽店附近。(13)成宜:故城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約百里,在故宜梁城西。(14)原商:當作「原亭」。在故成宜縣城東南。(15)田僻(bi):在故成宜縣城西北。(16)稒陽:故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東約十里。(17)光祿城:在古稠陽城西北約百里,今內蒙古固陽縣西南約七十里。(18)莫:地點無考。(19)西安陽:故城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約六十里,故成宜城西。(20)河目:赦城在今內蒙古烏梁素海東。

雲中郡(1),秦置(2)。莽曰受降。屬並州。戶三萬八千三百三,口十六萬三千二百七十。縣十一(3):雲中(4),莽曰遠服。咸陽(5),莽曰賁武。陶林(6),東部都尉治。楨陵(7),緣胡山在西北。西部都尉治。莽曰楨陸。犢和(8),沙陵(9),莽曰希恩。原陽(10),沙南(11),北輿(12),中部都尉治。武泉(13),莽曰順泉。陽壽(14)。莽曰常得。

(1)雲中郡:轄境相當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以東,大青山以南,卓資縣以西,黃河南岸及長城以北。秦時轄境較大,西漢時縮小。郡治雲中。(2)秦置:趙武靈王時置,秦始皇十三年因之。全祖望曰:楚漢之際屬趙國,尋分屬代國,高帝三年屬漢,四年復以屬趙國,六年屬代國,十一年以邊郡收。(3)縣十一:秦時領縣十二,見《史記·周勃世家》。(4)雲中:故城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約七十里。(5)咸陽:故城在今內蒙占上默特右旗東約三十里。(6)陶林:故城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北 約七十里。(7)楨陵:故城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南約七十里。(8)犢和:在今內蒙占土默特右旗西北。(9)沙陵:故城在今內蒙古托克托北約十里。(10)原陽:故城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約十里。(11)沙南:故城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南約七十里,在故楨陵城西約十里。(12)北輿:故城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13)武泉:故城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北約三十里。(14)陽壽:故城在今內蒙古托克托。

雁門郡(1),秦置(2)。句注山在陰館(3)。莽曰填狄。屬並州。戶七萬三千一百三十八,口二十九萬三千四百五十四。縣十四(4):善無(5),莽曰陰館。沃陽(6),鹽澤在東北(7),有長丞。西部都尉治(8),莽曰敬陽。繁畤(9),莽曰當要。中陵(10),莽曰遮害。陰館(11),樓煩鄉(12)。景帝後三年置。累頭山(13),治水所出(14),東至泉州入海(15),過郡六(16),行千一百里。莽曰富代(17)。樓煩(18),有鹽官。武州(19),莽曰桓州。汪陶(20),劇陽(21),莽曰善陽。崞(22),莽曰崞張。平城(22),東部都尉治。莽曰平順。埒(24),莽曰填狄亭。馬邑(25),莽曰章昭。強陰(26)。諸聞澤在東北(27)。莽曰伏陰。

(1)雁門郡:轄境在今山西省北部,及今內蒙古集寧市以南地區。郡治善無。(2)秦置:趙武靈王時置,秦因之。全祖望曰:楚漢之際屬趙國,尋分屬代國,高帝三年屬漢,四年仍屬趙國,六年屬代國,景帝後以邊郡收。(3)句注山:在今山西代縣西。(4)縣十四:秦時領縣十六,見《史記·周勃世家》。(5)善無:故城在今山西右玉縣南。(6)沃陽:故城在今內蒙古涼城縣西南五十餘里。(7)鹽澤:今名岱海。在今內蒙古涼城縣東北。(8)西部都尉治:在故沃陽城北約三十里。(9)繁畤:故城在今山西渾源縣西南約四十里。(10)中陵:故城在今山西平魯縣北六十餘里。(11)陰館:故城在今山西朔縣東南約七十里。(12)樓煩鄉:其上脫一「故」字。(13)累頭山:在故陰館縣西南,今山西寧武縣東北。(14)治水:今桑於河。(15)泉州:故城在今河北安次縣東南。(16)過郡六:過雁門、代郡、上谷;廣陽、漁陽,「六」當為「五」。(17)富代:《漯水注》作「富藏」。(18)樓煩:故城即今山西寧武縣治。(19)武州:故城即今山西左雲縣治。(20)汪陶:故城在今山西應縣西約十里。(21)劇陽:故城在今山西應縣東北約二十里。(22)崞:故城在今山西渾源縣西十餘里。(23)平城:故城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北數里。(24)埒:故城在今山西神池縣東北約十里。(25)馬邑:故城即今山西朔縣治。(26)強陰:故城在今內蒙古豐鎮縣西約六十里。(27)諸聞澤:今黃旗海。在今內蒙古集寧市東南約六十里。

代郡(1),秦置(2)。莽曰厭狄。有五原關、常山關(3)。屬幽州(4)。戶五萬六千七百七十一,口二十六萬八千七百五十四。縣十八:桑乾(5),莽曰安德。道人(6),莽曰道仁。當城(7),高柳(8),西部都尉治。馬城(9),東部都尉治。班氏(10),秦地圖書班氏。莽曰班副。延陵(11),狋氏(12),莽曰狋聚。且如(13),於延水出塞外(14),東至寧入沽(15)。中部都尉治。平邑(16),莽曰平胡。陽原(17),東安陽(18),莽曰竟安。參合(19),平舒(20),祁夷水北至桑乾入沽(21)。莽曰平葆。代(22),莽曰厭狄亭。靈丘(23),滱河東至文安入大河(24),過郡五(25),行九百四十里。並州川。廣昌(26),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河(27),過郡三(28),行五百里,並州浸。莽曰廣屏。鹵城(29)。虖池河東至參戶入虖池別(30),過郡九(31),行千三百四十里,並州川。從河東至文安入海(32),過郡六(33),行千三百七十里。莽曰魯盾。

(1)代郡:西漢轄境相當今河北省懷安、蔚縣以西,山西省陽高、渾源以東的內、外長城間地,以及內蒙古興和、尚義縣境。郡治代縣。(2)秦置:趙武靈王時置,秦、漢因之。全祖望曰:楚漢之際屬趙國,尋為代國,高帝三年屬漢,六年仍為代國,武帝元鼎三年復故。(3)五原關:當為「五阮關」。故關在今河北易縣西(偏北)約七十里。常山關:在今河北淶源縣南(偏西)約五十里。(4)幽州:當為「並州」。(5)桑乾:故城在今河北陽原縣東七十餘里。(6)道人:故城在今山西陽高縣東南約七十里。(7)當城:故城在今河北蔚縣東北七十餘里。(8)高柳:故城即今山西陽高縣治。(9)馬城:故城在今河北懷安縣西北數里。(10)班氏:故城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南約六十里。(11)延陵:故城在今山西天鎮縣北約六十里。(12)狋(quān)氏:故城在今山西渾源縣東北。(13)且(jū)如:故城在今內蒙古尚義縣西約三十里。(14)於延水:今洋河。(15)寧:當作「廣寧」。沽:「治」之誤。(16)平邑:故城在今山西大同縣東北。(17)陽原:故城在今河北陽原縣西南約三十里。(18)東安陽:故城在今河北蔚縣西北約八十里。(19)參合:故城在今山西陽高縣南數里。(20)平舒:故城在今山西廣靈縣西數里。(21)沽:「治」之誤。治水,即桑乾河。(22)代縣:故城在今河北蔚縣東北約三十里。(23)靈丘:故城在今山西靈丘縣東數里。(24)滱河:今唐河。文安:故城在今河北文安縣東北。(25)過郡五:代郡、常山、中山、涿郡、渤海。(26)廣昌:故城在今河北淶源縣北部。(27)淶水:今拒馬河。容城:故城在今河北雄縣西北。(28)過郡三:代郡、上谷、涿郡。(29)鹵城:故城在今山西繁峙縣東北約八十里。(30)鹵池河:今滹沱河。參戶:渤海郡的縣名。故城在今河北滄州市東北。別:別流。(31)過九郡:此及下文「過郡六」,可能有誤。二派相去不遠,不知何以有「九」、「六」之差。(32)文安:故城在今河北文安縣東北。(33)過郡六:可能有誤。

上谷郡(1),秦置(2)。莽曰朔調。屬幽州。戶三萬六千八,口十一萬七千七百六十二。縣十五」(3):沮陽(4),莽曰沮陰。泉上(5),莽曰塞泉。潘(6),莽曰樹武。軍都(7),溫余水東至路(8),南入沽。居庸(9),有關。雊瞀(10),夷輿(11),莽曰朔調亭。寧(12),西部都尉治。莽曰博康。昌平(13),莽曰長昌。廣寧(14),莽曰廣康。涿鹿(15),莽曰抪陸。且居(16),陽樂水出東,南入沽。莽曰久居。茹(17),莽曰榖武。女祁(18),東部都尉治。莽曰祁。下落(19)。莽曰下忠。

(1)上谷郡:轄境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地區,及北京市延慶、昌平等縣。郡治沮陽。(2)秦置:戰國時燕置,秦、漢因之。初轄境較大,漢時縮小。全祖望曰:楚漢之際屬燕國,高帝六年屬漢,仍屬燕國;景帝後以邊郡收。(3)縣十五:《周勃傳》定上谷十二縣,可知秦領縣十二。《說文》上谷有縣,今《志》無。(4)沮陽:故城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南。(5)泉上:故城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北。(6)潘:故城在今河北涿鹿縣西南。(7)軍都:故城在今北京市昌平縣南。(8)溫:「漯」之訛。漯余水:今沙河。(10)居庸:故城在今北京市延慶縣。(10)雊瞀(gòumào):故城在今河北蔚縣東北。(11)夷輿:故城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東。(12)寧:故城在今河北萬全縣。(13)昌平:故城在今北京市昌平縣東北。(14)廣寧:故城在今河北張家口市。(15)涿鹿:故城在今河北涿鹿縣東南。(16)且居:故城在今河北懷來縣西,故茹縣東,(17)茹(縣):故城在河北宣比縣東南。(18)女祁:故城在今河北赤城縣南。 (19)下落:故城即今河北涿鹿縣治。

漁陽郡(1),秦置(2)。莽曰通路。屬幽州。戶六萬八千八百二,口二十六萬四千一百一十六。縣十二:漁陽(3),沽水出塞外(4),東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里。有鐵官。莽曰得漁。狐奴(5),莽曰舉符。路(6),莽曰通路亭。雍奴(7),泉州(8),有鹽官。莽曰泉調。平谷(9),安樂(10),厗奚(11),莽曰敦德。獷平(12),莽曰平獷。要陽(13),都尉治。莽曰要術。白檀(14),洫水出北蠻夷(15)。滑鹽(16)。莽曰匡德。

(1)漁陽郡:轄境相當今北京市東部,天津市寶坻縣,河北省廊坊地區與承德地區西部。郡治漁陽。(2)秦置:秦始皇二十二年置,漢因之。(3)漁陽:故城在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4)沽水:今白河、潮白河。(5)狐奴:故城在今北京市順義縣東北。(6)路:故城在今河北廊坊地區回族自治縣西北。(7)雍奴:故城在今天津市武清縣東北。(8)泉州:故城在今天津市武清縣南。(9)平谷:故城在今北京市平谷縣東北郊。(10)安樂:故城在今北京市順義縣西北郊。(11)厗:「虒」之誤。虒奚:故城在今北京市密雲縣東北古北口。(12)獷平:故城在今北京市密雲縣東北古北口內。(13)要陽:故城在今河北灤平縣西北。(14)白檀:故城在今河北灤平縣北。故要陽東南。(15)洫水:「濡水」之誤。今灤河。(16)滑鹽:故城在今河北灤平縣南約四十里。

南海郡(1),秦置(2)。秦敗,尉佗王此地。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萬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有圃羞官(3)。縣六:番禺(4),尉佗都。有鹽官。博羅(5),中宿(6),有洭浦官(7)。龍川(8),四會(9),揭陽(10)。莽曰南海亭。

(1)南海郡:轄境相當今廣東省大部(中、東部),及福建省詔安、東山、雲霄、漳浦等縣。郡治番禹。(2)秦置:秦始皇三十三年置。(3)圃羞官:主管園圃備作佳餚的蔬菜之官。(4)番(pān)禹:故城在今廣東廣州市。(5)博羅:故城即今廣東博羅縣治。(6)中宿:故城在今廣東清遠縣西北六十里。(7)洭浦官:主管洭浦關(在今英德縣西南四十里)之官。(8)龍川:故城在今廣東龍川縣西約二十里。(9)四會:故城即今廣東四會具治。(10)揭陽:故城在今廣東揭陽縣西北。縣因處揭嶺之陽而得名。

鬱林郡(1),故秦桂林郡,屬尉佗。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溪川水七,並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郁平,屬交州。戶萬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二。縣十二:布山(2),安廣(3),阿林(4),廣郁(5),郁水首受夜郎豚水(6),東至四會入海(7),過郡四(8),行四千三十里。中留(9),桂林(10),潭中(11),莽曰中潭。臨塵(12),朱涯水入領方(13)。又有斤南水(14)。又有侵離水(15),行七百里。莽曰監塵。定周(16),周水首受無斂(17),東入潭,行七百九十里。增食(18),歡水首受牂柯東界(19),入朱涯水,行五百七十里。領方(20),斤南水入郁。又有水(21)。都尉治。雍雞(22)。有關。

(1)鬱林郡:轄境相當今廣西大部(中:西部),貴州從江、榕江二縣,及越南高平地區。郡治布山。(2)布山:故城在今廣西桂平縣西南十餘里。(3)安廣:故城在今廣西橫山縣西北。(4)阿林:故城在今廣西桂平縣東南約四十里。(5)廣郁:在今廣西凌雲縣東。(6)郁水:今右江。(7)四會:故城即今廣東四會縣治。(8)過郡四:牂柯、鬱林、蒼梧、南海。(9)中留:故城在今廣西武宣縣南。(10)桂林:故城在今廣西象州縣南。(11)潭中:故城在今廣西柳州市東南郊。(12)臨塵:故城即今廣西崇左縣治。(13)朱涯水:今水口河。(14)斤南水:今左江。「南」,或作「員」。(15)侵離水:今明江。(16)定周:故城即今廣西宣山縣治。(17)周水:今龍江。無斂:即毋斂,牂柯郡之縣名,故城在今貴州獨山縣北。(18)增食:在今廣西隆安縣東。(19)歡水:今黑水河。(20)領方:故城在今廣西賓陽縣西南郊。(21)水:今清水江。(22)雍雞:在今廣西龍州縣。

蒼梧郡(1),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新廣。屬交州。有離水關。(2)戶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萬六千一百六十。縣十:廣信(3),莽曰廣信亭。謝沐(4),有關(5),高要(6),有鹽官。封陽(7),臨賀(8),莽曰大賀。端溪(9),馮乘(10),富川(11),荔蒲(12),有荔平關。猛陵。(13)龍山(14),合水所出,南至布山入海(15)。莽曰猛陸。

(1)蒼梧郡:轄境約當今廣東肇慶地區、廣西梧州地區,及湖南江華、江永等縣。郡治廣信。(2)離水關:在今廣西蒼梧縣。(3)廣信:故城在今廣西梧州市。(4)謝沐:故城在今湖南江永縣西南。(5)關:謝沐關。在故謝沐城西南。(6)高要:故城在今廣東肇慶市。(7)封陽:故城在今廣西梧州市東北信都鎮附近。(8)臨賀:故城在今廣西賀縣東南。(9)端溪:放城即今廣東德慶縣治。(10)馮乘:故城在今湖南江華縣西南。(11)富川:故城即今廣西鍾山縣治。(12)荔蒲:故城在今廣西荔浦縣西南十餘里。(13)猛陵:故城在今廣西藤縣東北南安鎮北。(14)龍山:在今廣西金秀縣南。 (15)布山:鬱林郡之縣名。故城在今廣西桂平縣西南。

交趾郡(1),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九萬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萬六千二百三十七。縣十:羸(2),有羞官(3)。安定(4),苟屚(5),麋泠(6),都尉治。曲(7),北帶(8),稽徐(9),西於(10),龍編(11),朱(12)。

(1)交趾郡:轄境相當今越南北部。郡治羸戢。(2)羸:故城在今越南河內市西北郊。(3)羞官:主管佳餚美味之官。(4)安定:故城即今越南興安城。(5)苟屚:故城在今越南河內市西北約五十里。「屚」,與:漏」同。(6)麋泠:故城在今越南河內市西北五十餘里,在故苟屚城北。(7)曲易:故城即今越南海陽城。(8)北帶:在今越南河內市東,故曲易城西北。(9)稽徐:在今越南河內市東南,今興安北。(10)西於:故城在今越南河內市西北,故羸戢城西北。(11)龍編:故城在今越南河內市東北北江鎮附近。(12)朱(yuān):故城在今越南河內市東南,紅河西。

合浦郡(1),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桓合。屬交州。戶萬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萬八千九百八十。縣五:徐聞(2),高涼(3),合浦(4),有關。莽曰桓亭。臨允(5),牢水北入高要入郁(6),過郡三(7),行五百三十里。莽曰大允。朱盧(8)。都尉治。

(1)合浦郡:轄境約當今廣西欽州地區及玉林地區一部分,廣東湛江地區及新興、恩平等縣。郡治合浦。(2)徐聞:故城在廣東徐聞縣南十餘里。(3)高涼:故城在今廣東陽春縣東南約四十里。(4)合浦:故城在今廣西合浦縣東北約百里。(5)臨允:故城在今廣東新興縣南約五十里。(6)牢水:今新興江。高要:故城在今廣東肇慶市。(7)過郡三:過合浦、蒼梧。「三」當作「二」。(8)朱盧:地點無考。

九真郡(1),武帝元鼎六年開。有小水五十二,並行八千五百六十里。戶三萬五千七百四十三,口十六萬六千一十三。有界關。縣七:胥浦(2),莽曰歡成。居風(3),都龐(4),余發(5),咸歡(6),無切(7),都尉治。無編(8)。莽曰九真亭。

(1)九真郡:轄境在今越南中部。郡治胥浦。(2)胥浦:故城在今越南清化西北十餘里。(3)居風:在故胥浦城北約十里。(4)都龐:在今越南寧平西南。(5)余發:在今越南寧平東南。(6)咸歡:故城在今越南演州西。(7)無切:當作「無功」。在今越南寧平境。(8)無編:故城在今越南靖嘉境。

日南郡(1),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水十六,並行三千一百八十里。屬交州。戶萬五千四百六十,口六萬九千四百八十五。縣五:朱吾(2),比景(3),盧容(4),西卷(5),水入海,有竹,可為杖。莽曰日南亭。象林(6)。

(1)日南郡:轄境在今越南中南部。郡治西卷。(2)朱吾:故城在今越南洞海城南約三十里。(3)比景:故城在今越南洞海城西北約六十里。(4)盧容:故城即今越南順化城。(5)西卷:故城在今越南廣治西北十餘里。(6)象林:故城在今越南會安南三十餘里。

自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州(1),東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為儋耳、珠厓郡。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2)。男子耕農,種禾稻薴麻,女子桑蠶織績。亡(無)馬與虎,民有五畜(3),山多麈麈(4)。兵則矛、盾、刀(5),木gōng弩(),竹矢、或骨為鏈。自初為郡縣,吏卒中國人多侵陵之,故率數歲一反。元帝時,遂罷棄之。

(1)大州:今海南島。(2)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穿衣從頭上套下去,如今套衫的穿法。(3)五畜:牛、羊、豬、雞、犬。(4)麈(zhū):獸名。鹿屬。角類鹿,蹄類牛,尾類驢,頸背類駱駝,故俗謂四不像。麠(jīng):獸名。大鹿。(5)兵:武器。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1);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2);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湛離國(3);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4)。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5),民俗略與珠厓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離、奇石異物(6),齎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廩)食為耦(偶)(7),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8)。又苦逢風波溺死,不(否)者數年來還(9)。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10);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11),漢之譯使自此還矣(12)。

(1)都元國:地點無考。(2)邑盧沒國:古國名。古地或以為在今緬甸勃固附近。(3)諶離國:古國名。故地或以為在今緬甸伊洛瓦底江沿岸。(4)夫甘都盧國:古國名。故地或以為在今緬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謬附近。(5)黃支國:古國名。故地或以為在今印度馬德拉斯西南的康契普臘姆附近,或以為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亞齊附近。(6)璧流離:寶石名。流離,即琉璃。(7)廩:給也。為耦(偶):為同伴。(8)剽:搶劫。(9)否者:否則。(10) 皮宗:古地名。故址有數說:(1)在今新加坡西面的皮散島;(2)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部寬但河口的皮散島;(3)在今蘇門答臘島北部;(4)在今馬來半島克拉地峽的帕克強河口。為古代東西方海上交通要地。(11)已程不國:古國名。故地或以為在今印度半島南部;或以為在今斯里蘭卡。(12)譯使:翻譯使者。

閱讀全文

與漢書地理志是卷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