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又稱什麼和什麼一線
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是黑龍江省的黑河到雲南省的騰沖,這一條線的以東以南地區自然環境優越,人口總數多,人口稠密。以西以北地區自然環境變化差一些,水資源不足或者地形復雜,人口少,人口稀疏。這一條線也叫胡煥庸線。
② 中國人口分布線是那兩個地方
中國地圖人口分界線是黑河—騰沖線。
即璦琿-騰沖線,或胡煥庸線(英文:Hu Line),是一條貫穿中國版圖的假想直線段。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該線從中國東北邊境的黑龍江省黑河市(原名「璦琿」)一直延伸到中國西南邊境的雲南省騰沖縣,大致地劃分出了中國人口在區域上的分布,體現了中國人口東南和西北的分布區域之懸殊差異。
璦琿—騰沖一線,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地理學(特別是人口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以及人口學上,具有重大意義。它是一條奇特的線,也是中國歷史與地理發展的一個分水嶺。
形成原因:
這條線從黑龍江省愛輝(1983年改稱黑河市,今黑河市愛輝區)到雲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首先,它是一條人口地理的分界線。由東北至西南,從黑龍江愛輝到雲南騰沖作一直線,就是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
以此線為界,約有94%的人口居住在約佔全國土地面積43%的東南部地區,約6%的人口居住在約佔全國土地面積57%的西北部地區。
其次,它是一條自然地理的分界線。它基本上和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兩邊地理、氣候迥異,所以它不僅是我國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線,也是我國自然地理分界線。線東南方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
③ 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是
我國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線是從黑河到騰沖。
我國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線:大體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沖市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④ 中國人囗地理分界線
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是黑河—騰沖分界線。
中國人口地理界線由地理學家胡煥庸於20世紀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稱胡煥庸線。以此線為界,東南部人口密度大,多為每平方千米100人以上,西南部密度人口密度小,多為每平方千米10人以下。
⑤ 我國人口分布的重要地理分界線是
我國人口分布地地理界線:
大體以黑龍江地黑河市和雲南省騰沖市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⑥ 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是( )。 A.黑河—騰沖線 B.漠河—騰沖線
我國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線是黑龍江的黑河到雲南的騰沖.
故選:a.
⑦ 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
中國重要地理分界線
中國人口密度大致以黑龍江的黑河——雲南騰沖一線為界線。
中國的一、二級階梯界線是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的東端;
二、三級階梯界線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該線西北為非季風區,東南為季風區。
中國內流區與外流區的界線北段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的東端為界,南段大致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
秦嶺——淮河一線是一條綜合地理界線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包括南北方分界線,800mm等降水量,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界限,旱作水田分界線,亞熱帶與暖溫帶分界線,1月平均氣溫0°C等溫線等。
400mm等降水量線還為半濕潤半乾旱、農耕畜牧、暖溫帶中溫帶、森林草原、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分界線。
中文名
中國重要地理分界線
數量
八大條
常用
四大主要地理區域界線
所屬學科
地理學
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