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球公轉所產生的地理意義有那些
地球公轉的特性
像地球的自轉具有其獨特規律性一樣,地球的公轉也有其自身的規律。這些規律從地球軌道、地球軌道面和黃赤交角、地球公轉的周期和地球公轉速度等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1.地球公轉軌道和方向
地球在公轉過程中,所經過的路線上的每一點,都在同一個平面上,而且構成一個封閉曲線。這種地球在公轉過程中所走的封閉曲線,叫做地球軌道。如果我們把地球看成為一個質點的話,那麼地球軌道實際上是指地心的公轉軌道。
嚴格地說,地球公轉的中位位置不是太陽中心,而是地球和太陽的公共質量中心,不僅地球在繞該公共質量中心在轉動,而且太陽也在繞該點在轉動。但是,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太陽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3萬倍,日地的公共質量中心離太陽中心僅450千米。這個距離與約為70萬千米的太陽半徑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的,與日地1.5億千米的距離相比,就更小了。所以把地球公轉看成是地球繞太陽(中心)的運動,與實際情況是十分接近的。
地球軌道的形狀是一個接近正圓的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橢圓有半長軸、半短軸和半焦距等要素,分別用a、b、c表示,其中a又是短軸兩端對於焦點(F1、F2)的距離。
半焦距與半長軸和平短軸之間存在著這樣的關系:
即 c2=a2-b2
半焦距c與半長軸a的比值c/a,是橢圓的偏心率,用e表示,即e=c/a,
偏心率是橢圓形狀的一種定量表示,e的數值大於0而小於1。橢圓越接近於圓形,則e的數值就越小,即接近於0;反之,橢圓越扁,e的數值就越大。經過測定,地球軌道的半長軸a為149600000千米,半短軸b為149580000千米。根據這個數據計算出地球軌道的偏心率為:
可見,地球軌道非常接近於圓形。
2.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有哪些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晝夜長短的變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帶的形成.
(1)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太陽光線對於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陽高度角,簡稱太陽高度(用 H 表示)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直 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因此,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決定著一個地方的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在太陽直射點上,太陽 高度為 90°,在晨昏線上,太陽高度是 0°.②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原因: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③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就是一日內最大的太陽高度,它的大小隨緯度不同和季節變化而有規律地變化.例:極晝的南北極為何冰雪不融呢?(太陽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層厚海拔高.) (2)晝夜長短隨緯度和季節變化 地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 .晨昏線把所經過的緯線分割成晝弧和夜弧.由於黃赤交角的 存在,除二分日時晨昏線通過兩極並平分所有緯線圈外,其它時間,每一緯線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長的晝弧和夜弧 兩部分(赤道除外) .地球自轉一周,如果所經歷的晝弧長,則白天長;夜弧長,則白晝短.晝夜長短隨緯度和 季節變化的規律見下表:(3)四季更替 ①從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晝最長、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以 24 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地 球在公轉軌道上的運行會產生天氣和季節的有規律變化,傳統農業中農民依此進行農業生產,有如:「穀雨前後 種瓜點豆」的諺語.黃赤交角是影響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這是因為: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分布是:低緯大而高緯小,春秋二分,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夏至日,從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冬至日,從南回歸 線向南北兩側遞減.隨季節變化是:北回歸線以北,夏至日前後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冬至日前後達最小值.南回歸線以南則相反.南北回歸線之間地帶,太陽每年直射兩次.②氣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 月) 、夏(6、7、8 月) 、秋(9、10、11 月) 、冬(12、1、2 月) ③西方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起點.比我國天文四季晚一個半月.(4)五帶劃分:以地表獲得太陽熱量的多少來劃分熱帶、溫帶、寒帶.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有太陽直射機會,接受太陽輻射最多.溫帶:回歸線與極圈之間,受熱適中,四季明顯.寒帶:極圈與極點之間,太陽高度角低,有極晝、極夜現象
3. 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
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的更替;
②地方時和時差;
③地轉偏向力;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的長短;
②正午太陽高度;
③五帶與四季的劃分。
4. 簡述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地球公轉意義:1.晝夜長短的變化。由於太陽直射點的不斷移動,太陽直射地表的位置也不同。2.產生四季和五帶:即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5. 地球公轉及其地理意義
地區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地球繞太陽公轉,地球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地球公轉周期是一年。
地區公轉過程中,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在地表面南北回歸線之間周期性運動,產生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隨季節和地區的變化,從而形成四季變化。
祝你學習進步!
6. 公轉帶來的地理意義
1、地球公轉意義:晝夜長短的變化;由於太陽直射點的不斷移動,太陽直射地表的位置也不同,產生四季和五帶:即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2、地球公轉,是指地球按一定軌道圍繞太陽轉動(The Earth revolution around sun)。像地球的自轉具有其獨特規律性一樣,由於太陽引力場以及自轉的作用,而導致的地球公轉,也有其自身的規律。
3、地球的公轉遵從地球軌道、地球軌道面、黃赤交角、地球公轉的周期、地球公轉速度和地球公轉的效應等規律。地球公轉的時間是一年。在地球公轉的過程中存在兩個明顯周期,分別為回歸年和恆星年,回歸年與恆星年的時間不一樣。兩者一年的時間差稱為歲差。
7. 地球自轉公轉的地理意義
地球公轉運動的地理意義:
(1)地球公轉產生了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隨季節的變化。
(2)地球公轉產生了晝夜長短隨緯度、隨季節的變化。
(3)地球公轉運動形成四季和五帶。
8.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
地球公轉意義:1.晝夜長短的變化。由於太陽直射點的不斷移動,太陽直射地表的位置也不同。2.產生四季和五帶:即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1地球公轉意義
地球公轉使得正午太陽高度發生變化
地球的公轉使得正午太陽高度從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緯度向南北方向逐漸遞減。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會有兩次太陽直射的機會而此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為90°,正好位於回歸線之上的地區一年就只有一次太陽直射機會分別是夏至和冬至;而位於南北回歸線之外的地區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位於北回歸線之外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最大位於南回歸線之外的地區則正午太陽高度最小。
地球公轉使得地球自身的晝夜長短發生變化
此處我們以北半球為例在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間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時北半球各緯度地區晝長夜短而在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期間就到了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時北半球各緯度地區晝短夜長同時當正處於春分日和秋分日時,全球各地晝夜一樣長南半球與北半球正好相反。
地球公轉使得地球出現四季的更替同時行成五帶
地球的公轉使得太陽高度和地球晝夜長短產生變化從而導致地球表面出現了有著共同特點的地區,按照緯度來進行劃分可以發現五個熱量帶即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
9. 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哪些地理意義
地球自轉意義:決定晝夜交替,並使地表各種過程具有晝夜節奏。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運動的物體都發生向右偏轉,在南半球則向左偏轉。造成同一時刻、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地球公轉意義:晝夜長短變化,產生四季和五帶。
10.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四個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太陽高度是決定地球表面獲得太陽熱能數量的最重要的因素。
太陽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陽光線與該地作垂直於地心的地表切線的夾角。
晝夜長短變化:
緯度愈高處變化愈大。
南極和北極出現出現在極晝和極夜現象。
.四季更替: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在緯度上的周年變化,使地球上的正午太陽高度與晝夜長短產生了季節變化,從而形成四季更替。
五帶的劃分:
人們根據各地獲得太陽熱量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