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什麼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1、人地協調觀
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所持的正確價值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科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和基本的思維視角。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人類社會要更好協調好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2、地理實踐力
指人們在考察、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野外考察與室內試驗、模擬相結合,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課程特有的學習方式。
具備地理實踐力有助於人們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以及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3、綜合思維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包括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綜合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業交通等要素之間的綜合研究。
學習地理科學的基本要求:
1、具有扎實的地理學和環境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掌握地理科學和環境科學的基本實驗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2、掌握教育法規,掌握並能夠初步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理論,具備良好的教師素養和從事地理教育和環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3、了解地理科學的最新發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專業學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識,並獲得廣泛的人文科學的修養;
4、具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地理教學和環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5、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得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並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⑵ 地理學科關鍵能力有哪些
地理信息的分類: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圖像信息和表格信息等。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它包括相對獨立的文字資料、圖和表的引文或說明、題干中的限定或提示,文字信息不只是給出解題基礎材料,還包涵了考查的意圖、內容和方法;圖像信息指各種類型圖像所提供的信息:如光照圖、等值線圖、地理坐標統計圖、地理結構統計圖、區域圖、原理示意圖、聯系圖等各種圖形所承載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圖形語言的解讀和應用能力向來是地理學科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近幾年由於命題的越來越成熟,出現在地圖上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有效的;表格信息是指數字資料信息及數字資料的屬性、類別和單位等信息。如,最高數值或最低數值,大小的變化規律,相互之間數據的比較等。從表格中發現問題,用表格外的知識解決問題。
2、答題中常見的問題:信息獲取不全面、信息提取中解讀錯誤、不能用題中信息正確描述和深入分析問題。
3、獲取信息的途徑:
①從文字背景材料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②從試題的設問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③從地理圖形的表述語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④從地理圖形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⑤從地圖和表格的組合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⑥從試卷答案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用自己的知識儲備來獲取有效信息,並注重信息之間的因果聯系,加強能力專項訓練,養成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審題習慣。分析圖像信息時,要判讀圖像名稱和看清圖例標識,還要按設問的要求進行分析。獲取信息的過程也就是審題的過程,要注意審文字(全面提取信息,緊扣關鍵詞)、審圖像(看圖名、讀圖例、辨坐標、明方向、定區位、析要素)、審表格(看錶名、讀表頭、析數據、理聯系)、審分值(明確答案的要點)。對於考生來講,要形成這樣一種審題習慣:
A.我看到了什麼?
B.我標記的重點是什麼?
C.我想到與什麼知識聯系?
D.我准備從哪幾個角度回答?
E.回答的邏輯順序是什麼?
二、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1、如何提高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①注重知識的儲備和整理。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並掌握地理原理和規律來分析問題。包括地理知識和其他學科的知識,比如物理、生物。2015年全國卷1就考查了青藏鐵路熱棒的問題,2014年選擇題中有一道考查了生物方面的知識,整體並沒有超綱,考查的就是學生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⑶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你怎樣認識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又該如何培養呢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能力以及綜合思維
。人地協調觀
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所持的正確價值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科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和基本的思維視角。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人類社會要更好的協調好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地理實踐力
指人們在考察、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野外考察與室內試驗、模擬相結合,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課程特有的學習方式。 具備地理實踐力有助於人們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以及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綜合思維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包括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綜合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業、交通等要素之間的綜合研究。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對地理問題的分析和對人類活動的評判必須藉助綜合思維。 將地理的綜合思維確認為地理核心素養是基於對地理學科內容和學習思維綜合性的考慮。
培養高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的方法
1.課前教學設計培養意識的滲透。
在地理教學中,要做到對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首先需要地理教師樹立地理核心素養教育的理念,地理教師是地理教學工作的主導者,是推進地理核心素養培養進程的主力軍,也是地理教學過程的設計師,這個課前的設計對於整個地理課堂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決定的了整個課堂的培養方向和重點。
因此在課前的地理教學設計中教師首先要有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意識,並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設計課堂,這樣才能有效地在教學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例如,在上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時」。
在設計教學時,可以滲透培養學生空間視角這一核心素養的意識,通過設計讓學生觀察和分析宇宙各星球的分布和運動規律這樣的活動以達到這一培養目的。
2.課中培養方式與學科教學內容和邏輯的結合。
核心素養包括地圖技能、空間視角、綜合思維和人地觀念等多個方面,教材中的各個地理知識點都有其側重的方向,一個地理知識點往往不能兼顧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科知識自身的特點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方法。
例如,在學習各類地圖時,主要側重培養學生的識圖、繪圖、用圖的地圖技能,在設計教學的時候首先應該讓學生學會利用地圖三要素區分各類不同的地圖類型、能夠繪制簡單的地形等高線圖、通過對圖的分析正確的運用地圖解決地理問題等。
另外地理的學科知識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載體,在運用學科知識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時候也需要符合學科的邏輯性,使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相應的學科邏輯相結合,有效培養出符合需要的地理核心素養。
3.課後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既然地理教學的大方向是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因此在教學評價上就要以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為側重點,而不僅僅是以往的對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或是對三維目標的評價。
在設計時不能僅僅局限在知識的記憶,要更加關注學生對知識的遷移應用及其在解決地理問題過程中的應對能力,如在設計對地理必修一「大氣的運動—熱力環流」這一章內容的評價量表時,不能單純地設計「請繪制出熱力環流模式圖」而應該設計成「請根據熱力環流模式圖,繪制出白天和夜晚的海陸間的熱力環路模式圖」,這樣就完成了知識的遷移。
測量到了學生的綜合思維及人地觀念的核心素養。由於地理核心素養具有其內隱性,在評價時具有一定難度,所以建立可量化的對地理核心素養的評價體系和開發出信效度高的測量工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建立了相應的評價測量工具,對教學活動中地理核心素養進行測量才能精確的把握住培養的動態以及時調整教學活動中的相應的策略。
⑷ 初中地理教師應具備哪些教學能力
初中地理教師應具備哪些教學能力
初中地理教師教學能力是指順利完成地理教學活動所必須具有的綜合能力。其能力大致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運用地理語言的能力。
要求講授語言具有科學性。即語言准確,概念清楚,恰當地運用地理詞語,科學地作出地理判斷和推理;通俗明白,深入淺出;語言生動,有趣昧,詞彙豐富;有情感和藝術性,即善於結合教學內容,體現語言的感情色彩和聲調的抑揚頓挫,語言精練,流暢,用鮮明簡潔,規范的地理語言,表達豐富多彩的地理教學內容。
二、分析和處理地理教材的能力。
主要指掌握分析、處理教材的方法;熟悉中學地理教材的基本組成和結構;能准確地確定教學目的,重點、難點、且處理得當;能恰當地處理各教學因子間的聯系及教材的外部聯系等等。
三、地理板書及其設計的能力。
要求板書布局合理,形式多樣,規格端正,精練醒目,重點突出,美觀完善。
四、地理野外考察的能力。
掌握地理野外調查與研究的一般步驟與方法;能確定實習內容,野外考察提綱和實習路線;能對調查資料進行整理及成果匯報等。
五、設計和運用教學方法的能力。
主要包括掌握地理教學方法的結構,明確各種教學方法的功能;掌握地理教學方法的設計程序和設計方法,能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地選用教學方法,優化組合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結構最優化。
六、進行地理教學研究的能力
①、搜集和整理地理資料的能力。
會使用檢索文獻資料的主要工具,掌握搜集的整理文獻資料的常用方法。
②、撰寫地理教學研究論文的能力 。
掌握地理教學論文的撰寫方法(選題、選材等)和步驟,文章結構合理,段落清楚,論點明確,論據恰當,文字通順,流暢、生動、標點符號正確。
③、編寫鄉土地理教材的能力。
使教材內容體現科學性、思想性、地方性、直觀性、可接受性、趣味性、啟發性,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比例要合理,還應注意符合課時要求。
七、運用和編繪地理教學地圖的能力。
①、編繪地理教學地圖的能力。
掌握地理教學地圖注記的各種字體寫法,掌握顏色調配原理及其應用方法,掌握掛圖整飾的程序與繪圖的技能技巧。
②、運用教學地圖的能力。
能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選擇教學地圖(包括教學掛圖、地圖冊、填充圖、課本插圖等),掌握正確的指圖方法,能運用地圖分析說明解決地理問題,傳授地理知識。
八、運用和設計地理教學板圖、板畫的能力。
掌握地理板圖、板畫的繪畫技法和設計方法;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運用和設計地理板圖、板畫;能熟練地描繪地理板圖、板畫,用地理板圖,板畫分析說明地理問題。
九、組織地理課外活動的能力。
能組織學生進行地理課外活動,如組建中學地理園,掌握主要的地理觀測方法(包括地震、天文、氣象、水文觀測等),主持考察報告會,地理知識競賽會,主辦地理活動室,地理牆報。小刊物,指導地理學具製作,地理標本製作等。
從系統論觀點來看,地理教學能力體系主要由地理課堂教學能力,地理課外教學能力和地理教學研究能力三部分構成。其中地理課堂教學能力處於核心地位。地理教學工作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的。只有具備地理課堂教學能力,才能勝任教學工作。地理課外教學和地理教學研究能力也不容忽視。這些能力對於促進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地理實踐活動都有重要意義。
⑸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給思維以動力
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望高。而中學地理教材既包括自然地理,又涉及到人文地理,內容豐富多彩,這就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興趣是學生學習和發展思維能力的巨大推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思維活動往往和解決問題聯系在一起,教師要適時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促使學生去思考、去理解、去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例如:講經緯線方向時提出:「一個人沿某緯線一直走能否回到原地?為什麼?」「一個人沿某經線一直向北走能否回到原地?為什麼?」又如講青藏高原時提問:「青藏高原地勢高、太陽輻射強,為什麼氣候天寒地凍?」等等。這些問題學生都很感興趣。學生對學習內容最有興趣的時候也是學習狀態最佳的時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計劃地創設各種問題情境,設置一定困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導學生運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理解和掌握概念,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2、 密切聯系各種實際,充分利用各種手段,使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
人的認識過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思維的發展規律是從生動的直觀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由於中學生年齡和見聞的局限,很多地理事物和現象學生是從未感知過的,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向學生提供盡可能豐富的感性材料,聯系學生的知識和實際生活,並藉助各種直觀教具,引導學生在形成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直觀形象思維通過積極的思維過程――分析、綜合、概括上升到理性認識,理解、掌握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地理成因和原理。如在學習季風形成時,提問「盛夏的中午、傍晚游泳時在水中和岸上各有什麼感覺」來啟發學生,聯系實際經驗,理解海陸熱力差異,推導出季風的形成。
3、 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地理教材的內容有不同的屬性,在學習中要運用不同的思維方法,採用不同的思維形
式。由於中學地理教材是以地理概念、地理判斷和地理推理材料為主,因此,地理教學中就要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主。邏輯思維能力的方法有多種,地理教學中最根本、最常用、最重要地方法是比較法及分析綜合法。
比較方法在地理教學中運用極其廣泛,無論地里表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基本技能的形成和掌握及地理事物的分布、演變、數據、景象等教學,都離不開比較法的運用。它可在學生已知地理知識的基礎上去認識未知的地理事物,有助於學生認清地理事物間的相互聯系,明確地理事物發展的過程規律:可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加系統化、條理化,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對大陸冰川和山丘冰川的比較,秦嶺――淮河一線南北農業的對應比較等。
分析綜合法是地理教學運用廣泛的邏輯思維方法之一。分析就是把復雜的地理事物分解為簡單要素、分別加以認識和研究的邏輯思維方法。綜合是把地理事物各個要素或各個方面的特徵綜合起來考慮的邏輯思維方法。分析的目的在於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綜合是要揭示地理事物的總體特徵。分析和綜合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分析的基礎上才有綜合的可能,只有通過綜合才能透徹地理解地理事物各個要素的總體特徵,從而獲得正確完整的地理知識。
4、 充分利用地圖,培養讀圖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地理學科研究的對象是地理環境。要研究地理環境中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及他們的相互關系,立體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立體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利用地圖。地圖是無聲的語言,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地理教學的工具。地圖是各種地理事物在時空分布上形象直觀的概括,運用地圖可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他不僅可以告訴學生許多地理知識,也可反映出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區域特徵及地域差異,還可以找出各類地理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系。如指導學生讀「澳大利亞氣候圖」,看東西岸氣候類型的差異,然後結合地形、氣壓帶、風帶、洋流等分布圖,分析其差異的成因。這些內容的獲得,是要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等方法,是要通過學生積極思維才能完成。所以指導學生運用地圖的過程不僅是培養學生讀圖和分析地圖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過程。
5、 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表現為學生能依據地理規律,對新的地理問題進行獨特分析與解決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首先要擺脫教學中習慣性認識的束縛,開拓思維,挖掘教材中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意識的因素和材料,抓住教材中「擴點」、「補充」、「延伸」,進行創造思維訓練;抓住教材的「異點」,進行擴散思維訓練;藉助插圖、附圖,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和想像能力;通過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讀一讀」,進行「一題多解」和「一解多題」訓練,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其次,要勇於打破教學上的老框框,鼓勵學生質疑提問,探索求異。創設一種自由思考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創造的積極性,形成開放的課堂
總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密切聯系實際,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大膽嘗試,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收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最佳教學效果。
⑹ 理解地理學科中培養學生的五大關鍵能力要求分別是什麼
1.地理形象思維。地理形象思維就是藉助地理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者說表象),按照描述邏輯的規律進行的思維活動.其具體的思維形式是表象、聯想和想像.地理事物的表象可以通過語言文字描述的形式獲得,也可以通過地圖和其他地理圖象的形式獲得.但有時單憑表象還不能獲得對地理事物本質的認識,這就需要在表象的基礎上,再通過聯想和想像,來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地理形象思維不僅是生動的文字描述和圖象顯示,也包括了地理空間想像.因此,充分運用地圖和其他地理圖象,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與空間觀念,是發展地理形象思維的重要途徑.
2.地理邏輯思維。邏輯思維是一種抽象思維.地理邏輯思維就是藉助地理概念,按照形式邏輯的規律進行的思維活動.一般來說,它的具體思維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就是藉助地理概念,通過判斷和推理,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質,揭示其內在聯系,從而獲得對地理事物的規律性認識.但有時僅憑簡單的判斷和推理往往是不夠的,甚至還會出現錯誤.因此,在地理邏輯思維過程中,還要運用概念進行因果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綜合得出地理特徵,這就是分析、綜合的思維形式.此外,抽象、概括和比較、歸納,也是地理邏輯思維中常見的形式.
3.地理辯證思維。地理辯證思維就是按照辯證邏輯的規律進行的地理思維活動.由於地理環境組成要素的多元性和地理事物之間關系的復雜性,地理辯證思維就顯得特別重要.在地理教學中,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由觀念到概念的思維規律,在地理事物發展過程中體現出的對立統一規律,由量變到質變的規律;以及在人地關系中體現出的人類生存與發展,資源利用與保護,環境污染與治理等等關系,都是地理辯證思維的具體體現.教師要善於發掘和運用這些規律,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地理辯證思維能力.
三.地理邏輯思維的基本形式。
由於地理知識的不同邏輯屬性,在學習過程中就需要採取不同的思維方式.許多地理事實材料的描述和地理觀念的形成,都需要運用形象思維;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發展與變化的過程,需要運用邏輯思維;闡明地理事物之間和人地之間的聯系與關系,則要運用辯證思維;此外,凡涉及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空間結構的內容,都要運用空間想像與空間思維的方式.然而在這些思維方式中,最基本的方式是地理邏輯思維,所以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要以地理邏輯思維能力為主.地理邏輯思維的基本形式是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分析綜合,它們都離不開比較.
1.抽象概括。抽象概括是形成地理概念的基本方法.抽象就是把地理事物的非本質屬性加以舍棄,而將其本質屬性抽取出來;概括就是在頭腦中把抽象出來的地理事物本質屬性再推廣到具有同類屬性的一切事物中去,從而獲得地理事物的普遍概念.地理概念是對地理感性材料進行分析比較和抽象概括,然後用定義的形式表示出來.此外,在邏輯上減少概念的內涵,擴大其處延,也是一種概括.
2.判斷推理。判斷和推理是地理思維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的高級認識階段.所謂判斷就是運用已有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去肯定或否定某種地理
⑺ 地理能力主要有哪兩種劃分方法,分別包括哪些能力
按照活動的性質和內容,地理能力劃分為:
1、地理認知能力;2、地理推理能力;3、地理應用能力;4、地理創新能力;
按照能力的結構和功能將其劃分為:
1、地理認知能力;2、地理操作能力;3、地理學習策略;
褚亞平先生等對地理能力做了如下的界定:「就是應用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分析解決各種地理問題的本領,亦即正確處理人地關系的能力。它是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的綜合體現,它們之間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地理知、能教育體系」。
有的研究者還把地理技能歸納為: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地理圖像運用能力、地理記憶能力、地理信息收集能力、地理想像能力、地理文字表述能力、地理實驗能力等。
⑻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地理課教學中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的意義
高中地理是中學階段重要的基礎學科。《地理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高中地理課程能「反映地理學科發展」,「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區域性和綜合性是地理學的兩個鮮明特性。區域性要求學生在學習地理中要樹立空間概念,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的規律。綜合性要求學生在學習地理中要以綜合的觀點、聯系的觀點系統地綜合分析地理事象。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是落實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
二、地理課教學中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的途徑
縱觀這幾年來的地理高考試題,仍是強調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所學的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這些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地理學科因其獨特的學科特徵及與自然、人文眾多學科的內在關聯,使它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具備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那麼,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呢?
(一)、依據地理學科的區域性和綜合性特徵,在學科內部,培養綜合能力
地理學科區域性和綜合性兩大特徵是由其研究對象所決定的。在廣闊的空間區域背景下,綜合分析復雜多變的影響因素,掌握地理環境變化規律,無疑有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所以「空間綜合分析法」,成為高三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學習「美國」這一節可設計如下聯系圖,來幫助學生理解美國自然條件與工農業及城市特點之間的關系。
上述空間區域的綜合分析是建立在自然地理要素之間、人文地理要素之間及自然與人文地理要素之間內外部聯系的基礎之上的。這就給同學們提出更高的要求:(1)以空間區域圖為依託,運用地圖進行信息歸類與處理;(2)聯想相互要素進行逐一分析;(3)綜合各要素、並明確相互關系、主導要素和從屬要素的地位最終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
(二)、依據地理學科的廣泛性和交叉性特徵,在學科之間,培養綜合能力
地理教學橫向滲透的內容選擇應基於課本,聯系經濟、政治、文化等相關內容,豐富、深化、升華課本。使地理課堂教學真正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起來,使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相協調。在教學中可以把握切入線索,培養綜合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1)從時空線索切入,著眼史地綜合
地理學科是研究人類與生存空間環境關系的科學,是以廣闊的空間背景為依託的;歷史學科是以漫長的時間背景為線索的,要研究歷史事件與社會發展的演變過程需要以一定的空間區域為背景依託。由此看來,兩門科學都與時空線索相關,。例如:16世紀60年代,歐洲的荷蘭雖然國土面積很小,但依靠海陸優越位置,資本主義經濟逐步發展起來,成為最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同學們在學習這段史實時,就不應忽視地理位置的影響作用。又如:98年長江洪災的成因分析,同學們既要考慮到氣候異常的現實因素,考慮到百餘年來長江沿岸森林破壞、水土流失、淤塞河道的歷史因素。
(2)從理論與實踐關系入手,著眼政地綜合
中學階段的政治學科主要包括經濟學常識、哲學常識和政治學常識三部分內容。從人地關系切入,不難發現哲學為地理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即對立統一的關系。例如森林資源的利用與更新保護、我國農業生產以糧為主及多種經營的方針、一切從實際出發,綜合分析及解決問題。政治經濟學常識提供了商品、貨幣及價值規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分配和消費;走向世界的中國經濟及國民經濟的三大產業等知識。這些內容是學習經濟地理的基礎,而且與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農業生產與布局、人口與城市等地理知識關聯密切。從政治地理線索切入,我們能探尋到培養綜合能力的另一番 「天地」,地理學和政治學常識綜合研究問題時,通常是以國家或地區作為研究問題的基礎,從上層建築的角度去綜合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變化。例如:在綜合分析21世紀香港發展前景時,同學們一定會聯想到「一國兩制」這一國家政治前提,在這一背景下,香港的金融、外貿、知識經濟、旅遊等多種經濟產業都將會出現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其中涉及許多經濟地理的具體內容。
(3)從原理、成因入手,著眼與自然學科結合
地理學科的許多概念、分布與規律是依靠與數學、物理、生物及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知識來解析其原理或成因的,這是地理學科的交叉性與廣泛性所決定的。例如喀斯特地形的成因與化學;正午太陽高度角與代數或幾何;地球自轉或公轉與物理;生態系統與生物皆為佐證。遇到上述問題,同學們應有意識地從多學科角度去綜合思考,以求得全面與深入地分析結論。
(三)、把握人地關系主線特徵,從樹立正確的觀念角度,培養綜合能力
人地關系協調論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價值觀念,人地關系的主線自始至終貫穿於中學地理教材之中。那麼「人地關系的主線與能力的培養有什麼必然關聯呢!」兩者關聯主要體現在:(1)人地關系協調論的觀念形成單靠地理一個科目是難以完成的,它需要以史為鑒、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及生物、物理、化學等多學科的價值觀念的教育來長期共同完成。(2)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本身就是一道擺在人類面前的超級綜合課題,其下屬的人口問題、土地資源問題、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等二級子課題的內容皆為綜合性極強、綜合能力要求極高的大熱點。(3)前述課題內容的解析需要自然、人文多種學科的共性能力和獨特的學科能力共同作用,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由此看來,在教學中把握人地關系主線時應注意:(1)認同人地關系協調論的基本觀點。(2)面對具體內容,善於從多學科綜合的分析角度入手剖析問題。(3)將具體內容經思維加工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環境與發展等抽象結論,逐步形成嶄新的價值觀念。(4)運用已有的觀念、能力及多學科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以達到升華的目的。
例如,在初中教材「黃河」這節課中,以黃河為研究對象,以人類活動對黃河的影響為核心展開,分為「源河概況」、「母親河」、「害河」、「根治黃河」四個板塊。在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分析黃河的「利」與「害」,「功」與「過」,在提示地理現象發展變化的原因和規律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並強化學生關於協調人地關系認識,並且將舊中國黃河肆虐的和新中國對黃河的治理開發進行對比,挖掘出教材中的愛國主義內涵,陶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這樣的教學充分體現了知識、能力、態度三方面的全面發展,地理教育三項職能的「立體交叉」落實,不僅是高效能的教學,而且是現代教學觀的具體體現。
(四)、把握地理學科的應用性和地圖特徵,培養綜合能力
廣泛地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應用地理及其他文理學科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現實問題是地理學科的突出特徵。而現實問題往往又不是單一的地理學科知識所能解決的,它們經常需要多學科綜合分析方可解決。地圖是學習地理學科的重要工具,是地理學的突出特徵之一。地圖所包涵的信息主要是地理信息,但不容忽視它所涵蓋的相關學科的信息,以及分析時涉及到的多學科知識。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出地圖是有助於綜合能力的培養,地理學其它特徵都是建立在地圖知識基礎之上的。所以,同學們應在閱讀、分析、填充、繪制地圖四方面下功夫,應在地圖以外的原理示意圖、綜合景觀圖、剖面圖、知識關聯圖、統計圖表等圖象類型的閱讀分析方面下功夫,以便打好基礎,逐步地培養綜合能力。
⑼ 淺談如何提升學生的初中地理綜合能力
初中地理合集網路網盤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簡介:初中地理優質資料下載,包括:試題試卷、課件、教材、視頻、各大名師網校(人教、萬門、學科、諸葛)合集。
⑽ 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
(1)人地協調觀
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所持的正確價值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科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和基本的思維視角。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人類社會要更好的協調好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2)地理實踐力
指人們在考察、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野外考察與室內試驗、模擬相結合,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課程特有的學習方式。 具備地理實踐力有助於人們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以及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3)綜合思維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包括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綜合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業交通等要素之間的綜合研究。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對地理問題的分析和對人類活動的評判必須藉助綜合思維。 將地理的綜合思維確認為地理核心素養是基於對地理學科內容和學習思維綜合性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