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中國沒有史詩
只有一個答案:狂妄的「歐洲中心主義」,使黑格爾產生了偏見。
他拿狹隘的「歐洲中心主義」模式,來衡量一切,來判斷一切,來指揮一切。
你們都要說我的話,寫我的字,走我的路,信我的主義,以我為中心。
而我們有一些人,聽到黑格爾說中國人沒有民族史詩,想想,是沒有,於是覺得抬不起頭,覺得低人一等,失去了民族自信心。
一些人用自己的努力成功地證明了,中國也有民族史詩。他們永遠值得我們尊敬。
Ⅱ 為什麼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中,都沒有產生過史詩
人們都說中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但是我們卻發現,在這么悠久的歷史里,為什麼人們都沒有產生過史詩呢?
這件事情要從黑格爾說起。黑格爾是一位哲學家,他曾經在《美學》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那就是:中國人沒有民族史詩。
求其原因可能是:偏見。當時的中國並沒有西方那樣的發達,很多人都以自我為中心來衡量其他地區,他們的心裡總覺得自己高高在上,甚至妄自評論說中國沒有產生過史詩。由於當時人們的心裡都比較自卑,所以很多人都覺得他們說的是對的,也從來不去思考其中到底有哪些破綻。
所以說,為什麼說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中沒有產生過史詩呢?無非兩個原因:其一:歐洲人以自我為中心;其二:民族的自卑感。不過好在,有很多人還是證明了中國是有民族史詩的。
Ⅲ 為啥上古中國沒有出現像《荷馬史詩》那樣史詩級別的作品
在上古中國時期,並沒有形成像《荷馬史詩》那樣的著作,是因為我國的國情和其他國家是不同的,而且中國的唯物思想起步比較早,影響也比較深遠;此外,古代兩河文明對中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相比其他國家來說,對中國的影響並不大,所以從在這些客觀條件的影響下,中國並沒有形成《荷馬史詩》那樣的巨作。
三、兩河文明對中國的影響並不大。目前世界上公認最古來的史詩就是巴比倫史詩吉爾伽美什。而《荷馬史詩》作為系列的歐洲史詩,是深受兩河流域的影響的。而且西歐的史詩雖然數量非常之多,但是他們的內容卻是大同小異。但是對中國的影響就比較小了,只有改革開放之後才出版了全篇譯本,而且閱讀的人並不多,所以對中國影響較小。
Ⅳ 為什麼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史詩
黑格爾所說的史詩,是指印度古代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那樣的詩作。《摩訶波羅多》古代梵文敘事詩,意譯為「偉大的波羅多王後裔」,描寫班度和俱盧兩族爭奪王位的兩次激烈戰爭。《羅摩衍那》全書是詩體,內容主要講述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羅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當於耶穌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還有埃及的黑拉里亞史詩、希臘的《荷馬史詩》等長篇史詩巨作。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唯中國沒有這樣的古代史詩巨作。黑格爾是這個意思。
Ⅳ 中國古代缺乏長篇史詩的原因
作為史詩,是指古代敘事詩中的長篇作品。反映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或以古代傳說為內容,塑造著名英雄的形象,結構宏大,充滿著幻想和神話色彩。中國的文明史太漫長,朝代的更替頻繁,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戰亂不斷。加之中國古代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首先,詩史創作的素材來源、思維方式、欣賞效果直接受到神話和宗教的影響。正是在古希臘神話的豐沃土壤中才萌生了古希臘奇偉而有悲壯的英雄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也正是在古印度的湯湯河域里孕育出了印度最偉大的兩部史詩《羅摩衍那》、《摩呵摩羅多》。相較而言,中國上古的神話並不發達,從僅存的資料里只能發現一些零散的片段,沒能形成一個有機統一、頗具規模的整體。而且中國上古神話多是描述人與自然的斗爭,較少涉及神際關系。神話情節的單一也給後世文學繼承發揚帶來一定困難。宗教方面,中國古代的巫術文化曾有其輝煌鼎盛的一頁,但依然不夠成熟、完善,只局限於形式的繁華,而沒有在思想上進一步的發展。殷商時期濃厚的巫術宗教終於到了周代日漸消減。由此,中國古代長篇史詩的創造沒了土壤,有的只是零散的碎片。
其次,周代以來敬禮重德的理性精神使各種神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懷疑和否定。文學更加關注現實,考慮人生,遵循現實主義創作發展道路。以後的儒家思想更將這種尚禮之風推向極致。於是,《詩經•雅》中的五篇頗具史詩氣質的敘事詩,它們重視史實的再現,重視「朝廷之樂」的功用,重視歌功頌德,這都不難理解了。但也正因此,張揚的人物個性,大膽縹緲的幻想,這些詩史特有的浪漫色彩在中國古代記史類敘事詩中不復存在。到了戰國,歷史散文的勃興更將以詩記史這種創作方法推向了幕後。
最後,從詩歌語言的表現特點看,中國古代詩歌簡約、清雋的風格決定了中國古代不會產生鴻篇巨制的詩史。《伊里亞特》中光描寫俄德修斯的一個傷疤就用了七十五行詩。這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是絕不會出現的。以《詩經•生民》為例,短短一句「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講述了姜嫄踏帝趾印生子而後得人幫助的經過。這種言簡意賅、意蘊深遠的表現手法既制約了古詩創作的篇幅長短,使其不可能向長篇史詩發展,同時又呈現了別國詩篇無法媲比的精巧玲瓏、微言大義。
Ⅵ 漢族古代為什麼沒有留下史詩(一)
關於[]的字幕:同學們,我叫王先霈,是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的教師。我要給大家講的總的題目叫做「中國文學敘事的發展軌跡和它的特點」。今天我們講其中的第一個題目是「漢族古代為什麼沒有留下史詩」。 下面我們就開始來講具體的內容了。 現代敘事學講的敘事,它包括歷史敘事、新聞敘事、 文學敘事, 還有「圖像敘事」、 「網路敘事」, 乃至於「哲學敘事」、 「心理敘事」等等, 這是現代分得這樣細致。 在古代,那是混為一體的, 歷史敘事、新聞敘事、 文學敘事, 它融為一體,沒有分開來。 世界上各個國家,它的文學敘事、歷史敘事 和新聞敘事, 是什麼時候來分開的, 分開以後, 各自在文學的整體里邊, 文化的整體里邊, 占什麼樣的位置, 占什麼樣的分量 ,是不一樣的, 這就體現了各國文化的特點 和文學的特點。 中國文學敘事, 它的發展有自己特別的路徑, 和世界上很多國家不一樣, 那麼這些特點,這種不一樣, 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一個題目。 歷史上這種不同, 對於今天的文學,今天的文化, 有些什麼影響? 還會起到什麼作用? 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 將近一百年以來, 有許多學者,有很多大學者, 都作過他們的回答, 他們個人的意見並不相同, 這些意見 今天也值得我們來重新討論。 在中國古代文學敘事的歷史上 和在西方文學敘事史上, 有兩個學術難題, 對於西方來說, 叫做「荷馬問題」。什麼叫「荷馬問題」?我們知道, 古希臘兩大史詩, 說是荷馬所作的, 兩大史詩都是長篇巨制。荷馬據說是一個盲詩人,在3000多年以前,一個盲詩人怎麼能夠獨自一個人創作這兩大史詩呢,他是怎麼寫出來,又怎麼被人記錄下來呢,這是一個問題,西方許多學者在研究。對於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個大難題,是什麼問題呢?就是,漢族,中國的一個主要的民族——漢族,為什麼沒有史詩,這個難題,也有許多學者加以研究,到現在,還沒有一個能夠被大家一致接受的定論,我們今天就需要來加以探討。 中國這樣一個大的文明古國,世界上大的文明古國之一,沒有史詩,沒有史詩這樣一種文學樣式,這是一個非常令人奇怪的東西,一個令人奇怪的事情。那麼對這個東西就需要來思考了。中國古代沒有史詩,是說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史詩,典型的、狹義的、嚴格意義上的史詩。史詩對於一個民族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黑格爾曾經說過,史詩是一個民族的族徽,它的徽章,這個民族的標志,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傳統、人們的理想、理念,往往都蘊藏在史詩裡面。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史詩,我們剛才說了希臘有兩大史詩,《伊利昂記》、《奧德賽》,兩個大史詩非常有名的。印度兩大史詩也是非常有名的,就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德國有《尼伯龍根之歌》,俄羅斯有《伊戈爾遠征記》,英國有《貝奧武甫》,西班牙有《熙德之歌》,法蘭西有《羅蘭之歌》。還有一些很小的國家,人數不多的民族,比如說亞美尼亞等等這些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詩。 中國是一個古老文明的國家,人口眾多的國家,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國家, 怎麼就沒有自己的史詩呢?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問題。當然也有人說,中國還是有史詩的。有的學者說,像我們古代《詩經》,《詩經·大雅》里邊,有人舉出五篇,有人舉出六篇,說那是史詩,包括《公劉》、《生民》、《綿》、《皇矣》、《大明》這些篇。但是我們覺得這個恐怕有一點勉強。不說別的,史詩,大家公認的叫做長篇民間故事詩,就是說它的篇幅一定是很長的。亞里士多德,他的《詩學》裡面講過,悲劇它表現的時間是一天,一個白天,史詩表現的時間是沒有限制的, 史詩往往寫十年 甚至幾十年的事情, 篇幅都會很長很長。 像希臘史詩, 《伊利亞特》, 有的翻譯成《伊利昂記》,有24卷,15693行, 《奧德修記》 也是24卷,有12110行, 印度的史詩《羅摩衍那》 有48000行, 《摩訶婆羅多》有20多萬行。 我們剛才說到的,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也有史詩, 那麼《公劉》, 《公劉》這一首詩 一共只有三百多個字, 還有《生民》這一首詩, 只有四百多個字, 你要說它是史詩, 那就有一點勉強。 僅僅從篇幅這一點上來說, 也很難把它稱為史詩, 當然它很有價值, 有很重要的文獻價值。 但是,我們不好說它是史詩。 中國漢族古代沒有留下史詩, 這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 古人不覺得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提出來 ,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 ,它是20世紀的事情。不但說秦朝、漢朝、 唐宋元明清, 都沒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到了20世紀初期 ,才有學者 把這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 為什麼呢? 因為以前,我們中國 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國家, 很少對外交流, 我們對於世界文學缺乏了解, 所以沒有史詩, 大家覺得是個很平常的事情, 不知道,還有許多民族有史詩這樣一種體裁,這樣一種種類的文學作品存在, 所以自己就不覺得是一個問題了。到了20世紀,中外交流很密切了,知道了世界文學的許多情況, 但是最早,這個問題不是中國的學者,不是中國人提出來的,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間就說到,中國古代沒有史詩,但是黑格爾解釋的理由,我們今天看來,是有一點含糊其辭,不能夠讓我們滿意,他說中國沒有史詩是因為中國古代人觀照的方式是散文性的。這個說法我們覺得似乎難以成立。中國古代,古人觀照的方式怎麼就是散文性的,中國是一個詩歌大國,非常輝煌的詩歌的歷史。另外他說的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的人的宗教觀念不適合於史詩的產生。這個他沒有詳細的解釋,我們也很難理解,因為中國沒有這個,自己本土過去還沒有這種狹義的宗教,有一個道教,也不見得就跟史詩的創作產生什麼沖突了。 那麼真正提出這個問題並且作出了回答的,在我看到的是日本學者,日本學者提出來這個問題,並且,嘗試作出他們的回答。在20世紀前期,中國有一些大的學者,也是文學家,他們看到了這些情況,也接觸到了日本人,日本學者的觀點。就對這個問題提出來,作出自己的解釋。像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里邊《中國小說史略》的第二章,他就提到這個問題。像胡適,在他在的《白話文學史》里邊也提到這個問題,作了解釋。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它正式出版是1922年,胡適的《白話文學史》正式出版是1928年。但是他們都是先講課,後成書,講課的時間差不多,大概就是1921、1922年講的課,所以就是20年代最早提出這個問題。然後茅盾在1929年出版了一本書,叫做《中國神話研究ABC》,研究中國古代神話,那麼他也提到這個問題,而且,作出了不同於魯迅,不同於胡適,不同於日本學者的一些解釋。 我們就來看看,這些他們的解釋,我們今天哪些我們覺得很同意,哪些覺得可能需要修正、補充,或者我們認為,它是不能夠成立的。魯迅和胡適的意見,其實他們都是介紹日本人的意見。日本有一個學者叫鹽谷溫,鹽谷溫有一本書,很重要的書,叫《中國文學概論》,講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其中就提到了中國古代沒有史詩,中國古代的神話流傳下來的,都比較零碎、零散,古代希臘的神話非常豐富,而且,有一個系統。神話的系統,希臘古代的神話,它主要有英雄傳奇和歷史故事兩大類。它的神,它的英雄,都可以建立一個很龐大的譜系。中國古代也有神話,非常零碎,保存在《山海經》,一些古籍里邊,都是很零碎的,不成系統。魯迅、胡適、日本學者、西方學者也要解釋這個問題,為什麼中國的漢族沒有史詩, 中國古代漢族的神話很零碎。他們介紹鹽谷溫的看法。鹽谷溫,他是當時受到法國文學理論家丹納他這種理論的影響,「地理環境決定論」,認為是地理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文學它的存在發展的情況。當時認為中國,中華民族,漢族主要是在黃河流域 發展起來的。黃河流域,它氣侯比較寒冷,土地,也不很肥沃,要古代人在生產力低下的時候,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艱苦勞作,收獲還不豐碩。而希臘人,像胡適在《白話文學史》中間,用一種文學的筆調,他來描述,愛琴海是一種海洋性的氣侯,非常有利於植物、農作物的生長,他說古希臘人,可以躺在樹底下,在那兒很悠閑,餓了的話,抬起身子伸伸手在樹上摘一個果子吃吃,就能夠差不多飽了,然後就有很多時間來玄思,來想像,來創作,所以希臘就有哲學也很發達,也有時間來創作史詩。而漢族在黃河流域,我們的祖先,臉朝黃土背朝天,非常艱苦地勞動,還食不果腹,吃不飽穿不暖,沒有閑情逸致來創作這么長篇巨制的史詩。這一種說法由鹽谷溫提出來,胡適和魯迅加以介紹,他們介紹,顯然至少是部分地同意了,因為他們沒有介紹別的觀點。 今天我們看起來,這種說法恐怕是很難成立的,用地理環境來解釋漢族沒有留下史詩很難成立。我們只要舉一個反例。冰島,它有自己的史詩,還不只一部,冰島有兩部史詩,一部叫《薩迦》,一部叫《埃達》,是世界文學的精品,得到了全世界的重視。難道說黃河流域的地理條件、氣侯,比冰島還要惡劣嗎?這是不能成立的。冰島那個地方是非常寒冷的,它為什麼也有自己的史詩呢?那麼為什麼漢族就沒有史詩呢?所以用地理環境決定論,我總覺得這個解釋是完全不能夠說服人的,沒有道理的。這是我們介紹的第一種觀點,鹽谷溫的觀點,魯迅和胡適也重復了這樣一種觀點。 第二個就是我剛才說到的茅盾,他1929年出版《中國神話研究ABC》的時候用的是一個筆名,玄珠,玄妙的「玄」,珠寶的「珠」,用玄珠這個筆名。他也提到這個問題,但是他沒有重復鹽谷溫的觀點,他作出自己的解釋,茅盾有兩個解釋。他第一個解釋是說,史詩都是要描寫大戰,戰爭,大規模的戰爭,像我們知道,《荷馬史詩》是描寫特洛伊大戰的,打了十年的戰爭,《伊戈爾遠征記》也是寫戰爭,史詩多半都是寫戰爭的。茅盾說中國古代沒有那種大規模的戰爭,所以就沒有史詩。 我覺得這個說法也有一些牽強,中國古代怎麼就沒有戰爭呢?傳說的黃帝蚩尤之戰,那不也是一個大戰嗎,特洛伊戰爭也不見得規模特別大,中國古代許多部落之間,一些小的國家之間,也是經常打仗的,所以用這個來說明,也很難說服人。還有很多別的國家,更小的國家,那個戰爭的規模就更小了,它也有自己的史詩。 但是茅盾還提出了第二個解釋,這個第二個解釋。我個人覺得是相當深刻的很值得我們思考的。茅盾說中國古代,文化上有一個特色,有一個傳統,一直以來是這樣的,至少到清朝都是這樣的,就是說統治者,他把神話傳說歷史化,又把歷史神話化。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都知道,中國人有一個續家譜的這么一個習慣、傳統,現在我們家譜就找出一些名人,大人物,最早的始祖是什麼樣,是狀元,是宰相,至少是個進士。那麼皇帝,國王,他就不滿足於這個,他要說他的祖宗,祖先,是一個神,天神,要造出一種神話來,把歷史神話化。一個人當了皇帝, 他的祖宗就變成神了,皇帝叫做「天子」。天子是什麼意思?就是天的子孫,他不是凡人所生的,所以他就有權統治所有的人民,你就應該服從他。這叫做把他自己的歷史、家族的歷史神話化,然後把神話歷史化,神話中間的人物,變成了歷史上的真人。本來是一個神,是一個神話,傳說虛構的,可是,他拉過來作為他的祖宗,把它歷史化。茅盾的這樣一個解釋,我認為是比較有說服力的,值得我們思考 ,值得我們今天來討論,來充實它、修正它、補充它。 神話一被歷史化了,它就缺乏文學性了,就成了非審美的、非藝術的、非文學的東西。同時,我們也不能說 它就是一個歷史,一個信史,可以相信的歷史,它是一個被歪曲的歷史。特別是這種神話的歷史化,它在幾千年中間反復地進行,一些遠古的,傳說中間的人物就被後代的統治者不斷地重新塑造,幾千年中間不斷地重新塑造。這個重新塑造、重寫、改寫這個過程,我覺得可能是造成史詩的缺失,神話的消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Ⅶ 中國為何沒有史詩
中國華夏族上古和遠古是可能存在史詩的。因為殘留的神話傳說。因為神話和史詩基本上是孿生兄弟。有大型史詩的民族往往有許多動人的神話故事。看希臘、印度可以為例。神話的不斷匯集和演繹直接促成史詩的誕生,這也是文學創作的某一規律。
史詩
是敘述英雄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的古代長篇敘事詩。多以古代英雄歌謠為基礎,經集體編創而成,反映人類童年時期的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或者神話傳說。
史詩是人類最早的精神產品,對我們了解早期人類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史詩和古代的神話、傳說有著天然的聯系。史詩在神話世界觀的基礎上產生, 而它的發展最終又是對神話思想的一種否定。
Ⅷ 中國沒有史詩嗎
中國沒有國外那些恢宏壯麗的史詩。但是在中國的《樂府》里,所收錄的很多首詩篇,就是短篇的史詩。還有我國少數民族,也有很多史詩之作。
為什麼中國沒有國外那樣的史詩呢?這和史詩的形成有關。史詩是口頭相傳的像詩一樣的文化,起源於人類早期,並經歷了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由世世代代的人傳頌並增加,最後被整理成文,予以記錄。
而中國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就已經發明了文字,擁有了記錄的載體,這樣就失去了口頭傳送的必要,任何東西都可以記錄下來,所以中國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就已經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鼎盛景象,詩詞歌賦的體裁更是獨步文林。
(8)為什麼中國沒有史詩地理擴展閱讀:
史詩是一種庄嚴的文學體裁,內容為民間傳說或歌頌英雄功績的長篇敘事詩,它涉及的主題可以包括歷史事件、民族、宗教或傳說。
是敘述英雄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的古代敘事長詩。多以古代英雄歌謠為基礎,經集體編創而成,反映人類童年時期的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或者神話傳說。
它作為一種文類, 它是經過長期發展和演變的結果, 各種史詩傳統的發展過程是很不相同的。史詩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吸收了神話、傳說、故事等其他民間敘事文學的營養, 甚至還借鑒了抒情色彩濃重的民歌等體裁的成就,錘煉形成了自己獨特題材內容、藝術思維方式以及詩學等方面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