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綜合自然地理學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一般可以把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前期,以著名的德國科學家亞歷山大·洪堡的科學活動與學術著作為界,以前為第一階段。
在此階段中,自然地理學還處於經驗積累的時期,主要以了解地理事實、記錄山川形勢、游歷四方奇勝、進行探險發現等活動為主。
從洪堡開始直至本世紀六十年代,為自然地理學的第二階段。
在此階段中,已不把某一項自然現象只看成孤立的、彼此無關的靜態組合,而是力求從眾多的地理現象中,採用比較的方法,追索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逐步地認識到自然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其間的自然要素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作用,並且從綜合的而不是單一的、集中的而不是分散的、深入的而不是表象的、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等觀點,總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自然地理規律,例如著名的自然地理地帶性規律,就發端於洪堡德,並經過俄國的道庫恰也夫乃至隨後許多人的深入探討,才逐步臻於完善。同時自然地理學中的各個部門,例如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學、生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地圖學等,在此一階段都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從1960 年以後到現在,可視為自然地理學發展的第三階段。
在這個階段里,企圖進一步以定量的精確判斷來取代定性的文字描述;以預測和模擬代替對現狀的分析和說明;以抽象的反映本質的數學模型去反映具體的龐雜的自然地理現象;以合理的趨勢推導與類推法,去代替簡單的因果關系分析;以先進的技術手段去革新傳統的研究方法。世界地理學領域在這一階段所出現的「地理革命」、「計量地理」、「解釋學派」(亦稱「劍橋學派」)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這種趨勢。現代自然地理學,在經歷了這幾個發展階段之後,現正處於一個即將突破的邊緣。近十餘年來的醞釀,1976 年在莫斯科召開的第23 屆國際地理學大會上所反映出來的動向,都說明了這一點。自然地理學向何處去?已經引起世界各國地理學家們的深切關注。近代地理學興起的「故鄉」之一——德國,從洪堡德、李戴爾、李希霍芬、彭克等時代起,在長達一個世紀的進程中,仍然保持著傳統的統一思想。他們逐漸感到對於「基礎理論的研究是不夠的」。許多應用地理學家一再提出需要發展地理學基礎理論,並希望把這種理論應用到預測性的工作中,以代替大量的、描述性的傳統地理學。 德國的這一思想,應當認為是有普遍意義的。
以上為有關簡介,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B. 現代地理學發展史上的計量運動產生了哪些影響它的意義何在
生了哪些影
C. 計量地理學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數量地理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有:
1、研究地理要素的描述統計和數量分析技術;
2、研究地理系統的分析方法、數學模型的構造和應用,以及數學模擬(模擬)技術;
3、研究地理資料庫、地理信息系統、專家系統的設計和應用;
4、研究地理預測和決策的方法、程序和模型;
5、研究地理學理論表述的數學形式。
(3)什麼是現在地理學發展史的計量運動擴展閱讀:
發展趨勢:
在現代地理學的發展中,數量地理學和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有進一步匯合的趨勢,這一趨勢是以地理學研究中的理性主義、實證分析方法的發展為背景,也與世界各國20世紀以來科學發展的潮流相一致。
數量地理學與生產實踐進一步結合,其具體方法和模型也在不斷更新,在地理學其他分支學科中的應用也將越來越廣泛。
各類專題性地理數學模型(如住宅政策與住宅選擇模型、大城市區內與區際人口遷移模型)正成為數量地理學研究的重點方向。一些地理學者已開始研究建立數量地理學的系統理論。
D. 如何將地球科學知識與3s的應用過程進行有機結合
20世紀以來是現代地球科學發展的新時期,在這一時期,傳統的地球科學發生了一系列的革命,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固體地球科學(包含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等)的革命。
固體地球科學的革命主要是大地構造理論上圍繞活動論與固定論發生的思想革命。傳統的地質觀念認為,大陸及海洋只在原來的位置上作垂直升降運動,其相對位置未發生顯著變化,故被稱為「固定論」,「地槽」「地台」說是其典型代表。「活動論」者認為,大陸曾有過長距離的水平運動,大陸和海洋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代表「活動論」的大地構造學說是「大陸漂移—海底擴張—板塊構造學說」。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爭論,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現代地質及地球物理研究成果為基礎的板塊構造學說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由此推動了地質學與地球物理學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
與此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20世紀以來的地質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發展。高溫高壓實驗技術、同位素地質年齡測定技術、電子計算機、電子顯微鏡、大陸超深鑽與深海鑽探技術等給地質學的發展以極大的推動作用,使地質學逐步由定性描述與分析向半定量、定量分析與研究發展。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方法在研究地球及地殼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及運動特徵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為推動地質學發展的強大動力。航天技術在地質學上的應用取得了重大成就,以航天技術為基礎的新興的天文地質學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這些研究將為人類最終了解地球起源與演化、解決許多重大地質問題發揮重要作用。
地質學的應用是促進地質學發展的動力,20世紀以來除傳統的礦床學不斷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理論之外,石油地質學的發展尤其令人矚目。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震地質等的研究也發展迅速。特別是20世紀中期以來,環境地質研究的重要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正在向縱深方向發展。
20世紀以來在地理學上也發生了重要的革命,特別是研究方法與手段上的革命,通常稱為地理學的計量革命。20世紀50年代,地理學開始採用現代數學方法分析地理問題。1955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理系在加里遜主持下開設第一個應用數理統計研究班,推動計量地理學發展。1963年,伯頓提出「計量革命」口號,使這一趨勢推向歐洲和全球。地理學計量革命的實質是用現代數學方法和計算機,運用模型和模擬,使地理學的理論精確化,計算快速化,從傳統的定性分析向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過渡。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計量革命的推動下,人們把地理環境和區域看作是一個系統,大量地應用計算機、遙感、遙測等新方法,對系統及其相互作用進行模式化、公式化,用數字、圖像等定量表達人地關系,說明區域差異與變化,從而對地理環境的演化進行科學預測,以期達到人地關系的最優化。這就是「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成功開發與廣泛應用。這樣,使地理學由以前的現象描述發展到科學解釋和定量預測的新階段。與此同時,由於社會的需要,應用性的地理分支學科大量涌現,如工程地理學、環境地理學、資源地理學、應用景觀學等。
E. 計量地理學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這個內容其實是有很多的,我們只需要正常就可以了。
F. 地理學發展史的現代地理學
(20世紀60年代以來) 現代地理學是同科技社會或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地理學發展的最新階段,當今尚處於開創時期。社會經濟要求是現代科學發展的主要動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西方國家在經濟建設和規劃方面提出了眾多任務。地理學戰前已在土地利用和流域開發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對新的城市、區域和環境規劃尚難適應。與此同時,50年代起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等綜合科學方法論迅速興起,電子計算機廣泛應用,使很多學科包括地理學在內轉入現代化階段。 現代地理學的發展過程包括:60年代的數量運動、70年代的行為研究、80年代的綜合趨勢等。總起來,可稱為地理學的理論化和數量化。
50年代初期,旅美德國經濟地理學者F.K.謝弗對區域學派的批評形成了數量運動的前奏。之後,在西方出現了地理學的理論化和數量化的3個學派:①以W.L.加里森為組 織者、有美國著名經濟地理學者E.L.厄爾曼協助,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理系舉辦的研究生班──華盛頓小組。這是美國許多數量地理中心的影響最大者,從推廣中心地方論、交通網路理論和其他統計方法開始,培養了W.W.邦奇、B.J.L.貝里等名家。②以R.J.喬利、P.哈格特和D.W.哈維為代表人物的形成於英國劍橋大學的劍橋派。此派繼華盛頓小組而興起,以理論造詣高深而著稱。③以T.哈格斯特朗為首的在瑞典隆德大學興起的隆德派。此派40年代已開始空間擴散的探討,60年代後又開展了時-空地理學工作,均卓有成效。故哈氏被公認為當今最著名的理論和數量地理學者、現代區位論大師。
地理學中的行為研究,是60年代行為科學出現後波及的,至70年代大為風行。它是在自然、技術、經濟和社會等客觀條件之外,再估計到地理事物形成與演變的人的主觀因素,即各式各樣的人群(如決策人、勞動者、消費者等)對地球表面現象的知覺(感應)和相應採取的行為,從而能使決策和預測更符合實際。故正確的行為研究應是對人們主觀因素的客觀規律進行探索,如美國地理學者A.R.普雷德提出的「行為矩陣」便是一例。
80年代,由於世界范圍內人口、資源、環境和開發等問題日趨嚴重,在聯合國有關組織號召下,有關科學均介入了上述問題的研究。各國地理學者,廣泛地參與了三大規劃(城市規劃、區域規劃和環境規劃)的工作,在有些方面起了主導作用。這樣,就從實踐中產生了對城市、區域和環境的綜合研究,在理論、模式和決策方面大有進展,發揮了地理學固有的綜合特點,萌發出了一系列的新分支:①理論地理學,包括人與環境、區位論和區域研究3個組成部分,是 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對其他分支有指導作用;②元地理學,是地理學的科學哲學與科學學,是哲學同地理學中間的承上啟下學科;③應用地理學,是地理學通向實踐的應用分支,早在近代地理學後期開始形成,在現代地理學階段具有了計劃規劃、勘測設計和文化教育 3個方向;④新方法、新技術學科,包括地理數量方法、地理信息系統、室內模擬實驗和地理定位研究(見彩圖)。它們均受理論地理學和科學方法論制約,並為應用地理學提供方法和技術。
G. 什麼是現代地理學發展史的計量運動
計量運動的萌芽
德籍旅美地理學家舍弗爾,1953年發表了一篇題為《地理學中的例外論》的文章,抨擊了哈特向的地域獨特主義觀點,即「例外主義」觀點。他認為,地理學應該是解釋現象,而不應該是羅列現象。解釋現象必須有法則,應該把地理現象看成是法則的實例。地理學的目的應該與其他科學有相似之處:都是追求、探索法則的。舍弗爾等人對區域學派的批評與否定,拉開了現代地理學發展史上的計量運動的帷幕。
計量運動主要是由美國地理學家發起的,形成了3大學派:
①艾奧瓦的經濟派。代表人物是舍弗爾、麥卡爾蒂。受杜能、廖什、克里斯塔勒等區位論學者影響很深,極力倡導建立地理學法則,著重探討經濟區位現象間相互內在聯系及其組合類型。
②威斯康星的統計派。代表人物是威弗爾、羅賓遜、東坎和仇佐里,以經典著作《統計地理學》為代表作,主要特徵是發展和應用統計分析方法。
③普林斯頓的社會物理學派。代表人物是司徒瓦特。該派把物理學原理應用於社會現象的研究之中,發展了理論地理學中的引力模型、位勢模型、空間相互作用模式。
計量運動的飛速發展
加里森及其領導的華盛頓小組首次把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建立在定量的基礎上,編寫了第一本《計量地理學》教材,率先在華盛頓大學舉辦了地理計量方法研討班,培養了大批現代地理學名家。美國區域科學協會組織了大量的學術活動,編輯出版了《區域科學年鑒》,成為美國計量運動的源地之一。瑞典學者哈格斯特朗積極組織瑞典和美國的地理學家交流學術思想,大大促進了計量運動向全世界的擴散。
計量運動中還涌現了許多著名學派、組織和學術刊物。
H. 計量運動對計量地理學產生的作用
將數學、物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引入地理學。計量運動,主要是由美國地理學家發起的,早期主要集中在幾所大學。由於觀點、研究方向不同,主要形成了三種學派。計量運動對計量地理學產生的作用為,將數學、物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引入地理學。
I. 什麼是現代地理學發展史的計量運動
1、區域地理在發展過程中成為了傳統地理科學的科學範式。 2、20世紀50年代以來,區域學派的觀點受到質疑和批評。 3、20世紀50年代末,在美國掀起了建立地理學法則的熱潮。 4、這種定量化研究的熱潮稱為「計量運動」。 5、計量運動形成三個學派:經濟派、統計派和社會物理學派。 6、20世紀60年代,計量運動由美國擴展到世界各國。
J. 現代地理學四大革命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理論革命和數量運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行為革命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區域綜合研究。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可持續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