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裡面有一個什麼娜的天氣

地理裡面有一個什麼娜的天氣

發布時間:2022-10-04 17:57:40

1. 地理中有哪些氣候都有什麼特點

1、熱帶雨林氣候:

氣候分布:赤道附近;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氣候成因: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2、熱帶草原氣候:

氣候分布:南北緯10度~南北回歸線附近;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干濕季交替;氣候成因:乾季受信風帶,濕季受赤道低壓控制。

3、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東南亞、中南半島;氣候特點:全年高溫,旱雨季交替;氣候成因:冬(旱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夏(雨季):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4、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中國的秦嶺淮河以南;氣候特點:冬低溫少雨,夏濕熱;氣候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5、熱帶沙漠氣候:

氣候分布:回歸線~30度附近;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少雨;氣候成因:終年受副高或信風控制(信風是從大陸吹來的干風,且是由高緯吹向低緯,是一個升溫的過程,不易形成降水)。

6、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中國的秦嶺淮河以南;氣候特點:冬低溫少雨,夏濕熱;氣候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7、地中海氣候:

氣候分布:30~40度,大陸西岸;氣候特點: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氣候成因:副高(干)和盛行西風(濕)交替控制。

8、溫帶海洋性氣候:

氣候分布:40度~60度,大陸西岸;氣候特點:終年濕潤,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冬天高於0度,夏天低於20度);氣候成因:終年受盛行西風控制(風是從海上吹來的暖濕風)。

9、溫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35~50度,大陸東岸;氣候特點:冬寒冷乾燥,夏高溫多雨;氣候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10、溫帶大陸性氣候:

氣候分布:溫帶大陸內部;氣候特點:干,冬冷夏熱溫差大;氣候成因:身居大陸內部。

11、極地氣候:
氣候分布:極圈內;氣候特點:終年寒冷乾旱;氣候成因:緯度高,終年受極地高壓控制。

2. 地理中都有什麼性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位於各洲的赤道兩側,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非洲的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亞洲東南部的一些群島等。這些地區位於赤道低壓帶,氣流以上升運動為主,水汽凝結致雨的機會多,全年多雨,無乾季,年降水量在2,000 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過60 毫米,且多雷陣雨;各月平均氣溫為25°~28℃,全年長夏,無季節變化,年較差一般小於3℃,而平均日較差可達6°~ 12℃。在這種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長,樹種繁多,植被茂密成層。
(2)熱帶草原氣候。
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氣候區的兩側,即南、北緯5°~15°左右(有的伸達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點,首先是由於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的南北移動、交替影響,一年之中干、濕季分明。當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時,盛行赤道海洋氣團,且有輻合上升氣流,形成濕季,潮濕多雨,遍地生長著稠密的高草和灌木,並雜有稀疏的喬木,即稀樹草原景觀。當受信風影響時,盛行熱帶大陸氣團,乾燥少雨,形成乾季,土壤乾裂,草叢枯黃,樹木落葉。與赤道多雨氣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 個月的乾季。其次是全年氣溫都較高,具有低緯度高溫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溫度在16°~18℃以上。最熱月出現在乾季之後、雨季之前,因此,本區氣候一般年分干、熱、雨三個季節。氣溫年較差稍大於赤道多雨氣候區。

(3)熱帶荒漠氣候。
它分布於熱帶干濕季氣候區以外,大致在南、北緯15°~30°之間,以非洲北部、西南亞和澳大利亞中西部分布最廣。熱帶乾旱氣候區常年處在副熱帶高氣壓和信風的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氣流下沉,所以炎熱、乾燥成了這種氣候的主要特徵;氣溫高,有世界「熱極」之稱。降水極少,年降雨量不足200 毫米,且變率很大,甚至多年無雨,加以日照強烈,蒸發旺盛,更加劇了氣候的乾燥性。熱帶半乾旱氣候,分布於熱帶乾旱氣候區的外緣,其主要特徵:一是有一短暫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 毫米;二是向高緯一側的氣溫不如向低緯一側的高。

(4)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我國台灣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以及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菲律賓群島;此外,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沿海地帶也有分布。這里全年氣溫皆高,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這是由於夏季在赤道海洋氣團控制下,多對流雨,再加上熱帶氣旋過境帶來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熱帶干濕季氣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風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過赤道多雨氣候區。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 毫米以上。本區熱帶季風發達,有明顯的干濕季,即在北半球冬吹東北風,形成乾季;夏吹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溫季。

(5)熱帶海洋性氣候。
出現在南、北緯10°~25°信風帶大陸東岸及熱帶海洋中的若干島嶼上。如中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西印度群島、南美洲巴西高原東側沿海的狹長地帶、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東岸、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和澳大利亞昆士蘭沿海地帶。這些地區常年受來自熱帶海洋的信風影響,終年盛行熱帶海洋氣團,氣候具有海洋性。氣溫年、日較差都小,但最冷月平均氣溫比赤道稍低,年較差比赤道多雨氣候稍大,年降水量一般在2, 000 毫米以上,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6)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於大陸西岸,南、北緯40°~60°地區。終年處在西風帶,深受海洋氣團影響,沿岸又有暖流經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在22℃以下,氣溫年、日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較多,年降水量在1,000 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風坡可達2,000~3,000 毫米以上。這種氣候在西歐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大,在南、北美大陸西岸相應的緯度地帶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和紐西蘭等地也有分布。

(7)地中海式氣候。
位於副熱帶緯度的大陸西岸,約在緯度30°~40°之間,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國加里福尼亞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亞的南端。它是處在熱帶半乾旱氣候與溫帶海洋性氣候之間的過渡地帶。這些地區受氣壓帶季節位移影響顯著,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氣流下沉,因而除大陸西部沿海受寒流影響外,夏溫十分炎熱,下沉氣流不利興雲致雨,所以氣候乾燥;冬季受西風影響,溫和濕潤。全年雨量適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間,主要集中在冬季。

(8)溫帶季風氣候。
出現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包括我國華北和東北、朝鮮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蘇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冬季這里受來自高緯內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寒冷乾燥;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南風,暖熱多雨,雨熱同季。年降水量1,000 毫米左右,約有三分之二集中於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少。

(9)亞熱帶季風氣候。
出現在北緯25°~35°亞熱帶大陸東岸,它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這里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大於22℃,氣溫的季節變化顯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 毫米,夏季較多,但無明顯乾季。同溫帶季風氣候相比,季節變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溫較高,年降水量增多。

(10)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分布在北緯35°~55°之間的北美大陸東部(西經100°以東)和亞歐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的東側。這種氣候在氣溫、降水的變化上同溫帶季風氣候有些類似,但風向和風力的季節變化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明顯。冬季由於氣旋活動影響,降水稍多;夏季有對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顯著。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也很大。

(11)亞熱帶濕潤氣候。
分布在北美大陸東部北緯25°~35°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灣沿岸地帶,南美洲的阿根廷、烏拉圭和巴西南部,非洲的東南沿海和澳大利亞的東岸等地區。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來看,它們和東亞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相似的,但由於所處的大陸面積較小,海陸熱力差異不像東亞那樣突出,因此沒有形成季風氣候。這里的氣候特點近似亞熱帶季風氣候,而不同之處在於冬夏溫差較小,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12)溫帶大陸性氣候
(包括溫帶沙漠氣候和溫帶草原氣候)。這種氣候在北半球佔有廣大面積,主要分布在北緯35°~50°的亞洲和北美大陸的中心部分。這里深居內陸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風影響,終年為極地大陸氣團,冬寒夏熱,氣溫年、日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現大陸性氣候特徵。由於所處緯度的不同,此外,在南美大陸的阿根廷中南部因處於西風帶的雨影地區,來自太平洋的氣流越過安第斯山脈後下沉而絕熱增溫,加之沿海有寒流經過,空氣穩定,所以全年乾旱少雨,亦呈現溫帶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特徵。上述地區由於乾旱程度不同,自然植被有明顯差異。乾旱地區年降水量一般在250 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現荒漠景色;在乾旱區外圍,年降水量在250~500 毫米之間,為半乾旱地區。

(13)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也稱亞寒帶針葉林氣候)。這種氣候出現在北緯50°~65°之間,呈帶狀分布,橫貫北美和亞歐大陸。具體來說,在北美從阿拉斯加經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的大部分;在亞歐大陸西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除外),經芬蘭和蘇聯西部(南界在列寧格勒—高爾基城—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一線)至蘇聯東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熱月10℃等溫線為界。這一帶的氣候主要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並為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在冬季,北極氣團侵入機會很多;在暖季,熱帶大陸氣團有時也能伸入。該類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漫長而嚴寒,每年有 5~7 個月平均氣溫0℃以下,並經常出現-50℃的嚴寒天氣;夏季短暫而溫暖,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高者可達18°~20℃,氣溫年較差特別大;年降水量一般為300~600 毫米,以夏雨為主。因蒸發微弱,相對濕度很高。

(14)極地長寒氣候
(苔原氣候)。分布在北美大陸和亞歐大陸的北部邊緣(南以最熱月10℃等溫線與亞寒帶大陸性氣候相接)、格陵蘭島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島嶼;在南半球則分布在馬爾維納斯群島、南設得蘭群島和南奧克尼群島等地。其特徵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 個月月平均氣溫在0°~10℃之間,冬季酷寒而漫長;年降水量約200~300 毫米,以雪為主;地面有永凍層,只有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

(15)極地冰原氣候。
分布在極地及其附近地區,包括格陵蘭、北冰洋的若干島嶼和南極大陸的冰原高原。這里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發源地,整個冬季處於永夜狀態,夏半年雖是永晝,但陽光斜射,所得熱量微弱,因而氣候全年嚴寒,各月溫度都在0℃以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陸,1967 年挪威人曾測得-94.5℃的絕對最低氣溫,可堪稱為世界「寒極」。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蓋,又多凜冽風

3. 地理上這個代表什麼天氣

凍雨

4. 地理天氣圖標大全 要正確正規的

天氣圖標:

拓展資料:

天氣是指某一個地區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而天氣現象則是指發生在大氣中的各種自然現象,即某瞬時內大氣中各種氣象要素(如氣溫、氣壓、濕度、風、雲、霧、雨、閃、雪、霜、雷、雹、霾等)空間分布的綜合表現。

天氣過程就是一定地區的天氣現象隨時間的變化過程。各種天氣系統都具有一定的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而且各種尺度系統間相互交織、相互作用。許多天氣系統的組合,構成大范圍的天氣形勢,構成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氣環流。天氣系統總是處在不斷新生、發展和消亡過程中,在不同發展階段有著其相對應的天氣現象分布。

5. 地理學中的氣候類型分為哪幾種

(1)熱帶雨林氣候(也稱赤道雨林氣候)。位於各洲的赤道兩側,向南、北延伸5°~10°左右.
(2)熱帶(又稱熱帶季雨淋)氣候。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氣候區的兩側,即南、北緯5°~15°左右(有的伸達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
(3)熱帶草原氣候。與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別降水更少。
(4)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也稱熱帶荒漠氣候)。它分布於熱帶干濕季氣候區以外,大致在南、北緯15°~30°之間,以非洲北部、西南亞和澳大利亞中西部分布最廣。
(5)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我國台灣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以及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菲律賓群島;此外,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沿海地帶也有分布。
(6)溫帶海洋性氣候。位於大陸西岸,南、北緯40°~60°地區。
(7)亞熱帶夏干氣候(也稱地中海式氣候)。位於副熱帶緯度的大陸西岸,約在緯度30°~40°之間.
(8)溫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
(9)亞熱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25°~35°亞熱帶大陸東岸.
(5)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北緯35°~50°的大陸的大陸內部。
(10)亞寒帶針葉林氣候)。這種氣候出現在北緯50°~65°之間的大陸中東部地區。
(11)極地氣候(又稱冰原苔原候)。主要分布在兩極地區 。冰原氣候與苔原其後的區別是:冰原氣候區的夏季最高溫度都在0°以下,而苔原氣候區溫度高於0°.



6. 極端天氣什麼娜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指一定地區在一定時間內出現的歷史上罕見的氣象事件, 其發生概率通常小於5%或10%。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可以分為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極端乾旱、極端降水等幾類, 一般特點是發生概率小、社會影響大。

氣象原因
從氣象學原理上來說,全球變暖使得地表氣溫升高,較高的溫度引起水面蒸發加大、水循環速率加快,這將使風暴的能量更強,更多降水將在更短時間內完成,這可能增加大暴雨和極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洪澇出現的頻率;個別地區龍卷風、強雷暴以及狂風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也會增多;另外,由於從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庫的蒸發加快,水分耗損增加,再加上氣溫升高,一些地區將遭受更頻繁、更持久或更嚴重的乾旱;大氣水分的增多,也可能使一些較寒冷地區暴風雪的強度和頻率增加。

預防措施
能不能有效地做好預防災害發生的有這么三個關鍵點:我們要對氣象災害作出准確的預報,這是一個前提;第二個是如何把這些信息有效地發布到人群的手裡;第三點是如何讓這些人提高防範水平。這些年我們在災害預測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預報能力有所提高。這些年來氣象部門都在想方設法把氣象災害的情況預報給老百姓,我們有通過實時的字幕插播,有電視台的天氣預報;還可以通過廣播、互聯網、電話,我們也和很多地方部門做了互動的工作,就是如何把災害信息第一時間發送給老百姓。這次「韋帕」台風來了以後,我們整個在東南沿海地區一共發布了8000多萬條手機簡訊預警信息。這對老百姓實時地了解「韋帕」超強台風的動向、發展、影響起到關鍵的作用。還有一點就是老百姓得到這些信息以後怎麼知道預防,採取一些防災的措施,採取一些自救、互救的辦法。所以我們現在也在加強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通過廣播電視、印製的宣傳手冊,宣傳片等廣泛地宣傳防災減災知識,讓防災減災的基本常識到農村、到學校、到社區、到企業,使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基本的防災減災知識。如果這三個方面能夠做得完整的話,那我們氣象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損失將大大減低,這就是准確的預報;及時的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發布;老百姓具備基本的防災減災知識。

7. 地理考試中常考查的天氣現象有哪些

經驗:1、冷暖鋒過境前後天氣,氣壓,氣溫,降水等變化,降水:暖前冷後(鋒線)氣壓(冷:氣壓有低到高,暖鋒反之)等;

2、台風,台風過境前後,氣壓,風向,降水變化,有事會給你個城市讓你畫出或指出風向,這類題很簡單:由低壓向高壓作垂線,然後根據的轉偏向力偏轉就行了。
3、高壓或低壓系統,以及高低壓系統交錯中氣溫,風向,降水,冷暖鋒判斷;首先明確,無論是高壓還是低壓只要被單一氣壓系統控制就是晴天,壓力中心是無風的,不同氣壓根據等壓梯度力及地轉偏向力具體判斷,綜合以上兩種情況。
地理題萬變不離其宗,就是看你基礎知識,做這類題記住這幾個關鍵:氣壓梯度,地轉偏向力,熱脹冷縮原理。祝你考好啊!

8. 什麼是厄尼娜現象對我國冬季的氣候會產生什麼直接影響影響的范圍怎樣

厄爾尼諾現象(西班牙語:El Niño),又稱聖嬰現象,是秘魯、厄瓜多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 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其出現頻率並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現象持續期少於五個月,會稱為厄爾尼諾情況(condition);如果持續期是五個月或以上,便會稱為厄爾尼諾事件(episode)。 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中意為「聖嬰」,因為這種氣候現象通常在聖誕節前後開始發生。而其中niño在西班牙語是「男孩」之意,El是定冠詞。這現象往往持續好幾個月甚至1年以上,影響范圍極廣。厄爾尼諾相反的自然現象稱為拉尼娜(La Niña),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
編輯本段成因
對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原因,科學界有多種觀點,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涌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翻,水溫低於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圍的海水溫度異常減弱,甚至變為西風時,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漁場頓時失去生機,使沿岸國家遭到巨大損失。 厄爾尼諾形成的前兆包括: 印度洋、印尼與澳大利亞氣壓上升; 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東面的海面氣壓下降; 南太平洋的貿易風減弱或往東面吹; 秘魯附近的暖空氣上升,令當地沙漠下雨; 暖空氣由太平洋西岸擴散至印度洋與太平洋東面。同時它令東面較乾燥和有乾旱的地方降雨。
編輯本段基本特徵
太平洋中、東部海域大范圍內海水溫度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他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現象。
編輯本段監測
一般認為海水表層溫度連續三個月高出平均值0.5攝氏度以上,即可認為是一次厄爾尼諾現象。當前氣象學家普遍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對全球不少地區的氣候災害有預兆意義,所以對它的監測已成為氣候監測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編輯本段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1)台風減少。西太平洋熱帶風暴(台風)的產生次數即在我國沿海登陸次數均較正常年份少。 (2) 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於我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北方地區夏季容易出現乾旱、高溫,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近百年來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次年。 (3)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
編輯本段影響
大型厄爾尼諾現象曾經在以下年份出現:1790-93、1828、1876-78、1891、1925-26、1982-83、1997-98 近年來厄爾尼諾現象曾經在以下年份出現:1986-1987、1991-1994、1997-1998、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9-2010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幾個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億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使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溫比常年平均溫度偏高2℃左右;同時,熱帶地區的大氣環流也相應地出現異常,熱帶及其他地區的天氣出現異常變化;南美洲的秘魯北部、中部地區暴雨成災;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孫河河水猛漲,造成河堤多次決口;巴西東北部少雨乾旱,西部地區炎熱;澳大利亞東部及沿海地區雨水明顯減少;中國華南地區、南亞至非洲北部大范圍地區均少雨乾旱。 1990年初又發生厄爾尼諾前兆現象。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溫度高於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溫度比往年高出0.5℃外,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的海域水面溫度也比往年高出將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層比往年淺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時上漲15~30厘米。 1997年至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3至4℃,令長江出現大水,華南地區有持續暴雨,東南亞地區發生大規模的森林大火。這次厄爾尼諾現象緊接1990-1994年發生,頻密程度罕見,但規模較小。中國西南五省的旱情也是由厄爾尼諾現象所引起的。 同時,厄爾尼諾現象帶動的溫暖海水,影響魚類的成群移動,破壞珊瑚礁的生長。
編輯本段探索
在探索厄爾尼諾現象形成機理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這樣的巧合:20年代到50年代,是火山活動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爾尼諾現象次數較少、強度較弱的時期;50年代以後,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動進入了活躍期,與此同時,大洋上厄爾尼諾現象次數也相應增多,而且表現十分強烈。根據近百年的資料統計,75%左右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在強火山爆發後一年半到兩年間發生的。這種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特別關注,有科學家就提出,是海底火山爆發造成了厄爾尼諾暖流。 近年來更多的研究發現,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與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有關,自50年代以來,地球自轉速度破壞了過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態呈4~5年的波動變化,一些較強的厄爾尼諾年平均發生在地球自轉速度發生重大轉折年裡,特別是自轉變慢的年份。地轉速率短期變化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變化呈反相關,即地轉速率短期加速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降低;反之,地轉速率短期減慢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這表明,地球自轉減慢可能是形成厄爾尼諾現象的主要原因。 分析指出,當地球自西向東旋轉加速時,赤道帶附近自東向西流動的洋流和信風加強,把太平洋洋面暖水吹向西太平洋,東太平洋深層冷水勢必上翻補充,海面溫度自然下降而形成拉尼娜現象。當地球自轉減速時,「剎車效應」使赤道帶大氣和海水獲得一個向東慣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風減弱,西太平洋暖水向東流動,東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積而發生海水增溫、海面抬高的厄爾尼諾現象。 研究狀況歷史記錄顯示,自1949年至1990年的40餘年間共發生10次厄爾尼諾現象,平均3.5年一次,而90年代以來的最近幾年裡竟出現了4次(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8年),實屬歷史罕見。而且,90年代以來太平洋海溫長期持續偏高,時起時伏的厄爾尼諾現象伴隨著全球氣溫持續異常,自然災害特別是氣候巨災頻發。這表明,近年來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有加快、加劇的趨勢。是誰在助長「聖嬰」、「女嬰」作惡? 人們已經認識到,除了地震和火山爆發等人類無法阻止的純粹自然災害之外,許多災害的發生同人類的活動有密切的關系。「天災八九是人禍」這個道理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那麼肆虐全球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否也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呢?近些年厄爾尼諾現象頻頻發生、程度加劇,是否也同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有一定關系?有科學家從厄爾尼諾發生的周期逐漸縮短這一點推斷,厄爾尼諾的猖獗同地球溫室效應加劇引起的全球變暖有關,是人類用自己的雙手,助長了「聖嬰」作惡。當然,要證明全球變暖對厄爾尼諾現象是否起了作用還需大量科學佐證。但厄爾尼諾現象頻繁發生的結果,也可能產生一個更溫暖的世界,這樣,是厄爾尼諾現象引起全球變暖,還是全球變暖加快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就陷入了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怪圈。 人類最終徹底走出「厄爾尼諾」怪圈,也許就取決於人類自己對自然的態度.1998年2月3日至5日,來自世界各國的100多名氣象專家聚集曼谷,研討對付「厄爾尼諾」的良策。科學家們認為,在預測厄爾尼諾現象方面,人類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不少因「厄爾尼諾」造成的災害得到了較為准確和及時的預測,使人類能夠未雨綢繆。科學家發出了這樣的呼籲:拯救大自然,也就是拯救人類自己。

9. 求高一地理中的有關氣候類型的知識、就是把各個氣候類型的特點區別分布的主要地區都寫一下。謝啦

熱帶雨林氣候

又稱「赤道多雨氣候」。分布在赤道兩側南北緯5啊?0爸�洹V漳旮呶露嚶輳�髟縷驕��略?5~28℃之間,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以上。季節分配均勻,無乾旱期。主要出現在南美洲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亞洲的馬來群島大部和馬來半島南部。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亞洲印度半島西南沿海,馬來半島,中南半島西海岸,菲律賓群島和伊里安島,大洋州從蘇門答臘島至新幾內亞島一帶。

主要是緯度因素影響:
1 .太陽輻射:太陽輻射量在100—180千卡/厘米*年范圍內。使得全年高溫。 太陽輻射再強烈的地區將變為沙漠。
2.大氣環流:處在赤道低壓帶,信風在赤道附近聚集,輻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雲致雨。
3.海陸影響。熱帶雨林氣候所在地都靠海或在大河流域,使其雨量充沛,並使氣溫差較小。地勢較低,適合雨林生長。
4 .植被影響樹的蒸騰作用強,使環境更加潮濕。
熱帶草原氣候
又稱熱帶干濕季氣候、薩瓦納氣候、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爸聊媳被毓橄咧�?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為典型。本類型分布區處於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區。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約25癈。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期,赤道氣團盛行,降水集中;信風帶控制時期,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顯的較長乾季。自然植被為熱帶稀數草原。
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是: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時,形成濕季;受信風控制時,形成乾季。其分布規律是在南北緯10爸聊媳被毓橄咧�洹6源搜��岵��晌剩骸俺嗟賴推�勾�囊貧�段�竊諛媳蔽?0耙閱冢��竊趺純刂迫卻�菰��虻哪?」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把這種氣候的成因歸納為:

一、季風型
盛夏季節,在低緯度地帶(特別是在大陸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風帶插入一個赤道西風環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於行星風帶的季節移動;另一方面是由於大陸的加熱作用,更助長了赤道低壓槽移動時在大陸上被加強。
北半球夏季時(7月),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向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南半球夏季時(1月),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向南越過赤道向左偏轉,形成西北季風。這一現象,在從非洲經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帶最為顯著。
1、非洲10癗至20癗地區和北美洲南部
夏季,兩地分別受到掠過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濕西南季風的控制;且由於西南季風與東北信風輻合上升,多對流雨,降水豐沛,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東北信風控制,形成乾季。
2、非洲10癝至20癝地區和澳大利亞北部
夏季,兩地受到暖濕的西北季風控制,且由於西北季風與東南信風輻合上升,多對流雨,降水豐沛,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東南信風控制,形成乾季。

二、熱帶鋒型
夏季,在廣闊的熱帶太平洋東部,赤道西風不顯著,且由於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脈的阻擋,來自太平洋的暖濕季風對南美洲的熱帶草原氣候區的影響幾乎沒有。但來自陸上的西南季風和西北季風,分別與來自熱帶大西洋上、並掠過暖流上空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在此輻合上升,形成熱帶鋒,多對流雨,氣候濕熱。
赤道以北的蓋亞那高原、奧里諾科河流域和哥倫比亞北部,6月至10月潮濕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內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豐富,形成濕季。冬季,兩地分別受單一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控制,乾燥少雨,形成乾季。

三、副高型
1、南非高原南部(20癝至30癝)
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陸內部形成范圍廣大的熱低壓,暖濕的、掠過暖流上空的東南信風吹向大陸,為南非高原帶來較多的降水,形成濕季。
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於地勢高,氣溫更低,大陸南部形成高壓,並與東部的海上高壓連在一起。由於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加之陸上高壓的存在,來自海洋上的信風影響程度減小,形成乾季。
2、澳大利亞南部(30癝至32癝)
由於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夏季(1月),該地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乾燥少雨,形成乾季;冬季(7月),受到北移的濕潤西風控制,形成濕季。

四、垂直地帶性類型
東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區
本地區海拔達3000米以上,由於地勢高,改變了這里的氣溫和降水狀況,氣候暖和,不能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夏季,受來自印度洋上的、掠過暖流上空的暖濕東南信風的影響,降水比較多,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信風控制,降水少,且地面蒸發旺盛,形成乾季。

五、背風坡型
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部和馬達加斯加島西部
兩地由於地處東南信風的背風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較少,但干濕季明顯,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綜上所述,夏季時,南北緯10爸聊媳被毓橄咧�淶娜卻�菰��蚯��諞歡ǔ潭壬隙際艿匠嗟婪�洗�撓跋歟�么�奈恢靡話鬩簿褪淺嗟賴推�勾�奈恢茫�虼耍�部梢運凳鞘艹嗟賴推�勾�目刂啤?

熱帶沙漠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以及大陸的西岸地區,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最為廣大。

1.降水量少而變率大:北非撒哈拉沙漠中的亞斯文曾有連續多年無雨的記錄;而在南美智利北部沙漠的阿里卡,有連續十七年中僅下過三次可量出雨量的陣雨,而三次總量僅0.51厘米,降水量極少。同樣位於智利北部沙漠的伊基圭曾連續四年無雨,但第五年的一次陣雨就降了15厘米,在另一年的一次陣雨記錄竟達63.5厘米,可見變率之大。熱帶沙漠的降雨多為暴發性的陣雨,往往引起劇烈的水土流失。
2.氣溫高、溫差大:由於雲量少,日照強,又缺乏植被覆蓋,空氣濕度小,因此白天氣溫上升極快。在北非曾有高達58℃的記錄,一般夏天的月均溫大都在30℃~35℃之間,而且高溫的時間很長,如阿拉伯半島的亞丁,一年有五個月的月均溫在30℃之上。沙漠的夜間較涼,因為整夜無雲,地面輻射強,散熱快,夜間最低溫度一般在7℃~12℃之間,也有出現薄霜的日子。年溫差一般在10℃~20℃左右,而日溫差更大,在15℃~30℃之間。在北非的黎波里以南的一個氣象測站,於1978年12月25日曾有白天最熱達37.2℃,而晚上降至最低溫-0.6℃的記錄,日溫差達37.8℃,真是可用「朝穿皮襖午穿紗」來形容。
3.蒸發強、相對濕度小:熱帶沙漠氣候因為經常無雲、風大、日照強、氣溫高、相對濕度小,因此蒸發力非常旺盛。可能蒸發散量約為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達百倍。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很小,在埃及撒哈拉沙漠常出現2%左右的相對濕度。

地中海氣候
氣候特點:夏季炎熱乾燥,高溫少雨,冬季溫和濕潤。
冬季氣溫5~10℃,夏季21~27℃。年降水量約350~900毫米,集中於冬季,夏半年降水量只佔全年降水的20~40%,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3倍以上。

成因: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乾旱少雨。冬季,副熱帶高壓移向低緯,本氣候區西風帶氣旋活動頻繁,降水豐富,同時因西風從冬季較溫暖的海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上吹來,氣候溫和濕潤。

分布規律:分布於南、北緯30~40凹淶拇舐轎靼丁?

具體分布區:世界上有5個地區具有這種氣候:
①地中海沿岸,包括歐洲南部,非洲北部沿海和西亞少數地區。
②北美加利福尼亞沿岸。
③非洲南部的西岸,即南非西部和納米比亞南部(稱開普區或好望角區)。
④南美智利中部。
⑤澳大利亞西南和東南沿海(雖為東南部,但屬西海岸,阿德萊德附近地區,而不是悉尼一帶)。

分布還具有廣泛性,是唯一的除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氣候類型。

典型植被: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亦有乾旱灌木叢或硬葉草地(針茅等)。

典型土壤:褐土
地中海氣候
1.氣候特徵的特殊性
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氣候溫和,最冷月均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乾燥,雲量稀少,陽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半年約佔60%~70%,夏半年只有30%~40%。冬雨夏乾的氣候特徵,在世界各種氣候類型中,可謂獨樹一幟。
2.氣候成因的典型性
地中海氣候的成因主要是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氣流下沉。在世界十多種氣候類型中,全年受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的氣候類型中,除地中海氣候外,還有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和熱帶沙漠氣候(信風帶與副熱帶高壓帶交替控制)。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的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分析可見,對地中海氣候的成因考查,既考查了學生對副熱帶高壓帶(最大影響緯度范圍是南北緯20-40度)和西風帶(最大影響緯度范圍是南北緯30-60度)分布狀況的掌握情況,又考查了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問題。可以說,如果學生能對地中海氣候的成因准確理解,理解其他氣候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
3.氣候分布的廣泛性
地中海氣候的分布規律是位於南北緯30-40度之間的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是唯一的除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的分布地區中,以地中海沿岸最為明顯。其他地區如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亞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區和澳大利亞西南沿海等。其分布區大多經濟比較發達,也是世界熱點地區。

溫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35啊?5白笥業難橋反舐蕉�叮��ㄎ夜��焙投�薄⒊�實拇蟛俊⑷氈鏡謀輩懇約八樟�抖�厙�囊徊糠幀6�菊飫鍤芾醋願呶襯諑狡�狽緄撓跋歟�⑿屑�卮舐狡�牛��涓稍錚幌募臼薌�睾Q篤�嘔蟣湫勻卻�Q篤�龐跋歟�⑿卸�投�戲紓��榷嚶輳�耆韌�盡D杲鄧�?,000毫米左右,約有三分之二集中於夏季(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減少。
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25啊?5把僑卻�舐蕉�叮��僑卻�Q篤�藕圖�卮舐狡�漚惶嬋刂坪突ハ嘟侵鸞凰緄牡卮�V饕�植莢謚泄��殼亓牖春右閱稀⑷卻�痙縉�蛐鴕員鋇牡卮��約叭氈灸喜亢統�拾氳耗喜康鵲亍U飫鋃�靜煥洌?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這類氣候以我國東南部最為典型。其它地區,由於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干濕差別不大,因此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本區位於北緯25皛35爸�洌�蔥行欠縵檔鈉�蚍執��飫鍤舾比卻�哐勾�刂頻母珊登���捎諍B講鉅旒扒嗖馗咴�∑鶿�賈碌奈卵鉤〉母謀洌�痙緇妨韝謀淞私�孛娌閾行欠縵檔幕妨饗低常�涓珊檔拇舐叫雲�蛭��蟮難僑卻�痙縉�潁�涓珊檔幕哪�骯畚��蟮某B湯�讀志骯邸T倬��蓋�甑娜宋�饔茫�貢廄�晌�夜�絲諉薌�⒕�梅⒋鐧那�頡?

本區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冬溫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本區熱量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介於13℃~20℃之間,≥10℃積溫為4000℃~6500℃。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長江以北0℃~2℃,江南2℃~10℃,南嶺一帶10℃~12℃。由於淮陽山地山勢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冬半年常受南下冷空氣的影響,特別是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北接南陽盆地,南通湘桂走廊,冬季成為冷空氣南下的通道,1月等溫線在這里呈舌狀向南凸出。長江以北,絕對最低氣溫可達-10℃以下,漢口曾出現-18.1℃的最低值(1977年1月30日),長江以南,多在-7℃~-10℃之間。每當強冷空氣南下時,氣溫下降的幅度常可超過10℃,上海曾出現過兩天之內氣溫下降25.2℃的記錄。所以,本區雖屬亞熱帶,但冬季氣溫比世界同緯度其他地區為低。由於冬季的低溫,中國亞熱帶所處的緯度偏南,其北界比理論上的界線南移4~5個緯度。和地中海地區比較,要偏南10~11個緯度。但中國的亞熱帶,特別在華中區,夏季普遍高溫,7月平均氣溫均達28℃左右,有些地區超過29℃。5~9月常出現高於35℃的酷熱天氣。7~8月因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晴天多,日照時間長,高溫出現的頻率最大,絕對高溫常超過40℃,浙江的金華,湖南的安化,都有41℃以上的高溫記錄。4月和10月的平均氣溫為16℃~21℃,秋溫略高於春溫。

總的來說,長江中下游區冬溫夏熱,四季分明。一般冬長1~4個月,長江以北4個月左右,南嶺一帶不到1個月;夏長在4個月以上,一般由5月中下旬開始至9月下旬結束,南部則遲至10月上旬;大部分地區春、秋季節各長2個月,南部可達3個月。

本區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 mm~1600 mm,比華北區多1~2倍,比西南區也要豐富些。降水分布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浙江丘陵年降水量1200 mm~1800 mm,南嶺山地和江南丘陵1500 mm左右,長江中下游平原1000 mm~1200 mm。地形對降水的影響也很顯著。一般山地多於平地,向風坡多於背風坡。例如安徽的屯溪和黃山,兩地相距很近,而黃山的降水量就比屯溪多700 mm(屯溪1507.8 mm,黃山2263.9 mm)。羅霄山、雪峰山年降水量可超過1800 mm。

降水的季節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佔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長江中下游區是全國冬雨比率較高、春雨最為豐沛的地區。

降水季節分配的這一特點是與長江中下游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過程密切相關的。

長江中下游區處在青藏高原的東面,冬季高空西風帶南北兩支急流在本區上空輻合,形成一條比較穩定的切變線,再加上南嶺山地的影響,在地面層出現一條比較持久的華南准靜止鋒,氣旋過境頻繁,雲雨天氣特多,大部分地區12月與1月平均降水量均在40 mm~50 mm左右,2月份在60 mm~80 mm左右。從3月開始,南來暖濕氣流增強,降水頻度增加。3月下旬,贛南最先進入春雨期,並以此為中心,春雨漸次向西北、西南和東北方向延伸(圖12.1.2)。大部分地區直到6月上、中旬,春雨始告結束。江南丘陵春季降水多、雨期長,大部分地區春雨從4月上旬開始,5月下旬結束,雨期長達60天。本區春雨較多,長沙、南昌等地春雨比率在40%左右,比夏雨還多。南京、上海、溫州等地,春雨約占年降水量的25%左右。

閱讀全文

與地理裡面有一個什麼娜的天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