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寰宇地理讀後感350-500字,觀後感必須體現學過的地理知識或者地理科的學習方法。請各位幫幫忙!!
《寰宇地理》 寰宇地理
亞馬遜河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常年低溫、濕潤,這里生計著世界上許多珍稀物種,但是很多已瀕臨滅絕,蠻崇拜那些環保工作者,他們盡自己的氣力在扞衛這些頻危生物、扞衛著這個地球。下午看的《寰宇地理》就是環保工作者為扞衛世界上陳腐的生物巨骨舌魚和巨鯰而努力的經過。
看這種記錄片,中國地理。能夠感同身遭到環境扞衛者的急切心情。對這種生活在亞馬遜河流里可能稱之為巨獸的生物,他四處走訪,與漁民打交道(而這些漁民為了生活,會毫無章法地捕殺這些滋味鮮美的大型魚類),從漁民手中買下被捉拿到的巨骨舌魚或巨鯰,然後測量它們的體重、身長。觀察他們的生長情景,放它們回到水中,毫不吝嗇地稱揚它們的漂亮,艾澤拉斯國家地理。相比看域名備案。看它們的眼神飽含深情,跋涉十幾個小時稽查某片水域能否有它們的漂亮身影。整個記錄片歷時1個小時左右,高中地理。我們跟同攝像機的鏡頭,感受了作為一個環保工作者,有時鼓勵有時敗興的情緒。
亞馬遜河流的怪異在於它寬廣的水域,雨季惠臨時水流漫出河床,熱帶雨林也成了河流的一部分,各種生物也有了更多的活動場所。與巨骨舌魚和巨鯰一同生活在這片水域的,觀後感。還有沒入水中分不清的亞馬遜鱷魚、能放出一般插座5倍左右的650伏電壓的電鰻、世界上最長的蛇----蚺、長了跟人類一般牙齒的食人魚,還有各種各樣的水中生活的生物,中國國家地理。藉助現代攝影技術的發達,我們能夠逐一近距離觀察了它們曼妙的身姿,它們與我們一同生活在這個漂亮的地球上。想知道地理科學,寫給有緣人(尤其希。我希望我有一天也有才具為保住這些生物做出一份貢獻。
② 學習地理的體會200字,不要我自己感受只能自己寫這種話!
通過學習地理,我了解了世界的海洋大陸分布,認識了各國的地貌特徵,學到了全球氣候分布,知道了世界上著名的河流湖泊及山川高峰,學到了地震帶分布。。。。。。地理帶給了我淵博的知識,帶給了我無限的快樂,帶給了我無盡的遐想。。。。。。
我以地理為師,我以地理為友,我更以地理為傲。學習了地理,我更加了解了祖國的地大物博,更懂得了資源的寶貴,更知道了祖國的偉大。長江黃河滾滾東流,三山五嶽巍然屹立,五湖四海碧波盪漾。地理還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為人要知道「一山更比一山高」,遇事要想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生活要明白「細水長流」,要有一個海納百川的胸懷!
地理知識永無止境,學習亦無止境。
③ 小學生寫《高中地理 口袋書》的讀後感怎麼寫
讀書的啟示
可能是受到父母的熏陶,我從小就愛讀書,從我3歲起,我便常常沉浸在書的環境中。我最愛讀的是地理、歷史書。
在我三歲的時候,我們全家去番禺香江野生動物園參觀,回來時把那張游覽圖貼在牆上,繼續看。這樣便使我迷上了這張游覽圖,從此我便對地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後,我整天在家讀貼在牆上的「廣東地圖」、「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還不是向媽媽發問。媽媽那時是地理老師,便把一些地理書給我看,這使我對書產生了興趣。我看的第一套地理書是《兒童知識地圖冊》,分「世界篇」和「中國篇」,又掌握了很多地理知識,知道了我們國家面積在世界排第三,人口排行第一,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各個地方有不同的經濟發展也不同。令我感受到我們國家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使我感到自豪。我還了解了很多地理知識。
但過了兩年時間,媽媽轉教歷史的時候,我又迷上了歷史。我首先是從媽媽的教科書上開始接觸歷史的。開始,我只是想看一看元朝是怎樣被推翻的,可我被故事的情節吸引住了,就跟著順序看下去,看上了癮。後來,我竟把初一的歷史書全看完了。可我還不滿足,還泛著媽媽讀大學似的和本《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共四冊來看,我看得如醉如痴,查閱了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和發展,人類文明的發源地等。「元朝的壯大」使我無比自豪,「
入侵北快樂閱讀網平」令我憤怒萬分,「古王國的毀滅」叫我惋惜不已……
讀了這些書,使我大開眼界,增加了知識,增長了見識,了解了自己的國家,也對世界有所認識。這也令我懂得了一個道理:不讀書只有是這樣的水平,只有多讀好書,才能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④ 地理讀後感
我饒有興趣地讀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這是一本是關於中國的地理的地理、科學雜志。我被這本書中的自然景觀和許多的地理知識所吸引其中有寫梯田、冰川、千島湖、雪山、各種顏色的湖、新疆的紅土、各個民族的文化等。 其中讓我印象很深的就是2011.9第611期的「特別策劃 世界下水道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實力」。 這個篇章從巴黎講起。在完備的下水道系統建立之前巴黎野參飽受內澇、骯臟與惡臭的困擾。直到一場瘟疫後拿破崙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設。此外全世界罕見的「城市下水道博物館」也橫空出世。中國的直徑1米左右的下水道與之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啊 日本的巨大的下水道工程江戶川工程。盡管東京的台風、暴雨平凡地勢低窪可是城市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街上的一層薄薄的水河水的流位也不溫不火。書上寫「這哪裡是下水道實際上我正身處於一座巨大的殿堂中面積有一個半主球場那麼大高度則有幾十層樓那麼高即使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聳立„„」 而中國的下水道落後於城市的發展。中國的下水道遠遠落後於城市的發展。夏季在一場場暴雨的洗禮下武漢、杭州、北京相繼變成了「水城」。 其實消失的湖泊才是真正的原因——沒有地方去水依然會泛濫。為了城市的建設人們往往會填湖現在的武漢的主城區的水面面積與上世紀50年代的武漢主城區的水面面積相比縮減了一般多。 我認為應該多挖出一些湖收集雨水合理利用雨水資源合理設計借鑒古人及其他的國家的方法保護環境人一定要與自然相協調才能使自然災害對人們的損失降到最低。 通過閱讀《中國國家地理》我懂得了許多地理的知識學到了徐霞客和各位探險者不斷探索的精神。保護環境與自然相協調。
⑤ 地理讀書筆記
地理讀書筆記(精選8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地理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這是一本20xx年買的中英雙語版《房龍地理——關於世界的故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當初買的原因一是因為覺得想多了解這個世界一點,二是想通過這本書學英文。但是,正如我書櫥中的大多數書一樣,他始終未被我完整翻牌過。也許這裡面東西對當時的我來說有點太廣博了,實在無法吸收,又可能是因為讀書還未找到合適的方法,從而實在打不起興趣,又或者是因為當時的英語水平實在hold不住這本書。總之,結果就如所有人料想的一樣,這本書一直被我放在櫥里裱門面。
最近,忽然有了大把的時間,於是便想著拿基本厚點的書不辜負這段難得時間,於是便看到了這本書。
拿起來,讀了幾章,覺得對於一個地理小白來說,這是一本普及地理常識很好的書,也是一本值得細讀的書,需要好好記筆記,所以,想做個跟著房龍學地理的系列,內容包含書中提到的各種常識以及自己的手繪地圖。
我想,經過這一輪,至少在地理這方面能成為入門級選手吧。
首先,作者簡介。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 1882--1944),荷裔美國人,著名學者,作家,歷史地理學家。1882年出生在荷蘭鹿特丹,他是出色的通俗作家,在歷史、文化、文明、科學等方面都有著作,而且讀者眾多,是偉大的文化普及者,大師級的人物。所以,他的特點在雜和通俗上面,並不在學術和精準上面,受眾是普羅大眾而非專業人士。這個特點,在本書中體現的比較明顯,查了下豆瓣書評,有很多火眼晶晶的讀者發現了書中的技術性問題。
但是,畢竟作者是20世紀早期的美國作家,對世界、歷史、地理的認識多少囿於當時的背景,所以,我的感覺就是將這本書定義為通俗的地理讀本,跟著房龍去構建一個基本的地理架構,忽略一些細節的東西。順便學習一點地理英文,世界上那些著名城市、河流、山脈的英文,如果能做到這些,便足以。
所以,再接下去的日子,我會每天更新一篇讀書筆記,從第八章希臘開始。
從第八章開始的原因是因為前面幾章都在重復一些初中高中地理物理知識,有些索然無味,所以,從第八章開始他會講一個國家,這些東西對我比較有吸引力。如果有興趣,也許會在通讀完整本書之後再回過頭去把前面幾張讀完求個心裡完整吧。
最後,本書的翻譯正如大多數人詬病的那樣,完全屬於直譯。所以,直接通讀中文版,基本會神遊出去,最佳的閱讀方法是讀英文版,把中文版當做譯文去尋找單詞的意思,幸而,這樣的版本比較適合我這種閱讀方式。
你知道世界上有什麼樣的國家?它們有怎樣的風土人情?我們不能一起去環游世界,但我們可以從《希利爾講世界地理》這本書中去了解那奇妙的世界地理。
這本書非常好看,一個個枯燥的地名、河流、山脈都融入在趣味盎然的旅遊故事中,讓我讀來愛不釋手。希利爾說:「歐洲就像一個矮小的婆婆,她有著大大的頭,駝駝的背,伸出一條長長的腿,要把一隻足球踢到海里去。」看得我捧腹大笑,又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去查看世界地圖。真像書中繼續描述的那樣:「老婆婆的頭是西班牙,帽子是葡萄牙,比利牛斯山脈是她的衣領,法國在她的衣領下面,長長的腳是義大利。」生動形象的比喻讓我將這些地名和位置牢牢地記在了腦海中,並且讓我想像成了一個個生動的童話故事。
這本書不僅描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位置,還講述了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介紹了很多雄偉壯觀的建築。我一直以為美國的白宮就是白色的宮殿,但希利爾告訴我們:白宮原來是一棟灰色的建築,1814年美國和英國之間發生了戰爭,白宮被燒了,後來為了掩蓋燒焦的痕跡,就把它刷成白色的了。原來一個簡單的名稱包含了這么多的歷史背景。還有那由火山噴發形成的巨人堤也十分神奇,讓我連連贊嘆,我真想到愛爾蘭去看一看那連綿起伏的「巨人之路」啊!
看完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它讓我了解了七大洲、四大洋,認識了華盛頓紀念碑、比薩斜塔、羅馬斗獸場等令人贊嘆的建築,讓我知道了北極光、肯塔基州猛獁洞、尼亞加拉大瀑布等壯觀的自然景觀,彷彿讓我身臨其境。我還明白了地球在遠古的時候是個大火球,後來冷卻後逐漸縮小並出現了山脈、河流,有時出現地震,是因為地下移動的岩石發生了劇烈地碰撞而產生的。我暗暗下定決心,現在要好好學習,掌握科學知識,將來也成為一名科學家,去環游世界,去探索那無窮的奧秘,去體驗旅途中那無盡的樂趣。
在這次為期20天的跟崗學習和上課過程中,我認真閱讀和分析了《地理》七年級上(湘教版)的'教材內容,感觸頗深:
1、《地理》七年級上(湘教版)對學生 和老師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於有兩節公開課的任務,所以,在備課前認真拜讀了這本教材。教材特色之處有兩個:一、圖片多文字少。這樣的設計更加突出了地理這門學科的學習特色。這本教材如果讓學生提前做好預習,那學生一定需要閱讀大量的圖片,從而可以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但是,要掌握和了解更多的文字材料,則不容易,需要學生課外尋找了。對於自覺性高的學生來說,這種做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但對於自覺性不高的學生來說,這樣可以更容易偷懶。對於教師來說,教材多圖是優勢,教師上課的自由度和發揮更大,思路更開闊。同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讀圖掌握知識點,而且不需要另外准備更多的圖片,用圖方面是有很大的好處。但是,文字材料多,要傳授更多的知識給學生,教師在備課時必須自己准備更多的知識和文字材料,才能滿足課程要求和學生的需求。所以,我們在崗學習的老師在「同課異構」的公開課上,各自的上課內容和方式有很大的區別,每人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需要進行備課,展示了不同的構思和教學方法。
2、課後的活動難度較大,但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例如:課本74頁活動第二題,題目是這樣的「讀圖4-11,北半球同緯度的大陸和海洋,7月哪裡的氣溫高?你能簡單地說明其原因嗎?」學生讀圖讀出北半球同緯度的大陸和海洋,7月哪裡的氣溫高是沒問題,因為可以通過等溫線來判斷,但說明原因就不是容易的事情。對於初一的學生而言,很多內容和學科都沒有學習,而地理科的內容跨越了很多學科的知識點,所以,學生掌握和理解起來有很大難度。這個活動題與初二物理學科的知識有關,但我們地理課上不可能詳細解釋,所以,學生說明原因是很難的,只能教師簡單扼要地解釋,最好結合冬季和夏季游泳的感覺來分析,學生聽起來可能好理解一些。不過,這個問題在這里設計也有道理,這個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和探究力比較強,這個題目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利於學生思維的拓展。
通過這次對湘教版教材的閱讀和分析,我覺得自己以後有必要多看其他版本的教材,了解不同教材的特點,從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對於邁克·克朗所著的《文化地理學》這本書,我是近期才讀的,時間有些倉促,對一些問題看的也不是那麼深,但其中有些問題讓我印象十分深刻,下面筆者將加以評述,有不足之處,還請指正。
1.地理景觀與文化
地理景觀既可以被看成是文化產物,也可以看成歷經不同時期文化的再生。地理景觀它首先作為一個相對的客觀存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記錄下事物的各種變化,作為文中所說的「歷史重寫本」,以展示區域文化的演進過程;而新的文化現象或過程往往又是通過各種地理景觀的變化而展現給了人們,例如在開放耕種制地理景觀上留下痕跡的封建雇農制,它記錄下那是人們用牛拉犁進行耕種的情景,反映了當時的農耕文明。
2.文化之權力和排外性
在本書中提到,中世紀的上層社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維護自己獨有的狩獵權等權力,制訂了一系列嚴苛的法律以約束別人的行為,禁止別人對自己領地的侵犯,充分維護自己的產權,這一上層社會的景觀所表現出來的特徵就是排他性。
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文化對於人的約束其實表現的也十分明顯。尤其是在秦始皇時期,嬴政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下令焚書坑儒。我們知道,儒家一直強調「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這在客觀上有利於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所以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歷代統治者希望以文化的形式操控人們的思想,進而約束他們的行為而永遠臣服於自己,以確保自己權力的永恆。
所以說文化與政治權力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經常聽到「地緣政治」這個詞,它是指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式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例如一些國家將自己首都遷至一個地區往往就會帶有某些政治色彩,各個國家也會通過某些特定的象徵物來樹立一個民族的形象,以實現政治利益。
3.地方性的缺失
對於地區,人們並不單純地給自己劃一個地方范圍,人們總是通過一種地區的意識來定義自己,因為每個地方代表的是一整套的文化。例如在中國許多少數民族地區都擁有自己的聚居地,他們擁有自己的文化,包括語言、飲食、服飾、住房等方面,他們對自己生活的地方都飽含濃厚的情意或者說是一種依戀吧。
而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高樓林立,這種地區性遭到破壞,人的歸屬感逐漸減弱。當前,對效率和控制的追求所產生的壓力、快餐食品、城郊的發展,他們以冷冰冰的理性主義導致了現代景觀的形成,可是人的情感被否定,道德遭忽視,個人的對其生活環境的責任被降低到最小程度。
現代社會存在一個較普遍的現象:在同一幢公寓中,鄰居與鄰居之間互不認識,不打交道是十分正常的現象,人與人之間十分冷漠,互不關心。拿書上的話來說就是「「公寓景觀」或非地方性景觀提高了存在的表象作用,是人們感覺不到歸屬感,因此他們對環境漠不關心」,而地區的文化是團結人們的重要媒介,例如共同的語言、習俗、行為和思維習慣等總是能給人以歸屬感。
筆者認為,人性的冷漠與社會過於理性化的科學發展存在緊密聯系,科學要求人們總是從事物的外部去分析,去感受它,而並非從其內部感受,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人無暇進行感性思考,激發不了人內心的情感,就不會有獨特的地區感受,使人物質化和利益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常常帶有某種目的性。而一個地區並不僅僅是等同於某些事實的集合體,它還包含另外一些東西,如地方特殊的精神,所以地方性的缺失著實讓人痛心。
4.全球化中的文化
全球化的局面給文化帶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隨著交通方式的不斷革新,人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進步,消費需求的增加,大眾媒體的興起,世界的聯系日趨緊密,各國文化相互交融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開始從本土化走向全球化;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對一些本土文化造成了沖擊。如工藝產品的機械化批量生產使得一些工藝品喪失了其原有的價值,甚至瀕臨消亡的邊緣。但筆者認為不論哪種影響佔主導地位,文化的全球化趨勢是不可避免的,沒有絕對的好或者壞。
我從教至今12年,地理科的書籍除了教材、地圖冊,還有一本填充圖冊,這次到順德參加跟崗學習,發現這里的《地理圖冊》教材七年級上(湘教版)很特別,它是把地圖冊和填充圖冊二合為一,讓我感到很新鮮,於是,我認真地翻看了《地理圖冊》的設計和內容,有以下感受:
1、《地理圖冊》的封面和底頁均用與教材相同的光面紙質設計。以往包括現在,《地理圖冊》的封面和底頁都是純紙質,這樣學生翻看多了,容易破損,不便於攜帶和保存。《地理圖冊》(湘教版)的用材考慮得很周到,不僅為學生提供多翻書的機會,還考慮讓學生保存完整的書,哪怕是水滴到封面也不怕。這種設計和處理美觀、實用,真的很好!
2、《地理圖冊》和《地理填充圖冊》二合為一,非常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1)有利於加強學生讀圖能力的提高。《地理圖冊》和《地理填充圖冊》是學生學習地理並且是提高地理學習能力的重要學習工具,分為單獨的兩本,有些學生可能嫌麻煩,在做《地理填充圖冊》時遇到不會做的題目,也不想去翻書,所以,部分內容可能就掌握不好了。但湘教版的《地理圖冊》和《地理填充圖冊》二全為一,在做相關題目時,直接能找到對應的圖片或地圖,就解除了這部分學生學習上的惰性和方便,一邊做練習,一邊找圖和讀圖,讀圖能力就會得到很好地提高。
(2)方便攜帶。在學生書包里,書籍越少越好。上了初中後,學生的科目一下子多了起來,各科的資料和練習都很多。如果我們這一科就有三四本書,學生的負擔來加重,而且有可能出現遺留書籍或忘記帶書的情況。湘教版一本教材和一本地理圖冊(內含填充作業),這樣的安排很好,對於學生來說,在課堂上翻書也容易。的確不錯!
「從有效性視角審視地理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
1、有效的提問應該引發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例如水循環教學中,就水循環的概念、類型提問,沒有思考的價值。如果變換切入的角度,可以是另一番景象(1)李白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地理科學的角度看正確嗎?(2)長江水參與的水循環是那一種?三峽大壩改變了水循環的那些環節?
重視學生的問題意識,激勵學生敢問、激發學生想問,指導學生會問。注意傾聽,將學生的問題轉化為學習資源。
2、觸摸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3、在乎沿途的風景和觀賞風景的心情。
如果把課堂教學比作一次旅行的話,終點是三維目標。教師是知識豐富、思維靈動且善於發現意外風景的導游。讓你的團隊和你一起享受一次充滿激情和快樂、體驗和收獲的行程,並順利抵達三維的目的地。
如等高線地形圖學習時的尋寶游戲,我軍攻擊線路選擇。
4、合作探究的問題具有適度的思維含量,是有效探究的關鍵。設置情境,在有趣的情景中思考討論問題事半功倍。如就世界的人種,僅就人種類型、分布、差異等現成知識,沒有探究的必要。必須對教材內容進行再度開發,比如提供世界不同種族傑出代表背景材料,討論種族優劣問題;提供人種與地理環境關系背景資料,探討人種與地理環境。
5、尋找失落的情感
對學生滿懷希望,相信人人都能成功,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體驗成功,幫助成功。
不僅教知識,更重視傳播人生理念。如關於環境問題的漫畫,幽默辛辣、形象生動、富有感情因素,讓學生去領會,感悟蘊含在其中的道理。(學習環境保護後可以就某一方面環境問題創作漫畫)
合理評價與善待學生的錯誤。
南亞
自然地理特徵
經緯度:0-35°N60°E-95°E(23°26N,80°E主體)
1、三大地形區
北部:喜馬拉雅山;中部: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2、三條大河
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印度河
3、三種主要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雨季:6-9月,盛行西南風;旱季:10-2月,盛行東南風;熱季:3-5月,盛行東南風
特點:
1、全年高溫旱雨季明顯
2、西南季風不穩定導致旱澇災害嚴重
3、1月溫度比同緯度高
4、降水從東南向西北減少熱帶沙漠氣候:
西北部(熱帶沙漠);熱帶雨林氣候:
印度
一、農業概況
印度擁有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耕地比重達50%以上,是世界第三大糧食生產國。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產奶國。印度是主要的產棉國、產麻國。
農業生產條件的利弊:有利條件:
自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社會:耕地面積,世界第二;人口稠密,精耕細作;歷史悠久,經驗豐富;不利因素:
水旱災害頻繁,龐大的人口壓力
二、工業狀況
鐵礦石、煤、錳礦石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東北部。主要工業部門包括紡織、鋼鐵、采礦、機械等;近年來,電子工業、核能、航空航天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工業分布及區位優勢
優勢
1、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農產品
2、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資源
3、注重培養科技人員
4、講英語的科技人員僅少於美國
劣勢
1、旱澇災害嚴重
2、龐大的人口壓力
3、勞動力素質整體水平較低
4、種姓制度造成巨大的貧富差距
5、民族沖突造成社會不穩定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內容概要:本書通過中外對比和區域對比,運用案例和圖表,簡明地介紹中國文化及其地域差異。素材取自地理、景觀、規劃、房地產專業研究生班的教案。可供上述專業選作教科書或參考讀物,也可供政府管理領域和海內外人士選作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的讀物……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讀後感,本書是經他人推薦購買,為第三版。改版之後對許多處尤其是建築部分的內容增加不少。此書舉例翔實、旁徵博引。與一般關於文化地理的教學書籍不同,其切入點和角度非常具有吸引性。對初次接觸文化地理的人來說,是非常好的讀物。當然如果是作為研究學者,此書則在學術理論深度上顯得不足。尤其是文化地理現象背後的深刻人文原因分析稍顯不足。雖然此書標榜為教學用書,但個人覺得此書總體而言,是一部的入門級讀物,如何作為社會科學的一般讀物可能更有市場……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的讀後感,這是一本非常凝練、概括、點到為止的讀本,將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通過時間、空間,精神、物質等方面的比較,給我們一個非常直觀的概念,並通過各個載體,語言、文字、姓氏、服飾、建築、園林、繪畫、音樂、戲曲、飲食等等,從形象和抽象兩方面來反映文化。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文化與我們如今的現代化和科技化並不違背,相反具有輔助和推動的作用。我們只有將自己的底子打好打堅實了,才有能力去辨別哪些措施是正確的,哪些外來文化對我們是有利的,才能用批判辯證的眼光來審視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切。通過此書,使我更加堅定了以往的選擇,同時對於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崇敬和景仰。原先我更多的是根據心的指引來選擇閱讀的范圍,與此書作了比較之後更加確定了自己的方向是沒有錯誤的。我喜歡中國傳統的很多方面,如服飾、建築、園林、戲曲、國畫等等,有一段時間我特別沉迷於古建築與園林,通過大量的閱讀相關的書籍找到許多本源的東西,甚至覺著自己要往建築這方面發展了;又有一段時間特鍾情於各地方戲曲,京劇臉譜,唱念做打,生旦凈丑,秦腔、梆子、越劇、崑曲等等,每到周末便全情投入的了解學習;還有一段時間對於方塊字的起源和傳承又有了興趣。總之,這些階段性的學習與興趣沒,讓我一次次領略本民族文化的精彩紛呈,同時也看到它的部分局限性,通過哲學讀本的解析,能夠正確地對待。但是更應該明確的是,對於自由的文化應該有敬畏之心,它是無數先賢和百姓的共同結晶,我們作為他們的繼承者怎能忘卻怎能鄙薄。綜合的了解自己祖先留下的文化,每一個部分都可以作深入的挖掘探索思考,必能對我們的靈魂、軀體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⑥ 閱讀地理書籍的讀後感作文兒五百字.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內容概要:本書通過中外對比和區域對比,運用案例和圖表,簡明地介紹中國文化及其地域差異。素材取自地理、景觀、規劃、房地產專業研究生班的教案。可供上述專業選作教科書或參考讀物,也可供政府管理領域和海內外人士選作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的讀物……《中國文化地理概述》讀後感,來自卓越網的網友:本書是經他人推薦購買,為第三版。改版之後對許多處尤其是建築部分的內容增加不少。此書舉例翔實、旁徵博引。與一般關於文化地理的教學書籍不同,其切入點和角度非常具有吸引性。對初次接觸文化地理的人來說,是非常好的讀物。當然如果是作為研究學者,此書則在學術理論深度上顯得不足。尤其是文化地理現象背後的深刻人文原因分析稍顯不足。雖然此書標榜為教學用書,但個人覺得此書總體而言,是一部的入門級讀物,如何作為社會科學的一般讀物可能更有市場……中國文化地理概述的讀後感,來自當當網的網友:這是一本非常凝練、概括、點到為止的讀本,將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通過時間、空間,精神、物質等方面的比較,給我們一個非常直觀的概念,並通過各個載體,語言、文字、姓氏、服飾、建築、園林、繪畫、音樂、戲曲、飲食等等,從形象和抽象兩方面來反映文化。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文化與我們如今的現代化和科技化並不違背,相反具有輔助和推動的作用。我們只有將自己的底子打好打堅實了,才有能力去辨別哪些措施是正確的,哪些外來文化對我們是有利的,才能用批判辯證的眼光來審視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切。通過此書,使我更加堅定了以往的選擇,同時對於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崇敬和景仰。原先我更多的是根據心的指引來選擇閱讀的范圍,與此書作了比較之後更加確定了自己的方向是沒有錯誤的。我喜歡中國傳統的很多方面,如服飾、建築、園林、戲曲、國畫等等,有一段時間我特別沉迷於古建築與園林,通過大量的閱讀相關的書籍找到許多本源的東西,甚至覺著自己要往建築這方面發展了;又有一段時間特鍾情於各地方戲曲,京劇臉譜,唱念做打,生旦凈丑,秦腔、梆子、越劇、崑曲等等,每到周末便全情投入的了解學習;還有一段時間對於方塊字的起源和傳承又有了興趣。總之,這些階段性的學習與興趣沒,讓我一次次領略本民族文化的精彩紛呈,同時也看到它的部分局限性,通過哲學讀本的解析,能夠正確地對待。但是更應該明確的是,對於自由的文化應該有敬畏之心,它是無數先賢和百姓的共同結晶,我們作為他們的繼承者怎能忘卻怎能鄙薄。綜合的了解自己祖先留下的文化,每一個部分都可以作深入的挖掘探索思考,必能對我們的靈魂、軀體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⑦ 以地理學角度寫電影《2012》的觀後感600字
一,2012年地球毀滅的危機來源於太陽的爆發,沒有說清楚是太陽的耀斑還是日珥爆發,說產生了大量的中微子,結果到了地球以後引起了地殼下的物理變化。
第二,美國西海岸的洛杉磯發生了大地震。我們知道,地震是面狀的,幾百上千平方公里內幾乎同時地震動,而絕不可能是那種跟怪獸一下在汽車後面追著破壞,太假了。而且,地震波有兩種,縱波和橫波,縱波傳播的速度比橫波要快,因此總是先到達,因此地震時總是先上下震動,然後左右搖晃,而片子中的地震方式就是導演獨創的那一種——地面開裂,呵呵
第三,地震後那一家駕著飛機飛到了懷俄明洲黃石國家公園。洛杉磯在美國西海岸,黃石國家公園在美國東部,相聚約三四千公里,無法想像那種輕型飛機怎麼就能橫越美國東西部。
第四,黃石國家公園火山噴發。我們知道火山噴發主要有兩種,一種氣體較多的是猛烈地噴發,噴發的高度甚至超過對流層頂部達到平流層,一種是基層岩漿較多的溫和地噴發,一般岩漿四溢。火山噴發時可能會伴隨著小的地震,甚至於就沒有地震;而我實在搞不懂火山噴發怎麼會和洛杉磯大地震一樣土地開裂,地震和火山的破壞場面竟然是相同的,不知道是把觀眾當白痴呢還是導演太白痴了。
第五,片子中提到了地球磁極倒轉。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地球磁極倒轉,有些科學家甚至把恐龍在內的數次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歸究於地球磁場倒轉。但地球磁場倒轉從發生到完成,一般需要數千甚至幾萬年,片中那樣幾天倒轉了不是開玩笑嗎
第六,諾亞方舟的傳說眾所周知,是地球冰期結束、冰川融化導致全球海平面迅速上升,淹沒了許多人生活的地區,為渡過大洪水這個危機而發生的。而片子中渡過危機的方法極其可笑,竟然也是諾亞方舟式的。要知道諾亞方舟所面對的災難是大洪水,而你所面對的災難是什麼亂七八糟的中微子引起的地球毀滅,你不逃離地球就能渡過了啊?導演是不是沒長腦子啊?這恰如看到鄰居家失火,大家紛紛潑水結果火滅了危機解除了;後來自己家水管爆裂被水淹,你也紛紛潑水;「管你什麼類型的危機,一種解決方式」,這不是讓人貽笑
⑧ 地理無處不在——《地理學與生活》讀後感
我在高中時代對地理科目的狂熱,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因為地理無處不在 。在那個學習與快樂被割裂,學習和生活難以融合的時代,地理於我而言是唯一一個我能真實觸碰的學科,無論是天氣,氣候,植被還是地形,甚至於是日升月落的規則,世界上每個國家所在地區和他們的風格,我們國家內部的區域差別,都在我身邊,在我生活的每一天。我那時還著迷於與地理題各種斗爭,對高中生來說最難的時區區時地球運動,對我而言不過是玩轉地球的各種方式而已,只要地球在我腦海里轉起來,我便會被戳中嗨點,玩得不亦樂乎,如此一來,地理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我二十多年學生時代中唯一一門考過滿分的學科,至今念念不忘。 今年五月,我從青海和甘肅旅遊回來之後,便下定決心把買來後擱置兩年多的《地理學與生活》提上閱讀日程 ,主要目的在於繼續彌補自己知識上的缺陷,一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的生活的環境,發現旅遊之美,獲得知識和眼界的全方位更新。
以上,便是閱讀本書的初衷。
本書作為美國大學地理學的入門級通識教材,比起我們的高中課本,其所涵蓋的知識點的范圍和深度都深入一些,每一章節都加入了生活中與地理相關的專欄,並在專欄基礎之上提供了相應問題的討論和思考的方向 。回想當年自己在學習地理這一學科時,基於年紀、眼界和教材要求的不同,我所掌握的知識是片段的,不連貫的,也不流動,常常不能為我所用。本書以豐富的實例來闡述相對應的歸納過的概念,並且把地理研究的內容是始終變化的這一觀點貫穿全書始終,整個學習的框架和感覺就不一樣了。然而,略有遺憾的是,由於它是一本美國教材,許多實例引用來自於美國本土,而我對美國本土的了解又有限,因此讀得比較粗略;此外,因為我買的實體書和電子書都是黑白版,讀圖的效果很差,尤其是區分深色淺色的區域,看上去就只有兩種區別,那就是黑和白,揪心。
下面我來談談書的內容。
首先,關於地圖,以前我對地圖的投影完全不了解,雖然讀過很多不同類型的投影地圖,但並不知道它們的用意和差別,書中很多的篇幅來介紹每一種投影方式的用意和缺點,比如等距投影能以任何地點為中心,有助於校正從一點到所有其他地點距離的測量 。以地圖製作為中心,引出了當代地理信息技術,闡述了遙感,GIS等等,從而討論衛星影像和隱私,衛星影像和國土安全,社會穩定等問題。(ps:我特別喜歡這種討論和思考方式,感覺特別有收獲)
關於地球科學傳統,即地球地貌,氣候,自然資源,這內容高中地理幾乎全部涵蓋了,我在讀這一章的時候發現我高中時候的地理是真的學懂了,即便是馬上就要畢業十年,那些東西仍然穩固地紮根在我的腦海,絲毫沒有褪色。 這章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不同區域所形成的地理特色,比如旅遊時候最直觀的感覺:天氣,氣候,地貌,植被,自然資源。在此篇基礎之上,我們可以討論築壩的問題,氣候變化帶來的問題,資源消耗,燃油政策,海嘯,地震、核能利用,雨林管理 。這一章節里的地球神秘多樣,生機勃勃,隱藏著豐富的寶藏,還有恰到好處近乎完美的自然規則,與此同時,這章中的地球同樣顯得殘酷、恐怖、危機重重,土地鹽鹼化,海嘯突襲,濕地退化,無一不引人深思。
關於文化—環境傳統一篇,即人口變化,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隨著交通改善而逐步滲透的空間作用,空間滲透作用之上形成的現代國家。在此篇基礎之上,我們可以討論世界人口變化帶來的影響,女性在世界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區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它們各自的特色,包括音樂,服飾,語言,宗教等等,還可以討論現代國家的形成,空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甚至於難民問題,恐怖主義問題,以巴沖突問題等等 。本篇對於幫助我們理解現代國家,理解這個世界一直以來存在的差異與變化作用很大。
關於區位傳統,此篇在前兩篇介紹不同地方區位差別的基礎之上,介紹人類活動在各自區位里所表現出來的特色和原因,比如不同類型的經濟活動的發展過程,各種產業類型的形成和變化,具體到農業的類型,工業的類型,現代第三產業,第四產業的類型,城市的形成,發展類型和特徵,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這些分析方法,我們都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從而幫助分析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在這篇中, 我想著重提一下人類對環境的影響,這一章讀著真是太沉重了,它從水污染,空氣污染,對地貌的破壞,對動植物的破壞,固體廢物的處理這幾個方便闡述人類活動對於地球環境所造成的破壞,以及對動植物、人類自身所造成的傷害,看著真是觸目驚心,深感遺憾。 想一想最近生活中頻繁爆出的北極高溫,歐洲高溫,垃圾山坍塌埋人,中國拒絕垃圾進口,特朗普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等等事情,不由得深深嘆息。環境保護由來已久,然而由於經濟至上,人類自我感覺良好,對自然缺乏敬畏,破壞性的短視的發展方式依然屢禁不止,像是無數環保主義者死在偷獵者的槍口之下,巴西認為雨林保護只是為了阻止巴西經濟的發展等等,環保的路到底走了多遠?關於區位分析傳統,本篇是一個結合全書的總體分析展示,不再具體論述。
由上所有的篇章也可以看出, 地理學有很強的交叉學科的特徵, 在地球傳統科學的研究當中,數學,物理學,化學的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方法都涵蓋其中,在文化—環境傳統一篇的研究中,統計學,經濟學,人文學、政治學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又都涵蓋其中,區位傳統中甚至還包含生物學的部分內容,我在閱讀本書過程中也不能保證對所有的概念和內容全部都理解。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些原因,地理在高中的科學分類中屬於文科,而在大學的學科分類中卻屬於理科??(純屬猜測,沒有研究過,結論不嚴謹)
此外, 本書從結構和內容安排上都展現了美國通識教育一大特點,那就是邏輯,體系,全面,分析,思考,陳述,我很喜歡,它對於一個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習慣 ,學科體系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我很喜歡!
綜上,之所以說地理無處不在,是因為它研究的每一個內容都在我們身邊,大多數都是我們觸手可及的,能夠理解的 。我想,正是因為如此,它才在我短暫的學生生涯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以至於我畢業至今仍對它念念不忘。地理無處不在,地理所帶來的快樂與思考便也無處不在。如果你想要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這本書是一個好途徑!
⑨ 經典人文地理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經典人文地理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雲南是影視拍攝天然基地,尤其是紀錄片拍攝的風水寶地,用紀錄片這種極具國際性的影視樣式記錄紅土高原的自然與人文、現實與歷史、人物與地理交織的真實故事和文化意義,並讓記錄的觸角不斷延伸,是極具前瞻性又最能發揮自身優勢的行為。
《經典人文地理》開播一年多來,在雲南衛視頻道開創了精品力作,樹立了基本的電視品牌,堪稱雲南衛視的文化品牌和大台名片,它的地位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它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它悄然改變著紀錄片在人們心中的舊有印象,初步培養了自己相對固定的觀眾群,帶給人們無限的心靈震撼,這是欄目化紀錄片尊重觀眾、尊重市場的成果和回報。透過《經典人文地理》播出的大量好看的節目,我們可以窺見,雲南衛視、《經典人文地理》正在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在這充滿著浮躁和娛樂的空氣中還給人們縷縷清新與絲絲綠意,滋潤心田,感動心靈。
不知是一種什麼力量讓紀錄片這種需要用時間和心血去完成的片種與一群追求卓越、甘於付出的`電視人很好的達成了默契。借著雲南電視台改版改革的力量推動一個精品欄目的平穩發展,它是在雲南電視台全面升級戰略中的一個新驚喜和大手筆,它在悄然中讓雲南電視台舊貌換新顏,為雲南電視台滲入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並且為雲南電視台的長足發展和特色建設注入了鮮活的血液。
《經典人文地理》能有現在的良好發展勢頭,最核心的轉變是將紀錄片架設在觀眾和市場有機融合的收視之橋上真誠地紀錄和講述人文地理故事。觀眾需要真誠面對,也需要合理引導。紀錄片的觀眾群,不可能是最普通大眾,但是面向觀眾拍攝紀錄片的理念無疑在悄然改變著紀錄片在觀眾中的傳統印象;我們在盡最大力量保持紀錄片的文化本性時,需要充分考慮中下層次觀眾的接受,如此拍攝出來的紀錄片才具有較為普遍的接受意義。
下面就選取幾部具有代表性、收視率較高的紀錄片,一起體會其中的震撼與感動,一起分享紀錄片的意味與文化。從題材的角度,欄目所播出的代表性節目大致上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一是人文地理故事,挖掘獨特的自然地理背後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和文化意義。
在滇東北巧家縣的金沙江畔,許多的村落分布在峽谷的兩側。人們從峽谷一邊到另一邊都要走五、六個小時的山路,然而非常有意思的對比卻是,村民們從村口與對岸的人本來就可以通過喊話交流,這邊的雞鳴,那邊的人起床,這邊的人唱歌,那邊的會跟著吆喝。如此臨近又如此遙遠,自然的天險阻斷著他們的交流,於是村們便架設了溜索,在三百多米的高空來回穿梭,然而劃溜索十分危險,為保證人們的生命安全,溜索被政府禁止了。
接下來該怎麼辦呢?就在這時,有人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既有可操作性,又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還有可能盈利的修建「渡口」方案。幾個月以後,村裡有九戶人家一起集資入股,在跨度四百多米,距江面三百多米的高空上面架起了一座特別的橋,這既是村裡與外界溝通的一座「空中的橋」,一座「空中的渡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里人們所有的生活都和「渡口」聯系在了一起,這個「渡口」好多時候成了一個「貿易口岸」,作為渡口的掌舵人老蔣因為勞苦功高其股份相對較高,無論生意好壞,其他股東每月都要支付給老蔣固定工資。
在生意不景氣的時候,幾個股東心中甚是不平,於是一場大的沖突開始了。這時,鏡頭在老蔣和另一方中平行剪輯,在殺羊祭祀渡口、一次歡樂的盛宴結束後實質問題開始了。在雙方據理力爭中,矛盾凸現,而沖突的高—潮是當有人提出要換守渡人時,老蔣提出要將自己的機器拿掉。大家都知道,機器一旦拿掉,將意味著什麼?而此時,大家也似乎明白,老蔣所得的享受是應該的。於是在不歡而散中,沖突不了了之,一切又都恢復了平靜,渡口需要他們繼續送接渡口的來往過客。本片最為成功之處就是真實記錄「渡口」主人、一群充滿智慧的村民股東背後的生存狀態與他們之間的故事沖突。那個懸在峽谷兩岸的人工「渡口」因為自然天險的而具有奇觀意義,而這種天才創造的主人之間真實地演繹著生活的悲喜離合。
人文地理類故事還有如《幸福山谷俄亞印象》等都比較成功。該片運用分小章節的結構方式,截取了在中國雲南和四川的交界處的俄亞村莊的幾個獨特的文化印象,在「遙遠」、「大家庭」、「老師和孩子們」「吉瑪和她的丈夫」「婚禮」「葬禮」「成年禮」「秋天」八個小主題之下有機透視了俄亞的人文地理風貌和人們的生存狀態。
二是世界視野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它實現了一種世界與本土的文化溝通。跨文化差異,在人物背後層層揭開文化差異的點點滴滴,一部反映跨國婚姻的紀錄片真實呈現出個中意味。
⑩ 關於地理書籍的讀後感300
讀書的啟示
可能是受到父母的熏陶,我從小就愛讀書,從我3歲起,我便常常沉浸在書的環境中。我最愛讀的是地理、歷史書,使我
。
在我三歲的時候,我們全家去番禺香江野生動物園參觀,回來時把那張游覽圖貼在牆上,繼續看。這樣便使我迷上了這張游覽圖,從此我便對地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後,我整天在家讀貼在牆上的「廣東地圖」、「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還不是向媽媽發問。媽媽那時是地理老師,便把一些地理書給我看,這使我對書產生了興趣。我看的第一套地理書是《兒童知識地圖冊》,分「世界篇」和「中國篇」,
,使我
,又掌握了很多地理知識,知道了我們國家面積在世界排第三,人口排行第一,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各個地方有不同的
,經濟發展也不同。令我感受到我們國家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使我感到自豪。我還了解了很多地理知識。
但過了兩年時間,媽媽轉教歷史的時候,我又迷上了歷史。我首先是從媽媽的教科書上開始接觸歷史的。開始,我只是想看一看元朝是怎樣被推翻的,可我被故事的情節吸引住了,就跟著順序看下去,看上了癮。後來,我竟把初一的歷史書全看完了。可我還不滿足,還泛著媽媽讀大學似的和本《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共四冊來看,我看得如醉如痴,查閱了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和發展,人類文明的發源地等。「元朝的壯大」使我無比自豪,「
入侵北快樂閱讀網平」令我憤怒萬分,「古
王國的毀滅」叫我惋惜不已……
讀了這些書,使我大開眼界,增加了知識,增長了見識,了解了自己的國家,也對世界有所認識。這也令我懂得了一個道理:不讀書只有是
這樣的水平,只有多讀好書,才能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