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自然地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地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定性描述法與定量分析法 是所有科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任何一門學科研究的成 就也定性描述的結果。特別是科學初創時期,更顯得定性 描述法的重要。定性描述法是地理學傳統的研究方法,當 然,為了使定性描述的內容更加確切,它並不排斥數量指 標的應用。現代地理學的定型描述常常和定量分析法結合 起來使用。具體表現為:描述法和比較法,常常結合起來 使用。 比如:自然特徵的描述:地質、地貌、氣候。
② 地理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類比法教師把某一問題同學生已學過的另一同類地理事物或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包括兩種比較方式:①同類同型比較。同類地理事物和現象被比較的各點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的特徵,對比的結果是:兩個被比較的對象具有共同的特徵,如南北美洲地形的比較、亞洲與歐洲海岸線輪廓的比較都具有這種性質。②同類異型比較。同類地理事物和現象被比較的各點不同,對比的結果是:兩種被比較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具有相異的特徵,如秦嶺、淮河南北河流水文特徵的比較。歐洲與非洲氣候的比較都具這種性質。
縱比法 將同一地理對象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狀況加以比較的方法。其目的在於了解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過去和現狀,並推斷其未來,明了其變化過程的規律。如地形演變各階段上的不同形態,河流演變各階段上的不同狀況,氣候演變各階段上的不同特點,某國、某地區各時期經濟發展的不同狀況等的比較,都屬於縱比法。
聯系比較法 把兩種地理對象聯系起來進行比較,以揭示其內在聯系和相互關系的比較方法。例如講歐洲大陸輪廓時聯系非洲進行講述,可突出歐洲是海岸線最曲折的大洲。
並列比較法把分別獨立的幾個比較對象並列起來進行比較的方法。通過這種比較、能夠明確被比較對象的共性和個性。例如,把黃河、海河、遼河幾條河流並列起來進行比較,可找出每條河流的個性和共性,使學生認識黃河、海河和遼河這三條河流的個體和整體特徵。
綜合比較法 把不同地理區域或不同國家的地理綜合體的各個要素,進行全面比較的方法。它是一種對比要素較多,較復雜的比較法。多用於地理復習和測試。
③ 地理科學的研究方法
地圖法、地理調查、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地理實驗與地理模擬等
④ 地理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⑤ 調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調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實地調研法、問卷調研法、抽樣調研法、會議調研法、訪談調研法。
一、實地調研法。實地調察法就是自己通過身臨其境地去現場了解,掌握第一手資料的調研方法。其優點是調研內容生動、直觀。缺點是要花費較多調研時間,且調研真實性跟調研人的主觀性聯系較大。
二、問卷調研法。就是將所要了解的情況通過問卷的形式發放出去,然後統計收回問卷中各問題所佔的百分比例來獲取調研信息的一種調研方法。這種調研方式在短時間內就可獲得相關調研信息,但是信息准確性不高。
三、抽樣調研法。就是在調研對象中按一定比例抽取相當數量的對象開展調查研究,再將調研結果按抽取的相關比例進行相應放大的一種調研方法。其優點是在較短時間內可獲得較為准確的調研信息,缺點就是抽樣數據不足會影響調研結果。
四、會議調研法。就是請調研對象以座談開會的形式直接地了解想要獲得信息的一種調研方法。這種方法是比較常用的一種調研方法,其優點是所用時間短,調研工作效率高。缺點是調研對象的心理會直接影響調研信息的准確性。
五、訪談調研法。就是通過走訪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調研對象來獲取調研信息的一種調研方法。其優點是調研所獲得的信息准確性高,有助於問題的深入了解。缺點是工作量大,耗時長,成本高,不易大規模開展。
⑥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對,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區域調查法,社會調查法,文獻查閱研究法,地理模型法,空間分析法,現象學方法,時間地理學方法,社會生態學方法。
⑦ 地球科學的研究方法
由於地球科學以龐大的地球作為研究對象,並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所以它的研究方法與其他自然科學有較大的差異。它既要藉助於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及天文學的一些研究方法,同時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地球科學的研究方法與其研究對象的特點有關,地球作為其研究對象主要有以下特點:
(1)空間的廣泛性與微觀性
地球是一個龐大的物體,其周長超過4×104 km,表面積超過5×108 km2。因此,無論是研究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固體地球,其空間都是十分廣大的。這樣一個巨大的空間及物體本身由不同尺度或規模的空間和物質體所組成。因此,要研究龐大的地球,就必須研究不同尺度或規模的空間及其物質體,特別是要注重研究微觀的空間和物質特徵,如不同學科都要研究其相應對象的化學成分、化學元素的特性等。地質學要研究礦物晶體結構,水文學和海洋學要研究水質點的運動等,氣象學要研究氣體分子的活動等。而且,整個地球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動力系統,其與宇宙環境(地-月系、太陽系及銀河系等)之間總是不斷地進行著物質、能量的交換;地球系統中各種自然現象、作用過程的發生、發展和演化與其所處的宇宙環境是分不開的。因此,現代地球科學已開始充分重視宇宙環境對地球系統的影響研究;也就是說研究的空間范圍還要超越地球系統,涉及更加宏觀的宇宙環境(圖0-1)。只有把不同尺度的研究結合起來,把宏觀和微觀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正確的和規律性的認識。
(2)整體性(或系統性)與分異性(或差異性、多元性)
整個地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不同層次的、具有緊密聯系的子系統組成的統一系統;不僅在空間上地球的內部圈層、外部圈層都表現為連續的整體性,而且地球的各內部圈層之間、內部與外部圈層之間、各外部圈層之間也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某一個圈層或某一個部分的運動與變化,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其他部分甚至其他圈層的變化,這也充分表現了它們的有機整體性。然而,地球也是一個非均質體,它的不同的組成部分(或子系統)無論在物質狀態還是運動和演變特點上都具有一定的差異,表現出分異性或多元性。例如,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具有明顯的差異,不同地區的水文條件也具有明顯差異。固體地球特別是地殼的不同地區或不同組成部分的差異性更為顯著,如大陸、海洋、山系、平原等。這種差異性不僅表現在空間和物質組成上,也表現在它們的運動、變化與形成、發展上。
(3)時間的漫長性與瞬間性
據科學測算,目前可追溯的地球年齡長達46億年。在這漫長的時間里,地球上曾發生過許多重要的自然事件,諸如海陸變遷、山脈形成、生物進化等。這些事件的發生過程多數是極其緩慢的,往往要經過數百萬年甚至數千萬年才能完成。短暫的人生很難目睹這些事件發生的全過程,而只能觀察到事件完成後留下來的結果以及正在發生的事件的某一階段的情況。但是,有些事件的發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例如,天氣現象往往表現為幾天、幾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地震、火山爆發等也都發生在極短的時間內。
(4)自然過程的復雜性與有序性
地球演化至今經歷了復雜的過程。其中既有物理變化,也有化學變化;既有地表常溫、常壓狀態下的作用過程,也有地下深處高溫、高壓狀態下的作用過程。此外,各種自然過程還會受地區性條件的影響而具有地區的差異性。所以,自然過程是極其復雜的,而且這種過程由於其漫長性和不可逆性,依靠人類的力量很難完全重塑和再現其過程,因而更增添了地球科學研究工作的艱巨性。但是,這些復雜的自然過程並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都具有其發生、發展的條件和過程,都具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這也正是地球科學工作者的重要研究任務。
研究對象的特點決定了地球科學具有一些獨特的研究方法,並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地球科學的研究方法也會得到不斷的補充和推進。現擇要簡述研究方法如下:
(1)野外調查
空間的廣泛性決定了地球科學工作者首先必須到野外去觀察自然界,把自然界當做天然的實驗室進行研究,而不可能把龐大而復雜的大自然搬到室內來進行研究。野外調查是地球科學工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環節,它能獲取所研究對象的第一手資料。例如野外地質調查、水系與水文狀態調查、自然地理調查、土壤調查、資源與環境調查等。只有有針對性地到現場去認真、細致地收集原始資料,才能為正確地解決地球科學問題提供可能。
(2)儀器觀測
儀器觀測是地球科學用來獲取研究對象的定性和定量資料的重要手段,通過儀器觀測可以了解到研究對象的各種物理、化學性質,參量的靜態特徵和動態變化,為科學的分析、推理提供依據。儀器觀測為地球的研究步入科學的軌道提供了條件,例如,16~17世紀氣溫、氣壓、濕度等氣象儀器的發明與創造,使氣象學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完善的學科。現代高精度的常規與高空氣象儀器觀測仍然是氣象學的重要研究基礎。同樣,儀器觀測在水文學、海洋學研究中也佔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儀器觀測對於現代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的地球內部研究,對於土壤學的研究特別是對於環境地學中的各種監測與評價,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現場進行的儀器觀測也屬於第一手資料,除了科學工作者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在現場進行各種觀測外,人們還常常設立各種定點觀測台站,如氣象站、水文站、地震台站、環境監測站等,並通過大量的台站建立觀測網,以便獲得系統的觀測資料。
(3)大地測量
這是地球科學中既古老而又發展迅速的一種重要研究方法,它對推動地球科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早在古埃及和古中國的時代,人們就藉助於步測及其他一些簡單的測量工具,進行土地規劃、地形與地理制圖、水利與工程建設等。到了近代,隨著測量儀器的進步,逐漸發展成為傳統的大地水準測量和大地三角測量。20世紀中葉發展起來的海洋測深技術(聲吶)對於海洋學的發展和地質學的革命曾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近些年發展起來的激光測距、全球定位系統(GPS)又給地球科學帶來了深刻影響。大地測量的方法對於地理學、地質學、海洋學、水文學及土壤學等的研究十分重要。
(4)航空、航天和遙感技術
現代航空、航天和遙感技術極大地推動了地球科學的發展,成為現代地球科學不可缺少或不可忽視的重要研究方法。由於地球的空間廣大,要在短時間內獲取大區域的資料,特別是大區域的動態變化情況,就必須充分利用航空、航天和遙感技術,如衛星雲圖、衛星遙感影像、航空照片等。航空、航天和遙感技術對現代氣象學的發展和進步起了決定性作用,成為其重要支柱。它們也是現代海洋學、地理學的主要研究手段,而且對於現代地質學、土壤學、水文學、環境地學等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5)實驗室分析、測試與科學實驗
這是地球科學中各門學科均普遍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從研究對象中取得所需的各種樣品或標本,然後在實驗室進行分析、測試,以便獲取物質成分、結構、物理與化學性質以及形成歷史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資料,並通過科學實驗分析推斷其形成、演變過程和發展趨勢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地球科學中的實驗科學已有相當的進步。但由於自然過程的影響因素復雜,加之時間的漫長性與空間的廣泛性以及現代實驗技術水平的限制,在地球科學中有時很難進行與自然界一致的真實實驗。因此,地球科學上常採取簡化影響因素,創造一些特定的物理、化學環境,模擬自然現象的成因、過程和發展規律,這種方法稱為模擬實驗。模擬實驗只能是近似的,實驗結果往往與自然過程有一定差距,但它在再造自然現象的過程、驗證和探索地球科學規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6)歷史比較法
這是地質學最基本的方法論。時間的漫長性決定了地質學必須用歷史的、辯證的方法來進行研究。雖然人類不可能目睹地質事件發生的全過程,但是,可以通過各種地質事件遺留下來的地質現象與結果,利用現今地質作用的規律,反推古代地質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及其特點,這就是所謂的「歷史比較法」(或稱「將今論古」「現實主義原則」)的原理。這一原理是由英國地質學家萊伊爾(C.Lyell,1791~1875年,現代地質學的創立者)在赫頓(J.Hutton,1726~1797年,蘇格蘭地質學家,被譽為現代地質學之父)的均變論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圖0-2,圖0-3)。萊伊爾明確指出:「現在是了解過去的鑰匙。」例如,現代珊瑚只生活在溫暖、平靜、水質清潔的淺海環境中,如果在古代形成的岩石中發現有珊瑚化石,便可推斷這些岩石也是在古代溫暖、清潔的淺海環境中形成的(圖0-4);又如,現在的火山噴發能形成一種特殊的岩石——火山岩,如果在一個地區發現有古代火山岩存在,我們就可以推斷當時這一地區曾發生過火山噴發作用,等等。歷史比較法是一種研究地球發展歷史的分析推理方法,它的提出,對現代地質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圖0-2 英國地質學家萊伊爾
(C.Lyell,1791~1875年)
圖0-3 蘇格蘭地質學家赫頓
(J.Hutton,1726~1797年)
圖0-4 生活在溫暖、清潔淺海中的珊瑚
a—現代珊瑚;b—2億多年前的珊瑚化石
這一原理的理論基礎是「均變論」。均變論認為,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地球的演變總是以漸進的方式持續地進行,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其方式和結果都是一致的。但是,現代地質學的研究證明,均變論的觀點是片面和機械的。地球演變的過程是不可逆的,現在並不是過去的簡單重復,而是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前進性。例如,地質學的多方面研究揭示,在地球演變過程中,地表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組成、數量、溫壓以及地球或地殼內部的結構、構造等特徵都在發生不斷的變化,與現代的狀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這些必然會導致當時發生地質作用的方式與過程具有一系列與今天不同的特點。地球演變的過程也並不總是以漸進、均變的形式進行,而是在均變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短暫的、劇烈的激變過程。例如,在岩層中常常發現其物質組成及結構構造發生突然性的變化;在古生物演化中也常常發現大量的生物種屬在短期內突然絕滅的現象,如6500萬年前後恐龍全部迅速絕滅等。所以整個地球的發展過程應是一個漸變—激變—漸變的前進式往復發展過程,這也符合量變—質變—量變的哲學規律。
因此,在運用歷史比較法時,必須用歷史的、辯證的、發展的思想作指導,而不是簡單地、機械地「將今論古」,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地質學的「將今論古」分析方法,實際上對於地球科學中的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地理學、氣象學、水文學、海洋學、土壤學、環境地學等學科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7)綜合分析
自然過程的復雜性和不可逆性決定了地球科學必須採用綜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在漫長的地球演化過程中,不同時期、不同方式(物理、化學、生物等)、不同環境(地表、地下、空中等)的自然作用給我們留下的是一幅錯綜復雜的結果圖案。要根據這一圖案恢復和解析自然界發展的過程,就必須利用多學科的原理和方法,結合復雜的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這一點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利用單純的推導、實驗等方法進行研究是大不一樣的。例如,在地質學中,由於過程和影響因素很復雜,根據某些個別特徵,利用單學科的原理和方法,往往會得出片面甚至錯誤的結論,這就是在地質學研究中經常碰到的「多解性」或「不確定性」問題。所以,只有在綜合各方面研究的基礎上,才能得出統一的、最合乎實際情況的結論。
(8)計算機技術應用
有人說20世紀後半葉以來,人類社會已步入計算機的時代,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已給各門自然科學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和革命性的變化。對地球科學也是一樣,例如,在現代氣象學、地理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海洋學、環境地學等領域中,計算機技術已發揮出巨大的作用,成為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而且計算機技術正在向地球科學的各個領域滲透。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解決地球科學的研究對象空間廣闊、觀測處理資料量大、模擬形成演變過程復雜等問題帶來了無限的前景。因此,要想提高地球科學的研究水平,必須充分地重視、加強和進一步開拓計算機技術在地學中的應用。
20世紀末期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廣泛興起的「數字地球」(Digital Earth)計劃或「數字地球學」研究正是現代計算機技術、信息科學與地球科學相結合的產物。「數字地球」主要是探討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信息科學對整個地球系統進行全方位的定量化、數字化描述的方法,建立相關的「數字地球」資源平台,並服務於地球科學的研究、應用。因此,「數字地球」實質上是地球系統的一種數字化的表示形式,其基本的理論支撐主要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即與地球科學有關的理論以及與數字化技術有關的理論。比「數字地球」稍早一些興起的「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成功開發與廣泛應用,可以說為推動「數字地球」的興起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數字地球」將涵蓋地球科學的所有研究分支學科或領域(而不僅僅局限於地理學),其涉及的科學內容與數據量是「地理信息系統」所無法比擬的。1998年1月,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開放地理信息系統協議(Open GIS Consortium)」年會上首次提出「數字地球」的概念,認為「數字地球」是指一個以地球坐標為依據的、具有多解析度的海量數據和多維顯示的虛擬系統。數字地球的概念一經提出便立刻引起了世界范圍的廣泛關注,並取得了快速發展。數字地球的研究和實現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前景,如資源與環境的監測與管理,氣候和各種自然災害的預測、預報與防治,土地利用與各種生產、生活的規劃及一些危機事件的處理等;它還為地球科學的教育和多學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極好的資源平台,特別是為地球系統科學的層圈相互作用研究、全球變化研究及人類可持續發展研究創造了有利條件。
地球科學研究的工作方法通常具有下列程序:
(1)資料收集
根據所要研究的課題和所要解決的問題,盡可能詳盡、客觀和系統地收集各種有關的數據、樣品和其他資料。資料的來源包括對研究區詳細的野外調查、儀器觀測和收集、分析已有的各種資料和成果等。
(2)歸納、綜合和推論
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加工整理、歸納、綜合,並利用地球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原理,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推論。
(3)推論的驗證
通過生產實踐或科學實驗來證實或檢驗推論是否正確,並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修正錯誤,提高認識,總結規律。
地球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人們通過不斷地科學實踐,逐漸形成了若干假說和學說。假說是根據某些客觀現象歸納得出的結論,它有待進一步驗證;而學說則是經過了一定的實踐檢驗、在一定的學術領域中形成的理論或主張。假說和學說對推動地球科學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為探索地球科學的客觀規律指出了方向,對實踐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同時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檢驗、補充和修正,使其日趨完善。當然,有些假說和學說也可能在實踐中被拋棄或否定。
⑧ 地理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
、調查研究
答::是指研究者在教育理論和科學方法論的指導下,圍繞一定的教育問題,通過觀察、列表、問卷、訪談、測量、個案研究等方式,有計劃、有 目的地搜集有關的事實資料,從而對教育現狀作出科學的分析認識,並提出具體工作建議或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研究方法。
2、實驗研究
答:實驗研究是注重理論假設,強調嚴格控制,關注假設檢驗,從而主動地揭示教育活動的規律性,它是一種綜合性的研究方法,也是在教育研究中應用最廣泛的實證方法之一,在教育研究中具有特別的意義。
3、個案研究
答:個案研究是指針對一個人的偏差行為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此過程須透過各種方式及管道搜集資料,加以分析整合,以了解案主問題的成因,進而提出適當輔導策略,協助改善問題,以增進個人適應。
2、簡單題
1、敘事研究的特點
答:敘事研究具有四個方面的特點,即以教育敘事為載體、以人文研究為取向、以 自我反思為媒介和強調民主、平等。
1.以教育敘事為載體
教育敘事研究的素材是教育故事。這些故事發生在教育中,是「曾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情」,是當事人的真實生活。因而,教育故事便在意義層面得到了肯定。但是,「敘事」只是手段,「探究」才是目的。講究時空位置的敘事才能構成研究。
私人敘事,它表現為對教育中「個體生命」價值的承認,對個人獨特境遇的關注,尊重每一「個」的獨特性;分析、解釋甚至是體驗每一「個」的「 個性」。
經驗敘事,杜威把連續性和互動性作為經驗具有教育價值的兩個標准。教育敘事研究正是以教育經驗為研究對象,從教育實踐中去尋找和建構理論。這 樣,教育經驗就從被貶低被排
斥的狀態登堂入室,教育研究也將由此產生自身的話語方式,成為教育理論的源泉。即杜威所說,「教育即是經驗的改造」。
生活敘事,由於日常生活接近常態的人生,更能反映出現實生活的真實狀況,因而更具有普遍性和真實性。敘事的「事」不是憑空發生的,它來源於生活。在教育活動中,由師生共同構築起來的教育現場就是師生的生活現場,是原生態的,課堂生活實踐成為生活敘事的源泉。這使教育研究更真實地逼近教育生活本身,更接近教育真相。
⑨ 研究地理的方法
19世紀德國A.von洪堡把自然界作為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一個整體,對不同地域不同環境的現象進行比較研究,創立地理比較法。當初的地理比較法僅限於直觀的地理比較,即通過地理考察搜集大量第一手資料,直接進行或採用地圖方法進行地理要素之間或區域地理特徵之間的分析對比,形成對地理環境的認識。此後,與抽象概括和數量表達有關的許多新方法逐步引入地理學研究,以代替單純描述性的方法,促進了地理學研究方法的革新。主要有地理定位研究、數學方法、遙感方法、系統方法和模擬法等。新方法的使用促使地理學由純粹的定性研究逐步走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由靜態研究走向動態研究,由單純的資料累積走向機制探討,乃至趨勢分析,使地理學步入現代科學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