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為什麼史記沒有地理志

為什麼史記沒有地理志

發布時間:2022-10-08 10:40:01

⑴ 我想問一下秦始皇設了多少個郡

秦朝自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建立秦王朝以後,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廢除諸侯;行政區域管理上推行單一郡縣制,立郡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後南並五嶺以南之南越地,北取陰山以南地。疆域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

「三十六郡」具體是哪些,由於有關記載秦朝的正史《史記》沒有地理志,僅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中提及立「三十六郡」,因此引起古今許多學者的關注及研究的課題。

三十六郡的名稱,始見於劉宋裴駰的《史記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琅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巨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凡三十五,與內史為三十六郡。」此後,唐朝官修的《晉書·地理志》、宋代歐陽忞的《輿地廣記》、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元代方回續撰《古今考》,以及胡三省注《資治通鑒》,直至明末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重要著述,均沿用此說。

秦朝疆域示意

清代開始,有學者如陳芳績、全祖望等,舍棄裴駰舊說,重新考據三十六郡,其基本方法,依據《史記》、《漢書》、《後漢書》以及《水經注》諸書中的史料一一考證。民國以後,王國維、譚其驤等,依據清代諸家考訂的結論整理定論。大多數人基本確定33郡,其餘3郡諸家看法差別很大。

諸家所證33郡為三川、河東、隴西、北地、上郡、漢中、巴郡、蜀郡、雲中、雁門、代郡、太原、上黨、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邯鄲、鉅鹿、東郡、齊郡、琅邪、南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南郡、九江、會稽、黔中、長沙。其餘3郡,觀點不一,大多不以「內史」為三十六郡之一,或為鄣郡、郯郡、九原、楚郡、廣陽、東海、陶郡、河間、閩中、陳郡,其中三者。

其後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南並五嶺以南之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北取陰山以南地置新秦中,內地陸續析置東海、常山、濟北、河內和衡山等郡。目前較為主流的學術觀點認為,始皇初置三十六郡,至秦末增至五十四郡。

⑵ 秦朝行政區劃的沿革

郡縣的設置,早在春秋時代便已開始。秦國自商鞅變法時,擴大推行郡縣制度,凡侵略所得的土地,大者置郡,小者置縣,及至消滅六國,六國的城邑土地皆置為郡縣。
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綰曾提議恢復封建,要求分封皇帝諸子為王以輔翼中央,經廷尉李斯的堅決反對而作罷,遂正式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與京畿(內史),京畿地方為一特殊區域,由內史統之,故稱內史,其區域相當一郡。後又得東越、南越與匈奴河套土地,又增置五郡共為四十一郡。直接統轄於皇帝(中央政府)。
唯一記載秦朝的正史《史記》沒有地理志,《史記·秦始皇本紀》僅記秦始皇二十六年 (前221年)立三十六郡。《漢書·地理志》列舉了秦置三十六郡,此外還有四十郡 、四十八郡、五十四郡 之類說法。甚至三十六郡的具體所指、郡治、范圍也是歷來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研究的課題。而縣的數目,據後曉榮考證,可考縣數為756縣 。
根據里耶古城的考古發現,秦朝還存在洞庭郡。黔中郡是否存在是爭議話題。2008年,嶽麓書院根據從中國海外緊急搶救的2098枚珍貴秦漢竹簡中,在目前秦朝四十八郡之說外還發現了有兩個新郡的證據,一個叫州陵郡,一個叫清河郡。在搶救過程中,有一枚秦簡刻有「丙辰朔己卯南郡假守賈報州陵郡」而「州陵守」、「州陵叚守」則至少出現過3次。嶽麓書院副院長陳松長還介紹到另外一枚秦簡則清晰地篆寫有「清河叚守」,可以推測為「清河也是郡名。 」

⑶ 一個統一的王朝,秦統一六國後的版圖有多大

秦兼並六國後的疆域到達長江流域以南的地帶。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收河套,又派遣屠睢率領50萬秦軍平定百越,疆域面積迅速擴展,達340萬平方公里左右,全盛疆域東起遼東、西抵高原、南據嶺南、北達陰山,為西漢鞏固漢地奠定基礎。

春秋戰國以來,生產力飛速發展,人口大量增加,各國諸侯努力開疆拓土,華夏族的活動地區極為迅猛的擴大了,在這個基礎上,秦統一後的版圖,就達到了今陝西,甘肅,四川,雲南,廣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遼寧,內蒙古,寧夏等20個省區,人口在2000萬以上。

(3)為什麼史記沒有地理志擴展閱讀

由於唯一記載秦朝的正史《史記》沒有地理志書,所以秦朝的行政區劃並無單一可靠的來源,除由《史記》記載的三十六郡外,還有四十郡、四十八郡之類說法。

根據里耶古城的考古發現,秦朝還存在「洞庭郡」。黔中郡是否存在是爭議話題。而在2008年,嶽麓書院根據從中國海外緊急搶救的2098枚珍貴秦漢竹簡中,在已知秦朝四十八郡之說外還發現了有兩個新郡的證據。

一個叫州陵郡,一個叫清河郡(郡治山東省巨野縣張表鄉清河集村,見巨野縣志)。在搶救過程中,有一枚秦簡刻有「丙辰朔己卯南郡假守賈報州陵郡」而「州陵守」、「州陵假守」則至少出現過3次。

⑷ 二十五史中,有哪些涉及到了地理志

二十五史是指欽定二十四史加上後補的一「史」。
二十四史是指《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北史》、《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新加的一史的清代柯劭忞寫的《新元史》,合稱「二十五史」。具體需要多少冊(不是古代的卷,是現代裝訂的冊)不太好說,如果是中華書局的文言文版(無白話文),在書架上碼起來需要3.4米(我剛量的)。
你據此掂量著吧!
至於《史記》的卷數,各有版本不同,主要原因是流傳中的散失與補救。班固在《漢書》中的《司馬遷傳》中就寫到過:「十篇有缺,有錄無書。」東漢及後世曾有多人補過。如果你的版本有「褚先生曰」的字樣,就是一種東漢補過的版本。因此《史記》現在很難說有多少卷。就看那是補沒補過的,誰補的了

⑸ 正史中沒有《地理志》的是哪幾部

《史記》《三國志》

⑹ 在我國古代關於地理志的記載有哪些

在我國古代,地理志是史學的一部分,正史中有「地理志」,典志史中有州郡或輿地。地理類史書作為專門記載地理沿革變遷的典籍,在魏晉南北朝就發展起來了。此期關於地理的著作有300種之多,最著名的有裴秀《禹貢地輿圖》、陸澄《地理書》、任防《地記》、顧野王《輿地誌》、闞駟《十三州志》、酈道元《水經注》,這些歷史地理典籍已大部分亡佚,僅《水經注》流傳下來。隋唐以後,輿地書續作不斷,較著名的有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宋代樂史的《太平寰宇記》、歐陽的《輿地廣記》、祝穆的《方輿勝覽》、王象之的《輿地紀勝》、王存的《元豐九域志》,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

⑺ 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地理特徵

多元化,源遠流長

⑻ 急……請問《史記》三家注註解中的《地理志》是指哪一部

我認為是《漢書·地理志》。
《漢書·地理志》的內容包括三個部分:開頭引錄《禹貢》全文和《周禮·職方氏》的九州部分,中間以西漢的行政建置為綱,將山川、物產、古跡等各項地理資料分條附記於其中,末尾輯錄劉向的《域分》和朱贛的《風俗》,並記載了一些海外交通的情況。
這一結構充分地反映了班固對於「地理」的理解。他在《漢書·敘傳下》中稱:「自昔黃、唐,經略萬國,燮定東西,疆理南北;三代損益,降及秦、漢,革剗五等,制立郡縣,略表山川,彰其剖判,述《地理志》第八」。就是說,他觀念中的「地理」雖然也包括了山川形勢,但更關心的是對它的「疆理」、「剖判」,亦即行政建置。因而他對《禹貢》給予充分的尊重,在《漢書·地理志》開頭將其全文照錄,並不是象我們今天這樣意識到《禹貢》對於地理學所具有的意義,而只是將其當作行政制度之一種,恰好在傳說中它曾實行於夏禹時代。同理,他將傳為周代行政制度的《職方氏》九州也一並照錄,而不辨析其來歷及真實與否。正因為如此,當歷史行進到秦漢時代,五等之封已經革剗,傳說中的九州也已成為過去,此時的「剖判」是通過郡縣。班固順應時變,在正文中將「地理」的綱領由《禹貢》、《職方氏》的九州一變而至於漢代的郡國,這不能不說具有開創之功。這份功勞本應該屬於太史公司馬遷的。
對「地理」的這種理解也很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科學的一個重要特點:重實用、重功利,而輕視學理上的探討。《漢書·李尋傳》載傳主之言雲:「仰視天文,俯察地理,觀日月消息,侯星辰行伍,揆山川變動,參人民謠俗,以製法度,考禍福」。很明顯,當時人將地理當作一種應用之學。無論自然要素(山川變動)還是人文狀況(人民謠俗),研究的目的都是為了經世濟民(法度、禍福)。班固在敘述完西漢的行政建置和相應的地理資料之後,還將當時「猶未宣究」的劉向《域分》和朱贛《風俗》輯而論之,不能不說有其深意存焉。
這一觀念再滲透到地理學中,那便是形成一種很強烈的思維定勢,即輕自然而重人文。《漢書·地理志》而後,歷代正史修撰《地理志》形成一個傳統,但內容不過照著《漢書·地理志》亦步亦趨,有些簡單的甚至只有光禿禿的政區綱目,其它內容如山川、物產、古跡、水利等一概沒有。沈約在《宋書·州郡志》序中稱:「地理參差,其詳難舉,實由名號驟易,境土屢分,或一郡一縣,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離合;千回百改,巧歷不算,尋校推求,未易精悉」。文中直接將「地理」當作「政區」的同義語,這可以說是古代對於「地理」一詞最為極端的理解。
也正因為如此,地理學在我國傳統中一直被當作歷史學的附庸。一方面,以地理為標的的著作往往成為歷史著作中的專篇,如國史或地方誌中的《地理志》。另一方面,這樣的地理之學往往帶有歷史地理的性質。即便體例不受《地理志》影響,內容也往往不免帶有濃厚的歷史色彩。如《水經注》,它以水道為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地理學著作,但從內容看,它又是一部十足的歷史著作。——當然,它同時還是一部文學名著。
補充:《漢書》是漢代歷史學家班固的著作,《漢書》的體裁是紀傳體, 其內容是斷代史。在體例方面《漢書》的特點之一就是首創《地 理志)。後來的史書大多全有(地理志》專類,不過有的名稱 不同。「 班固創立《地理志》以西漢時期的孤域政區為主,分錄其山 川物產等內容。在地質方面它記錄有關郡國的礦產,以及管理 礦產的鐵官、銅官、金官、鹽官所在的地方,對主要河流、湖海也 有較詳細的記載。此書對於研究西漢的礦產資源的開發情況, 具有重要意義。

⑼ 簡析史記與漢書的異同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並入「列傳」,體例較《史記》更為整齊統一。

體例內容比較

第一,《漢書》在《史記》的基礎上,補充了大量的新材料、新史實,豐富了記事內容。《漢書》記載漢代的典章制度更為詳細具體,多收經世之交,還增補了許多人物事跡和史實。

第二,班固對《史記》的部分篇目和內容作了調整。比《漢書》減少了幾個傳,對《史記》記載的內容作了一些移植刪減。《漢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統地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地理志》記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和戶口數字,有關各地物產、經濟發展狀況、民情風俗的記載更加引人注目。《藝文志》考證了各種學術別派的源流,記錄了存世的書籍,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

第三,《漢書》開辟了一些新的領域,擴大了史學的范圍,也填補了《史記》的不足。《漢書》的「十志」是在《史記》「八書」的基礎上擴展起來。

思想比較

第一,《漢書》的封建正統思想比《史記》濃。《史記》的撰述重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班固的《漢書》則重在「綜其行事,旁貫五經,上下洽通」。司馬遷能夠跳出歷史看歷史,能用這樣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他的寫史意義,看到了歷史的變化和向前發展,而班固維護漢室的正統思想非常明顯。首先,《漢書》極力為漢王朝的合理性作辯解。其次,班固十分自覺地以漢臣自居,多次出現「我漢道」等語,又避明帝之緯,過分尊顯漢室。《史記》也有尊漢之意,但比較弱。再次,《漢書》對下層人民的態度與《史記》迥異。又次,班固指責司馬遷,認為司馬遷所歌頌的朱家等人是「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誅矣」,與司馬遷的觀點截然對立。最後,《漢書》雖然對統治集團的虛偽、殘酷、腐朽於荒淫也有所揭露和批判,但遠不如《史記》那麼廣泛、深刻、尖銳、徹底。

第二,《史記》有較強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漢書》則有宣揚天道、迷信的內容。《史記》懷疑、否定「天道」的思想見於《伯夷列傳》、《河渠書》、《儒林列傳》等篇。相比之下,《漢書》則大大地倒退。

第三,最能體現《史記》、《漢書》思想差異的,是《貨殖》、《游俠》二傳。同樣論述仁義道德的產生,《史記》、《漢書》都徵引《管子》,司馬遷則強調經濟所起到的決定作用,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相合。相比之下,班固所謂「欲寡而事節,財足而不爭」,則是迂腐的道德說教。對於游俠,司馬遷傾注情感,由衷贊嘆。班固他拘泥於封建道德,對游俠很少同情。

《史記》與《漢書》都出自卓絕的歷史學家之手,他們都具有史家的實錄精神和正義感,所以,兩部史書都歌頌了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兩部史書對於封建王朝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權奸的昏庸、外戚的專橫都有揭露批判。不過,無論是歌頌,還是批判揭露,《漢書》都遠不如《史記》的廣度和力度。這不僅因為《史記》是私修,《漢書》是官修;而且決定於作者的思想。司馬遷是一位具有樸素唯物思想和進步歷史觀的偉大思想家,而班固則是一位受封建正統思想影響極深的儒者。

風格比較

現從兩書的感情色彩、敘事方法、人物刻畫、語言表達四方面比較。

第一,《史記》和《漢書》都能嚴格遵守史家「不需美、不隱惡」的實錄原則,表現出歷史學家的文章道德。《史記》的愛憎感情,主觀色彩相當明顯,而《漢書》常常變成不動聲色的客觀敘述。

第二,《史記》善於敘事,筆法千變萬化,不拘一格。《史記》能做到隨物賦形,根據表達內容的需要而採取相應的表現手法。

第三,作為漢代兩部紀傳體經典史著,《史記》、《漢書》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它們不僅僅向我們提供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通過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使已經消逝的歷史變成可以讓人重回歷史現場、身臨其境的生動畫卷。但《漢書》傳寫人物的成就也略遜《史記》一籌。《史記》中不少篇章真實地敘寫了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史記》總是通過生動曲折的情節、矛盾劇烈的場面、個性化的語言、心理活動等表現人物性格,而在《漢書》中,有的被省略、有的被刪節,便影響到人物性格的豐富性。總體看來,《漢書》中的人物不如《史記》中的人物生動傳神、血肉豐滿,因而其文學性亦不及《史記》。

第四,《史記》與《漢書》的語言風格也大不相同。《史記》語言感情濃烈、氣勢奔放、簡練暢達、生動形象,完全是文學家的語言;《漢書》簡潔整傷、典雅規范、准確嚴密、韻味深長,堪稱史家語言的典範。《史記》浪漫主義風格,爽快淋漓,不拘形跡,無腐儒氣息;而《漢書》喜用古字古詞,比較難讀。固楊萬里說,「司馬遷是李太白,班固是杜少陵」。

⑽ 初中秦朝歷史

秦帝國(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國,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嬰,共傳三帝,享國十五年。
創立中央集權政治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中原的統一大業並建立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王嬴政建都咸陽,成為中國封建王朝中第一個皇帝。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南下百越。 疆域迅速擴展並進一步完善炎黃地圖,但因為秦二世而完,所以沒能對北方游牧民族進行收復統一。然其當時疆域西部已達到今甘肅、四川;西南到雲南、廣西;北到陰山。作為一個封建大帝國,在輻員廣大的統治區域內,創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皇帝至高無上,權力無限。政務、軍隊、監察大權分別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但互相沒有統屬關系,由皇帝掌握最終決斷權。地方實行郡縣制,皇室任免郡縣的主要官吏。秦朝創下的一套封建國家政治制度在以後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只有修修補補,基本框架不變。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下令把原來六國的兵器收繳銷毀,然後鑄成12個銅人。為了加強控制,原六國的貴族被強行遷到咸陽附近居住。秦朝還頒布了嚴苛的法律,對農民實行什伍編制。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對於後世影響極大。秦始皇在為維護統治而壓制思想、泯滅文化、毀壞學術方面首開先河。他接受丞相李斯的主意,除少數幾種書籍之外,大量詩書、典籍、諸子百家著述一律燒掉,並將460多名儒生、方士活埋,留下了一個駭人聽聞的「焚書坑儒」的歷史事件。秦始皇還在全國修築道路,尤其是開通了通往東方和東南的馳道。

秦始皇自號「始皇帝」的時候,一心想讓秦朝的天下千秋萬代延伸不休,但他決沒想到,僅僅15年之後,才傳到第二個皇帝時秦朝就滅亡了。盡管他採取了種種鞏固統治的措施,但他的獨裁專制、橫征暴斂,早已埋下了禍根。他征發了70多萬人修造阿房宮,動用大量人力財力修造驪山陵,「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是對他殘酷賦役的控訴。頻繁的戰爭、龐大的官僚機構、連續的大興土木,動搖了統治基礎,人民不堪重負,痛苦到了極點。前209年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爆發;前206年,秦朝被推翻。

秦朝是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帝國。秦始皇在歷代秦國的國王蠶食其它諸侯國之上,完成了統一六大諸侯國的事業,實現了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轉變。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及其所採取的(旨在鞏固統一的)措施,為後世帝王所取用。

秦朝急征暴虐,導致速亡。末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影響極為深遠。由於過去的割據局面所造成的影響,反秦過程中重新出現了分裂的傾向。在接踵而來的爭奪統治權的楚漢之爭(前207~前202年)中,漢勝楚敗,使分裂形勢得到控制,統一了國家,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就這樣建立了.

秦王趙政(《史記索隱》引《世本》謂「生於趙,故曰趙政。」《史記·秦本紀》:「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稱之趙政、秦王政為妥,但後世多稱之嬴政。)[2][3]建都咸陽,成為中國郡縣制王朝中第一個皇帝。 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在幅員遼闊的統治區域內,創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具體為: 1、政治方面: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即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別為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太尉(負責管理軍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召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互相沒有統屬關系,由皇帝掌握最終決斷權。地方實行郡縣制,皇室任免郡縣的主要官吏; 秦朝疆土
2、經濟方面: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修馳道。 3、文化方面:書同文,將小篆作為標准文字;「焚詩書」,加強思想控制;以吏為師,嚴禁私學。 秦朝創下的一套中央集權國家政治制度在以後中國社會的歷史中,只有修修補補,基本框架不變。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下令把原來六國的兵器收繳銷毀,然後鑄成12個銅人。為了加強控制,原六國的貴族被強行遷到咸陽附近居住。 秦朝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對於後世影響極大。秦始皇還在全國修築道路,尤其是開通了通往東方和東南的馳道。秦始皇自命「始皇帝」的時候,一心想讓秦朝的統治千秋萬代延綿不休,但他決沒想到,僅僅15年之後,才傳到第三個皇帝時秦朝就滅亡了。盡管他採取了種種鞏固統治的措施,但他的獨裁專制、橫征暴斂,早已埋下了禍根。他征發了70多萬人築阿房宮,又動用大量人力財力修驪山墓。頻繁的戰爭、龐大的官僚機構、連續的大興土木,動搖了統治基礎,人民不堪重負,痛苦到了極點。 秦朝錢幣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影響極為深遠。前207年11月左右,秦朝被推翻。 由於過去的割據局面所造成的影響,反秦過程中重新出現了分裂的傾向。在接踵而來的爭奪統治權的楚漢之爭(前206~前202年)中,漢勝楚敗,使分裂形勢得到控制,統一了國家。繼秦之後,又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就這樣建立了。
國號來源
秦人是華夏(漢)族西遷的一支。其國君嬴姓秦氏。 秦之先祖為先賢伯翳,本為古部落首領,舜帝賜姓「嬴」。至夏末,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商湯御,敗桀於鳴條,其後嬴姓世代輔佐殷商。故史載嬴姓多顯。至商末,蜚廉、惡來父子皆以材力侍紂,後周武王伐紂,敗商軍,武王親射惡來之口以泄憤,蜚廉奔霍太山,嬴姓中衰。至周穆王,造父為周王御,千里平定徐國之亂,受封於趙城,其宗族乃為趙氏(註:先秦時代「姓」只是表示來源,多為祭祀所用,用於女子稱謂,「氏」則表示家族分支,用於男子稱謂),造父侄孫非子為周孝王牧馬有功,周孝王賜給了他一小塊土地——秦(今天水隴西縣秦亭,一說秦州清水縣谷名),讓其繼續嬴姓的祭祀。後來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朝。
編輯本段秦朝疆域
領土范圍
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南下百越。疆域迅速擴展並進一步完善炎黃地圖,但因為秦二世而亡,所以沒能對北方游牧民族進行收復統一。然其當時疆域西部已達到今甘肅、四川;西南到雲南、廣西;北到陰山。
管理
秦朝首都咸陽及其附近關中平原由內史直接管理; 秦朝的郡設郡守(主持民政)、郡尉(主持軍事)、郡監(主持監察事務),郡守下設郡丞,作為郡守的副職。 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縣令、縣長之下設縣丞、縣尉等佐屬官員。 秦朝諸郡圖
行政區
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國家管理上推行單一的郡縣制,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為36郡;其後南並五嶺以南之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北取陰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後陸續分析出東海、恆山、濟北、膠東、河內和衡山等郡。 秦朝沒有採用分封制,而是採用郡縣制,最初將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後來增加至四十六個。部分郡大體位置如下表: 秦朝一級行政區(郡) 序號 郡名 治所 今所在地
1 內史直管 咸陽 今陝西西安、咸陽之間
2 隴西郡 狄道 今甘肅臨洮縣南
3 北地郡 義渠 今甘肅寧縣西北
4 蜀郡 成都 今四川成都
5 巴郡 江州 今重慶市
6 漢中郡 南鄭 今陝西南鄭東
7 南郡 江陵 今湖北江陵
8 洞庭郡(前身為黔中郡) 臨沅 今湖南常德市西
9 南陽郡 宛縣 今河南南陽市
10 蒼梧郡(前身為長沙郡) 湘縣 今湖南長沙市
11 陳郡(西漢誤作楚郡) 陳縣 今河南淮陽
12 九江郡 壽春 今安徽壽縣
13 四川郡(西漢誤作泗水郡) 相縣 今安徽淮北市
14 薛郡 魯縣 今山東曲阜
15 東海郡 郯縣 今山東郯城西南
16 會稽郡 吳縣 今江蘇蘇州
17 邯鄲郡 邯鄲 今河北邯鄲市西南
18 鉅鹿郡 鉅鹿 今河北平鄉
19 太原郡 晉陽 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20 上黨郡 長子 今山西長子縣
21 雁門郡 善無 今山西朔州右玉縣
22 代郡 代縣 今河北尉縣西南
23 雲中郡 雲中 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
24 河東郡 安邑 今山西夏縣北
25 東郡 濮陽 今河南濮陽西南
26 碭郡 碭縣 今安徽碭山縣南
27 上郡 膚施 今陝西榆林東南
28 三川郡 雒陽 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29 潁川郡 陽翟 今河南禹州
30 臨菑郡 臨淄 今山東淄博市東
31 琅琊郡 東武 今山東諸城
32 漁陽郡 漁陽 今北京密雲西南
33 上谷郡 沮陽 今河北懷來東南
34 右北平 無終 今河北薊縣
35 廣陽郡 薊縣 今北京市
36 遼西郡 陽樂 今遼寧錦州市西
37 遼東郡 襄平 今遼寧遼陽市
38 九原郡 九原 今內蒙古包頭西南
39 南海郡 番禺 今廣東廣州
40 桂林郡 桂林 今廣西貴港境內
41 閩中郡 閩中 今福建福州
42 象郡 臨塵 今廣西崇左縣境內

爭議
由於唯一記載秦朝的正史《史記》沒有地理志書,所以秦朝的行政區劃並無單一可靠的來源,除最著名的由《史記》記載的三十六郡外,還有四十郡、四十八郡之類說法。甚至三十六郡的具體所指、郡治、范圍也是歷來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研究的課題。 根據里耶古城的考古發現,秦朝還存在「洞庭郡」。黔中郡是否存在是爭議話題。 而在08年,嶽麓書院根據從中國海外緊急搶救的2098枚珍貴秦漢竹簡中,在目前秦朝四十八郡之說外還發現了有兩個新郡的證據,一個叫州陵郡,一個叫清河郡。在搶救過程中,有一枚秦簡刻有「丙辰朔己卯南郡假守賈報州陵郡」而「州陵守」、「州陵假守」則至少出現過3次。嶽麓書院副院長陳松長還介紹到另外一枚秦簡則清晰地篆寫有「清河假守」,可以推測為「清河也是郡名。」 始皇三十三年設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秦滅六國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韓國降將內史騰率秦軍滅韓國,俘韓王安,韓亡。所得韓地置潁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軍王翦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置邯鄲郡、鉅鹿郡、太原郡。趙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喜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軍王賁率領10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3個月後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同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渡過淮水,圍攻楚國都城壽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軍鬥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佔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人復立昌平君為王。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置會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趙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秦始皇於代地設置雁門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亡。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當時還有衛國作為附庸存在,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被廢。
大秦王朝(6張)
編輯本段政治制度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
西元前221年,秦王趙政[4][5](前247—前210年在位)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一個以咸陽為首都的幅員遼闊的國家。這個國家的疆域,東起遼東,西至玉門關、隴西,北抵長城,南達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帶,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里。秦王政兼采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布自己為這個國家的第一個皇帝,後世子孫代代相承,遞稱二世、三世皇帝,廢除謚號。規定皇帝自稱曰「朕」,並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和文書制度。這些都是為了顯示皇帝的無上權威,表示秦的統治將萬世一系,長治久安。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綰請封諸皇子為燕、齊、楚王,得到群臣的贊同。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餘郡。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中央集權的制度從此確立。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的嶧山刻石辭說:「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乃今皇家,壹家天下,兵不復起」。這說明秦始皇認為廢分封行郡縣是消除各地兵爭所必須的。 秦始皇以戰國時期秦國官制為基礎,把官制加以調整和擴充,建成一套適應統一國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機構。在這個機構中,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僕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行政機構
分郡、縣兩級。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司監察。縣,萬戶以上者設令,萬戶以下者設長。縣令、長領有丞、尉及其他屬員。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縣以下有鄉,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賦稅,游徼掌治安。鄉下有里,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里有里典,後代稱里正、里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有長。兩亭之間,相距大約十里。 早在秦獻公十年(前375年),秦國就建立了以「告奸」為目的的「戶籍相伍」制度。後來商鞅規定,不論男女,出生後都要列名戶籍,死後除名;還「令民為什伍」,有罪連坐。秦律載明遷徙者當謁吏轉移戶籍,叫做「更籍」。秦王政統治時期,戶籍制度趨於完備。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令男子申報年齡,叫做「書年」。據雲夢秦簡推定,秦制男年十五(另一推算是十七)載明戶籍,以給公家徭役,叫做「傅籍」。書年、傅籍,是國家征發力役的依據。始皇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實田」,即令百姓自己申報土地。土地載於戶籍,使國家征發租稅有了主要依據。戶籍中有年紀、土地等項內容,戶籍制度也就遠遠超過「告奸」的需要,成為國家統治人民的一項根本制度。秦置二十級爵,以賞軍功。國家按人們的爵級賜給田宅,高爵者還可以得到食邑和其他特權(見爵制)。爵級載在戶籍,所以戶籍也是人們身份的憑證。 統治一個大國,需要全國一致而又比較完備的法律制度。出土的雲夢秦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時期陸續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內容,其中有刑律的律文和解釋,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律文,還有案例和關於治獄的法律文書(見雲夢秦律)。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以秦律為基礎,參照六國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經過漢朝的損益,成為唐以前歷代法律的藍本。 維持一個大國的統一,還需要強大的軍隊。秦軍以滅六國的餘威,駐守全國,南北邊塞,是屯兵的重點地區。秦制以銅虎符發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領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調動軍隊。這是保證兵權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軍是一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鎮懾力量。近年發掘的秦始皇陵側的兵馬俑坑,估計其中兩坑有武士俑七千件,戰車百乘,戰騎百匹。武士俑同真人一樣高大,所持武器都是實物而非明器。這種車、步、騎兵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其規模之大,軍容之盛,是秦軍強大的表徵。 秦始皇不但建立了一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機構和制度,而且還採用了戰國時期陰陽家的終始五德說,以辯護秦朝的法統。終始五德說認為,各個相襲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順序進行統治,周而復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禮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與水德相應的數是六,所以符傳長度、法冠高度各為六寸,車軌寬六尺;水德主刑殺,所以政治統治力求嚴酷,不講究「仁恩」和「義」;與水德相應,歷法以亥月即十月為歲首,等等。秦始皇還確定了一套與皇帝地位相適應的復雜的祭典以及封禪大典,擇時進行活動。秦始皇在咸陽附近仿照關東諸國宮殿式樣營建了許多宮殿,並於渭水之南修造富麗宏偉的阿房宮。咸陽宮殿布局取法於天上的紫微宮,儼然是人間上帝的居處,天下一統的象徵。秦始皇還在驪山預建陵寢,墓室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他採取這些措施,和他採用皇帝的名號一樣,是要表示他在人間的權力與上帝在天上的權力相當,從而向臣民灌輸皇權神秘的觀念。皇權神秘觀念,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思想基礎。 皇權的加強和神化,郡縣制的全面推行,體現專制皇權的官僚機構和各種制度的建立,法律的完備和統一,皇帝對軍隊控制的加強等等,這些就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內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維持統一所不可少的條件。但是這種政治制度對百姓的束縛極大;而且它對經濟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可以轉變為阻滯作用,這在封建社會後期更為顯著。
防止封建割據的措施
長期分裂局面造成的影響,使秦始皇非常關心六國舊地的動靜,擔心六國舊貴族圖謀復辟。為了防止割據的再現,秦始皇把六國富豪和強宗十二萬戶遷到咸陽,另一部分遷到巴蜀、南陽、三川和趙地,使他們脫離鄉土,以便監視。他把繳獲的和沒收的武器加以銷毀,在咸陽鑄成十二個各重千石的銅人。又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盡可能消滅封建貴族依以割據的手段。為了控制廣闊的國土,特別是六國舊境,秦始皇還修建由首都咸陽通到全國各地的馳道,東窮燕齊,南極吳楚。他自己多次順著馳道巡遊郡縣,在很多地方刻石紀功,以示威強。為了加強北方的防務,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又修築由咸陽經過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在西南地區,還修築了今四川宜賓以南至雲南昭通的五尺道,於近旁設官進行統治。 秦始皇對分裂割據的思想和政治傾向,也進行了斗爭。當時的一些儒生、游士,希望復辟貴族割據局面,他們「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引證《詩》、《書》、百家語,以古非今。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請求焚毀《詩》、《書》,消滅私學。他建議「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秦始皇接受了這一建議,於是就發生了焚書事件。第二年,為秦始皇求仙葯的方士有誹謗之言,又相邀逃亡,秦始皇派御史偵察咸陽的方士,把其中被認為犯禁者四百六十多人坑死。在早期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在統一與分裂激烈斗爭的年代,秦始皇用焚書坑儒手段來打擊貴族政治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焚書坑儒摧殘文化,是極其野蠻殘暴的事,對於古文獻的保存和學術的傳授,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秦始皇以原來秦國的制度為標准,整齊劃一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企圖盡可能消除由於長期分裂割據造成的地區差異,以利統一。 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的基本結構雖然相同,但字體繁簡和偏旁位置卻有差異。李斯受命統一文字,他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制定小篆,並寫成範本,在全國推行。當時還流行一種書法,叫做隸書,比小篆更簡便。 秦始皇廢止戰國時各國形制和輕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貨幣,改以黃金為上幣,以鎰(二十兩)為單位;以秦國舊行的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文曰半兩,重如其文。 秦始皇用商鞅時制定的度量衡標准器,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今見秦朝權量,都刻有始皇二十六年(前 211年)頒布的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這種權量出土多,分布廣,長城以外也有發現,可見統一度量衡是認真有效的。秦始皇還用法律規定了度量衡器誤差的允許限度。他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不過二百四十步為畝的制度實際上只行於舊秦,可能還有舊趙境內,東方許多地區仍以百步為畝,直到漢武帝時期為止。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為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促進了統一國家的發展。
官吏制度
中央官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衛尉(皇宮保衛)、郎中令(警衛)、太僕(宮廷車馬)、廷尉(司法)、典客(外交)、奉常(宗廟禮儀)、宗正(皇室內部事務)、少府(山河湖海稅收和製造業)、治粟內史(財政稅收)。 御史大夫:掌圖籍章奏,監察、彈劾百官,輔佐丞相處理事務。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史記沒有地理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