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你是如何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你是如何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發布時間:2022-02-13 06:50:27

① 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好的教學效果=好的教學內容+好的呈現方式+好的教學方法。教學效率首先取決於老師對其所教授內容的選擇和改造程度。 在備課和教學設計中,獨立地處理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這是老師上好課的必要保證,也是對老師專業化能力的一項重要要求。我認為教師處理教材應注意以下幾種主要方法和策略: 一、簡化通俗—讓學生易學。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挖掘、梳理、濃縮、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化難為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獲得較大的學習效益。 二、調整重組—貼近學生的生活。通常,教學內容離學生生活越近,其作用發揮越好,反之,教學內容距學生生活越遠,越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乃至不易被學生感悟和理解。如我在漢語拼音的聲母教學中,利用表音表形圖,聯系生活實際,編出23個聲母的順口溜,如帆板沖浪bbb;小猴推車ppp;時裝模特ttt等等,學生學起來輕松,很快就把聲母的音和形記住了。 三、設疑激趣—讓學生探究體驗。我們知道,並不是所有教材呈現給學生都會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那麼,這就需要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變無疑處須教有疑,課堂以問題為中心。如我在教學《一去二三里》一課時,我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動腦,動口的一定條件下,引導學生在教學掛圖中發現煙村、亭台、桃花,了解二三里、四五家、六七座、八九十枝里的數字都是虛數,意思是說路途不遠,人家不多,有幾座亭台,有許多枝桃花。這些知識都是學生主動獲得的,這是一個探究的過程。 四、化靜為動—讓學生樂學。怎樣去活化教材呢?首先要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1、用對話呈現。2、畫圖片呈現。3做成課件呈現。其次要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語文學習。 五、拓展延伸—讓學生實踐創新。如我在教學《狼和小羊》這課中,故事的結果怎樣?讓學生課後續寫,發揮學生的拓展思維。 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處理,增強教材的情趣性、生活性、降低教學難度,讓教材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的體現。

②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課改倡導教師在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新的教材觀強調:教材是教學主要材料,也是為學生提供所用的學習材料,它是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媒體。我們知道,每所學校、每個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地理位置是不相同的,如果只是照搬教材進行教學,無疑會給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帶來不利的因素。因此,教師要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數學課程標准》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入研究教材的編排特點,學生通過學習要達到的學習目標,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開發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使內容生活化
數學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現在數學教學在教學設計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展數學,密切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於自己熟悉的現實世界中。
二、讓形式多樣化
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形式是:復習鋪墊→講授新知→鞏固練習,課型單一,形式單調。而新課程下的教學形式多樣,如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教學類型變化和形式的多樣,使課堂氣氛活躍,動靜交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例如:在《軸對稱圖形》一單元中,通過學生自己觀察、思考,自己操作、實踐,充分認識到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名稱,與此同時,學生通過自己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及空間思維能力。在這一單元結束後,還設置了數學實踐活動課——《奇妙的剪紙》,這給了教師和學生一個廣闊的教學空間和發展餘地,從課外的情況反應來看,教學效果相當好。
三、將知識過程化
教材上的知識是靜態的,它只是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於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講得十分詳盡,學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而不是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活動的過程。荷蘭數學家弗賴登達爾認為,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模式,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作為教師應該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例題、講解、結論等書面內容,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讓學生所學知識過程化,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課中,如果是以往的教學,只需要讓學生熟記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以寬,正方形的面積等於邊長乘以邊長,何須費時40分鍾去解釋呢?但如果是這樣,那要在練習中鞏固多少遍才能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運用熟練呢?所以說,在現代教學中,更加註重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來源,為什麼會有這個面積公式?長即一排可以擺多少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寬即可以擺這樣的幾排,所以才會產生長乘寬的面積公式,並且在全過程中,都是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擺一擺,進一步思考得出,這使得學生體驗更加深刻,掌握知識更加牢固。
四、把過程網路化
21世紀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使我們的教育由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的課堂教學走向「屏幕教學」,由講授型教學向創新型教學發展。如在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一課時,採用故事導入,生動形象的畫面,伴以美妙的音樂,很快讓學生進入教學過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一天,天氣特別炎熱,師徒四人口渴難忍,讓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會兒,八戒抱著一個大西瓜回來了。孫悟空說:『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聽了不高興了,叫喊說:『西瓜是我找來的,不給我六分之一,也得給我五分之一。』悟空樂了,趕緊切了五分之一給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著肚皮說:『我真傻,為什麼比先前分得的還少呢?』大家聽了都笑了,而八戒卻還是莫名其妙。」(學生們都笑了)這時教師停止故事的播放,問:「同學們,你們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嗎?(想)學了今天這節課的知識,你就知道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選用現代教育技術來輔助教學,以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響來創造教學情景,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變教師以教為主為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數學教師應該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使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生活化,使學生不僅掌握數學知識,而且喜歡這門學科。
五、令結尾懸念化
在每節課結束時,設法在學生心理上留點「餘味」,為以後的課塗上點「神秘色彩」,激勵他們進一步探索和解決問題。如在教學被3整除的數時,提出疑問:能被9整除的數是不是也有什麼特徵呢?又如在教學質數和合數時,提出哥德巴赫猜想,讓學生感覺其中的奧秘無窮。再如新授小數除以整數,除總結好本課內容外,還可提出:「17.25÷15,小數除以整數,如果把15縮小100倍,17.25÷15→17.25÷0.15,小數除以小數,又怎樣計算呢?」這樣留尾既總結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又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了孕伏,促使學生去發現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主動建立新知結構。
總之,教師使用教材是一種極富主動性、創造性的工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從學校、學生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主動地、合理地、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引領學生走進教材、走進生活,去感受數學的內涵,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

③ 如何創造性使用教材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教教材,新課程要求教師用教材教。品德教材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實現了教材功能的轉變,它不是教師的教本、學生的學本,不是師生課程生活的指揮棒,不是指令性課程範式下的產物,而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範例,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之一,它極具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空間。這就要求教師樹立新的教材觀,擯棄那種教教材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既能以教材為載體,又能創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課堂教學空間,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一、結合學生實際,適當重組教材。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新教材的板塊內容編排比較合理,但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和組合,這樣一來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大膽打破教材的框架結構,重新整合。
我曾聽過兩位教師執教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規矩與方圓》之活動主題三《法律保護你我他》。
另一位老師則對教材所呈現的內容進行適當重組,把能整合的話題內容整合在一起。教師從新買的衣服出現了質量問題引導學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關規定,消費者有權要求退貨,接著引導學生從自己生活實際中舉例說明,同時通過開設模擬法庭,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自身的觀察、調查、了解等活動和組織互相交流,深化他們的生活經驗,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強化他們的法律意識,增強了他們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教師的教學活動流程非常清晰,雖然沒有把所有的法律常識一一呈現,但在有效的教學活動中,更能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尤其是開設模擬法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更充分的體現,同時,教師還注重了法律意識的滲透和培養,讓學生學會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我們的學生基礎較差,教師要將新教材的內容面面俱到地教完,學生接受起來就比較困難。與其如此,還不如大膽刪去一些難度大、學生接受不了的內容,或者用相對簡單的材料來替換,或者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事件、場景、材料來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
另外, 現代社會通訊和媒體非常先進,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見識是比較廣的,教師可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和適當的補充,適時增加相關的有益內容,或讓學生在閱讀、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展開討論。
可見,教師由教材的忠實宣講者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確立起自己作為課程教材的創造者和實施主體的意識,擺正教材作為工具的地位,學會用教材來教,在內容上關注兒童的實際,設計上注重以主體活動的方式呈現,將教學的目光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調節教學內容,讓學生有了真實有效的體驗,真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二、結合校班實際,適當整合教材。
品德課程強調以主題活動等實踐形態呈現,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創造性使用教材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根據校班實際,追求最適合自己班級的有特色的教學。
例如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們去環球旅行》中共包含了地球有多大、飛越太平洋、和非洲朋友共舞、迷人的歐洲風情、世界真奇妙五個活動主題。這五個活動主題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我先組織學生完成第一個活動主題,從宏觀整體的角度,初步了解地球上有關國家、人口、種族、民族和語言的概括及千姿百態的地形地貌。接下來的第二、三、四個主題內容的學習,均以旅遊日記的形式呈現。我便根據本班學生喜歡閱讀課外書、個性強、富有表現力、有競爭意識等,將全班學生分為美洲組非洲組歐洲組三大組去比賽。組織學生通過探究式、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由組長組織組員分工合作,觀察、收集、調查、整理資料及設計問題答辯和貼近主題式的才藝表演等,較好地引導學生主動體驗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給學生一周的時間准備。課堂上,我採用一組多種形式的研究學習成果匯報,其他組提問,教師只在關鍵處、困惑處給予點撥引導。這樣,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了解這些有代表性國家和地區各自的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內容,從而了解世界的多樣性。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呈現美洲、非洲、歐洲等地的風俗習慣活動主題時,學生有話可說,有理可辨,他們擁有的信息是多元的,在課堂教學中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學生通過匯報、交流、質疑、釋疑等綜合表現來相互評價,綜合評定,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學生興致很高,而且收獲的不僅僅是教材中提供的信息。這也能體現品德課程的綜合性、活動性。
通過實踐,我們發覺,教師在組織實踐活動前,要准確全面地把握目標,在目標的指引下指導學生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真實有效的豐富的體驗和感悟。
三、結合本地實際 ,適當增減教材。
課程標准指出,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的資源是本教材創造性使用的途徑,為了能更好地符合學生和本地的情況,我們在使用教材時要做適當增減,況且品德課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也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使他們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我們都知道,我國城鄉差別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各地名情風俗不盡相同,教材難以完全兼顧北方和南方、城鄉與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有趣的家鄉風情》之活動主題一《我喜歡過年》,講的是如何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同樣的春節,各地名情風俗不盡相同,北方人春節看冰雕、貼窗花、包餃子、趕廟會等,而我們海南春節貼春聯、放鞭炮、看瓊劇、看公仔戲、舞龍、調聲、吃年糕等,教師還可適當補充海口萬春會、府城換花節、文昌糖糕、用魚祭祀等名俗習慣簡介,引發學生對自己在城裡或在鄉村分別是如何過年的情景的回憶,激發學生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
這樣,基於品德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綜合性的特點,本著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原則,選取了本地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例子及與教材主題相聯系的活動,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豐富的活動中得到真切的體驗。
總之,新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之一,但並非唯一。教師是教材的實施者,也是教材的再創造者,更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新理念倡導教師運用新教材要有新思路,要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教材中的學習資源是有限的,而教師和學生由此創造的學校資源是無限的,教師用教材教,要結合聯系生活實際,捕捉生活動態,激活教材,舍取補充貼近兒童現實生活,對學生真正有指導價值的內容進行教學,使原本純而又純的書本鮮活起來。

④ 如何理解和創造性使用教材

我是這樣認為的:根據教學大綱明確教學要達到的效果和目標,在實際運用中,要因地制宜,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選用使學生易於接受並能使課的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的課內處教學素材,而不僅僅局限於教材.

⑤ 如何創造性使用小學數學教材

教材只是知識的載體,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數學教材,但也不能只拘泥於教材,因為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以《課程標准》為指導,在充分尊重教材基礎上,大膽靈活地處理教材,努力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內容成為更利於學生自主探索,從而達到優化教學內容和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改革才能落實到實處。下面就創造性地使用小學數學教材談談自己的一些觀點和點滴做法。
一、突破教材,讓教學內容生活化
小學生的學習不少還是感性認知的比較多,他們對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感興趣,而數學恰恰與現實聯系緊密,因為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比比皆是。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一點就是把數學與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這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才會激發起學習的慾望,才會積極地去動腦、動手、合作、交流。因此突破教材,對教材安排的內容進行必要的生活化拓展和生成無疑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學了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以後,我曾經讓學生收集家庭生活中的有關數據,來切實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自然聯系。具體點說,就是讓學生記錄自己家庭每一天吃的、用的等開支情況,然後把統計結果跟老師與同學交流。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能充分體會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對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所起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信心,並且從小養成勤儉節約、合理安排開支的習慣。在教學中,我還常根據教材內容靈活設置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多樣化的練習,以引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在知識的運用中,在知識和能力的互動中,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比如,我教會學生用日記的形式記錄家庭的開銷,我在帶領學生春遊的途中出一些拓展教材的算術題,我可以用多媒體設置一種情境,然後用對話的形式展現生活中的數學內容。總之,這些只要稍微留意就可以讓學生強化課本知識的做法我是經常努力去做好的。
當然,不能單純地為了教學內容生活化去生活化,我們更要注重的是舊知與將要學的新知的緊密相連,前後銜接,只有將生活內容與教材有內在聯系的結合才是對教材創造性地運用。
二、合作探究,讓教學內容動態化
教材是《課程標准》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教學的依據。但是,教材的知識是靜止的,它只是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而學生對教材上的內容往往只能看到它思維的結果,而不是知識形成的過程和思維活動的過程。在這一點上,教師可以通過教學來展示這一過程。因此,教師在備課中,就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加工,讓教學內容變成學生容易接受的知識信息。由於數學教學的行為主體是學生,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將靜態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動態的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為解決某些問題而思考、猜測和嘗試,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真正地動起來,思維活起來。從而使學生在探索數學王國的奧秘中,分享付出智力代價後數學發現的歡樂,去欣賞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美。比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採用了游戲的形式,使得學習長方體這一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師生一起給長方體「裁衣服」、「穿衣服」。「裁衣」的過程就是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由此,學生理解了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組成。其中每兩個對應的長方形面積相等。「裁衣」完成後,把這些「衣服」拿下來,量一量,算一算,就得出了長方體的表面積。這種動態化的「裁」「穿」「脫」的教學形式,不僅使學生興致盎然,而且印象深、記得牢。
三、靈活運用,讓教學內容彈性化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的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科書是統一的,但是教師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是不一致的,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是有差異的。所以,靈活運用,讓教學內容彈性化就顯得相當重要。當教材素材、內容相對於所教班級學生來講不夠充分、不利於學生學習時,教師就應該考慮適當補充一些新內容;當教材內容與當地學生生活有一定距離時,教師可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在備課時設計一些比較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激發學習的慾望;當教材內容的安排與本班實際的教學進度有前後的時間差時,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的安排和教學實際作適當地調整和變動。這些做法,都體現了在不減少教材內容前提下的彈性化教學。
總之,教材是課程理念的文本體現,是一個載體。要適應新課程新教材的改革,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材觀和教學模式,樹立現代的教材觀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從傳統的教材觀過渡到課改後的全新教材觀。因此教師只有認真研讀新教材,感悟新教材,領悟新教材,才能把握新教材,才能用好、用實、用新、用活教材。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有利於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凸顯數學教學的本質。

⑥ 用字母表示數教學設計中如何理解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告訴他們我初一的故事。
小學的數學我是很好的。可上初一,開學一個月卻都不會做了。連正方形的邊長為a,求面積都不會?可把我急得。
我在想,邊長都沒告訴你,面積怎麼求?!
後來注意到別人的答案只要是a*a,還可記作a^2
原來,沒有告訴你具體數字,只是讓你寫出公式而已.
我怎麼這么笨.
後來我的數學又領先了!

⑦ 舉例說明,在日常教學中,你是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的

在日常教學中,我是這樣理解和把握教材的:
在《約數和倍數》這節課教學中中,由於新概念多,我補充了一些活動,以此增強對概念的理解。在練習環節中設置了「找朋友」這一游戲,讓學生每人按順序拿一張卡片,然後,我拿出一張寫有8的卡片,說:8的朋友快快來!學生對照自己的卡片,思考是不是8的朋友,我讓「6的朋友們」分別說出原因(即自己的數字能不能被8整除,自己是8的約數還是倍數?)較好的鞏固了對本節知識(整除、約數、倍數)的理解。通過這一游戲,拓寬了學習應用數學的空間,使內容更加活潑生動,數學充滿了靈動之氣。這樣的教學安排不是教材上原有的內容,而是教師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訓練空白,對內容作了適當的補充和延伸,在這動態的數學活動中,真正使學生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實現了新課程標准要求的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的目的。不能否定,現行的教材都能較好的根據課程目標,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知順序和心裡發展順序而進行編寫的。但是,還應該明確,編者考慮的往往是學生群體共同發展的規律,而且是從編者視角出發的學生群體的共同發展規律。因此,教材難於充分體現特定群體和個體在認識和心裡發展上的差異。基於這一事實,不僅提出了教學要創造性使用教材的要求,同時也為創造性使用教材指明了方向,教學時,教師應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合理調整教材體系和內容順序,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建構數學知識。

⑧ 如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挖掘教材的生活資源,使教學更具有現實性
新《數學課程標准》指出:「素材選用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為認知背景,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新教材的編寫力求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聯,但在學生的眼裡,書本中有些素材還是與他們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須有意識地挖掘日常生活中學生需喜聞樂見、特別好奇、特別關注、特別感興趣的課程資源,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滿足學生喜好,以充實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秒的認識》(三年級上冊)一課時,我巧設場景,以「神州七號發射升空」引入,誘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接著又通過播放視頻——「新聞聯播前的最後5秒報時」「交叉路口信號燈」等學生熟悉的素材,拉近抽象的數學知識「秒」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蘊含著數學、數學源於生活,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
二、拓展教材的空間,讓學習更具有探究性
新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是通過游戲、對話、表格和圖片等方式呈現教學內容,並沒有直接給出結論,只有學生自主活動的建議和過程中的問題提示,力求為教與學留下盡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間。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有必要設計一些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對他們理解數學知識與方法、發展思維能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梯形的面積》一課,教材通過對話呈現了三種把梯形轉化成已學過圖形的操作方法「兩個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我剪出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我把一個梯形剪成了兩個三角形」。而對「具體怎樣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及其他轉化方法」,教材並沒有提示,這樣,就給我們的課堂教學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探究空間。教學中,我讓學生小組合作,先把兩個一模一樣的梯形轉化為學過的圖形,觀察並找出轉化後圖形各部分間的關系,通過討論交流,自主探究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接著我再次設疑:「如果只有一個梯形,你們有什麼方法推導它的公式呢?」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操作,由於學生剛剛用「剪拼法」研究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知識的遷移,有些學生很快找出了不同的轉化方法。有的學生用一個等腰梯形沿對角線剪開翻轉拼成一個大三角形;有的用一個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對腰的中點剪下翻轉180度拼成一個三角形;有的用一個等腰梯形沿中位線剪開翻轉180度拼成一個長方形,都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通過以上操作,學生不但親自經歷了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而且其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高,能圓滿地完成本節課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調整教材的編排,使教學更有效
教材的內容結構雖是根據學科特點進行科學系統編排的,但不一定完全符合所教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有時不必嚴格按照教材所編排的次序逐章逐節地進行教學,而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適當優化組合。如:人教版第七冊「小數的初步認識」,這單元編排共配置了8個例題,例1、例2、例3是「一位小數的認識與大小比較」,例4、例5是「兩位小數的認識」,例6是「認識小數的數位表」,例7、例8是「兩位小數的大小比較」。若教師嚴格按教材編排次序進行教學,教師教起來費力,學生學起來費勁。尤其是學生「對小數的讀寫法」這知識點掌握得很不順,究其原因,是教材中把「認識小數數位表」編排在例6,造成了學生的學習困難,以致於教師前5個例子的教學都事倍功半了。在教學小數這單元時,我改變教材的編排順序,用實際例子引出小數後,再出示例6,學習小數數位表,讓學生辨清小數由整數部分、小數點、小數部分組成,通過「小數數位表」再來學習例1、例2、例3、例4、例5,認識一位、兩位小數。這樣把例6放在例1的位置上來教,把小數數位表作為一根線,將8個例題連接起來,教師教得如意,學生學得也輕松。
總之,作為數學課程「實施者、決策者和創造者」的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依據新《數學課程標准》理念,有意識、有目的地對數學教材進行創造性的「深度加工」。通過悉心揣摩、精心設計、有效重組和完善整合,使教材更符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從而構築有效的數學課堂。

⑨ 初中語文課程標准學習中有一題「你是如何創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怎樣回答

要想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首先必須熟悉教材,然後藉助某些資料、習題,對具體課文、知識點有全面理解,最後,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理解,這樣,知識就成為自己的了,在提到任意問題時,你都可組織適當的語言回答。

⑩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師要認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
其次,教師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
教師應改變過去側重於知識與技能傳授,忽略過程方法教育的傾向,不能照搬照套教材內容,被教材所提供的學習材料所束縛,而應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多角度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傳統教學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教材基本上使用敘述性的語言直接呈現知識,比較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而忽視認知價值和情感價值。

閱讀全文

與你是如何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