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地理區域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中國地理區域劃分方式有很多種,列舉比較常見的。
氣候劃分: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
經濟劃分: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
農業劃分(與氣候也有較大關聯):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
人口劃分:以黑河騰沖線分成兩部分,西部人口較少,東部人口較多。
行政劃分:華北地區、華東地區、華南地區、華中地區、東北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
另注,中國歷史悠久,各省份多以山脈、河流為界劃分。
『貳』 中國四大地理分區劃分依據是
一般依據地形、氣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來劃分自然區域。中國最突出表現就是東部季風區(以秦嶺—准河以北為北方地區,以南為南方地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青藏高寒地區。
『叄』 中國地理區域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中國的地理區域劃分是把全國國土當做一個整體,並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我國國土總共劃為5個區域,這就是東西南北中,又考慮到中國邊界形狀的特點,東北可以獨立,再考慮到青藏高原的高原特點,青藏地區可以獨立,華南、西南和東南可以合成南方地區,東北、華北和西北可以合稱北方地區。西南、青藏、西北可以合成西部地區,東南和華東可以合成東部地區。其餘為中部地區。地理區域的劃分應該是地理和行政區的結合,究其根本原因是考慮到方位、環境、地形、人文等等各樣的因素和一直以來的稱呼習慣。
『肆』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1、北方地區:
(1)位置范圍:大體位於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
(2)主要省區: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
(3)劃分依據: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北部地區,位於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以北。
2、南方地區:
(1)位置范圍: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部、南部臨東海、南海。
(2)主要省區:主要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區)的全部或大部。
(3)劃分依據: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南部地區,位於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以南。
3、西北地區:
(1)位置范圍: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
(2)主要省區:主要包括內蒙古大部、寧夏北部和甘肅西北部。(3)劃分依據:是我國的非季風區,深居內陸,位於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以西。
4、青藏地區:
(1)位置范圍:位於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
(2)主要省區: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等地區。
(3)劃分依據: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海拔高,氣候寒冷。在這一環境中,地形、水文、農牧業、資源都具有獨特性。
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
『伍』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1、北方地區:
(1)位置范圍:大體位於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
(2)主要省區: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
(3)劃分依據: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北部地區,位於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以北。
2、南方地區:
(1)位置范圍: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部、南部臨東海、南海。
(2)主要省區:主要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區)的全部或大部。
(3)劃分依據: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南部地區,位於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以南。
3、西北地區:
(1)位置范圍: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
(2)主要省區:主要包括內蒙古大部、寧夏北部和甘肅西北部。(3)劃分依據:是我國的非季風區,深居內陸,位於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以西。
4、青藏地區:
(1)位置范圍:位於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
(2)主要省區: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等地區。
(3)劃分依據: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海拔高,氣候寒冷。在這一環境中,地形、水文、農牧業、資源都具有獨特性。
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
『陸』 中國自然地理區劃的原則的原則方法有哪些
一、自然區劃的原則
地域分異規律是自然區劃的理論基礎。為把地域分異規律具體運用到自然區劃工作中,必須以自然區劃原則作基本依據。
自然區劃原則,是反映自然地理區域分異的基本法則,是進行自然區劃的指導思想,是選取區劃指標、建立等級系統、採用不同方法的基本准繩。目前常用的區劃原則有發生學原則,綜合性原則,主導因素原則,相對一致性原則,區域共軛性原則,生產實踐原則等。由於對區劃原則的認識不同,因而出現了眾多的區劃方案。本書主要採用以下區劃原則。
1.綜合性原則和主導因素原則 綜合性原則強調在進行某一級區劃時,必須全面考慮構成環境的各組成成分和其本身綜合特徵的相似和差別,然後挑選出一些具有相互聯系的指標作為確定區界的根據。貫徹綜合性原則,目的是要保證所劃分的單位,是一個具有特點的自然綜合體。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再找出區域分異的主導因素。主導因素原則強調選取反映區域分異的主導因素的某一主導標志來作為確定區界的主要根據,並且特別強調在進行某一級區劃時,必須按統一的指標來劃分。
主導因素原則是區劃工作中經常運用的原則。在運用這一原則時,應當注意區分下列三種不同的概念:(1)自然綜合體的形成和發展的因素;(2)自然界地域分異的因素;(3)劃分某一等級界限的標志和指標。
這三者之間有一定聯系,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地域分異規律是區劃的理論基礎,區劃的標志和指標是根據區劃方法論選定的標准。區域分異因素不同於區域發展的主要矛盾,更不能用某一反映區域分異因素的指標來代替。
主導因素原則通常是通過主導際志法來實現的,即選取能反映區域分異的主導因素的某一指標作為確定區域界限的主要根據。
2.發生學原則 發生學原則應理解為區域單位成因的一致性和區域發展性質的共同性原則。由於地域分異是長期發展的結果,具有一定的繼承性,追溯發展歷史以論證其發生、發展的異同是十分重要的。運用發生學原則,有利於深入研究各組成要素之間以及各區劃單位之間相互聯系的性質。在了解區域分異規律。但是在追溯發展歷史的同時,應當認識到,區劃的對象是區域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地理過程所產生的現階段的自然綜合體,區劃最終要落實在現代自然特徵上,因而必須注意古今之間發生發展過程上的聯系。另方面,作為區劃依據的發生也只可能是一個區劃單位所以不同於同級其他單位的基本特點的發生。在高級區劃單位中,某一單位所以不同於另一同級單位的基本特點,經常都是由於一定的水熱條件及水熱之間的比例關系而形成的,這就是在高級單位的區劃中大多採用「生物氣候原則」的原因。區劃的低級單位是處在同一水熱條件下,同級各單位之間基本特點的不同,常常是因地貌條件的差異而引起的。地貌的差異導致整個下墊面性質的差異。因而考慮地貌條件的發生,在低級單位的區劃中是有意義的。
3.區域共軛性原則 每個具體的區劃單位都要求是一個連續的地域單位,不能存在著獨立於區域之外而又從屬於該區的單位。區劃的這一屬性,稱為區域共軛性。這一原則決定了區劃單位永遠是個體的,不能存在著某一區劃單位的分離部分。例如,山間盆地與周圍山地在自然特徵上有明顯差別,但根據區域共軛性原則,兩者同屬於更高一級的區劃單位。
區域單位的劃分與合並,主要是根據區域發生上的共同性,景觀特徵的相似性和區域共同性來進行,因此,上述三個原則是進行自然區劃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此外,在進行自然區劃時,應貫徹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自然區劃的任務是要通過選取恰當的指標,合理地劃分各級自然區域,闡明各級自然區域內自然條件優勢,指明改造不利自然條件的途徑。我國目前許多自然區劃方案,大多是為農業生產服務。因此,在自然綜合體諸要素中,大多選取與農業生產最密切的氣溫、水分和養分作為地域分異的主要依據。
二、自然區劃的方法
1.自然區劃的方法主要有疊置法、主導標志法、地理相關法、景觀制圖法、定量分析法等。疊置法是將若干自然要素的分布圖和區劃圖疊置在一起,得出一定的網格,然後選擇其中重疊最多的線條作為綜合自然區劃的依據。疊置法可以減少主觀性和任意性,並有助於發現一些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系。但是,自然界各種現象都有其發展規律,所處發展階段也各不相同,特別是資料不完整的情況下,如果機械地運用疊置法,有時會得出錯誤結論。
主導標志法是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選擇主導標志作為區劃的依據,由此得出區劃界線,這種界線意義比較明確。但如果機械地運用這種方法,往往不能正確地表現出自然界的地域分異規律,區劃界線有時會帶有主觀任意性。
地理相關法是在比較各項自然現象的分析圖、分布圖和區劃圖,了解自然界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再按若乾重要因素互相依存的關系,制訂區劃界線的依據。
上述這些方法應當結合使用,它們的共同內容是根據自然界地域分異的因素,通過各種現象與對象因果關系的分析,選出可以作為區劃依據的指標。
2.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聚類分析方法與遙感分析方法逐步運用到自然區劃中來。聚類分析是為了把互相差異的自然地理區域或現象進行分類和歸納。用相似系數與差異系數反映被分類對象之間親疏程度的數量指標。兩個客體之間的相似系數越大,其對應的差異系數就越小,這兩個客體的關系就越密切,合並成一個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似系數的建立,需要用主成分分析,以便從眾多的指標中,擇取能反映客體本質,在數目上又盡可能少的主要指標。將擇取出來的主要指標,在所要進行聚類的諸單元中給予數量化,並且統一評定其數量大小,即進行「標准化」,這樣各類指標才具有等效值特性和可比性。然後,從中選用適合的方法聚類分析,進行定量的歸類劃區。
遙感技術為地理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手段,遙感圖象綜合地反映了地表的真實情況,能夠提供宏觀的、動態的各種自然現象的豐富信息,應用遙感圖象結合地學分析方法,便於正確地揭示地域分異規律。
3.區劃單位有一定的等級系統,可以「自上而下」順序劃分,也可以「自下而上」逐級合並。自上而下區劃,主要是根據區域分異的大、中尺度差異,按照區域相似性與差異性,從區域的高級單位開始向低級區劃單位逐級進行劃分。自下而上的區劃是從劃分最低等級區劃單位開始,然後將它們依次合並為高級區劃單位。現有的全國性大尺度區劃方案大多是自上而下的順序劃分法。
從大范圍看,水平地帶性是最顯著的地域分異規律,垂直地帶性是次一級的地域分異規律。區劃時應首先表達水平地帶性。水平地帶性基本制約於溫度和水分狀況,綜合這兩個因素便成為最高級的綜合區劃單位。地形的差異又引起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條件與風化、侵蝕、堆積等過程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並反映出岩石組成、內營力等因素的差異。因此,地形是區劃的重要因素。所以一般在劃分溫度帶,干濕地區之後,再按地形進行下一級區劃。
『柒』 中國地理區域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中國國土遼闊,地理環境十分復雜,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非常顯著。無論是民眾認識國情,科研機構及專家認識區域地理格局,還是各級政府有效實施區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對中國區域進行區域劃分(簡稱區劃)。
地理學中的區域劃分,是立足於地域分異規律的客觀基礎上,根據一定的目的、按相應原則和方法進行的地理系統分區。它是區域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和方法。
按照所進行區劃的對象和目的的不同,區劃可以分為行政區劃、自然區劃、經濟區劃、農業區劃、綜合區劃等不同種類。
下面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就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行政區劃、中國經濟區劃的主要方案及其演變作一簡單介紹。
一、中國自然區劃
(一)自然區劃的概念和意義
自然地理區劃(簡稱自然區劃)是根據自然地理環境及組成成分發展的共同性、結構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過程的統一性,將地域劃分為一定等級系統的研究方法。
自然區劃是在研究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特徵、變化和分布規律。主要體現溫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異,提供自然生產潛力的系統資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和制定各種規劃的基礎,也是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框架、改善生態環境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
(二)自然區劃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後,幾代地理學家對中國自然區劃做了持續的探索性研究。綜觀不同歷史時期的區劃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自然區劃的形成和發展歷程(表1),對中國自然地理的地帶性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自然區劃是在研究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特徵、變化和分布規律。主要體現溫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異,提供自然生產潛力的系統資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和制定各種規劃的基礎,也是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框架、改善生態環境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
1.羅開富方案
最初發表於1954年,兩年後由科學出版社以中華地理志叢刊第1號《中國自然區劃草案》正式出版。它首先將全國分為東西兩半壁,東為季風影響顯著區域,西為季風影響微弱或無影響區域。然後提出最冷、最熱、最乾和空氣稀薄四個相對極端的區域,其間再劃出幾個過渡區。最後將全國劃分為7個基本區,即東北區、華北區、華中區、華南區、康滇區、青藏區和內蒙古新疆區,其下再以地形為主要依據劃分為23個副區。
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異的狀況,並對各類自然地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所表現的特點作了一定探討,強調基本區是按自然特徵劃分的,其含義和范圍與行政或經濟方面習慣所用不同,例如,把遼河下游平原和遼東半島劃入華北區,而不屬於東北區。
『捌』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是什麼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依據是: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我國的地理區域分為四個,分別為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特點:
1、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2、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3、西北地區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以草原、荒漠草原景觀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邊緣出現稀少的綠洲。這一切說明西北地區是一個以乾旱為主要自然特徵的地區(深居內陸,並有山嶺阻隔,海洋水汽很少輸送到這里)。
4、青藏地區因地勢高聳而成為一個獨特的地區,由「高」隨之而來的另一個顯著自然特徵是「寒」。青藏高原太陽能資源豐富,太陽輻射強,晴天多,日照時間長,由於空氣稀薄,氣溫低。有「日光城」之稱—拉薩市。
5、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都是我國主要的牧區。內蒙古主要是溫帶草原牧場;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場;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場。內蒙古的三河馬、三河牛、三河羊,新疆的細毛羊,青藏的氂牛、藏綿羊、藏山羊和寧夏的灘羊都是著名的畜種。
『玖』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根據區域特徵的不同,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
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區域.在中國地圖上,把秦嶺-淮河線、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和青藏高原邊緣線這三條重要的地理界線結合起來,並根據實際情況作一定的調整,就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地理分區也是比較有依據的,南方北方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兩邊的氣候迥然不同;北方和西北地區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界,氣候、環境相差很大;而青藏地區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與其他三區為界,海拔極高,儼然「第三世界」。
這個分區還大致地看出中國的人口民族,南方和北方人口居多,以漢族為主,西北和青藏地區人口較少,而且少數民族占據了很大的比例。
(9)中國地理分區的理論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劃分較大,主要是按照自然界限劃分的,在經濟、旅遊地理處理上沒有太大意義。有的一省跨三區,跨兩區 。在行政上也沒有大意義,就是單單的自然地理界線(有的資料把中國地理分區分為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部乾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原區)
1、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2、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3、西北地區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以草原、荒漠草原景觀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邊緣出現稀少的綠洲。這一切說明西北地區是一個以乾旱為主要自然特徵的地區(深居內陸,並有山嶺阻隔,海洋水汽很少輸送到這里)。
4、青藏地區因地勢高聳而成為一個獨特的地區,由「高」隨之而來的另一個顯著自然特徵是「寒」。青藏高原太陽能資源豐富,太陽輻射強,晴天多,日照時間長,由於空氣稀薄,氣溫低。有「日光城」之稱—拉薩市。
5、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都是我國主要的牧區。內蒙古主要是溫帶草原牧場;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場;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場。內蒙古的三河馬、三河牛、三河羊,新疆的細毛羊,青藏的氂牛、藏綿羊、藏山羊和寧夏的灘羊都是著名的畜種。
6、除了畜牧業外,在西北地區人們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發展灌溉農業。
7、在青藏地區,發展河谷農業;在新疆,發展綠洲農業。新疆有一個著名的引水工程:坎兒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理區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地理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