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長城的由來
長城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與埃及金字塔齊名的建築,還是人類的奇跡。在遙遠的兩千多年前,是勞動人民以血肉之軀修築了萬里長城。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總佔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東至鴨綠江。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000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4239.662米,塹壕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42342.265米。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32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它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偉大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② 長城的來歷
長城的來歷: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
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
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以後歷代君主幾乎都加固增修。
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為了與後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並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為了維護和鞏固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安全,秦始皇陸續採取了一系列國防建設和邊防守備的重大戰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規模修建萬里長城。
漢初,匈奴乘華夏戰亂,越過秦大將蒙恬所築長城,和漢帝國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對峙。由於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
為了對付來自漠北突厥的南下襲擾和掠奪,隋文帝楊堅自建國伊始,就把修築長城、鞏固邊防,視為重要國防政策。隋煬帝楊廣即位以後,除了繼續防禦北方突厥的襲擾之外,還要著力對付來自西北方面吐谷渾的侵襲,為此曾先後兩次修築長城。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兩千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③ 萬里長城是怎麼來的
由來: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為了相互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邊境上修築起長城。
發展
1、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長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 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長城以自衛。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為了與後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 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了六國諸侯,統一了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紛爭的局面, 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統一國家的大業。為了鞏固統一帝國的安全和生產的安 定,防禦北方強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隸主的侵擾,便大修長城。
(3)長城形成地理原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長城的文化價值:
1、萬里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伴隨著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行進。眾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國文明史,封建社會是最豐富最輝焊的篇章,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在長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鐵馬、逐鹿強場、改朝換代、民族爭和等在長城身上都有所反映。
2、長城作為一座歷史的實物豐碑,將水文在中華大地。在萬里長城身上所蘊藏的中華民族2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富,除了城牆、關城、鎮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築布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築藝術之外,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等。
3、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家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邊塞詩詞已成了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流派。古塞雄關存舊跡,九州形勝壯山河,巍巍萬里長城將與神州大地長存,將與世界文明永在。
④ 中國古代修築長城的原因
您好
中國古代修築長城,主要是為了防禦北方草原少數民族的入侵。
由於草原游牧民族在周末,即:春秋戰國時期日益強大,人口的提升、資源的匱乏、中原的戰亂,使得少數民族如:匈奴等民族南下,入侵中原。在此中情況下,秦、晉、燕、趙等諸侯國紛紛修築起長城,每隔一段設置烽火台,用以敵襲時報警用。
⑤ 長城的起源
長城的起源是遼東虎山,終點是嘉峪關。
⑥ 長城是怎麼形成的
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斗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軍事防禦工程。
早在公元前9世紀,西周就開始沿邊界修築烽火台。敵人來時,在台上舉煙,通報敵情。春秋戰國時,有二十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為防範北方匈奴的突襲,於公元前213年發起了修築長城的巨大工程,把秦、燕、趙、魏的原有長城連接起來,並加以擴建。整個工程共徵用民工三十萬人,連續花了十多年方告完成,建成了西起甘肅臨洮(今岷縣),沿著黃河到內蒙古臨河,北達陰山,南到山西雁門關,東抵遼東,全長達三千多公里的長城。
漢代除重修秦長城外,又修築了內蒙古河套南的朔方長城,以及涼州西段長城。涼州西段長城北起內蒙古屠延海(今額濟納旗境內),沿額濟河,經甘肅金塔,西到安西、敦煌、玉門關進入新疆。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覆蓋古絲綢之路一半路程,全長近一萬公里,歷史上最長的長城。整座長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構成了一個嚴整的防禦體系。
漢以後的北魏、北齊、隋、金等朝代都對長城進行過部分修建。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剌族的侵擾,經過二十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長城。整個重修過程前後達一百多年,可見工程的浩大和艱巨。其中,山西以東的長城採用內部夯土,外面用磚石砌築的方式,山西以西的長城全用夯土築成。
整座長城在地勢險峻的要地又建有很多關城,著名的有嘉峪關、居庸關、山海關等。其中嘉峪關是現存長城關城中最完整的一處。它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氣勢雄偉,布局周密,結構嚴謹,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相傳,在修建這座雄關時,不但設計和建造技藝高超,而且連用料的計算也非常精確。在關城建成之後,僅剩了一塊磚,這塊磚被後人放在重關的小樓上,作為紀念。
長城有時有內外多重,甚至多達二十餘重,將所有城牆相加,有14600餘里。若將兩千年間歷代所築長城加起來,估計總長可以達到十萬里,足可圍繞地球一圈而有餘。長城在歷史上起過很大作用,防範了北方游牧人的侵襲,保證中原的安寧,使得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得以暢通,也促進了邊關各民族的和平貿易與交流。
綿延萬余里的長城穿越在崇山峻嶺、急流、溪谷等險峻的地段之上,城牆多沿著蜿蜒起伏的山脊線延伸,常利用山脊外側為陡崖的地形,山、牆相依,更加險固。那雄偉的關城,堅不可摧的城牆,挺然峭拔的城樓、角樓和敵台,孤絕獨出的烽火台,它們所構成的點、線、面結合的神奇構圖,都轉化成了美的韻律,美的節奏。美學家評論說:長城「宛如神奇的巨筆在北國大地上一筆揮就的氣勢磅礴的草書。城上的敵樓就是這草書中的頓挫,雄關就是這草書的轉折,而亭障、墩、堠則是這草書中錯落的散點,形成一幅結構完整的藝術巨作,是真正的大地藝術」。
今天,長城作為軍事工事的實用功能已經不存在了,它的美卻長存了下來,長城的美是一種崇高的美,一種體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美,以雄偉、剛強、宏大、粗獷為特徵,是中國人追求和平並勇於開拓進取精神的體現,傳達出一種深沉的民族感情。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⑦ 有關長城的資料(地理)
長城( 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工程。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2009年4月18日聯合公布,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公里。經過壕塹359.7公里,自然天險2232.5公里。
2012年6月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宣布,歷經近5年的調查認定,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公里,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這是中國首次科學、系統地測量歷代長城的總長度。此次長城的調查和認定,不僅認定了2009年測定的明長城長度,還開展了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的資源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