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課學習些什麼
比如氣候 地形 時差 生活習俗等等 地理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自然地理主 要學習 與自然有關的知識 人文地理主 要學習 所在自然地理上的人文情況
㈡ 人文地理是什麼
人文地理學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是地理學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
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不包括經濟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Human Geography)的發展歷經知識的積累、學科的形成和理論的演變、學科的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上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3個階段。
古代階段
人文地理
傳統的人文地理學以小區域研究、經濟區劃和文化景觀類型為其主要論題,則轉向分析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為主,涉及國土整治、環境保護、貧窮和飢餓、種族歧視、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問題。人文地理學論題的這種方向性轉變,即所謂關聯運動。傳統的人文地理學研究是將復雜現象的組合分裂開來,以便分別研究整個復雜環境中的各個成分,從而導致學科分化階段。20世紀中期以來,人文地理學開始面向社會問題,從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學科人為界線,出現新的綜合。
此外,70年代以來還出現了兩種人文地理學主張:
一為人本主義地理學派,認為數量運動的機械模型壓抑了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主觀性,提出以人為中心的地理學,致力於觀察具有特殊空間概念的社會結構,研究它們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一為激進地理學派,由於60年代後美國經濟衰退,階級、民族矛盾突出,一部分地理學者認為首先應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抨擊,並為革命性的變化提出建議。他們創辦了刊物《對立面》,宣傳自己的觀點和研究成果。
此外,部分學者提出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武裝地理學,提出新的綜合論方向,反對學科分裂和專業化傾向。
主要分支學科: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3個大的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㈢ 對中國人文地理的認識
我1949年初進清華大學,進入系圖書館看到各種文字的大量地理書籍時,感到真像進入到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中。
在一年級學了只有地貌學(當時稱地形學)與氣候學的普通自然地理學後,特別是經過幾次短途野外實習,看到的都是地貌,就想將來學地貌。到二年級快結束時,聽了林超先生請來侯學煜先生作的「生態與指示植物」的報告後,我興趣又轉向了植物地理。以後就學了植物地理,畢業後留在北大任教,也參加了幾年植物地理的教學工作。到1970年初,看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就參與了環境保護、特別是河流污染治理方面的教學與科研組織工作。
對人文地理學,在大學中雖然也學人文地理,但當時興趣偏向自然不大注意人文。另外,當時也受到社會批判馬爾薩斯人口論、地緣政治學、統一地理學、地理環境決定論等影響,思想上就認為人文地理是資產階級科學,不想接觸。
1960年前後,我已在系參加領導工作。當時經常搞大批判開路,自己組織些地理方面批判時,感到對人文地理批判論據不充足、說理性不強,對此產生懷疑。所以,就想多了解這方面的情況。
70年代末,「文革」結束,改革開放帶來思想的解放與對外的交流。思想上的束縛與禁區沒有了,就想多了解國外的人文地理學情況。由於當時中國地理的熱點在環境、城市、計量、遙感與國土,對人文地理仍然不夠重視,對外來的學者介紹情況理解不深,甚至產生些誤解。
當時,我很想了解國外人文地理情況。記得有一次獲悉一位美國人文地理學者在研究犯罪地理,心想人文地理學怎麼還研究這些問題,真是沒事於。
1983年,我到加拿大作訪問學者,就在大學中利用時間多聽課。在聽一門農業地理時,發現其內容不像我在國內所了解的只講作物的分布與環境的關系,以及各種作物生產過程等方面,他們講了不少勞動力僱傭、資金的借貸、機械的租用、價格與市場以及加拿大農業發展過程與國內、外市場關系等。當時,我對此種講法迷惑不解。
後來,我又看到加拿大的農村只有點狀農舍、機器棚、糧食庫等,孤零零地散布在原野,那裡根本沒有人住,成了無人的農村。只有在農業生產時,才有臨時僱傭來的農業工人在那裡打開機器棚,取出機器進行生產活動。收了的糧食,烘乾後及時裝入庫里就完事。幹完農活兒,人走了,農村又無人。農場主在合適時把庫中糧食賣掉就完事。
我這時才了解到,加拿大的農業,不是為農民自身,也不單是為國內的供應而去生產糧食,它是為獲取更大利潤去生產糧食。在生產已經高度科學化後,關鍵問題是農業的經營與管理。例如,種多大面積小麥,取決於對國際市場需求與價格的預期了解,以及國內獲取經營貸款利益和勞力、機械、燃料、種子、化肥……等費用情況。如果兩者情況分析後,是有利可圖才去安排生產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