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鄉土教材
以本地方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狀況等為內容的教材。18世紀,法國思想家J.-J.盧梭和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齊就曾主張教給兒童以鄉土地理知識。後來一些教育家把鄉土教材逐步擴大到鄉土歷史、鄉土社會、鄉土自然、鄉土文學等等。教給兒童鄉土教材,不僅符合教學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而且有助於兒童認識鄉土和培養熱愛鄉土的觀念有些國家曾在小學設鄉土學科,專門從事鄉土教材的教學。現在多把鄉土研究的內容,分別納入各有關學科去教學。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各地方自然條件差別很大,又有值得講述的革命傳統和文物古跡,編輯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教材供學生學習,有助於激勵兒童繼承革命傳統,發揚愛國主義精神。 鄉土教材編寫的幾個問題及對策思考 編寫鄉土教材實際上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主要方面,是科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課程建設部分,其成功的開發直接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學習質量,為其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長期以來,由於某些特殊原因,鄉土教材開發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重視,導致鄉土教材開發中總是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鄉土教材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作初步的分析,以幫助人們尋找編寫鄉土教材的方法。 一、 鄉土教材建設的現實問題 建國以來,國家教育部在學校教材的建設上幾經周折,鄉土教材建設更是異常艱難,盡管近年來國家進行了三級課程的改革,但鄉土教材的建設仍然是舉步維艱,綜合起來主要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鄉土教材不能受到學生和家長的賞識。盡管許多人強調鄉土教材的重要性,也進行了相當數量的教材建設和編寫,但其質量與所期望的相去甚遠。每當學校使用鄉土教材時,學生和家長就表示出冷淡的態度。家長們普遍認為,鄉土教材與學生學習的科學知識的課本關系不大,如果在學校中使用這種教材會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學生對學習材料的選擇大都受到家長的影響,如果家長為瞭望子成龍,自然要求孩子一心用在要考試的科目之上,這樣孩子對鄉土教材也就不再投入多的興趣。 其二,鄉土教材不能受到學校教師的歡迎。經過我們調查,許多地方也都想過編寫鄉土教材,然而學校多數老師對此都興趣不大。其原因在於,鄉土教材的內容自然多為鄉土文化,對學生學習與掌握學科知識的幫助不大,開設相應的鄉土課程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繼而影響教師的工作效果績效。老師們大都希望通過學生的學習成績來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身價。 其三,鄉土教材與正式教材的關聯性差。鄉土教材的大部分內容都是本土文化,這些內容很難和正式的學科教材發生聯系,如果用時間來學習鄉土教材,那麼就會佔用正式教材學習的時間。這樣,無足輕重的鄉土教材自然就在學校沒有"立足之地"了。 二、鄉土教材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上述問題只是我們所了解的表面現象,在這些現象後面存在著深層的原因,弄清楚這些原因我們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過我們的調查和研究,我們認為,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幾點: (一)何為鄉土?為何要編寫鄉土教材?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開始我們在編寫鄉土教材時也沒有注意這個問題,以為鄉土就是民間的一般風俗習慣,一般的民間工藝和技藝。然而,當我們與當地教師和村民討論此問題時才發現,村民們對學校的期望並非僅僅傳遞本土文化的一般技藝,人們望子成龍的心情是迫切的,人們希望自己小孩走出大山,出去見世面的想法遠大於學習本鄉本土的文化內容。同時,村民們又擔心孩子離開家鄉後忘記自己的祖宗,忘記生養自己的土地。所以,我們認真思考了,鄉土教材也是教材,是課程建設的一個方面,必須了解村民們想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哪些文化內容,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東西。只有那些深深嵌入人們心目中的文化內容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才是我們編寫鄉土教材必須考慮的東西。無論學生走到哪裡,這樣的鄉土教材內容都能深深地影響和幫助學生的未來。 (二)事實上,是否合理地選擇鄉土教材的內容正好反映了我們對當地文化的尊重。如果我們僅僅以自己是專家自居去選擇教材的內容,用自己的眼光去判定什麼是有用的內容,什麼是無用的東西,那麼這樣的教材內容就沒有尊重別人文化。我們應該將尊重當地文化看作是對人類文化的尊重,當地文化就是人類文化的一個縮影或者說是人類文化的一個具體體現。因為文化是人為了生存和幸福生活所創造的一切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摒除自己的小聰明,理解當地人的生活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理解當地人千百年來對大自然的理解與認識,理解當地人做事做人的風格與特點,理解當地人對自己的定位與對生命的理解,正是對他們千百年來的歷史的承認與尊重。 (三)尊重鄉民正是我們對人類文化尊重的具體體現。許多人談起文化資源總是忘掉人。其實,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沒有人也就沒有了文化,文化是人創造的,本土文化中要突出人;同樣,文化也造就了人,每個人都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再造者。我們的鄉土教材一定要反映對當地人的尊重,並把這種尊重與人類的尊重銜接起來,從地方的文化景觀上升或延伸到國家、人類的文明中去。這樣,才能讓學習者感到自身的人類角色,建立自我,建立自尊,建立自信。 (四)尊重學生是鄉土教材建設必須思考的又一個重要方面。我們鄉土教材的直接服務對象是學生,是讓學生在學習後能夠感到充實與激動。充實就是要讓學生學到了知識,讓學生感到通過學習後自己有所提高和進步;激動是在充實的基礎之上的心理體念,是在掌握和學到了新的知識後的愉快。這就要求我們在編寫鄉土教材時必須把學生放在首位,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以學生能自信地主動地學習其他學科課程為目標,以學生獲取未來創造自己幸福生活的能力和自尊為目標。 (五)尊重教師是鄉土教材建設必須成功的必須條件。我們知道,學校是每個地方文明的中心,鄉村教師大都為當地人所組成,即使有少數教師不是"本鄉人",他們也是"本地人"。教師正是每個地方文明的代表,也是地方文化建設的主要成員。他們最了解學生需要什麼,家長與村民們需要什麼。他們也了解地方需要什麼,外地與當地的差距在哪兒,當地的優勢與劣勢。尊重教師便是了解地方需要的最好方式,也是鄉土教材編寫成功的保證。 (六)尊重人性-人的信念乃鄉土教材建設的精神。在整個編寫過程中我們都貫穿著一種信念,這個信念可謂編寫教材的邏輯中軸,或指導思想。這就是我們編撰人員的對人性的理解與尊重。實際上,對人性的尊重反映了我們對人的信念的堅定程度。人的信念就是我們編寫者們自己對人的理解,對人的幸福的理解,對人的生命的理解,對人的生命質量的理解。對人的尊重直接表現為我們要積極地欣賞與敬重鄉土文化、鄉土文化的創造者――鄉土人。他們就是人的組成者,就是人類的存在形式。對人的信念就是對他們中的每一個個體的承認與尊重。以人為本,不是空虛的口號,而是對每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承認,以每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價值與幸福為本。鄉土教材的理念便在於此。 三、鄉土教材編寫的途徑與方法 根據上面的認識與理解,我們在編寫鄉土教材時,主要採取了下列途徑與方法。 (一)確定以每一個學生幸福生活為本的邏輯思路。此思路要求我們在編寫教材時首先考慮的是學生的需要,當地人民未來生活質量的需要,和國家安定團結的需要。由此我們發現教材內容應該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起點,然後再拓展為區域、本土文化,再延伸到國家文化與人類共享文化。這樣,學生本人,學生家長、學校教師都給予了積極地支持,解決了不同人群對鄉土教材的理解與認同的問題。 (二)建立合理的、相互尊重的團隊機構。編寫教材絕不僅僅是專家學者的事情,而是當地人民通過教育追求幸福的事,我們只不過是幫助他們組織與發現其傳統文化中對現實生活有價值的成果,將現實生活的追求與傳統文化之文明成果聯系起來,以使未來的人獲得立足於本土文化之優勢內容,同時也保護人民獲得自我、自尊、自信。所以,我們鄉土教材的內容選擇與認定的人員主要由當地文化人、地方專家、政府文化機關的專家和當地教師共同組成。我們只是本小組的組織者與服務者,為他們提供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和發展學方面的知識信息,解答編寫教材的原因,組織共同討論、認定文明成果、集中搜集資料等工作。當然,我們也發表自己的意見,參與搜集文化資料,但在這方面我們只是學生的角色。 (三)實施平等、互學的工作方式――參與式。鄉土教材的整個編寫工作都是開放的,每一個人都知道我們想做什麼,每個人都了解我們在做什麼。所有的人都是參與者,都可以提供自己的思路與方法建議。每個人都在工作中探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甚至村中的老太太也都知道大家在干什麼,自己在此工作中的價值,例如,為編寫教材提供自己知道的故事,唱詞等,也可以為其他參與人燒茶、送水。工作的過程便是我們每個人的學習過程,村民們在此過程中學到了知識,教師在工作中學到了許多,甚至讓我們說話的用詞都變得更加文明、更加貼切。 (四)我們對教材內容的篩選與梳理的原則是――尊重。此原則主要體現在:第一,鄉土文化是人類文化的具體體現,是此方此土的人所創造的文明成果,這種成果的延伸便是國家文化和人類文化。在編寫的過程中要將本土文明成果與其他民族或其他國家的成果進行比較,一方面讓學生通過本土文明成果了解世界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學生形成自尊、自強,走出大山的過程。第二,努力保持鄉土文化的原貌。這些資料都是當地人民的成果,也是當地專家、老人和有威望的人們自己搜集、自己選定的教材內容,盡量保持這些文化的原貌才能體現我們對人類文明的尊重,這個尊重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教材的重視與喜愛。第三,鄉土教材的使用不僅限於學校,要與當地文化站、地方政府的有關工作發生聯系。如,鄉村節日,旅遊開發,民間文藝,民間儀式發生關系,教師也不僅僅是學校的,也包括那些熱愛本土文化,具有文藝、文學、歷史才能的所有村民或地方文化幹部。 (五)對教材的使用採取自願原則。教材編寫結束後,我們將這些教材無償地送給學校,與學校教職工一塊討論如何使用。根據各學科教師對本教材的需求來自行決定其使用,如地理教師、語文教師、數學教師、自然科學課教師,他們都不同程度和不同時期採用了本教材。他們發現,通過鄉土教材最方便找到學生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原有的認識經驗或知識,這大大加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記憶,學生自動地形成了學習小組,科學小組和藝術小組。 總之,通過對鄉土教材的編寫,我們直接參與了教材建設的實踐,撰寫了有關鄉土教材改革的理論文章,總結概括了從事鄉土教材建設的經驗,論述了課程論和教材論中的各類重要問題,構建了編寫鄉土教材的基本思想體系。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學習、研究和系統總結。我們所有的參與者也更加明確了作為研究者自身的位置與責任,形成了平等的工作作風,寬容與尊重的處事方法,大家感觸多多,收獲多多。
㈡ 地理與生活 論文
【摘 要】:若用脫離社會生活的學習方式獲取知識,會使學生將來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中感到「學習無用」。藉助地理科學的特徵,則可實現「學生到生活中學習」這一符合新課程理念要求的學習方式。到生活中學習,並非將學生交與課堂之外即可,我們必須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藉助鄉土地理教學這一理想平台去實施。同時,教師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拓展也為學生走進生活中學習提供保證。【關鍵詞】:與生活接軌 依據 平台 保證【正 文】:早在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就強調指出: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這種教育會使學生步入社會後在一段時間內感到很難把自己的所學應用到生活實踐中,面對待解決的實際問題,感到在校是一個「無用的學習」過程。那麼,如果讓在校學生的學習與他們的生活接軌,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接觸社會生活,則是緩解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對於地理科學而言,它除了具有綜合性、區域性外,還具有開放性特徵。認識地理事物,學習地理知識,大到宇宙世界,小到家鄉校園的一河一路等,具有廣闊的空間范圍。從這個意義上說,地理學科的教學則更容易實現學習與學生生活的接軌。所以,地理學習過程不提倡將學生禁固在教室里,要讓他們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進社會生活,去探究發現現代社會中各種生活現象的地理原因。並以這種方式來檢驗自己書本上學習的知識,使學生感覺到地理學習是「有用的學習」。而且他們還可在走入生活、關注社會過程中嘗試運用所學地理知識、技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基於此,本文就影響地理學習與學生生活相接軌的因素方面,作簡要分析:一、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地理學習與學生生活接軌提供了理論依據國家教育部制定的《地理課程標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鮮明地提出了本學科的六大基本理念,其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轉變地理學習方式」等,又是六大理念的核心和重點。「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提出,對改變以往地理課程中知識與生活相悖離、課程與實際生活之間缺乏有機聯系的現象,指導構建「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相統一的理論課程,意義重大。同時,也為課程內容編制、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地理學習的組織形式指明了方向。「轉變地理學習方式」是本次課改的顯著特徵。「改變學習方式,主要依據學生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培養地理學習能力,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可見《課程標准》中強調現代學習過程要求不單單呈現給學生書本知識和間接經驗,更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深入實際,親身感受,獲取直接經驗。而這只有讓學生走進生活中去學習才能真正得以體現和落實。二、鄉土地理教材的開設為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地理搭建了理想平台首先這是由鄉土地理教材編寫的基本理念決定的。1、鄉土地理教材編寫注重了人地協調發展教育。鄉土地理教材要求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注重關注身邊的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的現狀,正確認識發展成就和存在問題,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2、它注重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調整與轉變。鄉土地理教材要求的實施過程,可有效地改變以往的教條化、單一化、靜態化的陳舊教學模式,建立以探究為主導,合作式、體驗式、問題式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3、注重對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培養。生活中的學習資源不是寫在書本上現成的,而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探索、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並在此過程中提升自己對書本上所學到的地理原理、地理成因及地理規律的應用能力,用我所學,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其次是由教材編寫的特點決定的。鄉土教材編寫為了體現這些理念,已經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具有了以下特徵:1、將促進學生地理科學能力的發展、正確的地理觀念的形成貫穿了教材編寫的始終。鄉土地理教學中所要培養的學生的能力重點放在了地理實踐能力和地理信息能力。如教材中編寫的測量當地的地理經緯線,繪制校園平面圖等等,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能夠讓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知識的產生過程。再如根據已有的相關資料或通過對家鄉某類資源的調查研究,分析我國資源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等,不僅培養了學生對地理信息的搜集、整理及分析能力,而且有利於形成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等,建立國情意識。2、將因地制宜思想貫穿了教材編寫的始終。學習地理最重要的是關注家鄉的經濟發展,了解成就及存在問題。而鄉土地理內容編制時則遵循了這樣的線索:區域不同——資源和條件存在差異——發展潛力和存在問題也有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環境。另外,教材中還應用了正面案例與反面案例相結合編寫形式,體現了因地制宜思想。正面案例有助於使學生懂得什麼是因地制宜,應當怎樣因地制宜利用當地條件差異進行生產建設,即怎樣揚長避短。反面案例則讓學生明白不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的危害及後果,增強因地制宜重要性的認識,這正是為其將來投身到經濟建設中時能真正「用我所學」作鋪墊。3、將案例教學貫穿了教材編寫的始終。鄉土地理內容關注更多的是學生的生活,它把地理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以案例形式寫進教材,如:地理與衣食住行,地理與當地工農業生產等。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白地理知識其實就在身邊,更能讓學生體會到地理與生產生活之間密切的聯系,了解其中的地理背景。三、教師教學能力不斷的提升為學生到生活中學習地理提供有力的保證以揚州市教研員朱雪梅老師主編的鄉土地理教材試用本為藍本,各地鄉土地理教材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廣大一線地理教師在鄉土地理教材實施的過程中自身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已經初步具備了引領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具體體現在:1、新理念促使教師構建了更加完備的知識結構。鄉土地理教材的實施使地理課程知識的覆蓋面更加寬廣。教師已經意識到原有的知識結構已經成為駕馭地理教學的瓶頸,他們已不再象以前一樣,把自己定位在書本、學科、成績、校園這幾點一線的狹小空間,而是向書外,向其它學科、社會生活擴展,構建了更完備的知識結構,不僅是原有結構的重組,更是吸收了先進的理念、其它學科的知識,包括全新的科技前沿知識,來完善、充實自己,新舊知識相融合,以滿足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的需求。2、調整了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位置。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選擇了讓學生走向知識的教學理念,教師們都知道要從內部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由內而外地去認識周圍世界,鄉土地理教學實施的這幾年中已完全體現出來。鄉土地理教材中的大部分素材,對於學生來說大都是來源於身邊的生活世界,但答案及原理多是未知的,教師這時則會把自己的位置從居高臨下的權威降到「平等中的首席」,師生之間實現了平等交流、平等對話,彼此間真正形成了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教師更充分允許學生質疑,並不斷地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探究、體驗,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身外的「生活世界」和內心的「地理科學世界」聯系起來,實現了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的目的。3、教師仍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新課改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鄉土地理教學的實施,教師除了從常規教學能力的提高外,更加註重了以下能力的提升:首先是地理信息方面的能力,教師不僅具有了獨立獲取、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而且更是加強了指導學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因為鄉土地理的信息並非主要來自書本,而是來源於社會生活。其次是具備了從多種渠道對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管理能力,具有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地理課程資源以獲取知識的能力。此外,教師還在強化自身指導學生進行地理實踐活動的能力。大多地理教師已能通過彼此合作的方式制定活動計劃,選擇合適的實踐活動場所、活動內容及方法,能夠正確指導和組織學生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與動手實踐能力。總之,新課程的改革,實現了從全方位引領學生將學習活動從課堂「主陣地」 延伸到課外、到社會生活,使現代教育與現代社會聯系更為密切,從學校教育過程入手,為學生將來走向生活,更快投入到社會經濟發展建設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㈢ 如何達到利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又差異化個性化培養
一、差異化的課程: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由於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們考慮的是「怎麼教」,極少考慮「教什麼」。而「教什麼」涉及課程和教學內容的組織與選擇問題,對於滿足孩子們不同的發展需求、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怎麼教」這個問題更為根本。因此,在形成推進「差異教育」改革的共識,且具有一定的師德師能准備後,我們便把構建差異化的課程提上了議事日程。該校本著尊重學生差異、尊重學生選擇的原則,著手構建「差異教育」的三級課程體系,一是積極推進國家課程的校本化改造,並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進行改革,如一門課程在兩個地點教學、兩種教學進度,讓學生選課走班,把選擇的權利還給學生;二是將地方課程的內容與國家課程的內容、學校的教育活動進行有效整合,使其更加適合學生的學習;三是根據學生的興趣,開設了多種多樣的校本課程,盡量做到校本課程的個性化,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校本課程。我們針對九個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開發實施了校內必修課、校內選修課和校外自修課三類校本課程。這既改變了課程結構單一而僵化的局面,又照顧了學生的不同愛好和需求差異,為每個學生提供了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校本課程。校內必修課程——為了落實「必修」的要求,我們直接將校本必修課納入教學計劃和課程表。根據學生年齡段和需求的不同,分別開設了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我上學了」「鉛筆字書寫」「鋼筆字書寫」「學法指導」等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英語口語啟蒙」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科學探究」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旨在培養熱愛家鄉情感的「鄉土地理」課程,以及在省內外各級比賽中摘金奪銀的「游泳特色」課程等。作為東營市唯一一所「山東省游泳項目後備人才基地」「全國100所體育(游泳)傳統項目學校」,東營市育才學校積極探索教體結合模式,從小學一年級開設游泳校本課程,在保證學生正常的課程學習時間和秩序的同時,做好普及和提高兩篇文章,發現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游泳運動員,並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贊譽。一說起該校的游泳課程,家長們個個眉飛色舞、神采飛揚。「現在孩子吃飯不挑食了,原來為了吃飯沒少和孩子吵吵,自從孩子練習了游泳,回家就嚷著餓,吃啥啥香,看著孩子狼吞虎咽的樣子,我們都怕他噎著」,一年級李明宇的家長帶著花兒一般的笑容說道。三年級王一然的家長搶過話頭說:「俺們家然然從小身體弱,只要天氣有變化,十有八九就會感冒發燒,吃葯預防,注意天氣穿衣,為此沒少操心,但是見效甚微。二年級轉到育才後,因為參加游泳訓練,現在身體壯實了,感冒少了,我們也舒心了。」截至目前,東營市育才學校游泳隊員代表東營市在省級以上比賽中共獲得金牌84枚、銀牌88枚、銅牌107枚,培養出了國家健將級運動員1人,國家一級運動員10人,國家二級運動員47人。其中5名隊員分別被中國地質大學、西安交大、暨南大學、北京體育大學、山東大學特招或免試錄取,7名優秀運動員被選拔到山東省和黑龍江省游泳運動隊,為東營市贏得了榮譽。該校還以游泳為媒介,與韓國首爾德壽學校開展體育教學合作,彼此拓寬了交流合作領域,提升了雙方的學水平和品質。校內選修課程——為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學校因時因地制宜,開設了110多門校本選修課程,內容涉及人文素養、科學素養、身心健康、生活技能、藝術審美、學科拓展六個方面,學生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修。王鵬老師最早開設的為太極拳課程,當他發現學生對小語種的需求更為迫切後,馬上利用個人曾到法國任教的優勢開設了法語課程,現在法語課程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熱情最高、效果最好的精品課程之一,並形成系列講義。七年級的劉雅欣同學興奮地說道:「在法國留學的表姐過年到我家來,我們兩個用法語進行簡單對話,令表姐刮目相看,她一邊豎大拇指,一邊稱贊我法語說得地道,我心裡如喝了蜜一樣甜。」她還說,一定要學好法語,也要像表姐一樣到法國留學,親自去看看巴黎聖母院和埃菲爾鐵塔,尋訪巴爾扎克、莫泊桑、拿破崙的故居。這一番話道出了學習法語小語種校本課程學生的心聲。仝濤老師所帶攝影課程的學員現已成為學校大型活動攝影的主力,經常舉校園攝影展;康春雲老師所帶的二胡課程的學員和薛莉莉老師所帶的「炫舞」拉丁舞課程的學員為全市素質督導評估、市教育局現場會、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第十七次學會年會暨初中教育改革創新成果博覽會等活動進行了精彩的展示。這些課程每學期初都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課程的申報調整,滿足學生動態的學習需求。校外自修課程——主要包括經典閱讀和生活技能兩大類。作為校內課程的有機補充,此類課程雖然要求學生在家及校外進行自修,但學校會統一組織考查,並將學習績效記入學生的學習檔案。(1)經典閱讀課程。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培養學生想讀書、愛讀書、會讀書的良好習慣和能力,同時也為了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品味,本著吸收中華文明之精華,起到發展學生智力、陶治情操的目的,該校開設了經典閱讀校本課程,要求學生每學期在校外自讀一定數量的經典名著,由學校考核學生自讀情況。八年級耿瑤卿的家長說:「以前,一到假期,我們大人們都上班,孩子自己在家,出門時囑咐好的要認真做作業,由於缺少監督,孩子等我們一走,就看電視、玩電腦,甚至聚在一起打撲克,沒少操心和嘮叨,但是一點效果也沒有。自從學校開展經典閱讀課程,並指定書目閱讀,孩子的變化讓我們越來越高興。開始孩子十分不情願,但是學校要定期考查並計入個人成長檔案,為了自己的學分,他們慢慢地走近閱讀,進而一發而不可收,逐漸養成了讀書的習慣,現在假期在家看電視、打電腦游戲的少了,到書店、圖書館買書讀書的多了,飯桌上關於讀書的話題多了。」(2)生活技能課程。針對當前的學生絕大多數屬獨生子女,洗衣做飯、收拾房間、整理東西等生活技能較差,以及不會與人相處等實際情況,學校利用家庭中蘊涵的豐富育人資源,開設了生活技能校本課程。通過家庭基本道德准則、禮儀規范、日常的衣食住行等具體家庭事務的學習、實踐,以及對家庭事務的處理和管理,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日常生活和家庭經營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樹立美好生活之志趣與理想,培養其適應現代生活的良好素質。五年級劉怡然的媽媽掩飾不住自己的歡喜說道,「孩子現在已經學會做西紅柿炒雞蛋、肉末茄子、熗藕片等七八個菜,還會自己下面條、幫我們包水餃、餛飩,一到做飯齊上陣,一家人其樂融融。」以往從來不洗襪子、衣服的小皇帝、小公主們,現在開始收拾自己的房間、整理東西,學會自理了,家長們逢人便誇。二、差異的教學:滿足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學校開展的多樣化校本課程,既順應了教育的差異化要求,又為「差異教育」的實施創造了條件。這些為學生信精心設置的貼心課程,以菜單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每一位學生在家長、教師的指導下可以自主選擇課程內容,並藉助「選課走班」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這種獨具創意的「課程超市」,改變了已往「櫃台式」的單一選擇模式,讓孩子們擁有了更大的學習自主權、選擇權,使其個生差異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學校還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整合開發,並通過實施「差異走班」這一方式,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得到創造性的實施。如針對生源復雜、學生學業成績兩極分化嚴重(尤其是數學、外語兩門學科)的大難題,我們在部分年級進行數學、英語「差異走班」教學實驗。實驗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有顧慮:低起點的孩子湊在一起,紀律會怎樣?成績會不會變得更差?老師們也有顧慮:兩套教案,工作量太大了,怎樣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呢?低起點的班級內部缺乏學習帶頭的學生,行嗎?針對家長的顧慮,學校通過家長會等形式進行了充分的宣傳發動,說明實驗的目的就是培優補弱,減少兩極分化,爭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同時組織數學、英語教師研討兩種班級不同的教學方法,既注重關照學生之間在數學、英語接受程度上的差異,又引導學生在自己原有水平的基礎上向前發展,提高了學習的針對性和課堂教學效率。具體做法是:以學生自願申報為前提,結合家長與教師的意見,他們在保持本年級平行班不變的情況下,將數學和英語分成學習一班和學習二班兩個學習班級,實行同步走班上課。針對學生不同的認知基礎,一班採取的教學方法是「高起點、大容量、快節奏、促邊緣」,二班的教學方法是「低起點、小容量、慢速度、多鼓勵」。「差異走班」實行動態管理,每半學期流動一次。馬寶宇同學是典型英語的偏科生,以前很少及格,所以他主動選擇到適合自己的起點低的班級學習。一個學期以後,成績突飛猛進,「以前老師講的我總是跟不上,現在我能聽得很清楚,很明白;發言機會也多了,信心也上來了,這次期末考試我達到了A等,我相信,我可以做得更好」!經過一年多的探索,數學和英語兩個學科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又如體育走班實驗,每個年級的體育教師作為一個群體,同步開設乒乓球、太極拳、健美操、跳繩等八門課程,全年級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受好,選班上課,每學期調整一次,最終使學生在全面提高身體素質的基礎上,揚長避短,形成了適合自己的體育專項特長。教學改革受益最多的是學生,七年級六班王筱藝同學藝術特長不錯,但體育有些欠缺,她選擇了乒乓球作為自己的體育項目,深有感觸的她向參觀學習的老師說,「感覺很喜歡這個項目的,現在身體比以前棒多了,等乒乓球練好了,我再選擇籃球或健美操項目」。三、差異化的課堂:讓每個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老師,我們小組覺得他們的證明方法是正確的,但有些麻煩。」「好,你們小組來講一下。」「……像這樣,我們用角平分線的性質就會少證一步全等。」「我們小組還有更好的方法」,說話間,這個小組的一名同學已經跑到講台上,搶過了剛才那名同學手中的教鞭……這是數學課上的一幕,同學們在為一個證明方法的最優化發生了爭論,類似的場景在東營市育才學校的每一間教室、每一節課上時時都在發生。很難想像,這是一所農村學生和進城務工子女約佔75%的學校學生所迸發出來的生命活力。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是學生真正學好的根本。學校構建了基於差異的自主課堂教學模式,通過「認定目標→自主學習→交流釋疑→訓練鞏固→成果展示」五個主流環節,引導每一個教師結合課程標准、學科特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接受能力,開發出適合本學科、各課型的教學流程,逐步形成了具有育才學校特色的自主課堂教學體系。自主課堂教學模式的著力點在於開展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活動載體是小組合作學習。為此,我校制定了學習小組運行與評價法,通過培訓,逐漸使學生熟練掌握小組合作學習的規則。同時,學生在自主學習解決現在發展區問題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小組討論,最終解決最近發展區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改革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了「善於交流、勇於展示、敢於質疑」的積極狀態,提高了課堂效益。學校課程部督導各班級定期進行「優秀學習小組」評選,將學習小組的運行統一納入教學常規管理之中,使之成為建構自主課堂的支持性措施之一。在合作學習小組建設的探索過程中,張樹青老師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的學生,講都講不明白,小組合作也只能是湊熱鬧而已」,這是他以前的觀點,他曾經是堅定的改革反對派。當看到別人的課堂小組學習取得成效時,他坐不住了。「我常問自己,對於學習小組,對於『差異教學-自主課堂』,你信不信,敢不敢,能不能進行嘗試?」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他開始了合作學習小組建設的嘗試,結果一發而不可收,「原來學生的潛力是如此的巨大!原來我以前講的很多東西都是多餘的,其實學生們完全可以自己完成,效果還更好!」他震驚了,也激動了,不僅課堂上用,班級管理上也用,年級管理上也用,心得愈來愈多,很快地成長為「學校課改骨幹教師」。走進東營市育才學校的課堂,你很少會發現教師站在講台上講解。有時是「小老師」在像模像樣地給同學們講課,有時是激烈的爭論,有時是課文中的人物角色模擬,有時是同學們對照學習目標自學,有時是小組合作探究……教師走下講台,走到學生中去,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示出來,這種展示不僅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激發,而且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及人格尊嚴得到尊重,生命能量得到喚醒和迸發,綻放出勃然的充溢著活力的生命光彩。四、差異化的評價:強化學生的成功感「如果教學評價不改,所有的教學改革都將回歸到零,差異教育改革必須有一個差異化評價體系作為支撐」。我們通過不斷摸索,變舊有的、單一的量化評價為多元性、發展性、過程性、激勵性、動態性評價,建立了差異化的多元評價體系,激發學生形成了一系列積極的行為反應。一是實施差異化發展評價。學校積極推進日常考試無分數評價和期中、期末考試等級評價制度改革。原有的A、B、C、D四個等級評價法較為粗放,不利於反映出學生的學業水平,於是變為A+,A,A-……D+,D,D-十二個等級,使之更加科學,更具操作性,更便於學生和家長真實地把握學業成績。同時,學生的日常評價佔30%比重,期末考試佔70%比重,兩者合並起來作為學生學期總成績,讓平時的學習態度、學習表現在評價中也有體現,從而真正落實過程性評價。同時,研發並使用了「學生學業水平成績增量評價分析系統」和「學生學業等級成績密碼查詢系統」。增量分析系統體現的是學生學業的動態變化過程,看重的是學生相對於自己的進步,從而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以便進行激勵和調控。與此同時增強了教師轉化後進生的動力,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學生期末的等級成績,通過個人賬號和密碼可以在校園網成績管理系統上進行查詢,除學生本人外,對其他人保密,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個人隱私,又維護了學生尤其是後進生的自尊。二是實施差異化激勵評價。學校依照學生個人申報、班級評化、學校認定的程序,積極開展「多元之星」和「雛鷹爭章」評選活動,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勵。星級評選工程從讀書、寫作、紀律、衛生等方面評定星級,對學生進行有層級、有目標的培養。三是實施差異化動態評價。校本課程實施學分制評價。其中,校內選修課程每門滿分為3學分,由學時學分、課業學分或成績學分各1分組成,需修滿48學分;校外自修課程經學校考查後,成績優秀每門得3學分,合格得2學分,需修滿64學分。此外,在市級以上各類競賽中獲獎、通過特長考級或取得其他突出成績的學習,可申請自修同類校本課程;申請自修的學生必須參加結業考查、成績優秀得3學分,合格得2學分。每名學生九年所修課的最低總學分為112分,未達到規定分數者,必須補修,直至合格。四是實施差異化展示評價。如利用藝術節、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等校園節日,他們開展了圖書漂流、才藝展示、社區服務等大型主題活動,搭建學生自我管理及個性特長展示的平台。一年一度的圖書超市是校園最為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學習不想『輸』,就來五三選點書」「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書卻在六四書攤處」「好書有我,你還在等什麼」「感受文字之美,盡享讀書之樂」「放心換購,假一罰十」……學生們自己設計的條幅隨風飄揚,叫賣聲、討價聲、歡呼聲此起彼伏,到處是書的海洋,到處是歡樂的聲音,每個老師、每名學生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們還利用「六一」兒童節、中秋節、國慶節、元旦等傳統節日,舉各類主題展示活動,並邀請家長與社區人士參與。活動那天,所有學生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家長看到了一個個與自己平時所熟悉卻不同的孩子,孩子們的精彩表現讓他們大吃一驚,由衷地感謝學校「差異教育」所帶給孩子們的變化。七年級七班學生楊子瑩家長在參加完藝術節活動,看到自己孩子和其他學生的表演,激動地說:「孩子現在變得自信了,原來比較內向害羞,家裡來個親戚朋友,大部分時間躲在自己的房間里不出來,而且很少參加集體活動。如今,她竟能面對這么多的同學和家長在台上表演節目,並且始終保持微笑,作為家長,真的不知如何感謝學校。」「學校現在開展講故事、相聲大賽、課本劇表演、詩歌朗誦會、圖書漂流、電腦繪畫、模型製作、趣味運動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校園生活,而且增強了我們的自信。現在,因為參加相聲大賽,我表演的相聲《二和兩的故事》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已經成為了校園明星,到哪裡都認識我。」七年級九班學生相一凡笑呵呵地說。學生們從活動展示中獲得了自信,贏得了人生成長路上的「一桶金」。五是實施差異化過程評價。學校通過學生學業水平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方式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和進步,為每個學生建立了個人成長檔案。學生成長檔案袋的內容不僅包括思想品德與規范記錄,社團活動情況記錄,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的學習與考核記錄,還包括校園文化活動記錄、健身鍛煉記錄、藝術活動、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記錄等。每個學生的成長記錄檔案中,還專門設有「收獲園」,記錄每個孩子每學年的成長與收獲。七年級四班學生蔣思琪指著自己的成長檔案中的「全市漫畫比賽一等獎」證書,笑容滿面地說:「我憑借這張證書,在本學期向學校提出參加繪畫類的結業考查,通過自己的畫筆,以一張安全警示漫畫贏得了老師們的肯定,漂亮地拿下了滿分。」五、差異化的教師發展:為學生的差異成長持續助力實施「差異教育」,前提是依靠差異管理促進教師的差異發展。沒有差異發展的教師,就沒有高質量的「差異教育」,更沒有差異發展的學生。在力促教師差異發展的過程中,該校主要採取了橫向與縱向相結合的差異管理模式。在橫向差異管理方面,我們按照教科研、班級管理和課堂教學等評估體系,制定了適合教師發展的模式。在科研方面,學校制定了《教科研課題招標暫行法》、《小課題研究管理法》、《科研成果推廣制度》等規章制度,引領導廣大教師參與校本教研和教育科研活動,激勵教師爭做研究型、專家型名師;在班級管理方面,優秀班主任通過傳幫帶,將先進的管理經驗傳授給新班主任,造就了一個優秀的班主任群體;在課堂教學方面,藉助省市特級教師、齊魯名師、市名師等資源,結合學科特點,實施學科和個人建模的方式,建構基於差異的自主課堂教學模式,在對課程實施的問題研究中,進一步提升了教師的課程執行力,並培養出一批省、市、校級特色名師。在縱向差異管理方面,他們通過對教師差異的分析,掌握不同教師的發展基礎,按照不同要求分別對待,幫助每位教師尋求專業化發展的道路。學校不僅建立激勵機制,還在目標、措施、評價等方面為教師提供相應的發展平台:一是實施「青藍工程」,使青年教師盡快完成人格;實施「棟梁工程」,幫助入格的教師盡快升格,成長為骨幹教師;實施「名師工程」,促進骨幹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三大工程構築了教師差異發展的平台;二是以多元評價為教師差異發展增添動力,在建立分健全統一的教師評價法的基礎上,我們制定了不同類別教師專業發展年度考核評價標准,初步建立了促進發展、目標多元、形式多樣的教師差異發展評價體系;三是實施不同形式的校本研究策略,將校本研修分解為學習式研究、專題式研究、問題式研究和課題式研究等多種形式,根據教師的水平差異,開展四個層級的校本研修活動。六、立德樹人無差異: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條件學校堅持「立德樹人」的德育方向,注重激勵每個學生在集體中承擔責任、敢於擔當並服務於集體。差異教育背景下,學生管理的目標被定義為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確立自我發展目標,變劃一的、約束控制式管理為學生自主管理,為學生的差異成長創造了條件,讓自主管理成為學生差異成長的有機土壤。一是按照「愛責同行、個性鮮明的陽光學子」的培養目標,規劃並積極實施了序列化的愛責教育課程,完善心理咨詢室建設,開展欺負與干預主題、學習方法與習慣指導、青春期教育等活動,同時完善了班主任結對幫扶制度和對班主任及助理工作的督導、考核與評價法,從德育隊伍上保障學生自我管理的外在條件。二是成立校級學生自律委員會。學生自律委員會成員的選拔,採取競聘上崗方式;該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涉及紀律衛生檢查、志願者服務、社團活動、班級互動、校際溝通等內容。「我競選學校紀檢部委員一職,主要採取課間巡查、量化評比、落實整改……強化校園、班級和課間的秩序管理,養成入樓即靜、入座即學的良好習慣。」「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才藝是舞蹈《趕海的姑娘》和歌曲《文明在哪裡》,請欣賞……希望大家投我一票,如果我有幸能成為文藝部的一員後,一定會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同學們編排舞蹈,協助老師們搞好校園藝術節、文藝匯演等活動。」「我想競選體育部委員一職,我愛好籃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長跑曾獲得全市中小學體育聯賽第二名。如果我當選後,一定給學校多提建議,開展一些有益有趣的體育活動,舉行一些體育賽事,讓校園里多一些帥氣瀟灑、動作輕捷的男子漢,少一些氣喘噓噓、一搖三晃的小胖子,提高大家的體質,增強健康指數……」這些是校級學生自律委員會熱鬧非凡的競聘現場,同學們都紛紛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積極宣傳自己的施政綱領,向評委推介自己。三是建立班級學生自主管理運行體系。其一,注重加強班幹部培訓,指導他們自主開展工作;班級日常事務全部交給學生來做,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的局面。其二,建立班長輪流值周制。值周班長是經民主推選產生的臨時班長,由六位同學自願結合,組成一屆臨時班委,在明確分工、相互配合的基礎上,完成本周班級日常事務管理工作。其三,創建特色班集體。全班同學積極圍繞特色班級創建開展自主管理活動。「一個班級就是一個舞台,指導學生通過生旦凈末丑角色的扮演,體驗著各種角色的生活樣態,咂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班主任崔靜老師如此形容班級生活。如何管理好這方小舞台,班主任們與學生可謂是鬥智斗勇,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絕招。班主任高文鋒老師積極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建立了班級學生自主管理運行體系。具體做法為:1.注重加強班幹部培訓,指導他們自主開展工作;班級日常事務全部交給學生來做,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的局面。2.建立班長輪流值周制。值周班長是經民主推選產生的臨時班長,由六位同學自願結合,組成一屆臨時班委,在明確分工、相互配合的基礎上,完成本周班級日常事務管理工作。3.創建特色班集體。全班同學積極圍繞特色班級創建開展自主管理活動。四是構建班級自我管理和自我活動機制。組織和建立多樣化的自主自治小組,使全班每個學生都有自由選擇、自主參與的權利,從而做到「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班主任任濱舟老師把小組建設靈活運用到班級管理中,組織和建立多樣化的自主自治小組,如學習督導組、紀律監察組、衛生監督組、節能檢查組、安全管理組、語言文字管理組、公物管理組、文明督查組、文藝管理組、體育管理組、圖書管理組、欺負干預組等小組,發揮了學生自我管理高效性。同時,引導學生設計並組織旨在關注成長、解決實際問題、滿足發展需求的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通過「文明禮儀」「習慣成自然」「學會感恩」「珍愛生命」等主題班會,強化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此外,開辟東營市圖書館、清風湖風景區、東營濕地博物館等校外社會實踐基地,組織開展學雷鋒、賣報紙、黃河口國際馬拉松、遠足、「中國夢,亮在不同崗位」及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假日社會實踐活動,並將活動內容記入成長檔案,調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切實發揮管理自我,發展自我的作用。七、差異化的家校合作:為學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我校75%左右的家長為農民、個體經營者和外來務工人員,這就要求該校必須加強家校合作,通過更新家教觀念,轉變家教方式,提高家教水平,共同為學生營造幸福和諧的成長環境。
㈣ 怎樣釋放地理教學的生命力
一、要注重學科之間的整合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的特徵,在初中階段表現尤為突出,橫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范疇,既與地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打穿插,又與歷史、政治、經濟等社會科學相關聯,是各學科的課程整合和內容綜合的有效平台,有利於各學科之間的交融、浸透和交流。
學科之間的整合優勢是突出學問的系統性,便於各科教師對等交往、相互學習、共同開展,變學科的單一教學形式為多樣化、多人化、多元化教學形式。例如:環境污染的管理;地域文化建立;自然與人為災禍的發作;天氣變化狀況;就業方向討論;消費中的環境代價;南水北調利害剖析;人口與自然關系;三峽工程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大、中城市久遠規劃等。這些生活問題不只僅只是地理方面的問題,還觸及到其他學科的問題,因而,學科之間的整合意義嚴重,需求我們高度注重。
二、要拓展教學活動的空間
地理教學活動不能只限於單調、封鎖的課堂教學中,還要開發應用課外的活動空間,做到「事事有地理,時時有地理,處處有地理。」由於地理學科的研討對象是地球表層系統,而地球表層系統內外之間以及各個子系統之間,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物質、能量、信息、運動的傳送與交流,必然招致地理現象千變萬化,千回百轉,綽約多姿。教師要引導學生到自然與社會中探求地理,為學生學習地理提供寬廣的活動空間。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特性,既有利於學生學習又有利於學生創新。
學生能夠游歷地理景觀、觀看名勝古跡、洞察風土人情。例如,深化工廠、農場、醫院部隊、花園、大棚、養殖、遺址、要塞、景區、礦山、市場等場所,這樣,學生在「設身處地」中翻開了本人的眼光,對他們學習地理、認識地理、感受地理,積聚了大量的鮮活的研討資料。
三、要發掘鄉土地理的資源
鄉土地理的資源極為豐厚,在教育教學中不可小覷,是學消費生奇思妙想,涌現出創新火花的源泉所在,它能讓學生大量搜集信息和實地調查,具有興趣性、適用性和研討性,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當地的地形、氣候、資源、交通、文化等要素,有利於從當地的實踐狀況動身,做出某種判別或調整某種方案,便於地理教師對症下葯地展開教學工作,對中央經濟的建立與開展還具有重要的「保駕護航」作用。鄉土地理還能突出反映當地的風土人情、地理景觀和人文情懷,是翻開對外開放的窗口,是汲取新穎空氣的途徑。
例如,雞西地域的旅遊資源分為環市區旅遊匯合區、環興凱湖景區和環烏蘇里江景區三大板塊。即中俄界湖興凱湖、烏蘇里江、 鳳凰山景區、麒麟山景區、八楞山景色區,理解這些景區,既能夠便於玩耍又能夠對外宣傳,對拉動雞西地域旅遊業開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鄉土地理的資源魅力也將得到外來者的喜愛。
四、要追查多樣性的教學辦法
教學辦法影響教學效果。在地理教學中,選擇適宜的教學辦法尤為重要,既要思索教學內容的特性又要思索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程度。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化,我們要突破以往單一的教學辦法,而不時追求多樣化的教學辦法,以順應教學開展的需求。我們要尊重學生的興味喜好,尊重學生的個性思想,研討學生喜歡的教學辦法,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求、主動協作、主動求知、主動開展。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傳統教學辦法有:講授法、演示法、圖示法、觀賞法、練習法、討論法、溫習法、參觀法、實習法、實驗法等,隨著教育形勢的變化,教學辦法也不時創新,吸收了國內、外教學思想中的合理要素,又添加了與時俱進的要素。如,導學式教學法、引探教學法、「自學·討論·引導」教學法、「讀讀·議議·練練·講講」教學法、六課型單元教學法、目的教學法、程序性教學法、實驗教學法、探究性實驗教學法、單元達標教學法、點撥教學法、高興教學法、自學教學法、啟示式教學的整體設計教學法等,具有一定的適用性、探究性和可操作性,為學生終身學習發明了條件,教學辦法研討永遠在路上。
五、要樹立開展性教師評價
「新課改」理念下的地理課堂教學評價,有兩種功用,一種是強調發揮評價的促進開展功用,另一種是強調教師提高與改良教學理論的功用。評價不只要關懷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要發現和開展學生的多方面地理潛質,依據學生的開展需求,樹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協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我、改善自我、超越自我。
課堂教學評價是課堂變革的「路標」,是促進師生利益「共存」的重要力氣,教學評價還能使教師更好地深思和總結本人的教育教學工作,提升教育教學技藝和程度,鼎力推進學生的創新與開展。展開課堂教學評價的行為應是動態、生長和變化的,要對學生的終身開展擔任。開展地理課堂教學評價不是反對學生應有的審定和評選,而是優化和調控教學過程,從而協助教師探究最有效的教學形式。一次有影響的課堂教學評價,還能為整個教學活動提供動力和導向,以更好地效勞於地理教學。
六、要研討校本課程的開發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校本的課程開發」含義不同,前者的重心在「校本課程」上,把校本課程視為一個課程板塊,與國度課程、中央課程一道構成根底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整體。「校本課程的開發」的范圍具有肯定性、自主性、適用性,要在有限的范圍內活動。而「校本的課程開發」的主體可表現為不同層面,能夠是國度的,也能夠是中央的,還能夠是學校的,既能夠針對局部課程,也能夠針對全部課程。所以說,鄉村學校研討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要突出興味性和生活性,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愛父母的思想感情。
我們要藉助雞西的總體開展規劃藍圖,打造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例如,組織學生參觀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留念館,就具有嚴重的教育意義,由於這是我省獨一的一座全面反映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抗戰歷史的專題留念館,坐落於雞西哈大河紅色文化的發源地——雞東縣東海鎮。留念館以文字、圖片和實物的方式全方位展現東北抗聯第四軍降生和開展的進程。從研討地理學的角度講,學生應該記住「留念館」在雞西地域的地理位置,讓「留念館」成為學生心中的地理景觀。
㈤ 鄉土地理教學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是怎麼樣的
一、鄉土地理教學的目的
鄉土地理是指本鄉本上的地理。課程標准把「鄉土地理」作為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課程標准中所指出的:「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課程標准中的這段話包含有四層意思:
l.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
雖然鄉土地理講的是學生家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許是學生熟識的,但是,這並不等於學生已認識和理解了家鄉的地理環境,這中間還有一個將感知提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鄉土地理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幫助學生以實踐和綜合學習為主要學習途徑,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
2.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鄉土是學生觀察、了解祖國的「窗口」,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對祖國有更深切的感受,從而有助於學生萌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因此,課程標准把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
3.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鄉土地理」的教學安排在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的最後部分,並作為綜合學習的載體是因為這肘學生通過學習「地域和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有可能將所學得的地理方法運用於鄉土地理的學習;同時.由於"鄉土地理"所屬的范圍就在學生身邊,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踐,因而更利於學生好展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因此,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對於提高學生的國民素質是十分重要的。
4.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課程標准中要求:「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徵,體現太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們在反思人類改適利用自然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只通過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是難以真正確立的;而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結合觀察、考察、調查等實踐分析自然條件對家鄉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以及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等事件對家鄉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理論聯系實際中才能逐步確立。換句話說,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確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鄉土地理的學習只能較好地體現了這種實踐。因此,課程標准也把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
二、鄉土地理教學的意義
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實現上述教學目標也就能充分體現學習鄉土地理的重大意義。
l.一般說來,鄉土是學生自幼生活並在這里成長的地方,因而也是學生所熟悉的地方通過鄉土地理學習,能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家鄉伴隨自己成長而發生的變化。也就是說,鄉土地理具有更貼近學生生活的特點。因此象鄉的山山水水、家鄉人民的勤勞奮發的精神、家鄉的
變化等等,這些都是學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動的事實,其遠勝於一般地理教學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圖片展示或錄像等音像展現的事實因而也就更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同時,家鄉的故土情結,可以激發學生樹立改造家鄉、建設家鄉的崇高志向,這就有助於促進學生將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付諸實踐。
2.鄉土地理的學習,因其可緊密聯系當地社會和經濟建設的實踐從而能有力地促進課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聯系。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中所涉及的諸如區域地理位置的評價、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分析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生產的地理因素、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
防災減災等地理基礎知識以及繪制地圖、地理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學生都可緊密結合鄉土地理的學習應用於地理實踐。
3.這樣的地理實踐還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因為其打破了封閉式的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在象鄉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通過自由選擇家鄉地理環境某幾個要素或某一要素開展綜合或專題的研究,這對培養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無疑是極為有益的。
4.通過這樣的地理實踐,不僅有助於培養、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還可在考察、調查等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㈥ 哪位朋友教教我《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怎麼寫
額.....這個有點難...好吧,你聯系我我偷偷告訴你
我先給你弄個樣板,我這個也是網路出來的哦
一、課題研究的前期工作
十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作品二等獎。2005年5月,作為活動總結性論文《「走進鄉土——南村人文考察」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與思考》,獲廣州市中學歷史教學2005年論文年會論文評比二等獎。
2、(2005、7—2007)學科課題研究與校本課程開發實驗階段
2005年7月開始,我校英語、歷史、地理分別申報課題——《南村地區人文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研究》」、「《<番禺歷史與社會>(暫名)鄉土讀本的開發》」、《Finding the lost history in nancun Town》、《快速城市化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初探——以番禺區南村鎮為例》四課題成功獲廣州市番禺區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區域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第二批和第三批立項。課題成果取得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的良好成果,標志著我校校本課程研究由學科實踐活動進入學科課題研究與校本課程開發實驗階段,為開展全校性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如英語科課題組以《南村人文讀本》為藍本翻譯開發了《Finding the lost history in nancun Town》學科校本教材,課題組把南村本土文化與英語科課堂教學相結合,將統編教材提及的傳統文化例子用本土文化作替換,盡量在英語課堂的相關主題中進行滲透,利用本土資源運用到真實的交際情景,讓學生進行模擬交際。此外,他們嘗試在課堂教學和平時的測試中作為閱讀材料,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整體的英語教學效果;地理科組王小慧、高健儀老師主持申報的《快速城市化地區失地農民生活狀況調查——以番禺區南村鎮為例》課題,緊扣社會實際,以學生周邊的事作為研究對象,設計了《快速城市化地區失地農民生活狀況調查》開展問卷調查,收集了關於失地農民生活狀況的第一手資料。一方面,在該課題進行過程中,學生全程參與了整個調查研究活動,參與問卷調查設計、調查、統計,而且讓其根據調查時自己的感受,撰寫小論文培養了學生調查研究能力,深刻認識到失地農民問題,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課題研究所建立的資源庫與課題組繼續開展的「南村鎮城市發展歷程研究」共同構成我校「城市化研究」校本課程和鄉土地理教材的一部分,該課題的學生成果還獲得番禺區開放性作品一等獎;
歷史科組課題《南村地區人文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研究》的主要成果——《南村人文讀本》全面梳理了南村地區的人文資源並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滲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成果,由南村鎮人民政府出資、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廣州地區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鄉鎮地方歷史教材,免費發放到南村鎮轄區內中學以及部分小學作為鄉土歷史文化讀本,對承傳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義。2007年1月, 《南村人文讀本》獲「區域性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優秀著作二等獎。作為課題成果主要之一的論文《新課程改革視野下的鄉鎮地方課程資源開發——《南村人文讀本》開發背景與編寫體例探析》先後獲廣州市「教育創強與校本科研學術研討會」及教育教學論文評獎活動一等獎、番禺教育學會第19屆年會論文一等獎、「廣東省教育學會2007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徵集和評選二等獎,2007年9月發表於《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歷史科組的另一課題《<番禺歷史與社會>(暫名)鄉土讀本的開發》的結題報告獲「區域性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優秀研究報告二等獎。作為課題成果主要之一的論文《區縣地方課程資源開發的新嘗試——《番禺歷史與社會》(初稿)鄉土歷史讀本的編寫體例與成果特色》獲2007年度廣州市中學歷史論文年會評比一等獎。
2005年11月14日, 我校歷史學科曾代表番禺區歷史科參加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小學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與實驗」高級研討會(沙灣紅基小學現場會)並作了題為《新課程背景下的鄉土歷史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思考——番禺區南村鎮鄉土歷史讀本(教材)的開發歷程與探討》的發言,得到了與會的全國教育專家和名校長、教師的廣泛好評及區、市教育主管領導的肯定;2007年3月, 我校歷史學科參加番禺區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所舉辦的「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區域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結題鑒定匯報會,作《<番禺歷史與社會>鄉土歷史讀本開發與利用》的研究成果匯報發言。
3、(2007——今)校本課程的整合與全面鋪開、特色發展階段
到2007學年第二學期,番禺區區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域發展已經步入第三個階段,而剛剛完成結題鑒定的番禺區十五規劃課題「區域性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也將進入課題深化與成果推廣階段,再者,像生物、地理、歷史等學科已開展多年的開放式考試(查)也將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07年9月28日,我校申報的番禺區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南村僑聯中學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正是在這樣的科研大背景下被批准立項的,與此同時,我校已成為全國「十一五」規劃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可成化研究》實驗學校。
所以,我們很幸運有了以上的教研背景,我們將整合轉化、完善、提升我校在學科實踐活動階段所形成的,現有的學科活動和校本研究成果,依靠本校的教師,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和特長,同時依靠校外教育專家的智力支持,以綜合實踐活動為突破口,建立起一套包括校園文化在內、能夠提升學生鄉土人文素養,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喜愛並願意為之去實踐探索的校本課程、摸索出一套適合學生實踐、體驗、感悟的校本課程實施的策略。從而逐漸積淀起學校人文精神,最終實現南村僑聯中學特色品牌的發展。
二、為什麼要開展本課題研究
1、是實施新課程的需要
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建立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組成的三級課程管理體系。校本課程指學校自行規劃、設計、實施的課程,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國家新課程改革要求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要著眼於發展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特長,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體現師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其具有鮮明的學校特色。其基本定位是非學術性或者說是興趣性的,強調以學校為主體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滿足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專家,開發的目標指向是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實現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特別是使學生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難以滿足的那部分發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滿足,從而使學校能夠更好地體現辦學特色,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和諧有個性地發展。
2、是學校特色發展和提高教育教學的內在需要
校本課程的關鍵要把握好「校本」和「發展」兩個方面,即應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形成和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的發展。南村僑聯中學是一所由鎮政府牽頭,港澳同胞聯合捐資興建的公辦農村初級中學,近年來,隨著南村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鎮政府加大對我校基礎設施的投入,我校在學生素質,教師專業技術能力,教育教學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學校期末考試和中考多年超過區平均分。但學校教學中偏重知識灌輸,偏重於學科知識的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運用層面上,忽視思維發展、能力培養的現象還較多有存在,開展校本課題研究,幫助教師改變學科教學上,重知識傳授和考試分數,輕思維能力、思維方式,尤其輕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傳統教育模式,從而為推動學校的素質教育,創建特色學校,開發有主題的、綜合性的、探索性的、以專題活動為載體的校本課程進行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3、是促進教師發展的需要
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還在於促進教師的發展。新課程對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提出了明確要求,教師以往的專業發展主要集中於教學、教育手段和方式等。課程資源的開發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本身構成了課程實施中最有價值的課程資源。
我校教師通過參與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促使教師深入思考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導教師從成功的經驗中尋找生長點,從面臨的問題中尋找突破點,在教育發展趨勢中尋找結合點,在自我完善中尋找跨越點。促進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行為,從「知道做什麼」和「知道怎樣做」向「知道怎樣才能做得更好」的方向提升,為教師專業化成長提供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舞台。
4、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新時期一項重要戰略決策。而素質教育實質是和諧的,人本的教育。構建和諧社會有賴於構建和諧教育,使得社會通過人的素質提高變得更加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有序。構建和諧教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標。美國教育家愛默生說過:「教育的秘訣是尊重學生。」尊重學生,首先要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情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的教育部門在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方面時,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片面性,其突出表現就是重視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忽視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思想品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素質教育的提出,就是試圖將學生從原有的應試體制中解放出來,搭建使人的基礎素質和個性特長都得到發展的平台。
所以,以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為突破口,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實踐能力並建立長效機制,形成校本教育系列課程,將使學生獲得張揚個性的機會,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達成和諧教育的目標。
與此同時,運用新課程所倡導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整體優化的大教育觀、和諧有序的教育過程觀、能動發展的學生觀、民主融洽的師生觀等理念,在課堂教學這個特定的時空范疇內依據教學的主客觀條件,通過創設和諧的環境,設計教學活動程序,選擇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等有效策略,促使學生身心素質全面和諧發展,個性愛好主動發展,實現社會需要與自身發展需要的和諧統一。
5、是建設特色校園文化的需要
我校所在番禺區南村鎮,社會經濟發達,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資源薈萃,2007年底被評為「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但作為教書育人的校園,南村僑聯中學人文環境尚顯單調貧乏,配合新一輪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結合鎮政府對學校的第三期建設,學校運用南村鎮天獨厚的區域人文資源,建設校園文化,創建學校特色和品牌已經是順理成章,營造教書育人的人文氛圍正當其時。我們在建立起一套包括校園文化在內、能夠提升學生鄉土人文素養,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喜愛並願意為之去實踐探索的校本課程教材、摸索出一套適合學生實踐、體驗、感悟的校本課程實施的策略的基礎上,逐漸積淀起學校人文精神,最終實現南村僑聯中學特色品牌的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1、研究目標
通過分析南村鎮僑聯中學的義務教育教育教學水平、人力資源和校園文化現狀,調研和評估校內外課程資源特色與優勢,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以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以學校校舍全面改建為契機,運用校內的教師專業優勢和學生特長,校外周邊得天獨厚的區域人文資源優勢,開發校本課程,建設校園文化,營造教書育人的人文氛圍。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套提升學生鄉土人文素養,貼近於學生生活的校本課程,摸索出一套適合學生實踐、體驗、感悟的校本課程實施的策略,運用到從學科教學、學校德育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辦學宗旨與方向、學校品牌創建、教師發展等方方面面,最終積淀起校園人文精神,形成和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特色品牌的發展。
2、研究內容
(1)調研學校內和周邊地區可資校本課程研究利用的人文資源與價值評價。
我校所在的南村地區是廣州南拓番禺的首要地區、「華南板塊」的核心地區,歷史上人傑地靈,物寶天華,是番禺乃至廣州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為適應急劇都市化的趨勢,發展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前瞻性的社區文化已是大勢所趨。我們將在原來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我校教師的專業優勢,進一步挖掘南村可資校本課程研究利用人文資源並進行價值評價。基於對南村地區人文資源的初步調查和對地方課程開發的普遍價值取向的分析,我們認為,南村地區人文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取向應該是:第一;培養學生了解南村、熱愛南村、服務南村的情感與價值取向,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第二,保護和傳承南村地區雅俗共生的文化形態和優秀文化傳統;第三,促使南村地區包括天然和尚、黎遂球、高劍父、鄔慶時、崔蔚林等文化名人的優秀文化和學術傳統,海雲詩書派、植地庄、七星崗抗日事件所體現的優秀地域品格精神,即堅貞不屈的民族精神,員崗飄色、南村刺綉、龍船頭製作等所體現的優秀民俗工藝文化,從余蔭山房、鄔氏光大堂、黎永思堂和大量古民居等所體現的嶺南廣府民系優秀建築藝術等一系列優勢文化與教育部門提倡的主導文化的融合。
(2)建構和開展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突破口
2006學年開始的番禺區區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域發展已經步入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模式推動階段,第二階段是課程規范階段,第三階段是特色發展階段。我校將以建構和開展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突破口。首先是建構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設計模式。課程包括四個基本要素: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課程設計就是對課程的四個要素進行規劃,並遵循一定的開發流程(模式的基本結構);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設計模式就是將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按照一定的流程進行設計,本研究主要採用系列專題模式、即活動領域——活動主題——研究課題——探究問題。
其次、是探究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課程化體系。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課程化體系,第一層是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第二層是課程化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第三層是課程設計的模式,具體如下:
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開發
整合
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
———————————————————————————————————————
活動領域,例如:人與社會 課程目標
活動主題,例如:走進傳統文化 課程內容
研究課題,例如:走近南村歷史名人 課程實施
探究問題,例如:南村歷史名人對我的成長產生了什麼影響? 課程評價
第三、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實施的操作體系,按照理論學習——專家指導——課程開發——課程實施——反思提升——形成成果的流程去操作。
(3)校本課程開發
開發校本課程,使之成為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如通的設計與製作,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展示班級風采,提高學生對班級的認同度,從而建設各具特色、積極向上的良好班風。通過對教室、辦公室和走廊內科學、文化氛圍的營造,創設良好愉悅,人文氣氛濃郁的工作環境,提高師生的文化藝術品位,豐富其精神世界,建設具有生命活力的校園文化烘托出一種濃厚的育人氛圍,為學生發展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做好准備,塑造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品位高雅的校園文化。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一項具有持續性的專業活動。它需要有一種理性、民主、科學決策的過程或步驟:
第一步: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學校教育哲學、調查學生需求、分析學校資源、把握社區發展需要等等。第二步:根據情景分析,建構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模式。包括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總體目標,制訂開發實施計劃,設計校園文化建設方案等。
第三步:組織和實施,包括選擇安排知識或活動序列、班級規模、時間安排、資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事項。開展校本課程開發與試驗。
第四步:評價與改善,包括涉及教師、學生與課程方案三方面的評價內容與方式、結果處理、改進建議等的小組和全校交流評價。
校本教材開發包括各學科校本教材課系列(包括語文、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美術等人文學科),德育活動系列,綜合實踐系列,學校德育教育校本教材開發,學校品牌創建校本課程開發等。
(4)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環境包括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開發校園環境課程是體現素質教育和學校特色的新型課程。校園環境課程無所不在,它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從校園文化課程中會學到有益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或態度。
其中,物質環境包括學校的校園建設和設施;社會環境包括教師同事關系,師生關系,同學團體,獎懲制度等;文化環境包括學校或班級文化,如校史,校風,儀式或活動,如升旗,班會,學校大型活動等。這是實現環境育人的的重要途徑。
我校將要開發的校園文化成果包括:
物質文化成果:提取南村乃至番禺地區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古跡和歷史人物,如員崗村東漢古墓出土文物、禺南開拓第一人——東晉陳玄德將軍、明末清初天然和尚、海雲寺與「海雲詩書派」、抗清民族英雄、牡丹詩狀元——黎遂球、清末洪兵起義與賁南書院(沙茭團練總局)、嶺南畫壇三傑——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廣游二支隊與植地庄、七星崗抗日等設計成人物群雕或浮雕的形式,形成南村歷史文化名人廣場雕塑(場文化)和南村地區重大歷史事件群雕牆(牆文化),嶺南畫派,海雲詩歌,海雲書法經典作品長廊(廊文化),還有教師辦公室文化;
非物質文化成果:包括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校訓,校徽、校歌,校徽,教風,學風,形成一系列作為新生入學校史教育素材;班級的班徽、班旗等。
2、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閱和收集大量與本研究工作相關的資料,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幫助研究工作順利展開。
2、調查研究法。調查學生的需求和建議,調查分析教師、社會和學校教育資源狀況,獲取校本課程的設計與編制方面的信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社區調查等。
3、行東研究法。立足於解決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實際問題,要求學校行政引領,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有關人士共同參與,積極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實踐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科學化,最終上升為經驗,以指導後階段研究工作。
3、研究組織
課題主管部門:番禺區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所
領導專家顧問組:
盧炎安(番禺區南村鎮人民政府鎮長)
陳乃權(番禺區南村鎮人民政府副鎮長)
吳岳冬(番禺區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姜 濤(番禺區教科所,副教授)
馮永廣(南村鎮教育指導中心主任)
陳志禧(番禺區南村鎮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
張志海(番禺區南村鎮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
課題組組長:馮少豪
課題組主要成員:肖東平 卞廣清 朱光文 張鳳雲 高健儀
羅偉豐 姜華 黃嘉斌 曾慶文
4、研究分工
馮少豪:負責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全面策劃、體統,課題研究經費的籌措等;
肖東平:負責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管理、協調各學科與子課題之間的關系等;
卞廣清:負責組織課題理論學習、課題申報與開題報告撰寫、修改,組織課題開展等;
德育美術組:
張鳳雲:負責「兼愛思想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模式研究」子課題和「嶺南畫派鄉土美術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
歷史組:
朱光文:負責撰寫、修改開題報告、「地方歷史課程資源開發與校本化研究」子課題研究;
組員:譚春媚
英語組:
黃嘉斌:負責「南村鎮鄉土特色英語教育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唐容珍、何燕瓊、劉善靜、崔燕梅
地理組:
高健儀:負責「南村鎮鄉土地理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王小慧
政治組:
曾慶文:負責「南村鎮鄉土人文政治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劉偉民
信息技術組:
羅偉豐:負責「校本課程開發與信息技術資源庫建立」子課題研究;
組員:
語文組:
姜 華:負責「海雲寺詩派語文鄉土詩歌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活動」、「中學語文古典詩歌選編」兩子課題研究;
組員:吳道政
5、研究進度
第一階段(2007.9——2008.2):准備醞釀階段。
(1)轉化、完善、提升我校現有的學科活動和校本研究成果;
(2)組織專家講座、課題理論學習、校外學習等;
(3)課題論證與申報;
(4)各子課題組開展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料搜集、整理
(5)學科根據學校的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制定本學科的課程計劃。各子課題和科組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劃和申報,包括各課題行動研究方案和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6)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2008.3——2009.2):全面實施階段。
(1)全面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2)匯編教師教學論文(或教學案例)集,校本課程系列成果,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作品集等;
(3)結合學校第三期工程建設開發校園文化:包括場文化、廊文化、牆文化、辦公室文化等物質文化,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校訓,校徽、校歌,教風,學風等非物質文化。
第三階段(2009.3——2009. 9):總結、鑒定、交流階段。
結題報告、專家鑒定階段性交流總結(結題報告、音像資料、成果展示)
6、經費分配
(1)經費的來源: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資助0.5萬元,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政府資助5萬元,學校自籌0.5萬元,總計6萬元。
(2)經費的分配:
專家顧問費:1萬元
科研業務費:2萬元
圖書資料費:1萬元
印刷出版費:2萬元
7、預期成果
(1)課題結題報告;
(2)編成「南村僑聯中學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成果系列叢書:
a教師論文(或教學案例)集;
b校本課程分為「四個系列」——學科活動系列、德育活動系列、綜合實踐系列、校園文化課程系列等,四種類型,讀本類、學材類,教材類,專題資源庫類等;
c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作品集;
(3)校園文化開發成果(方案),包括結合學校第三期工程建設開發的校園文化成果,包括物質文化成果:南村歷史文化名人廣場雕塑(場文化)和南村地區重大歷史事件群雕牆(牆文化),嶺南畫派,海雲詩歌,海雲書法經典作品長廊(廊文化),還有教師辦公室文化等;非物質文化成果:包括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校訓,校徽、校歌,教風,學風,形成一系列作為新生入學校史教育素材;班級的班徽、班旗等。
(4)課題成果資源庫或網頁。
㈦ 鄉土地理的鄉土地理教學的意義
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實現上述教學目標也就能充分體現學習鄉土地理的重大意義。
1.一般說來,鄉土是學生自幼生活並在這里成長的地方,因而也是學生所熟悉的地方通過鄉土地理學習,能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家鄉伴隨自己成長而發生的變化。也就是說,鄉土地理具有更貼近學生生活的特點。因此象鄉的山山水水、家鄉人民的勤勞奮發的精神、家鄉的 變化等等,這些都是學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動的事實,其遠勝於一般地理教學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圖片展示或錄像等音像展現的事實因而也就更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同時,家鄉的故土情結,可以激發學生樹立改造家鄉、建設家鄉的崇高志向,這就有助於促進學生將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付諸實踐。
2.鄉土地理的學習,因其可緊密聯系當地社會和經濟建設的實踐從而能有力地促進課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聯系。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中所涉及的諸如區域地理位置的評價、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分析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生產的地理因素、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 防災減災等地理基礎知識以及繪制地圖、地理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學生都可緊密結合鄉土地理的學習應用於地理實踐。
3.這樣的地理實踐還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因為其打破了封閉式的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在家鄉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通過自由選擇家鄉地理環境某幾個要素或某一要素開展綜合或專題的研究,這對培養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無疑是極為有益的。
4.通過這樣的地理實踐,不僅有助於培養、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還可在考察、調查等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