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地理環境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地形是西南向東傾斜,地處珠江三角洲的沖積平原,河網交織,區內河道起源於西部,均流入橫門水道注入伶仃洋。
橫門水道:橫門水道上接小欖、雞鴉、石岐水道,在港口鎮大南尾匯流而成。因此水道流向為橫向,出口處象橫開的口,故稱橫門。出口處的小島稱橫門島,水道稱橫門水道。水道向東流經民眾、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朗等3個鎮區的邊界,至橫門島馬鞍則分南、北兩支分流入珠江口。由大南尾至馬鞍頭河段長12公里,馬鞍頭至爛山河段(北支)長3公里,馬鞍頭至橫門口河段(南支)長3公里,總長19.87公里。流經本區河面平均寬500米,低潮時水深3.5~6米,設一等航標,可航行1000~3000噸位輪駁船,是江門、廣州、梧州等地區通往中山和港澳地區的主要航道之一。中山港坐落在橫門水道兩岸,是區農田主要排灌河,排灌面積7800畝。汛期最大流量8220立方米/秒,在西北的石岐水道的東端河口,築有東河口水閘,凈寬160米,為中山市最大的排水灌溉、防洪防潮水閘。
地下水源: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部,原鵝盆墩地面,昔日是狗坎田有1眼溫泉,泉深1.2米,直徑0.5米,泉面不斷有氣泡冒出,水溫燙手,達70C度。
❷ 有誰知道廣東中山的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
中山人過年的習俗,與中原大部分地區的漢族習俗一樣,實質上是指過春節。《左傳·僖公五年》稱:過年為「臘祭」。西晉杜預註:「臘歲終祭眾神之名」。意思即一年農事完畢,為報答神的恩賜而舉行的拜祭活動。過年,在古代乃是祝賀豐收的喜慶日子;同時也是拜祭的日子(這里拜祭的是菩薩而不是先祖)。如《穀梁傳·桓公三年》中所說:「五穀皆熟,為有年也。」而甲骨文、金文中的年字,都是果實豐收、谷穗成熟的形象。但中國古代歲首的時間不盡相同,直到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年至87年),落下閎、鄧平等創制了「太初歷」,才明確規定以夏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史記》稱:正月初一為「四始」,即:「歲之始、時之始、日之始、月之始」。並把正月初一定為夏歷新年。孫中山先生領導推翻清皇朝的辛亥革命後,宣布我國採用公元紀年,以公歷元月一日為新年節日,以夏歷(俗稱農歷或舊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由於歷代沿襲之故,中國人習慣上稱公歷正月初一為元旦,而把農歷的正月初一稱為「新年」,因而過春節亦稱為過年了。
自古以來,過年均有祭祀、朝會、宴飲、占卜、迎神、賀年、玩賞等禮儀活動。而漢族人過年,其活動更為特別隆重。中山的古人也循之。從古到今,中山人「過年」的習俗,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掃屋:
掃屋,亦稱為掃塵。這種風俗由來已久,大致與中原漢族地區的「掃房」習俗相似,是過年前夕必不可少的一種習俗。「年廿八(即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洗邋遢」為中山人過年前的一句口頭禪。掃屋實質是以大掃除的形式來送舊迎新。但是過去中山人掃屋,是頗為講究的。
掃屋開始時,先掃門口,再拿起長掃帚或是雞毛掃、竹枝等工具在門楣上下劃幾劃、掃幾掃,然後就從外到里一直掃進去,即從大廳掃到廚房、從屋頂掃到地下。這里有那麼一句俗話:「好的掃入,壞的掃出」。而掃屋的工夫,一般是由家中的男性做,與此同時,家中的女性就負責家裡的洗刷工作,包括:洗擦門窗、抬椅雜物、大小碗碟、茶杯、茶壺、飯煲炒鑊、灶頭等等,無一例外,另外,家中的所有床上用品、大人、小孩的衣物等等,都要大洗特洗至干凈為止。這種大掃除的習俗,與其他風俗習慣一樣,不竟還是摻雜了封建迷信的東西,因而,傳統上的年前大掃除開始前,必須要「擇日」才能進行。雖然,過去從農歷十一月下旬就有人掃屋了,但均要找本黃歷、通書來「擇日」,不管是富、是貧的家庭,年前掃屋之日不能是「赤口」、「破日」,或是「大事不宜」等日子,尤其是要避開「火星」之日,當然最好是「黃道吉日」了。另外,過去中山人普遍有拜祭菩薩的習俗(一般在農歷的初一和十五,中山人多有燒香拜佛的),因而清晨大掃除一開始,首先就是「洗菩薩」,洗菩薩所用的水,雖不是「聖水」但也不能用一般的干凈清水。洗菩薩的水要放進幾片「碌柚」(柚子)葉,這樣做據說是可以「辟邪」,還表示家裡的主人「神心」,這種工作,一般是由家中的女性來做。
2、辦年貨置新衣:
正所謂「年關緊過債」,中山人在過年前的一頭半個月里,就開始忙於辦年貨了,舊社會中山的農村商店較少,貨源也不是很充足,因而挨年近晚時,農村的群眾便紛紛到石岐城區及各鎮區府所在地的農貿集市去購置年貨,諸如:買紅線、紙寶哪,裁新衣服哪,執齋料、買糖果、餅食哪,賣臘味哪,以及柴米油鹽醬醋茶,干鮮果品糖冬瓜、糖蓮子、紅瓜子及各種各樣的水果等等,應有盡有一大籮。尤其是家中的米缸更要躉足「落腳糧」,所謂「常滿」,就是從這里引伸而來的。人們在春節前碰面第一句便是「辦齊年貨未?」這是中山人過去在春節前,最普通的一句口頭禪了。直到今天,每逢過年前的「圩日」(農貿市場)或各大商場,都可見人山人海的景象,可想為著過年,中山城鄉的人們是多麼緊張,多麼重要啊。同時,這種置辦年貨的習俗,也相應帶旺了城鄉的商店。在中山,尤其是婦女對置辦年貨更為著緊。
3、炊年糕炸煎堆:
中山各地過年時,有句俗語:「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而「炊年糕」這種習俗是中山人過年較有特色的風俗。外地人初到中山,乍一看見那些「生毛發普」(糕面上長出五顏六色長毛、發酶的糯米糕)的年糕,都笑中山人「戇車」(傻瓜的意思)。但盡管人家笑話,中山人過年炊糕的習俗,卻歷代相沿至今不改,且成為中山人過年的一件大事。同樣,炊糕也要「擇日」,都要選在過年前吉日的凌晨,各家各戶的主婦們便起床凈手裝香拜神,然後開始工作,用糯米椿成粉,混合黃(紅)糖漿,搓成整團的糊狀,加上咸豬肉、鹹蛋黃等佐料放在用蕉葉、竹葉等墊底的竹蒸籠里,用慢火炊十多個鍾頭而成。年糕蒸好後,要說上幾句吉祥大利的好話,恭恭敬敬地供放在廳堂上,然後還放上紅棗,欖仁及一封「利是」、掛上兩個紅桔等物,直至過了年(即過了年初一以後)才開糕。取其意為:「年糕年糕步步高」、「快高長大」等寓意。
這里有一習慣,就是在炊年糕期間,家中的小孩不能講錯說話或講不吉利的話,只能講好話,要不然就會炊成半生不熟的「生米糕」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封建習俗影響,中山人認為:炊年糕炊得好與壞,是對將來一年的運景好壞的象徵,所以小孩的說話也很重要,俗語講:「童音無戲言」,恐怕也是一個論據吧。
除了炊年糕,中山人還有「埋年煎堆,人有我有」之俗語。「年糕」以「高」的諧音意為「年糕年糕年年高」。而「煎堆」(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的粉團,用花生油炸成的一種食品)卻以其圓與漲滿之形,意為人事兩團圓之意。另外,由於煎堆炸好後是金黃色的,有如金元寶一樣,因此中山人俗語講:「煎堆轆轆,金銀滿屋」。可見過年前炸煎堆這一習俗,中山人過去是較為重視的。加上炸煎堆所費無幾,又能取其好意,因而中山人過年多有炊糕炸煎堆之習俗。另外,還有炸「油角仔」、炸「蛋散」等習俗。民國後,中原地區的包餃子、炸餛飩等飲食習俗,也在中山流行。
4、掛揮春貼門神:
掛揮春俗稱掛桃符,此乃漢族的傳統習俗之一,由於中山人多是中原氏族南遷而聚居的,此傳統習俗亦循之。據西漢·劉安《濰南子》記載:「桃符以兩塊長約七、八寸,寬一寸余的桃木做成,上書除禍降福的吉利話,歲首釘於大門兩側,以驅鬼避邪」(這里有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在此不提了)。這種掛桃符的風俗沿襲至五代(公元907-960年)的時候,開始有人將聯語題寫在桃符板上而稱為春聯,文字上記載的是《宋史·世家·西蜀》: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昶以其非工,自翕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恐怕這是中國最早之春聯了,而揮春則是在過年之前即席揮寫或印成對聯的聯句,特別是在鄉村,多有請村中有文化、書法好的人幫忙寫揮春,而商人習慣上是從集市上或文人雅士、書法家等手中購買、雅屬,於春節前夕,多在年卅晚,貼在或掛在大門兩側,稱為春聯。春聯多以吉利言語,祈望美好生活之詞語組成,從對聯中,人們可看到主人的工作職業。這一習俗沿襲至今。
除了掛揮春,還有貼門神之習俗。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有這么一段記載:「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據說,貼門神這種習俗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貼門神開始流行時,是為了驅邪鎮鬼,這與過去掛桃符是並存的,因而歲時貼門神是貼鍾馗打鬼的畫和「神荼」、「郁壘」的字,直至現在,我們還可看到一些區鎮,尤其是客家人居住的山區,還可以見到「神荼」、「郁壘」字樣的門神。相傳宋代開始,人們為祀三國時的關羽,並將關羽稱為關帝,遂將其繪成年畫作門神,貼於門上,也有一些巧手之人自己繪制或剪貼一些喜慶歡樂的年畫張貼,這就將貼門神改稱之為貼年畫了,而這種習俗也與掛揮春並存流存至今。一般貼門神多在年卅晚的晚飯後,也有在年初一大清早張貼的,主人在貼門神之前要燒香、燒炮仗,並要在歷代祖先的神主牌前說上幾句吉利的話,再出門口恭恭敬敬貼上。古時的人喜採用「圖像意念」,如福、祿、壽三字,多採用蝙蝠、方孔錢、桃子等圖象的物品,來表示吉祥的意念,更有人將福字貼倒過來貼作門神,這種倒貼福字的習俗,是取其諧音「福到」或「到福」的意思。
5、守歲團年燒爆竹:
農歷十二月三十晚,稱之為除夕夜,也稱為年卅晚。在除夕的下午,不管在外地的或是已成家立室搬出居住的男性(外嫁女一般隨夫家)和出外打工的未婚女子,一般都舉家提著年貨賀禮等返祖家吃團圓飯。團圓飯做好後,一般是先敬祖先,就是講先拜祖先,後全家團聚吃飯。中山人吃團圓飯時的菜式主要以豬、雞、鴨等家禽,以及魚丸、肉丸、發菜等菜餚為主,多為九道菜式,中山人習慣上稱之為「九大簋」,取其意為「長長久久」、「合家團圓」、「新年發財」等吉祥意義。飯後,一家老少濟濟一堂,吃瓜果,閑談家事或進行各種游戲。而小孩子們則走到屋前屋後空地燃放煙花炮仗或點燃燈籠互相追逐玩耍,直至深夜(有些還通宵達旦)。到了子時(即夜晚十二時)各家各戶就大放煙花爆仗,以示送舊迎新。
這里,除了一家團圓的意思之外,還有送舊迎新,祝長輩長壽健康,新的一年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等意義。俗語講「守冬爺長命(即冬至),守歲娘長命」。在《牟平縣志》上有這么一段:「年終為除日,……子弟稱觴,為長春壽,環侍香案,通夜不寐,謂之守歲」。
中山另一習俗,就是在除夕團圓飯後,由長輩向晚輩,尤其是給孫子、孫女這些小字輩們派利是。古時,使用方孔錢幣,長輩就用紅線穿編成串,掛在家中的小字輩脖子上或腰間,又或是放在孩子們的枕頭下,據說這樣可以辟邪驅鬼,因之亦稱為壓歲錢。解放後這種風俗因使用的錢幣不同,以及破除封建迷信以後,這些壓歲錢改用紅紙或利是封包住,放於孩子袋中或交給孫兒手上,讓孩子們買文具玩具或買零食、煙花炮仗等了。但總的來講還是一種祈望祝福的意思,即希望小字輩們在新的一年裡,「快高長大」、「健康成長」這樣的一種吉祥意義。
6、初一拜年派利是:
《香山縣志》載:「元日拜年,燒爆竹,禁灑掃」。按中國舊俗,農歷正月初一,稱之為年初一。這天早晨天還未全亮(確切地說,在年卅晚子時),城鄉各地就相繼點燃炮仗,獅鼓也響個不停,從而使各家各戶的大門口都鋪滿紅色的炮仗紙,加上各家門口掛起的春聯門神(年畫)更是滿目皆是紅光輝影。真可謂是開門紅了,同樣是取其吉祥大利之意。
早茶後,城裡鄉村,各行各業的人群就扶老攜幼湧出家門,穿紅著綠,梳靚頭發,手提禮品走街穿巷,到長輩或親朋戚友家去拜年了。這種習俗源於何時,無從查考。據《宛平縣志》記載:「正月元旦,五鼓時,百官入朝行慶賀禮,民間亦盛服焚香,禮天地,祀祖考,拜尊長,及姻友投刺互答,曰拜年」。恐怕中山拜年之俗也源出於此吧。相傳中山在明清年代起,初一拜年有這樣的習俗:初一早起先拜天地及歷代祖宗,次拜家中的尊長,而後是家中各人,由大至細,對尊長要行大禮,致賀詞,對小孩要封利是(一般是已婚向未婚的青年和小孩派利是),同輩人之間,只需拱手互賀就行了。家中各人拜年後,男仕們便出門到族中長輩或親朋戚友家中去拜年了。拜年期間,如見到親朋好友的小孩,包括尚未結婚的少男少女,多有互派利是的習慣。在街上碰見熟人均要講上幾句:「恭喜發財」、「新年好」、「龍馬精神」、「添丁發財」等等祝賀話語。
在飲食方面,年初一這天,一般市民都吃齋菜素食為主。究其原因是年卅晚的團圓飯佳餚太多,容易「撐住」消化不良或是吃得太肥膩等緣故,因而年初一多有吃齋的習慣,據一些長輩和宗教界的信眾稱:大年初一吃齋是源自佛家的齋戒習俗。另外在年初一這天不允許掃地;不準用刀剪利器,更要小心打爛碗碟茶杯,如無意中碰跌,則要講上幾句:「落地開花,富貴榮華」、「大吉利是」等吉祥話,然後迅速收拾碎片,如有客人在座,均要講句「對唔住」、「花開富貴」等吉祥如意的說話,以求心安理得。
在中山沙田區一帶,尤其是中山民歌發源地的坦洲地區,還有一種鮮為人知的習俗「初一龍舟周街唱。」如當地俗話說:「初一獅鼓響,龍舟叮當敲,穿街基圍過,百子又千孫……」。過去在年初一清早,在坦洲地區,你會看到當地的一些人手裡拿一根竹子或木棍撐著一條用紅木或雜木精工雕成的,約一尺半長十來公分粗的龍頭或整條木龍,脖子上掛著一面龍舟鼓,鼓上連接著鑼鈸;另一隻手舉著一幅寫有「恭喜發財」、「龍舟送子」、「百子千孫」等字樣條幅對聯的民間藝人,邊舞手中的木龍,邊走邊唱龍舟,凡到了新婚的門戶或有錢人的家宅前,便上前叩門,尤其高聲地唱著民歌,龍舟鼓點也敲得特別熱鬧一些。一般來講,年初一唱龍舟,在過去來講,主要內容是唱百子千孫、早生貴子的主題,為新婚人家祈福,寓意「送子」。這種風俗與畲族的「盤龍歌」有接近之處,歷史上,漢族的習俗多以「麒麟送子」為主,而畲族的「盤龍歌」亦是送子的意思為主,坦洲唱龍舟,一般是以道情或嘆情為主旋較多,但年初一唱龍舟卻是以歡樂的旋律為主,因而在過去,坦洲人年初一大多數都歡迎唱龍舟,演唱者所唱的內容,多是迎合群眾的口味,主要唱「早生貴子」、「多子多福」、「百子千孫滿堂紅」等內容,屋主在聽完龍舟後,則封利是給演唱者。這種習俗至今在坦洲群勝一帶尚流行,只不過內容有所改變罷了。
7、年初二祭財神:
年初二俗稱開年。在四川、浙江、福建等地亦稱為「送年」、「開年駕」等。古時候在開年這天,一早就由家中的男仕以及兒子或孫子用掃把從門口庭院開始向屋門掃去,再從門口向屋內掃地,清掃完畢,就燒炮仗,點香拜祭天地和神台上的歷代祖先,祈求神靈庇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子千孫等等。主要的是祭拜財神(傳說中主管財帛的神),祈求來年財源廣進,過去多為商店和食肆在年初二開市前拜祭,習慣上稱為「開牙」,多做九種菜餚,俗稱為「九大簋」,以示「開門大吉」、「財源茂盛」之意。
這一天與年初一恰恰相反,年初一不能掃地及用刀剪利器,而年初二一早各家各戶都大動干戈,劏雞殺鴨,打掃衛生。在拜祭完畢後,家中各人互相道賀後,已婚男仕便攜妻帶子前往外家給外父外母(岳父岳母)拜年,直至晚飯後才返家。而未婚者則趁此佳節前往戀人家去或好友家去拜年道賀。各醒獅、舞龍隊伍則鳴鑼敲鼓穿街過巷去采青表演,發新年財了。
8、初三赤口潑水灑米禱神:
漢族的舊俗里,大年初三俗稱「豕日」(古代家畜的一種,體肥尾短、鼻長、耳似蒲扇,俗稱豬)。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中有:「……三日不殺豬……」。古人認為正月一歲之首,而歲首的頭七日更為重要,禁忌也特別繁多。古時的人們平時肉食較為缺乏,對於漢族來講豬更是主要的肉食。因而在農村養豬是很重視的,在中原一帶年初三為「豕日」,而「豕」是豬的別稱,所以在年初三之日,人們一早起床,首先要觀看氣候的陰晴來決定養豬業的興與旺、災與難。中山人把這一日稱之為「赤口」,寓意初三這天人們會象豬一樣哄叫不停。過去中山人迷信占卜術,有道士預言,正月初三容易與左鄰右里爭吵不吉利,容易犯「官非」,加之農戶要養豬,更要敬天拜地祈求上蒼庇佑,因而在初三一早,家中主婦則開門潑水灑米,口中念念有詞祈禱祝願,而後返入裡屋,在大堂求神拜佛,以求不犯口角,更避官非,且不出門去拜年,久而久之,逐漸成為一種陋俗。解放後,這種所謂陋俗已逐漸改變,但尚有農村的長者遵循並指責後輩初三赤口不要去拜年。另外,中山個別的人家有稱大年初三為「車公誕」的,因此多在大年初三日到車公廟去參拜,並去轉動廟里的風車、占卜問卦。
9、初七人日炒粉拜神:
漢東方朔《占書》曾載:「歲後八日,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陰則災」。而隋·薛道衡《人口思歸》則有這么一段:「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從史書及前輩老人口中所述,古時的「人日」,同樣是古代早期的一種占卜活動,沿襲至漢魏以後,逐漸發展成為祭祀和社火活動,中山古時候,人日時各家各戶均先拜祭神靈,祈禱人、畜興旺。而後用七種蔬菜或是七種水果,做成羹湯,稱之為「七寶羹」、「七寶齋」,多數人家這天不煮飯,吃齋菜,而更多的是煲粥炒粉或炒麵,飯後紛紛出外參加各種社火活動,直至晚間才返。
自一九八八年以來,中山一班文化人牽頭倡起了以繼承孫中山先生遺志,弘揚「博愛」精神以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慈善敬老」、「扶危濟困」等內容的大型社會公益活動,並在每年的年初七舉行,這就將過去年初七祭祀活動改變為慈善公益的大型社會活動,給人日這一傳統民俗活動注進了博愛、慈善及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觀念和生機,而成為中山的新民俗文化活動,現在每年的年初七中山人都舉行大型的社會公益活動,稱為慈善萬人行,而「提起萬人行、中山人腳板痕(癢)」,已成為中山人新的口頭禪。
10、元宵十五鬧花燈:
據歷代《香山縣志》稱:邑人多信道。而歷史上,元宵俗稱上元、元夜、元夕等,相傳源出於道教。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歷史上有元宵張燈觀賞的風俗,故又稱「燈節」。《香山縣志》則有:「元宵燈火裝演故事游戲通衢,舞者擊鼓以三為節,歌者擊鼓以七為節,又春宵結隊彼此酬唱,曰唱燈歌又曰唱鶴歌」的記載。元夕張燈為謎語懸賞中衢曰「燈信」。古時中山人在十五這日,婦女多到廟宇拜神,尤其是在石岐(現城區)的婦女,多數涌去城西三元廟慶賀上元大帝誕。據史料載:自古以來我國有元宵節張燈觀賞的風俗,在中山到正月十五夜各家各戶則在門前張燈結綵,點燃蠟燭,小孩手提燈籠穿街過巷玩耍,各宗祠更是雲集一群群文人雅仕,掛出燈謎,大擺「射虎」龍門陣。故而,元宵十五又稱為「燈節」、「上元節」、「元夕節」等,是古代最隆重的節日之一,觀燈之俗流傳至今。
元宵這天,人們在飲食上多以全家一起吃年糕、湯圓之類食物,這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寄寓家人團聚圓好,生活幸福美滿,而戀人們則手拖手去拍拖「曬月光」,因而又有人稱元宵節為「中國情人節」。正月十五夜晚,各家門前張燈結綵,以吸引左鄰右里;文人雅仕則在彩燈上寫上謎語、詩詞,讓遊人猜謎或對聯,稱為「射虎」。各大武館則紛紛舞龍、舞獅大展武藝;大戶人家還在祠堂門口空地表演地色(相當於中原地區的「跑旱船」民間藝術)、演戲等。清代期間,在中山的一些地區,如小欖等地,一些民間的社團在元宵那天晚上,還組織以民間故事、典故等為題材的花燈巡遊活動,稱為燈會,男女青年舉燈結伴歌唱,俗稱唱燈歌。因此,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鬧花燈,這種民間社火活動,直至正月十六日晚才結束,稱為散燈。
11、正月開燈與結燈:
《香山縣志》記載:「正月燈節,是添丁者掛燈於祠,以酒脯祀其先。曰:開燈、亦曰掛燈。約俟清明則焚之曰結燈」。其實燈節是正月十五,即元宵節。但中山過去習慣上,凡生了男孩的(即添丁)人家,多數是在農歷正月初二起的一個月內,擇黃道吉日開燈。開燈那日,先到紙扎店定製花燈,一般是定造四個:一個掛在祖先靈前;一個掛在祠堂;一個掛在住宅門官神前;另一個則掛在社稷壇上。開燈那天,添丁的人家必備上一席豐盛的佳餚以祀神,或同時擺上幾台酒席宴請賓客。而各族的祖祠內或祠前的禾堂中,也有本族人祭祖開燈派彩的習俗。既然有開燈,就有結燈。結燈一般在二月二日土地誕日舉行,也有在舊歷三月三清明節前結燈的。同樣,結燈那天,也要備上幾席豐盛的佳餚酬神拜祭祖先和宴請氏族鄉親的。
❸ 中山的具體地理位置交通的描述
中山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處,北接廣州市番禺區和佛山市順德區,西鄰江門市區、新會區和珠海市斗門區,東南連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
全境位於北緯22°11′~22°47′,東經113°09′~113°46′之間。行政管轄面積1800.14平方公里。市中心陸路北距廣州市區86公里,東南至澳門65公里,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市政府設於東區松苑路1號。
中山水陸交通發達。105國道、廣珠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從中山港經海路往香港僅75分鍾,1.5小時車程內可達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五大國際機場;有3個對外貿易港口及11個出口起運點。
中山市交通目前以公路為主、水運為輔,並充分利用珠三角區域其它城市的港口、機場、鐵路等資源。 根據2004年的數據,中山共有公路通車里程1345公里,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74.7公里。2005年,中山新建成和即將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有中江高速公路、太澳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及廣珠西線高速公路,它們和105國道、京珠高速公路、市內「六縱五橫」區域性干線公路一起為骨架,構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加強了中山市與周邊廣州、珠海、佛山、江門等城市的聯系,使市內交通與珠三角區域性交通形成緊密的銜接。
水運交通方面,中山市現有碼頭216個,泊位28個,最大靠泊能力5000噸級。公共碼頭主要集中在中山港區、小欖港區和神灣港區,中山港區的通過能力為40萬個標准箱,小欖港區為30萬個標准箱,神灣港區為25萬個標准箱。中山港集裝箱的年吞吐量為400萬噸,根據中國港口協會的統計數據,中山港是中國集裝箱吞吐量的十強港口、世界集裝箱吞吐量百強港口,是香港、深圳、廣州等港口的重要喂給港。
鐵路
中山市目前還沒有鐵路。乘火車需要到廣州或深圳火車站乘坐,購買火車票,可在酒店的商務中心或火車票代售處預定。規劃中的鐵路有國家沿海高速鐵路和廣珠鐵路鶴山--南沙鐵路。規劃中的城際快速軌道則有廣珠城際軌道交通、廣州機場--澳門線和廣珠城際快速軌道江門支線。
航空
中山市目前還沒有機場,中山市9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個國際機場,可供中山市民使用。遊客乘飛機,要到廣州白雲機場,珠海機場或深圳機場乘坐,購買飛機票,可在酒店或商務中心預定:
國際民航售票處:8873388—331
中山市航空服務公司:8833588
中山國際空運代理公司:8312238(8315794)
❹ 有誰知道廣東中山的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
地理環境
位置
中山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江出海口。地理坐標:東經113°9′2″至113中山市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46′,北緯22°11′12″至22°46′35″。市境面積1800平方公里,東與深圳市、香港隔海相望,中山港至香港51海里;東南與珠海市接壤,毗鄰澳門,石岐至澳門60公里;西面和西南面與江門市、新會市和斗門縣相鄰;北面和西北面與廣州市南沙區和順德市相接;馬鞍和大茅等海島分布在市境東西的珠江口沿岸。
地貌
中山市地形平面輪廓似一個緊握而向上舉的拳頭,南北狹長,東西短窄。地形配置分北部平原區、中部山地區和南部平原區。平原面積約佔全市面積的68%,山地佔25%,河流佔7%。市境三面環水,境內主要水道從西北流向東南,5000多條河涌和人工排灌渠道縱橫交織,互相連通,以沖口門為頂點呈放射狀的扇形分布。中山地形是在華南准地台的基礎上,經過漫長的氣候變化和風雨侵蝕,形成了現在以沖積平原為主,低山丘陵台地錯落其間的水鄉地形地貌。 中山市東區
平原基底是花崗岩,屬淤積浮生平源。全市平原面積約1242平方公里,由低山丘陵分隔成三大片:北部平原,范圍東起張家邊,西至古鎮,北達黃圃,南到石岐附近,面積約850多平方公里,是全市最廣闊的平原;南部平原又稱金斗灣平原,南及東南與珠海市接壤,西南傍磨刀門水道,北和西北背靠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高丘陵,面積約11O平方公里,是市內第二大平原;西南部平原,位於磨刀門水道中游東側,面積近100平方公里,地勢偏低,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下,地下水位高,是市內低層土壤分布地區。灘塗主要分布在市境東面沿海、西南部沿海和河岸,有的已越過橫門外側,面積約150平方公里。全市海岸26公里,瀕臨珠江口伶仃洋一帶,大部分屬淤泥質海岸,由於沖積物不斷下沖沉積,灘塗面積不斷擴大,西、北江河口逐年向外伸展,成為新的沖積平原。 低山丘陵台地位於市境中部偏南,面積約400平方公里。以五桂山為主脈,與周圍諸山形成全市低山丘陵台
孫文西路步行街(3張)地的主體,海拔高度多在100至300米之間,300米以上山峰10多座。山脈行列有卓旗山、旗山、長腰龍山、大尖山、南台山、周東坑山、白雲逕山、五桂山、飛雲洞山等9條山列,其中五桂山最高,海拔531米,山列較連續,地勢雄偉,東南坡延至珠海市境。竹篙山區位於五桂山以西,西至磨刀門水道,面積較五桂山區小,基底以花崗岩為主,抗風化力較強,山勢較高峻,有300米以上高峰5座,最高峰白水林達473米。五桂山區和竹篙山區的低山丘陵,基本都有植被覆蓋;在溪流發育的溝谷,喬木和灌木叢較多。山區丘陵外圍,高度漸降,是廣闊的丘陵和等高明顯的台地,主要分布在沙溪、張家邊等鎮。台地海拔一般在25至50米之間,風化層厚,多已開發成為果園、旱田,市境的文化活動和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這一帶地區。鄉村聚落設置、公路取道,也多與台地有關。
地質
中山市出露地層以廣泛發育的新生界第四系為主,在北部、中部和南部出露有古生界、中生界地層和北部零星出露的元古界震旦系的古老地層。新生界第四系在境內分布廣泛,按其成因類型分為殘積層、沖洪積層、沖積海積層和海積層。地質構造體系屬於華南褶皺束的粵北、粵東北、粵中坳陷帶內的粵中坳陷。粵中坳陷又分為若干個隆斷束,中山則位於其中的增城至台山隆斷束的西南段。市境內斷裂構造發育,分布廣泛,出露清楚。按其走向可分為北東向、北北東向、北西向和東西向數組。褶皺構造,由於沉積岩出露不多,且受斷裂變動和岩漿侵入的破壞,因而褶皺構造多不完整,較明顯的僅有深灣褶皺、雍陌褶皺兩組。礦產資源,由於地層分布比較簡單,因而礦產資源不豐富。固體可燃礦產:泥炭土是中山唯一的燃料礦藏,分布在張家邊,含油率一般在10%左右,部分高達16%至18%。質量較好,但儲量僅100萬噸左右,表土層薄,開采成本低,可供地方作小型露天開采。金屬礦產有磁鐵礦、黑鎢礦、砂錫礦等,均因儲量少,品位低,礦脈分散,開采價值不高。建築礦產:蚝殼,大量分布在北部三角洲平原,埋藏深度不大,厚度可達2至4米,成條帶狀及層狀分布,含豐富鈣質,是市內常用的建築材料之一;石材以花崗岩為主,主要分布在五桂山低山丘陵區;高嶺土,主要分布在環城和張家邊等地。
水文
中山市河網密度是中國較大的地區之一。各水道和河涌承納了西、北江來水,每年4月開始漲水,10月逐漸下降,汛期達半年以上。東北部是北江水系的洪奇瀝水道;中部是東海水道,下分支雞鴉水道和小欖水道,匯合注入橫門水道;西部為西江幹流,在磨刀門出海。還有黃圃水道、黃沙瀝等互相溝通,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河網地帶。全市共有支流289條,全長977.1公里。 主要水道有雞鴉水道北接容桂水道,兩岸北起經東風、阜沙鎮;東岸北起經南頭鎮、馬新聯圍和民三聯圍,在大南尾與小欖水道匯流,注入橫門水道出海,全長33公里,面寬200至300米。該水道宣洩西江洪流,兩岸成為中山市的防洪地區。小欖水道北接順德市馬寧水道,於鶯哥咀注入市境內。兩岸途經小欖、坦背、港口鎮;東岸途經東鳳、阜沙鎮,在大南尾與雞鴉水道匯流注入橫門水道出海。全長31公里,面寬150至300米。該水道宣洩上游西江洪水,河道兩岸成為市境主要的防洪地區。橫門水道上接小欖、雞鴉、石岐水道,經張家邊、中山港區,由橫門流出珠江口。全長12公里,面寬800至1000米。黃沙瀝西接雞鴉水道,向東流經黃圃、三角鎮邊界,至石基沙頭匯入洪奇瀝,全長10公里,面寬130至150米。是黃圃鎮、三角鎮、民眾鎮農田的排灌河,又是雞鴉水道的主要排洪分支。黃圃水道西接雞鴉水道,東至三星圍口接洪奇瀝,全長11公里,面寬100至150米。是黃圃、南頭鎮農田的排灌河。 石岐河橫穿市境中部,往東北經郊區、張家邊區出東河口水閘,注入橫門水道;西往南經環城區和板芙鎮,至西河口水閘,出螺洲門,全長46公里,面寬80至200米。 北台溪發源於五桂山的風吹羅帶峰和梅花地頂之間。主幹流向北及西北,流經檳榔山、石瑩橋,轉西抵梅花坑經馬槽水出石鼓撻、南坑口、紫泥灣等村,經大東洋山穿過岐關公路的北台橋,繞湖洲山北麓注入石岐河。全長23公里,面寬6至12米。大環河(小隱涌)發源於五桂山主峰和風吹羅帶峰之間。主幹流向北及東北,流經大寮村會童子坑水,過舊屋林,出西椏,經大環村,注入橫門水道。全長25公里,面寬8至15米。
氣象
中山處於北回歸線以南,熱帶北緣,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氣候溫暖。太陽輻射角度大,終年氣溫較高,全年太陽輻射量為105.3千卡/cm2,其中散射輻射量為57.7千卡/cm2,平均直射輻量為45.5千卡/cm2。全年太陽總輻射量最強為7月,可達12千卡/cm2,最弱為2月,只有5.6千卡/cm2。光照時數較為充足,有高產的光能利用潛力。光照年平均為1843.5小時,占年可照的42%。全年光照時數最少時間為2月上旬至4月上旬,平均每天2.8小時,最多時間為7月至10月,平均每日6.7小時。氣候溫暖,四季宜種,歷年平均溫度為21.8℃。年際間平均溫度變化不大。全年最熱為7月,日均溫度28.4℃;最冷為1月,日均溫度13.2℃。無霜期長,霜日少,年平均只有3.5天。受海洋氣流調節,冬季氣候變化緩和。相對濕度和蒸發量。相對濕度多年平均為83%,最大是1957年為86%,最小是1967年和1977年為81%。年內變化,5月至6月大,12月至1月小。蒸發量多年平均為1448.1毫米,最大是1971年為1605.1毫米,最小是1965年為1279.9毫米。 常見的災害性天氣,有冬、春的低溫冷害,夏、秋的台風、暴雨、洪澇和秋冬的寒露風。低溫冷害,分乾冷、濕冷兩種類型,受北方寒潮影響,每年1月和12月,會出現24小時內氣溫驟降10℃以上的現象,甚至出現霜凍。雖然年平均低溫只有7天,但對冬薯、香蕉、塘魚和早造育秧造成威脅,是早稻的主要災害。低溫陰雨天氣經常出現在1月至3月上旬,倒春寒天氣通常出現在3月中旬或以後。台風是影響最嚴重的災害性天氣,據統計,造成損失的台風年均3至7次,損失嚴重的年平均1.3次。台風侵以7月至9月最多。暴雨多出現在4月至9月,佔全年暴雨的90%。暴雨汛期雨量達1443.5毫米,佔全年總雨量的82%。寒露風節氣前後,每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之間,日平均氣溫≤23℃,持續≥3天作為一次過程。1954年以來,出現寒露風年份佔70%。
編輯本段資源
(一)太陽能資源。歷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達445155.4焦耳/平方厘米,是省內太陽輻射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之一。 (二)水資源。中山屬豐水地區,年降雨量1738毫米,降水量共達29.18億立方米,西江和北江流經該市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總水量1497億立方米,每畝平均水量達12.57萬立方米。此外,中山市地處濱海,可利用潮差進行排灌。 (三)礦產資源。中山的地質發展歷史悠久,地殼變動頻繁,但地層分布比較簡單,富礦地層缺乏,現已探明並開發利用的礦產僅有花崗岩石料、砂料和耐火黏土。其中石料主要是黑雲母花崗岩、黑雲母二長花崗岩和花崗閃長岩,廣泛分布於市內的低山、丘陵和台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嶺儲量最為豐富;砂料以中粗粒石英砂為主,主要分布於市內東部龍穴、下沙一帶沿海地區;耐火黏土主要分布於火炬開發區濠頭村附近。 (四)動植物資源。中山大中型獸類的主要活動場所分布於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區,現存的經濟動物主要有小靈貓、食蟹獴、豹貓、南狐、穿山甲、板齒鼠和各種鳥類、蛇類等;平原地區以爬行類、兩棲類、鳥類和鼠類為主;水生動物有魚類、甲殼類和多種貝類。植被代表類型為熱帶季雨林型的常綠季雨林,植物主要種類有610多種,隸屬於105科358屬,森林覆蓋率為12.95%。 (五)旅遊資源。中山市的名人勝跡、五桂山脈和珠江三角洲南部的水鄉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人文與自然景觀。市內主要旅遊景點有:翠亨孫中山故居、中山影視城、孫中山紀念館、中山紀念中學、孫文紀念公園、孫中山紀念堂、五桂山逍遙谷、翠竹園漂流樂園及革命歷史根據地、紫馬嶺公園、中山溫泉、長江水庫旅遊區、孫文西路步行街、橫門海上庄園、三鄉泉林旅遊山莊、民眾嶺南水鄉、豐本農業科技園、大涌卓旗山公園及煙墩山古塔、西山禪寺、南山古香林、宋帝遺跡、羅三妹山、橋頭小琅環等。土特產主要有三月紅荔枝、神灣菠蘿、小欖菊花肉、中山杏仁餅、石岐乳鴿、長江脆肉鯇、荼薇花製品、三鄉瀨粉、黃圃臘腸等。
中山民間藝術豐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龍獅鶴鳳、崖口飄色等。中山是民歌之鄉,民間流行的民歌有鹹水歌、高棠歌、大繒歌、客家山歌、鶴歌、姑妹歌、漁鼓、龍舟、小調兒歌等,其中以鹹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這兩種民歌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流行於坦洲鎮等大沙田區。中山舞龍分為木龍、火龍、金龍、沙龍、草龍、游龍、板龍、雲龍等8個種類。2006年,坦洲鹹水歌、小欖菊花會、沙溪涼茶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朗崖口飄色、五桂山白口蓮山歌、沙溪鶴舞、黃圃麒麟舞、黃圃飄色等5項民間藝術形式被納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❺ 幫我介紹一下中山地理位置
中山市是廣東省轄地級市,下設24個鎮區,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連廣州,毗鄰港澳,
全市總面積1800平方公里,年平均溫度22oC,戶籍人口135萬。中山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
孫中山的故鄉,又是著名的僑鄉
❻ 中山的概況
中山市
中山是中國偉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接廣州,南連珠海,西通江門,毗鄰港澳.全市下設19鎮,4個區,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市政府所在地東區松苑路1號.中山是著名的僑鄉,有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80多萬人,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
中山古稱香山.在漢代屬番禺縣地,晉以後為東官郡地,唐代為東莞縣地.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設香山縣,並"割南海,番禺,新會三縣濱海地益之",隸屬廣州.民國後直屬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鄉.1925年香山縣易名中山縣.198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山縣改為中山市(縣級).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地級市.
中山市地質構造體系屬於華南褶皺束的粵中坳陷.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區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五桂山,竹嵩嶺等山脈突屹於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為全市最高峰.中山市地處低緯,全境均在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徵為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干濕分明.年平均為21.8℃.夏季風帶來大量水汽,成為降水的主要來源.影響全市的災害性天氣有台風,霜凍,低溫陰雨,寒露風和暴雨.植被代表類型為熱帶季雨林型的常綠季雨林,植被主要種類有610多種,森林覆蓋率為12.95%.
主要旅遊景區有孫中山故居,孫文紀念公園,中央電視台中山拍攝基地中山城,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孫中山紀念堂,中山溫泉,泉林山莊,海上庄園,嶺南水鄉,紫馬嶺公園,阜峰文塔,逍遙谷等,其中"孫中山故居"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
2002年全市戶籍人口136萬人,家庭戶43.4萬戶.漢族人口為230.18萬人,佔97.39%,少數民族人口為6.17萬人,佔2.61%.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43.41萬人,占總人口的60.67%.中山市的語言狀況較為復雜,主要使用漢語方言,包括粵方言,閩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粵方言的人數最多,粵語方言分為4種:石岐話,沙田話(近順德話),三角話(近東莞話),古鎮話(近新會話).
中山民間藝術豐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龍獅鶴鳳,黃圃飄色等.中山是民歌之鄉,民間流行的民歌有鹹水歌,高棠歌,大繒歌,客家山歌,鶴歌,姑妹歌,漁鼓,龍舟,小調兒歌等,其中以鹹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這兩種民歌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流行於坦洲鎮等大沙田區.
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經濟社會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水陸交通發達.2002年城市化水平達57%.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為1153公里,105國道,廣珠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全市有3個對外貿易港口及11個出口起運點,從中山港經海路往香港僅75分鍾,1.5小時車程內可達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五大國際機場.中山近年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暢通工程模範城市"等稱號.1997年榮獲聯合國頒發的"世界人居獎".
❼ 中山區的地理環境
中山區位於大連市區的東部,東、南、北三面臨海,西部與西崗區接壤。 中山區氣候總的特點是:氣溫偏高,但盛夏不熱,降水多,日照時數偏少,年最大凍土深度偏淺,全年無大的自然災害,屬風調雨順年。年平均氣溫11.8℃,年極端最高看法32.0℃,年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3.6℃。年降水量為818.8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371.8小時。全區7級以上大風日數為28天。
❽ 中山鄉的地理環境
氣候屬隴中黃土高原半乾旱高山潤濕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9.3℃,最高溫度為35℃,最低溫度為-15℃,年均降雨量為587mm,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內,年平均光照時間2280多小時,無霜期為120-134天,凍土深度最大60cm,有乾旱、暴雨、冰雹、低溫、霜凍等自然災害。
❾ 中山地理特點
中山地理:以石岐(行政中心,市區)為中心,以五桂山為眼球(高低),周邊基本為環繞地形(夾小塊平原、水塘等為基本形態)。有如楊戩的第三隻眼。西部外海水道、接江門,北部接佛山順德、廣州南沙,東部為珠江口,南部接珠海(珠海市區和斗門區)。
❿ 中山的地理環境,風俗人情,消費怎樣
常務副市長:鄧小兵謝中凡
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國家城市創新50強、國家宜居城市10強等等
行政區劃:石岐區、東區、西區、南區、五桂山等5個辦事處,小欖、古鎮、橫欄、東升、港口、沙溪、大涌、黃圃、南頭、東鳳、阜沙、三角、民眾、南朗、三鄉、坦洲、板芙、神灣等18個鎮以及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火炬開發區
1.中山市是廣東省地級市,下設24個鎮區,是全國四個不設區的地級市之一。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連廣州,毗鄰澳門,全市總面積1900平方公里,年平均溫度20°C,戶籍人口141萬。中山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又是著名的僑鄉,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80多萬人。
中山景觀
中山市是我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近年來大力推進"工業強市"戰略,先後建成了全國包裝印刷基地、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民營科技園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工業園區,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以優質產品為拳頭的多元化產品結構,有樂百氏飲料、耶魯固力門鎖、凱達精細化工、華帝燃氣具、嘉華電子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工業品牌。小欖五金、古鎮燈飾、沙溪休閑服、大涌紅木傢具、南頭空調、黃圃食品等區域特色經濟蓬勃發展,產品在全國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全球500強在中山辦了20多家企業,2003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01.40億元,工業總產值1544.29億元。2008年中山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999元,廣東省第4。2008中山GDP增10.5%全市生產總值達1408.52億元,廣東省第5。08年中山市工業總產值超過4000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過1200億元。
中山市的投資環境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全市現有公路通車里程1067公里,形成了以國道和干線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9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大機場;鐵路運輸經由廣州通達全國各地。目前,隨著神灣港的開通,中山已形成東有中山港、南有神灣港、北有小欖港的"品"字形碼頭布局,其中,中山港的集裝箱年吞吐量更是躋身全國十強、世界百強。從中山港往香港航程僅需75分鍾。中山供水供電充足,並初步建成以城區為樞紐,貫通各鎮區、大中型企業的寬頻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網路,形成了"中山信息高速公路"。
中山是中國偉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接廣州、佛山,南連珠海,毗鄰澳門.全市下設24鎮,5個區,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市政府所在地東區松苑路1號.中山是著名的僑鄉,有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80多萬人,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
中山古稱香山.在漢代屬番禺縣地,晉以後為東官郡地,唐代為東莞縣地.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設香山縣,並"割南海,番禺,新會三縣濱海地益之",隸屬廣州.民國後直屬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鄉.1925年香山縣易名中山縣.198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山縣改為中山市(縣級).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地級市.
中山市地質構造體系屬於華南褶皺束的粵中坳陷.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區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五桂山,竹嵩嶺等山脈突屹於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為全市最高峰.中山市地處低緯,全境均在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徵為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干濕分明.年平均為21.8℃.夏季風帶來大量水汽,成為降水的主要來源.影響全市的災害性天氣有台風,霜凍,低溫陰雨,寒露風和暴雨.植被代表類型為熱帶季雨林型的常綠季雨林,植被主要種類有610多種,森林覆蓋率為12.95%.
主要旅遊景區有孫中山故居,孫文紀念公園,中央電視台中山拍攝基地中山城,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孫中山紀念堂,中山溫泉,泉林山莊,海上庄園,嶺南水鄉,紫馬嶺公園,阜峰文塔,逍遙谷等,其中"孫中山故居"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
2002年全市戶籍人口136萬人,家庭戶43.4萬戶.漢族人口為130.18萬人,佔97.39%,少數民族人口為6.17萬人,佔2.61%.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43.41萬人,占總人口的60.67%.中山市的語言狀況較為復雜,主要使用漢語方言,包括粵方言,閩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粵方言的人數最多,粵語方言分為4種:石岐話,沙田話(近順德話),三角話(近東莞話),古鎮話(近新會話).
中山民間藝術豐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龍獅鶴鳳,黃圃飄色等.中山是民歌之鄉,民間流行的民歌有鹹水歌,高棠歌,大繒歌,客家山歌,鶴歌,姑妹歌,漁鼓,龍舟,小調兒歌等,其中以鹹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這兩種民歌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流行於坦洲鎮等大沙田區.
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經濟社會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水陸交通發達.2002年城市化水平達57%.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為1153公里,105國道,廣珠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全市有3個對外貿易港口及11個出口起運點,從中山港經海路往香港僅75分鍾,1.5小時車程內可達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五大國際機場.中山近年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暢通工程模範城市"等稱號.1997年榮獲聯合國頒發的"世界人居獎".2007年11月6日晚,首屆「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頒獎典禮上,中山從全國35個候選城市中脫穎而出,入選十大「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組委會表示,中山以博愛、創新、包容、和諧的精神,闡述城市的幸福與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