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沼澤在地圖上用什麼表示
A分別是時令河、運河、沼澤、水庫;
B分別是運河、時令河、水庫、沼澤;
C分別是沼澤、水庫、運河、時令河;
D分別是水庫、沼澤、時令河、運河.
故選:B.
⑵ 什麼是沼澤
沼澤(wetland,mire)是指地表過濕或有薄層常年或季節性積水,土壤水分幾達飽和,生長有喜濕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的地段。由於水多,致使沼澤地土壤缺氧,在厭氧條件下,有機物分解緩慢,只呈半分解狀態,故多有泥炭的形成和積累。又由於泥炭吸水性強,致使土壤更加缺氧,物質分解過程更緩慢,養分也更少。因此,許多沼澤植物的地下部分都不發達,其根系常露出地表,以適應缺氧環境。沼生植物有發達的通氣組織,有不定根和特殊的繁殖能力。沼澤植被主要由莎草科、禾本科及蘚類和少數木本植物組成。沼澤地是纖維植物、葯用植物、蜜源植物的天然寶庫,是珍貴鳥類、魚類棲息、繁殖和育肥的良好場所。沼澤具有濕潤氣候、凈化環境的功能。
地球上除南極尚未發現沼澤外,各地均有沼澤分布。地球上最大的泥炭沼澤區在西西伯利亞低地,它南北寬800公里,東西長1800公里,這個沼澤區堆積了地球全部泥炭的40%。我國的沼澤主要分布在東北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等地,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有大面積的沼澤,歐洲和北美洲北部也有分布。
廣義的沼澤泛指一切濕地;狹義的沼澤則強調泥炭的大量存在。各國文獻中用語也不相同。俄語中SOЛOTO一詞指泥炭層達到30厘米以上(未硫干狀態)的濕地。英語中則存在幾個名詞分指不同類型的沼澤,而且各家學者所賦予的含意也不盡相同。但bog一詞常指富有泥炭的貧養泥炭沼澤,因泥炭和積水均呈酸性,故又常譯為「酸沼」。marsh和swamp則常指礦質土壤的濕地,marsh以草本植物為主,swamp以木本植物為主。日本統稱為「濕原」,把有泥炭的特稱「泥炭地」。
[編輯本段]沼澤類型
在高緯度地區,典型的沼澤常呈現一定的發育過程:隨著泥炭的逐漸積累,基質中的礦質營養由多而少,而地表形態卻由低窪而趨向隆起,植物也相應發生改變。沼澤發育過程由低級到高級階段,因此有富養沼澤(低位沼澤)、中養沼澤(中位沼澤)和貧養沼澤(高位沼澤)之分。其中,低位沼澤、中位沼澤、高位沼澤是根據沼澤土壤中水的來源劃分的。
若爾蓋沼澤富養沼澤(低位沼澤):是沼澤發育的最初階段。沼澤表面低窪,經常成為地表徑流和地下水匯集的所在。水源補給主要是地下水,隨著水流帶采大量礦物質,營養較為豐富,灰分含量較高。水和泥炭的pH值呈酸性至中性,有的受土壤底部基岩影響呈鹼性。如中國川西北若爾蓋沼澤的泥炭呈鹼性反應,就是因為該區基岩多為灰質頁岩與灰岩夾層,pH值多在8左右。富養沼澤中的植物主要是苔草、蘆葦、嵩草、木賊、榿木、柳、樺、落葉松、落羽松、水松等等。
貧養沼澤(高位沼澤):往往是沼澤發育的最後階段。隨著沼澤的發展,泥炭蘚增長,泥炭層增厚,沼澤中部隆起,高於周圍,故稱為高位沼澤或隆起沼澤。水源補給僅靠大氣降水,水和泥炭呈強酸性,pH值為3~4.5。灰分含量低,營養貧乏,故名。沼澤植物主要是苔蘚植物和小灌木杜香、越橘以及草本植物棉花莎草,尤其以泥炭蘚為優勢,形成高大蘚丘,所以貧養沼澤又稱泥炭蘚沼澤。
中養沼澤(中位沼澤):屬於上述兩者之間的過渡類型,由雨水與地表水混合補給,營養狀態中等。有富養沼澤植物,也有貧養沼澤植物。苔蘚植物較多,但尚未形成蘚丘,地表形態平坦,稱為中位沼澤或過渡沼澤。
由於沼澤地的土壤有泥炭土與潛育土之分,沼澤可分為泥炭沼澤和潛育沼澤兩大類。
另外,按植被生長情況,可以將沼澤分為草本沼澤、泥炭蘚沼澤和木本沼澤。
木本沼澤即中位沼澤:主要分布於溫帶,植被以木本中養分植物為主,有喬木沼澤和灌木沼澤之分,優勢植物有杜香屬、樺木屬和柳屬。
草本沼澤:是典型的低位沼澤,類型多,分布廣,常年積水或土壤透濕,以苔草及禾本科植物占優勢,幾乎全為多年生植物,很多植物具根狀莖,常交織成厚的草根層或浮氈層,如蘆葦和一些苔草沼澤,優勢植物有苔草,其次有蘆葦、香蒲。
泥炭蘚沼澤即高位沼澤,主要分布在北方針葉林帶,由於多水、寒冷和貧營養的生境,泥炭蘚成為優勢植物,還有少數的草本、矮小灌木及喬木能生活在泥炭蘚沼澤中,例如羊鬍子草、越橘、 落葉松等,優勢植物是泥炭蘚屬。
⑶ 沼澤是什麼意思解釋
沼澤的意思是水草叢生的泥濘地帶,由於湖泊里物質長期沉積、湖水日淺而形成。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深水沼澤、淺水沼澤及紅樹林沼澤。
沼澤(地理學術語)地表及地表下層土壤經常過度濕潤,地表生長著濕性植物和沼澤植物,有泥炭累積或雖無泥炭累積但有潛育層存在的土地。其形成主要取決於地貌條件和水熱狀況。根據發展階段可分為低位、中位和高位沼澤,即富營養、中營養和貧營養沼澤。按地貌條件可分為山地沼澤、高原沼澤和平原沼澤。根據有無泥炭可分為泥炭沼澤和潛育沼澤。世界沼澤面積約268.3萬平方公里,中國的沼澤面積11萬平方公里,三江平原、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沼澤最多,青藏高原次之,余為零散分布。
世界上最大的泥炭沼澤區在西伯利亞西部低地,它南北寬800公里,東西長1800公里,堆積了全球40%的泥炭。我國的沼澤則主要分布在東北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等地。
⑷ 地圖上沼澤和鹽澤哪個是橫線哪個是豎線
沼澤和鹽澤的地圖圖例,都是不依比例尺的形象化的符號,沼澤地是橫線,鹽澤是豎線。給你這樣說你就是記住啦:鹽澤地上會沂出鹽化,有點像冰凌花,是豎著長的,所以鹽澤地用的豎線,而沼澤地主要是水和草,遠看就像是水紋波浪,所以是橫線。這些圖例都是像形化的不依比例尺的圖例。
沼澤和鹽澤的地圖圖例,都是不依比例尺的形象化的符號,沼澤地是橫線,鹽澤是豎線。給你這樣說你就是記住啦:鹽澤地上會沂出鹽化,有點像冰凌花,是豎著長的,所以鹽澤地用的豎線,而沼澤地主要是水和草,遠看就像是水紋波浪,所以是橫線。這些圖例都是像形化的不依比例尺的圖例。
⑸ 沼澤和沙漠的圖例符號
讀圖可知,圖中①、②、③、④表示幾種常見的圖例,它們分別是沙漠、鐵路、沼澤、運河.根據題意.
故選:B.
⑹ 下列常用圖例中,表示沼澤的是 A &n...
表示沼澤的為第一幅圖,
即A圖。
地理常用圖例可參照下圖:
⑺ 地理中城鎮和沼澤用圖標怎麼表示
5萬以下一個小圈 5W到20W一個小圈裡面一個點 20W到50W兩個圈 50W到200W兩個圈裡面一個叉 200W以上兩個圈一個點 沼澤 一排一排虛線
⑻ 沼澤的古地理特徵
4. 7. 1 沼澤的形成及特徵
沼澤是長期積水的窪地,或被較豐富的植物占據的低窪而潮濕的地面,水流不暢,介質處於還原條件。許多大的沉積環境中都可以有沼澤,如在河流環境中有河漫沼澤,湖泊的某些部位也可以沼澤化; 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間也可以廣泛發育沼澤。潟湖環境在潮間帶中也可形成紅樹林群落的沼澤,海岸淺灘、海灣潮灘都可形成沼澤。
沼澤的沉積物主要是黏土、富含有機質的淤泥粉砂質沉積。由於在還原條件下,沉積物中的氧化鐵在微生物作用下發生去氧作用,變成亞鐵化合物,故沉積物呈現藍灰色。由於積水很淺,且草類植物茂盛,所以一部分游離氧可沿植物根系進入沉積物中,部分亞鐵化合物又被氧化成三價鐵,因此在沉積物內根系周圍形成黃褐色的銹紋、銹斑,但有些粉砂質的沼澤沉積物,因透水較快,沉積物的顏色呈棕灰,沼澤中一般含有大量的植物枝乾和根須化石,有大量泥炭和腐泥沉積,常有菱鐵礦、黃鐵礦結核或呈細晶分散狀態分布。
根據沼澤水動力條件、岩性組合以及沉積物特點,沼澤相可劃分為 3 種基本類型: 閉流沼澤、覆水沼澤和泥炭沼澤。
4. 7. 2 沼澤相的古地理特徵
4. 7. 2. 1 閉流沼澤
閉流沼澤以深灰色、黑色粉砂岩、黏土岩和粉砂質黏土岩為主。閉流沼澤中水體較淺,水介質運動微弱,一般層理不發育,局部有不清晰的透鏡狀、波狀、水平層理,含豐富的炭化植物根莖化石碎片,雜亂排列,形成團狀構造,或者含有保存完好的垂直的植物根化石,常見菱鐵礦、黃鐵礦結核,局部含少量淡水動物化石,泥岩的硼含量低,一般不超過 15mg/L,Sr/Ba 比小於 1。
4. 7. 2. 2 覆水沼澤
覆水沼澤中水體相對較深,沉積物以黑色炭質頁岩、炭質泥岩為主,部分可為含炭質較高的粉砂質黏土岩或炭質粉砂岩,發育水平層理或緩波狀層理,沿層面可見大量炭化植物葉、莖碎片,偶含淡水動物化石,也含菱鐵礦、黃鐵礦結核。
4. 7. 2. 3 泥炭沼澤
泥炭沼澤為閉流沼澤和覆水沼澤的過渡環境,是與三角洲、河流、湖泊、沖積扇等共生的大陸環境類型。水介質為酸性、缺氧、微弱的單向水流,成煤植物為陸地森林、淡水水生草本或浮游植物,共生生物為淡水生物,微環境主要取決於氣候與地形造成的地下水位、覆水深度變化和成煤植物群落的分帶。泥炭沼澤是河漫灘、三角洲平原、濱湖等地區主要的聚煤環境。
( 1) 河流泛濫盆地泥炭沼澤
河流泛濫盆地泥炭沼澤系發育於河流的泛濫平原及岸後沼澤等微環境上的成煤環境。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植物生長、死亡,導致泥炭沼澤化,從而成為大規模聚煤的環境。其垂向序列一般由河床滯留相或邊灘相開始,向上過渡為天然堤相,進而形成煤層; 煤層之上為漫灘湖泊相或邊灘相沉積物所覆蓋 ( 圖 4. 61a) 。
圖 4. 61 泥炭沼澤成煤垂向序列
( 2) 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澤
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澤是三角洲水上平原部分、水下平原部分泥炭沼澤化而形成的聚煤環境。隨著三角洲不斷向盆地方向推進,聚煤作用的范圍逐漸擴大。
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澤成煤的垂向序列一般為: 底部由三角洲前緣分流河口砂壩相或分流河道相開始,向上過渡為分流間灣相或泛濫平原相,進而形成沼澤相和泥炭沼澤相,煤層上面過渡為沼澤相和分流河道相 ( 圖 4. 61b) 。
4. 7. 3 泥炭沼澤的沉積模式
泥炭沼澤常發育於河流泛濫平原及三角洲平原相之上,相鄰環境主要為組成沖積扇、河流、湖泊、三角洲等的各類亞環境,如常見的下伏共生相有沖積扇遠端相、河流泛濫盆地相、河間濕地相、濱湖相和三角洲平原泛濫盆地相。按其共生的沉積體系、成煤沉積序列及著生位置可細分為 ( 河流) 岸後泥炭沼澤、湖濱沼澤、扇緣泥炭沼澤和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澤 ( 圖 4. 62) 。
鄂爾多斯盆地山西組主要為一套曲流河沖積平原沉積,主要聚煤場所在岸後的泥炭沼澤微相中,廢棄河道充填沼澤為次要聚煤場所。河道邊緣地區的沼澤可劃分為排水好的和排水差的兩種類型。岸後泥炭沼澤是在排水差的封閉沼澤基礎上發育起來的,多位於泛濫盆地的低窪處及遠離河道處,潛水面較高,停滯水體占優勢,並長期保持穩定,陸生高等植物大量生長發育。沉積物供應少或者無沉積物的供應,有機質迅速堆積而沉積面持續地被水覆蓋,很少發生氧化,這對於泥炭層的堆積是十分有利的。在適宜的條件下,排水差的沼澤可以擴展到泛濫盆地的廣大地段並堆積廣布的泥炭層,從而形成厚度大而穩定的煤層。山西組的煤層大多在這種環境下生成 ( 圖 4. 63) 。
圖 4. 62 華北晚古生代泥炭沼澤成煤沉積序列( 據桑樹勛等,2001)
圖 4. 63 鄂爾多斯盆地山西組河流成煤模式( 據陳全紅等,2009)
⑼ 湖泊與沼澤
1. 湖泊
湖泊(lake)是陸地上的積水窪地,湖泊的大小和深度相差懸殊,如奧涅加湖、貝加爾湖、蘇必利爾湖、洞庭湖等都是規模比較大的湖,蘇必利爾湖的面積達 8 × 104km2,貝加爾湖水深達 1741m。根據湖泊與外界水體的關系,可分為泄水湖和不泄水湖。前者發育在潮濕氣候區,與河流相通,進行水體交換,如洞庭湖、鄱陽湖等。後者發育在乾旱區,湖泊沒有出口,如青海湖、死海等。若按湖水的含鹽度,又可分為淡水湖(鹽度低於 0. 3 )、半鹹水湖(鹽度介於 0. 3 ~24. 7 )和鹹水湖(鹽度高於 24. 7 )。實際上,泄水湖常常是淡水湖,而不泄水湖通常是鹹水湖,如中東死海的鹽度是海水的 9 倍。
湖泊成因復雜,大體上可以分為這幾類: 第一類是構造成因的,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而且規模都很大,如斷裂的活動形成斷陷湖、拉分湖等,如雲南的滇池、程海等,俄羅斯的貝加爾湖,或者構造坳陷區積水成湖; 第二類是河流截灣取直形成的牛軛湖,分布湖北長江兩岸的很多湖就屬於此類; 第三類是冰川剝蝕或冰磧物堆積堵塞形成的湖泊,如瑞典、芬蘭的眾多湖泊屬於這種成因,我國的天山天池也屬此類; 第四類是塊體運動堵塞河谷形成的堰塞湖,如滑坡、崩塌等堵塞谷地形成的湖泊; 第五類是火山口積水形成的湖泊,如長白山的天池; 第六類是海灣封閉形成的湖泊,如浙江西湖; 第七類是隕石撞擊形成的湖泊,如加拿大北部的一些湖泊; 第八類是風蝕形成的湖泊,如甘肅敦煌的月牙湖; 第九類是人工湖,如北京的昆明湖、水庫等。
圖 4-45 湖泊發展成沼澤示意圖(據成都地質學院 《動力地質學原理》,1983)
2. 沼澤
沼澤(swamp)是窪地積水淤塞而成的濕地,喜濕性植物大量生長,為泥炭和有機質堆積的地帶。沼澤可以由湖泊淤積發生沼澤化轉變而來(圖 4-45),也可以由窪地積水沼澤化而成。湖泊與沼澤之間的過渡類型稱作沼澤化湖泊,河間窪地的湖泊演化成沼澤時則稱為岸後沼澤。濕地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濕地是指地面濕潤或被水體覆蓋的區域,河流、湖泊、沼澤都屬於廣義的濕地,狹義的濕地就是指沼澤。
沼澤主要發育於地下水位高、地面流水不太通暢的地區,它可以由於地形低窪平坦造成,如我國東北地區和南方的濱海沼澤,也可以由於凍土造成地面流水下滲能力減弱形成,如青藏高原東北部的一些沼澤。在潮濕氣候區,許多湖泊演變的後期就成為沼澤。沼澤既可形成於炎熱濕潤的氣候區,也可形成於寒冷的氣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