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等高線地形圖地形部位名稱判讀
(1)從圖中看出,A位於兩山頂之間為鞍部,C處等高線閉合且四周低中間高為山頂,D處的等高線海拔向低處凸為山脊,E處的等高線海拔向高出凸為山谷.
(2)根據一般判讀方向的方法,圖中小河F從西北流向東南.
(3)根據比例尺圖上1厘米表示實地距離1.5千米,則若小明在地圖上量得兩個山頂的圖上距離為3厘米,則兩地的實地距離是4.5千米.
(4)山頂甲在山頂乙的東北方向.
(5)從圖中看出,甲地的海拔為678米,乙地的海拔為620米,則兩地的相對高度是58米.
故答案為:(1)鞍部;山頂;山脊;山谷;(2)西北流向東南;(3)4.5;(4)東北;(5)58米.
Ⅱ 怎樣判斷等高線地圖上的地形類形名稱
基本地貌類型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的表示方法
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圖
等高線圖
地形特徵
說明
山地山峰
閉合曲線外低內高▲符號
四周低中部高
示坡線畫在等高線外側,坡度向外側降
盆地窪地
閉合曲線外高內低
四周高中間低
示坡線畫在等高線內側,坡度向內側降
山脊
等高線凸向低處山脊連線
從山頂到山麓凸起高聳部分
山脊線也叫分水線
山谷
等高線凸向高處山谷連線
山脊之間低窪部分
山谷線也叫集水線
鞍部
一對山脊等高線組成
相鄰兩個山頂之間呈馬鞍形
鞍部是山谷線最高處,山脊線最低處
峭壁陡崖
多條等高線會合重疊在一處
近於垂直的山坡,稱峭壁。峭壁上部突出處,稱懸崖或陡崖
Ⅲ 怎麼分辨鞍部,山脊,山谷,窪地,陡崖這些地形
1.山丘和窪地 (盆地)
示坡線是垂直於等高線的短線,用以指示坡度下降的方向.示坡線從內圈指向外圈,說明中間高,四周低,為山丘.示坡線從外圈指向內圈,說明四周高,中間低,故為窪地.
2.山脊和山谷
山脊是沿著一個方向延伸的高地.山脊的最高棱線稱為山脊線.山脊等高線表現為一組凸向低處的曲線.
山谷是沿著一個方向延伸的窪地,位於兩山脊之間.貫穿山谷最低點的連線稱為山谷線.山谷等高線表現為一組凸向高處的曲線.
山脊附近的雨水必然以山脊線為分界線,分別流向山脊的兩側,因此,山脊又稱分水線.而在山谷中,雨水必然由兩側山坡流向谷底,向山谷線匯集,因此,山谷線又稱集水線.
3.鞍部
鞍部是相鄰兩山頭之間呈馬鞍形的低凹部位.鞍部往往是山區道路通過的地方,也是兩個山脊與兩個山谷會合的地方.鞍部等高線的特點是在一圈大的閉合曲線內,套有兩組小的閉合曲線.
4.陡崖和懸崖
陡崖是坡度在70.以上的陡峭崖壁,有石質和土質之分.
懸崖是上部突出,下部凹進的陡崖,這種地貌的等高線出現相交.俯視時隱蔽的等高線用虛線表示.
Ⅳ 初一地理怎樣分辨地形類型如山脊、山谷、鞍部、山峰等...
山脊、山谷、鞍部等是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地形。
等高線地形圖所表示的地理范圍比較小。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地形類型有:陡坡、緩坡、山谷、山脊、山地、盆地、陡崖、鞍部等八種。
如果是大范圍的地形圖則屬於世界五大地形:山地、盆地、高原、平原、丘陵。
一、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地形判讀:——結合插圖理解吧
1.等高線的疏密與坡度:
等高線之間的疏密可以表示坡
度的陡緩,稀疏處坡度緩(水平距離大),上山、開地、建築易,河流緩;密集處坡度大(水平距離小),上山、建築、開地難河流急。如圖中甲線路坡度緩,上山頂容易;乙線路坡度陡,上山頂難。
2.等高線與山地和盆地:這兩種地形的等高線都成
閉合的不規則的圈,等高線數字內高外低的是山地,中間的黑色三角形是山頂;等高線數字內低外高的是盆地(窪地)。
3.等高線與山脊和山谷: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凸出的是山脊;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凸出的是山谷。只有山谷處才可能有小溪。
4.等高線與鞍部:等高線兩邊高且有山頂,中間等高線相通的低的部分是鞍部。
5.等高線與陡崖:2條或2條以上的等高線重合處就是陡崖。圖中b處就是陡崖。
陡崖高度(一般是相對高度)的計算:
陡崖高度=(重疊的等高線條數±1)×等高距
註:有「以下」「不高於」字樣的是算陡崖最高高度則+;有「以上」「不低於」字樣的是算陡崖最低高度則-。最高高度>陡崖高度≥最低高度
6.等高線地形圖順口溜:閉合山頂或盆地,低脊高谷鞍部通,陡崖等高線重疊,河流只在山谷中,線稀坡緩上山易,密集坡陡攀山難。地形剖面最直觀,分層設色一目瞭然。
二.五大地形的特徵
(1)高原:海拔1000米上,幅員遼闊,地面坦盪(但不如平原平坦),或起伏較大,邊緣陡峭。
(2)平原:海拔200米下,幅員遼闊,地面坦盪或起伏不大,一望無際。
(3)山地:海拔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大,相對高度大,坡度陡峭,形成座座山頭,延綿的山峰形成的帶狀山脈。
(4)丘陵:海拔500米以下,有座座山頭,相對高度不大,坡度較緩,山間多有平壩河谷相間。
(5)盆地:四周有高山或高原環繞,中間低。
Ⅳ 地圖上地形圖怎樣判讀啊 類似於是山脊,山谷等,怎麼判別
一、等高線圖的基本特點
1、同一條等高線上高度相等.
2、等高距全圖一致.
3、等高線均為閉合曲線,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圖上完全呈現出來.
4、等高線一般不相交、不重疊,但在懸崖峭壁處,等高線可以重合.
5、等高線疏密反映坡度陡緩,而等高線之間間距愈大,等高線愈稀疏,則坡度愈緩.
6、等高線與山脊、山谷線重直相交,等高線穿過河谷時,向上游彎曲,成為「V」字形.
7、示坡線表示坡降方向,它總是指向海拔較低的方向.
二、判讀方法
(一)判讀等高線的數值.
1、計算兩點的相對高度和溫度差.
讀出任何兩點的海拔高度,計算出這兩點的相對高度,還可以進一步求出它的氣溫差(每升高100m,氣溫下降0.6℃).
2、估算陡崖的相對高度.
等高線重疊或相交的地方,表示為陡崖.
陡崖的相對高度為:(n-1)d≤h<(n+1)d
其中n為兩地不同等高線的條數,d為等高距.
3、判別局部小范圍閉合等高線的高度.
如不在正常范圍內,則判別規律為「低於低值,高於高值」,即如果閉合等高線海拔與兩側等高線中較低的海拔相等,則閉合區域內的海拔低於這條等高線的海拔,此地可能為小盆地;如果閉合等值線海拔與兩側等高線中較高的海拔相等,則閉合區域內海拔高於這條等高線的海拔,此地可能為小山峰.
4、計算兩點相對高度的范圍.
(1)確定兩點的海拔高度的范圍.
(2)確定最大可能值和最小可能值.
(二)判讀等高線的形狀特徵.
1、根據等高線疏密,判斷坡度陡緩.
等高線稀疏的地方表示緩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間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勻坡,等高線上疏下密表示凸形坡,等高線上密下疏表示凹形坡.
2、等高線的數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表示為山地或丘陵.
3、等高線的數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表示為盆地.
4、等高線的凸出部分指向低處表示山脊,其最大彎曲處的點的連線,表示為山脊線,也叫分水線.
5、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高處,表示為山谷,其最大彎曲處點的連線,表示為山谷線,也叫集水線.
6、相鄰兩個小山頂之間呈馬鞍型的低地部位為鞍部,也叫埡口.
7、兩組山脊等高線對壘,中間是一道比較狹窄而低平的河谷或谷地,表示為峽谷.
8、判斷兩點間可否通視,可通過繪制地形剖面圖判斷.
三、等高線地形圖的應用
1、確定水庫河壩址的位置.
在不考慮地質等條件下,水庫庫區宜選在河谷、山谷地區或選在「口袋形」的窪地,或小盆地,這些地區不僅庫容重大,而且有較大的集水面積.壩址應選在河流流出的窪地或小盆地的最窄處.
2、確定公路、鐵路線路.
一般選擇坡度較緩,線路平穩,距離較短,彎路較少上的線路為好.一般在兩條等高線之間繞行,只有必要時才可穿過一、二條等高線;盡量少通過河流,少建橋梁;避免通過沼澤、斷崖.
3、農業區位選擇.
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反映出來的地貌類型,地勢起伏,坡度陡緩,結合氣候和水源條件,因地制宜地提出農林牧副漁業布局原則.例如,平原宜發展種植業,山區宜發展林業、牧業.
4、工業區位選擇.
工業區宜建在等高線間距較大的地形平坦開闊的地形區,且水源充足、接近資源的地區.若是電子、半導體、感光器材廠等需要建在空氣清潔、環境優美的地點.
5、水系的水文特徵.
山地常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分水嶺;山谷常有河流發育.
等高線穿越河谷時向上遊方向彎曲,即河流方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
水文特徵: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處有時形成瀑布,河流出山口常形成沖積扇.
Ⅵ 地理七年級上如何判斷是什麼地形
面對地圖看, 上北下是南,左西右為東,地圖方位已辨明 .
地圖符號顏色識別:
綠為林地藍為水, 地貌、公路棕色繪,其它符號都用黑.
等高線顯示地貌特點:
等高閉合是規律,彎曲形狀象現地; 線多山高線少低, 坡陡線密坡緩稀.
等高線顯示地貌原理:
由底到頂,高度相等;水平切開,垂直投影.
地貌識別:
山頂凹地小環圈, 區別要看示坡線; 山頂短線向外指, 凹地短線向里邊;
山背曲線向外凸, 山谷曲線向里彎; 山背凸棱分水線, 山谷凹底合水線;
兩山相連叫鞍部, 高低兩組等高線; 群山相連最高處, 棱線稱為山脊線.
地形起伏判定:
總觀地貌形態, 辨明各處高低; 區分上坡下坡, 沿線編號注記.
四種地形地物分布規律:
山成群,形似脈, 小山多在大山內; 先抓大山做骨幹, 記了這脈記那脈.
上游窄,下游寬, 多條小河匯大川; 河名順著河邊寫, 流向流速看注記;
等高線上的數字是指海拔的高度.數字越大,海拔越高.
當這數字向越來越大的方向,如果最終處是一個大概圓形的,那就是山峰;如果最終處是一個大概長條形的,那就是山脊.
如果是這數字越來越小的,如果最終處是一個大概圓形的,那是低窪地;如果最終處是一個大概長條形的,那就是山谷.
Ⅶ 如何辨別地理的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思路分析]
地貌的一般特點是:山地高,平地低;山頂高,鞍部低;山背高,山谷低;山脊高,山腳低。識別出地貌的各種基本形態,結合具體運動路線,地形起伏則一目瞭然。
[解題過程]
山的最高部位叫山頂。山頂依其形狀可分為尖頂、圓頂和平頂。圖上表示山頂的等高線是一個小環圈,環圈外通常繪有示坡線。
山頂與凹地
比周圍地面低下,且經常無水的低地,叫凹地。大面積的低地稱盆地,小面積的低地稱凹(窪)地。圖上表示凹地的等高線是用一個或數個小環圈,並在環圈內繪有示坡線。
②山背、山谷
山背,是從山頂到山腳的凸起部分。圖上表示山背的等高線以山頂為准,等高線向外凸出,各等高線凸出部分頂點的連線,就是分水線。
山背和山谷
山谷,是相鄰山背、山脊之間的低凹部分。圖上表示山谷的等高線以山頂或鞍部為准,等高線向里凹入(或向高處凸出),各等高線凹入部分頂點的連線,就是合水線。
③鞍部、山脊
鞍部,是相連兩山頂間的凹下部分,其形如馬鞍狀,故稱鞍部。圖上是用一對表示山背的等高線和一對表示山谷的等高線顯示的。
山脊,是由數個山頂、山背、鞍部相連所形成凸棱部分。山脊的最高棱線叫山脊線。
④斜面
從山頂到山腳的傾斜面叫斜面,也叫斜坡或山坡。在地圖上明確斜面的具體形狀,對定向越野有一定價值。斜面按其形狀可分為:
1)等齊斜面。實地坡度基本一致的斜面叫等齊斜面,全部斜面均可通視。地圖上,從山頂到山腳,間隔基本相等的一組等高線,表示為等齊斜面。
(2)凸形斜面。實地坡度為上緩下陡的斜面叫凸形斜面,部分地段不能通視。地圖上,從山頂到山腳,間隔為上面稀、下面密的一組等高線,表示為凸形斜面。
(3)凹形斜面。實地坡度為上陡下緩的斜面叫凹形斜面,全部斜面均可通視。地圖上,從山頂到山腳,間隔為上面密、下面稀的一組等高線,表示為凹形斜面。
(4)波狀斜面。實地坡度交*變換、陡緩不一、成波狀形的不規則斜面叫波狀斜面,若乾地段不能通視。地圖上,表示該狀斜面的等高線間隔稀密不均,沒有規律。
3、圖上起伏的判定
判定起伏就是在地圖上判定哪是上坡,哪是下坡,哪是平地。判定起伏時,首先要對判定區域進行總的地勢分析,在該區域內,找出明顯的山頂,分析山頂間的聯系,找出山脊以及主要分水線、合水線的走向,然後結合河流、溪溝的具體位置,判定出總的升降方向。總的地勢分析之後,進行具體分析時要注意基本一點,即在地圖上,凡屬運動路線與某條等高線近似平行是平路外,其它現象(與某條等高線越來越近或越來越遠或相交)則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具體分析時,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②根據示坡線判定
示坡線與等高線連接的一端為上坡方向,另一端指向下坡方向。
③根據河流符號判定
當一組等高線在河流一側,*近河流的等高線低,遠離河流的等高線高,即當離開河流一側作橫方向運動或成一定角度運動時,就是上坡,相反方向運動時則是下坡。當一組等高線橫穿河流,上游等高線高,下游等高線低。
Ⅷ 初一上冊地理:五種地形部位的判斷
山頂: 等高線閉合,內高外低
山脊:等高線彎曲,向低處凸出
山谷: 等高線彎曲,向高處凸出
鞍部:兩個山峰之間馬鞍形部位
陡崖: 等高線重疊在一起
Ⅸ 怎麼識別山頂、鞍部、山脊、山谷、陡崖
1、山谷:等高線向海拔高的方向彎曲;
2、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的方向彎曲;
3、陡崖:兩條以上等高線出現重合;
4、鞍部:相鄰的兩個山頂之間;
1、山脊
山脊最高點的連線就是兩個斜坡的交線,叫做山脊線;
山脊線是由高處向低處凹出的部分,是水流的分水嶺;
山脊線兩側的等高線略呈平行狀,等高線穿過河谷時,向上游彎曲,呈反v字形;
2、地形圖識別法
(1)山頂
在地形圖中一般用三角形符號予以標記。看海拔高度也比周圍的高些。
(2)山脊
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看等高線的彎曲方向。如果等高線從海拔高處彎向海拔低處(即從數字大的地方向數字小的地方彎曲)的部位,即是山脊。
(3)山谷
山谷的判別正好與山脊相反。等高線從海拔低處向海拔高處凸出的部位是山谷。山谷處易形成小河,在山上迷路時,可以沿小河走,容易形成聚落。
(4)鞍部
它與山坳的區別沒有明顯差異。一般看其相對高度。鞍部的相對高度較高,兩側陡峭,不容易發育成河谷地貌。鞍部是山谷線最高處,山脊線最低處。
(5)陡崖
陡崖比較好識別,就是等高線不斷重合或者最為密集的地方,就可以斷定為陡崖。
Ⅹ 初一上冊地理:五種地形部位的判斷
山頂:
等高線閉合,內高外低
山脊:等高線彎曲,向低處凸出
山谷:
等高線彎曲,向高處凸出
鞍部:兩個山峰之間馬鞍形部位
陡崖:
等高線重疊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