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識點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你手心裡有交錯的曲線和無來由的繭,那是歲月留下的痕跡。你站在行駛在歲月河流的船頭上,表情堅毅,你無悔的付出終會讓一段旅程熠熠閃光。我為你准備了《人教版 高三地理 必修三知識點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助你成功!
【考點】
1.了解我國西北地區的位置、范圍以及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的形成原因,從而理解導致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人為因素。
2.了解西北地區荒漠化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及成因。
3.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內容、原則、重點及綜合治理 措施 。
【知識點】
一、荒漠化
1.概念:是指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實質是一種土地退化。
2.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二、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
1.西北地區的范圍:大致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2.乾旱特徵的成因: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加上山嶺重重阻隔,水汽難以到達。
3.西北地區以賀蘭山為界,形成東、西兩大區。
4.乾旱的自然特徵: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鬆的沙質沉積物;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乾旱的季節。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壓力加大;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為因素的表現: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墾耕,大部分古綠洲相繼被迫放棄;近代北方農牧過渡地帶大規模移民開墾,人口劇增,迫於生計,農墾規模擴大,直接加劇荒漠化;現代由於人口壓力和管理失誤,荒漠化越來越嚴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內容
(1)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2)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2.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
【問題思考】
1.議一議:沙漠化與荒漠化有何區別?
沙漠化與荒漠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屬於荒漠化的一種形式,它是指單純在風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質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乾旱、半乾旱和一些半濕潤地區,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後造成土地生產力衰退或喪失而形成荒漠或類似於荒漠景觀的過程。2.想一想: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西北內陸地區東部有大興安嶺、賀蘭山、秦嶺,南部有青藏高原,這樣來自東南和西南的夏季風濕潤氣流對本區來講,或是強弩之末,或受阻擋難以深入。(2)西部的天山、阿爾泰山則將已經長途跋涉的西風氣流阻擋在外。(3)本區的北部地形比較開闊,無高大山地作為屏障,就使得冬季來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亞的乾冷氣流長驅直入,導致氣候異常乾燥寒冷。這樣,西北地區夏季缺水,冬季乾冷,在極端乾燥的情況下,荒漠廣布。強大的風力作用吹蝕地表,沙土不斷移動、堆積,並發展擴大,廣袤千里的荒漠自然成了我國西北乾旱地區的典型景觀。
3.想一想: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麼?
西北地區的人們利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扎設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於固沙植被存活。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識點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相關 文章 :
1.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與復習要點
2.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識點解析自然災害
3.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4. 高中地理必修3知識點歸納
5.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
6. 高三地理下冊必修三知識點
7. 人教版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8.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9. 高中地理七大模塊考點及要點分析
10. 高二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識歸納
㈡ 高中必修三地理的復習重點有哪些
區域的概念和發展分析:生態環境、農業、工業、區際聯系
主要是對案例的掌握和遷移能力
㈢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總結
有質量的知識才是名校的真實力,每一所這樣的大學,至少都有十種左右高質知識儲備在教授門手中,儲備在這些學校與世界的多重聯系中,正是這高質量知識的儲備。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1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區域的含義
⑴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 方法 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⑵特徵: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 面積,其內部的特定性質 相對一致(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總體影響: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特點、區域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⑴地理環境的差異:
①地理位置差異:位於北緯30度 附近,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於北緯43-48度 ,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三角在 亞熱帶季風 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 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三角。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三角以 水稻土 為主,耕地多為 水田 ,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 低於 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 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 旱地 ,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 高於 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三角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 石油 等礦產。
⑵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①對農業:長三角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 種植 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 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 小麥 等,一年 一熟 。
長三角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 畜牧業 。
②對工商業:長三角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 煤鐵石油等資源發展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1.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2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1.西北地區概況
⑴位置范圍: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徵:東部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⑶主要景觀:乾旱 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徵。形成 草原 、 荒漠主的景觀。
⑷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 半乾旱草原帶,以西為 乾旱和極端乾旱地區。
2.荒漠化
⑴概念:發生在 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 地區的土地退化。
⑵表現: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 、 石質荒漠化 、 次生鹽漬化。我國 西北 地區最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 氣候乾旱,多戈壁荒漠;② 植被稀疏,多沙質沉積物;③ 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
人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
②直接原因: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3.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 措施
⑴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⑵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 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3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1.森林資源現狀
⑴屬性: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環境資源。
⑵作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 。
⑶森林分布: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熱帶雨林
⑴分布: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集中分布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⑶雨林生態
①優越性:全年高溫多雨,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
⑷熱帶雨林破壞
①根本原因: 當地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②直接原因: 人類開發 。
⑸熱帶雨林的開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 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⑹雨林的保護: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
保護放在第一位。① 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 ;② 加強環境 教育 ,提高公民環保意識;③ 森林選擇性採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 ;④ 加強森林緩沖區建設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4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決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 開發方向 。
⑵河流概況:密西西比河的 二級 支流,發源阿巴拉契亞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開發注意:①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②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③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⑷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資源豐富,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 降水相對較少;③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穩定;④礦產: 煤鐵銅 等豐富。
2.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⑴ 18世紀下半葉 :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⑵19世紀後期 :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⑶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3.流域的綜合開發
⑴開發的核心:河流的 梯級開發 。
⑵開發項目: 防洪、航運、 發電 、旅遊 、供水、養殖等 。
⑶成效:根治了洪災,農林牧漁業、工業、旅遊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⑷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 水電 和 核電 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 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5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能源分類
⑴ 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市場廣闊:一是 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二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
③位置適中:輸煤輸電距離近。
④交通比較便利: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 大秦線、神黃線、 焦日線 。
3.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採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 鐵路 為主, 公路 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 發展煉焦業。
4.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 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
煤鐵鋼 、煤焦化 。
⑶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①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②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 潔凈煤 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⑵調整產業結構:以 重化工業 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①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 深加工 、高附加值 方向發展;②大力發展 農業 、輕紡工業、 高技術產業和旅遊業。
⑶ 「三廢」的治理:①廢渣:回收再利用 ;②廢氣: 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③廢水:沉澱凈化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 總結 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與復習要點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最全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 高中地理必修三2020知識點總結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2020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總結
★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識點總結
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整理
有質量的知識才是名校的真實力,每一所這樣的大學,至少都有十種左右高質知識儲備在教授門手中,儲備在這些學校與世界的多重聯系中,正是這高質量知識的儲備。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整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1
一、自然災害的監測與防禦
(一)自然災害監測系統
1.概念:
自然災害監測系統是由國家、區域及地方等各級組織,通過不同平台對自然災害進行監測和分析的網路系統。
2.作用:災前預警、災中跟蹤、災後評估以及提出減災決策方案
3.世界和我國災害監測系統的發展情況
①已經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織的災害監測和預警網路。
②我國已經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起各種自然災害監測系統
(二)遙感技術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作用
1.遙感(RS)技術的特點:觀測范圍廣、信息獲取量大、獲取速度快、實時性好和動態性強等。從空間尺度看,遙感具有全球觀測能力,可從多波段、多時相和全天候角度獲得全球自然災害的觀測數據;從時間尺度看,在遙感平台上能夠對地球進行同步觀測,可獲得地球表層及其瞬間變化的災害信息。
2.應用范圍:廣泛應用於政治、經濟、軍事、生活等各個方面,重點用於水災、火災及台風災害等監測。
(三)地理信息系統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與分析:主要是對各種監測系統提供的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空間數據分析,具有空間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災害評估與預報:對自然災害進行預報預警、動態監測、災害發生成因與規律分析、災害損失調查、災情評估等,還可以為制定減災預案和指導災後重建工作提供依據。
3.RS與GIS結合為減災救災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務
RS是數據獲取手段(搜集、獲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數據分析手段(對原材料進行加工處理並得出結論,指導防災減災工作),這兩個工具有機結合,可實施動態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強大功能,從而為減災救災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務。
(四)自然災害的防禦
1.非工程性防禦:
(1)概念:是通過國際組織和各個國家的減災規劃和防災法律、各級行政部門的減災管理以及公眾減災 教育 等途徑,控制和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2)"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
(3)我國非工程性防禦 措施 的發展及成就
2.工程性防禦措施
(1)概念:工程性防禦措施是通過修建防災工程,改變自然災害系統,最終達到減災的目的。
(2)工程性措施的三種方式:
方式實例改變地表環境,防止或減輕自然災害的強度通過岩土體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穩定變形土體,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通過植樹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風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可以阻隔或控制災害與人口、財產等的直接相遇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護堤內的人口和財產安全;建立護坡、擋牆等支擋物,避免泥石流沖擊村莊和耕地。可以改變財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災性能,減少災害損失。興建水庫、排灌站、電機井等工程及配套設施,保證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達到抗震要求。
3."工程性防禦措施"和"非工程性防禦措施"的區別與聯系:
區別:"硬體"和"軟體"的差別
聯系:二者在防災減災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輔相成,才能起到的防災效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2
1.自然災害的形成條件?
(1)誘因:自然異變。(自然屬性)
(2)承受災害的客體:受到損害的人、財產和資源。(社會屬性)
2.自然災害災情大小的取決因素?
孕災環境(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致災因子(自然異常變化)、
受災體(人、財產、資源環境)
3.自然災害的影響或危害?(答題角度)
(1)人員傷亡;
(2)財產損失;
如(農業生產: 種植 業、農作物、林木、牲畜等)、(工業生產:道路、機場、船舶、廠礦等)、(生活:房屋、建築、道路等)
(3)自然資源與環境破壞;
如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林木資源、礦產資源等;
環境破壞:對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影響和破壞(結合具體材料,具體自然災害答具體)
4.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異:
(1)影響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和防抗災害能力。
(2)具體表現:災害強度相同的情況下,經濟發展水平高,但防抗災能力弱的地區,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就高;反之,危害程度就低。
5、主要的自然災害有哪些?
1)氣象災害:熱帶氣旋、乾旱、寒潮等
2)地質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3)水文災害:洪澇、風暴潮等
4)生物災害:病害、蟲害、鼠害等
注意:不同自然災害的持續時間不同?
突發性:地震、火山、崩塌等。
漸發性:乾旱、洪澇等。
6、氣象災害
(一)熱帶氣旋
1.概念:發生在或的深厚的
2.形成條件:
(1)廣闊的,海水通過。
(2)下上的的大氣結構,促使空氣及水汽。
3.分布:
三大海域:
(1)海域:孟加拉灣北部及沿海地區,
(2)海域:中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3)海域:加勒比海、美國東部海岸。
4.台風——熱帶氣旋的一種特殊形式
判定:中心風力達到級以上的熱帶氣旋稱之為台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3
一、東亞:
1、東部沿海:季風氣候顯著;(-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2、西部內陸:溫帶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
二、東南亞:
1、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中南半島大部分、菲律賓群島,北部夏季高溫多雨);
2、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在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常年高溫多雨);
三、南亞:
1、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印度半島大部分);
2、熱帶沙漠氣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熱帶沙漠為主);
四、中亞:
1、溫帶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
五、西亞和北非:
1、熱帶沙漠氣候為主;(770多萬平方千米);
2、小部分為地中海氣候;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熱帶草原氣候(世界第一);
2、熱帶雨林氣候;
3、熱帶沙漠氣候;
4、地中海氣候;
七、歐洲:
1、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註:生成原因:①終年西風;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濕增溫;③地形因素;④大陸輪廓破碎,利於西風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氣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氣候;
4、中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溫帶大陸性氣候(俄羅斯);
九、北美:
1、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2、狹窄的溫帶海洋性氣候(40°N-60°N);
3、狹窄的地中海氣候;(30°N-40°N);
十、拉丁美洲:
1、熱帶氣候,雨林、草原氣候為主;
十一、大洋洲:
1、熱帶為主,呈半環狀:大分水嶺(熱帶雨林、-帶季風濕潤氣候);
註: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
①東澳大利亞暖流增溫增壓;
②東南信風來自於暖流;
③地形因素:處在大分水嶺迎風坡;
2、熱帶草原氣候(受赤道低壓控制);
3、熱帶沙漠氣候(被南回歸線穿過;西澳大利亞寒潮);
4、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30゜-40゜);
十二、南極:
1、酷寒:
①緯度高,熱量小;
②海拔高,降溫幅度大;
③冰川對太陽的反射極強;
2、乾燥:
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小;
②終年受極地高壓控制,下沉氣流;
③陸地面積大;
3、烈風:平均18m/s,達100m/s,一年中8級以上風天達300天以上;
十三、北極:
1、沒有南極寒冷(海洋面積大,大部分終年封凍);
2、降水比南極豐富(氣溫較高,海洋面積大),年降水量為100mm-150mm;
3、風速沒有南極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4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區域分布不均勻;②自然資源一般不具流動性。
⑵經濟原因: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區域資源供求不匹配。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2.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⑴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①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對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短缺,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②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後,能源資源蘊藏豐富,需求量小,能源優勢難以發揮。
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易引發酸雨等環境問題;
②北煤南運對我國南北向鐵路運輸帶來很大壓力。
⑶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①天然氣分布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氣區是新疆(塔里木、准噶爾)、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鄂爾多斯);
③東部油氣開發已到中後期,西部是戰略接替區,發展戰略是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3.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對中西部經濟發展(輸出地)的影響:
①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②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③有利於西部地區能源氣化,緩解因植被破壞對環境的壓力。
⑵對東部經濟發展(輸入地)的影響:
①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狀況,促進經濟發展;
②有利於改善東部地區能源結構;
③有利於凈化大氣環境
④促進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整理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與復習要點
★ 人教版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 最全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識點解析自然災害
★ 高中地理必修三目錄
★ 人教版高三地理必備知識點
㈤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
知識的寬度、厚度和精度決定人的成熟度。每一個人比別人成功,只不過是多學了一點知識,多用了一點心而已。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1
1.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條件
⑴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①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②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⑵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最先改革開放的地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⑶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 渠道 ,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國的僑鄉之一。
2.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⑴工業化的推進:
①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②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技術產業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3.問題與對策
⑴產業升級面臨困境(與長三角相比產業基礎、科技實力、人才隊伍和市場腹地都處於劣勢)——產業結構調整: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發展汽車、鋼鐵、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業與裝備製造業,以此推動產業升級。
⑵城市建設相對落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落後,缺少分工合作)——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廣州、深圳、香港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酸雨、水質型缺水、雜訊等)——加強規劃與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2
1.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德國魯爾區)
1)魯爾區興起的區位條件:①煤炭資源豐富;②水陸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場廣闊等。
2)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
②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③環境污染嚴重;
④工業結構單一。
3)魯爾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 措施 :
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
②對原有企業進行集中化改造;
③治理環境污染;
④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⑤發展科技和高等 教育 。
2.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發展的區位因素:
①優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
②水陸交通便利;
③對外開放政策
④海外僑胞眾多,便於引進資金和技術;
⑤地勢低平,水源充足。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3
傳統稻作農業
分布: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氣候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特點:小農經營單產高;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農業地域類型分布地區區位因素生產特點
原始遷移農業熱帶雨林地區某些原始部落①人口稀少
②生產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不使用畜力,很少使用工具,生產技術低下,無固定土地。
隨人口數量增加,生態破壞愈加嚴重
稻作農業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的熱帶雨林區
①高溫多雨的氣候
②平坦的土地
③勞動力豐富
④ 種植 歷史悠久①小農經濟
②單產量高,商品率低
③機械化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⑤科技水平低
傳統旱作穀物農業溫帶大陸的東岸以及-帶乾旱的山地①氣候乾旱,降水不穩定②生產歷史悠久, 經驗 豐富③勞動力豐富④灌溉是保證產量的重要條件自給自足,精耕細作;
採用各種 方法 恢復土壤肥力,有 飼養 家畜的傳統。
商品穀物農業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地代表:美國中部平原的商品農業區位優勢:
①優越的自然條件
②便利的交通運輸
③地廣人稀高度發達的工業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主要種植作物:小麥、玉米
大牧場放牧業美國、阿根廷以牧牛為主;
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以牧羊為主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區位優勢:
①優良的天然草場
②地廣人稀,地租低交通運輸便捷
混合
農業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主要是飼養牲畜和穀物生產的混合農業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混合農業特點:①農場是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②農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時間安排農業活動③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4
1、我國自然災害多發自然背景:
(1)氣候背景:
①我國東部瀕臨太平洋,面對世界上的台風源區(西北太平洋台風區)。
②位於的季風氣候區,受強大的季風環流控制,降水時空分布極為不均。
③氣候復雜多變,氣候不穩定性強。
(2)地形地質背景:
①地形復雜多樣,西高東低,起伏較大,以山地丘陵為主。
②太平洋板塊俯沖,印度洋板塊碰撞,地殼運動活躍。
③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之間。
(3)生物背景:
地域遼闊,氣候多樣,土壤和植被類型多樣,滋生和繁殖了多種有害生物。
2、我國自然災害多發人文背景:
(1)過度利用,生態環境脆弱: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長期積累的對自然的過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態環境。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效應往往以各種災害的形式表現出來。
(2)承受能力和抵禦能力差:
社會經濟系統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和防禦能力低下。
(3)人口和經濟密集區和災害多發區重合:
人口和經濟密度高度集中在災害多發、易損的東部地區,這種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自然災害的嚴重性。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與復習要點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最全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識點解析自然災害
★ 人教版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與歸納
★ 高中地理必修三思維導圖
㈥ 高中必修三地理的復習重點有哪些
關於復習方法,可以給你一些思路:
1、教材為本,整體復習。課本是復習的階梯,學習須有「本」可依。復習時以課本為主線,進行系統的復習,使所學過的知識由零散過渡到完整,構架起較為完整的知識系統,訓練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制定看書計劃、繪出知識結構網路圖,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歸納過程中,要有序地多角度概括思考問題,找出內在聯系。然後根據知識結構網路圖去發散、聯想基礎知識點和每個知識點的基礎題,首先學會自我檢測。
3、你可以通過開發大腦潛能來提高學習效率,高效率使用大腦的你,是提高學習成績最關鍵的一步。之前我下載過一套開發大腦的課程《特斯拉潛能訓練課程》,經過學習,我掌握了各種高效率使用大腦的技巧,輕松自學各科知識,最終考上了復旦大學,希望我的分享能幫到你,祝你好運!
㈦ 高中地理必修三和中國地理 哪些內容是重點啊
你好,先說必修三,需要記住課本的大框題,一般就是條件、原因、發展、措施等。但是記憶需要跟地圖結合,知道在哪裡出現的這些東東。
然後是中國地理,估計你中國地理基礎不太好,這個一會半會背不好,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建議先把重點放在必修三;中國地理就是看地圖,只有把地圖看好了,才能把基礎知識落實在地圖上掌握了。另外地圖記憶遺忘很快,需要反復記憶,要有思想准備。
加油!
㈧ 求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要點
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1. 背景: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不均勻的,存在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另一方面,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因此,為了適應區域發展與自然資源供給的平衡,就必須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結論: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導致資源跨區域調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設方面的相關問題,如各種工程方案的優、缺點比較,結合區域地理考查相關內容,影響工程建設的區位因素等。這一部分內容一般不屬課標要求考查的重點。
3.影響:這一部分內容是課標要求的核心問題,側重考查學生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的能力。總體來說,資源跨區域調配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是縮小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要結合不同的資源類型、區域特徵,從社會、經濟、環境等各個方面來分析對資源輸出地和資源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和不利影響。
資源跨區域調配,不僅要關注對資源輸出地和輸入地地理環境的影響,而且還要注意對資源調配所涉及的有關區域(工程建設沿線地區)的影響,如西氣東輸工程沿途經過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等省區,對於沿線地區同樣可以起到拉動經濟增長、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增加就業機會、解決沿線農村生活能源問題等積極影響,工程建設也可能產生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等相關負面影響。又如,北煤南運對於沿線地區會加大交通運輸(尤其是鐵路運輸)的壓力、運輸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
歸納:資源跨區域調配問題的一般解題思路:
結合世界、中國各類能源、資源分布圖,要求學生關注各類能源、資源的分布、運輸線路、沿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徵,其中重點是該類資源的特徵、分布;輸出、輸入、沿線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徵;線路的走向及影響選線的主要因素;沿線地區該種資源的補給需求狀況;調配後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二、產業轉移
1.概念:產業轉移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
產業轉移一般包括對外直接投資、設立營銷網路、建廠、設立研發機構等形式,其中設立研發機構是產業轉移的高級形式。跨國公司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有利於實現生產與開發一體化,縮短新產品生產周期。
2.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勞動力因素、內部交易成本、市場因素、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環境因素、資源問題等。
相關案例:
(1)二戰後,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產品,其主要因素是發展中國家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
(2)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美國東北部地區的產業向西部、南部轉移,其主要因素是因為東北部地區的環境、資源問題。該產業轉移有利於東北部地區環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發展其它產業,也可能造成就業問題和經濟衰退。
(3)近年,台灣大量機電、IT企業向大陸轉移,其主要因素是尋找新的市場。
(4)近年來,廣東珠三角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山區和兩翼轉移,其主要因素是為了實現區域內部產業布局的均衡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當然其中也有山區和兩翼地區的比較區位優勢)。
3.國際三次產業轉移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一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西德等國轉移,集中力量發展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技術密集型產業;
二是20世紀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國將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小龍」等),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家用電器、汽車等附加價值較高的技術密集型產業;
三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將自身不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向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轉移,重點發展自身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20世紀80年代我國抓住了以輕紡產品為代表的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歷史機遇,完成了輕重工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20世紀90年代我國承接了大量製造業的國際轉移,進入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快速發展階段,使機電產品成為我國出口主導產品。
新世紀以來,我國積極承接以IT為主導的國際產業轉移,使我國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地之一,還促進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成為全球IT製造基地。同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並已高於國際平均水平。
4.當前,中國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的三大特點:
第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行業越來越多。製造業仍然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行業,在製造業中,高耗能產業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方面。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為減小本國的環境壓力,從能耗、環保、稅收等方面對高耗能項目進行限制,加上《京都議定書》生效後,這些國家為完成減排溫室效應氣體的任務,越來越多地將此類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越來越重要的行業,服務業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新重點。
第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區域越來越多。東部地區因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一直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占據優勢地位。但西部地區所擁有的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要素低成本優勢等,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到西部進行投資。東部地區外商到西部地區再投資,也已成為西部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方式越來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設立各種形式的開發園區、開展產業鏈招商引資、技術引進和消化提升和開展國際經濟合作等。
跨國公司是國際產業轉移的主體,但中小企業的作用也日益顯著。
5.國內產業轉移
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區位優勢的衰退,另一方面,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和促進中部崛起的實施,一些產業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資源和區位優勢明顯,如果中西部地區努力完善體制機制,優化投資環境,推動本地區成為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勞動力資源開發和輸出基地,那麼中西部地區將成為最佳的產業轉移承接地。
6.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與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第一次始於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傳統製造業(服裝、紡織、電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區轉移,這次產業轉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區環境污染加重。第二次產業轉移始於20世紀90年代,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廣東欠發達地區、甚至「泛珠三角」地區轉移,而珠三角地區則通過大力引進計算機、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
珠三角經過20多年的長足發展,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困境,突出表現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壓力,珠三角經濟體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間有限、資源約束越來越嚴重)、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區必須調整並優化承接國際產業的結構,全面提高產業整體素質,著力優化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拓寬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空間,有步驟地向東西兩翼和山區進行產業轉移。
今年3月,廣東省政府出台《關於我省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試行)》,「產業轉移」迅速成為各級政府、各地企業廣泛關注的熱點。《意見》重點提出了扶持產業轉移園區建設的措施:一是給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給予園區外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三是確保園區電力供應。四是加強園區企業用工培訓。通過教育扶貧或委託培養、培訓等方式,由省屬和珠三角地區有關技工學校、職業技術院校為山區及東西兩翼培養緊缺專業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對產業轉移的政策支持。
7.產業轉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對於轉移地有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於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國或本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從而加快工業化的進程。
(2)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產業轉移可經使各地區根據自己的優勢條件發展相應的產業,從而促進產業的分工和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
(3)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一方面,產業轉移改變了區域地理景觀,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往往由鄉村地區變為高度工業化地區;另一方面,產業轉移也往往伴隨著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
(4)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產業轉移地往往會出現就業機會減少,出現失業人口增加的現象;而對於產業承接地則可增加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從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效益評價其「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自然方面: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礦產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農業、工業等
如:上中遊河道特徵——河谷狹窄,比降較大,多急流,水力資源豐富
下遊河道特徵——河谷較開闊,通航便利
2、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根據「資源優勢」確定流域開發方向
◆資源開發:
水能資源開發——發電、養殖、旅遊、航運、防洪等,有利於發展高耗能工業。
水資源開發——旅遊、灌溉、養殖、航運等。
生物資源開發——旅遊、教育等。
土地資源開發——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漁等多種農業。
礦產資源開發——建立礦產開發基地,建立相應的工業部門(利用廉價電力)。
旅遊資源開發——做好旅遊規劃,發展交通,發展旅遊業。
◆生態(恢復)建設:
礦產資源開發:①礦產資源開發導致植被破壞,產生的廢石、廢渣佔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開采引發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③礦產資源開發形成的廢渣、廢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環境。
3、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根據「存在的問題」確定流域的治理措施
◆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調整農業結構,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生物措施;②工程護坡、打壩淤泥等工程措施;③進行小流域治理。
◆對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①關閉污染較重的小工業;②對工農業及生活污水進行治理;③減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④調整生產過程,適當在洪水期排污。
◆對生物資源破壞的治理措施:①建立自然保護區,②適當遷出保護區內的居民;③調整農業結構,控制人類活動(如交通建設);④宣傳教育。
●區域經濟發展——農業
1、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或圖示信息,弄清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根據與區域農業發展的相關程度,從光熱、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人口密度、農產品市場需求、交通運輸、國家政策、資金投入、農業科技等方面評價其農業區位條件。
2、區域農業布局特點分析:
區域農業布局體現人類農業生產活動對自然條件的適應和改造,以適應為主。農業生產必須與自然條件相適應,這樣才能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否則,會陷入經濟效益不斷下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惡性循環。
不同自然因素對農業布局有不同影響,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氣候。
地形:從宏觀看(大區域圖)——山區適宜發展林業或牧業,平原適宜發展種植業,濕地(湖區、庫區等)適宜發展水產養殖業。從微觀看(小區域,通常為等高線圖)——坡度較大的山地適宜營造水土保持林,較緩處可發展經濟林木(如茶葉、果樹等)或修築水平梯田,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可發展種植業,濕地發展水產養殖業。
氣候:熱量——不同熱量帶有各自的典型農作物品種。水分——不同的干濕狀況決定不同的用地類型:濕潤地區—水田,半濕潤地區—旱地,半乾旱乾旱地區—草地。
3、區域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
總體認識:
區域農業發展通常以中國地區為例,可遷移到發展中國家的其它地區。中國農業發展總體和實現兩個轉變,即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向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轉變。因此首先要明確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區別。對落後地區的農業發展來說,傳統農業的特點就是其面臨的問題,現代農業的特點大致即其發展的方向:
產業結構
農業投入
農業技術
經營方式
農產品商品率
農民收入
增收措施
農業生態
傳統農業
中國農業大多為傳統混合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結構單一而缺乏特色;以自給自足為目的,產品多樣而缺乏優勢。
低。
勞動密集
手工勞動為主(精耕細作),
粗放
低
低
擴大生產規模(墾荒、擴大載畜量等),外延式擴大再生產
人地關系緊張,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荒漠化、水旱災害)
現代農業
選擇具有區域優勢的一種或幾種農畜產品,集中生產。特色突出,優勢明顯。
高。
資金技術密集
生物技術、機械化程度高
集約
高
高
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改良品種等),內涵式擴大再生產
能源消耗大(農業污染較重)
問題總結:
對區域農業發展現狀的評價通常要從上表所列諸方面著手,結合區域實際,選擇最符合當地情況的項目展開分析或論述。生態惡化區的農業發展還要結合可持續發展思想,圍繞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的有關理論分析闡述。
4、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區域農業發展的條件、歷史、現狀、特點不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就不同。答題時應結合區域實際,從以下項目中選擇符合題目要求的條目作答。
加大資金、技術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牧民生活條件;營造水土保持林、防護林,恢復生態;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防災減災;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變種植業為主為多業並舉,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商品農業、特色農業;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商品率,提高農民收入,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植被,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立體農業,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夠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或物質的運動,統稱為能源。
2、分類:
(1)按形成和來源分類:
①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氣、太陽能、生物能、水能、風能等。
②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熱、核能。
③來自月球、太陽對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術狀況分類:
①常規能源:被人類利用多年,現在仍大規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熱、海洋能、太陽能、沼氣;或過去利用過,現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風能。
(3)按性質分類: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後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陽能、水能、生物能、風能等。
② 非可再生能源:是經過地質作用在億萬年中形成的,開采以後,短期內無法恢復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核能等。
二、礦產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存在的問題:濫采、濫用礦產資源,造成礦產資源的浪費甚至枯竭,廢棄物處理不當,使環境受到污2、解決措施:合理開發和利用,加強勘探,跨區域調配,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開展礦區土地復墾等。
㈨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提綱
初中地理能夠幫助同學們更好的認知世界,而且地理是一門綜合學科。那麼你知道地理提綱怎麼寫嗎?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提綱,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提綱
一、能源的分類
1、按照能源的性質分類
(1)常規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熱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來源分類
(1)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現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由太陽能轉化的能量——風能、水能。
(2)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球內部的熱能——地熱能、溫泉;核能——鈾、釷等放射性元素的聚變能和裂變能。
(3)來自天體間的引力能——月球、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二、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分析
1、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①儲量豐富②分布范圍廣③煤種齊全④煤質優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發熱量高的特點⑤開采條件好,煤田多為中厚煤層,埋藏淺,適於露天開采和大規模機械化開采。
2、市場廣闊
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三、我國與世界的能源消費結構有哪些不同?
我國的煤炭資源占絕對優勢,石油的比重較大,天然氣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資源占絕對優勢,煤炭、天然氣資源比重都較大,核電比重也佔一定比重。
四、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煤炭開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魯)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東等大型煤炭生產基地。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神黃鐵路、大秦鐵路、焦——兗——日鐵路。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方面,建設坑口電站,使電力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變輸出煤為輸出電力;另一方面,發展煉焦業,為冶金工業發展提供能源,並向外輸出焦炭(圖3.5)。
五、能源的綜合利用:
1、結合本區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圍繞能源開發,構建了煤一電一鋁、煤一焦一化、煤一鐵一鋼三條產業鏈。
2、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中心的多元結構。
六.環境保護與治理的 方法 和手段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①推動以潔凈煤技術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②加強煉焦、電力、化工等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改造及環境保護。
2、調整產業結構
①對原有的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②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遊業,降低重化工業的比重。
3、「三廢」的治理
①對於佔地面積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氣污染的煤矸石,主要用於發電、供熱和充填露天礦坑及塌陷區;
②對於選煤廠產生的煤泥,經乾燥後再利用。
③對於廢水主要採取沉澱凈化的辦法。
④空氣污染防治 措施 主要是:A.做好消煙除塵工作;B.營造防風林帶,開展復墾綠化造林。
地理 學習方法
1、要熟悉地理課本中的基本概念
要想了解所學地理知識,必須要從基本概念入手,如果什麼是地勢、什麼是地形都弄不清楚,又怎麼能了解後續所講的知識呢?因此,弄清概念,才能學好地理。
2、理清知識脈絡
其實,地理難就難在不同地方的氣候、環境、人文都不一樣,需要同學們區別對待;而這也恰恰是地理簡單的一面,只要我們理清地理要素有哪些,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就能理清知識脈絡,進而形成知識網。
3、學會歸納 總結
①找出知識的相似性和規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具有范圍廣、信息多等特點,但是它對同一類型知識進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規律性。例如描述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氣候特徵,往往要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加以說明。而氣溫又包括著年平均氣溫、年溫差和氣溫的分布等內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時空分布所組成。
②將差異性較大的地理知識進行對比梳理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地理環境或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或相似性。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一點,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例如:北方和南方因為維度不同,造成哪些差異;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有哪些相同點又有哪些不同點。
地理提高成績的方法
預習課本,將課本中的內容粗粗的閱上一遍,在這個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去理解(有些東西不必死扣字眼,老師和課本怎麼說,你就怎麼理解),有意識的去背(肯定一遍背不過,但是下一遍感覺就和書上的這些東西熟悉了)。然後,用一支筆,按你自己的理解將課本上的重點畫出來。
要用聯系的觀點學習,例如,氣候和農業有密切的關系,礦產和工業有密切的關系,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環境有關系。各種自然條件彼此又有關系,如:氣候和水文,水文和植被等等,不能孤立地學習,不能死記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提綱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與復習要點
★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識點2021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三必學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盤點
★ 高中地理必修三2020知識點總結
★ 最全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