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理上w,n,s,e各代表什麼意思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與地理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服飾的材料、樣式、飲食習慣和方式,住房的式樣與特點等,都與地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一、服飾與地理
1、人類服飾的材料與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遠古時代,人類生活在森林裡,披掛的樹葉、獸皮就成為衣服。後來,人類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纖維與動物皮毛為原料,紡織各種布匹,出現了原始的服裝。絲、麻、棉就是人類利用最早的纖維材料。我們的祖先早就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養蠶織綢了。但由於北方環境惡化、氣候變得乾燥,蠶絲的生產逐漸!
Ⅱ 地理行政區劃名詞解釋
行政區劃是行政區域劃分的簡稱,是國家為了進行分級管理而實行的區域劃分。
行政區劃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按地域劃分行政區而不依氏族劃分部落,這是國家區別於氏族組織的一個基本特點。不論何種類型的國家,行政區域的劃分總要符合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同時顧及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地理、人口、國防、歷史傳統等多方面的因素。
(2)地理行式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國家行政區域的劃分通常根據以下原則:
①政治原則。促使國家機關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便利人民群眾參加國家管理。
②經濟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特點進行劃分,使之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
③民族原則。根據少數民族的居住狀況和其他特點進行劃分,使之有利於各民族的發展,鞏固各民族的團結。這些原則是相互聯系、相互結合的。此外,也顧及歷史傳統、人口分布、地理條件和國防需要等因素。
行政區劃雖因國家本質不同而有其明顯的階級性,但也有一定的歷史連續性。例如,中國從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建立統一國家並施行郡縣制以來,歷代行政區劃雖有變更,但變化並不太大。英、法、美等國的行政區劃也是從19世紀繼承發展下來的。
Ⅲ 什麼是地理模式
地理模式是用於課堂教學的全新的教學模式。
地理模式的流程為:
第一環節 情景導入
結合學科特點,教師通過採用不同的素材和途徑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使其緊跟教師思路,迅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導入新課常用的方法:故事、謎語、、新聞報道??。
第二環節 明確目標
導入新課後要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目標是導向,是導航儀。教師在引出課題後,出示課件上的學習目標,及重、難點,並對個別目標給予解讀。但在課前3分鍾,教師或學生要把課時「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層面的目標板書在黑板固定的區間,便於課堂教學活動展示時逐一落實。
●學生:根據教師制定的班級學習目標,從實際出發,各學習小組組長結合本組的學情,自覺主動地定位小組的學習目標,組內成員結合自身的學習情況,自我確定個人的學習目標,彰顯分層學習目標的新理念。
●教師:編制課時「三維目標」,依託課標中的課時目標,教材內容,學生學情,學科性質等進行預設,同時還要考慮隨機生成。實施「精心預設,精彩生成」的原則,以期達到預設與生成的動態平衡。知識與技能目標,融合「至少」、「以上」等字詞,呈現出分層目標。
第三環節 獨學
﹙一﹚檢查反饋:在獨學環節開始之前,通常要進行對上節課有關知識的反饋檢查。從檢查內容和對象上要注意分層次,並重點關注潛能生。檢查以口頭展示或黑板展示的形式呈現出來。檢查反饋也可根據具體教學設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二)獨學是指學生個體學習而言,是自我解決問題的自主學習。所有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如此學生才會有主動性和創造性。課上獨學對於統一設置的基礎性的任務和問題,經過看書、發現、檢測等,學生學會「能夠學會」的基礎知識,篩選形成不會的「困難」問題。並把困難問題帶入對學環節。
●學生:獨學是學生深入理解知識的起步,是對學、群學的基礎。學生依據導學案這張「施工圖」,以本為本,「走進教材」。 通過對教材圈、點、勾、畫,理解、識記課本知識,使大部分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並找出自己的疑惑。用雙色筆標注,帶到對學環節中解決。獨學環節完成後,要及時告知本組學習組長,以便自覺主動的進行對學活動。
●教師:依靠課標中課時內容的要求,學科特點,教材編排,學生學情等,預設出學生獨學的內容,編製成幾個問題,通過課件呈現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的容量、新舊知識遷移、重點難點處理,兼顧學生差異,分層設計問題。根據獨學的內容,教師並作出方法上的指導,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獨學活動。
教師巡查時,關注各小組里每一個學生的態度和質量,尊重個體差異,不搞「一刀切」、「齊步走」,對個別潛能生要適時點撥指導,獨學環節完成時,教師督促學生進行對學環節。
第四環節 對學﹑群學
﹙一﹚對學:對學是指組內兩名同等程度學生間的小合作學習,其作用:既能解決獨學環節同等程度學生間存在同等層次的「困難」問題,以期達到相互對知識的補平,更會產生「1﹢1﹥2」的增值效應。
●學生:對學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再深入。針對獨學環節篩選出的困難問題,通過「同質對學」力求解決獨學過程中對子間存在的問題,實現同質資源互補。
●教師:高度關注各小組里每一個對子的對學態度和質量,尊重每一個對子間的差異,不搞「統一標
准」,班內巡視指導時,對個別對子尤其是潛能生對子進行適時指導幫助,查詢信息,做好問題記錄。對學環節完成時,教師督促學生進行群學活動。
若教材較簡便,學習的任務又少,對學過程中問題都得到解決,就不必進行群學環節。因此,教師要把握好教材的難度系數大小,是否選取學生進行群學。
﹙二﹚群學:是組內學生多個對子進行的大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主要針對一些探究性的學習任務,一般來說有:開放式的問題,歸納總結的問題,產生質疑的問題,任務過大個人無法完成的問題,產生意見分歧的問題??。
●學生:群學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再提升。群學時,學習組長相當於主持人,把組內的問題逐一提出,學生採取不同的交流方法,在觀點的碰撞中,相互啟迪。通過合作,解決學生個體不能解決的問題,解決了輔優補差的問題,解決了學生更多表達和展示機會的問題。
●教師:參照課標中課時的目標,教材內容,教學指導用書的要求,學科性質,把課時內容中探究性任務,設計成幾個問題,每個問題以問題串的形式編制,並以課件的形式投放,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教師並對探究的內容進行方法指導。
教師參與小組群學活動,要「低低頭」,「彎彎腰」,採取「問一問」,「聽一聽」,「看一看」的方式,關注每個小組群學的效度,關注探究的深度,督促組內不同質學生的幫扶,並及時指導。做好小組學習探究問題的記錄,以便班內展示。
第五環節 展示點評
展示,即「發表,暴露,提升,呈現,示範,表達」。展示的內容有基礎性知識、探究性知識、達標知識,思維、方法、規律等層面的問題,並做出相應的點評、質疑。
●學生:學習任務展示時,展示組、點評組、質疑組的學生要積極主動,或教師喊號下進行活動。 展示組的代表進行展示,要聚焦問題。若進行口頭展示,聲音洪亮,語言規范,有時要用肢體語言,盡量脫稿或半脫稿回答。若進行黑板展示,盡快進入預定的位置,板書要迅速、工整規范,合理運用雙色粉筆。聽展者觀看、傾聽,不隨意插嘴,不私下議論,做好隨時記錄。
點評組的代表進行點評,要用第二人稱,目視被評者,不做重復、無意義的評價,要積極發現優點,中肯誠實的指出不足,大膽鼓勵個性化、創新性的觀點表露,達到質疑對抗、文本批判、個性解讀、個性生成的目的。
質疑組(或其他組)的代表進行質疑,對展示組、點評組的問題,要及時提出自己的觀點,質疑對抗要針對問題,語言規范,簡明扼要,質疑組無需舉手,聽教師指號回答,或直接起立發表自己的觀點。
●教師:既要預設展示的內容,同時關照問題的生成。基礎性知識一般採取口頭展示,探究性知識多採取黑板展示。教師更重要的作用根據學習任務的多少,進行展示、點評、質疑的合理、恰當的有效分工,每個學習任務都安排一個小組展示,一個小組點評,一個小組質疑。按照先後順序活動,真正實現了「組組有任務,人人都參與」的頂層設計。
教師不時的進行糾偏、補漏、評價,有時可質疑,引領學生向更深層次去思考,去探究。基礎性任務多由潛能生展示,探究性任務多由中等生展示,優等生進行點評、質疑,分層設計展示任務。
第六環節 精講點撥
只有消除不講不放心、不講不盡責任、不講考不好的「三不講」應試教育觀念,才能實現 「點撥」 與「精講」。 點撥要把握好時機,講究分寸,點撥到位但不要越位,不能代替學生思考。精講的內容要把握好「三講」的度:重點,難點,易錯點、易混點、惑點、盲點。
●學生:根據展示環節暴露或生成的問題,結合內容的易錯點、易混點、重點、難點等,在老師的引導下,先獨立思考,再多向交流,向深度方向探究,實現有效探究,總結規律,抽取本質等。
●教師:課中展示階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憤」和「悱」的時候,「該出手時就出手」,選擇一些有效方法進行點撥。教師要把握好「精講」的度「三講」的內容,並滲透一些學科思想、思維、方法、規律等,學生快速理解,掌握並拓展應用。
第七環節 達標測評
課堂的效果聚焦在目標的達成度。關注優等生解決問題的創新點,關注中等生解決問題的准確度,關注潛能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注重分層轉化,關注分層提高的提升率。
●學生:測試時,不看課本,不查材料,不交流討論,不看他人的答案,獨立完成。在限定的時間內,小考結束,按照老師給出的答案,或學生黑板展示的答案,組內同質對子用紅筆互批。學習組長公布成績或舉手錶決,驗證達成度。
●教師:分層設計達標問題,利用導學案上的達標測試題,或自編測試題,放在投影儀上投放,讓學生進行即時小考,公布答案,落實學生達標過關,並作出講評的准備。
教師組織學生,評選出學科優秀小組和個人。
第八環節 系統總結
通過組織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自主小結,使其完善知識體系,梳理學習過程中的方法和技巧,總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規律。
Ⅳ 坐地日行八萬里地理知識是什麼
坐地日行八萬里地理知識是赤道的周長是40000Km也就是八萬里,地球自轉一周需要1天,所以這句話是指你坐在赤道上不動,一天也運動了八萬里。
總體來看,從兩極到地球中心的距離為6,356.8km(千米);比從赤道上到地球中心的距離6378.2km短21.4km。扁率為1/298。赤道一帶稍微凸出,赤道本身也有點扁,南北半球也不對稱,加上表面凹凸不平,應該說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球體。
簡要介紹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也是地球上的零度緯線。一年當中,赤道有兩次太陽直射,所以赤道地區屬於熱帶,終年天氣炎熱,氣溫很高。赤道的圓心與地心是重合的,它也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圈,全長4萬多千米。
赤道穿過了加彭、剛果、扎伊爾、烏干達、肯亞、索馬里、馬爾地夫、印度尼西亞、厄瓜多、哥倫比亞和巴西等許多國家。在這些國家,人們用不同的標志來表示赤道線。例如,在剛果,人們用許多沿直線排列的小石柱表示赤道線,這些小石柱叫赤道樁。
Ⅳ 坐地日行八萬里地理知識是什麼
坐地日行八萬里地理知識是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東自轉,適用於赤道地區。由此可計算出赤道地區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和赤道上10弧線的長度。赤道地區自轉的線速度為:40000千米÷24小時≈1670千米/小時(八萬里即四萬千米)。
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遞減。赤道上10弧線的長度40000千米÷3600≈111千米/10。赤道是地球的一個大圓,因此地球上的大圓每10弧線的長度約為111千米(球的大圓是指通過球心的截面與球面的相交線)。
地球相關地理知識
坐地日行八萬里中的地是指:地球,意思是地球上的居民,每日隨地球自轉一周行走8萬里。坐地日行八萬里意思為:以赤道上的某一點為參照點,在這個參照點上,我們每天即使原地不動,也會運動八萬華里。
坐地日行八萬里出自詩詞《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意思地球直徑約一萬二千五百公里,以圓周率三點一四一六乘之,得約四萬公里,即八萬華里。這是地球的自轉(即一天時間)里程。而地球直徑是在赤道上進行測量的,因此,坐地日行八萬里中的地指的是赤道上的某一點。
Ⅵ 什麼是行為地理學
行為地理學是研究人類在地理環境中的行為過程,行為空間,區位選擇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是20世紀60年代末西方人文地理學發展中出現的新分支學科,也有的學者把其作為一種新的人地關系的思想觀點和人文地理學的基本方法論.行為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工作者借鑒心理學,行為科學,哲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在人文地理學研究范疇開辟的新研究領域,主要是從人類行為的角度,採用非規范和非機械的整體方法,研究人類對不同地理環境的認識過程和行為規律.這些規律能夠從人的認識論的本質上揭示人與地理環境的空間關系實質,以彌補傳統的人文地理學研究人文事象空間分布規律的缺陷和不足.
行為地理學把心理,行為等因素引人人地關系的研究中,揭示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平衡,反饋的空間關系規律.一般說來,人類對地理環境刺激的自動條件反射所產生的行為不屬於行為地理學所研究的行為范疇.行為地理學主要是研究人類在環境感覺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內在行為(心理行為)和外在行為(表現行為或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側重於探討人類的環境知覺,環境認知,地理物象,物象評價和外在行為等的機製作用和過程.正是由於這些機製作用和過程才使人類形成一定的行為空間和區位選擇.
Ⅶ 地理學視角指什麼
【地理學視角】就是「從地理學角度來看」的意思。
----------地理學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用法,作為學生,一般是運用區位分析方式評價一個地方或一種資源就行了。具體指什麼,則需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確定。
Ⅷ 五行地理
"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中央,故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屬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
按照地理的方位五行,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 北方壬癸水。那麼各地有不同的氣候特質,自然也有地支方位所屬。中國自古以來就以河南為中原之地(以五嶽定位),中原五行為土(所以說自古有的中原者的天下之說),土為五行之源,衍生萬物,中華民族的文明便發源於黃土高原。現以河南(五嶽之中嶽嵩山就在這里)為中心點,分析各地主要地支方位。
Ⅸ 四大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行有那些影響
華北 東北 西北 東南
根據地理的差異和氣候的不同
名稱
位置范圍
主要省區
劃分依據
北方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
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
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
南方地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南部臨東海、南海
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區)
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南
西北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
包括內蒙古、新疆、寧夏和甘肅西北部
非季風氣候區,深居內陸,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
青藏地區
位於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海拔高,氣候寒冷
1.我國地域遼闊,跨經度和緯度都很大,由此直接引出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讀圖5.4「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首先通過界線A、界線B、界線C的具體分布,落實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
2.根據活動1的提示,觀察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同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的分界線A,引導學生分析兩界線的相似性,說明這里區域劃分的主導因素是季風影響。西北地區深居內陸,受不到季風影響,降水較少,體現出乾旱的區域特徵,而位於東部季風區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受季風的影響,降水較多,處於濕潤和半濕潤區。
3.根據活動2的提示,觀察界線B的位置,學生自己在1月等溫線分布圖和年降水量分布圖中尋找與其位置相應的1月等溫線和等降水量線。結果分別是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由此確定界線B劃分出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其主要區域差異表現在氣溫和降水綜合的氣候方面。最後再根據提示從地形和河流分布圖中落實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位於秦嶺—淮河一線。學生根據教材的問題提示,逐一尋找答案,速度可能會較慢,但教師應避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給學生的探究學習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4.根據活動3的提示,觀察界線C的位置與我國第一級階梯的界限的吻合情況。在學生發現界線C與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的界線十分吻合之後,再判斷青藏地區與南方地區、北方地區及西北地區劃分的主導因素是地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