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動物地理學是職高專業么
中文名稱:動物地理學 英文名稱:zoogeography 定義:研究現代動物分布及其生態地理規律的學科。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生物地理學(二級學科)
『貳』 北亞的地域定義
「北亞」有兩個定義:
其中一個定義,是指俄羅斯亞洲部分,主要是指西伯利亞、以及阿爾泰山脈以北的地區,占亞洲面積的三分之一。過去亦有將蒙古包括入北亞的范圍內。
另一個定義,是指東北亞,即大中華圈加上日本和韓國,甚至蒙古。這是一個商業上相對東南亞的地理劃分。
一般來說,以前者比較普遍。
北亞地區包括了亞俄和蒙古利亞兩個地區。 舊北亞區
在北界之內,屬於全北區的動物地理亞區之一。除熱帶東南亞和北極地方外,包括歐亞大陸,撒哈拉大沙漠以北的非洲地區。本亞區地域廣闊,棲息地每多變化,生物趨向於多樣性分化。有鼠類、山、駱駝、綿羊、山羊、貛、狸、野豬、雉、等固有種的存在,可作為該亞區動物區系的特徵。在新北區起源和絕滅的馬和駱駝,現還在本亞區存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本亞區起源的羚羊類在新北區則沒有分布。華萊士(A.R.Wallace)主張將全北區分為舊北區和新北區,但由於兩區之間的動物區系存在著許多共同之處,因而又把兩者統一為全北區。把舊北區、新北區作為它的亞區。日本在動物地理學上處於本亞區的東南端,動物區系從北海道以南主要屬中國東北地區的類群,北海道直到庫頁島包括有西伯利亞地區的主要類群。曾有人倡議以八田線或福來基斯敦線為這兩個地區的分界線。此外還有以屋久島和奄美大島之間劃分的渡瀨線為舊北亞區和舊熱帶區與東洋亞區的分界線。
新北亞區
Nearctic subregion
在北陸界中屬於全北區的動物地理亞區之一,包括北美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南面在墨西哥高原與加勒比亞區相接,北面在北緯50°附近與北極亞區相接,動物區系中叉角羚(Antilocapra)和岩狸科是固有的種類,而馬、駱駝也認為是本亞區出現的,但後來卻沒有了。
哺乳類和鳥類有2/3是固有種,爬行類的毒蜥屬,兩棲類的無肺螈科(Plethodontidae)鈍口螈科(Ambystomidae)都是特有種類;而淡水魚的弓鰭魚(Amia)和雀鱔目(Lepisosteus)是作為全骨類現存的二個科而殘存在本亞區中的。
新北亞區還可進一步分為加拿大(Canadian provinice)、阿帕拉契亞(Appalachian province)、西亞美利加(West American province)和索諾拉(Sono-ran province)等區。
『叄』 動物地理學的簡介
動物地理學(zoogeography)是研究現代動物的生活、分布及其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的科學,是地理學和動物學交叉形成的學科。系有關地球上動物地理分布的科學。從動物區系的研究出發而建立的動物地理區的學科稱為動物區系地理學(regional zoogeography, faunistic zoogeography)。從進化論的角度來探究的,稱動物系統地理學(systematic zoogeography),此外還有歷史動物地理學(histotical zoogeogra-phy),以及從生態分布來著眼的動物生態地理學(ecological zoogeography)等。由華萊士(A.R.Wallace,1876)集其大成。
中國古代動物地理學的萌芽雖然很早,但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動物地理學的發展很緩慢。50年代以後,動物地理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開展了大規模的動物資源、動物區系普查和動物區系、生態地理學的專題研究,基本上摸清了陸棲脊椎動物和海洋脊椎動物的分布情況,進行了陸棲脊椎動物區劃、淡水魚類區劃、海洋魚類和昆蟲區劃。
動物地理學已形成3個明顯的研究方向:
一是區系歷史方向,主要研究動物分布區系及其區域分異,從歷史的觀點比較、探索動物的同源性,研究動物種和類群的分布特徵與規律,進行動物區系區的劃分;
二是生態地理方向,主要是研究動物生態地理群,從生態學的觀點比較、探索動物的同功性,研究動物分布的內在因素與外界條件相互關系及其地理變化,進行動物生態地理群的區分;
三是景觀地理方向,主要研究地球上不同景觀帶、景觀區和景觀中動物群的種類組成和數量狀況,闡明數量上占優勢的、常見的和稀有種中有前途的動物種,研究它們彼此間以及與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為解釋動物的現代分布,追溯其起源和擴展歷史,除要了解動物的生態、生理、形態和行為等特性外,還要了解動物生活的環境和變遷歷史。故要藉助於動物學、古生物學、地質學和古地理學的許多有關資料。
解釋地球上動物分布的復雜現象,主要有大陸永恆說、陸橋說和大陸漂移說等。由於板塊學說的興起,大陸漂移說的復生,促進了歷史動物地理學的發展。
生態動物地理學是以生態學觀點分析影響動物空間分布的各種因子,包括氣候、地形、土壤等非生物因子和食物、天敵與競爭等生物學因子,探討生物生態的相似性。根據這些現象的地理分布規律,可將地球上的動物劃分為許多動物生態地理群落。
動物地理區和動物生態地理群的劃分通常代表了歷史動物地理學和生態動物地理學的綜合成果,概括了動物區系和生態現象的地區差別,揭示了不同地理區域動物資源的特點,為保護和利用動物資源提供了科學依據。
『肆』 如何理解地理 如何定義地理學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災害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關的基礎科學:物理學,數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考古學,地質學等。其中尤以地質學和古生物學最為重要。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經濟,政治,歷史等。
『伍』 那位大師解釋一下什麼叫"超種"
「超種」(sunerspecies)。超種指的是地理上替代物種群(以前認為是多型種)的類群,其成員(Amadon稱之為「分種」——allospecies)已被隔離足夠長的時間達到了種的等級層次。近十幾年來鳥類分類學的活動主要是詳細研究多型種(尤其是半島地區),確定哪些隔離的和明顯的亞種應當提到分種等級。超種在動物地理學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 超種在許多其它的生物類群中也較普遍,然而除了專家以外,在同一地圖上描繪關系最密切的物種時就並不明確。往往這些物種的邊界彼此接觸或略有重疊(異域分布)並有少量雜交情況或完全沒有。40年代中將北美的Rana Pipiens(蛙類)看作是分布廣泛的多型種,後來證明是至少包含六個分種的超種。 其他類群動物的分類學都沒有鳥類分類學那樣成熟。因而鳥類不僅在進化研究上而且在生態學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在大多數其他類群動物中多型種的運用進展很小。有跡象表明鳥類的情況特別簡單,因為學者們在動、植物其他分類單位中所遇到的很多困難在鳥類中都沒有。例如染色體變異似乎很輕微,不存在多倍現象。種間雜交非常罕見所以不致構成問題,既沒有生態學特化現象也缺少引起困難的特殊適應。端始種形成似乎完全通過地理隔離進行。這些都賦予鳥種以其他分類單位所沒有的簡單性(Mayr and Short,1970)。為了應付其他類群動植物的復雜性還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進行以便確定現行的物種概念是否需要修訂或是否需要確認其他額外的物種分類單位。 時間因次中的變異 古生物學家在劃分物種分類單位時面臨著特別難以克服的困難。在不同的化石區(fossil localities)他們既涉及時間因次又涉及地理(空間)因次。研究近代生物相(生物區系,biota)的學者討論的是進化連續(性)的一個瞬時剖面,而古生物學家所討論的則是作為連續(統一體)的多樣性。鑒於這些困難古生物學家一直到最近總的來說都是繞過或避開物種問題。辛普森在他所寫的《進化的節奏和音階》(Tempo and Mode in Evolution,1944)一書中幾乎完全沒有提到種。當他提到時也只是在和物種形成有關的地方,例如,「進化系譜線(phyleticlines)……由連續的種組成,然而連續的種和現代所說的種是不同的一回事,現代所說的種一般和物種形成有關。」 和今生物學家(neontologist)一樣,古生物學家必須從無因次情況開始來試圖解決問題。這是可能的,因為從某一化石區(限定的地平線)取得的樣品通常代表了無因次情況。在這種場合下古生物學家能夠作出明確的抉擇。這里所遇到的變異或者是某一單個種群的,或者代表了幾個種。按無因次狀況的性質,空間和時間的亞種便被排除,對這樣的單元分布樣品(monotonic samples)的分析就提供了標准用以比較空間與時間不同的樣品。將從一次發掘所收集到的樣品分割成許多「變種」(某些無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就這樣作過)的方法可能對地層學研究有用,但從生物學來說是決不容許的。當古植物學家從同一礦床收集到的葉、莖、花和種子以確認各別的「種」從生物學來說則更無意義。不可否認即使是這樣的一些無因次樣品也提出了難題。某些同型種是否表示不同的種或是否表示年齡或性別差異都是不容易決定的。在有姐妹種的類群中就絕對無法將之從化石中區分開。然而這些都是技術上的困難而不是概念問題。 但是當古生物學家被迫將某個單獨地區的地區種擴展到生命史的多因次空間時間概念上的困難也就發生了。古生物學家應當依據什麼標准來劃分他的物種分類單位?每一進化系譜(Phelebic lineage)是一個開放系統,在這樣的連續(性)中怎樣確定種的開始和終結。支序分類學派的亨尼克(1950)企圖迴避這一困難而將種定義為進化系譜的兩個分支點之間的段落。這樣就不用涉及生殖隔離,並且由於它完全依賴於有限數量的祖征或衍征因而具有濃厚的模式思想。此外,它還是非常形式主義的,因為在這一方式中物種a在另一物種c分支出去後就自動地變成了物種b,即使並沒有證據表明物種a與物種b之間有任何差異。支序分類學家E.O.Wiley(1978)最近指出:「沒有任何設想的單一進化譜系可以被細分成一系列的祖先種和後裔種。」亨尼克及其追隨者忽略了這樣的事實,即在周圍被隔絕的物種中所發生的物種形成事態對物種的主體並無影響,物種主體仍然繼續進化而不改變它的物種地位,因為它不會由於分離出周圍的後代種而受到影響。 因此形式主義者對時間因次中的物種問題的「解決」並沒有解決問題。正如辛普森正確指出(1961:165)的那樣,一切進化系譜(跳躍進化——saltation——除外)都具有完整的進化連續性,如果不去把這條線分裂成祖先種和後裔種,那麼「就能夠從人類出發轉回到原生生物而仍然是人類物種。」但是怎樣把這樣的譜系分成有順序的物種? 辛普森試圖引進一個新的物種概念,進化種(evolutionaryspecies),來解決這個問題。「進化種是一個系譜(種群的祖先後裔序列),這個系譜是和其它系譜分開而單獨進化,並具有它本身的單一的進化任務和趨勢」(1961:153)。當然,這個定義 的要害是它同樣適用於大多數的端始種,例如地理隔離的亞種。這些亞種也單獨地進化並具有本身的單一進化任務,但只有等到它們獲得了生殖隔離之後才是種,否則就不是種。另外,「單一的進化任務」的確切涵義究竟是什麼?辛普森的定義是系譜的定義,並不是種的定義。 此外,這一定義也根本沒有說明怎樣在時間上去劃分物種分類單位序列。 Gingerich(1977)就Plesiadapis和其它古新世始新世哺乳動物所描述的暫時物種分類單位序列究竟是種還是亞種了如果它們具有不同的「單一的進化任務」它們就是種這樣的回答並不是答案。
地理變種在系統學和進化論的歷史上特別重要。例如,pallas和Esper早在十八世紀就發現地理宗和一般的變種有很大區別並試圖從命名上加以表示。後來這些變種雖然被定名為「亞種」,但是仍然按模式觀點對待。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亞種被認為是分類單位,和形態學種相似,但處於較低階元等級。對亞種的這種模式觀點很晚才被種群思想代替,現在的亞種定義是:「某個種的表型上相似種群的集群,棲息在該物種棲息范圍內的次級地理區,而且在分類學上和該物種的其它種群不同」(Mayr,1969:41)。這是對分類學家很方便的一個單位,但並不是進化單位。 到了19世紀50年代多數開明的動物學家,尤其是研究鳥、魚、蝴蝶、蝸牛的學者,開始認識到不僅種群中沒有兩個個體完全相同,而且大多數種群彼此之間也在很多性狀的平均值上也有差異。這種新的認識對進化論的影響將在以後討論,但它對種的分類也產生了影響。 當某個種群和原先已經定名的種群在分類學上(一般是指在形態學上)不同時就稱為新亞種。它的命名是在種名之後再加上一個名字,因而亞種的命名就成了三名制。例如白色鶺鴿Motacilla alba的英國宗的命名就是Motacilla alba Var.lugubris.後來將表示變種Var.的字樣刪去,亞種就只用三名製表示,如Motacilla alba lugndris首先將三名制常規化的是Schlegel (1844)。 與此同時,原先在Esper的著作中已出現的傾向已正式成為傳統:「變種」只限用於個別(種群內的)變體,「亞種」限用於地理宗。 「亞種」這術語是否一貫用於地理宗視分類學類別而異。直到現在還有很多植物學家把地理宗稱為變種。在動物學的某些領域中「變種」只用於個別變體;地理宗或者不予考慮(如果差異很小)或者提升到正式種的等級。在這方面植物分類學和動物分類學還遠非一致。 多型種分類單位(polytypic species taxa) 亞種只存在於某些物種中。某些學者認為這樣的一些物種分類單位應當從命名上加以區別並且提出了幾個不同的名稱。壬席(1929)建議用「宗環」(Rassenkreis)這個術語而邁爾(1942)則採用了原先由J.赫胥黎提出並在國際上比較常用的名詞「多型種」。這是目前通用的表示含有多個亞種的種的名稱。 起初以為採用了多型種會要制訂一個新的物種概念。然而一旦從術語上將「階元」 和「分類單位」加以區分之後就明顯地看出多型種不過是一種特殊的物種分類單位並不需要對生物學物種概念作任何改動。 新系統學確認了多型種分類單位之後使在種這個層次的分類得以大大簡化和澄清。例如在鳥類學中一貫運用多型種使得已確認的物種分類單位的數目從1920年的20,000 減少到目前的9,00O左右。 物種分類學現代化的進程在生物學的各個領域中極不平衡。例如,1930年全部鳥種的95%以上都已描述,此後每年只發現大約三、四個新種。因而分類學上的大部分力量便投入到評價亞種的有效性和劃分多型種上。而在其它類別的生物方面新種的發現仍層出不窮,多型種概念的運用還只剛剛開始。 鳥類學家目前對亞種的處理意見還並不完全一致。19世紀時情況極其混亂,某些學者幾乎完全忽視(除非差異很大)了地理隔離種群,有些學者則將之視為亞種,另一些人則把這些種群當作種。到了1890年分歧意見逐漸縮小並一致同意可以區別的種群應當承認,但是在這些種群中哪些可以叫作亞種、哪些是種的問題上則仍有分歧。在著名的美國鳥類學家Baird,Cones,Ridgway的影響下採取了這樣的一個原則,即將種群變異與親本種群變異相重復的一切種群看作是亞種。這一原則用「中間過渡是三名制的試金石」這一口號來表示。這些學者都忠實於形態學物種概念,認為任何顯示明確形態或顏色差異的隔離種群都稱為種。這一分辨物種分類單位的標准已經國際上普遍採用。 德國鳥類學家Ernst Hartert反對這一狹隘的亞種概念而代之以一項地理含意的新標准。即使一個地理種群不同,而且「即使這個種群沒有中間過渡形式」,稱之為亞種 就「顯示了親緣關系的密切性」。因此他的這一亞種定義是根據生物學物種概念推論出來的。雖然這一定義遭到美洲和歐洲鳥類學團體的激烈反對,但立即在德國和奧大利得到支持,20年代在斯垂思曼的領導下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然而斯垂思曼及其某些追隨者在運用地理性替代物原則上往往走得太遠,他們傾向於將每個異域種(anopatric species)都降為亞種,這部分是由於受到Otto Kleinschmidt的「種環論」(Formenkreislehre)的影響。壬席(1929)不同意這種過分的合並。他建議不僅要承認具有地理代表性的亞種,即多型種,還要承認他所謂的 「種圈」(Artenkreise)的那些地理種。「種圈」後來被邁爾(1931)重新命名為 「超種」
『陸』 地理的解釋
(1)學科名,見「地理學」。同「地理學」定義: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系等,是一門復雜學科體系的總稱,並在各層次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許多學者把經濟地理從人文地理中分離出來,這樣地理學就分為三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
(2)古代「風水學」的別稱,是古代學者研究「天人合一」之道作用於地球表面或地球內在系統的理論。目前有大量古書傳世,皆名為「地理」,《地理琢玉斧》、《地理啖蔗錄》、《地理五訣》、《地理四彈子》、《地理囊金》等等古書皆是風水名著,此處的地理皆是風水的別稱。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同人類相關的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的關系。地理學對人地關系的研究著重於其空間關系 。 地球表面(包括生物圈,可以和生物掛鉤,從而更好地認識地理):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大氣圈底部-岩石圈表層-水圈-生物圈-人類圈-陸地-海洋-山脈-大陸架-氣候-植被。
人類生活:鄉村-集鎮-城市-人種。
地圖(包括中國地圖和地理,還有氣候地圖,地形圖,經濟社會地圖,自然地圖,地勢圖等)
作用:地理知識探究。
地理學沒有一個公認的分類體系。
在西歐,地理學分為通論地理學(即部門地理學)和專論地理學(即區域地理學)兩部分,通論地理學中分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分支下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前蘇聯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大分支,然後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自然方面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綜合性
o 綜合自然地理學
o 古地理學
*部門性
地質學、地貌學、岩層學、礦物學、氣象學、氣候學 、 水文地理學 、 土壤地理學 、 生物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 化學地理學 、 醫學地理學、冰川學 、凍土學、 物候學 、火山學 、地震學。
人文方面
人文地理學更注重地理學中社會科學的成分,從非物理的層面來考察整個地球的行為模式,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及人類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可以被劃分為以下及格廣義的分支:
文化方面
1 人種地理學
2 人口地理學
3 聚落地理學
4 社會地理學
5 文化地理學
6 宗教地理學
7 語言地理學
8 旅遊地理學
經濟方面
1 農業地理學
2 工業地理學
3 商業地理學
4 交通運輸地理學
5 旅遊地理學
6 公司地理學(企業地理學)
7 區域經濟學
政治方面
1 軍事地理學
2 城市地理學
分支學科
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方誌學-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地理數量方法-生物地理學-計量地理學-景觀生態學-地理信息系統,其中地圖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地理實察方法,可合稱為 地理技術方法學門。
『柒』 生物地理學(biogeography)究竟在學什麼
生物地理學是生物學和地理學間的邊緣學科。研究生物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的一門學科。即生物群落及其組成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況及形成原因。
可分為動物地理學和植物地理學(細胞水平則有細胞地理學),其任務是闡明地球表面的不同部分分布著各種動物區系和植物區系的地理學原因,為生態平衡、生物資源的調查、保護、開發、利用提供理論依據。它同生態學、古地理學、古生物學、種族發生學有密切聯系。
發展歷史
生物地理學於19世紀早期產生並迅速發展。達爾文關於物種形成和生物演化的理論促進了生物地理學的發展。洪堡被譽為植物地理學的創建人,華萊斯用自然選擇和演化的理論,綜合了動物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出了著名的「華萊斯線」。
孟德爾、摩爾根學派的新達爾文主義者認為,「突變」是生物種內遺傳變異的基本來源,導致形成亞種和新的物種,而且生理學和細胞學的差異與自然條件有關,說明了物種形成、系統發育和多樣性的根本原因。
板塊構造、海底擴張理論的興起和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復活,促進了生物地理學的發展。
『捌』 高一地理地球的歷史手抄報
地理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一般來講,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除了這些以外,自然地理現象還關注於由於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現象以及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環境現象、氣候現象。因此學者把這樣的學科叫做自然地理。除了自然地理,人類具有社會性所以還包括各種人類社會現象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例如農業的分布、工業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現象,尤其注重人類的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但是關於這個方面的內容比較廣闊,涉及的范圍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區分,姑且稱之為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有一個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實現人類的各種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也就是可持續發展。
學科名,見「地理學」。同「地理學」定義: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系等,是一門復雜學科體系的總稱,並在各層次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許多學者把經濟地理從人文地理中分離出來,這樣地理學就分為三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
自然地理學類型: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等。
『玖』 地理的含義,由來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
「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
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9)如何理解動物地理學的定義擴展閱讀:
學科分支
1、自然地理學
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等。
2、人文地理學
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等。
『拾』 《自然地理》科學發現不屬於知識產權,那如何保護科學家的智力成果不被剽竊 其實全世界大約有6 70%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層,即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區間內的一個特殊圈層。它是在太陽輻射能、地球內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層的特徵要復雜得多。在這里各種固體、液體、氣體狀態的物質同時穩定地存在並且相互滲透。只有在地球的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產生和繁衍的條件,並成為生物圈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因素。人類出現後,又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環境因素。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隨著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廣泛,但主要還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徵、結構、成因、動態和發展規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彼此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化的動態過程;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研究各個區域的部門自然地理和綜合自然地理特徵,並進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為區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研究受人類干擾、控制的人為環境的變化特點、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利用的途徑和整治措施。
發展歷史
人類的地理知識起源於遠古時代。但自然地理這一術語始用於17世紀,至18世紀後半期已廣為流行。自然地理學作為地理學中的一門學科,出現在近代地理學形成時期。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知識積累時期、近代時期、現代時期三個階段。
19世紀中期以前,地理學以地理知識的描述性記載為主,自然地理知識作為地理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是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記錄山川形勢、游歷探索四方奇勝,進行探險、發現活動等。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人就開始觀測尼羅河水位的變化。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希羅多德在《歷史》(又稱《希臘波斯戰爭史》)一書中敘述了尼河夏季洪水的動態規律,並且指出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帶來的泥沙堆積而成。以後,亞里士多德把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作為土、水、火和氣四種基本原質的統一體。埃拉托色尼計算了地球的周長,用數學方法研究、確立地球表面經緯度和事物位置的方法,奠定了數理地理的基礎,並且將地球劃分出五個氣候帶。在歐洲,整個中世紀是封建閉塞和宗教觀念統治時期,地理學幾乎沒有取得什麼進步。
希臘波斯戰爭
15~17世紀是地理大發現時期,人類的地理視野大大地擴展,不但最終證實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性和地球存在著一個統一的世界大洋,還發現了洋流,確定了南北半球的信風帶和對季風形成作出科學解釋。這一時期收集的大量地表自然現象資料,為17世紀下半葉探討海陸起源、植物和動物的分類等理論問題,以及綜合地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建立了基礎。
德國瓦倫紐斯總結了地理大發現時期的大量資料,發表了敘述和解釋地球表面自然現象一般規律的著作《普通地理學》。18世紀法國布豐研究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認為人在改造自然界中有著巨大的力量,整個地球表面都有人類作用的烙印。這些都為自然地理學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准備。
在中國,公元前13世紀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關於天氣情況的記載。公元前11~前6世紀作於周代的的《詩經》記述了數十種地貌形態。戰國時期成書的《尚書·禹貢》依據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將當時的疆域分為九州,並就山川、湖澤、土壤、植被等對各州進行區域對比。《管子·地員》篇是首創土地分類的著作,綜合當時關於地貌、土壤和植被的知識,較為系統和詳細地把土地分為5大類20多個小類,並記述了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以前成書的《山經》對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以山為綱作了綜合性記述。公元六世紀初,酈道元完成《水經注》,對中國1252條河流水道的源流、脈絡和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作了詳細的注釋。11世紀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敘述了海陸變遷的事實,從河流沉積作用解釋華北平原的成因,從流水侵蝕作用論述了雁盪諸峰的形成,還詳細記載了物候現象。17世紀上半葉,徐霞客對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河谷縱橫剖面發育、植物與環境的關系等作了詳盡的記載和科學的分析,特別是對中國西南地區喀斯特地貌的描述非常詳細,其中關於溶蝕窪地分類、鍾乳石和溶洞形成,以及峰林的類型、分布與地質構造之間關系等的論述是當時的最高研究水平。
徐霞客
19世紀初期德國洪堡和李特爾創建近代地理學。自然地理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從這時起,自然地理學由單一的、表象的、靜態的自然地理成分和現象的研究走向把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的、內在的和動態的研究。隨著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深入,許多分支學科,如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等迅速發展起來。
洪堡把自然地理環境看成一個整體,應用經驗的和歸納的比較法,對不同區域、不同地理環境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之間存在著因果上和區域上的相互聯系。他根據大量實地考察資料,論證了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與氣候的關系,創立植物地理學;還首創世界等溫線圖,研究了氣候的形成和分布,成為近代氣候學研究的開端。洪堡德的貢獻為自然地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奠定了基礎。
19世紀60年代開始,德國佩舍爾提倡用發生學觀點來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特徵,為自然地理學確立了地理學中分支學科的地位。李希霍芬創立了關於自然現象世界分布的一般概念,把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論題引向地誌學,即闡明特定地區內務種事物相互因果關系。地誌學的概念受到赫特納支持並加以詳細論述,他的思想對德國自然地理學進展有深遠影響,其重要結果是將注意力轉向研究人類及其周圍自然界與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彭克探討了地形的成因和形成過程,創用「地表形態學」 一詞。他還將阿爾卑斯山的第四紀冰期劃分為3個間冰期和4個冰期,對冰川學和第四紀地質學作出重要貢獻。20世紀初,施呂特爾提出景觀研究是地理學的中心目的,用歷史地理學方法探索文化景觀從原始(或自然)景觀演化的現象和過程。他把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注意力引向研究人類活動所創造的人類居住地。20世紀30年代末期,特羅爾創建景觀生態學,對德國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同樣有著深刻影響。
阿拉斯加冰川
19世紀後半期,美國正處在西部大勘測時代,戴維斯在進化論思想影響下提出了侵蝕輪回學說,並提倡用「地形的解釋性描述」來闡述地貌發育過程,對地貌學的建立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以後,德國彭克又提出地貌演化學說。
19世紀後期,在德國地理學思想影響下,俄國沃耶伊科夫從事地球熱量與水分子衡研究,主張重視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俄國自然地理學創始人道庫恰耶夫在論述土壤形成時提出自然綜合體概念,並建立了自然地帶學說。以後,他還提出地理景觀概念,認識到人是地球表面的一個主要變動力量。
20世紀前半期。貝爾格、格里戈里耶夫等發展了自然地帶學說和景觀學說,為發展自然地理學基本理論作出重要貢獻。與歐美不同,蘇聯地理學家非常重視自然地理學研究,通常把研究注意力放在自然環境各個要素方面,自然地理學內部分化明顯,在自然區劃、景觀制圖、地球化學景觀、生物地理群落和古地理學等方面研究取得顯著進展。
中國近代地理學是在引進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1908年,張相文編著了中國最早的自然地理學教科書《地文學》,開創了中國近代地理教育。從20年代起,竺可楨對氣候學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中國地理學者對中國的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進行廣泛的考察研究,從50年代起對青藏高原、黃土高原、新疆、黃淮海平原和海岸帶,以及冰川、凍土、沙漠等進行了系統考察,自然區域研究迅速發展。
從60年代開始,地理學出現了重大變革,建立了地理系統學說,從學科分化走向新的綜合。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又發展了新的分支學科。在研究方法上,引進了電子計算機和遙感技術,加強了定量分析研究。
這時期的自然地理學注重定量分析,並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緊密結合。主要是通過建立綜合性實驗站和使用遙感技術,觀測自然地理系統內的能量和物質的轉換形式、動態過程,獲取范圍廣和連續的各種自然地理信息,應用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處理和分析各種信息,通過模擬實驗建立系統結構模式和動態變化的數學模式等,深入研究自然地理系統的結構特徵,預測變化趨向。
注意運用生態學的觀點對自然地理系統進行研究,注重人類對環境作用的後果,並由此而發展了生態地理學、景觀生態學等。
加強了應用研究。運用自然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參與解決農業生產、工程建設、資源開發利用、地理環境污染和治理等問題,由此而發展了應用氣候學、應用地貌學、資源地理學、環境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等應用性分支學科。
學科分類
隨著自然地理學的發展以及與許多自然科學發生聯系,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按研究的特點,自然地理學可分為綜合性的和部門性的兩組分支學科。
1954年竺可楨在黃河考察
綜合性的分支學科
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和歷史自然地理學等。
綜合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的綜合特徵的學科。
區域自然地理學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區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發展變化的學科,也是區域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古地理學是研究和重建地質時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現象的學科。
歷史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近一萬年來人類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也是歷史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另外,有普通自然地理學,它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組成、結構特徵形成和變化規律的學科,也有人認為它是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部門性的分支學科
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化學地理學和醫學地理學等。
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是在研究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的基礎上以自然地理環境的某一成分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組成、結構、動態及分布等特徵和規律。它們的形成與某些自然科學有關,是自然地理學與相鄰的其他科學的邊緣學科。
地貌學又稱地形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態特徵、成因、分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地質學的邊緣學科。
氣候學是研究氣候特徵、形成、分布和演變規律,以及氣候與其他自然因子和人類活動的關系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大氣科學的邊緣學科。
水文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各類水體的性質、形態特徵變化與時程分配,以及分布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水文學的邊緣學科。
土壤地理學是研究土壤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土壤學的邊緣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