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能幫我畫一下哈雷彗星繞日軌道圖。要標明公轉方向剪頭
② 彗星地理知識
在1910年5月18日哈雷彗星的彗尾曾掃過地球,可是地球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彗星的結構吧:一般來說一顆彗星都由彗頭和彗尾組成。彗頭又由彗核和彗發兩部分組成。彗核主要由石塊、鐵、塵埃、氨、甲烷和大量冰塊組成,直徑很小,大概只有十幾千米,最小的僅有幾百米,具有布滿孔洞的疏鬆的結構。當陽光照射時,塵埃隨氣體噴射而出形成彗發,當離太陽近時會拖出長長的彗尾,長度可達3.2億千米,但一顆彗星它的質量幾乎全部在彗核。彗星雖然長,其主要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況且所含物質極為稀薄,只有地面上空氣的十億億分之一,就是說被彗尾掃中連微風拂面的感覺都不會有;但是如果被彗核撞上又會怎麼樣呢?這種機會極少,一般平均約800萬年才會有一顆彗星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估計至今已有560多顆彗星與地球相撞,但我們的地球依附然生機勃勃。
③ 慧星的尾巴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還有兩只尾巴的慧星
美國發射的探測器在距離地球7000萬公里的地方穿過了賈科比尼-齊納彗星。探測器用了20分鍾穿過寬22 530公里的彗星尾,取了大量血漿樣本,探測器完好無損。這是人類探測器第一次穿過彗星的尾部。你知道為什麼彗星有時有幾條尾巴嗎?只有當它距離太陽只有2個天文單位左右(約3億公里)時,在太陽風的作用和太陽光的壓力下,彗頭甩出的氣體和微粒塵埃向外延伸形成彗尾。彗尾形狀多樣,可分為三種類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I型尾主要是由帶電粒子——離子組成的氣體形成的。尾巴比較直細,略帶藍色。
因為彗星尾部既有氣體又有塵埃,所以彗星在更靠近太陽、更活躍的時候同時有氣體尾和塵埃尾的情況並不少見。當哈雷彗星經過近日點軌道時,它的形態發展得更加豐富多彩,事實就是如此。有的時候,幾顆彗星的氣塵尾發展成連續的一片,就像一把大掃帚倒掛在天上。這方面的著名例子是1975年發現的威斯特伐利亞彗星和1976年通過近日點的彗星。彗尾最多的彗星是分別出現在1825年和1744年的兩顆大彗星。前者有五條在澳大利亞觀測到的彗尾,後者有六條從地平線升起的彗尾。從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拍攝的1903年第三顆彗星的照片上,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九條彗星尾巴。
④ 地理哈雷彗星彗尾怎麼畫
畫法:灰色打底,白色點點。
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彗星里的冰被蒸發成水蒸氣。因為彗星越來越接近太陽,太陽對彗星的引力也就越大了,此時的彗星運行的速度和快,把蒸發出來的蒸汽拋到彗星的尾部了,拋出去的距離很長。當光照射到蒸汽時,蒸汽會反射太陽光,我們在遠處就可以看到彗星像是長了尾巴一樣。我們看到的也只是一部分而已。
⑤ 哈雷彗星為什麼拖著長長的尾巴
哈雷彗星的尾巴實質上氣體和塵埃。由於彗星逐漸接近太陽時,冷凍的表面開始蒸發,形成一個巨大的彗頭或彗發。當彗星在環繞太陽時,太陽風迫使氣體和被蒸汽吹走的塵埃粒子形成彗尾。
哈雷彗星彗尾要接近太陽時才出現且太陽愈壯觀,但卻永遠背向太陽。塵埃彗尾隨著彗星軌道略呈彎曲,為黃色,它是由太陽輻射的斥力產生的;氣體彗尾是筆直的,呈藍色,它是被太陽風的荷電粒子往後推出的,可長達1億公里或更長。
當彗星遠離太陽而去時,彗尾又開始縮短。彗星通過火星時,它的彗尾便開始逐漸形成。接近太陽時,彗星所產生的氣體最多,彗尾也最長。
(5)地理題哈雷彗星彗星尾怎麼畫擴展閱讀
哈雷彗星的尾巴組成是水、氨、氮、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不完備分子的自由基。
彗核的成分以水冰為主,佔70%,其他成分是 一氧化碳(10~15%)、二氧化碳、碳氧化合物、氫氰酸等。整個彗核的密度是水冰的10~40%。
所以,它只是個很鬆散的大雪堆而已。在彗核深層是原始物質和較易揮發的冰塊,周圍是含有硅酸鹽和碳氫化合物的水冰包層,最外層則是呈蜂窩狀的難熔的碳質層。
彗核的平均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克。彗發和彗尾的物質極為稀薄,其質量只佔總質量的1%~5%,甚至更小。彗星物質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組成,而彗核則由凝結成冰的水、二氧化碳(乾冰)、氨和塵埃微粒混雜組成,科學家形象地把彗星稱為「臟雪球」。
⑥ 高一地理,哈雷彗星
對彗星形象的描述是臟雪球,彗星是冰(包括水和氣體的固態冰)和其他固體雜質混合而成。
當靠近恆星的時候,由於表面的冰被熔化,大量的雜質(主要為氣體)揮發出來。所以,越靠近太陽,其散落的物質越多,慧尾越長。
揮發出的氣體在太陽風的吹動下,背著太陽的方向向後延伸,離太陽越近,太陽風越強,慧尾也就越長。
⑦ 哈雷慧星與地球,太陽的軌跡示意圖
好像公轉方向與幾大行星都不相同.我也是剛發現.
⑧ 哈雷彗星的彗尾特徵為
彗頭:彗星有一個形態朦朧而明亮的「頭」部--彗頭。彗頭包括兩部分,中央密集而明亮的彗核和霧狀的包層--彗發。
彗核:彗核通常很小,直徑一般在0.1-100km之間,很少有超過100km的。彗星的質量幾乎都集中於彗核。
彗發:彗發是彗核的蒸發物,其形狀和大小與距離太陽的遠近密切相關。一般來說,離太陽越近,彗發越亮越大,直徑可達數十萬千米,有時還可與太陽相當,甚或超過太陽直徑。
彗雲:人類進入空間探測後,發現了彗發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直徑約100-1000萬千米的包層--彗雲。因為它幾乎全是由氫原子組成,故又稱為氫雲。氫雲的物質密度極其稀薄,所以地面上一般觀測不到。
彗尾:長長的彗尾,是肉眼可見的彗星的主要特徵之一,也是太陽系內最長的天體,它總是背向太陽一方。由於彗尾是彗頭物質在太陽作用下的結果,所以,彗尾不僅與彗星的質量有關,更取決於離太陽的距離。在近日點時,達到最長;而一些行星族彗星在望遠鏡內僅有朦朧的彗尾而已。主要由氣體組成的離子彗尾較直,而包含有許多塵埃物質的塵埃彗尾一般比較彎曲。此外,還有少量彗星在某一階段內出現反常彗尾--朝太陽方向伸出尾狀物質,稱之為逆向彗尾,也有人稱之為「彗翎」。有些彗星的彗尾不止一條,歷史上不乏雙尾甚至三尾的例子,最著名的是1744年的歇索彗星,曾出現過六條彗尾。彗尾的物質十分稀薄,恆星的光可以自由穿過它而不受任何影響,稀的彗尾密度遠遠低於實驗室真空內氣體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