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七年級地理課件
七年級的地理課件應該要怎麼進行制定才能更好地提升地理教育質量呢?下面是我推薦給大家的七年級地理課件,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2.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過對地球形態認識過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對事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難點
地球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方法
談話法和講授法。
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地球儀和學生用小型地球儀,自製投影片: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線和經度與東西半球的劃分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人類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狀是個什麼樣的,地球有多大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些知識.
【板書】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讀一讀」,思考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幾個階段?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愈來愈正確。特別是通過人造地球衛星的精確測量,發現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圓形球體。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 計算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多少千米?如果我們將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麼大小,這個差值還有多少?
學生活動:經過計算得出,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21米,如果縮小到地球儀那麼大小時這個差別幾乎就看不出來了。因為差別很小,通常人們仍將地球看成圓球體。
【板書】 1 地球是一個十分接近圓球體的不規則球體
運用課本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赤道半徑、極半徑,並計算地球的平均半徑, 運用地球的赤道半徑,計算赤道的周長,它約為4萬千米。
【板書】 2 赤道半徑、極半徑、平均半徑、赤道周長 我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再來觀察地球儀,地球儀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而製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書】 二、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提問討論】(1)地球儀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2)地球儀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儀上找到南北極點。
(4)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學生活動並回答問題:
(1)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旋轉軸和球面共同組成。
(2) 球面上繪著地圖,地圖上標有南北極和經緯度,顏色、符號、文字、表示陸地、 山脈、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於兩點。
(4) 指向北極星附近(即北方)的一點為北極;與北極相反一點為南極。
【板書】 三、地軸和兩極
【教師演示】 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指導學生轉動自己的小型地球儀,讓學生領會「一軸兩點」 並領會地球上東西方向的確定。
【板書】 四、經線和緯線
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提問:
(1)地球儀上連接南北極的線稱為什麼線?(經線)在地球儀上沿著東西方向, 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稱為什麼線?(緯線)
(2)觀察地球儀,經線和緯線,哪個是半圓,哪個是圓?
(3)所有經線長度是否相等?所有緯線長度是否相等?
(4)緯線自成緯線圈,那麼,經線如何組成一個經線圈?
(5) 經線和緯線各指示什麼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以後,代表發言,全班總結。
【板書】五、經度和緯度
繼續觀察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經線?學生說有無數條。為了區別出每一條經線,人們給經線規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經度。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0度和180度經線,由0度經線向東西各劃分出180度。分別稱為東經度和西經度。 觀察0度和18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同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哪一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大? 哪一個小?(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線組成的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小)。
【教師講解】國際上習慣用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組成的經線圈,將地球分成東西兩個半球。
學生活動:觀察地球儀,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劃分90度,分別成為南緯和北緯。觀察課本「低、 中、高緯度的劃分」圖,說出它們各自所佔的緯度范圍。根據自己學校所在的緯度,說出它大致位於哪個緯度 帶。觀察課本「南、北半球的劃分」圖和「東、西半球的劃分」圖,南、北美洲和南極洲在哪個半球?亞洲主要在哪個半球?南北半球中哪個半球的陸地面積大?東西半球中哪個半球的海洋面積大?
海陸的變遷
一、 學習和導學目標
1、知識積累與疏導: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和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2、技能掌握與指導:運用地圖說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
3、 智能提高與訓導:通過教材的組圖和資料補充,從中領悟到科學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煉與開導:通過課堂活動,用實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增強學生的探究興趣。
5、觀念確認與引導:通過了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使學生得到一次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二、 障礙與生成關注
學生對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觀點,和對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認識不多,教者應通過引導或多媒體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三、 學程與導程活動
教師准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准備:收集有關海陸變遷的資料。
(一)、創設場景 引出問題
用南通由海成陸的實例引出問題。
(從當地由海成陸的實例引出問題,不僅使學生感到好奇,也為今後學習平原的形成和鄉土地理埋下伏筆。學生通過思考產生疑問,進而引出「滄海桑田」海陸變遷的話題。這就形成了教學的問題場。)
(二)、閱讀教材 自主學習
1、「滄海桑田」原為什麼意思?
原意為海陸的變更,後人用此成語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2、學生活動1: 看教材圖2.10——圖2.12 分別反映了哪些地理現象?
從閱讀材料和圖2.18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故事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啟示?
對學生的科學史和科學觀教育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應在教學中給予充重視。
(圖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學資源,也是教學媒體。利用好這些資源進行教學活動,這是教學情景場的主要表現形式。)
(三)、合作學習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陸輪廓是怎麼形成的?
學生活動2:參考教材和課外知識分小組討論,找出(1)科學依據(2)科學理論,用自己的語言敘述。
(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了解海陸變遷的發現過程,從中領悟到科學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認識科學成果的形成是科學家們不斷進行科學探究的結果,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
(四)、看圖釋文 形成概念
學生活動3:看圖2.19——圖2.24 說出六大板塊的分布、板塊運動、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師進一步引導,深化教學情景,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教學的情境場。這給學生一個很好的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強化,形成個體意境場,這為下面的探究活動創設了因人而宜的個體意向,形成了個體意向場。)
四、筆記與板書提綱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不變的(錯誤)
1. 地殼的變動
一、海陸的分布
2. 海面的升降
變化的——「滄海桑田 」 海陸變遷
3. 人類的活動
4. 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發現 偉大的假說
1、 大陸漂移——板塊運動
2、 六大板塊與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五 、練習與拓展選題
單項選擇題
1. 喜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 ( )
A. 喜馬拉雅山原來是海洋島嶼上的山脈
B. 喜馬拉雅山所在地區原來是一片汪洋
C. 海洋生物原來生活在山上
D. 有人將海洋生物帶到了山上
2. 幾乎全部位於海洋中的板塊是 ( )
A. 印度洋板塊 B. 太平洋板塊
C. 南極洲板塊 D 美洲板塊
.3.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亞歐板塊與( )板塊擠壓而成的 ( )
A. 印度洋板塊 B. 太平洋板塊
C. 非洲板塊 D. 亞歐板塊
4. 板塊張裂的地方常形成 ( )
A. 裂谷 B. 島弧 C. 海溝 D. 海岸山脈
5. 冰雪覆蓋的南極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這說明 ( )
A.南極地區好久以前,氣候非常暖濕
B.南極大陸原來處在暖濕的低緯,並形成了煤,大陸漂移帶到今天的位置 C.該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變而成的
D.南極大陸總體上向低緯漂移了
6.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 )引起的 ( )
A. 地球公轉 B. 地球自轉 C. 板塊運動 D. 海水運動
探究活動: 除了今天課堂上了解到的海陸變遷實例舉證外,課外還能找到哪些海陸變遷、地形變化的例證?請整理好有關資料後,在班上討論交流。
(學生通過對地球表面海陸變遷和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學習,初步建立起了個體意向場,其中包括解決問題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態度方法、解決問題的情感和價值判斷,可以實現新課標的三維目標。)
六、 個別與重點輔導
學生名單略
七、 反思與點評記錄
本課使學生初步了解了海陸變遷的科學依據和科學理論的基本觀點,使學生初步懂得了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對學生的科學史和科學觀教育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具有很高的價值。
整個學教過程注意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習慣,同時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於此。
② 八年級地理課堂教學課件
地理在八年級時需要進行會考,因此相關的教學工作要開展得更有效果,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級地理課堂教學課件,歡迎大家閱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台灣省的地理概況,學會從圖上獲取相關知識;
(2)能根據地圖和材料,分析台灣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特色,學會提取信息、加工信息。
2、過程與方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講解、討論相結合,讀圖與材料分析相結合,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感受台灣秀美的風光和豐富的資源,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學內容分析
台灣省在本冊教材中所佔篇幅不多,但地位十分重要,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祖國的錦綉河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
三、教學對象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在感性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因此,在教學中可以把讀圖和材料分析相結合,啟發、討論、講解相結合。
四、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地圖、文字材料。
五、教學過程:
一、地理概況
1、歌曲引入:「祖國寶島」——台灣省。
2、了解台灣省的地理概況:(出示中國地圖、台灣省地圖)
① 位置
②組成(出示飛字課件)
③居民
④地形特點與河流特點(板塊影響)
⑤沿北回歸線地形剖面圖(出示課件)
二、氣候與資源
1、氣候的類型與特點
2、自然資源豐富
過渡:台灣是如何利用本省豐富的自然資源來發展經濟的呢?
三、經濟 1、農業 主要產品 2、工業
①加工製造業為主體 ②工農業生產分布與原因(出示課件)
3、交通業發達
最大港口和機場(出示課件)
4、對外貿易發達
兩岸開展經濟技術合作的可行性(出示課件)
5、旅遊業
四、主要城市
1、學生看書,做連線題(出示課件)
2、在圖上找出主要城市
五、情感教育
1、(引入):同學們,我們說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這是有史可查的。我們來看一組歷史材料:(出示課件)
2、分析材料
3、詩歌欣賞:餘光中的《鄉愁》(學生齊讀)
六、小結
③ 地理七年級下冊課件
地理七年級下冊課件應該要怎麼進行制定呢?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地理七年級下冊課件,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等資料簡述亞洲及歐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
2、通過歸納亞洲、歐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特徵,掌握描述大洲地形、氣候、水系特徵的方法
3、運用地圖描述亞洲和歐洲的人口分布的特點,並簡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教學重點:
了解亞洲及歐洲的地理位置
教學內容:
了解亞洲及歐洲名的由來,亞、歐的地理位置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課文重點和疑點
三、師生探究、共同理解課文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亞洲
⑴、復習提問:世界七大洲中,面積最大的是哪一個大洲?它與哪一個大洲的大陸部分連成為一體?
亞洲; 歐洲。
⑵、學生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了解亞洲和歐洲的名稱由來
「亞細亞」意為「東方日出之意」; 「歐羅巴」意為「西方日落之地」。
⑶、引導學生了解亞洲的地理位置,提問: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分別是什麼?
讓學生在圖6——1中找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赤道;東西半球的分界線——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
⑷、教師小結亞洲的地理位置:
亞洲絕大部分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
從緯度位置來看,亞洲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從海陸位置來看,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⑸、讓學生讀圖6——1,說出亞洲東、北、南面分別瀕臨的大洋,找出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
⑹、了解亞洲的面積
亞洲面積約44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一大洲。
2、歐洲
⑴、讓學生讀圖6——1,完成課文3頁的活動題
活動①、說出歐洲大陸部分所處的緯度位置,找出歐洲瀕臨的大洋和相鄰的大洲
歐洲大陸部分所處的緯度范圍大致是36°N——71°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東面大陸部分與亞洲連為一體,西南面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為鄰,西北面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活動②、描述歐洲的地理位置
從緯度位置來看,歐洲大部分地區處於中緯度,屬於北溫帶;從海陸位置來看,歐洲北、西、南三面瀕臨海洋,各地距海洋較近。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引導學生結合6——2「世界時區」了解:
1、地方時——生活中,人們根據太陽在天空的位置來確定時間,即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刻定為當地的12時,並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就是地方時。經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時也不同。
2、世界時——國際上規定,以經過倫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0°經線的地方時間作為標准時間,就是世界時。
3、相鄰的時區,時間相差1小時,東邊的時間早於西邊的時間。
4、北京時間——我國採用首都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即「北京時間」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時間。
5、國際日期變更線——國際上規定,大致以180°經線作為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分界線,就是「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要減去一天。
四、總結課文、完成作業
地形和河流(第一課時)
知識目標
1 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並能說明依據;
2 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范圍。
能力目標
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2 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目標
1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 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 亞洲的位置特點;
2 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7年級地理下冊教案:教學准備
資料圖片,幻燈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師 生 活 動
導入:點出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師:要認識一個大洲,首先要明確它的位置。觀察一下亞洲位於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個半球?
小結:亞洲主要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完成P3活動一 (1)(2)
引導:了解一個地區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於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於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完成P3活動二 (1)(2)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導:由於亞洲面積廣大,國家眾多,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結合人文和自然環境特徵的差異,把亞洲分成幾個分區,共有幾個分區?中國位於哪個分區?再觀察,同在東亞分區的還有哪些國家?
(展示亞洲地理分區圖)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繼續引導:其他的分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於中國的哪個方位?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麼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峰
B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
C組: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組: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裏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徵)
④ 高二南非地理課件
引導語:12月16日在南非原稱「丁岡日」或「誓言日」,是為了紀念1838年的這一天向北遷徙的南非布爾人(荷蘭人後裔)打敗祖魯王丁岡、奪取了南非內陸大片土地而設立的。1994年新南非政府成立後,這一天被改名為「和解日」,寓意是希望南非黑白兩大種族面向未來,和平共處。下面是我為你帶來的高二南非地理課件,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重點】
1.重要的地理位置
2.主要的礦產資源
【難點】
經濟特點
【教具】
南非教學課件
(導入)由於長期的殖民統治,造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國經濟結構的單一,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加之近年來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所以我們一提到世界上貧困國家最多的大陸,同學們都會想到非洲,但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中有一個非常特殊,它的經濟在非洲大陸上是最好的,也是目前非洲大陸上唯一富裕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南非。
(講授研討新課)
(課件展示)南非的地理位置
(提問)1.南非位於非洲大陸的什麼位置?該國的國名同它的位置有沒有聯系?
2.該國面臨哪些海洋?
(簡要總結)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國家,三面臨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提問)1.南非處於非洲的最南端,這種地理位置在航海上有何意義?尤其是在蘇伊士運河沒有開通之前,南非扮演什麼樣的一個角色?
2.為什麼蘇伊士運河開通後仍然後大量的船隻通過南非的南部海區?
(引導學生討論)
(課件展示)大西洋、印度洋間的重要通道
(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出好望角)
(講解)在蘇伊士運河沒有開通前,南非的南部海區是溝通大西洋與印度洋間的最近通道,經過好望角的航線是溝通東西方的要道,即使是在蘇伊士運河開通後,因其巨大的通航能力,仍然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經過的船隻多於10萬噸級,西歐1/4的食品、美國1/5的食品均需靠經過此線而獲得。同時大型和超大型油輪由於蘇伊士運河的深度不足,仍需繞道好望角。這為南非的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優越的條件。
(課件展示)好望角
(簡要講解)
(課件展示)開普敦
(提問)由於大量船隻經過南非的好望角地區,在此需要進行補給和修整,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使這里形成了南非最大的港口,這個港口的名稱?它位於南非的哪個方向?
(引導學生讀圖)世界著名港口,位於南非西南端的開普敦?
(承轉)單是靠航海業不能使南非的經濟全面發展,那麼南非還具有哪些其他方面的優勢呢?
(課件展示)南非礦產在世界地位統計表
(提問)1.南非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礦產都由哪些?
2.儲量居於世界首位的礦產是哪些?
(講解)南非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是世界五大礦產國。黃金、鉑族金屬、錳、釩、鉻、硅酸鹽的儲量均居世界首位,尤其是黃金佔世界的39%,是名副其實的「黃金之國」。
(提問)南非如何發展自己的經濟?
(引導學生討論)
(總結)利用豐富礦產發展以礦業為主,製造業為輔的工業,成為世界重要的礦產出口國和先進的工礦業國。
(課件展示)南非的礦產分布
(引導學生讀圖)找出約翰內斯堡
(講解)南非最大的金礦開采和機械製造中心
(承轉)南非是非洲大陸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也是該大陸最富裕的國家,被譽為「非洲之星」。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南非在國家上的聲譽卻很不好,那時我國與南非也沒有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原因在與當時的南非推行種族主義政策,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抵制。
⑤ 高一必修地理課件
高一必修地理課件,一起來看看吧。
1.1宇宙中的地球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天體的主要類型和天體系統的層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
2.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 .培養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分析圖片,形成宇宙物質性的觀念,形成天體系統各層次的感性認識。
2.利用 圖表分析方法和比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陽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
【教學重點】
1.天體系統的層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教學難點】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學設 計】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的宇宙環境的組成
(提問)宇宙的含義和特點?
——時間和 空間的總和,是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的,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物質世界。
(提問)什麼是天體?
——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
(提問)就你所知,宇宙中有哪些天體?
——有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等自然天體和人造衛星、太空梭、宇宙飛船等人造天體。(例 如,著名的太空垃圾:1965年在美國首次太空行走過程中宇航員愛德華華特遺失的一隻手套,該手套正在以每 小時2.8萬公里的速度飛行。)
宇宙中天體的類型及其特徵:
天體概念其他
恆星由熾熱氣體組成、自己能發射可見光的球狀天體。其主要成分是氫和氦溫度高,自己能發光,距離地球非常遠。
行星沿橢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轉的球狀天體 本身不發光,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
衛星繞行 星運轉的質量很小的球狀天體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
星雲由氣體和塵埃物質組成的呈雲霧狀外表的天體。其主要成分是氫與恆星相比,具有體積大、質量大、密度小的特點[
彗星在扁長軌道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哈雷彗星是著名的大彗星,其公轉周期是76年
流星體行星際空間數量眾多的塵粒和固體小塊數量眾多,大小不一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講述)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宇宙中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來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系統的概念
——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2)宇宙中的主要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組成其他
地月系地球和月球 地月平均距離為38.4萬千米
太陽系太陽、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日地平均距離為1.5億千米
銀河系太陽和千千萬萬顆恆星組成龐大的恆星集團太陽系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大約為2.7萬光年
河外星系銀河系之外與銀河系相類似的天體系統簡稱星系
總星系銀河系與河外星系目前所知的最高一級天體系統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講述)天體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天體系統有不同的級別,其范圍大小不同,通 過分析天體系統的級別可以明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
地月系月球
太陽系
銀河系 八大行星及其它天體
總星系其他恆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目前,已知太陽系中有九大行星。按照它們與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見下圖)
閱讀此圖時我們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按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找出太陽系的九大行星,說出地球的左鄰右舍,明確地球 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2)了解小行星帶位於火星軌道與木星軌道之間。
(3)認識九大行星公轉運動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圓性的特徵。
(4)認識哈雷彗星軌道具有扁長形的特點。
(5)認識九大行星的大小、有無光環、溫度高低等基本情況。
(講 述)總結及推倒太陽系 中九 大行星之最:
(1)距太陽最近的是水星,最遠的是冥王星。
(2)距地球最近的是金星,最遠的是冥王星。
(3)體積和質量最大的是地球,最小的是冥王星。
(4)平均密度最大的是地球,最小的是土星。
(5)九大行星中唯一逆向自轉(自東向西)的是金星。
(6)自轉周期最長的是金星,最短的是木星。
(7)九大行星中,距太陽越近,公轉速度越快,公轉周期越短。公轉周期最長的是冥王星,最短的是水星。
(8)軌道傾角和偏心率均最大的是冥王星,其次是水星。
(9)衛星數目最多的是土星,沒有衛星的是水星和金星。
(補充)九大行星分類:
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 :木星、土星
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顆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地球上之所以會出現生命,與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以及地球自身的條件由密切的關系。
1.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1)穩定的光照條 件 生命從低級到高級的演化沒有中斷
(2)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
2.地球適宜的自身條件
(1)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
(2)體積和質量適中 吸引、保存地球大氣
(3)原始地球體積收縮和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熱量,地內水汽逸出,產生降水,形成原始的海洋。
⑥ 高一地理必修二課件:《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指的是地球表面上大規模的空氣流動,以及與較小規模的海洋環流一起重新分配熱量和水汽的途徑。大規模的大氣環流即使年年有所不同,其基本結構頗能維持不變。下面是我為大家課件:《大氣環流》推薦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你,歡迎大家的閱讀參考。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2.掌握各氣壓帶風帶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的成因與規律。
4.理解大氣環流的作用。
[教學重點]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與移動規律。
[教學難點]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教學方法]多媒體互動式演示講解。
大氣環流是產生風雲變幻的天氣現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在第二單元中起著關鍵作用,是承前啟後的紐帶。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形成,是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掌握並靈活應用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
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並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立體的、動態的圖像呢?這是一直以來的一個難題。曾有人嘗試過多種教學方式: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將學生分成不同緯度,形體活動演示教學、邊講解邊和學生一起畫圖的方式教學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問題就是將近地面與高空混為一談,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會靈活自覺地應用大氣環流的知識解決問題。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也曾考慮利用學校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製作動態演示課件,但是時間、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網上教學資源庫中有這部分內容,且設計精美貼近教學時,便立即進行了教學嘗試,結果是喜人的。學生樂於通過觀察電腦動態演示,經過仔細思考,認真討論後自己總結得出答案。由於結論是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反復討論得出的,並且頭腦中有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因此學生自我感覺思路清晰而嚴謹,應用起來就得心應手。
[教學過程]
課前復習:讓我們用繪制簡圖的方式來回憶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引入新課: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它是由於局部地區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全球高低緯度之間是否存在熱量差異呢?那麼是否存在熱力因素引起的空氣環流呢?思考。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運動。思考假設的含義:無海陸高低之分;大氣運動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
A組導學內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還是下沉?極地垂直方向上空氣的運動狀況又如何呢?
2.赤道與極地之間的近地面,空氣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極地運動,還是由極地向赤道運動?
3.極地和赤道近地面氣壓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投影演示,相互間合作學習完成A組導學內容。
過渡:地球實際上是在不停地運動的,單圈環流是不存在的。那麼大氣該如何運動呢?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轉。思考假設的含義:無海陸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思考地球自轉會對大氣運動產生什麼影響?
B組導學內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氣最終的運動方向是什麼?為什麼?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於北緯30°附近高空偏轉為西風,之後,大氣運動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請同學們合作學習,完成B組導學內容中的2~3題。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氣不斷地流到北緯30°附近高空堆積起來,導致北緯30°附近高空的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會如何運動?使得近地面氣壓升高還是降低?
3.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氣分流、偏轉後的風向?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北緯30°附近被稱為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附近~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
東北風風向常年不變,就好像一個人很守信用,因此,這個緯度帶被命名為東北信風帶。至此形成了低緯環流。而北緯30°附近~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中緯西風帶。
講述:北緯60°(極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極地東風帶。
4.自北緯30°附近北流的空氣與自極地南流的空氣相比較,熱力性質是否一致?有何差異?相遇後兩種空氣的運動狀況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緯60°附近近地面氣壓較周圍低還是高?思考、討論。
講述: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副極地低壓帶。
5.北半球形成了幾圈環流?南半球是否會形成同樣的環流?
C組導學內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為幾個氣壓帶、幾個風帶?
2.全球近地面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是否有規律可循?思考、討論,從而找出分布規律:南北對稱、相間分布。
過渡:氣壓帶風帶分布的緯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變的呢?讓我們把假設情境進一步接近實際情況來設定。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設的含義:考慮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
D組導學內容
總結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移動的規律。
板書:二、形成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大氣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質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勻的,所以實際上的大氣環流要復雜的多,下節課我們再繼續研究。
[板書設計]
2.4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定義: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二、形成
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附:對地理觀摩課《大氣環流》的--的分析:
《大氣環流》是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的重點合難點,它是氣候類型的原因與分布、洋流的成因與分布等地理現象的主要原因。
對大氣環流的學習和掌握關鍵是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動態、立體的空氣運動圖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氣運動和高空空氣運動,又能很好地有機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准確地記憶氣壓帶、風帶分布圖,更好地加以運用。
學生主體參與的互動式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師的這節課有兩個突破點:
1.運用素材庫進行探究式課堂教學。
周老師使用素材庫中的《大氣環流》課件,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課件運用動畫的形式把教學中單純用語言不容易表達清楚的內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現了出來,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2.學生主體參與,突出了師生互動式的學習方式。
周老師根據教材,挖掘內涵,提出了導學內容,再結合課件演示內容,讓學生觀察、動腦、思考、研究、討論,由學生總結、表達得出結論,再由師生共同總結,這種師生互動式的學習方法,效果優於其他形式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特點,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優點:
1.語言流暢、教態自然、思路清晰、條理清楚、由簡入繁、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思維步驟。
2.課前的復習提問設計巧妙。
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用繪制熱力環流的方式來回顧前面學過的知識內容,在繪制的過程中,學生的下筆順序反映了他對熱力環流的認識是否瞭然於胸,下面的學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錯誤同樣反映了他們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通過大氣環流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來引入大氣環流,由簡入繁,過渡自然,不留痕跡。
3.不直接將大氣環流的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在三圈環流、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過程理解清楚之後再由學生總結大氣環流的概念。這種方式使學生接受新知識更自然、更積極。
⑦ 初中地理課件推薦
6《初中地理》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XHe4QzHkLetq4Oy29UTvlw
初中地理重點知識歸納,囊括80%考點!高中生在學習地理的時候都比較吃力,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初中階段沒有打好基礎。
⑧ 八年級地理教學課件
引導語:氣候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自然條件之一。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尤其對農業生產來說,它是一種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下面是我為你帶來的八年級地理教學課件,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了解區域 劃分的依據和四大區域的界限,知道主要的地形區和階梯,理解秦嶺-淮河一線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2、了解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差異,理解其工農業生產和文化的不同。
3、知道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理解其自然環境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主要的農業和礦產的區別,西北和青藏地區自然環境的特點。
2、教學難點:各地自然環境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四大地理區域。
展示中國四大區域劃分圖
組織學生活動:
(1)討論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依據(氣候、地形)
(2)指派代表去黑板上指出四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線,說明分界線的依據。
(3)回憶我國主要的地形區和地勢劃分,指出各個區域主要的地形區和階梯。
(4)討論秦嶺-淮河一些通過了哪些地理分 界線。
強調:四大地理區域中,南方和北方以氣溫和降水為依據;西北和北方以季風為依據;青藏地區以地勢為依據。秦嶺-淮河一線有很多分界線通過,如一月 份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等。
列表總結
項目北方地區南方地區
位置 秦嶺-淮河以北,大興安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南,橫斷山脈以東
面積 20%25%
人口40%55%
地形東北平原(黑土地)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黃土地)
長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東南丘陵(紅壤),四川盆地,雲貴高原
河湖黑龍江、松花江、黃河長江,珠江,鄱陽湖,洞庭湖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
北方地區南方地區
農耕制度
土地利用類型
旱地為主
水田為主
主要農作物小麥、大豆等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一年二熟至三熟
傳統運輸方式陸路運輸為主,多用汽車、馬車水運
傳統民居坡度較小、牆體較厚屋頂坡 度大,牆體高
其他不同 北咸南甜
二、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展示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圖
學生活動:
(1)找出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范圍及主要地形區、河流。
(2)分析兩地自然環境的特點。
(3)了解其人口分布和主要民族。
項目西北地區青藏地區
位置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阿爾金山-昆侖山以北橫斷 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脈以北, 昆侖山-阿 爾金山-祁連山以南。 面積30%25%
人口4%1%
地形河 流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格爾盆地,塔里木河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長江,雅魯藏布江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山地氣候
自然環境特點乾旱高寒
主要民族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漢族,藏族
總結:
今天我們復習了我國的地理差異一章,重點是了解各地自然環境的差別,理解其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還要掌握學習區域的方法。
⑨ 地理高一課件
【課標要求】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轉化規律,了解目前人類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淡水資源,其數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以及海陸大循環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水循環,能夠繪制「海陸間水循環示意圖」,並用簡練的語言表述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2)通過學習水的若干運動轉化、更新規律,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指導個人行為。學會運用辯證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陸地水體的有關知識,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2)通過水循環的學習,認識自然界水的動態平衡,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重點難點】
重點: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難點: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教學過程】
一、設問導入,激發求知慾望
古詩雲: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這句詩從地理的角度看,對嗎?
(學生回答,進入新課)
(板書)一、地球上的水體
上圖中地球上水體的'存在形態有哪三種?
讀上圖,回答:1、地球上的水體主要以哪種水體為主?2、陸地上以哪種水體為主?3、聯系生活,我們目前人類主要利用的水體有哪些?
(提問,學生搶答,引入水資源的概念,從數據讓學生感受水資源的稀缺與寶貴。)
二、閱讀圖表,明確相互關系
(板書)二、陸地水體的相互聯系
問題探究:1、上圖包括哪些水體?2、河流的補給來源有哪些?3、河水和地下水之間的補給關系如何?4、黃河下遊河段與地下水的補給關系如何?
(個別提問,學生補充)
三、讀圖探究,建立知識聯系
問題探究:1、上圖中包含水循環環節?2、陸上內循環呢?海上內循環呢?3、台風登陸是水循環哪個環節?修建水庫、南水北調主要作用的是水循環的哪個環節?
(學生在白紙上畫出水循環示意圖,隨機選擇2位同學上台展示)
(板書)三、自然界的水循環
四、聯系實際,深入理解規律
(閱讀課本,結合上圖,歸納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板書)四、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五、拓展延伸,激發環境意識
聚焦黃河水危機
材料1 伴隨著斷流性質的惡變,黃河在入海水量上呈現了急劇衰竭的過程。80年代後期-90年代,黃河水量發生了第二次大幅度衰減,年均入海從70年代的310億m3頓減為140億m3,已大大低於200億m3的生態流量。1997年,實際入海13億m3,僅為天然水量的2.2%;黃河已經沒有了「汛期」和「洪峰」的概念,說黃河「干」了絲毫不為誇張,已經完全是貧水性質的「水源性斷流」。
材料2 「苦水」幹流:近40%河段的水質基本喪失水體功能120多萬市民只能飲用苦水
今年年初,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組織專家組,對黃河水污染的狀況及危害進行了量化分析,發現黃河幹流近40%河段的水質為劣五類,基本喪失水體功能。隨著經濟發展,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比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多了一倍,達44億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斷發生。黃河上游的絕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幾乎所有支流水質長年處於劣五類狀態,支流變成了「排污河」。
材料3 一噸黃河水值多少錢?
"一噸(立方米)黃河水在黃河下游引黃渠道農業用水就是1分錢左右,這還是多方呼籲後2000年12月1日調整的價格。"全國人大代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接受采訪時說,"按目前一瓶礦泉水平均2元的價格,200噸黃河水才值一瓶礦泉水。"
有關資料表明,目前黃河水的利用率不足40%。在下游用水告急時,內蒙古、寧夏引黃灌區卻大水漫灌,一畝地平均用水量超過了1100立方米,是正常用水量的4倍,一立方米水只能生產0.45公斤糧食。換算一下,一噸黃河水的產出僅有五角錢。
在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方面,價格也在2000年做了調整,目前從黃河下游引黃渠首工程供水價格每立方米為3.9分(4-6月為4.6分)。但即使如此,水價仍只有供水成本的43%。黃河沿線聚集著眾多讓人驕傲的工業企業,但付出的代價是,工業生產用水每萬元產值耗水300-500立方米,高於發達國家3至4倍。
問題探究:1、結合材料,說出黃河的面臨的危機有哪些?2、哪些因素導致了黃河的水危機?
3、如何緩解黃河的水危機,請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分組合作,形成小組共識,各組代表發言、展示)
結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可復回。保護我們的母親河,我們責無旁貸。
【課後作業】
各組上網查閱「海綿城市」「城市內澇」等相關資料,並進行整理加工,形成3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圖文並茂。
【板書設計】
3.1 自然界的水循環
一、地球上的水體
1、水的三態:固 液 氣
2、主體:海洋水 (陸地:冰川水)
二、水體的相互關系(簡圖)
三、自然界的水循環
1、水循環的分類及主要環節(簡圖)
2、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⑩ 九年級地理課件
九年級地理的課件應該怎麼進行制定才能使教學質量更好呢?下面是我推薦給大家的九年級地理課件,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本節課的內容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本章的重點,是學好世界地理的基礎。七大洲是人類的居住地,人地關系的研究又是地理研究的重點,所以這一節的內容就顯得十分的重要。
二、學情分析與學法指導:
由於初一的學生在小學中已學過一部分地理知識,所以對本節課的內容並不陌生,但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認識等方面都存在著欠缺與不足。針對這些情況,在學生學習時,主要利用課件和學生的參與,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並指導學生用「圖上記憶法」記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三、課程目標:
⑴教學目的:
①讓學生利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的特點,記住海陸面積比例;
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徵;
③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海峽等的具體位置。
⑵能力目標:通過學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養成讀圖、填圖、繪圖等運用地圖解決地理問題的習慣,培養用圖能力。
⑶情感目標:通過對地球的名稱「地球」與「水球」的討論,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積極探究自然界奧秘的精神。
四、教學重點:
全球海陸分布特點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分布。
五、教學用具:
⑴自製的多媒體課件⑵地球儀⑶自製的大洲和大洋的拼圖
六、教學方法:
參與式開放型教學,「以學生參與為標志,以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根據教學進度的需要,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七、教學過程:
〖老師〗向學生展示「太空之旅」照片
這是人類第一次登上太空的宇航員,他是誰呢?
(學生回答)他在宇宙中看到一個美麗的、呈蔚藍色的星球,同學們知道這是什麼星球嗎?
〖老師〗接著向學生展示「在太空中地球」照片
然後,指著照片問,這顏色代表什麼?(海洋)那顏色代表什麼?(陸地)那麼,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陸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世界的大洲和大洋的知識。
【板書】
第二節
世界的海陸分布〖課件〗通過對比「人類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和「人造地球衛星所拍攝的衛星照片」,然後提問:兩幅圖中的陸地面積都比海洋面積小,為什麼還要叫它「地」球?
〖活動〗指導學生先把地球儀上的「地球」拆下,然後隨意地把「地球」拋向上空,讓地球儀轉動,當用手接住「地球」後,注意觀察你右手大拇指的位置――是按在了陸地上還是按在了海洋上,另一位同學統計分別按住陸地和海洋的次數,並計算出海洋、陸地各占的比例。〖教師〗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已經知道按在了海洋上的次數要多一些,當然,由於我們班只有幾十個人,加上拋地球儀的次數有限,所以我們算出的海陸比例是不準確的,那麼根據科學家的計算,海洋和陸地各佔全球面積的多少呢?
〖課件〗展示「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承轉〗人類是如何了解海陸分布的呢?尤其在過去交通不發達而各種勘測、探測手段還很落後的情況下。只能靠遠行:絲綢之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鄭和七下西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等等。這些古代的遠行活動,可以說對人類認識世界做出了貢獻。目前我們已經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那麼分布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板書】
一、世界海陸分布特點
⒈海洋佔全球面積的71%,陸地佔全球面積的29%
〖課件〗接著出現提問「地球?水球?」
〖教師〗問:同學們對地球的名稱有什麼不同的看法?(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並為學生的奇思異想加油。)
〖教師〗根據人們的計算,我們知道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佔29%,按這個比例來說,地球其實應該叫作「水球」,對嗎?那為什麼我們還叫它地球呢?
〖師生〗由於地球上海洋的面積(佔71%)大於陸地的面積(佔29%),概括地說「七分海洋,三分陸地」,所以可以將地球改叫為「水球」;稱它為地球是因:古人當時並不了解地球的整體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體面積遠遠大於陸地面積,所以叫「地球」。
〖課件〗依次展示「南北半球」、「東西半球」、「水陸半球」上海洋與陸地的分布特點。〖教師〗通過剛才課件的演示,我們知道世界上海洋和陸地的分布是不均勻的。
【板書】
⒉世界海陸分布特徵,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則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課件〗展示「世界海陸分布圖」
〖過渡〗從地圖上看,全球的陸地都被海洋包圍著,並被分割成幾塊面積廣大的部分和許多面積較小的部分;面積廣大的海洋也被陸地分割成幾大片。我們也經常聽到大洲、大洋、大陸、半島、島嶼、海峽等眾多的稱謂,這些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課件〗展示:「世界海陸分布」圖,接著展示自已繪制的「大陸、半島、島嶼、海峽」圖以及某地區的立體示意圖,兩圖上均標有注注記。〖教師〗讓學生從圖上自學「大陸、半島、島嶼、海峽」等地理名詞的意義。
〖課件〗依次點擊畫面上的大洲、半島、島嶼、海峽、海洋等地理名詞便會進入相應的地圖以及各地理名詞的解釋,直到再次出現「世界海陸分布圖」
〖教師〗世界上有哪幾大洲和哪幾大洋?
〖學生〗七大洲、 學生邊看圖,邊回答。四大洋
〖課件〗展示世界七大洲的面積比較圖
【板書】
二、七大洲、四大洋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面積從大到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補充〗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意為「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阿非利加在希臘文中有「陽光灼熱」的意思;美洲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是以第一個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亞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澳大利亞拉丁語原意是「南方大陸」;直到19世紀初,俄國探險隊首次進入南極圈,發現新大陸,南極洲意為「地球最南端」。
〖教師〗讓學生花最少的時間,快速記住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以及它們的位置後,教師指圖上的大洲或大洋的位置,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名稱,課件最後給出它們的正確答案。
〖教師〗讓學生注意各個大洲的輪廓,以及它們各個大洲對應的簡單的幾何圖形,練習畫出它們的形狀。
〖課件〗展示世界七大洲的幾何圖形,「一筆畫」世界。
〖練習〗
⒈用鉛筆在教材P53的圖3.17中填出七大洲的名稱。
⒉讓學生在課件上練習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填圖⒊用自製的七大洲的幾何圖形,再給定了南北回歸線、赤道、00經線、1800經線的情況下,學生在黑板上進行拼圖。
〖備注〗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安排以下問題,也可將以下問題放到該節的第二課時去〖讀圖回答〗
①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幾個大洲?
②東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
③西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
④赤道穿過了哪些大陸?穿過了哪些大洲?
⑤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分別是什麼?
⑥世界上最小的大洲和最小的大洋分別是什麼?
⑦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什麼?
⑧世界上緯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什麼?
⑨跨經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什麼?
〖答案〗
①太平洋沿岸有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亞洲、歐洲、北美洲;
②大洋洲、亞洲、歐洲、非洲;
③南、北美洲;
④穿過了南美大陸、非洲大陸;穿過了南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
⑤亞洲、太平洋;
⑥大洋洲、北冰洋;
⑦歐洲、北美洲;
⑧南極洲、北冰洋;
⑨南極洲、北冰洋。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比例尺的表示方法,能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
2.熟記常見的圖例。
3.學會估算海拔和相對高度。
教學過程:
一、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①比例尺是個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②同樣大小的地圖,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表示的內容越具體(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範圍越大, 內容越簡單。
③讀比例尺技巧:記住:1千米=10萬厘米=100000厘米(1後面5個0)
(2)運用地圖辨別方向
1、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指向標法: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3、經緯線定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注:)
①經緯線是直線時:橫緯(東西)豎經(南北)
②經緯線是曲線時:
a.無論經線多麼彎曲永遠指示南北方向。b.無論緯線多麼彎曲永遠指示東西方向。
4、以極點為中心的經緯網圖 (注:)
①確定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北極點四周只有正南方;南極點四周只有正北方。
②確定經線,標出南北方向。以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指向北極點的為北方,相反的方向為南方;以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中指向南極點為南方,相反方向為北方。
③確定緯線,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南順北逆)確定東西方向,順著地球自轉方向自西向東,越靠近北極位置越北,越靠近南極位置越南。
二、地形圖
(1)等高線地形圖:同一等高線上海拔相等。
①海拔(絕對高度):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量算距離,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 的計算和運用;:溫差的計算::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3)圖例和注記 :圖例=符號 注記=文字和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