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寫課程綱要
這個問題的提出源於美國大學的教授,在上課的第一天都要分發給學生一個課程要點。這個課程要點就是課程綱要。美國的大學都要求教師和他們的學生共享課程綱要。
所謂「學科課程綱要」,就是指學科教師依據學科課程標准和學科學材(教材)編制的某學期、某門課程、體現課程元素、指導學生「學」與教師「教」的計劃綱要。學科課程綱要與教案、教學進度表的主要區別在於,課程綱要完整地體現了課程元素——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教案往往著重關注內容與方法,教學進度表主要包括教學時間與內容安排,都沒有完整地體現課程的基本元素。
當然目的很明確,讓學生和老師都要清楚地知道以後的學習中要做什麼,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評價和授課是一致的,教授有其課程的自主性,有切實可行的導向性。從教學的意義上說,有較強的目的性。所以,出於借鑒和學習的目的,更好地落實課程標准,提升教學質量,我市也正在推行中小學教師必須高質量地編制所任學科的《學科課程綱要》。並且作為一個學科教師必須具備的教學基本功。旨在促進學科教師專業化成長。既有利於學科教師整體把握課程目標與內容,又有利於學科教師審視滿足課程實施的所需條件,也有利於學生明確所學課程的總體目標與內容框架,更有利於學校提升課程管理水平,使學科教師變經驗型教學為專業化教學、變非理性教學為理性教學的必然要求。
所以,編制《學科課程綱要》也就是從整體到局部回答3個問題的過程:1你要把學生帶到哪裡去(學科定位是什麼,整體目標,單元目標具體課時目標分別是什麼?特別是沒有自主評價權的學科教學,還要清楚統一測評時測什麼,怎麼測?),2你怎樣把學生帶到那裡(學科教學突出的教學手段,方法方式有哪些?),3你如何確信你已經把學生帶到了那裡(設定什麼樣的跟蹤監測方案,包括試題等)。
因此就要求必須把握好學科思想、掌握學科知識體系、明確學科課程目標這3個前提,否則《學科課程綱要》的編制設計就無從談起。
由此編制《學科課程綱要》必須做到:1、熟悉課程標准2、熟悉所選教材3、明確測評方向(當地怎麼測評,試題編制什麼特點等)4、細化課時分配和課時目標5、分析學生特點,適當刪減材料。
所以編制和完善《學科課程綱要》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作用。課程綱要是分發給學生的,應該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來編制設計,最好使用第二人稱,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自己就是學習責任的承擔者。同時明確每一課時學習的內容和作用(對自己的成長以及必須應對的測評比重等)。每個學期結束時,教師都要在一個學期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修訂和完善。
總之,一份編制質量高並被有效使用的課程綱要,如果使用中再結合多媒體等有效激趣活動,合理的組織活動,能夠規范教師的教,指導學生的學,並有助於師生關系的和諧,因而是一種低碳高效、規范教學行為、減輕不必要的學習負擔、提高教與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當然,無可厚非的是,這種活動也需要交流,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進行統一和調整,最終保證測評的一致性,對應性,提高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否則,將容易陷入各行其是,造成教育教學中的高強度而不一定高效。
❷ 如何撰寫校本課程綱要
網路搜集整理供大家學習 王有鵬
一、《課程綱要》及其意義
(一)何為《課程綱要》?
《課程綱要》是指以綱要的形式呈現某門課程的各種課程元素。從廣義來說,大到國家課程方案,小到教師寫的教案或活動計劃,都是課程綱要。狹義來講,課程綱要是包含各種課程元素的某門學程的大綱或計劃書。這里,主要取其狹義,是指教師依據課程標准或指南和相關教材撰寫的某學期某門課程(包括校本課程)的綱要。
所謂「學科課程綱要」,就是指學科教師依據學科課程標准和學科學材(教材)編制的某學期、某門課程、體現課程元素、指導學生「學」與教師「教」的計劃綱要。
學科課程綱要與教案、教學進度表的主要區別在於:《課程綱要》完整地體現了課程元素——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教案往往著重關注內容與方法;教學進度表主要包括教學時間與內容安排,只有進度,沒有教學,只有課文,沒有課程,只有教師,沒有學生。教案和教學進度表都沒有完整地體現課程的基本元素。
(二)《課程綱要》的意義
教師撰寫《課程綱要》,必須考慮到課程的目標、相應的課時、學生背景分析、課程組織、實施的條件、學生評價以及各方面的總體協調等情況。正因為《課程綱要》的撰寫要涉及到這些方面,因此《課程綱要》的撰寫對教師、學生以及學校而言就有多重意義。有利於教師整體把握實施的課程目標與內容;有利於教師審視滿足課程實施的所有條件;有利於學生明確所學課程的總體目標與內容框架;有利於學校開展課程審議與管理。
二、如何撰寫《課程綱要》
課程綱要的敘寫一般有兩種格式:一種是按上述的順序呈現各個課程元素,一些沒有課程標准作依據的課程設計經常採用這一種方式,如校本課程的一些課程綱要;另一種是按目標——評價任務——學習活動來呈現的,即基於課程標准來設計的課程綱要。
(一)《課程綱要》的撰寫具有一定的要求,它必須包括一定的構成要素。組成《課程綱要》的要素包括:1、一般項目:學校名稱;科目名稱、課程類型;設計教師;日期;適用年級;課時;2、課程元素: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3、所需條件:為順利實施該課程所需要的條件。
(二)撰寫《課程綱要》的關鍵環節是處理好四個課程元素。
1.課程目標或意圖陳述是構成課程內涵的第一要素,制定目標的依據是對學生的研究、對課程標準的解讀以及對學材及其它資源的分析把握,具體撰寫的要求有:必須全面、適當、清晰;一般用4-6點的方式來描述;涉及的目標包括三大領域與確切的認知要求/水平。
2.總體把握學材內容難點、重點。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要求重點明確、按從易到難排序;涉及選擇哪些內容與怎樣組織這些內容,或安排活動;處理好均衡與連續的關系。
3.明確表述學習活動的組織與安排。課程實施的敘寫要含有方法、組織形式、課時安排、場地、設備、班級規模等。
4.課程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學業成就的評定,涉及評定方式、記分方式、成績來源等。課程評價應當既包括學的評價,也包括教的評價,教師要確認評價的內容與評價方式或手段。
教材及其他資源背景分析則針對教材的內容及相關的資源,並要求教師明確所需相關學習資源是否具備。
三、《課程綱要》的呈現:
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課程綱要》的呈現形式,下面提供一個案例,以供參考。
例一:校本課程《經典誦讀》課程綱要
學校名稱:
課程名稱:經典誦讀
課程類型:語言文字類
主講教師:
教學材料:選編經典《弟子規》等內容為主;輔以名言、對聯、諺語、古詩詞名句、歇後語等內容。
授課時間:一學年,每周一課時
授課對象:二年級全體學生
一、課程開發背景
1.經典文學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待繼承與發揚:我國幾千年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時代精神加以繼承和發展,做到古為今用。根據我們的調查,大部分學生對祖國與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識嚴重不足。文學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語文。在外語學習熱潮不斷升溫的今天,許多教師、學生、家長忽視了母語的學習,這對於傳承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必將有所影響。時代發展呼喚經典誦讀,這也必將成為對教育的要求。
最近剛剛頒布實施的《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這一重要精神,明確地指出了今天我們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不能離開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傳統文化。
2.素質教育的和課程改革的需要:經典文學作品的思想意義深遠,尤其是在「重禮明德」方面更是值得今人傳承的。誦讀如《弟子規》等經典,必將對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方向上給予指導,對於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深遠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增加閱讀量。並明確提出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懷」,也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古典文化積累、書寫的指導,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經典文化,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古文中的經典恰恰可以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重視古典文化積累,誦讀經典,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課程的要求。「經典誦讀」校本課程必將成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3.學校辦學思想與校園文化的體現:我校的「關懷教育」辦學思想有比較深廣的內涵,不僅僅停留在德育的層面上。我們倡導的「五項關懷」,即「關懷自己,學會自立;關懷他人,學會體貼;關懷知識,學會學習;關懷自然,學會和諧;關懷社會,學會負責。」古典文學經典作品中的許多思想也折射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對於形成良好的人格起到重要的作用,與「關懷教育」辦學思想殊途同歸。
多年來,我校提倡學生廣泛閱讀,尤其是多年來形成的「書香」校園文化相得益彰。我校致力於內涵發展,提倡師生讀書,近年來啟動「向陽讀書工程」。學生中開展的「古詩誦讀小狀元」的評比等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誦讀經典詩歌的積極性。開發「經典誦讀」校本課程,必將有力促進我校「關懷教育」辦學思想和「濃郁書香」校園文化的特色的形成和深入。
4.教師與學生共同發展的需求:教師在拓展型課程的實踐中體驗並實踐多元化的、新穎的教學方式,對基礎型課程教學方式的豐富和完善具有積極意義。我校的《經典誦讀》集積累、背誦、書寫於一體,對於教師的專業發展、學生的自主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學習的過程中,豐富、改變學生對學習的認識、理解和感受,從而使學生愛學、會學、自主的學、合作的學。
二、課程目標
1.總體目標: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積淀他們的文化功底,讓孩子打好傳統的根基。關注學生健全的人格發展,充分利用學校的現有文化資源,鼓勵學生進行體驗性、探究性和創造性的學習,豐富學生生活,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在培養學生實踐、創作和創新能力的同時,使學生獲得健康的審美情趣,掌握寫字的技能和技巧,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掌握校本課程內涵,突出學校特色。
2.學生發展目標:初步感受中華民族的經典優秀文化,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養料,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識真偽、分善惡、辨美醜的能力;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感知祖國語言文字形體美的深刻內涵,掌握並學會寫字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有一定的書寫速度,逐步提高寫字技巧,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欣賞水平。改變「告狀式」的評價,推廣「互動式、鼓勵性」的評價方式,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和認真傾聽、及時鼓勵他人的習慣,形成自信、樂觀的人格。
3.教師發展目標:使教師及時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具有比較厚實的文化素養和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實踐中理解和運用課程理論,實現角色轉變,具備科學的課程意識、嫻熟的課程開發藝術、精誠合作的精神,促進專業水平的提高。
4.學校發展目標:營造讀書積累的良好環境,利用誦讀教學活動的優勢,促進學校書香文化特色的形成,提高辦學質量,提升辦學品位,打造辦學品牌。
三、課程內容
背一背:以《弟子規》為主,輔以背誦名言諺語、歇後語、成語、對聯、詩詞佳句等。
講一講:積累名人名言、成語等,以講故事形式進行交流。
讀一讀:充分利用學生的《語文讀本》,培養朗讀能力。
寫一寫:通過抄寫鞏固積累,養成「提筆就是練字時」的好習慣。
評一評:改變「告狀式」的評價,推廣「互動式、鼓勵性」的評價方式,進行學生自評、互評、小組評、教師評、家長評等多種形式的評價。
四、課程組織
(一)開設時間:利用學校自主課時,每周安排一課時。
(二)開展培訓與研究活動
1.組織教師學習課程理論,更新教育觀念。
2.搜集、提供信息資料。
3.組織經典文化與寫字教研活動。
4.階段性小結和經驗交流。
五、課程實施建議
1.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習活動的一種內驅力。因此,要堅持把激發學生興趣貫穿於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定期組織學生讀書,指導上網瀏覽經典文化和欣賞書法藝術作品等。注重環境熏陶,充分發揮校園文化陣地的育人作用,在櫥窗、展板、牆報、讀書角懸掛和展示經典書籍、名言等,形成濃郁的經典文化氛圍。
2.學科滲透——各學科要根據學科特點,結合經典文學的內容,在教學中滲透經典文化,尤其是語文學科,加大指導力度。如:師生共同誦讀、學生展示誦讀等。
3.開展系列活動
(1)建立班級圖書角,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課外書籍。配合語文教師進行課外閱讀量登記。每學期開展一次「經典采擷」知識大比拼活動。
(2)經常為學生讀書,讓他們在聽書的過程中受到感染,從而愛上讀書。利用班會、校會等時間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
(3)在六一、元旦等重大活動中推出經典誦讀中的典型,進行表彰。
六、課程評價
(一)對校本課程的評價:實行全程評價。採用教師評、學生評、家長評等多種評價方式,對《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校本課程綱要》等進行評估,提出改進建議,及時改進。
(二)對學生評價:根據學生興趣、態度、誦讀及獲獎情況,按照優、良、合格的等次,結合學生自評、班級互評、教師點評的多種評價方式。及時推廣和宣傳典型。
(三)對教師的評價: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記入教師工作量,納入教師的業績考核,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條件之一。
四、《校本課程綱要》撰寫注意的問題
一般應包括一般項目和具體內容兩大部分。
(一)一般項目
1.課程標題
2.主講教師
3.教學材料(改編、創編、選編)
4.課程類型
5.授課時間
6.授課對象
例如:《國際音標巧入門》校本課程綱要
一、基本項目
課程標題:《國際音標巧入門》
主講教師:汪靜艷
教學材料:自編
課程類型:學科拓展類
授課時間:一學期(每周一節)
授課對象:三年級學生
(二)具體內容
1..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決定課程的性質。課程目標一旦確定,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就有了依據。在確定課程目標時,校本課程開發者必須認真、全面地考慮特定的學生群體在未來社會中的社會角色和發展方向,並明確回答下列問題:這一特定的學生群體究竟需要哪種課程?對這個問題作出圓滿回答後,才能開始確定課程目標。
目標是有層次的,通常依次分解為教育目的、教育目標、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教育目的、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是比較籠統的、寬泛的目標,教學目標是具體的、細化的目標。它們還可以繼續分解成若干層次,如單元目標和課程目標。一般而言,校本課程開發者對有關社會、學生和知識的信息掌握的越全面,教育目標就越全面、越恰當、越細化。
要求:全面、適當、清晰
例如:《定向越野》校本課程綱要
二、課程目標
以《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綱要》為指導,以全面貫徹落實課改精神為宗旨,以開展定向越野為契機,在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的同時普及與提高定向越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申報定向越野特色學校奠定基礎。
1.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定向越野的概況、基本技術、技能;
2.通過教學,增強學生體質、體能;
3.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自主學習的能力;
4.通過教學,增強學生國防意識,培養學生團隊精神;
5.通過教學,普及和提高、穩固和提升我校定向越野項目在市、區初中校中的優勢地位。
2..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包括: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及活動安排。課程內容的成果通常包括教學大綱、教材、練習等。課程內容必須重點明確、從易到難、並具有針對性,要避免不加選擇地採用外來課程內容及方案。
例如:《心理教育》校本課程綱要
初中二年級「心理教育「課程內容及專題目錄
1.跨越思維的「陷阱」
2.插上智慧的翅膀
3.我這樣記筆記
4.好習慣終生受益
5.愛心架起友誼橋
6.男生女生
7.心懷感恩
8.讓我誇誇你
9.請你原諒我
10.歡樂家庭
3..課程實施建議
校本課程實施是校本課程付諸實踐和走進課堂的過程,它是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重要階段。校本課程實施包括:教學方法、組織形式、課時安排(具體時間)、場地、設備、班級規模等。
例如:《國際音標巧入門》校本課程綱要
三、課程實施:
1.關注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文化、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並取得成績。因此,在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將學生的情感放在第一位,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教師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英語活動,激發學生學習音標的好奇心和自信心,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學習動力。
2.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慣。
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是英語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也應做到這一點。在學生學習字母發音規則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比較、繞口令、游戲等方法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的學習及記憶方法,並通過評一評、查一查活動讓學生懂得自我評價對學習的幫助。
3.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將激勵制度貫穿於課程實施的全過程,有利於學生對學習始終保持高亢的勁頭。如將「長江英語小存摺」與語音學習緊密相連,設立小幹部競聘制度,開展「小小播音員」上崗活動等,讓學生在競爭中學會有效的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必要的競爭,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4.建立家校定期聯系制度,共同促進學生的發展。
英語學習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長的密切配合,所以為了使本課程的實施收到良好的效果,建議設立家校定期聯系制度,如讓家長對學生每課的學習情況通過簽名等方式進行監督,教師將學生學習的情況及時反饋給家長,定期的聯系制度有利於共同促進學生的發展。
5.本課程的實施需要學校領導、學校教導處、教科室的大力支持。
4..課程評價建議
課程評價包括兩方面的評價,一是學生學業的評價,二是課程本身的評價。課程評價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實施的評價,終結性評價是校本課程開發後實施的評價。課程評價所獲得的信息可以成為下一輪校本課程開發的決策基礎。在課程評價建議中要指明評價方式,建議採用多元評價(定性、定量或兩者相結合)。
對課程本身的評價可從以下方面進行(6個是否)
1.目標定位是否准確;2.方案設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3.內容實施是否具體生動;4.方法選擇是否多樣合理;5.時間安排是否恰當;6.教學效果是否令人滿意。
例如:《定向越野》校本課程綱要
五、課程評價
(一)指導思想:
通過學習評價,使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對定向越野的興趣,為奠定定向越野學校特色項目打好基礎。
(二)評價方式:
1.學習評價指標(一):學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即上課出勤情況、課堂紀律情況、參與練習情況、團結協作情況;
2.學習評價指標(二):平時模擬訓練與考查相結合;
3.學習評價指標(三):教師綜合評定,給與相應等第。
上述評價等第均為:優秀、良好、中等、須努力四檔。
❸ 初中地理教學目標及要求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積極參加教科研活
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
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
向「會學地理」。
教學要求,
1、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明確自己的工作目標,充分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不斷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質。
2、認真學習、領會《新課程標准》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意培養學生的各種地理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調查、運用圖表和數據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維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時掌握好地理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動」部分內容為突破口,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模式,繼承以往教學活動的長處,並不斷深化、創新、拓展,形成多種多樣的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
4、注意建立過程式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發展,給在實施新課程中的每一位學生建立成績檔
案,用來記錄該學生的地理學習情況,作好整理工作。
5、將新課程教學實驗研究進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將自己在這些年的教學工作中的好的做法,
符合課程改革的理念的課堂教學或實踐活動進行總結、提煉,繼續發揚光大,並把它們記錄下來,寫成教案、活動案例、論文、實驗報告等,積累經驗,驗證《新課程標准》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本學期世界地理的教學目標是,
2.使學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況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3.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徵和地理事象的內在聯系,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學會畫簡單的世界、大洲、國家的地理略圖,
學會閱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
4.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環境,初步知道世界
一些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全球觀念。
具體實施
1,教學中要改變傳統地理課程重知識輕方法、重結論輕過程的觀念。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
體驗,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和自身經驗出發,觀察、發現、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並善於在
生活中學習和運用地理知識。
3.引導學生關心現代社會的發展,關注世界的變化,樹立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
❹ 如何編寫《課程綱要》
教師如何編制課程綱要:
這個問題的提出源於美國大學的教授,在上課的第一天都要分發給學生一個課程要點。這個課程要點就是課程綱要。美國的大學都要求教師和他們的學生共享課程綱要。
所謂「學科課程綱要」,就是指學科教師依據學科課程標准和學科學材(教材)編制的某學期、某門課程、體現課程元素、指導學生「學」與教師「教」的計劃綱要。學科課程綱要與教案、教學進度表的主要區別在於,課程綱要完整地體現了課程元素——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教案往往著重關注內容與方法,教學進度表主要包括教學時間與內容安排,都沒有完整地體現課程的基本元素。
當然目的很明確,讓學生和老師都要清楚地知道以後的學習中要做什麼,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評價和授課是一致的,教授有其課程的自主性,有切實可行的導向性。從教學的意義上說,有較強的目的性。所以,出於借鑒和學習的目的,更好地落實課程標准,提升教學質量,我市也正在推行中小學教師必須高質量地編制所任學科的《學科課程綱要》。並且作為一個學科教師必須具備的教學基本功。旨在促進學科教師專業化成長。既有利於學科教師整體把握課程目標與內容,又有利於學科教師審視滿足課程實施的所需條件,也有利於學生明確所學課程的總體目標與內容框架,更有利於學校提升課程管理水平,使學科教師變經驗型教學為專業化教學、變非理性教學為理性教學的必然要求。
所以,編制《學科課程綱要》也就是從整體到局部回答3個問題的過程:1你要把學生帶到哪裡去(學科定位是什麼,整體目標,單元目標具體課時目標分別是什麼?特別是沒有自主評價權的學科教學,還要清楚統一測評時測什麼,怎麼測?),2你怎樣把學生帶到那裡(學科教學突出的教學手段,方法方式有哪些?),3你如何確信你已經把學生帶到了那裡(設定什麼樣的跟蹤監測方案,包括試題等)。
因此就要求必須把握好學科思想、掌握學科知識體系、明確學科課程目標這3個前提,否則《學科課程綱要》的編制設計就無從談起。
由此編制《學科課程綱要》必須做到:1、熟悉課程標准2、熟悉所選教材3、明確測評方向(當地怎麼測評,試題編制什麼特點等)4、細化課時分配和課時目標5、分析學生特點,適當刪減材料。
所以編制和完善《學科課程綱要》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作用。課程綱要是分發給學生的,應該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來編制設計,最好使用第二人稱,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自己就是學習責任的承擔者。同時明確每一課時學習的內容和作用(對自己的成長以及必須應對的測評比重等)。每個學期結束時,教師都要在一個學期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修訂和完善。
總之,一份編制質量高並被有效使用的課程綱要,如果使用中再結合多媒體等有效激趣活動,合理的組織活動,能夠規范教師的教,指導學生的學,並有助於師生關系的和諧,因而是一種低碳高效、規范教學行為、減輕不必要的學習負擔、提高教與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當然,無可厚非的是,這種活動也需要交流,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進行統一和調整,最終保證測評的一致性,對應性,提高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否則,將容易陷入各行其是,造成教育教學中的高強度而不一定高效。
❺ 地理教學工作計劃怎麼制定
導語:任何學習都要注意課內外相聯系,不斷擴展學生的認知領域,即“生活•課堂•生活”。再者,學習本身就包括接受與發現兩種最主要的形式,這就需要不斷鼓勵學生在親身參與中獨立發現。因此,語文教學不僅要重視課堂語文學習,更要重視社會生活中的言語實踐。同時,鼓勵老師們能結合教學實際,積極撰寫論文或寫好教學反思。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全國基教會議精神,進一步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造優良的育人環境,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引導廣大教師不斷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培養學生的各種特長,增強自信和能力。並從教師的知識更新、方法轉變等方面展開了多次培訓、學習、展示、推廣形式的活動。使廣大地理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目標、態度方法都有了根本改變。
地理學科在整個中學教育教學中起有著重要作用,只有引導廣大地理教師深入學習教育教學理論,轉變教育教學思想和觀念,才能真正改變教育教學現狀。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深刻理解新課程標准,做好新課程的解讀工作。塌實做好新教材的教育教學培訓,幫助每一位教師進行新教材的備課,掌握教育教學的新方法新規律,上好每一堂課。引導廣大地理教師深入鑽研本專業的知識並注意吸收相關學科的知識。努力做到:“博學多才”“博大精深”,實現從“教書匠”向“教育家”的轉變,提高吳江的地理教師整體素質。
深入課堂認真聽課,為廣大地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作出正確的評價和指導,使他們能不斷地明確方向和具體目標;能不斷地改進方法和措施,提高效率。
建立教育教學研究網路,使教研工作經常化、制度化、普及化,真正成為提高教師業務的有效手段。
二、主要目標:
1、以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為突破口,大膽進行地理課堂教改革。實現從“講——學”“灌——學”到“導——學”的轉變。創設“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樂學、愛學,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2、更廣泛、更有效地使用電教手段,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綜合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更直觀、生動、形象地感知地理事物;更密集地輸出地理信息;更有效的進行反饋都需要新的教學手段的使用。
3、積極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培養一批優秀的地理教師。通過各類教研活動、培訓活動……提高廣大地理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並通過課題研究、社會實踐活動、競賽等等,使一批青年地理教脫穎而出,成為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與教壇新秀。
4、加強課題研究,使課題研究真正為教育教學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育教學的層次起作用。在課題研究中要把實效性、可操作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使它與教育教學實踐密切結合,並實實在在出成績出效果。
5、探索教育教學的評價體系改革的方法。在初中和高中的教育教學評價方法上,試行一些改革,探索一些方法和思路。
三、具體工作
1、高中地理教研活動。
⑴高一、高二年級教研活動:
地點:黎里中學 開課老師:丁金菊、錢明霞(劉正平)
活動的主要目標:改革高中地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用以下幾種方法:A。由學生來選擇學習方法進行學習。B。進一步探討網路課的開展。C。研究如何把課本知識與當地實際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⑵高三年級教研活動:
研究新高考方向;制定新教學內容和復習方法;統一教學難度、深度與具體目標。
地點:開學後定。
⑶配合蘇州大市高中地理必修內容的評課活動做好准備。
2、初中地理教研活動:
以新課程標準的學習解讀為重點,認真做好初中地理的教學研究工作。
⑴建立初中教研網路:各校選派一名地理老師參加《歷史與社會》的地理部分培訓。成為學校學科聯絡員。
⑵各片組織學科中心組:松陵片:邱雪華、丁敬海 震澤片:鈕土林、金衛星 平望片:吳永鋒、金花、朱冬生 黎里片:鈕文忠、庄巧英
3、課題研究工作的推廣:
蘇州市地理課題已經結題,起揭題報告受到蘇州市有關專家的一致好評。在此基礎上,我們要認真做好有關工作的總結、分析工作,在全市范圍內加以推廣。
一、指導思想:
認真學習新課程,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加強教科研理論學習,學習新課程標准,規范教學過程,努力用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來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由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主體轉變,由封閉式教學觀向開放式教學觀轉變,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必要的地理素質,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新理念。
二、主要工作重點:
1、積極開展備課.聽課活動,做到集體備課,集體聽課,集體評課,提高教師上課質量,達到教師同時進步的良好現象.
2、學習新課程標准,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寫出學習心得,參加學校交流,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3、不斷提高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的`水平.
4、加大教科研力度,在校本課程的開放改革,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教改實驗,提高我們的教研能力和水平.
5、狠抓教學常規的落實,狠抓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地理教研教學質量.
6、准備地理會考,做好復習工作。
三、教研意見及具體措施:
1. 課堂教學是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能力的主渠道,要認真落實教學常規,落實各個教學環節,認真備課、上課、輔導學生,精心設計測驗題和考試試卷,運用多種渠道及時了解教學效果,反饋教學信息,調整教學進度,改進教學方法。練習是地理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要精心組織練習,教師要有反思教學的意識,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以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其次要在進一步抓好基本知識、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落實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要體現對能力的要求和地理思想方法的滲透。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抓好中、差生的轉化工作,研究面向中、差生教學方法和輔導方法,擴大中生面,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第三在深化基礎,提高各方面能力的同時,整理知識網路,完善知識結構,注意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綜合,注意知識網路交匯點的研究,重視地理思想方法和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准確把握復習的范圍,正確控制知識點的難度,控制復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對復習的各個階段要達到目標應有明確的認識,制定周密的復習計劃。對復習資料與學生實際情況的結合、與教材的結合、與中考的結合進行認真研究,防止一切依賴復習資料,脫離學生實際、脫離教材實際、脫離中考實際的現象。要注意研究復習方法和訓練方法,使復習工作有針對性,訓練落到實處。
3.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逐步改變向學生灌輸知識、填鴨式的單一教學模式,積極開展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及探索,教學民主,師生交流互動,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形成學生獲取新知識、發展新知識和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由重教師教轉化為重學生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提高學生的地理素質、心理素質、綜合素質。地理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要鼓勵學生質疑、探究,讓學生感受和體驗地理知識產生、發展和應用的過程。
4.加強備課組建設,做好集體備課,統一進度,每周一各年級組統一進行集體備課時間。各組定主講人,集體討論,制定下一周的教學內容。
5.加強青年教師隊伍建設,青年教師要虛心向老教師學習,刻苦鑽研教材、大綱和考試綱要,認真備好每一份教案,開好匯報課。老教師要關心青年教師成長。繼續開展“以老帶新、以新促老”新老結對子的一幫一活動。
6.積極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的能力和水平。隨著我校校園網的開通,現代化教學平台的建立,我校教師學習、應用多媒體課件製作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但總體說來,我們整體的水平還比較低,操作技術還不夠熟練,我們要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更多的業余的時間,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在本學期內,要求每位教師,都要學會用電腦編寫資料,列印試卷,學會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和備課,學會製作多媒體課件的基本技能,本學期公開課活動,要求都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❻ 如何開發地理校本課程
從這篇文章,結合你校的情況
我校地理校本課程開發初探
摘要:新課程管理的三級體制,賦予了廣大教師更廣闊的課程開發的天地。學校可以根據學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和學生、老師的特點,通過各種方式,如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對國家地理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國家地理課程和地方地理課程校本化、個性化、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特點和需要的地理課程,即地理校本課程。本文主要是對本校地理校本課程開發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校本課程 新課程標准 教學資源 課本資源
一 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
根據新課程標准,國家課程分為三個管理體制,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校本課程又稱學校本位課程,是基於學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和學生、老師的特點,通過各種方式,如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對國家地理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國家地理課程和地方地理課程校本化、個性化、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特點和需要的地理課程。
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完善和補充,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需要開發相關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基於這樣的條件下,我校地理也根據國家課程標准以及自身的條件設計了以下的課程:
表一 地理校本課程
地理校本課程 課程名稱 適用年級 總課時 課程類型
神秘的宇宙 高一級第一學期 16 選修
東莞市工業區位研究 高一級第二學期 8 選修
本鎮城鄉規劃 高一級第二學期 8 選修
東莞市產業轉型的思考 高二級第一學期 16 選修
二、校本課程設計的思路與建議
(一)制定目標、明確要求
校本課程的設計不能違背國家課程的要求,同時也不能隨意地開設。因此,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必須要明確課程的目標以及對學生的要求,不能夠讓學生「玩玩」就算。應該明確課程應該培養學生怎樣的素質,最後要求學生掌握到什麼程度或者是能拿出什麼成果。
1、制定目標
每個課程的開設都應該有一具體的目標。而地理課程的開設應該滿足四個目標:
第一,要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地理是一門研究人地協調發展的科學,任何有關地理的學習都應該從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的發展觀出發,讓學生懂得只有人地系統協調發展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持續發展。
第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地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通常情況下地理課程是每星期兩節課,實踐的機會比較少。因此通過校本課程的實施的,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第三,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操以及作為主人翁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學生對家鄉的情感源於對家鄉的了解以及主人翁地位的認識,只有認識到本身的主人翁地位才有可能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責任心。因此我校在校本課程的設計時特別注重賦予校本課程的地方特色,圍繞家鄉的建設,讓學生出謀劃策。
第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敢想敢做」的行動能力。中學生處於一個「能力發育」時期,他們對身邊發生的事有很多的想法,可是卻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實施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曾受到什麼打擊而不感去實施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學生的行動能力就被扼殺了,總是「敢想不敢做」,從而他們的創新能力也慢慢變弱。通過地理校本課程的學習,我們希望能夠提高學生的行動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如通過學習「東莞產業轉型」,讓每個學生思考,並提出自己的觀點,並讓大家行動起來,把自己的觀點通過書信的形式告訴市長。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高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東莞人的責任感,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和行動能力。又例如「神秘的宇宙」,通過對有關科學知識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有關宇宙的更多東西,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發展觀;而通過觀測星座等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2、明確要求
校本課程是對現有課程的補充,通過這樣的形式增加學生的知識面。而作為一門課程,總不能學了就算,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還應該制定相應的教學要求。
首先,要求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到一定程度。校本課程也是一門課程,是讓學生學習的知識的課程,因此在設計的時候老師就應該明確要求學生通過對課程的學習要掌握課程的相關知識,掌握與該課程有關的一些原理,即並能口頭闡述相關內容。
其次,明確學習成果的表現形式,即課程評價方式。校本課程跟我們平時的課程有所不同,不一定要通過考試來表現學習成果,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評價學習和表現成果。而只有老師明確了學習成果的表現形式,學生才會有學習目標,才能更有目的地學習相關內容。如學習了東莞市產業轉型後,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並且以小論文的形式表述出來。
(二)善於利用現場課程資源
1、立足課本資源,讓課程更貼近所學內容
目前學生的知識來源離不開書本,但是書本的知識對於學生來說又是不足夠的,因為課本的知識不可能將一個問題講得太深入,或者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應用於實踐中。也正因為這樣,校本課程的開發應該立足於我們所學過的知識,同時也是對所學內容的一個擴充。
我校開設的校本課程都是源於課本,而又有別於課本知識的;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對某一問題的深入探討。例如城鄉規劃,教科書的內容主要是講述了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城市地域類型的分布等。在學生對此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再深入補充一些城鄉規劃的原則和過程等,讓學生了解到該過程後再開展調查本鎮城鄉規劃的情況,最後讓學生嘗試設計自己心中理想的家鄉規劃。這樣的課程設計,既運用了學生現有的知識,又使學生對此知識點有了更深一層次的了解。
2、立足生活題材,讓學以至用
任何的知識只有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問題才是有用的知識。我們的學生往往是學了卻不會運用,不會用我們所學過的知識去解析生活中的問題,解決我們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通過校本課程的開設,可以緩解這個問題的出現。
如:很多同學都只是從書本上了解到工業布局的一般原則,但對於我們身邊的工業分布卻說不出其布局的優劣。因此我們希望學生通過對城鄉規劃的進一步學習,可以了解更工業布局的原理,引導他們思考身邊工業布局的優劣以及改進措施等。
3、藉助各方教學資源,讓課程變得生動有趣
很多學校開設校本課程的時候都會遇到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如: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激發了很多學生對探索宇宙的興趣以及對宇宙的好奇心,開設這樣的課程也是順應學生的要求的。可是很多學校卻苦於沒有望遠鏡而認為開設這課程沒有現實意義;大家都認為開設天文課程就必須要有天文望遠鏡來觀察月球、觀察太陽黑子。也因為這樣,天文的其他有趣部分(如星座、星雲以及千奇百態的恆星等等)被忽略了。但實際上在整個課程中真正用到望遠鏡的幾率並不多,使用的次數一般不會超過3次。
無疑,如果有天文望遠鏡的話,對開設這樣的課程來說固然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天文的范疇很廣,不一定非天文望遠鏡不可,我們也可以立足於本校的一些資源,對學生講述一些有關天文的其他部分。例如我校開設的天文課程主要是介紹一些有關宇宙的知識,比如說太陽系及其行星、美麗的星雲、銀河系、神州系列、中國的探月計劃等等。
當然,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們的月球和知道望遠鏡的原理,我們可以藉助某老師自己擁有的望遠鏡或者組織學生到東莞科技館去參觀學習,以此解決望遠鏡資源缺乏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同樣可以了解到望遠鏡的構造和作用,也能夠了解到望遠鏡使用的知識。
(三)結合時事熱點,開發校本課程
時事問題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是社會所關注的問題,同時不可否認的是時事熱點還是一個高考命題的熱點。因此作為學生群體,對時事的關心程度不比其他人群低。學生對時事熱點的了解往往是來自網路、報紙,而對於這些報道的內容,因此往往是停留在知道的基礎上,要他們進一步解析或者是提出意見、見解就顯得困難了;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生對時事的了解不夠深入、全面。開設與時事有關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有一定的幫助。
例如,近幾年來東莞乃至整個珠江三角洲都面臨著產業升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也可以說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是一個值得所有東莞人思考的問題。通過開展調查研究,了解東莞的產業發展歷史、知道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以及東莞目前產業的情況、並且引起同學的思考——東莞的出路應該如何?最後,可以通過「給市長的一封信」的形式,提出我們對東莞產業轉型的建議。這樣既能讓學生學到相關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以及能為家鄉出謀劃策的責任感。
(四)重視學生興趣,讓校本課程更具活力
學校是為學生而存在的,學生的興趣與需要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選修該課程學生的多少則從另一方面反映該課程的成功程度。對於學生來說,對課程本身的興趣是決定其選課的重要原因。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心理學認為只有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才能學得輕松、學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開設地理校本課程的時候,應該注意學生興趣與知識的結合,務求令到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從而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如:對於浩瀚宇宙,大多數學生都表現出很大的興趣,而我們課本的知識我遠遠不足夠的,因此符合開設地理校本課程的條件。那麼這樣的課程老師應該設計那些內容呢?我們可以先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對宇宙的那些部分有興趣,然後再根據學生的興趣、分重點地設計課程的相關內容。
三、地理校本課程設計過程中的問題
在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
(一)現實性問題 我們設計的課程有很大部分是需要學生動手或者是實踐的。如天文課程,我們希望能夠讓學生真正地了解夜空中的星座,需要實地觀測。但是由於我校的地理位置比較接近鎮區,光污染比較嚴重,所以一般是要在沒有雲的夜晚才能看到幾個比較明亮的星座,而外出觀測則要考慮到安全問題,因此是否能實施觀測還需要很多現實的條件配合。
(二)資料收集問題 在地理校本課程中,有很多是需要資料調查和收集的,這些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有些資料需要官方提供,不容易得到,所以資料是否能收集得完整是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
(三)時間問題 校本課程跟一般的課程不同,課程的課時不多,而在特定時間里是否能完成教學內容成了一個問題;另外由於有些內容是觀測實踐和資料收集,所以學生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完成這些內容也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四、結語
以上是本人對本校地理校本課程的一些見解,而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在課程的內容上還須進一步完善和充實。
附表二:課程綱要
課程名稱 神秘的宇宙 東莞工業區位研究 本鎮城鄉規劃 東莞市產業轉型的思考
適用年級 高一級 高一級 高一級 高二級
總課時 16 8 8 16
課程目標 1、讓學生了解有關宇宙的相關信息;
2、培養學生的動手和觀測能力,以及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3、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宇宙觀。 1、了解東莞工業的發展歷史、工業布局形成的因素、及其區位選擇的原因等;
2、培養學生的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3、增進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培養其熱愛家鄉的情操。 1、了解城鄉規劃的基本原理,調本鎮的城鄉規劃現狀;
2、從科學的角度分析本鎮城鄉規劃的優劣,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思考解決方案;
3、培養學生對家鄉的認識以及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1、讓學生了解產業轉型的原因和規律,並調查東莞目前的產業情況、存在問題等;
2、通過調查資料分析東莞產業轉型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關措施;
3、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學習主題或活動安排 1、宇宙中的天體;2、太陽系的成員;3、四季星空和旋轉星圖;4、秋季或冬季星空觀測。5、中國航空航天的歷史(神州系列和中國的探月計劃等)。 1、工業布局的一般原理以及原則;2、工業布局實例分析(以珠江三角洲為例);3、分析東莞市工業的類型及布局的特點;4、分析形成這種布局的原因,並形成論文。 1、城鄉規劃的基本原理;2、城鄉規劃案例分析;3、參觀鎮的規劃辦並收集相關資料;4、分析整理資料,形成論文。 1、產業轉型的形成的規律及其形成原因;2、產業轉型的發展史以及產業轉型成功的地區介紹;3、東莞目前的產業結構調查以及資料收集;4、東莞目前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分析;5、討論:東莞市的產業出路;6、形成學習性論文。
評價方式 觀測感想 論文總結 「給規劃辦的建議」 論文「寫給市長的一封信」
參考文獻:
1、鍾啟泉 崔允漷,《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吳剛平,《校本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譚振華,《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4年7-8月版;
4、常國維,《校本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學術論壇,2007年7月版;
5、宋立新,《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地理360社區網;
6、張甲敏,《高中地理校本課程設計》;
7、東莞市地理教研網;
8、中國期刊網。
❼ 八年級地理下冊說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八年級地理下冊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地理下冊第七章的第二節《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西雙版納》的第一框題的內容「豐富的旅遊資源」
一、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方面
本節內容是認識省內區域的一個特例。本節內容在《地理課程標准》中相對應的要求是:
(1)運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並對區域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根據有關材料說出支柱產業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
(3)舉例說明區域環境和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針對本節第一框題的內容,依據《地理課程標准》,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能運用西雙版納位置圖說出西雙版納的位置,並對區域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
3、能夠說出西雙版納的原始熱帶雨林植物的典型特徵。
4、能夠說出西雙版納的資源特色及優勢。
5、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觀察能力,相互協作能力與分析探究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西雙版納獨特的資源環境認識,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特色文化的熱愛之情;體會區域自然環境對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影響,形成人地協調發展觀。
重點難點確定:區域地理位置決定該區基本的地理特徵,資源優勢是形成特色旅遊區的基礎,因此我確定西雙版納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為重點;在教學中我主要是運用西雙版納位置圖,給學生建構一個完整的地理位置;通過大量的自然景觀圖片和人文景觀圖片來認識西雙版納的資源優勢。
難點:確定西雙版納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和傣族的文化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為難點。因為初中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還較差。尤其是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地理要素之間存在的復雜聯系,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是通過小組合作探討的方法來突破難點。
二、教學方法方面
1、讀圖觀察法 使用地圖是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通過讀西雙版納位置圖,讓學生明確西雙版納的位置及優勢;通過雨林植物圖讓學生歸納出雨林景觀的基本特徵;出示傣族風情的圖片,了解傣族風情等。在本課中我出示多副圖片,即直觀形象,同時又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讀圖觀察的能力。
2、小組合作探討法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慾望,同時也培養學生相互協作與分析探究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合作學習的快樂!本節課我重點合作學習兩個問題:一是西雙版納臨近北回歸線,為什麼卻沒有像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方那樣,出現熱帶沙漠景觀呢?因為這個問題的分析能夠引出西雙版納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解決本節課難點「季風氣候成因」的關鍵。二是傣族的文化生活與自然環境有什麼關系呢?傣族的文化習俗較多,其中揀選潑水節、竹樓、竹筒飯、孔雀舞等來探討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存在著復雜的聯系。
三、教學過程方面
我利用MVBOX來播放歌曲《月光下的風尾竹》,背景是西雙版納的圖片。同時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既給學生創設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又增強了學習的實效性。
整個的教學過程一是利用大量的圖片來觀察,獲得地理信息;二是創設問題來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
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運用承上啟下的方法,即概括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又留下思考的空間,把學習延伸到課外。
板書設計方面:採用框架式的板書,同時又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一個評價。經過師生完善後,可以清晰明了地展現本節內容的知識結構和因果關系,使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本節內容的要點,理清思路,提示綱要,同時利於引領學生反饋、補填空缺部分,更好的把握本節課的內容。
作業:寫一篇宣傳性的文章或製作宣傳畫報,主題是《請到西雙版納來》
作業開放性較強,即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反饋,又鍛煉了學生語言組織和表達、或者繪畫的能力。體現了地理的生活性和社會性內容。
以上就是我對西雙版納第一課時的說課內容,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謝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內容,是在學生對中國的區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的學習。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跨省區域並能夠舉例說明某區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使學生認識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學好本節能為今後學習高中地理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教材分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① 運用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並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的評價。
② 讀圖熟悉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徵;通過圖示與文字資料,了解黃土高原的形成。
③ 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並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後果,通過分析,要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
④ 通過資料分析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並了解相應的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辦法與經驗。
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歸納總結、團結協作、語言表達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通過閱讀圖表資料,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為中心,通過課堂分組討論,對其成因、危害及對策展開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認識到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3、重點、難點的確立:
本節課的核心是讓學生了解掌握區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因此,黃土高原的位置與范圍為本課的重點。
針對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分析歸納能力,探詢知識的熱情高漲。思維深度、發散思維、需要加深的情況下,確定了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為本課的難點。
二、教法分析和學法指導
本節課主要運用powerpoint課件,採用多媒體教學法,化難為易,讓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
本著提供給學生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目標,以學生情況為依據,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培養能力為目的來選擇,主要採用合作探究式,給學生相對寬松的活動空間,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
1、教學結構:
(一)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二)合作交流 解讀探究
(三)應用遷移 鞏固提高
(四)總結反思 拓展延伸
(五)課堂總結
2、教學程序
教學
流程 教學內容 設計意圖
1、黃土高原的位置與范圍是本節課的重點,如何突出重點呢?我是這樣做的。
引導學生讀黃土高原的位置圖,在地圖上找到答案。為了製造熱烈氛圍,以小組競賽形式進行。教師最後評議。
2。黃土高原成因
(1)出示 「黃土高原景觀圖」,提出第一個探討問題,學生完成活動後,提出第二個疑問,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出對「風成說」的探討。
(2)關於「風成說」的探討。根據活動2我安排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依據學生回答表現,給予肯定和表揚。
在獲得對黃土高原的初步認識後,繼續下一個課題。
1、水土流失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如何突破難點,我採用梯度質疑法逐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用逐步深入的提問達到讓學生自己得出水土流失原因的結論。在此基礎上對知識進行拓展,通過多媒體展示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相關圖和問題,了解我國水土流失狀況和形成原因。
通過提問引出下一個問題。
2、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後果
在學生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了初步了解後,把設計的目標逐步提高,分析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後果。引導學生讀圖,設計三個有梯度的問題加深認識,為了防止學生出現疲勞狀態,在准備中加入歷史上漢唐時期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與現在的對比。通過學生自己歸納在討論、交流後進行描述。教師最後總結。
三、脆弱的生態環境
1、脆弱生態環境的表現
學生通過教材活動和讀延安氣候圖,以討論的形式,分析黃土高原產生的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總結出生態環境脆弱的表現。
2、生態環境脆弱的原因
主要是通過學生讀教材和課本閱讀材料自學並通過討論、交流來得出結論,讓他們結合已學過的.知識來探討新的問題,將知識有機的融合起來。
四、生態建設
出示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些圖片,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就一個辯題分為正反兩方展開討論,由此引發學生思考、激辯,最終得出生態建設的方法、
1、地圖是地理課堂第二語言,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
2、(1)通過這兩個問題的過渡,撥動學生探索黃土高原成因的心弦,開拓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2)本環節教學主要採取學生討論的方法了解黃土高原的成因,培養學生推理、分析、判斷的能力和科學嚴謹的研究態度。
1、採取學生討論和團體協作的方法,以開放的形式展開,培養學生的聚合思維能力。對「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的設計,對學生進行方法、能力的遷移。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實行思維的「遷移」。
2、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實現了層層深入的階梯型的認識過程,突破了難點,學生沿階梯而上,既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又能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最終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維成果。
1。提出探究思路,在疑問———思考———解疑的思維活動中實現知識的拓展、深化。
2。幫助學生理解人地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提出人與自然需和諧共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開放式的問題用比賽的形式培養學生參與意識,讓學生結合現實、發揮想像,討論並交流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一、 說教材:
《走向世界的中國》這一章節的內容,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我國的基本國情。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較少。
第二部分,我國的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等區域差異十分顯著,主要表現在地理環境、發展水平和文化特色方面。
第三部分,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成就,中國與全球經濟的融合。
第四部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方向。
根據大綱的要求及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如下學習目標:
1、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
2、了解我國沿海地區與沿邊地帶、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區域差異;
3、了解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及入世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4、在現代化建設中,應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 說學情:
學生在初一、初二已學了兩年的地理,對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生對這一節課的知識並不陌生,學習起來比較輕松。
三、 說教學方法:
1、說教法:
根據地理的學科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為更好的突出重點,我採用的教法是:目標教學法、自學指導法、講解法等,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學生的求知慾。
2、說學法:
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學會帶著問題看書看圖。
3、說教具:
多媒體課件。把課本上的文字信息與課件上圖表信息有機的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本的理解。
四、 說教學過程:
1、引課:觀看一組南京大屠殺圖片
總結:落後就要挨打,為什麼中國在近代落後於西方國家呢?閉關自守。那麼怎樣改變這種局面呢?改革開放,走向世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走向世界的中國。
2、出示學習目標:
3、學生看課文結合圖片總結我國的基本國情,了解我國沿海地區與沿邊地帶、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區域差異;了解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及入世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在現代化建設中,應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4、小結:
5、布置社會實踐活動,鞏固所學內容。
❽ 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五章大綱
上一節 下一節
第四講 語文課程設計
第二節 語文教材建設
--------------------------------------------------------------------------------
[前言]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物質體現形式,以具體的內容和直觀的形式體現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依據教學大綱或課程標准編訂的。語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專指三種不同的概念。泛指對人的語言文字修養產生影響的一切書面的、非書面的語言材料。特指根據語文教學大綱或課程標准編寫的,供語文教學中師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書、習題集、練習冊、教學掛圖、音像教材、教學軟體、選修教材、教學指導書、教學參考書等。專指在上述的語文教材系列中佔有特別重要地位的語文教科書,即課本。
一、語文教材的功能和要素
(一)語文教材的功能。語文教材具有德智啟迪,語文歷練,語言積累,知識擴展等功能。
1、德智啟迪。德,主要指思想品德修養,包括對國家、民族、社會、自然、事業、他人的正確認識和愛憎分明的感情,以及基於這種認識和感情所產生的堅定的、純正的、高尚的行為。語文教材中的選文都反映著作者鮮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審美觀。教學這樣的語言作品,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智,主要指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維品質。典範的語言作品,總要反映出作者觀察的敏銳、分析的精闢、推理的周密、想像的新奇、聯想的豐富、表達的巧妙等等。教學這樣的語言作品,學生的智力會得到開發,有助於磨礪其思維品質。
2、語文礪練。葉聖陶在論述語文教材的功能時說:「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這些事不能憑空著手,都得有所憑借。憑借什麼?就是課本或選文。有了課本或選文,然後養成、培植、訓練的工作得以著手。」[1]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必須訓練,而且是反復的訓練。語文教材的作用就是語文礪練的憑借。
3、語文積累。包括語言的積累和文章結構模式的積累。我國古代,讀書很注重誦讀和背誦。要學習寫詩填詞,除了要熟悉詩詞的格律知識外,還要誦讀大量詩詞名作,其中有些要熟讀成誦。學習寫文章也要選擇一些優秀作品反復誦讀。對於這種「苦功夫」,曾經被貶斥為「死記硬背」,現在看來並不盡然。熟讀、背誦一部分名篇佳作,作用在於通過記誦,使自己語匯豐富,知識淵博,並掌握大量的結構技藝。日後提筆作文,在文思泉湧的時候,許多與自己要表達的內容十分貼近、十分合宜的字、詞、語、句和結構方法,便會不斷地浮現出來,供你選擇,供你運用。記憶是思維和想像的材料。缺乏記憶的頭腦就像乾涸的池塘,不會有任何有生命力的事物產生。
4、知識擴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概括起來不外乎兩條:一條是社會生活,一條是學科學習。即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後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語文學科既有關於語文的知識,又有通過優秀作品傳遞出來的關於社會和自然各個領域的網路知識,往往更為鮮明、生動,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感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鴻門宴》中的人物活動,《導彈自述》中的核裂變原理等。
(二)語文教材的內容要素。現代語文教材的內容有四種要素構成:範文系統,知識系統,實踐活動系統,助讀系統。
1、範文系統。範文即課文,是語文教材的主體,是精心選擇的文質兼美的典範文章。範文系統的主要作用是示例作用和憑借作用。範文提供讀寫聽說的範例,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展現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展示自然美、社會美,構成了琳琅滿目的美的世界。傳授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開拓學生視野,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審美情趣等,都要以範文系統作憑借。
把範文作為教科書的主體內容,並使之形成一個獨立的系統,這是語文教科書區別於其他學科教科書的一個鮮明特點。其他學科的教科書,大都以知識系統為主體,並輔之以作業系統。只有語文學科必須以範文系統為主體,作為消化知識、訓練能力、發展思想、擴展視野、涵育情感的憑借。知識系統、作業系統等,都是輔助系統。因此,盡管舊式的「文選型」語文教科書被人指出過許多弊端,但至今「文選」仍然是中學語文教科書的主體,選編優秀的語言作品為範文仍然是教科書編制的最重要的工作。
2、知識系統。中國古代的語文教學是不專講語文知識的,需要的地方由教師隨機點撥,文章評點就是點撥的一種方法。把語文知識列入語文教材,始於1935年夏丏Miǎn尊、葉紹鈞合編的《國文百八課》[2],其作用是服務於讀寫訓練。新中國建國後的語文教材中,加強了語文知識教學,逐步形成了知識系統。大致包括讀寫聽說知識,漢語知識(即語音、文字、詞彙、語法、修辭等方面的知識),文體知識,文學知識(即初步的文學理論、文學史和文學鑒賞的知識)等四個主要領域。提高了語文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由「服務」變為「輔助」。教學方法強調精要,好懂,有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把語文知識簡化為「語法修辭知識要點」,包括詞的分類、短語的結構、單句的成分、復句(限於二重)、常見修辭格等5項。
關於語文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有過較多的爭論和實驗。1984年張志公指出:「要加緊研究有關說話、讀書、寫文章的科學的知識系統,把教學這些知識和運用這些知識於指導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科學的組織起來。」並且設想:「進入初中之後,應當並且完全可以像其它各門學科一樣,以系統的理論知識為先導,並以知識系統為序,組織全部語文課。」[3]把語文知識提高到了指導地位,主張把語文課變為理論指導下的實踐訓練過程。有些語文工作者也進行了這方面的實驗,但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有些學者認為,語文課是能力課,而不是知識課。最終是要學習一種能力,而不是學習一套知識。理論知識可以指導實踐訓練,但不能代替實踐訓練。語文課中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根本目的,是要更有效地提高讀寫聽說的能力,必須同語言運用的實際密切結合。這是一個需要繼續探討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3、實踐活動系統。語文能力的培養要靠語文實踐,學生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動口、動手、動腦。這種與範文系統、知識系統相配合的動口、動手、動腦的實踐,就是語文實踐活動。實踐活動要有目標,有計劃,有指導。按照一定的目標有計劃地設計出一系列「活動」的內容和方法,便構成了教科書中的實踐活動系統。在語文教材中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各種各樣的練習題,或者與教科書相配套的練習冊。有關於範文閱讀的,有關於知識的消化與運用的,有關於語言表達的。實踐活動系統有助於教師檢測教學效果或學生自測學習效果,有利於學生消化、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並通過實踐形成和發展自己的能力。
4、助讀系統。助讀材料,就是教科書編者對整套書、一冊書、一個單元、一篇課文的學習目的、學習要求、學習重點難點、學習方式方法等,所作的說明、提示或注釋。過去,這些內容大都編在教學參考書或教學指導書里,只是提供給教師作參考的。現在,大都把其中應當讓學生事先了解的那部分內容提取出來,編進了教科書中,成為助讀系統。助讀系統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學生的自學習慣;二是使該教科書的採用者明白教學的統一要求,作為教學參考;三是助讀材料中的某些重要提示往往體現科研、教研新成果或先進的教育思想,可以促進語文教學改革。
二、語文教材的發展
當代美國心理學教育學家布魯納說:「首要的最明顯的問題是怎樣組織教材,使它既能由普通的教師教給普通的學生,同時又能清楚的反映各學科的基本結構。」[4]教材的基本功能,就是能使普通的教師交給普通的學生。各個時代各個國家都非常重視教材的編寫和使用。
(一)古代語文教材。我國古代語文沒有單獨設科。就教育功能來看,識字課本和文選屬於語文教材的范疇。
我國古代的識字課本最具代表性的是「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基本特點就是集中識字和韻文化。後來發展到用詩歌選讀兼作識字課本,如南宋劉克庄編、明末清初王相選注的《千家詩》,清·孫洙編的《唐詩三百首》等。
漢以後,文選之風漸盛。如南朝梁·蕭統的《昭明文選》,宋·真德秀的《文章正宗》,謝枋得的《文章軌范》,呂祖謙的《古文關鍵》,樓肪的《古文標注》,清·吳楚材、吳調侯的《古文觀止》,姚鼐的《古文辭類纂》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古文觀止》,時間跨度2000餘年,選文200餘篇,平均十年一篇好文章,堪稱文章典範。
(二)近代語文教材。自1904年語文單獨設科以來,教育界人士在教材理論和教材編寫上進行了種種探索和嘗試,編制了多種教材,僅中學語文教材就有100餘套,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
到30年代,語文教材編寫中出現了一種明顯的趨勢,就是在原來的文選本和文選評注本的基礎上,有計劃的編進了語文基礎知識和練習設計的內容。其中有兩套教材,這種特點最明顯,對後來的影響也最大。
1934年王伯祥編《開明國文讀本》[5],以文選為主,有少量的知識點撥和習作指要。按文體分單元,有記敘、抒情、解釋、議論、應用、名著等。各種文體輪番學習,以循環往復使讀寫能力螺旋上升為目的。其理論可稱為「能力螺旋上升論」。
1935年夏丏(Miǎn)尊、葉紹鈞合編的《國文百八課》[6],編輯要旨中說:「編輯旨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想給國文科以科學性,一掃從來玄妙籠統之觀念。」結構形式是以文選為主,有較為系統的語文知識和練習設計。按知識和能力點分為108個單元,每單元中將語文知識、範文和練習結合起來學習。以學習範文為主,以提高讀寫能力為目的,知識服務於範文和練習,其理論可稱為「知識服務能力論」。
這兩套教材的編寫方法和編輯理論,最大成就有兩項:一是語文教材變文章選編為單元組合,二是教學方法變課文教學為單元教學。當時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知識短文引路式。(1) 以單元知識引路。主要通過教師講解,可在讀前、讀中或讀後。指導學生弄清概念,掌握要點,為學生做好學習課文進行訓練的知識准備。(2) 以課文為範例。指導學生通過範文的誦讀、品味和揣摩,學習語文知識和能力。為了與語文知識相配合,課文可古可今,可中可外,可選可編。(3)以練習為用。通過練習讓學生把學到的語文知識和能力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這是實現科學理論指導下的讀寫聽說訓練的有效途徑。這種編寫方法和編輯理論,為新中國建國後的語文教材編寫奠定了基礎,是現代語文教材的雛形。
(三)建國以後的語文教材。建國以後的語文教材建設,是一個全面探索、曲折發展的過程。自新中國建立至改革開放時期,共編寫五套統編語文教材。
1、建國初期(1949—1956年)。1950年出版了《小學語文課本》。1951年出版了《初級中學語文課本》(宋雲彬、朱文叔、蔣仲仁編)和《高級中學語文課本》(周祖謨、游國恩等編)各六冊,1953年作了較大修訂。範文主要是文學作品,知識主要是漢語語法。這是我國第一套統編中學語文教材,這套教材反映了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果,清除了舊社會語文教材中的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的反動思想內容。就編寫理論上來講,這是「能力螺旋上升論」和「知識輔助能力論」的相互結合,稱作「知識的直線形與能力的螺旋形相交叉論」。如圖示:
能 力
這是典型的綜合型語文教材。其特色是:(1) 閱讀、寫作、知識三結合。以能力訓練為體系,主要培養記敘、說明、議論、抒情四種讀寫能力,兼顧聽說能力。(2) 按文體組織單元,輪番學習,使能力呈螺旋形上升。每冊中有重點單元,各年級重點不同,形成小循環。初、高中作一大循環。(3) 知識穿插分布,在單元中配合讀寫,在全書中自成體系,直線進行。(4)每冊中的文言文集中編寫。
其中,「語文能力發展的螺旋形」是理解現代語文教材理論的關鍵,是打開語文教材結構奧秘的金鑰匙。迄今為止的語文教育理論,認為語文能力的發展不是直線形的,而是螺旋形的。就聽說讀寫能力來說,雖然聽說能力與讀寫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別表現在學齡前時期),但就整個過程來說,是整體掌握綜合運用的。就掌握和運用記敘、說明、議論、抒情等不同表達方式的能力來說,也不是像鐵路警察那樣—各管一段,而是整體發展分層上升的。在學習過程中它們的內容都具有共時性,它們的歷時性表現在層面上,而不是表現在內容上。所以語文教材不能按聽—說—讀—寫,或記敘—說明—議論—抒情的順序,編寫成像物理、化學、歷史、地理那樣分章分節的知識性教材,而是按聽說讀寫及各種表達方式的語文能力綜合發展的層次,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的大循環,每個學段中各個年級是中循環,各個年級和各冊課本中都有幾次小循環。假如說,學習數理化像直線登山,步步攀升,一章一節前後相連。那麼學習語文就像盤旋而上,層層登高,一個單元一冊課本都是一個層面。有關調查材料顯示,有些教師和學生反映,學習語文的最大困難是語文教材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主要表現在語文課的內容太散,無邊無際,沒深沒淺,學習起來無從下手。和別的學科如數理學科進行比較:學數理像踩著梯子一步步登高,學語文卻像掉在海里無目標的游泳,艱辛的勞動不敢期望肯定的效益。甚至有人指出,學語文付出的代價與所取得的收獲,就像焚屋得炭,毀船取釘。造成這種情況固然有種種原因,但也不能否認,有些教師沒有掌握「語文能力發展的螺旋形」這種教材理論,並有效的指導學生學習,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就這個意義上來講,只會線形思維的教師教不好語文。
目前,這種教材體系在科學性系統性上仍有很多缺陷。例如記敘、說明、議論、抒情等能力訓練,在小循環和大循環中極易重復或疏漏。語文教材不但應該能夠反映學科內容的基本結構,而且能夠體現教學的過程和方法。為達到這種境界,還需要作很多努力。
2、學習前蘇聯教育經驗時期(1956—1958年)。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1953年12月,中央語文教學問題委員會給黨中央提交了《關於改進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報告》:「我國中小學的語文教學,歷來都是把語言和文學混在一起教。這樣教的結果,不論從語言方面看,還是從文學方面看,都遭到了很大的失敗。一般語文教學著重在語言文字的解釋方面 ,並沒有有計劃地教給學生以系統的語言規律的基本知識,所用教材也不適於進行語言教育。其結果是使學生缺乏嚴格的語言訓練,在寫作中形成語法、修辭、邏輯上的嚴重混亂,危害很大。另一方面,一般語文課都不注意文學教育,沒有經過文學培養青年的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生觀,也沒有使學生得到必要的系統的文學基本知識和文藝欣賞能力。這些事實都說明了語文混合教學的結果是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兩敗俱傷,都不能得到應有的效果。」[7]1956年制訂了《漢語教學大綱(草案)》和《文學教學大綱(草案)》,編寫了《漢語課本》和《文學課本》。漢語按知識結構編寫,科學性強;文學按文學史編寫,系統性強。1955年秋開始試教,1956年秋在全國實施,1958年被迫停止。時間雖短,影響很大。是我國第一次有組織、有領導、大規模的探索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的嘗試,其經驗和教訓,至今仍值得研究和總結。
這是典型的分科型教材。這種實驗以後還在繼續。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閱讀》、《作文·漢語》,閱讀和寫作以能力訓練為體系,漢語以知識結構為體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寫了《語文》和《作文》,在部分地區和部分學校開始實驗。分科型語文教材的優點是三者各自的系統性較強,教學效果明顯。存在的問題是:三者怎樣組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在教學實踐中三者怎樣配合,較難解決。
3、「大躍進」時期(1958—1960年)。1958年漢語、文學分科教材停止使用,在既無大綱又無充分准備的情況下,倉促編寫了全國統用的《語文》教材。強調「突出政治」,排斥名家名篇和古典作品,增加了許多不適合教學的政論文,選入很多「大躍進」民歌。使教材內容單薄,語言文字質量不高。而許多省市仍嫌「突出政治」與「聯系實際」不夠,或者自行砍換,或者另編「鄉土教材」,使它愈來愈「政治化」,而失去了「語文」教材的本質。
4、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60—1966年)。1959年開始,遵照中央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以《文匯報》為主要陣地,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關於語文學科的性質、目的、任務和教學方法的全民大討論。經過充分討論,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文道關系、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等根本問題,有了比較一致的認識。明確提出了「語文課是工具課」,「反對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和「不要把語文課教成文學課」。在此基礎上,1963年教育部制訂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了十二年制中學語文教材。這是我國第一套能夠較好的體現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和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的綜合型語文教材。編寫體系是以讀寫能力為主要線索,按記敘、說明、議論、文言文組成單元,循環往復以求能力螺旋式上升。知識和課文穿插安排,以語文知識輔助課文閱讀。
5、「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這個時期廢除了全國統編語文教材,由各省市自編。這些教材無一例外的強調語文教學直接為「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服務。有些地方的叫「革命文藝」或「革命大批判」;有些地方乾脆把政治、語文合編,叫「政治語文」。這種狀況使語文教學遭受了災難性的破壞。
6、撥亂反正時期(1977—1986年)。經過撥亂反正,1978年教育部制訂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了全國統用教材。這是建國後人教社編寫出版的第五套全國通用教材,對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穩定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又編寫了《閱讀》和《作文·漢語》分編教材,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寫了《語文》和《作文》分編教材,在部分地區和部分學校開始實驗。許多省市還編寫多種各具特色的實驗教材。
(四) 改革開放開放以來的語文教材。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實行一綱多本,將教材引入競爭機制。1986年國務院頒布了《九年制義務教育法》,國家教委頒布了《九年制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初審稿)》,長期沿襲的統編教材一統天下的局面不能適應這種改革的需要了。全國中小學生約1.5億,沿海、內地、邊疆,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千書一面,萬校一書」,「不管高矮胖瘦都穿同一號衣服」的教材模式必須改變。國家教委於1986年成立「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決定對中小學教材進行全面改革。組織力量規劃編寫8套適應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和一套適應農村復式班使用的教材。198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開始編寫三年制《初中語文》教材和四年制《初中語文》教材(實驗本)。其它實驗教材如上海的面向經濟發達的城市,浙江的面向經濟發達的農村,廣東的面向經濟特區。遼寧實驗教材、四川實驗教材、江蘇「單元合成整體訓練」和「分類集中分階段進行語言訓練」等實驗教材,分別適應經濟落後的邊遠地區及其它類型。其中五套已於1990年秋季分別在28個省區部分學校開始試用。1991年11月在杭州召開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會議,決定在試驗的基礎上,將於1993年正式向全國推廣。這是實行一綱多本,將教材引入競爭機制的重大改革。各個地區和學校,都可以在統一基本要求、統一審定的前提下,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教材。
各種實驗教材編寫體系除綜合型和分科型外,還有(1)以文體能力為體系,(2)以聽說讀寫為體系,(3)以寫作能力為體系,(4)以閱讀能力為體系,(5)以語言訓練為體系,(6)以思維訓練為體系,(7)閱讀與寫作分科,(8)讀寫與知識分科,(9)以語文知識為體系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歷代文選體系。這種設計思想產生於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高等院校在教學實踐中深深感到,如果招來的新生裝著一肚子好文章,則聽說讀寫能力都強,也容易學習新課程,怎麼都好辦;如果肚子里沒幾篇好文章,只是一些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零碎知識,則不但語言運用能力差,而且學習新課程困難,總覺胸無點墨,怎麼都不好辦。他們痛感,目前的現實正是後者多而前者少。所以他們設想,應讓中小學生讀歷代文選。例如小學結合識字教學讀中外歷代歌謠故事,初中讀中外現代文選,高中讀中外古代文選。這種文選要區別於文學作品選,要包括各體各類的文章,同時代可按各體各類分成單元。這種體系還要區別於文學史,不是由古而今,而是由今溯古,以適應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發展水平。這種文選量要適中,以適合中小學生的接受能力為標准。所選的文章不是舉例性的,而是代表性的,典範性的。這樣的課本不是了無體系的「雜志」,而是有嚴密結構的「書」。學生是讀「書」,而不是嘗「拼盤兒」。學過之後不會象魯迅說的那樣,學生的腦子里象被馬蹄踐踏過一樣,亂七八糟。書中可以講一些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知識用以指導學生閱讀,將更能增效。漢語文學「分家」實驗的文學課本,按文學史的體系選文,先古後今,雖然有一些缺陷——例如只選文學作品,從古至今的順序不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等,但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以作為借鑒。
各種實驗教材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1) 單元組合。有的主要以文體分單元,有的主要以知識點分單元,有的主要以能力點分單元,有的以知識和能力的結合點分單元,但就教材的結構形式來說,都是單元組合,而不再是文章選編。(2) 目標意識增強。課文、單元、學期、學年、學段、學科都有比較明確的教學目標,用「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要點」、「閱讀提示」等方法表述出來,有的課文或單元後面還設計有「目標檢測」材料。(3) 教學並重。就教材的體系、內容、目標的設計、課文的分類、練習材料等方面來看,既能體現教法,又能體現學法,使「教材」同時也是「學材」。(4) 時代感增強。選文不囿於名家名篇,「時文」增多,甚至有學生的習作。內容注意自然和人文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現代社會的人口、能源、交通等全球性的熱門課題。形式也注意裝幀、插圖、編排方式等,使之具有審美價值。各種教材的編寫者,都是把教材體系的研究作為編寫教材的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務。這說明,建立科學的教材體系,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願望,也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
(五)21世紀新教材。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和2003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的頒發,掀開了語文教材建設的新篇章,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教材編寫建議」中提出9項建議。(1)教材編寫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2)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3)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4)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5)教材選文要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6)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於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7)教材內容的安排應避免繁瑣化,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8)教材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靈活多樣,避免模式化。注意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9)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2001年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級、7-9年級語文教材,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級、7-9年級語文教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1-6年級語文教材,語文出版社出版的7-9年級語文教材,統稱「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這些新教材具有嶄新的特點。
1、《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語文(七-九)年級》力圖構建語文的綜合實踐體系,貫徹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精神,以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遵循語文教育規律,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力求富於開放性和彈性,給地方、學校和師生留有廣闊的活動空間。
(1)構建新的教科書體系。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線索,按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每個單元包括「閱讀」與「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兩部分。如前四冊教科書結構如下表:
第一單元
第二單元
第三單元
第四單元
第五單元
第六單元
七上
閱讀
感悟人生
理想信念
自然
❾ 如何解讀《地理課程標准》之內容標准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樞紐。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加大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學習與研究的力度,盡可能縮小理想課程(課程標准)與文本課程(教材)、文本課程(教材)與實施課程(教學)之間的落差。下面,我們以「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這條課程標准為例,對這條標准進行解讀示範。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說明……」中的「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闡明、……」,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認知水平知識說出、舉例、描述、辨認、列舉、復述、背誦、回憶、選出、識別、再認、了解、確定等了解水平解釋、說明、闡明、比較、分類、歸納、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提供、把……轉換、猜測、預測、估計、推斷、檢索、收集、整理等理解水平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應用水平技能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模仿水平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獨立操作水平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遷移水平摘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初中地理課程標准解讀》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第四,通過不同版本教材內容的對比,了解本條標准對認知內容的基本要求。我們手頭的二種不同版本教材在落實本條標準的學習內容上不同,一是人教版,把「地殼物質循環」部分安排在內、外力作用的知識之後,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講述地殼物質循環;另一是山東版,把該部分內容安排在內、外力作用之前講述,從物質循環的角度出發介紹「地殼的物質循環」。因此,兩種內容的安排順序不同,以至「地殼物質循環」學習內容的基本知識鋪墊、呈現方式不大相同。一種認為,內、外力作用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另一種認為,礦物、岩石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因而,前者並不過多講述岩石的基本組成——礦物,而後者則增加了大量礦物的基礎知識。二個不同版本教材在內容上的相同點是,都講述岩石的基本分類、三類岩石的形成、岩石間的相互轉化及循環過程。本條標准關注的是「岩石」這一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重點是「地殼內部物質循環」。因此對於礦物、三大類岩石的具體特徵等內容可以不在教學中進行講述。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❿ 課程綱要包括哪四要素
《課程綱要》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議價。
1、課程目標
構成課程內涵的第一要素,制定目標的依據是對學生的研究、對校本課程總目標的理解以及對所選用教材及其它資源的分析,具體撰寫的要求有:必須全面、適當、清晰;一般用4-6點的方式來描述;涉及的目標包括三個維度的目標與確切的認知要求/水平。
2、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
根據課程的目標和性質要求,有針對性去選擇相關教材內容及教學資源,並設計相關活動形式和內容;它要求教師從總體上把握選擇教材內容難點、重點等,並明確各部門內容之間的性質關聯和所需相關學習資源是否具備;在安排上要求:突出重點,按從易到難或按知識系統本身的聯系和衡接關系要求排序。
3、課程實施
需要教師確定教學活動是如何組織、實施的,班級規模、人數和開課形式、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與活動的方式,課時的要求和具體安排,另外也有必要說明課程是順利實施的所需時間、空間和設備、物質條件等。
4、課程評價
包括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也包括對課程本身的評價。這里主要指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
《課程綱要》在撰寫上的要求
1、一般性項目
包括課程名稱、課程類型、教學材料、授課課時和主講教師、授課對象等內容。
2、具體內容
(1) 課程目標的陳述:必須全面、恰當、清晰地闡述課程涉及三個維度上的目標與學習水平。
(2)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選擇什麼樣的內容以及怎樣組織這些內容,或安排什麼樣的活動,要求突出重點,按從易到難或恰當的先後順序排列,並處理好它們之間的均衡與銜接關系。
(3)課程實施:包括教學方法、組織形式、課時安排、設備、班級規模等。
(4)課程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涉及評定方式(定性、定量)、成績來源(過程、結果)、記分方式和學分給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