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諾曼底登陸為什麼開辟了第二戰場
第一戰場是東線的蘇德戰場。 德國在西線修築了堅固防線,號稱大西洋壁壘。諾曼底登陸的成功等於突破了德軍的西線防禦,從此德軍陷入了東西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因此西線戰場被稱為第二戰場。
2. 諾曼底登陸為什麼要開辟第二戰場
第一戰場是東線的蘇德戰場。
德國在西線修築了堅固防線,號稱大西洋壁壘。諾曼底登陸的成功等於突破了德軍的西線防禦,從此德軍陷入了東西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因此西線戰場被稱為第二戰場。
3. 二戰為什麼美國要選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而不是在亞洲
誰說美國沒有在沒有在亞洲開辟戰場的。在日本空襲了美國後,美國宣戰便展開了對日戰斗,隨後的菲律賓戰役就是美國為主和小日本打的!可以說美國的戰線開的比歐洲的要早!
4. 淞滬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1937年8月11日,老蔣在南京主持召開絕密的“最高國防會議”,以下一步對日戰略為中心議題。會議最後作出如下決議:對華東日軍採取“主動”戰略,用沉船和火力封鎖江陰要塞,以阻止日本海軍從淞滬進攻南京,攔截南京及九江、武漢、宜昌等上游碼頭的所有日軍船隻。並一舉消滅了駐扎在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當時,有4000多名日本海軍陸戰隊駐扎在上海的楊樹浦和虹口。
由於日本的大規模戰爭動員尚未完成,主要現役部隊正在投入華北。因此,盧溝橋事變一個月後,松湖地區仍然相對平靜,但已經是“前事不忘”。一方面是中國害怕盤踞在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成為“內線”,以此迎接日軍主力登陸淞滬;另一方面,由於南京政府最高層的泄密,駐滬日軍非常擔心受到中國軍隊的主動進攻,所以當時的上海正處於一個非常微妙的時期,表面平靜之下其實是暗流涌動。
5. 為什麼把諾曼底登陸視為開辟第二戰場
第一戰場指的是蘇德戰場吧,太平洋戰場不算,太平洋是和日本人打,蘇聯人主要是給英美施加壓力,要求他們能牽制點德國,別都打蘇聯
6. 斯大林為什麼主張開辟第二戰場他說的1942存在開辟第二戰場的最有利的條件是什麼
這里的第二戰場是指歐洲的西線戰場,一旦開辟第二戰場,盟軍將從歐洲西海岸登陸,從而德國就必須把一部分力量集中在西線以阻擊盟軍,德國就會處於東西兩線作戰,這將大大減輕蘇聯的壓力,這對消耗很大的蘇聯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當時各大戰場已經處於反攻階段或已經開始反攻了。法西斯軸心國也開始瓦解,況且世界反法西斯各國也已經達成共同打擊法西斯國家的協議。
7. 歐洲第二戰場開辟為什麼不從加來進攻
歐洲第二戰場開辟,從這個地方進攻的話肯定有他的考慮,一般進攻的地方就是防守比較薄弱的地方。
8. 二戰中為什麼要開第二戰場 謝謝
第二戰場問題最早是蘇聯提出的。 1 941 年 7 月 1 8 日 斯大林致函丘吉爾,首次 提出要 求英國在法國北部或北非兩線開辟反擊希特勒新戰場。但丘吉爾以地理和資源限制為由,冷冷 地回絕了。 1 1 月 6 日 斯大林在被德軍圍困的莫斯科發表的《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二十四周年紀念》報告中,首次公開提出第二戰場問題,他指出蘇軍「暫時失利的原因之一,就是 由於在歐洲沒有反對德國法西斯軍隊的第二戰場」。這使圍繞第二戰場問題的斗爭公開化。
1 941 年 1 2 月 6 日 蘇軍在莫斯科城下發動秋季攻勢,粉碎了德國的閃擊戰,大大提高了蘇聯的威望,迫使美國當局開始醞釀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計劃。不久,艾森豪威爾等人提出了代 號「大鐵錘」的作戰計劃,即 1 942 年 英美集結兵力橫渡英吉利海峽,進入法國本土,旨在吸引德國空軍在蘇聯的作戰力量,但這一計劃遭到英國的堅決反對。
顯然,英國對第二戰場的開辟早已做出安排。在 1 942 年 初的阿卡迪亞會議上,他們提出具體 計劃:英美軍隊應於 1 942 年 佔領並控製法蘭西和北非,消滅從突尼西亞到埃及這一地帶的全部 軸心國的軍事力量,打通地中海到蘇伊士運河的交通,然後集結足夠的兵力,在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海岸、義大利和巴爾干登陸。這一計劃經修改後定名「體育家計劃」。英國 就是想以此代替美國的「大鐵錘計劃」。於是英美圍繞這兩個計劃展開爭論,而第二戰場的 開辟被迫擱延。
到1942 年 6 月 中旬,隆美爾在北非連連取勝。這使駐埃及的英軍面臨日趨險惡的局勢,也就更堅定了丘吉爾北非登陸的決心。同時亞太局勢也很緊張,日軍南進步伐加快,迫使羅斯福 再三斟酌兩種登陸計劃的可行性。 7 月 他派霍普金斯、馬歇爾去倫敦盡快促成英國達成協議,在此美國要堅持的原則一是「完全協調英美軍隊的使用」,再則,「最最重要的是使 美國地面部隊於 1 942 年 投入對敵作戰的行動」。這樣經過雙方協議,在丘吉爾的頑固堅持下,達成折衷方案即 1 942 年 1 1 月在北非登陸的「火炬計劃」。
1942 年 1 1 月 8 日 ,艾森豪威爾將軍率盟軍在北非登陸,開始「火炬計劃」的行動。但這一計 劃無論是從作戰規模,還是從蘇聯提出的吸引 4 0 個 德國師的標准上看,都不能稱作真正意義上的第二戰場。英美仍在圍繞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問題進行爭吵。丘吉爾堅持要求擴大地中 海戰勢,從地中海沿岸側翼迂迴包圍德軍,最後逐漸縮小包圍,消滅敵人。但美國堅決反對 ,提出應直接在歐洲登陸,迅速佔領歐洲要塞,徹底打敗德軍,兩國就此爭執不休。
1943 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以蘇軍勝利告終,戰略主動權已完全轉入蘇聯手中, 此時即使不開辟歐洲的第二戰場,希特勒也是敗局已定。但在美國看來,這正是必須立即開 辟 歐洲第二戰 場的關鍵時刻, 1 943 年 5 月 美國召集代號「三叉戟」的軍事會議,會上雙方終於達成協議即「霸王計劃」——雙方同意在英國集結部隊和物資,「其目的是發動一次以 1 944 年 5 月 1 日 為預定日期的軍事行動,以求在歐洲大陸上獲得一個能從那兒發動進一步進攻的立足點。」這一協議被寫入德黑蘭會議的決議中,至此關於第二戰場問題的爭論和斗爭才告結 束。
9. 為什麼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因為當時歐洲的蘇德戰場是第一戰場。蘇德雙方的千萬大軍正在東歐廝殺。美英兩國為了側應蘇聯,所以在法國諾曼底進行登錄,開辟第二戰場。東西夾擊德國。
10. 淞滬戰爭的起因是什麼有什麼歷史依據
1937年8月9日,日本帝國海軍陸戰隊,一名中隊長和一名士兵開車進入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引起騷亂,被中國安全部隊殺害。叫做虹橋事件。當時,日本有超過4000名海軍陸戰隊員駐扎在楊樹浦和虹口的上海地區,還有第三支海軍陸戰隊艦隊在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在長江、黃浦和上海水域巡邏長谷川清。事件發生後,長谷川清率日本軍艦密集在吳淞口,上海戰爭迫在眉睫。
中日戰爭爆發後,中國陸軍率先在上海向日本帝國海軍陸戰隊發動進攻,開辟第二戰場,這是在國家危機和抗戰大局中邁出的關鍵一步,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事實上,即使在8月13日的進攻中,蔣介石已經錯過了最佳戰斗時機。在此之前,在日本大使館和領事館介入以減緩沖突之後,他調整了攻擊的時間。從後來的情況來看,如果我們更果斷一些,早點發動進攻,就不會完全不可能在上海包圍和殲滅日本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