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 聚落形態有哪些差異
聚落形態主要有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鄉村聚落:居民以農業為經濟活動主要形式的聚落.在農區或林區,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區,定居聚落、季節性聚落和游牧的帳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漁業區,還有以舟為居室的船戶村.一般說來,鄉村聚落具有農舍、牲畜棚圈、倉庫場院、道路、水渠、宅旁綠地,以及特定環境和專業化生產條件下的附屬設施.小村落一般無服務職能,中心村落則有小商店、小醫療診所、郵局、學校等生活服務和文化設施.隨著現代城市化的發展,在城市郊區還出現了城市化村這種類似城市的鄉村聚落.
城市聚落:規模大於鄉村和集鎮的以非農業活動和非農業人口為主的聚落.城市一般人口數量大、密度高、職業和需求異質性強,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般說來,城市聚落具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工廠等生產性設施,以及較多的商店、醫院、學校、影劇院等生活服務和文化設施.
㈡ 地理人類的聚居地聚落知識點
高一地理人類的居住地——聚落知識點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聚落的形成人類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動到穩定,逐步確立了鄉村聚落。
村落的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①圓形或多邊形村落(少河的平原)②帶狀村落(河網密布的平原)
古代城市出現的基本條件①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②勞動分工促進了城市的出現
古代城市的分布特點一些大河沖積平原,農耕業發展早的地區。
著名古代城市發源地①美索不達米亞平原②尼羅河谷地③印度河谷地④黃河-長江中下游
地形對城市區位的影響①大多數在平原②熱帶在高原③山區在谷地或低地
美國三大城市帶①波士頓-紐約-華盛頓②芝加哥-匹茲堡③舊金山-聖迭戈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區①60°N以南的歐洲地區②東亞③美國東北部
城市分布與氣候的密切關系①適度的降水,又有適中的氣溫②乾旱、高寒、濕熱區為稀少區
中國特大城市分布①最多的省②沒有特大城市的省③與自然條件的關系(地形、氣候)
河流對城市區位的影響①供水②運輸③軍事防衛
礦產資源對城市區位的影響礦業城市:①煤炭②鐵礦③石油④有色金屬
交通對城市區位的影響①現代:沿海、沿江、沿線②古代:河流、大道的匯合處
政治、軍事、宗教對城市發展的影響①經濟中心②政治中心③軍事中心④宗教中心
城市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①軍事、宗教(減弱)②交通、自然資源(一直)③旅遊、科技(新)
城市化的含義指人口向城市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城市化的作用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②縮小城鄉差別
城市化的主要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世界城市化進程的特點①產業革命前(緩慢)②二戰前(加快)③二戰後(空前)
發達國家城市化的特點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特點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發展不合理
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①環境質量下降②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③就業困難
上海市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主要措施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②改善交通和居住條件③治理環境
㈢ 地理:什麼叫聚落分為哪兩類
聚落(settlement)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的總稱。它不單是房屋建築的集合體,還包括與居住直接有關的其他生活設施和生產設施。聚落既是人們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也是人們進行生產的場所。
聚落可分為城市和鄉村兩大類。
㈣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總結
雖然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不順心的事,但古人說得好——吃一塹,長一智。多了一次失敗,就多了一次教訓;多了一次挫折,就多了一次 經驗 。沒有失敗和挫折的人,是永遠不會成功的。本篇 文章 是我為您整理的《 七年級地理 知識點 總結 》,供大家借鑒。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總結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 :自轉 /公轉
繞什麼轉 :地軸 /太陽
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周期 : 約24小時 /一年
產生的自然現象 : 晝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天氣與氣候(P42)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總結
1.地球緯線的周長是赤道,長約4萬km。 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km。
2.世界面積的大洲是亞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州。四大洋中的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緯度的大洋是北冰洋。
3. 地圖上如果比例尺大,則表示的范圍小,但內容詳細。比例尺的三種形式是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地球上的四大洋中,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七大洲中,跨經度最廣的是南極洲。
4.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地圖的三要素是方向 、比例尺、圖例和注記。世界的島嶼是格陵蘭島。
5. 陸地地形一般有五種形態,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有地殼變動和海平面升降。五帶中,地面得到太陽光熱最少的是北寒帶和南寒帶。
6. 世界上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加加林。我國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楊利偉。 地球表面上,陸地總面積占總表面積的29%。
7. 在世界的七大洲中,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
8.世界上的湖泊是裏海。世界上平均海拔的大洲南極洲,有「冰雪高原」之稱的大洲是南極洲。 世界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
9.大陸漂移學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來的。20世紀60年代人們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10.世界上面積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 世界水量的河流是亞馬孫河。世界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上面積的熱帶雨林氣候區是亞馬孫河流域。
11.地球上的陸地從南半球和北半球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在地球兩半球的劃分上,南北半球是以赤道劃分的,東西半球是以200W、1600E劃分的。
12.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可以用污染指數來表示,如果該數值小(大、小),則對人體健康有利。
13.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半圓是經線(又叫子午線),指示的方向是南北,長度相等。緯線是半徑不等的圓,指示的方向是東西,長度不相等。
14.世界上面積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零度經線叫本初子午線,零度緯線是赤道。世界上面積的高原是巴西高原,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面積的盆地是剛果盆地。赤道穿過的大陸有非洲、南美洲。
15. 1999年10月12日 ,世界人口總數達到60億。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用出生率減去死亡率。人口密度=居民數量/單位面積。大陸向海洋延伸的淺海區叫大陸架。
16.北美的土著居民有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屬於黃色人種。各大洲中,地形以平原為主的是歐洲。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從高處向低處凸,此處的地形是山脊,等高線從低處向高處凸,此處的地形是山谷,等高線重疊的地方是懸崖。
17.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東部,從全球看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18.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萬人。人口數量過多、人口數量過快對環境、經濟和社會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公轉的周期是一年,自轉的周期是一天。是繞太陽公轉的。
19.為了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條件相協調。
20.世界上三個主要的人種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世界上的三大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黑種人的故鄉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英語。
21.世界的三大宗教是、伊斯蘭教、佛教。其中教徒最多的宗教是。聯合國的工作語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22.人口稀疏區主要分布在: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23.亞洲東部的主要人種是黃色人種,歐洲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非洲南部的主要人種是黑色人種。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褶皺、斷層、地震、火山等。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陽光、海浪、風蝕、流水等。
24.聚落發展的標志主要有佔地面積越來越大、建築物的數量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完善。縱貫南美洲西部的山脈是安第斯山。
25.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有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資源豐富等。地圖上的比例尺小,則表示的范圍大,但內容粗略。
26.聚落是指人們的集中居住地,可分為鄉村和城市兩大類。降水的三種類型是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27.從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看,最炎熱的大陸是非洲,最寒冷的大陸是南極洲。寒冷區域的洲是亞洲。世界年平均氣溫較高的地區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
28.一般而言,高緯度地區氣溫低,抵緯度地區氣溫高;山地的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氣溫下降0.6℃。這是「一山有四季」、山頂積雪終年不化的主要原因。
29.在我國、美國東南部等地區,分布著一種氣候: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常說雨熱同期),四季分明,這種氣候的類型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30.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等地。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全世界以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
31.世界的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熱帶沙漠地區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以及大陸的西岸地區,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地區最為廣大。
32.在南北緯300~400的大陸東西兩岸,形成了兩種氣候類型。東岸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西岸是地中海氣候。太陽光直射的地方比斜射的地方太陽高度高。
33.在北極地區可見極晝現象,太陽在地平線以上終日不落,則太陽在天空中做順時針環形運動。居民樓上的熱水器裝置冬夏季節相比,夏季應平(平、豎)一些。
34. 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來向)。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和大陸西岸相比較,是大陸東岸降水多。表示大氣冷熱狀況的物理量是氣溫。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
35.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1月最低;海洋上8月,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做氣溫的年變化。
36.在3月和 9月,陽光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平分。號稱「世界雨極」的地方是乞拉朋齊,氣候的兩個重要指標是氣溫和降水。
37.地球是繞地軸自轉的,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的結果是是地球表面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公轉的結果是地球表面產生了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現象。
38.當太陽直射點由南半球移動到赤道時,這一天的節氣是 春分 ,日期是3月21日前後。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俄羅斯、加拿大兩個國家。
39.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度的固定傾角。這是一年內太陽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也使各地正午的太陽高度也隨之發生有規律地變化。
40.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在溫帶地區,沿海和內陸相比較是沿海的降水多。赤道和兩極相比年降水量是赤道多,兩極少。亞洲季風氣候顯著的原因是:亞歐大陸是世界的大陸,太平洋是世界的洋。
41.由於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巨大海陸差異,使亞歐大陸溫帶地區的東部形成的溫帶季風氣候。拉丁美洲大多數國家通用的語言是西班牙語;巴西使用的是葡萄牙語。
42.寫出幾種常見的天氣符號:揚沙_____、強沙塵暴_____、冰雹_____、霜凍_____、 大雪 _____、中雨_____、晴轉多雲_________、小雨轉大雨_________、雷陣雨_____、暖鋒_____。
43.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是在地中海氣候條件下形成的,這種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北半球的夏季是6、7、8月,南半球的秋季是3、4、5月。它們的季節相反。
44. 從全球的氣溫分布來看,同緯度地區的陸地和海洋相比較:夏季陸地的氣溫高。 在氣溫的日變化中,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氣溫出現在正午過後兩點。
45.人們經常用晴、雨、氣溫高低、陰、風力大小等來描述天氣,天氣現象的突出特點是時間短,變化快。而氣候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時間長,變化不大)。世界上信徒最多,流傳最廣的宗教是。麥哲倫船隊作環球航行,依次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46.天氣預報是發布的將要出現的天氣狀況,主要包括氣溫、陰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強度、風力大小和空氣能見度等。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總結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僅佔29%。「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4、面積的大洲是亞洲;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積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積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是面積的島嶼。
7、赤道橫穿過非洲和南美洲大陸。
8、巴拿馬運河劃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蘇伊士運河劃分亞洲和非洲;白令海峽劃分亞洲和北美洲;丹麥海峽劃分歐洲和北美洲;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家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
第二節海路的變遷
1、海路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的活動(如:填海造陸)。
2、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3、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4、板塊間的基本運動方式:張裂拉伸和碰撞擠壓。
5、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6、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地帶和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帶。
7、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
8、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地中海將會消失。
9、喜馬拉雅山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第三章天氣與氣候】
第一節多變的天氣
1、天氣的特點:時間短、經常變化。
2、人們經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來描述天氣。
3、天空布滿雲時,為「陰天」;當天空無雲或雲很少時,為「晴天」。
4、風向是風的來向;風力是風的強弱,共分13級。級數越大,風力越強。
5、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6、衛星雲圖上: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雲區,雲的顏色越白,表示雲層越厚,雲層厚的地方一般是陰雨區。
7、清新的空氣,污染指數小;污濁的空氣,污染指數大。
第二節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氣溫年較差:一年內的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
2、能繪制氣溫曲線圖。
3、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相等。
4、氣溫的分布:(1)不同緯度地區: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2)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3)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0C。
5、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由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6、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
第三節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
2、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測量降水量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
3、能繪制降水量柱狀圖。
4、降水的分布:A、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B、溫帶地區,大陸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
5、影響降水分布的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
第四節世界的氣候
1、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其特點:時間長、變化不大。
2、幾種氣候類型的特點:A、熱帶草原氣候:濕季草木茂盛,乾季高原枯黃;
B、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C、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D、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少雨;E、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
3、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
4、熱帶 種植 水稻一年能收獲三次;帶一年可以收獲兩次;溫帶一年只能收獲一次。
【第四章居民與聚落】
1、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大於0,表示人口增加;小於0,表示人口減少;等於0,表示人口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人口密度=總人口數÷總面積。
3、人口稠密地區:亞洲的東南部、歐洲西部以及北美洲東南部等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
4、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5、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6、人口過少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7、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漢語是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9、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10、 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教堂。
11、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稱為穆斯林,代表性建築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創始於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佛堂。
13、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14、東南亞的高架屋;西亞地區的房屋牆厚、窗小;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黃土高原的窯洞;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竹樓。
【第五章發展與合作】
1、從陸地面積看,俄羅斯1707萬KM2、加拿大997萬KM2、中國960萬KM2、美國937萬KM2、巴西854萬KM2、澳大利亞769萬KM2。
2、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3、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4、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5、南北對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
6、南南合作: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7、聯合國是世界的國際組織,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大全
★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總結整理2020合集
★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總結2020合集
★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知識點歸納
★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2020總結歸納
★ 七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重點歸納
★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總結2020
★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匯總
★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人教版2020
㈤ 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的差異
鄉村:因地理位置,多從事農業等(包括農業、林業、畜牧業、副產品、漁業等),人口稀疏,交通不發達,建築分散,低層建築居多。城市:因地理位置優越,有較多人居住,從事非農業,如服務業等,人口密集,高層建築居多,建築也很密集。
城市 大 以第二、三產業為主 高樓 多種 大農村 小 以第一產業為主 平房 單一 小鄉村的發展
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鄉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鄉村→聚落(定居地)
其中,農業生產水平逐漸提高,使鄉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漸穩定,規模和范圍逐漸擴大。
地理環境對鄉村形態的影響
村落的形態各異,不管是帶狀村落,還是多邊形村落,都是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影響大。鄉村的形態,能反映地理環境的特點。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也必然造成聚落形態的差異,這體現聚落的環境適應性。
圓形或多邊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河流較少、平原面積大、地形完整、開闊和平坦。這樣的自然環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帶易形成鄉村聚落。
帶狀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河網密度較大的平原城市形成的基本條件:
A.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產生剩餘產品
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業生產有一定的剩餘產品,這是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城市出現之前,人類農業生產才起步,耕作方式落後,屬遷移農業,所以鄉村形成,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出現了固定鄉村的同時,農業有了一定的剩餘產品,這就是說,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與農業差不多同時出現,所以說,城市與定居農業也是同時出現。
B.勞動分工促進了城市的出現鄉村聚落:人口密度小;人們主要從事種植、放牧、養殖、林業及家庭副業生產;經濟比較落後;房屋比較低矮、建築物密度小;交通線路少,路面等級低。
城市聚落:人口密度大;人們主要從事工業、商業、服務業等非農產業生產;經濟比較發達;房屋比較高大,高層建築物密度大;交通線路多成網狀,路面等級高。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業生產有一定的剩餘產品,這是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城市出現之前,人類農業生產才起步,耕作方式落後,屬遷移農業,所以鄉村形成,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出現了固定鄉村的同時,農業有了一定的剩餘產品,這就是說,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與農業差不多同時出現,所以說,城市與定居農業也是同時出現。
B.勞動分工促進了城市的出現
第二次社會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出現了非農業人口和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進而出現商品交換和集散的場所——集市,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交換地域的進一步擴大,集市就有可能進一步演變為城市。
㈥ 什麼叫城市聚落
城市
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聚形成的較大居民點。人口較稠密的地區稱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並且具備行政管轄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轄功能可能涉及較其本身更廣泛的區域,其中有居民區、街道、醫院、學校、公共綠地、寫字樓、商業賣場、廣場、公園等公共設施。
「城」主要是為了防衛,並且用城牆等圍起來的地域。
「市」則是指進行交易的場所。
城市具體形成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城市的起源從根本上來說,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兩種類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後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種類型的城市多見於戰略要地和邊疆城市,如天津起源於天津衛;而因「市」而「城」則是由於市的發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場後有城市的形成,這類城市比較多見,是人類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本質上是人類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城市的形成,無論多麼復雜,都不外乎這兩種形式。
學術界關於城市的起源有三種說法:
1.是防禦說,即建城郭的目的是為了不受外敵侵犯;
2.是集市說,認為隨著社會生產發展,人們手裡有了多餘的農產品、畜產品,需要有個集市進行交換。進行交換的地方逐漸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後來就建起了城;
3.是社會分工說,認為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一個民族內部出現了一部分人專門從事手工業、商業,一部分專門從事農業。從事手工業、商業的人需要有個地方集中起來,進行生產、交換。所以,才有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
按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和世界城市發展的歷史來看,城市分為集市型、功能型、綜合性、城市群等類別,這些類別也是城市發展的各個階段。任何城市都必須經過集市型階段。
集市型城市:屬於周邊農民或手工業者商品交換的集聚地,商業主要由交易市場、商店和旅館、飯店等配套服務設施所構成。處於集市型階段的城市在中國主要有集鎮。
功能型城市:通過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優勢產業的集中,開始發展其特有的工業產業,從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
綜合型城市:一些地理位置優越和產業優勢明顯的城市經濟功能趨於綜合型,金融、貿易、服務、文化、娛樂等功能得到發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強,從而使城市的經濟能級大大提高,成為區域性、全國性甚至國際性的經濟中心和貿易中心(「大都市」)。
㈦ 聚落指的是什麼
聚落是人類聚居和生活的場所,分為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
聚落環境是人類有意識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創造出來的生存環境。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的總稱。「聚落」一詞古代指村落,如中國的《漢書·溝洫志》的記載:「或久無害,稍築室宅,遂成聚落」。近代泛指一切居民點。聚落是聚落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聚落環境
聚落是人類聚居和生活的場所。聚落環境是人類有意識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創造出來的生存環境。
早期人類的聚居地一般都選擇在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比較優越、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的地點。例如,中國陝西藍田猿人的遺址,就在一條河流最高的階地上,當時那裡的氣候溫暖濕潤,有較多的動物可供捕獵(考古發現被捕獵的動物種類就有42種)。
隨著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人類活動的領域不斷擴大,由熱帶、溫帶逐漸擴展至寒帶,創造出各種形式的聚落環境。
聚落的民居建築,是當地居民為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便於從當地取得建築材料而創造出來的,其不僅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也有顯著的地方色彩。
㈧ 初中地理知識點
初中地理合集網路網盤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簡介:初中地理優質資料下載,包括:試題試卷、課件、教材、視頻、各大名師網校(人教、萬門、學科、諸葛)合集。
㈨ 城市聚落與鄉村聚落建築物特徵,道路,商店,醫院,農田的景觀差異
應該是初中地理吧,我盡量按規范答
城市
房屋高大密集
道路寬闊交通便利
商店數量多商品種類齊全
學校數量多條件好
醫院數量多設備先進
沒有農田果園沒有養魚池
鄉村
房屋低矮分散
道路狹窄交通不便
商店數量少多分布在交通要道種類少
學校數量少條件差
醫院少條件差
有農田果園有養魚池
㈩ 最有可能發展成為城市的聚落有什麼特點 初中地理
影響聚落的因素有地形、氣候、河流、交通、礦產資源、政治、軍事、旅遊、宗教等。地形平坦開闊的河流中下游平原,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是城市的優越區位。河流的上、中、下游及山區都可能有聚落分布,但這些聚落能否發展成為城市要看這些地點是否具備優越的自然或社會經濟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