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問地理上的黃河,長江的一些上中下游的治理的措施
黃河:黃河災害及治理
1.上游
問題:土地荒漠化
措施:種草,合理放牧
2.中游
問題:含沙量大、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措施:植樹造林、建造水庫
3.下游
問題:「地上河」
措施:修建大壩、減輕河床淤泥
長江災害及治理
1.問題:水道不暢;川江急流險灘,荊江九曲回腸。
措施:修水庫,裁彎曲直
2.問題:洪水泛濫
措施:退田還湖、修建大壩
② 治理長江的措施有哪些(初中地理 但是要全
一、加強長江上游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的建設。
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對現在森林採取保護性的經營和開發。
長江中游:
•嚴禁沿湖圍墾,退耕還湖,疏浚湖泊,增強湖泊的調蓄能力。
•搞好分洪工程,
•營造中游防護林,綜合開發治理山區,保持水土。
•修建水利樞紐,發揮其攔洪治沙功能。
長江下游:
•調整並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
•逐步淘汰和改造傳統工業。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
•加強環境保護。
•推廣環保技術。
•加大環保執法力度。
③ 問地理上的黃河,長江的一些上中下游的治理的措施
黃河地上河
措施:中游加強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植樹種草打壩淤地修築梯田修建水庫。
長江洪澇水污染水土流失
措施打壩淤地植樹造林種草退耕還湖重點治理荊江河段。
就這些。自己看著辦
④ 地理 對我國形象最大的自然災害是()災害 【←一個空 治理荊江的主要措施是()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是()
洪澇災害,截彎取直,防治洪澇
洪澇災害在我國南北方均時有發生,南方地區5月份的多雨期,6月長江中下游的梅雨多雨期,7月華北地區多雨期,8月東北地區多雨期,9月東南沿海多台風等強對流天氣,也容易造成水災。荊江處於長江中游地區,流經區域地勢低平,水流較緩,且河道九曲多灣,洪水期不利於洪水的快速流通,因此地流程較長,因此對此地河道進行取直處理將有利於加快河水流速,縮短洪水的流程。
長江流域面積廣大,各大支流呈南北兩個方向向長江匯合,因此當南部的支流出現洪水期時,長江干也將出現洪水期,而當雨帶北移時,北方的支流出現洪水期,長江幹流也將出現洪水期,因此長江流域的洪水期較長,水量也較大。1998年的大洪水就是因為全流域出現的大洪水。
省市縣 這個就不用解釋了吧
⑤ 高中地理怎麼治理長江黃河上中下游
長江上游:
一、加強長江上游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的建設。
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對現在森林採取保護性的經營和開發。
長江中游:
•嚴禁沿湖圍墾,退耕還湖,疏浚湖泊,增強湖泊的調蓄能力。
•搞好分洪工程,
•營造中游防護林,綜合開發治理山區,保持水土。
•修建水利樞紐,發揮其攔洪治沙功能。
長江下游:
•調整並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
•逐步淘汰和改造傳統工業。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
•加強環境保護。
•推廣環保技術。
•加大環保執法力度。
黃河的治理措施:
1、上中游進行水能的梯極開發。
2、中游地區進行水土保持工作,以減少入河泥沙量。
3、修建水利樞紐,調節徑流,同時還對攔沙、調 沙、防洪起到作用。
4、大力發展節水型工業,改善灌溉技術,提高節水意識。
5、下游疏通河道,加固堤壩。
6、引黃灌溉。
⑥ 長江各河段的憂患及治理措施
讀圖可知,(1)長江上游的問題表現為水土流失.上游各省區應注意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長江中下游的問題表現為泥沙淤積,洪澇災害和 水污染,尤其入海口和沿海是污染的高風險區,中下游各省區應注重防災減災.
(2)黃河上游表現為荒漠化嚴重和寧夏、內蒙古部分河段的凌汛現象;通過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來治理.中游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通過在中游黃土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樞紐來治理.目前,已建成的水利樞紐有三門峽和小浪底.下游表現為泥沙淤積旺盛,形成「地上河」,通過加固黃河大堤來治理.根據題意.
故答案為:(1 )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泥沙淤積;洪澇災害; 水污染;污染;防災減災;
(2)荒漠化;凌汛;生態環境;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水利樞紐;小浪底;泥沙淤積;地上河;加固黃河大堤.
⑦ 求長江每一河段的危害及所有的治理措施,謝謝!
長江上游流經高山峽谷區,地勢崎嶇不平。人類活動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嚴重。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禁止陡坡開荒。
長江中游流經平原地區,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加劇洪水災害。
治理措施:在上游修大型水庫,攔蓄上游洪水,在中游荊江段裁彎取直,疏浚河道。
長江下游水污染嚴重,洪水災害嚴重。
治理措施:控制沿線城市排放污水,清理江面垃圾。
⑧ 長江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對策有哪些
長江流域橫跨我國華東、華中、西南三大經濟區,地理位置優越,水資源得天獨厚,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區域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長江治理開發工作,組建了流域機構,開展了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初步建立了長江防洪、灌溉、水力發電、航運、水土保持和水資源保護體系,在保護流域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流域情況的變化,長江治理開發的新情況、新問題、新任務層出不窮,必須認真分析研究,及時加以解決,把長江治理開發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讓長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加強防洪保安體系建設,仍是長江治理開發的首要任務
一是抓緊完成長江近期防洪工程建設任務。
在按規劃完成長江中下游幹流堤防建設任務之後,繼續加強洞庭湖、鄱陽湖區及支流堤防的達標建設和長江中下遊河道整治。對荊江四口洪道、洞庭湖區及其四水尾閭、鄱陽湖區及其五河尾閭進行必要的清淤疏浚,清除洪障,保持行洪暢通。
研究有針對性的措施,挖掘潛力,充分發揮丹江口、五強溪等已建大型水庫的防洪作用。三峽工程防洪庫容及其調度運行對長江中下游防洪意義重大,要按照水利部審定的《三峽水利樞紐防洪調度方案編制工作大綱》,積極開展水庫防洪庫容的復核及三峽工程不同運行階段防洪調度方案的編制工作。
根據遠近結合、突出重點的原則和移民建鎮的思路,分步安排分蓄洪區建設,實現計劃分洪,盡可能減少分洪損失,近期重點實施城陵磯附近100億m3的分蓄洪區建設。
二是進一步加強長江防洪工程體系建設。要進一步提高防洪標准,減少分蓄洪區的使用機率和范圍,必須興建防洪作用較大的干支流水庫。為了使長江防洪體系能主動適應三峽工程建成後情況的變化,要加緊長江中游防洪物理模型及數學模型、三峽工程建成後對長江中下游防洪形勢及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等工作,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
三是要高度重視非工程防洪措施的建設和運用。長江洪水的自然特性表明,即使防洪工程系統進一步完善後,要完全消除洪水災害也是不可能的。
必須大力加強非工程措施的建設,人為的活動要從無序、無節制地與洪水爭地,轉變為有序、可持續地與洪水協調共處,特別是對土地的開發利用必須適度,以便在長江發生不同量級洪水時,提供足夠的蓄泄場所,避免發生影響全局的毀滅性災害。要加快長江防汛指揮系統的建設,積極開展長江防禦超標准洪水預案的研究和修訂,加強洪水保險等有關政策法規的研究及實施。
要強化流域機構的防洪管理職能,加強防洪風險的研究及風險管理,依法加強河道、湖泊和分蓄洪區的管理,嚴禁對河道湖泊洲灘進行新的圍墾和侵佔。
(二)、加快開發利用水資源,是新世紀長江治理開發的重大戰略舉措
1.抓緊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盡快實現我國水資源配置「四橫三縱」的總體格局
2.加快長江流域水能資源開發步伐,為國民經濟提供優質能源
(三)、加強上游水土保持,加快中下遊河道整治和泥沙防治,是長江治理開發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
1.進一步加強上游地區水土保持,遏制人為水土流失
2.加強泥沙的原型觀測,充分發揮上游水庫的攔沙作用
3.加強中下遊河床演變的觀測與分析,加快實施關鍵性河勢控制工程,保持中下遊河勢的穩定
4.深入研究復雜多變的江湖關系,科學調控水沙
5.加大長江口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的力度,促進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的發展
(四)、強化水資源保護,是實現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一是堅持「節流優先、治污為本」的城市水資源戰略。城市工業用水的70%以上將轉化為污水,「節流優先」是降低供水投資、減少污染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合理選擇,也是世界發達國家城市用水的發展方向。據預測,2010年供水設施的單位投資約為8元/m3,污水處理約為10元/m3,而節水僅需3元/m3左右,通過節水減少污水排放是最為經濟的手段。「治污為本」是保護供水水質、改善水環境的必然要求。
長江流域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處理率不高,據預測,要在2010年以前基本遏制城市水污染的發展趨勢,保護城市水源,並在2030年以前使水環境有明顯改善,2010年和2030年城市污水的有效處理率必須分別達到50%和80%以上。
二是堅持以源頭控制為主的污染綜合防治戰略。由於工業結構的不合理和傳統的發展模式,工業廢水造成的水污染負荷占水污染總負荷的50%以上,絕大多數有毒有害物質都是由工業廢水的排放帶入水體的,要把控制工業污染做為源頭治理的重點,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淘汰耗能大、用水量大、技術落後的產品和工藝,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利用率,削減污染排放量。
與此同時,要結合生態農業、節水農業的建設,通過合理使用化肥、農葯以及充分利用農村各種廢棄物和畜禽養殖業的廢水,將面源污染減少到最少。特別要加強對飲用水源地的保護,保障飲用水安全。
三是堅持多種手段並用。大力推進水資源保護法制建設。建議抓住《水法》修定的有利時機,增設「水資源保護」專章,建立具體的水資源保護制度,同時強化違法的法律責任,增加流域管理方面的條款。
具體到長江流域,應根據三峽庫區水環境的保護、南水北調供水水源地的水資源保護、長江口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西部大開發中的水資源保護和長江中下游濕地的保護與利用等實際需要,制定適合長江流域特點的流域水資源保護法規,通過法制保障流域的水資源保護工作。切實加強流域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盡快將長江流域水功能區劃和水資源保護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並採取有效措施加強規劃實施的監督管理。
加大水資源保護投入,在巢湖等重點水域實施一批水資源保護工程。
採用調水、截污、清淤、非點源控制生物治理、污染源治理等綜合措施,為用水安全和生態用水提供可靠保障。積極探索運用稅收、財政、信貸、補貼、獎勵、收費、賠償、罰款等經濟杠桿,調節流域內人類活動與水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通過經濟手段來控制污染。抓緊水資源保護基礎工作,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
對主要城市江段的水質、入河排污口、近岸水域、魚體殘毒及沉積物等進行全面系統的調研;根據長江流域的具體情況,積極開展水資源保護規劃、節水防污、水體富營養化控制和流域水環境管理模型開發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抓緊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決策支持系統的建設,推進水生生物環境診斷技術的應用,逐步研究採用自動監測、遙感監測等技術手段,為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制定適當的環境技術政策,鼓勵低污染和無污染生產。
(五)、堅持體制、機制、科技創新,是推進長江治理開發的根本動力
長江流域機構現行的管理體制及其運行機制,與其肩負的使命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要求還很不適應。
最突出的問題是:依據現行的《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水法律、法規的規定,流域機構的執法主體地位不明確?難以適應依法行政的需要;流域機構對於違法水事活動很難進行處罰和糾正,對流域內的控制性骨幹工程大多沒有直接管理和調度權,無法起到統一調度的作用。
流域治理缺乏穩定的投資保障和有效的籌資機制;還存在政事企職能交叉,責、權、利不清的問題,長委的漢江集團、陸水管理局等主體企業的公益性耗費長期得不到補償,負擔沉重,缺乏活力。
完成新世紀長江治理開發的艱巨任務,必須在體制改革和機制、科技創新上狠下工夫。
⑨ 地理:長江上游,中游,下游分別有什麼問題,其原因以及措施
一、問題:
1、上游:森林面積減少,冰川萎縮,水土流失。
2、中游:洪災,荊江河段的地上河。
3、下游:湖泊面積減少,主要是圍湖造田。
二、措施:
1、上游:植樹造林,營造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
2、中游:興修水利樞紐工程。
3、下游:退田還湖。
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國重要的糧、油、棉生產基地,亦為中國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長江天然水系及縱橫交錯的人工河渠使該區成為中國河網密度最大地區。同時該區是中國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區,著名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等。
(9)地理荊江如何防治擴展閱讀
我國的洪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湖泊,自60年代以來被大規模圍墾造田,加劇了湖區環境生態的劣變。湖北省的洪湖,1964年尚有水田83.2萬畝,經多次圍湖累計達30萬畝,現存水面53萬畝。
由於湖容減小,嚴重減弱湖區的調蓄抗災功能,以致汛期漬澇災害頻繁、低湖田土壤環境惡化,效益下降。圍墾使水禽賴以生息的大片蘆葦、荻叢環境遭到破壞,使水生動、植物種類發生變化,有些種群幾乎絕跡,建閘使江湖隔斷,洄遊、半洄遊魚類的游動通道受阻,破壞了繁殖、肥育的生態條件,使湖區水產資源受到極大損害。
圍湖造田必須通過綜合調查,保證湖泊生態的協調,發揮湖泊的調蓄、水產、農業和旅遊等多種功能,以獲得生態、環境、經濟的綜合效益。
大量的圍湖造田容易造成洪澇災害。長江流域就是個例子,解放以後長江中游大量的圍湖造田,洞庭湖由原來的第一大淡水湖面積迅速下降。
其他淡水湖的面積也迅速減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這些湖泊在水利方面起著接納長江水的作用,湖泊面積的減小,直接導致了長江水沒有足夠的空間分流,很容易造成洪災。98年的洪災跟這方面也有關系。
⑩ 長江上游的治理措施
長江上游是指長江源頭至湖北宜昌這一江段,它涉及四川、西藏、青海、雲南、貴州等地。長江的源頭位於青藏高原腹地,這里地勢高亢,空氣稀薄,氣候惡劣,交通險阻,人跡罕至。長江的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都發源於此。這三大源流匯合在一起以後,人們稱之為通天河。通天河流經青海省玉樹地區,這里日照充足,空氣清新,河畔有綠茵茵的開闊草灘,是長江流域的重要畜牧區。
地理角度:長江上遊河段西起青藏高原各拉丹東,東至湖北宜昌,全長4511公里。該段干支流流域覆蓋面積寬廣,包含青藏高原,東至湖北宜昌,北到陝西南部,南至雲南以及貴州北部的廣大地區,涉及西藏、青海、雲南、四川、重慶、貴州、陝西、湖北等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指沿長江干支流及其兩側區域分布的攀枝花、昭通、宜賓、瀘州、江津、合川、永川、重慶(主城)、長壽、涪陵、豐都、忠縣、萬州、雲陽、奉節、巫山等沿江城市;沿成渝高速路、成都至上海國道主幹線(上游境內包括成都-遂寧-南充-梁平-萬州-宜昌);成渝鐵路、遂渝懷鐵路等交通干線分布的成都、樂山、綿陽、德陽、遂寧、南充、內江等城市;沿渝(川)黔鐵路和高速公路等分布的遵義、貴陽等城市;以及由成昆、內昆、貴昆線連接的昆明等城市。其經濟腹地主要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四省市。
經濟角度:指在現代交通意義上建立起來的新的長江上游經濟帶,不僅包括沿江城市群和產業帶,還包括了沿公路和鐵路分布的城市群和產業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