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歷史題鄭和下西洋在位的皇帝地理大發現是指什麼

歷史題鄭和下西洋在位的皇帝地理大發現是指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04 06:08:57

⑴ 鄭和下西洋是哪個皇帝派去的

明成祖朱棣。共7次下西洋。流傳早而廣的說法是:鄭和下西洋為尋找建文帝的蹤跡。建文帝,名朱允炆,又稱惠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

明成祖朱棣,共7次下西洋流傳早而廣的說法是:鄭和下西洋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蹤跡。建文帝,名朱允炆,又稱惠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

鄭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鄭和擔任正使先後七次率領船隊進行的海上遠航活動。

鄭和下西洋恢復了明王朝對南洋諸島的管轄,命名了景弘島、永樂群島等。大明船隊訪問了南亞的占城、爪哇等國家地區,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加深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響。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⑵ 鄭和下西洋經過的主要地方,偉大的發現,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具體的:
第一次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 1405年7月11日 ,明成祖朱棣下旨,令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他與王景弘率領船隊,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江蘇太倉劉家河編隊集結出海,駛向福建長樂縣太平港駐泊,等候東北季風到來。冬天,鄭和率船隊從福建閩江口五虎門出洋遠航,經南中國海域,首先到達占城 今越南歸仁 ,然後到爪哇 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 、滿刺加 今馬來西亞馬六甲 、舊港、阿魯、蘇門答刺、南巫里 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蘇門答臘島上 。從南巫里進入印度洋到達錫蘭山 今斯里蘭卡 然後到達小葛蘭 今印度奎隆 、柯枝 今印度科欽 、古里 今印度卡利卡特 。鄭和在古里立碑紀念,碑文說 「其國去中國十萬余里,民物咸若,熙皓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這是鄭和在國外建立最早的一塊碑。鄭和船隊於永樂五年九月初二 1407年10月2日 回國。(雕像位於福建永樂鄭和廣場)
第二次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鄭和回國後,立即進行第二次遠航准備,主要是送外國使節回國。這次出訪所到國家有占城、渤尼 今汶萊 、暹羅 今泰國 真臘 今柬埔寨 、爪哇、滿刺加、錫蘭、柯枝、古里等。到錫蘭時鄭和船隊向有關佛寺布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永樂七年二月初一 1409年2月15日 ,鄭和、王景弘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鄭和船隊於永樂七年夏 1409年 回國。
第三次 永樂七年九月 1409年10月 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啟航,11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同年12月從福建五虎門出洋,順風經過十晝夜到達占城,後派出一支船隊從占城直接駛向暹羅。鄭和船隊離開占城又到真臘,然後順風到了爪哇、淡馬錫 今新加波 、滿刺加。鄭和在滿刺加建造倉庫,下西洋所需的錢糧貨物,都存放在這些倉庫里,以備使用。鄭和船隊去各國的船隻,返航時都在這里聚集,裝點貨物,等候南風開航回國。鄭和船隊從滿刺加開航,經阿魯、蘇門答刺、南巫里到錫蘭。在錫蘭,鄭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隊到加異勒 今印度半島南端東岸 、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鄭和親率船隊去小葛蘭、柯枝,最後抵古里,於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 1411年7月6日 回國。
第四次 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1412年12月18日 朝廷令鄭和進行規模更大的一次遠航。永樂十一年 1413年 冬開航。首先到達占城,後率大船隊駛往爪哇、舊港、滿刺加、阿魯、蘇門答刺。從這里鄭和又派分船隊到溜山 今馬爾地夫群島 。而大船隊從蘇門答刺駛向錫蘭。在錫蘭鄭和再次派分船隊到加異勒,而大船隊駛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魯謨斯 今伊朗波斯灣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島 。這里是東西方之間進行商業往來的重要都會。鄭和船隊由此啟航回國,途經溜山國。後來鄭和船隊把溜山國作為橫渡印度洋前往東非的中途停靠點。鄭和船隊於永樂十三年七月八日 1415年8月12日 回國。這次航行鄭和船隊跨越印度洋到達了波斯灣。
第五次 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 1416年12月28日 朝廷命鄭和送「十九國」使臣回國。鄭和船隊於永樂十五年五月 1417年 冬遠航,首先到達占城,然後到爪哇、彭亨、舊港、滿刺加、蘇門答刺、南巫里、錫蘭、沙里灣尼 今印度半島南端東海岸 、柯枝、古里。船隊到達錫蘭時鄭和派一支船隊駛向溜山,然後由溜山西行到達非洲東海岸的木骨都束 今索馬里摩加迪沙 、不刺哇 今索馬里境內 、麻林 今肯亞馬林迪 。大船隊到古里後又分成兩支,一支船隊駛向阿拉伯半島的祖法兒、阿丹和刺撒 今葉門民主共和國境內 ,一支船隊直達忽魯謨斯。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 1419年8月8日 鄭和船隊回國。
第六次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1421年3月3日 ,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為趕東北季風,鄭和率船隊很快出發,到達國家及地區有占城、暹羅、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 今索馬里朱巴河 、麻林、古里、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里、蘇門答刺、阿魯、滿刺加、甘巴里、幔八薩 今肯亞的蒙巴薩 。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 1422年9月3日 鄭和船隊回國,隨船來訪的有暹羅、蘇門答刺和阿丹等國使節。
第七次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 1430年6月29日 ,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閏十二月初六,船隊從龍灣 今南京下關 啟航,2月3日集結於劉家港。在劉家港,鄭和等立《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績碑》。船隊到達福建長樂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靈應之記》石碑。兩碑都記下了他們六次出航的歷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隊從五虎門出洋。這次遠航經占城、爪哇的蘇魯馬益、蘇門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三比克海峽,然後返航。當船隊航行到古里附近時,鄭和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於宣德八年 1433年 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鄭和船隊由正使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經蘇門答刺、滿刺加等地,回到太倉劉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鄭和船隊到達南京。

⑶ 鄭和下西洋是哪個皇帝在位時

明成祖朱棣時期。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 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至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幾十年,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更是比馬漢早五百年提出海權論[9] ,更有說法稱鄭和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⑷ 材料二中所說的「地理大發現」指的是什麼歷史

(1)以麗莎·蓋拉爾迪尼為原型創作的《蒙娜麗莎》出自哪位畫家之手?他的另外一幅代表作是什麼?請寫出含有相同時代主題的戲劇作品一部。(3分)
(2)材料二中所說的「地理大發現」指的是什麼歷史事件?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產生的最主要影響是什麼?(2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哪位航海家下西洋的路線圖?(1分)
(4)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四大發明」彰顯中國古代科技的無窮魅力。請寫出「四大發明」中對歐洲新航路開辟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項發明。(1分)
第(1)問,主要考查文藝復興的內容,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准確理解材料,獲取有效信息,材料中《蒙娜麗莎》是義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另一部作品是《最後的晚餐》;而英國文學巨匠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戲劇作品《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等。
第(2)問,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的內容,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所說的「地理大發現」指的是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是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最主要的影響是: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第(3)問,主要考查鄭和下西洋的內容,觀察圖片,圖片中航線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依據所學知識,1405年至1433年,鄭和前後七下西洋,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所以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國古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圖,人物應為:鄭和。
第(4)問,主要考查指南針的用途和新航路開辟的條件,依據所學知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為: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其中指南針被應用於航海事業,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所以對歐洲新航路開辟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項發明是:指南針。

⑸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沒有引起地理大發現

鄭和下西洋和「地理大發現」是兩件在東西方歷史、在人類航海史乃至人類歷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影響的大事,兩者有同有異,同的是兩者都是人類歷史上的航海大事件,而相異的是長生的結果是不同的,對人類航海史的影響意義也不同。有鑒於此,本文擬從對比的角度出發,分析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沒有引起像西方那樣的地理大發現。
偉大的鄭和航海顯示了中國有強大的遠航能力。但是由於在動因、大地觀、 地圖等方面中國遠遠不具備西歐人完成地理大發現那些得天獨厚的條件, 所以中國未能進行「地理大發 現」。「西方地理大發現」最根本的條件還是經濟動因。 一、鄭和下西洋的規模之大,人員之眾,組織之嚴密,氣魄之雄偉,歷時之久,遠非「地理大發現」時的西方船隊所能比擬。
鄭和下西洋船隊規模的宏大,首先表現在船舶數量大、種類多。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一般每次200 艘,其中有大、中、巨型寶船6 0 余艘,其載重量為1500 噸。鄭和船隊的船舶又分為寶船、馬船、糧船、坐船、戰船以及水船等輔助船,其中,寶船是整個船隊的主體船舶;馬船是大型快速水戰與運輸兼用船;糧船主要用於運輸船隊所需要的糧食以及後勤供應物品;坐船又叫「戰坐船」,是大型戰船;戰船是擔任護航的專用船舶;水船專門用來儲存、運輸淡水。最後,表現在鄭和下西洋歷時之久, 次數之多上。鄭和下西洋從1409 開始,到1433年結束,前後七次遠涉重洋,共歷時達2 8年之久,像鄭和這樣在近3 0 年的時間里頻繁活動於海洋之上的航海家,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與鄭和下西洋相比,完成「地理大發現」的西方船隊,無論在時間上、船隻數量及噸位、船隊人數、船隊組織上,以及航海時間上都相形見絀。 二、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現」動因、目的之不同。
鄭和下西洋雖然規模宏大,但其動因及目的主要是政治性的,而非經濟性的,這是鄭和下西洋與歐洲航海家進行「地理大發現」動因和目的最根本的區別所在。明成祖之所以組織龐大的船隊,派遣鄭和遠航西洋,就是為了擴大明王朝的政治影響,宣揚大明帝國的國威,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以滿足其建立天朝大國的慾望。無可否認,鄭和下西洋也進行了大量的貿易活動,因而也帶有一定程度的經濟上的動因和目的,但這種經濟上動因和目的與政治上的動因和目的相比,則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說,鄭和下西洋經濟上的動因和目的是次要的,並且是從屬於政治上的動因和目的的,這一點可以從鄭和下西洋時所從事的活動以及下西洋所帶回的物品中得到證明。

與鄭和下西洋形成對照,歐洲航海家進行「地理大發現」航海活動的主要動因和目的是經濟上的,而非政治上的。他們航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黃金和香料,尋找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他們的航海活動均得到王室的資助,如支持哥倫布航海的是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派遣達·伽馬的是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賜船隊給麥哲倫的是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王室與航海冒險家們都期望從航海活動中獲得巨額財富。這以1492 年哥倫布與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簽定的五條協議和麥哲倫與西班牙國王查里一世訂立的發現香料群島的協定最具代表性。黃金和香料是歐洲航海家進行「地理大發現」的最主要的動因和目的。為了達到獲得黃金和財富的目的,歐洲航海冒險家們不惜採用一切手段。1493年哥倫布在小安的列斯群島和維爾京群島用槍炮和獵犬圍剿印第安人,搶劫財物,擄掠人口。環球航行的麥哲倫也因殘忍暴虐、貪得無厭而在菲律賓群島被當地居民殺死。這一切都說明追求黃金、香料等財富這一經濟上的動因和目的在推動歐洲航海家進行「地理大發現」時所發揮的作用是多麼地巨大。
綜上所述,鄭和下西洋在規模上大大超過比它晚近一個世紀的歐洲航海家進行的「地理大發現」,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水平及航海成就也超出歐洲航海家許多,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地理大發現」的先導。但由於其動因和目的是非經濟性的,因而鄭和雖然先後七下西洋,也只能是「地理大發現」的先導,就鄭和船隊之規模、裝備、技術等航海能力而論, 當時中國人完全能完成地理大發現。 這是已為中外史學界所公認的了。由於鄭和航海缺乏強大的持續的經濟動因, 當封建皇帝 的主觀意志有了改變,不再支持鄭和航海時,鄭和使團部分成員的海上探索就進行不下去了。 鄭和下西洋暫時的性質,軟弱的動因,是當時中國不能完成地理大發現的根本原因。
其次,狹隘的大地觀是鄭和航海未能引導中國人去完成地理大發現的重要原因。在古代中國, 地平的大地觀是根深蒂固的。 明朝初期占統治地位的宇宙理論是中國傳統的渾天說。 渾天說主張 「渾 天如雞子,天體圓如蛋丸,地如蛋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其雖包含球形大地觀,但 其對大地球形的理解,與地理大發現時代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對大地球形的理解,有本質 的不同。渾天說所謂的球形,大半個在水中,小半個在水上。自然水中的半球並非人世,航行 是無法到達的。所以,渾天說中的人類世界實際上還是個半球,和新蓋天說中的拱形大地 倒有相似之處。在鄭和航海時代,鄭和船隊的航海家們無論持渾天說,或是持蓋天說的宇宙理 論,都不會向世界大航海時代的西歐航海家那樣,確信大地是球形的,因此,他們考慮不到航海西行可以東達,或東行可以西達的問題,也不會對自己提出進行環球航行的問題。
資料來源
【南京古跡文化】課程論文鄭聰

⑹ 地理大發現的鄭和下西洋

主條目:鄭和和鄭和下西洋
15世紀初朝鮮所制的地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顯示了鄭和時代明朝及其藩屬國的世界觀
鄭和(1371年-1435年)是一位中國的探險家和航海家,明成祖曾多次命其率領船隊遠航,這史稱「鄭和下西洋」。
鄭和航行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幾條:一為安撫東南亞諸邦,「宣德化而柔遠人」;二為尋找惠帝允炆,這一點可在《明史》中得到查證;三為同印度諸國建立聯系,以便從腹背夾擊帖木兒帝國。此外,現代鄭和研究者亦總結了其他的一些原因,譬如建立從南亞向西航行的中途候風轉航的據點、開辟新航路,使海外遠國「賓服」於中國等等。
在航行中,鄭和船隊採用了多種導航方式,主要有:被稱為「過洋牽星」的星座觀測方法,與使用羅盤測定針路的指南針方法。此外,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海圖亦出自鄭和船隊之手,其中流傳至今的有茅元儀《武備志》中收錄的《鄭和航海圖》。鄭和探索了東南亞與南亞的大部分地區,如交趾支那、馬六甲、暹羅、爪哇、加爾各答、斯里蘭卡等。此外,他還到達過波斯灣、東非與埃及。有少部分學者甚至認為鄭和曾經抵達過美洲大陸,也即是認為他先於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這批學者中的代表人物當推《1421:中國發現世界》的作者加文·孟席斯。在途經的國家,鄭和船隊用中國的特產換來了象牙、染料與寶石等商品,並為皇帝帶回了長頸鹿、鴕鳥、金錢豹、獅子等珍奇動物。
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共計下西洋7次。在第1、3、4、7次的出航中,艦隊的隨船人員均超過27,000人。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極有可能是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艦隊,其第一次下西洋所攜帶的船隻共計208艘。鄭和乘坐的寶船長44丈、寬18丈,有9條桅桿與12張帆,並由約200名船員操作。
鄭一鈞認為,鄭和的航海建立了亞非國際間的和平局勢,促進了亞非國際貿易的發展,傳播了中國的文教,並為中國帶來了新的海外知識。此外,他亦指出了鄭和下西洋的局限,認為鄭和的航海並未帶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學者張箭認為,鄭和下西洋並沒有太大的經濟需求,他的七次大規模航海不僅沒有為明朝帶來巨大的利潤,反而令國庫空虛。但是,鄭一鈞並不同意導致國庫空虛一說,並以鄭和六下西洋所帶回的100多萬兩銀子均被用於修建南京大報恩寺,而未被納入國庫的事例來加以佐證。利瑪竇曾經這樣評價道,中國的「皇上和人民卻從未想過要發動侵略戰爭」,因為他們「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徵服的野心」。這一點亦體現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於1998年所評出的千禧世界航海家名人里。其中,鄭和是東方唯一一位入選的人物,而他入選的主要原因便是由於他從未公開表達過對殖民主義的期望。

⑺ 鄭和下西洋是在哪個皇帝在位期間進行的壯舉鄭和下西洋有哪些偉大的意義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鄭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動。
從1405年到1433年,劉家港出發,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鄭和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員組成的遠航船隊,訪問了許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聯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勞累過度過逝。民間故事《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保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阿拉伯國家)、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伊斯蘭教聖地),並有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
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范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友好關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揚明朝國威,還有一說法是,明成祖為了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軍事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雖然在國土面積上遠遠比元朝小,但至少實現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2.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散財之舉給南洋,西洋各國帶來了經濟實惠;
3.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4.由於鄭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於經濟目的,沒有發動民間的商業貿易,全部的開支都依賴明朝強大的國力來支撐,沒有對中國帶來什麼經濟實惠,於是,明朝全盛時期過後,再也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支持這項龐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隨之停止。

⑻ 鄭和下西洋與世界地理大發現的關系

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現(新航路開辟)之間沒有直接關系,只有比較。鄭和下西洋從時間上比新航路開辟早半個多世紀;船隻比新航路開辟者的大得多;船隊規模也比新航路開辟者的船隊大得多。

⑼ 鄭和下西洋是在什麼時候哪個皇帝派去的

鄭和下西洋是在明成祖期間。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鄭和下西洋題目

問題

(1)鄭和下西洋是哪位皇帝期間?這位皇帝派遣他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

(2)鄭和下西洋到達多少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哪?

(3)鄭和下西洋起到作用了么?

答案

(1)明成祖,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揚國威和到西洋「取寶」, 不計經濟效益

(2)三十;紅海一帶 、 非洲東海岸

(3) 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 的友好關系。

鄭和下西洋(明朝歷史事件)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謂「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然而,關於鄭和船隊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圍等史實以及對七次航行的評價,仍存在爭議。

閱讀全文

與歷史題鄭和下西洋在位的皇帝地理大發現是指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