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青藏高原具有哪些地理意義

青藏高原具有哪些地理意義

發布時間:2022-11-05 14:29:40

㈠ 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與歷史意義

亞洲中部有一片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海拔區域,這里群山林立,高聳入雲。我國境內的高海拔區域,被稱為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從東到西,還包括喀喇昆侖山脈、興都庫什山脈,被稱為喜馬拉雅一喀喇昆侖一興都庫什區域(HKH),再加上帕米爾高原,一起構成了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理單元,被稱為全球「第三極」地區。

1青藏高原的地理環境意義不僅僅限於其自身,按照理想大陸的理論,亞洲中部不存在這片高海拔區域的話,西風和季風的環流模式都會發生改變,有科學家認為,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對北半球的直接影響西可以到達土耳其;往東可以影響到美國西海岸。

青藏高原的存在改變了北半球區域大氣環流模式,直接接造就了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魚米之鄉,也造成了新疆地區的乾旱少雨。青藏高原阻擋了西風環流,使得其沿著青藏高原西側北上,新疆等中亞地區,主要受大陸氣團控制,因而少雨;而這股西風的北上,使得本來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西方季風交錯區域,變成以季風為主的,海洋來的夏季風,長期在常見中下游徘徊,造成此地溫暖多雨,成為舉世聞名的「魚米之鄉」。

2「亞洲水塔」

由於海拔比較高,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還是亞洲眾多河流的發源地,主要河流包括:印度河、恆河/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長江、黃河、塔里木河等等,直接影響到周邊超過35億人口的生存問題,約佔全世界人口的一半。

1中華文明的西部「天塹」

前面已經說過了,高海拔區域加上青藏高原北部的乾旱區,這對古人來說就是「天塹」,對於古人來說要穿越這片區域,進入中國內地是很困難的,中國 歷史 5000年未間斷,這個也是客觀原因,畢竟古代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曾征服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三個:埃及、波斯、印度,如果不是青藏高原和亞洲中部乾旱地理天塹的存在,恐怕中國也難以獨善其身。

2高原自身獨特人類文明

如果有機會去西藏,一定要親身感受一下,這個獨特的高原文明—藏文化。藏族人民創造了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形態多樣的文化,其中包括語言文字、哲學宗教、藏醫藏葯、天文歷算、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建築美學、雕塑繪畫、工藝美術等等等。

「連綿的群山、神秘的宗教、勤勞的人民、獨特的文化」構成西藏 旅遊 獨特之處。這里是相機的天堂,隨手一拍都是那樣的與眾不同。自然和人文,傳統和現代在這里有機融為一體。旖旎的風光,加上璀璨的藏文化,使無數人嚮往。

㈡ 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的介紹

青藏高原介於北緯26°~39°,東經73°~104°之間,西起帕米爾高原,東到橫斷山,北界為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抵喜馬拉雅山,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除西南邊緣部分分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不丹及緬甸等國外,絕大部分位於中國境內。

青藏高原的周圍有許多山脈,它們大多數呈從西北向東南的走向,相對於高原外的地面他們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的許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別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同時高原內部除平原外還有許多山峰,高度懸殊。高原上還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澤。亞洲許多主要河流(黃河、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的源頭在這里。

(2)青藏高原具有哪些地理意義擴展閱讀

氣候:

輻射強烈,日照多,氣溫低,積溫少,氣溫隨高度和緯度的升高而降低,氣溫日較差大;干濕分明,多夜雨;冬季乾冷漫長,大風多;夏季溫涼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年平均氣溫由東南的20℃,向西北遞減至-6℃以下。由於南部海洋暖濕氣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應由2000毫米遞減至50毫米以下。

喜馬拉雅山脈北翼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南翼為亞熱帶及熱帶北緣山地森林氣候,最熱月平均氣溫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

水文:

青藏高原湖區共有大小湖泊1500多個,其中,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091個,面積44993.3平方公里,大於10平方公里湖泊有346個。

總面積為42816.10平方公里,約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49.5%。該區湖泊以鹹水湖和鹽湖為主,較著名的湖泊有納木錯、青海湖、察爾汗鹽湖、鄂陵湖等。

㈢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地理環境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或Tibetan Plateau),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在中國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以及甘肅、雲南的一部分.整個青藏高原還包括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總面積250萬平方公里.境內面積24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或Tibetan Plateau),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在中國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以及甘肅、雲南的一部分.整個青藏高原還包括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總面積250萬平方公里.境內面積24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 氣候特徵:由於其高度,青藏高原的空氣比較乾燥,稀薄,太陽輻射比較強,氣溫比較低.由於其地形的復雜和多變,青藏高原上氣候本身也隨地區的不同而變化很大.總的來說高原上降雨比較少.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響地球氣候的一個重要因素.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氣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一個高大的阻風屏,它有效地將北方大陸的寒冷空氣阻擋住了,使它們不能進入南亞.同時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方溫暖潮濕的空氣北進,是造成南亞雨季的一個重要因素.青藏高原,被喻為「世界屋脊」,一向以其獨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聞名於世,是科學探險、考察和生態旅遊的勝地.而位於青藏高原地區形形色色的自然保護區,又是世界屋脊上生態環境最奇特、生物資源最豐富的自然資源寶庫,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3]青藏高原地域遼闊,面積240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總面積的1/4.青藏高原自然保護區的一大特色是面積大.位於西藏北部高寒地區羌塘自然保護區,面積達24.7萬平方公里,不僅冠居中國和亞洲,在全世界也是數一數二的特大面積自然保護區.此外,西藏申扎、珠峰等保護區的面積也達到了3至4萬平方公里.這對於內地的自然保護區來說,是無法與之相比的.在漫長的地質發育與自然演替過程中,青藏高原不僅形成了與世了迥異的高寒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還兼有沙漠、濕地及多種森林類型自然生態系統.在這特殊的地理環境中保有許多蔚為奇觀的地質遺跡和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蘊育了極其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因此,青藏高原的自然保護區的類型也極為豐富多彩.在青藏高原,人們既可以看到以保護高原特有的綜合性自然生態系統為目的的保護區,如擁有高山寒漠、草原與森林等山地垂直帶的珠穆朗瑪峰保護區;也可以見到以保護某一特殊植被類型或珍稀物種為目 的的保護區,如以保護熱帶季雨林為主的墨脫保護區和專為保護林芝巴吉的古老巨柏林而設置的保護點. 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態環境中生存著一些極具特色的珍稀野生動物,而專為保護這些「國寶」建立的保護區,更為全球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和動物學家所矚目.如為保護大熊貓為主的川西卧龍保護區就位於青藏高原東緣的橫斷山區,還有藏東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和昌都芒康滇金絲猴保護區等. 青藏高原地區自然風光奇麗,具有許多特有的地質地貌類型,為保護這些自然遺跡而建立的保護區,對於一般旅遊者來說,更顯得魅力無窮.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的四川南坪九寨溝保護區.此外,距九寨溝不遠的松潘黃龍石灰泉鈣華地貌保護區、貢嘎山海螺溝冰川森林公園、青海卓尼蓮花山保護區和雲南中甸碧塔海保護區等,也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青藏高原的自然保護區豐富多彩,涵蓋著深邃的科學內容.在全球最高、自然環境最為獨特多樣的區域內所建立的各類保護區,幾乎包括了我國境內所有的主要陸地生態系統,尤其高原特有的高寒草地、荒漠及湖泊濕地等生態系統與有關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奇異的自然景觀相結合而放射出的異彩,為世界罕見.它們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高原自然界的原始「本底」,保存了許多珍稀瀕危動植物,而且也為開展有關青藏高原的地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基地和天然實驗室.青藏高原的自然保護區,為在這一地區獨特多樣的生態環境中生存的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較為安全的繁衍場所.在青藏高原上,生活著大約210種野生哺乳動物,佔全國總種數的50%左右.在這些野生動物中國家一、二級保護種佔有很大比例,大熊貓、金絲猴、藏羚、野氂牛、藏野驢、 盤羊、雪豹、羚牛、白唇鹿、梅花鹿等著名動物都在其中.青藏高原地區有維管植物12000種以上,佔全國總種數的40%左右,桫欏、巨柏、喜馬拉雅長葉松、喜馬拉雅紅豆杉、長葉雲杉、千果欖仁等珍稀瀕危植物都在這一地區有分布或特產於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杜鵑花種類最為豐富的地區,有「杜鵑花王國」之譽.而這些珍稀動植物均是青藏高原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由於青藏高原地廣人稀,人為干擾破壞相對較輕,大部分保護區自然生態系統保存完好,又由於高原自然生態系統較脆弱,易受外界因素干擾破壞,所以大多數採取封閉式的保護方式,禁止在保護區內進行非法或不合理的經營活動.對於一些已經開放旅遊的森林公園和保護區,應提倡生態旅遊,嚴格禁止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和動植物資源的旅遊活動,正確處理好旅遊與保護的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地形特徵:青藏高原的周圍有許多山脈,它們大多數呈從西北向東南的走向,相對於高原外的地面他們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的許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別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時高原內部除平原外還有許多山峰,高度懸殊.高原上還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澤.青藏高原是亞洲不少大江大河的源頭,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都發源於這里.山脈昆侖山脈、 喀喇昆侖山脈、 唐古拉山脈、橫斷山脈、 岡底斯山 、念青唐古拉山 、喜馬拉雅山脈冰川地球上中低緯度地區的冰川主要集中在高原上,青藏高原冰川覆蓋面積約4.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冰川總面積80%以上.喜馬拉雅現代冰川、念青唐古拉山現代冰川、 昆侖山現代冰川、 喀拉昆侖山現代冰川 、橫斷山現代冰川、 唐古山現代冰川、 岡底斯山現代冰川 、羌唐高原現代冰川 、祁連山現代冰川.河流有黃河、 長江(金沙江)、 瀾滄江(湄公河)、怒江(薩爾溫江)、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恆河、印度河、塔里木河(車爾臣河)湖泊有班公錯、郭扎錯、 魯瑪江冬錯、 拉昂錯 、瑪旁雍錯、昂拉仁錯、 扎布耶茶錯、塔若錯、 扎日南木錯 、當惹雍錯、昂孜錯、 格仁錯 、錯鄂、 阿牙克庫木湖、色林錯 、烏蘭烏拉湖、納木錯、普莫雍錯、 羊卓雍錯 阿其克庫勤湖、鯨魚湖.

㈣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影響

自8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逐漸成為地球科學研究的熱點和焦點,正在醞釀著新的理論突破。一方面是因為青藏高原作為地球上大陸碰撞最典型的地區,它是檢驗和發展板塊學說的理想場所,有助於建立新的地球動力學理論;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青藏高原在晚新生代的強烈隆起,極大地改變了亞洲乃至整個北半球的大氣環流形式,並對大陸岩石的化學風化、海洋鍶同位素的演化以及高原周邊的環境、氣候及陸地生態系統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本文綜述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時間、過程、環境氣候效應及其對海洋鍶同位素演化影響的主要內容和最新進展,以便了解青藏高原隆升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重要性,並對海洋鍶同位素組成的演化特徵及其影響因素能夠有一個較為清楚的了解。
1 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氣候和環境效應
青藏高原是全球大陸地勢上最高的一級台階,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得地球表面的形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並對全球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1.1 高原隆起的階段性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一個多階段、不等速和非均變的復雜過程。對此,國內外學者有著不同的觀點。我國學者認為青藏高原的地殼增厚到幾乎雙倍於正常地殼的厚度是在始新世中期到中新世早期亞洲板塊和印度板塊的碰撞後開始產生的,但此時只有岡底斯山和喜瑪拉雅山呈現顯著隆升,廣大高原本部僅做被動的、相應的應力調整和變形,但經過長期剝蝕曾兩度達到夷平狀態,而青藏高原的強烈隆升是從上新世晚期和/或第四紀早期才開始的 〔1〕 。李吉均等 〔2〕 又進一步發展了這一觀點,認為青藏高原的整體快速隆升始於3.6
的青藏運動,而始於1.1~0.6 和0.15 的昆侖—黃河運動及共和運動則使高原最終達到現今的高度。其中青藏運動又分為A、B、C三期(3.6、2.5和1.7
),而到了約2.5 的B期時青藏高原已隆升到現今高度的一半(約2
000 m),這一高度被認為是高原隆起—黃土堆積的臨界高度。在共和運動時期,喜瑪拉雅山由於普遍超過了6
000 m而成為阻塞印度洋季風的重大障礙。90年代以來國外許多學者對這一觀點提出了挑戰,並把青藏高原的強烈隆起的時間提前了很多。Coleman 〔3〕 認為早在14
以前青藏高原就已達到最大高度並呈東西向拉伸塌陷,其後高度又有所降低。其證據是在喜馬拉雅山南北向的正斷層上找到了年代為14
的新生礦物。Kroon等 〔4〕 認為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在8
以前已達到現今的高度,其主要的根據是發現阿拉伯海的上涌流在8
時大大增強,指示了印度洋季風的出現。Quade等 〔5〕 通過對巴基斯坦北部土壤碳酸鹽碳同位素的研究揭示出在約7.4~7.0
時C 3 植物向C 4 植物發生劇烈轉變,這種劇烈的生態演變標志著當時亞洲季風的形成或顯著加強。Harrison
等 〔6〕 通過地層年代學、沉積岩石學、海洋學和古氣候學的研究表明南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和去頂事件開始於約20
以前,而現代青藏高原的高度則得益於約8 前高原的再次隆升。王彥斌等 〔7〕 根據喜瑪拉雅山聶拉木地區花崗岩樣品的磷灰石的裂變徑跡分析結果提出整個南喜瑪拉雅造山帶在上新世—第四紀為快速抬升期。鍾大賚等 〔8〕 通過較系統的礦物裂變徑跡研究表明:45~38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經歷過3次抬升事件(25~17
、13~8 、3 至今)。施雅風等 〔9〕 也支持這一觀點,並且認為在40
左右,發生了青藏高原的第一期隆起,但當時所成的高山已被完全蝕去,其高度難以估計,范圍也較小。青藏高原的二期隆起發生在25~17
。其證據是孟加拉灣濁流扇沉積 87 Sr/ 86 Sr變化指示喜馬拉雅的變質岩在20~18
處於強烈上升時期(Harris,1995)。崔之久等 〔10〕 利用夷平面與古岩溶研究證明了青藏高原經過三次隆起和兩次夷平的觀點的正確性。王富葆等 〔11〕 根據沉積學、磁性地層學、古生物學和氧、碳同位素等研究資料,恢復了中新世晚期以來的構造和氣候事件,指出喜馬拉雅山上升始於7.0
前,但強烈的上升發生在2.0~1.7 間和0.8 以來,另外,在4.3~3.4
間亦有一次顯著隆升,但以後兩次上升最為強烈,並且山地與盆地之間的差異隆升運動明顯。
時至今日,青藏高原隆起的時間、過程、幅度和速率等問題仍然未有定論,這還有待於國內外學者進一步研究證實。
1.2 高原隆起的環境和氣候效應
青藏高原的隆升與全球及區域環境、氣候變化的關系問題,引起了世界科學家的廣泛關注。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構造隆升驅動氣候變化假說的提出,用以青藏高原為代表的構造隆升導致的各種物理化學過程及其氣候效應來解釋大冰期的來臨和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和焦點。青藏高原對大氣環流的熱力與動力作用自50年代開始即被科學家們所注意,並進行了一系列的觀察與研究。早在20多年前,真鍋等(1974年)的數值模擬計算結果表明:考慮青藏高原大地形存在時的1月份100
k Pa等壓面上的大氣環流圖式與現今實際觀測值近似一致,當不存在青藏高原時,現有的西伯利亞高壓就不復存在 〔12〕 。明茨等 〔13〕 通過計算分析,也都一致認為:由於青藏高原的存在,歐亞大陸的冬季才有西伯利亞高壓。Kutzbach等 〔14〕 的數值模擬結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存在與否是亞洲季風,特別是東亞季風形成的一個決定因素。Birchfield等 〔15〕 認為青藏高原的隆起增加了冬季雪的覆蓋厚度,改變了局部乃至全球的反照率,從而可能對全球氣候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最近Ruddiman等 〔16〕 通過理論分析與數值模擬把晚新生代地球的變冷及區域分異性的增強歸因於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及北美西部高原的隆起。王建等 〔16〕 從孢粉植物分異及演變、乾旱碎屑及膏鹽沉積分布等方面,對柴達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氣候與地形的演變進行了探討。其結果表明,盆地西部新生代兩個極端乾燥的氣候期(膏鹽發育期)分別出現在始新世至漸新世及上新世至第四紀。前者與老第三紀行星環流控制下的副熱帶乾燥帶有關,而後者與青藏高原的隆升有關。
施雅風等 〔9〕 通過對柴達木盆地的研究結果表明:青藏高原於25~17
第二期強烈隆升即相當於喜馬拉雅運動的二期,其所達高度與寬度,足以改變環流形勢,它和同時期的熱帶太平洋的變暖、南極冰蓋出現越赤道氣流增強、亞洲東緣、東南緣邊緣海盆的擴大、亞洲大陸的向西伸展、副特提斯洋的萎縮等因素相結合,共同加強了大陸與大洋的熱力差別和動力作用,孕育了以夏季風為主的亞洲季風系統,替代了東亞地面老第三紀的行星風系,導致了東亞乾旱草原帶大收縮與濕潤森林帶大發展等重大環境變化。
滕吉文等 〔17〕 從青藏高原巨厚的地殼與薄岩石圈模式、位場與波場特徵,從板塊構造與深層過程和動力學機制的角度,研究和探討了高原隆升與全球變化的關系。他們認為,地球內部(地殼、地幔、地核)物質運移與氣候變化有著密切關系,並且指出,高原特異的殼—幔結構,一系列大型走滑斷層的形成和其整體隆升,均影響太陽能量在大氣層里的傳輸方式,使大氣熱機效率增大,導致行星西風增強,極—赤溫差增大,並最終形成第四紀大冰期。
風塵沉積是典型的大氣沉積物,對大氣環流格局和強度變化的響應特別靈敏,因而可以間接地視為構造隆升驅動氣候變化的重要地質證據 〔18〕 。因而與青藏高原有著天時、地利關系的黃土高原能夠對青藏高原的隆升起到好的說明作用。黃土高原風塵沉積序列真實地記錄了東亞季風形成演變的信息,
它既是北半球大冰期氣候變化的反映,又是對青藏高原構造隆升的響應 〔19,20〕 。吳錫浩等 〔20〕 根據地層記錄,對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所反映的構造氣候旋迴與青藏高原冰磧—古土壤序列所反映的隆升過程進行對比,表明它們在地球軌道偏心率的准0.4
Ma周期變化方面具有大致同步的相位關系。劉東生等 〔21〕 也論述了亞洲季風系統的起源和發展及其與兩極冰蓋和構造運動的時代耦合性。王富葆等 〔22〕 利用孢粉分析並結合沉積學及 14 C測年等資料,進一步說明青藏高原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啟動區」和放大器的作用。
此外,磁化率曲線和氧同位素曲線所反映的東亞冬、夏季風自3.4
開始大致同時增強,而此時全球冰量也開始顯著增加,這與大致在3.4~2.6
青藏高原的加速隆升之間的關系絕不是一種巧合。而且青藏高原的階段性隆升與東亞季風的多次氣候突變有著某種內在聯系 〔20,23〕 。
Raym等(1992)提出,青藏高原大面積的隆升在過去40 Ma以來引起了全球大陸硅酸鹽風化速率的加快,導致大氣CO 2 含量的下降和全球氣溫的下降,並稱之為「冰室效應(icehouse
effect)」。但這種觀點受到了很多學者的挑戰 〔24~26 〕 。Christlan
等 〔27〕 指出,喜馬拉雅的風化剝蝕對碳循環的主要影響是增加了沉積岩中有機碳的埋藏量,而不是增加了硅酸鹽的風化速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覆蓋著約10%的地球陸地表面的黃土—古土壤序列中含有平均約10%的碳酸鹽 〔19〕 ,即有相當數量的碳被固定埋藏,沒有參與全球的碳循環,這可能也是大氣CO 2 濃度降低的一個因素。
青藏高原的隆升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得到了眾多學者的認同,但是,最近盧演儔等 〔28〕 指出,新生代初印度—歐亞板塊匯聚以來,特提斯海的消退,以及太平洋板塊在亞洲大陸東緣和東南緣消減引起的弧後海盆(如日本海、東海、南海)的擴張和陸緣海盆(如黃海、渤海)的出現,對於亞洲古季風形成的意義要比青藏高原隆升所起的作用更重要。這一點在Ramstein等 〔29〕 的AGCM數字模擬試驗結果中得到了論證。
目前,對於全球變化尤其是第四紀氣候變化機制的研究方面,以軌道尺度氣候變化的研究比較深入,而對於青藏高原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研究的還不夠,尚沒有達成明確的共識。 <font size="3"><strong></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A0"><font size="4">2 海洋鍶同位素組成的演化
現今,海水中鍶的平均濃度大約為8 mg/L, 87 Sr/ 86 Sr值為0.7093±0.0005 〔30〕 ,是海水中最富集的微量元素之一。海水中鍶的存留時間是3
Ma(Richter等,1993),比海水的混合速率(約10 3 a)要長得多 〔30〕 。海水中的鍶主要以海相自生碳酸鹽及部分磷酸鹽、硫酸鹽和其它鹽類礦物的形式存在,其中,海相自生碳酸鹽礦物的 87 Sr/ 86 Sr值反映了礦物沉積時海水的鍶同位素組成特徵,真實而連續地記錄了海洋鍶同位素組成的演化歷程。諸多研究結果表明,40
Ma以來海洋Sr同位素比值明顯地上升了 〔31~34〕 。
2.1 鍶同位素的地球化學性質
鍶有4個穩定的同位素: 88 Sr、 87 Sr、 86 Sr和 84 Sr。其中, 87 Sr是 87 Rb天然衰變的產物,其半衰期為48.8
Ga。Rb與K晶體化學性質相似,常以類質同像方式進入鉀長石、黑雲母等硅酸鹽礦物中;Sr與Ca的晶體化學性質相似,常取代斜長石、磷灰石及碳酸鹽等含鈣礦物中的Ca 〔35〕 。地質體中 87 Sr/ 86 Sr值的大小取決於它們的Rb/Sr值和年齡。由於Rb、Sr性質的差異,導致不同的岩石、礦物及其不同的風化階段具有不同的Rb/Sr值,而不同的Rb/Sr比或/和年齡的不同,則決定了其特定的 87 Sr/ 86 Sr值 〔49〕 。另外,與H、C、O、S等同位素不同的是,Sr同位素不會由於物理化學風化和生物過程而發生分餾 〔36〕 。
2.2 海洋鍶同位素組成的演化特徵
早在1948年,Wickman就提出由於地殼中 87 Rb的衰變,海水中鍶同位素的組成應該隨時間單調增加,而且僅是時間的函數。但是,1955年Gast對已知年齡的海相碳酸鹽岩的鍶同位素測定結果表明海水 87 Sr/ 86 Sr值的變化速率遠小於Wickman的估計值,並指出Wickman過高估計了地殼Rb/Sr值。Palmer等 〔33〕 測量了整個顯生宙海相石灰岩的 87 Sr/ 86 Sr值,發現所得結果並不是很系統地增加,而是呈現出不規則的曲線變化,並於前寒武和現在具有最大值,而在二疊紀末—三疊紀初具有明顯的最小值。Martin等 〔37〕 對中二疊紀到三疊紀的海水進行了 87 Sr/ 86 Sr
值測定,並得出了在晚二疊紀比值增加的速率是0.000097/Ma,此速率大約比過去40
Ma的平均增長速率大了2.5倍,大致等於整個新生代的最大增長速率,而且這一增長僅是發生在較短的時間內。Edmond 〔34〕 指出,在過去的500
Ma中,海洋鍶同位素組成隨時間的演化呈現一個不對稱的波谷形狀。其最高值在寒武紀和現在(0.7091),最低點在侏羅紀(0.7067),其上疊加一些小的震盪,而且在過去的100
Ma中,其值呈現出明顯的單調增長趨勢。
Richter等 〔38〕 1992年對100 Ma以來海洋 87 Sr/ 86 Sr值演化的研究結果表明,100~40
Ma海洋 87 Sr/ 86 Sr值變化不大或略有下降。但自40 開始至今海洋 87 Sr/ 86 Sr
值一直持續上升,在約20~15 是海洋 87 Sr/ 86 Sr值上升最為迅速的時期,並將其歸因於由印度—亞洲板塊碰撞引起的大陸河流向海洋輸入Sr的通量的增加。Palmer等 〔39〕 對DSDP第21和375鑽孔75
以來有孔蟲的 87 Sr/ 86 Sr值測定結果顯示了其總體增加的趨勢,並於約10~20
具有最大的變化速率(4×10 -5 /Ma)。1991年,Hodell等 〔40〕 又測量了從24
至今的261個樣品的鍶同位素比值。其變化曲線可以看成是由一系列斜率不同的線形部分組成的,其斜率最大值為6×10 -5 /Ma,最小值接近於零。他們認為,在晚第三紀期間海水鍶同位素比值由0.7082上升到了0.7092,但其變化速率不是常數,而是一系列變化值。其中,在早中新世(24~16
)、中新世末期(5.5~4.5 )和晚上新世—更新世(2.5~0 )期間具有相對快速的增長;從中中新世到晚中新世初期(16~8
),同位素比值具有中等程度的增長;而8~5.5 和4.5~2.5 同位素比值變化很小或沒有變化。Hodell等 〔41〕 對晚第三紀(9~2
)海洋鍶同位素組成變化的研究結果如下:在9~2 之間海洋鍶同位素組成呈現出增加趨勢並伴隨著幾個不同的斜率。9~5.5
, 87 Sr/ 86 Sr值幾乎保持在常數約0.708925。5.5~4.5 Ma
BP, 87 Sr/ 86 Sr值約以1×10 -4 /Ma的速率線性增長。在4.5~2.5
之間, 87 Sr/ 86 Sr值的變化速率逐漸減小直至為零,並最終將比值保持在0.709025。Capo等 〔42〕 對海洋碳酸鹽樣品的測量結果表明,在過去的2.5
Ma中海水 87 Sr/ 86 Sr值增加了14×10 -5 ,而且各個時段的增長速率不相同。這樣高的平均變化速率表明大陸風化速率是相當高的。而增長速率的不一致性則反映了風化速率的波動(相對於當今值而言,其變化率高達±30%)。
Dia等 〔31〕 分析了近30 Ma以來海洋Sr同位素比值的記錄發現在這一逐漸增長的Sr同位素變化之上疊加了一個周期為10
Ma的高頻震盪,而這一周期性變化與地球軌道參數的周期性變化相一致。Clemens等 〔32〕 測定了45
Ma以來海水Sr同位素比值,並且指出其最大、最小值分別與大陸冰量的最小、最大值相一致。但這些高頻變化與Sr
在海水中存留時間長的矛盾是難以得到解釋的。如果這些冰期—間冰期的Sr
同位素變化是全球性的話,那麼我們就必須重新考慮Sr
在海洋中循環的動力學機制。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測試樣品的不同或海底測試位置的不同,所得Sr同位素比值也可能不同。Hodell等 〔43〕 對海底深鑽的不同位置(289孔、558孔和747孔)的研究表明,由於海底不同位置的沉積速率不同,因而它們所反映的海水鍶同位素組成的變化曲線也有所不同,例如,Hodell
等認為DSDP 289孔的Sr同位素變化曲線上在約20 處有一拐點,而對於DSDP
747孔,Oslick等認為曲線上從22.5~15.5 是一條直線。對於DSDP 558孔和DSDP
747孔,同樣的不一致性也存在於從14~9 ,前者所反映的 87 Sr/ 86 Sr值都比後者要低,而且並非呈線性相關。 <strong></p>
<p align="left"> <font color="#0000A0" size="3">3 海洋鍶同位素組成變化的影響因素 <font color="#0000A0">
海洋中的Sr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來源 〔33,44〕 :①以河流輸入為主的地表徑流輸入,其 87 Sr/ 86 Sr值平均為0.7119;②地下水輸入,其Sr同位素平均組成與地表徑流相似;③洋殼—海水相互作用通量,包括洋中脊高溫熱液區作用以及洋脊兩側和冷洋殼區低溫水—岩反應,其Sr同位素平均組成約為0.7035±0.0005;④洋底沉積物重結晶而釋放或以孔隙水釋放到海水中的Sr,其Sr同位素平均組成為0.7084,與海水的 87 Sr/ 86 Sr值接近。這樣,海水Sr同位素組成主要受大陸河流的Sr通量和來自海底熱液的Sr通量的影響。
Palmer等 〔39〕 通過對定量的鍶的地球化學循環模型研究得出如下結論:盡管海底熱液和海相碳酸鹽的循環對海水鍶同位素比值的變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整個新生代期間,大陸硅酸鹽的風化已經成為控制其變化的主要因素。對 87 Sr/ 86 Sr值變化的控制因素的研究表明,河流是海洋鍶的主要供給者,其中約75%的鍶來自隆起的灰岩的風化,其餘部分則來自硅酸鹽的風化。海相碳酸鹽通過孔隙水為底層海水提供一定量的循環鍶,還有較小部分的海水鍶來自沉積碳酸鹽的溶解。另外,通過海底熱液,海水與海底玄武岩也發生鍶同位素的交換,但是,在此過程中沒有鍶含量的明顯變化。
Hodell等 〔40〕 對從24 至今的261個樣品的鍶同位素比值測定結果表明,影響同位素比值變化的因素不能歸結為簡單的地質現象,而可能是由於構造和氣候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兩者的綜合效應影響了由大陸輸向海洋的鍶豐度和鍶比值,而且其所得海洋鍶同位素記錄與晚第三紀期間大陸化學風化速率的逐漸增強相一致,同時也可能與冰期旋迴、海平面下降造成的大陸剝蝕面積的增加及由快速構造隆升導致的大陸地勢起伏的加強有關。
Raymo等 〔45〕 提出,影響海洋Sr同位素比值明顯上升的原因有2種:①大陸河流排放的放射成因Sr通量的上升;②海底熱液活動的減少。現今海底熱液的Sr通量為1.0×10 10
mol/a, 87 Sr/ 86 Sr值平均為0.7035;大陸河流每年排放入海的Sr通量是3.3×10 10
mol/a, 87 Sr/ 86 Sr值平均為0.7119。這樣,由海底玄武岩的熱液蝕變而每年進入海洋的Sr通量約為大陸河流排放入海的Sr通量的1/4 〔33〕 。
有一個為多數人接受的推測,即海底熱液活動是海底擴張速率的函數。如果熱液蝕變進入海洋的Sr總量的變化正比於新洋殼產生的速率,那麼,由海底玄武岩的熱液蝕變而每年進入海洋的Sr總量自白堊紀以來已減少了40%,但是這個變化在時間累計上不足以解釋過去40
Ma以來海洋Sr同位素比值的明顯上升(Richter 等,1992年) 〔38〕 。這樣,40
Ma以來海洋Sr同位素比值上升的原因只能歸結為大陸河流排放的放射成因的Sr通量的增加。為了進一步論證這個結論,Richter
等 〔38〕 證明了以下4點:①Brahmaputra、Ganges、Ins及青藏高原地區河流的Sr通量的總和與過去40
Ma以來海水Sr 濃度及 87 Sr/ 86 Sr值的上升在數量級上相一致;②在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前,河流的Sr通量變化很小,而緊接著碰撞以後河流的Sr通量則保持了持續的增加;③自碰撞以來喜馬拉雅及青藏高原的剝蝕提供了足夠的Sr,這解釋了自碰撞以來河流Sr通量的增加;④河流Sr通量變化的顯著特徵,即開始於20
的一個短期脈沖式增加與喜馬拉雅地區高速剝蝕在時間上相一致。Copeland等 〔46〕 對孟加拉扇形地區碎屑鉀長石的 40 Ar/ 39 Ar年代測定顯示,在中新世中期,喜馬拉雅碰撞區遭受強烈的脈沖式隆起和剝蝕,而且部分地區的快速剝蝕貫穿整個晚第三紀,它與Richter等 〔47〕 對西藏南部岡底斯帶的Quxu
pluton的研究揭示出的一個迅速的侵蝕時期(約在20~15 )的時代相符。Zeitler 〔48〕 發現,喜馬拉雅山西部去頂速率的增加開始於約20
。因此,可以認為海洋 87 Sr/ 86 Sr值在約20~15 上升最迅速是對青藏高原在一個短時期內迅速侵蝕的去頂事件的響應。
由以上分析和論證可有如下認識:在印度—亞洲大陸碰撞以前,進入海洋的放射成因Sr通量變化很小,而在印度—亞洲大陸碰撞之後,進入海洋的放射成因Sr通量有很大的上升,並表現為 87 Sr/ 86 Sr值的持續上升,而這一時期青藏高原的強烈隆升和快速侵蝕為海洋 87 Sr/ 86 Sr值的上升提供了足夠的放射成因Sr。
結 語
40 以來,海洋鍶同位素比值明顯地上升了,對於其引發機制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與探索,但至今仍未得出肯定結論。隨著構造隆升驅動氣候變化假說的提出,將青藏高原的隆起與全球氣候變化、大陸化學風化速率及海洋鍶同位素組成的演化緊密聯系為進一步認識和明確青藏高原隆升的時代、幅度和形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和方法。隨著這一思路和方法的進一步運用和深化,我們相信關於青藏高原隆升的機制和過程及海洋鍶同位素的演化規律的科學難題定將逐漸清晰明了,並可為解決目前關於硅酸鹽與碳酸鹽風化的爭論提供很好的方法和手段。

㈤ 青藏高原指的是哪些地方

青藏高原是指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的地理區域,介於北緯26°00′~39°47′,東經73°19′~104°47′之間,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

青藏高原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峽谷區等6個部分,包括中國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5)青藏高原具有哪些地理意義擴展閱讀:

青藏高原的自然資源:

1、水資源

青藏高原的水資源以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多種水體形式存在,並以河川徑流為主體。外流水系流域面積占高原總面積的53.56%。

2、土地資源

青藏高原土地資源地域分布明顯,數量構成極不平衡。宜牧土地佔總土地面積的53.9%,宜林土地佔10.7%,宜農土地佔0.9%,暫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積佔34.5%。

3、動物資源

低等動物方面,僅西藏有水生原生動物458種,輪蟲208種,甲殼動物的鰓足類59種;昆蟲20目、173科、1160屬、2340種。脊椎動物方面,在整個青藏高原有魚類3目、5科、45屬、152種

4、植物資源

青藏高原有維管束植物1500屬、12000種以上,約佔中國維管束植物總屬數的50%以上、總種數的34.3%。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藏高原

㈥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地理環境

青藏高原地理位置:青藏高原介於北緯26°~39°,東經73°~104°之間,西起帕米爾高原,東到橫斷山,北界為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抵喜馬拉雅山,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

青藏高原地理環境: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連-柴達木、昆侖、巴顏喀拉、岡底斯、喜馬拉雅、羌塘-昌都等6個構造帶,各構造帶之間為蛇綠混雜岩所代表的縫合帶隔開,大致以龍木錯-金沙江縫合帶為界。

(6)青藏高原具有哪些地理意義擴展閱讀:

青藏高原的氣候特點:

輻射強烈,日照多,氣溫低,積溫少,氣溫隨高度和緯度的升高而降低,氣溫日較差大;干濕分明,多夜雨;冬季乾冷漫長,大風多;夏季溫涼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年平均氣溫由東南的20℃,向西北遞減至-6℃以下。由於南部海洋暖濕氣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應由2000毫米遞減至50毫米以下。

喜馬拉雅山脈北翼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南翼為亞熱帶及熱帶北緣山地森林氣候,最熱月平均氣溫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

昆侖山中西段南翼屬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氣候,最暖月平均氣溫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日照充足,年太陽輻射總量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總時數2500~3200小時。冰雹日最多,如那曲年冰雹日20~30天以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藏高原

㈦ 青藏高原對中華民族來說,其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西藏高原位於我國的西北地區,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青藏高原佔地的面積大概是250萬平方公里,雖然人們經常會聽說過青藏高原這個詞,但是根本就不知道這座高原裡面有什麼,或者包含了什麼意義。青藏高原對於中華人民來說能夠幫助改善環境,對於人類的生存也非常重要,能夠給大家提供水資源,還有礦產資源,並且有很大的軍事意義。

青藏高原地區也被稱為世界屋脊,平均的海拔都是4千米以上的,裡面的軍事意義也相當強大。如果從軍事角度來看的話,青藏高原地區其實就相當於一個最高點,在這上面幾乎能夠俯瞰下面的動靜,而且如果想要發射導彈的話,在青藏高原的頂端,導彈的射程以及精準度都會大大的提高。所以青藏高原地區存在的意義,也是在保護著中國人,在調節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

㈧ 為什麼說青藏高原是天賜的恩澤,青藏高原對中國的重要性是什麼

為什麼說青藏高原是天賜的恩澤,青藏高原對中國的重要性是什麼? 青藏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生命線。黃河、長江都發源於青藏高原青海省唐古拉山脈,流域面積覆蓋九州絕大部分地區,自古以來養育了大漢民族,與長城一起組成了抵抗蒙古草原游牧民族入侵的三道防線,保護了大漢民族生生不息得以延續。

由此可見,青藏高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生命線,是中原文明的天然屏障。以上是屬於我個人的一些建議和想法 ,僅供參考, 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如果你們有其他的想法,可以評論在文章的下方 。

㈨ 青藏高原為什麼那麼重要

青藏高原,第一次聽到還是因為歌手韓紅的《青藏高原》這首歌,歌詞里的青藏高原氣勢磅礴,屹立不倒,更加引人嚮往。但是我們真的了解青藏高原嗎?了解它的重要性嗎?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脈和祁連山,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與黃土高原相接,介於北緯26 00′ 39 47′,東經73 19′ 104 47′之間。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250萬平方千米。

地球上有一條北緯30度沙漠帶,從北非一直向東,分別是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盧特沙漠,塔爾沙漠,到了美國則是死亡谷。這些地方有許多地區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是名副其實的荒漠地帶。同理南緯30度似乎也是去吃,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因為在緯度20-30的范圍內,是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區域,副熱帶高壓盛行下沉氣流,這樣的話水汽就難以凝結形成降水,降水量稀少,形成沙漠也就情有可原了。

讓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北緯30度,卻是大片的江南水鄉,為什麼呢?北緯30度常年受副熱帶高壓影響,副熱帶高壓盛行下沉氣流,這樣的話水汽難以凝結形成降水,降水量稀少,久而久之沙漠也就形成了。理論上咱們中國應該也會有更多的地方會是荒漠,但青藏高原卻已一己之力改變了現實。

中國地勢有三大階梯,6500萬年前亞歐板塊與印度板塊碰撞擠壓形成了青藏高原,這股巨大的擠壓力不斷向東北方向傳導,形成了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第一第二階梯形成,最東邊的三大平原為第三階梯。形成了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徵。

這樣的地勢特徵有什麼影響呢?夏季時陸地氣溫升溫比海洋快,因此地面風是從海洋吹向陸地的,這就會帶來大量的水分,水汽通過平原是暢通無阻,但是在遇到第二第三階梯時會被高原高山攔截,氣流受阻改變方向,形成局部小循環。天府之國、江南水鄉、北大倉因此形成。冬季季風本該相反,但是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在吹到中國內陸的時候受到 第一第二階梯自己各大山脈的削弱,所以我們很少發生大寒潮。第一第二階梯就像是守衛一樣,守護著中原大地。

太平洋上來的水汽雖然大部分都留在了中國內地,但是他的分布是十分不均勻的,東南沿海地區降水量大,西北地區卻非常乾旱。西邊印度洋上吹來的季風被喜馬拉雅山脈分成兩部分,暖濕氣流吹向華南、華東地區,帶來豐富的降水,但乾熱氣流吹向新疆、甘肅、內蒙古地區,加劇了當地的乾旱情況。塔克拉瑪干沙漠就是這樣形成的。

為了解決西北乾旱缺水問題,中國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南水北調大工程。該工程最初的設想是源於1952年國家主席毛澤東同志在視察黃河時提出。自此,在歷經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後,調水方案獲得一大批富有價值的成果。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干線總長度達4350公里。 東、中線一期工程干線總長為2899公里,沿線六省市一級配套支渠約2700公里。

南水北調工程共有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系,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布局,以利於實現中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

青藏高原還有亞洲水塔之稱,其中冰川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常年積雪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多年凍土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湖泊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該地區孕育了黃河、長江、恆河、湄公河、印度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七條亞洲的重要河流。青藏高原湖泊中大於一平方公里的湖泊增量是344個。在五十年間,也就是從1970年開始,直到今天發現的湖泊數量高達1424個。其中冰川的冰儲量約為8850立方公里,換算成水量大約是8萬億立方米;超過50平方公里的湖泊儲水量約為8150億立方米;對發源於青藏高原主要河流出口處的13條主要河流的徑流量估算約為6560億立方米,而且還不算小湖泊的水量。「亞洲水塔」之稱名副其實。

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熱資源充足。高原上凍土廣布,植被多為天然草原。青藏高原也是中華民族的源頭地之一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華夏文明史上流傳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藏族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為主的高原文化體系。

青藏高原還蘊藏著無盡的戰略資源。由於全球三大成礦帶之一的地中海—特提斯成礦帶橫貫青藏高原,使青藏高原成為礦產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有資料表明,這里已經發現120多種礦產資源,資源潛在價值巨大。其中鉻、銅、鋅、鋰、鎂、硼、鉀鹽、石棉等礦產資源在全國名列前茅,石油資源前景非常好,水能、太陽能、地熱資源豐富。

青藏高原地處亞歐大陸深處,是連接亞洲大陸的樞紐地帶,更是我國與南亞各國,尤其是印度的巨大緩沖地帶,進可攻、退可守,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青藏高原易守難攻、進退自如。而青藏高原對於印度和東南亞各國,則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之源和難以攀越的高峰。

從軍事角度出發,位於青藏高原就相當於占據了制高點,基本保證了我國對印度(我國在亞洲最大的威脅)的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中印邊界線到新德里的距離,約400公里,而到北京的距離,是4000公里,約在10倍左右。如果中國與印度開戰,印度的導彈武器打到中國的中心腹地,是中國的同類武器打到印度中心腹地距離的10倍。

天佑中國並不是說說而已,世界第三極,讓中國雖沒有全緯度地域,卻有了全緯度氣候。青藏高原是天賜的恩澤,在古代,青藏高原作為地理屏障,拱衛著中華民族安全,使得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哺育著中華兒女,是中華文明之源。

不管在哪個時期,青藏高原都以一己之力保護著我泱泱華夏,中國疆域遼闊,沒有一寸土地是是多餘的,青藏高原更是重中之重。

㈩ 青藏高原對於中國來說到底有多重要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了解青藏高原的基本情況。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加舉例西藏,由於中國擁有這個天然的屏障,而使得世界上不會出現關於西藏與中亞一些國家產生聯系的謊言,這使得西藏天然就屬於中國。還有就是在中世紀的亞歷山大大帝,當時都已經打到了印度河了,如果不是青藏高原,亞歷山大大帝也不會放棄繼續向東攻打。所以綜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的歷史地位的重要性。

閱讀全文

與青藏高原具有哪些地理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