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抽象性概念該怎樣理解使用
「抽象」這個詞拉丁文為abstractio,它的原意是排除、抽出。在自然語言中,很多人把凡是不能被人們的感官所直接把握的東西,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叫做「抽象」;有的則把「抽象」作為孤立、片面、思想內容貧乏空洞的同義詞。這些是「抽象」的引伸和轉義。
抽象,顧名思義,就是抽掉了具體形象的東西。如:人,就可以說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因為一個具體的人有性別、年齡、身高、相貌、社會關系等具體特徵,但抽象的「人」就是不包含這些具體特徵的一個概念,因此說它是抽象的;而具體的人的概念應該是張三、李四等。 因此說,抽象概念一般是指的每一類事物,而不是某一個事物。簡單來說就是多個物質與物質的聯系,另外,抽象性和具體性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簡單說,概念的內涵越小,則其抽象程度就越高,其外延也越大,反之亦然。比如「人」比「男人」抽象一點,而「生物」又比「人」更抽象一點,「物質」則比「生物」更抽象。抽象的概念是由具體概念依其「共性」而產生的,把具體概念的諸多個性排出,集中描述其共性,就會產生一個抽象性的概念。抽象思維,是人類思維達到高級階段產生的一種能力,例如,當小孩子思維尚未成熟時,他們只能掌握具體概念,他們在學習代詞「你、我、他」時往往遇到困難,因為代詞具有較高的抽象性。總之,抽象概念的外延大,內涵小,具體概念的外延小,內涵大。
Ⅱ 如何理解抽象解釋
解釋1:從許多事物中,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的過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解釋2:不能或沒有具體經驗到的,只是理論上的;空洞不易捉摸的。與「具體」相對。 抽象是從眾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性的特徵,而舍棄其非本質的特徵。例如蘋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們共同的特性就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過程,就是一個抽象的過程。要抽象,就必須進行比較,沒有比較就無法找到共同的部分。 共同特徵是指那些能把一類事物與他類事物區分開來的特徵,這些具有區分作用的特徵又稱本質特徵。因此抽取事物的共同特徵就是抽取事物的本質特徵,舍棄不同特徵。所以抽象的過程也是一個裁剪的過程,不同的、非本質性的特徵全部裁剪掉了。
Ⅲ 抽象這個詞語怎麼解釋才能通俗易懂
把一部分具體事物的共同點總結為一點,就叫抽象。
比如:我手握一根木棍,面目猙獰的揚起手臂,要狠狠滴紮下去,這時候你腦中就形成了一個抽象:打架等等,這個抽象就是你腦中把一部分具體形象歸納總結的印象最深刻的那一個點。
抽象的意義:
抽象的意義在於通過抽象能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現象和本質。現象是表面的形態和外部的聯系,本質是指事物內在的性質和內在的聯系。
事物的現象往往不能正確地反映事物的必然規律,事物的本質則能反映事物的必然規律,但不易為人們直接感知。因此,我們要用科學抽象的方法來透過事物的現象獲得它的本質,並用概念、原理、規律的形式描述它。
Ⅳ 抽象什麼意思,通俗點
抽象就是不具體,很難讓人相信那是現實。一般是人們想像中所體現的。人類的思想千變萬化,因而導致了抽象的形成。
抽象:[ chōu xiàng ]
詳細解釋
1.從許多事物中,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的過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朱光潛 《形象思維在文藝中的作用和思想性》:「抽象就是『提煉』,也就是 毛澤東 同志在《實踐論》里所說的『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工夫。』」
2.不能或沒有具體經驗到的,只是理論上的;空洞不易捉摸的。與「具體」相對。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七:「他們大家本不懂得『文化』這樣抽象的名詞,然而卻有 中 俄 文化融會的實效。」
1、恰當的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更形象、更生動。
2、這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問題,不太好理解。
3、凡是具體的概念都是從事物本質屬性的基礎上抽象出來的。
4、我們盡可談論美的事物,然而美本身卻是抽象的。
5、這幅畫的內容過於抽象,讓人很費解。
Ⅳ 如何才能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與掌握各個較為抽象的數學概念
更為一般地說,這事實上也就可以被看成課程改革逐步深入的具體表現和必然要求,即是應當對各類教學內容作出深入的分析,包括清楚地界定各個相關的「教學難點」,並通過積極的教學實踐與深入的理論研究逐步地去突破這些難點。 第一,為了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筆者以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就在於努力作好「日常語言」與「數學語言」之間的必要過渡與轉化。我們不應把「文字敘述看得過分『神聖』,把它作為最高的表達形式」,特別是,我們不應要求學生不加理解地死記硬背各個概念的數學定義,恰恰相反,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當積極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說出對相應概念的理解與領悟(這也就是所謂的「淡化形式,注重實質」),當然,作為問題的另一方面,對於所說的「淡化形式」我們又不應理解為一概地不要文字敘述和語言敘述,或是始終留於學生的「日常語言」,而應努力促成由所說的「日常語言」向「數學語言」的必要過渡,包括使相應的數學概念逐步成為學生語言的有機成分(從而就能十分自然地應用所已學到的數學概念對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或事件作出描述),以及通過交流與比較以引起各個學生對於所已建立的認識的必要反思與改進,從而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 例如,就「圓周率」的教學而言,由於學生已經在事先進行了預習,我們在此就可首先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圓周率」的涵義作出說明,教師更應通過必要的實例或直接的提問努力促進學生積極去思考以下的問題:「是否所有的圓其周長與直徑的比都是相等的?」 另外,筆者以為,由「靜態的」數學定義由「動態的」生成過程的過渡對於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數學概念也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就半徑的生成而言,我們既可任意地去聯結圓心與圓上的任意一個點,也可通過由圓心向各個不同方向去引出射線並通過與圓周相交從而得到半徑。顯然,這樣的生成過程——應當指明,我們在此未必一定要具體地去實行所說的各種運作,而也可以在頭腦中「假想地」去進行這些「運作」,後者就是所謂的「活動的內化」,而由數學教育的現代研究我們已經知道,所說的「內化」事實上也就應當被看成形成任何真正的數學思維的一個必要前提——對於幫助學生更好地去認識半徑的相關性質,即如半徑是一條線段(而非射線或直線),以及半徑在數量上的無限性,乃至鞏固學生對於線段、射線與直線這三者相互之間關系(聯系與區別)的已有認識都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由於這幾堂課所採取的都是「學生事先預習(課本)」這樣一種教學形式,因此,這或許就應被看成「新形勢下應用這一傳統教學方法」的重要涵義之一,即是應當注意突破書本所設定的框架,也即應當努力保持頭腦的開放性。例如,就「圓的認識」而言,我們就不應滿足於「理解半徑、直徑的特徵及相互間的關系」,而還應當引導學生積極地去思考這樣的問題:「除去書上所列舉的各個特徵與相互關系以外,圓的半徑和直徑還具有哪些性質?」事實上,從實際的教學情況看(在教學中教師布置了這樣一個任務,即是要求學生具體地去找出圓形紙片與黑板上所畫的圓的圓心),有不少學生已經注意到了這樣一些性質,即如「就聯結圓上任意兩點所成的各種線段(弦)而言,直徑是最長的」,「直徑將圓分成了相等的兩個部分」,等等。 最後,這顯然也應被看成「保持頭腦開放性」的又一重要涵義,即是應當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包括應用各種可能的方法對書上的相關結論作出必要的檢驗。
Ⅵ 抽象一詞到底怎麼理解
抽象是從眾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性的特徵。抽象是將事物進行歸類,抽象程度越高,所包含事物就越廣,內涵(具體)就越小。列如:男人,人類,動物,生物,物質。一個比一個抽象。相反,生物比物質具體,動物比生物具體,人類比動物具體,男人比人類具體。
Ⅶ 如何理解抽象和具體
具體指客觀存在著的或在認識中反映出來的事物的整體,是具有多方面屬性、特點、關系的統一。抽象指從具體事物中被抽取出來的相對獨立的各個方面、屬性、關系等。兩者在人的認識中互相聯系和轉化。認識從低級的感性的具體認識開始,經分析形成概念、判斷的抽象認識,又經綜合再現具有多方面屬性、特點、關系的統一整體,形成高級的理性的具體認識。
Ⅷ 怎樣理解抽象的概念
抽象是丑的褒義形式,就是沒有實際的東西 ,只能通過思考在腦海中形成的觀念,是一個很宏觀的概念,一種思想意識形態。
Ⅸ 怎麼理解抽象
抽象是從眾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性的特徵,而舍棄其非本質的特徵的過程。具體地說,抽象就是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對於豐富的感性材料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製作,形成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以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