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敦煌的地理位置為什麼很重要

敦煌的地理位置為什麼很重要

發布時間:2022-11-06 13:55:27

⑴ 河西走廊為什麼會出現敦煌,猶如世界的心臟,很多人都重視它

因為河西走廊另外一端就是敦煌,敦煌的地理位置有非常特殊,加上敦煌的文化是連接其他三個文明古國,從而讓這四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相互交融,所以大家都很重視敦煌。


02、為什麼會是敦煌?

根據上面分析,我們知道敦煌會成為世界的心臟是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是真的沒有說錯。要知道敦煌的南邊有昆侖山,北邊有天山山脈連接到河西走廊,南邊有著祁連山,要是把這三個方向的山放在一起看,我們可以驚奇發現它們的開頭都是天山。

⑵ 敦煌地理位置及氣候環境

敦煌市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東西分別與瓜州縣、肅北蒙古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相接。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羅布泊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

介於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之間,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千米,僅占總面積的4.5%。

屬典型的暖溫帶乾旱性氣候,氣候乾燥,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多風,夏季酷暑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

全年日照時數為3246.7小時,年平均降水量42.2毫米,蒸發量2505毫米,年平均氣溫9.9℃,最高氣溫41.7℃,最低氣溫-30.5℃。年平均無霜期152天。

(2)敦煌的地理位置為什麼很重要擴展閱讀:

一、敦煌地理環境

1、地形地貌

敦煌市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海拔1139米。市境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塔克拉瑪干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

2、水文概況

敦煌市境內有黨河、西水溝、東水溝、南湖泉水區,年徑流量0.62億立方米。黨河發源於祁連山,全長390千米,流域面積1.68萬平方千米,年徑流量3.02億立方米。

二、自然資源

1、礦產資源

敦煌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金礦、銀礦、釩礦、鐵礦、磷礦、硫礦、石棉、芒硝等4大類(能源、金屬、非金屬、水氣)26個品種,品位高、貯量大、易開采。

已探明釩資源儲量153.86萬噸,佔中國總量的5%,位居中國第四,主要分布在方山口地區,平均品位0.86%,最高達3%。

鎢礦初步探明的金屬儲量15.2萬噸,白雲岩資源儲量約2億噸,花崗岩(大理岩)資源儲量約為360億立方米,石灰石資源儲量約5億噸以上。

2、光熱資源

敦煌是中國太陽輻射量最高的區域之一,全年日照時數3257.9小時,日照百分率達75%,年太陽輻射量6882.57兆焦耳/平方米,發展光電產業潛力巨大。

2010年,敦煌市被確定為中國首個百萬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示範基地,2011年被列入中國第二批新能源示範城市。

⑶ 為什麼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呢

一、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

敦煌位於祖國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地處甘青新三省區的交界地帶。在古代敦煌是絲綢之路上最大的交通樞紐。 從敦煌東北行,過安西,可通往中原地區;西出陽關,沿絲綢之路南道與新疆的若羌縣(鄯善)相連;西北出玉門關,沿絲綢之路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羅布泊地區;敦煌向南行經過阿克塞,翻越阿爾金山,可達格爾木。

敦煌地處河西走廓的最西端,是絲綢之路上的明珠,是文化的寶庫。河西走廊天然的地理位置(北面內蒙古高原南端的一系列山脈: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南面是祁連山,這之間是天然的長條形地理通道。)北面為沙漠,南面為青藏高原。

藏經洞內的敦煌文書

敦煌文書的流散

1907年英國斯坦因取走第一批寫卷;

1908年法國伯希和又取走一批寫卷;

1909年秋,伯希和竟將他取走的敦煌寫卷在北京展覽,羅振玉、王仁俊、蔣伯斧等學者看到大為吃驚;

1910年清政府開始押運經卷,但遭到極大破壞;

1912年日本橘瑞超、吉川小一郎竊走1000卷左右;

1914年斯坦因再次竊走一批寫卷;

1914—1915年間俄國的奧登堡多次到敦煌竊走18000卷左右;

三、敦煌學一名的提出

“敦煌學”一名則是國學大師陳寅恪於1930年首次提出來的。是年著名學者北平師范大學教授陳垣完成了《敦煌劫餘錄》一書,遂請陳寅恪先生為之作序。陳寅恪在序言中說:“一時代之學問,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自發見以來20餘年間,東起日本,西迄英法,諸國學人各就其治學范圍,先後咸有所貢獻。”

回眸百年敦煌學歷程,敦煌學研究從小到大,從零到系統,從無序到有組織、有規劃, 研究保護相得益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被動局面逐漸得到扭轉。如今,研究的重鎮與高地都在中國。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幾代學者的推動。敦煌研究院已多次舉辦敦煌學國際研討會,使敦煌學更加深入人心。也印證了季羨林先生的那句話:“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⑷ 為什麼說敦煌是中西文化的交匯之地

敦煌位於甘肅省的河西走廊之上。河西走廊是一條東西方向的狹長地帶,自古以來就是從中原通向西域的孔道。它南臨青藏高原,北界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古林沙漠,南北寬度從十幾公里到幾百公里不等,降雨量稀少,年平均降水量約五十毫米,主要依靠祁連山的雪水才形成片片綠洲,而敦煌就位於走廊的最西端。古玉門關在敦煌西北一百公里處,而陽關則在敦煌西南約二十公里處。出了玉門關和陽關,就進入了廣大的西域,在古代中原人看來就已經是異域。而敦煌以西則是蒲昌海(即羅布泊)和庫姆塔格沙漠,所以這里也是西進商旅的最後一個休憩地,或者說是迎接西域來客的前哨。

早在新石器時代(前10000~前4000),敦煌就有人類活動,以後歷代在此居住的有塞種人、烏孫人、月氏人等等。到漢代時打通了河西走廊並在此地建立了四郡:武威(今甘肅武威)、酒泉(今甘肅酒泉)、張掖(今甘肅張掖)以及敦煌(今甘肅敦煌西)。漢代時有兩條路可從中原到達西域,分為南道和北道。南道經過樓蘭(今若羌東北)、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一帶,向西到達阿拉伯半島上的條支和地中海一帶的大秦(今義大利羅馬);北道經車師前(今吐魯番)、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疏勒(今喀什),越蔥嶺到大宛、康居,直抵安息、大秦。兩條絲綢之路的走向說明西方商人要想來到中原,無論走哪條道,都必須經過敦煌,此後所設的陽關和玉門關就有扼兩道咽喉的重要作用。敦煌是絲綢古道上最大的交通樞紐,在宋代新開海外貿易之前,它是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聯結中原和西域、中亞以及歐洲的咽喉之地,當時被譽為「華戎所交一都會」。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它成為中外文化交匯之地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

關於「敦煌」的得名或解釋,東漢應劭認為:「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唐李吉甫也認為:「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而近代學者認為這是匈奴語的音譯,日本學者則認為是吐火羅語的音譯,總之說法不一。

敦煌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它所擁有的巨大石窟群及其中包涵的豐富文化藝術內容,而光緒二十六年農歷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藏經洞的發現,更是開啟了一座寶庫。由於清政府未能對其進行應有的保護,致使其中大量敦煌遺書和文物先後被英、法、日、俄等國家盜劫和破壞,分散於世界各地,對中國文化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但在客觀上也推動了東西方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它進行整理和研究,並在二十世紀形成了一門新的世界性學科——敦煌學。

敦煌石窟藝術中,到處可以看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以及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跡。比如在敦煌石室中發現了大量的梵文佛經寫本,莫高窟壁畫上的玻璃器皿出現了薩珊的藝術風格,在新發現的絲織品上也有伊朗風格的圖案,等等。

敦煌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一方面源源不斷地傳送著從中土來的絲綢、瓷器、漢文典籍等;另一方面又迎來絡繹不絕的自西域而來的使者、商人。它不斷從內地吸收傳統文化,同時又汲取西域、印度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獨具魅力的融合性文化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以唐代為例,敦煌石窟中唐代壁畫人物的風格,既有印度犍陀羅式的外形,骨子裡又滲入了中國的寫實手法,生動雄健中又有圓潤柔和的風格。敦煌壁畫、遺書中關於音樂、舞蹈的記載,既有西域、印度的特點,又有中原本土的特色。從敦煌壁畫所反映的內容來看,也有許多是有關絲路貿易以及植物、動物、珍奇物等。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豐富了各國的物質文化生活,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此外,敦煌還對中外科學技術的交流發揮了獨特的作用,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是我國西部著名的文化寶藏。

⑸ 敦煌被稱為「咽喉之地」,敦煌的重要體現在哪裡呢

敦煌是張騫出使西域後帶來的名稱,並且這個詞是少數民族的語言。敦煌這個地名也一直沿用到至今,他是位於甘肅省的酒泉市,在這里發現了大量的古代文書和文物,並且敦煌也由此出名。其實無論是從地理范圍還是周線的等級來看,敦煌都只是一個偏遠的小縣,但是他對於中國來說卻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還有我們非常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發自於敦煌,敦煌就是伴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而走向輝煌的,並且由於獨特的地理原因,不管絲綢之路有幾條,走向如何變化,敦煌是一個必須經過的地點。綜上我們也能夠明白,為什麼敦煌被稱為“咽喉之地”。

⑹ 敦煌莫高窟地理位置及重要性

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全市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占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發現砌封於隱室中滿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卷、文書,織綉和畫像等約5萬余件。文書除漢文寫本外,栗特文、佉盧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約佔六分之一。文書內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門雜文的宗教文書,文學作品、契約、賬冊、公文書函等的世俗文書。 敦煌藝術的發現,名聞中外,它對我國古代文獻的補遺和校勘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2] 石窟內部佛像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並有走廊、棧道等相連,現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鮮艷瑰麗,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色。中國五代以前的畫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形象和圖樣。據計算,這些壁畫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 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較松軟,並不適合製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塑像都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單身像和群像等多種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兩側侍立弟子、菩薩等,少則3身,多則達11身。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像力豐富、造詣極高,而且與壁畫相融映襯,相得益彰。 它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木構為土紅色,檐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檐角系鈴,隨風作響。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樓外開兩條通道,既可供就近觀賞大佛,又是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線來源。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 莫高窟內佛像
建,並改為4層。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9層造型。 莫高窟的壁畫上,處處可見漫天飛舞的美麗飛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個反彈琵琶的飛天仙女的形象。飛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釋天的神,能歌善舞。牆壁之上,飛天在無邊無際的茫茫宇宙中飄舞,有的手捧蓮蕾,直沖雲霄;有的從空中俯沖下來,勢若流星;有的穿過重樓高閣,宛如游龍;有的則隨風漫卷,悠然自得。畫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長線、舒展和諧的意趣,呈獻給人們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像世界。 艷麗的色彩,飛動的線條,在這些西北的畫師對理想天國熱烈和動情的描繪里,我們似乎感受到了他們在大漠荒原上縱騎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許正是這種激情,才孕育出壁畫中那樣張揚的想像力量吧!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請採納,謝謝!

⑺ 為何人人都嚮往敦煌沙漠中心的小綠洲何以成為世界文明之花

當高大的祁連山脈漸漸沒入荒野,河西走廊也很快失去了生機和顏色,越來越開闊的視野,卻讓人越來越疲倦。

忽然,一片金色的沙丘接棒烏黑的山巒向遠方延展,沙丘之下綠意隱現,我們知道,敦煌到了。

沙山掩映下的敦煌 (攝影 孤城)

敦煌,古時又叫 沙洲 ,這個稱呼很應景,它的確就像一葉被擱淺在茫茫沙海上的小舟,等待被發現、被書寫,等待開啟一次非比尋常的遠航。

公元前121年,這場曠日持久的等待終於得到了回應。這年春天,在河西走廊打了敗仗的匈奴人倉忙西撤,意氣風發的霍去病一路追擊到敦煌才勒住馬韁。

這是漢王朝全面反擊匈奴的標志,也是這片沙海綠洲傳奇航程的起點。十年之後,它被賦予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 盛大輝煌 ,這就是 敦煌

敦煌的地理位置 (制圖 孤城)

驅逐了匈奴,漢武帝開始迅速重建河西走廊的統治秩序,修築長城,設置關隘,部署兵力,移民屯墾……當戰火初平,民心稍定,張騫和他的使團又浩浩盪盪地從長安出發了。

這是張騫第二次以使者的身份遠赴西域,這一次他帶來了大漢王朝的威嚴,並以豐厚的禮品傳達了和平通商的意願。

一條穿越河西走廊連接西域與中原的貿易通道開始形成,既是分岔點又是交匯點的敦煌也從此活躍了起來。

通往西域的三條道路 (制圖 孤城)

西域的商旅和使團帶著駿馬、玉石、香料,經由敦煌進入河西走廊,返回時他們又滿載絲綢、茶葉和陶瓷,自敦煌步入大漠。

繁盛不息的貿易往來,讓敦煌聲名遠播,到了東漢時期這里已儼然是一座 「華戎所交」 的大都會了。

敦煌壁畫中的商旅 (莫高窟296窟)

在所有輸往西域的商品中,絲綢是最熱門的搶手貨。當這種色澤艷麗、順滑柔軟的布料越過帕米爾高原傳入西亞乃至地中海沿岸時,一路都在引發尖叫。

公元前47年的一天,羅馬共和國的終身獨裁官 凱撒 披著一身華麗麗的長袍出現在一座新修的戲院里,頓時,全場的注意力都被凱撒身上光彩奪目的服飾所吸引。見多識廣的長老告訴大家,這是絲綢,來自遙遠的東方。

絲綢,一夜之間成為羅馬貴族的新寵,甚至被視作財富和地位的象徵。在羅馬人的口口相傳中,絲是一種從樹上長出來的材料,而這種神奇的樹只有在一個叫 「賽里斯」 (意為絲國)的東方國度里才有。

貴族們的狂熱,讓絲綢的價格一路飆升。在當時的羅馬,人們要花費12兩黃金才能購得1磅絲綢(1磅 9兩)。豐厚的利潤促使一波波商隊踏上前往東方的征程,他們從世界不同的角落走來,最終都一一匯聚在敦煌。

行走在沙漠中的駝隊 (來自攝圖網)

中國的絲綢製作技術直到公元6世紀中葉才逐漸傳入西方國家,在此之前,西方世界對絲綢的渴望與需求都只能在中國得到滿足。

而除絲綢以外,中國的茶葉和瓷器,也成為在世界范圍內深受追捧的「硬通貨」。逐利的商人們前赴後繼地來到中國,他們越過雪山,穿過沙漠,跨過草原,漂過大海,一切困難與艱險都無法阻攔他們的腳步。於是一條條溝通中國與世界的道路被一代代商旅踩了出來,這些商貿通道被統一地稱為 絲綢之路

古時候,無論是東來還是西去,起程前往敦煌都是一個很慎重的決定。西行的人將離開祁連山的庇護和滋潤,東進的人也將告別天山和昆侖山下一連串首尾相接的綠洲。

所以當人們歷盡辛苦抵達敦煌,勢必要在此停靠好些時日,補充飲水和給養,為接下來的行程做足准備。

孤立無援的敦煌 (制圖 孤城)

當滯留在敦煌的商人和貨物越來越多,一部分人便乾脆不再前進,直接在敦煌的集市上做起了生意。作為絲綢之路交通樞紐的敦煌,也進一步擔起了貿易重鎮的角色。

伴隨著貿易而來的,除了各色各樣的商品,還有不同的宗教、語言、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和生產技術,敦煌成為東西方文明碰撞交融、和諧共生的樂土。

技藝精湛的畫師們把當年的生活場面以佛教故事的形式描繪在了敦煌石窟的牆壁上。今天,透過色彩斑斕的壁畫,我們仍能感受到那個遙遠時代的繁華盛景。

胡旋舞 (莫高窟220窟)

1986年3月,國學大師季羨林在《紅旗》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敦煌吐魯番學」的論文,文中寫到「世界上 歷史 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季羨林先生的結論後來也成為人們述說敦煌時反復引用的名言,敦煌作為四大文明匯流中心的 歷史 地位也已被普遍接受。然而,只有親自來走過一遭,才會真正明白,這是一個多麼頑強又多麼脆弱的文化中心。

敦煌綠洲 (攝影 孤城)

雖然敦煌從古至今都名聲在外,但它本質上仍然只是一小片被沙漠戈壁包圍的綠洲,沒有絲毫向外拓展的縱深。

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但蒸發量卻超過2500毫米,是中國最為乾旱的地帶之一。

正是在這樣的地方,敦煌,依託著徑流量並不大的 黨河 ,走過了數千年薪火不滅的歲月。

敦煌的生態環境 (制圖 孤城)

發源於祁連山的黨河原本是疏勒河的第一大支流,兩河匯聚的地方也曾經是面闊70多平方公里的哈拉諾爾湖。

然而從清朝中後期開始,人們大規模開墾濕地,引水灌溉,黨河的水量急劇減少。到1970年代,人們又在鳴沙山的西側築壩蓄水,黨河下游基本斷流。而疏勒河的境遇與黨河如出一轍,這直接導致了哈拉諾爾湖的徹底乾涸……

玉門關外的疏勒河 (攝影 孤城)

在遠古時代,黨河和疏勒河將哈拉諾爾湖灌滿後,還要向西溢出,最終注入羅布泊。

如海一般寬廣的 羅布泊 ,在湖水充盈時,成就了神秘的樓蘭古國。但其枯竭速度也一定是在朝夕之間,樓蘭才會又一聲不響地湮沒得如此乾脆。

我們在敦煌的戈壁上驅車穿梭,路邊的指示牌時常跳出「南湖」、「西湖」的字樣,可以想像,這片乾渴的土地上一定也曾湖沼連天,水波盪漾。

我瞪大了眼睛,以為馬上就會有湖泊驚現。然而,等了許久,等來的卻是一排碩大的標語: 不要讓敦煌成為第二個樓蘭

在敦煌的鳴山路上,一抬頭就能看見如瓷塑般光潔硬朗的巨大沙丘橫卧在路的盡頭,虎視眈眈地望著腳下的這片綠洲。

強勁的西風裹挾著庫木塔格的黃沙一路東進,直到遇見三危山和黑石峰的阻攔,沙子才一粒粒沉降下來,日久天長,聚以成山,這就是敦煌的地標—— 鳴沙山

敦煌鳴山路 (攝影 孤城)

來到敦煌,你一定會驚嘆,城市和沙漠會如此親近,在沙山下生活的人會如此坦然。

方圓近800平方公里的鳴沙山也只被看成了一座大型游樂場,在這里,沙漠並不讓人恐懼,你可以放下一切顧慮,跳進溫柔的沙海,恣意狂歡。

鳴沙山 (攝影 孤城)

自古就盛傳鳴沙山會發出嗚嗚的轟響,有人說如氣勢恢宏的鍾鼓管弦齊奏,也有人說像是戰場拼殺時的人喧馬嘶。可惜我們在鳴沙山用盡跌打滾滑種種招數,就是什麼都沒有聽到。

在沙漠里行走,若是平地還好,如果上坡則是走三退二,看起來並不高聳的沙丘也能讓人覺得大概要爬到地老天荒。

踩著刀片向上爬 (攝影 孤城)

鳴沙山真正神奇的地方也在這里,按理說每天有上萬名遊客在沙山的斜坡上踩來踩去,流沙不斷向下滾落,經年累月,沙山就會往前推移,並漸漸矮下去。

可鳴沙山卻可以巋然不動,並「經宿吹風,輒復如舊」,每天都能亮出如利刃般的山脊線。

鳴沙山的山脊線 (攝影 孤城)

事實上,鳴沙山並非一直固定不動,只不過它移動的速度太緩慢,讓人難以覺察。

地質工作者經過地層探查後推斷,鳴沙山的擴展曾迫使黨河向北改道,奇妙的是,沙山在吞沒黨河故道時,特意留了一小截出來,這一小截就是現在的月牙泉。

月牙泉 (攝影 孤城)

雖然月牙泉已與黨河隔離,但兩者依然通過地下水系緊密相連,所以黨河水位的下降,也使得月牙泉的水面萎縮大半。為了避免月牙泉徹底乾枯,如今人們每年都要花費巨資,通過各種手段為其補水。

很多人都喜歡坐在鳴沙山東側的山脊上,靜靜地等著太陽落下,看日月輝映的瞬間。年復一年,太陽每天都按時赴約,可如果有一天地上的月牙突然不見了,這個畫面該有多傷感……

日落時分的月牙泉 (攝影 孤城)

如果說金色的沙漠尚可親近,那麼真正讓人膽寒是黑色的戈壁。

離開敦煌市區,往西北方向行車約100公里,不知不覺間大地已被一層黑色的砂石籠罩,繼續向前深入,有一片綿延十幾公里的神秘「古城」,城中古堡林立,街道井然,但卻沒有絲毫生氣。每當風起,飛沙走石,狼嚎虎嘯,令人聞之而心悸。

黑戈壁上的魔鬼城 (攝影 孤城)

風蝕古堡 (攝影 孤城)

這片號稱「魔鬼城」的地質景觀,其實是一種 雅丹地貌 ,整齊排列的古堡實際上是遠古湖盆或河床上的沉積層。

地殼運動使這些固結程度並不高的岩層露出地表,強烈而持久的定向風順著岩層的裂隙不斷吹蝕,最終形成了這種與風向大致平行的壟崗狀殘丘。

雅丹地貌的形成機理 (制圖 孤城)

在風蝕作用較為強烈的地方,還會形成一座座孤立的雕塑,它們形態各異,飛禽走獸無所不含,就連世界上的好多著名建築也能一一找到對應。

「獅身人面像」 (攝影 孤城)

「比薩斜塔」 (攝影 孤城)

當我們即將進入魔鬼城核心「城區」時候,道路前方突然顯現兩扇巨大的「城門」,講解員說,這座門叫英雄門,因為在景區修建之前,途徑魔鬼城的路凶險莫測,進入此門便意味著生死未卜,能從門中進去,又成功走出來的人都是英雄。

「英雄門」 (攝影 孤城)

黑戈壁與魔鬼城,這是一個多麼冷酷的組合呀,它們斬釘截鐵地拒絕了一切生機,也極盡所能地恫嚇著過往的行人。

然而這一帶卻是絲綢之路西出 玉門關 ,進入吐魯番的必經之地,古時候的商旅要拿出多少勇氣來抵抗這廓然無邊的蕭瑟。

從魔鬼城歸來,再次路過玉門關時,才真正切膚地體會到什麼是「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座在漢武帝時期就已設置的關城,雖然早已湮滅無形,但考古工作者還是憑著漢簡上的蛛絲馬跡在西湖濕地旁的 小方盤城 一帶找到了一些相關的遺存。

玉門關小方盤城 (攝影 孤城)

從玉門關往南50公里,是纖細的南湖綠洲,綠洲西側的古董灘上,高高聳立著一座殘破的烽燧,學者們推斷,烽燧的附近就是「西出陽關無故人」的 陽關

陽關烽燧 (攝影 孤城)

在戈壁大漠上,守住了水源,就守住了生命通道。所以無論是陽關還是玉門關,它們都扼守在敦煌以西最重要的水源補給點上。

進出敦煌的商人、郵驛、使者,無論是走昆侖北麓,還是走天山南麓,都必須經過兩關。它們不僅護衛著河西走廊西大門的安危,同時也要負責為過往人員簽發「護照」。漢唐時期,這兩座在荒野上對峙而立的雄關一度熱鬧了數百年。

然而,所有的繁華都在公元八世紀中葉,戛然而止。

唐王朝爆發了 安史之亂 ,皇帝征調邊塞的守軍回中原勤王平叛,整個西北地區防務空虛,吐蕃[bō]勢力趁機而入,河西走廊就這樣從大唐的手中滑落。

陽關和玉門關,從此開始了漫長的等待。它們不知道為什麼,從某一天起,那些送出去的書信再也沒有得到回復,遙遠的地平線上也不再有駝隊與人群出現,那些能歌善舞的女人、叮當作響的玉石,香氣四溢的葡萄酒也都消失了蹤影……

而此時,遠在關外的士兵,因河西走廊的失陷,斷絕了與中原的聯系,當他們孤懸於西域,苦苦等待援助的時候,也只有陽關與玉門關在蒼黃的庫木塔格沙漠邊緣,靜靜地遙望著他們,是最後的呼應,也是最深的絕望。

庫木塔格沙漠 (來自攝圖網)

公元766年,吐蕃已先後攻陷了涼州、甘州和肅州(即武威、張掖和酒泉),敦煌(沙洲)淪為孤城。守城的軍民在苦苦支撐了20年後,也終因外無救援,內無糧械而議和請降。

786年,河西與隴右一帶的州縣已盡數被吐蕃攻佔,吐蕃統帥在佔領區強制推行 「蕃化」 ,要求漢人說蕃語,習蕃俗,「左衽[rèn]而服,辮發文身」。

然而,高壓政策並不能馴服民心,敦煌在陷落後,州人雖「胡服臣虜」,但每到祭祀祖先的時候,都要 「衣中國之服」 ,東向而拜,號啕大哭一場後,再把漢服脫下,偷偷藏起來。

「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來?」,蕃占區的百姓無一日不在翹首等待,這一等就是半個多世紀。

浩瀚如海的思念最終在敦煌掀起巨浪。公元848年,由張議潮率領的一支起義軍高舉 「回歸大唐」 的旗幟,趁吐蕃內亂,奪回了敦煌,隨後又以敦煌為大本營,一步步收復河西走廊。

他們管自己叫 「歸義軍」 ,以「人物風華,一同內地」的主張,恢復秩序,撫慰人心,並派出十路信使,將敦煌光復的喜訊告知朝廷。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莫高窟156窟)

851年,張議潮委託兄長奔赴長安,將河隴十一州地圖進獻給唐宣宗,以重新確立與唐朝的隸屬關系。

然而,從巔峰跌落的唐王朝再也無力恢復昔日的榮光,河西走廊雖然在名義上重新歸屬大唐,但中原皇帝已無力為經營河西提供實際的支撐,歸義軍只能憑自己的力量在強敵環伺的困境中夾縫求生。

從848年趕走吐蕃,到1036年被西夏攻滅,敦煌歸義軍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同中原建立聯系的努力。

著中原官服的歸義軍後期領袖曹議金 (榆林窟16窟)

敦煌,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 節點型城市 ,路通則盛,路阻則衰,這似乎是它躲不過去的宿命。

兩宋時期,由於西域和中原之間又隔了一個 西夏 ,河西走廊通行不暢,海上絲綢之路便逐漸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當版圖大無邊的 蒙元帝國 到來時,北方又興起了草原絲綢之路;而終於等到可以比肩漢唐的 大明王朝 時,中原政權已基本失去了經略西域的興趣,嘉靖皇帝甚至主動將國界東移,在300公里外的嘉峪關閉門自守;敦煌就這樣一步步淪為棄城……

嘉峪關,明朝中後期的西部邊界 (攝影 孤城)

無人戍守的陽關和玉門關都相繼崩塌了。它們倒向大地的時候,沒有人看見那個過程,沒有人知道是發生在白天,還是在夜晚,沒有人聽到砂礫隨風吹散的聲音,沒有人知道那天的風是往哪邊吹。

所有的華章都被封存在了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而當它們再一次為世界所知,推開序幕的卻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提及敦煌,很多人會馬上想到 莫高窟 ,而提及莫高窟也免不了說起那段傷心史。

從366年, 樂樽和尚 鑿開第一掊黃土,到1897年, 王圓籙道士 住持莫高窟,1600的多年時光里,莫高窟的興衰一直和敦煌保持同步。

轉折發生在1900年的6月22日(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這天晚上正在清掃流沙的王道士無意間透過洞窟牆壁上的一條裂縫,打開了一座裝滿了經卷的秘洞。

藏經洞中的寫經

學問不多的王道士也許無從知道這些已經封存了近900年的文物古籍有何等價值,但他依然覺得這是一件自己處理不了的大事。於是,他先是請來了本地的鄉紳征詢意見,然後又一路步行到敦煌縣衙上報給縣令,最後又趕著毛驢走了800多里路,去肅州拜見道台大人。但所有的奔走呼告最終只得來甘肅省府的一紙命令: 檢點經卷,就地保護

四處碰壁的王道士,無奈間竟斗膽給遠在京城的慈禧太後寫了一封奏摺,抱著最後的一線希望,苦苦等待。

飽受爭議的王圓籙道士

他哪裡知道,就在他推倒藏經洞秘門的那一刻, 八國聯軍 正在天津集結,准備進攻北京;兩個月後慈禧將扮作農婦逃往山西;一年以後李鴻章將在《辛丑條約》上簽字;而重掌大權的太後,也將在罪己詔上高呼:「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整整七年,沒有人理會王道士呈交的秘密,面對藏經洞里的文化寶藏,孤立無援的王圓籙也一定感到過一種說不清的沉重與困惑。

但他畢竟已經做了一個普通人所能做的一切,面對三危山下歷代住持的圓寂塔,他可以略略感到心安了。

三危山下的僧塔 (攝影 孤城)

敦煌有古經書現世的消息已經散布了出去,王道士為籌措經費連送帶賣而散佚的少量卷子也開始在坊間流傳。

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循著線索來到莫高窟,次年,法國人伯希和進入藏經洞。一前一後,莫高窟的大量經書文物被 連哄帶騙 地以極低的價格捲走。除此之外,美國、日本和俄國的考察隊也聞風而至……

保羅·伯希和在藏經洞翻檢經卷

四萬多件藏經洞遺書,大量精美的塑像,甚至連牆上的壁畫都被這些所謂的探險家割下來打包裝箱,大搖大擺地用馬車拉走。

對於莫高窟,這無疑是一次慘不忍睹的掠奪,而對於當時的整個中國,這不過是無數掠奪中最為平靜、也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個。

美國人蘭登·華爾納竊取的唐代塑像

因為文物是在王道士手中遺失的,他自然要為此承擔罵名。但,在整個國家都要對西方人奴顏婢膝的時代,我們又有什麼底氣對他傾注憤怒?

我們只能去恨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也只能把這種恨化作奮發圖強的內力,這樣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不會再遭受同樣的欺辱。

敦煌,自漢代以來就成為多民族、多文化共榮共生的前沿陣地,始鑿於魏晉時期的敦煌石窟更是秉承了這種開放包容的精神。

從王公權貴到平民百姓,不論民族,不論階層,都可以成為石窟的開鑿者和供養人,所以石窟所展現的內容也包羅萬象。

釋迦牟尼涅槃像 (莫高窟158窟)

石窟的造像和壁畫除美學和宗教價值外,還囊括了不同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歌舞、雜技、耕作、狩獵、營商、出行等 歷史 事件和生活場景。而浩如煙海的敦煌遺書,所涵蓋的范圍更加廣闊,內容也更加翔實。

這些寶貴的 歷史 遺贈是研究中古時期中國乃至整個歐亞大陸的 歷史 學、宗教學、人類學、 社會 學、語言學以及文學史、藝術史、 科技 史、民族史最難得、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樂舞反彈琵琶 (莫高窟112窟)

其實敦煌不只有莫高窟,還有西千佛洞、東千佛洞、榆林窟和五個廟石窟,它們大都地處偏遠,抵達不易,所以從明代後期就基本處於乏人問津,自生自滅的狀態。

直到莫高窟藏經洞文物在西方引起轟動,北京的學者們才後知後覺地把目光投向這片被遺忘甚久的土地。

1944年,國民政府在 社會 各界的呼籲下成立了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石窟群第一次被置於國家機構的庇護下。至此,數萬件敦煌遺書已經流落國外30餘年,世界各地的學者早已展開對敦煌文化的研究和 探索 。

固然,文化遺產被竊取令人痛心,但也許正是這樣, 敦煌學 的崛起和發展才會如此地蒼勁有力。

眾多才華橫溢的青年人不遠萬里趕到敦煌,面對殘破不堪的石窟,他們沒有沉浸在悲傷中止步不前,而是懷著極大的熱忱和緊迫的使命感在黃土崖壁上埋頭苦幹。

他們知道,與其去恨,不如努力不再落後於人,與其去爭,不如讓那份瑰寶折射出更絢爛的光彩。

都督夫人禮佛圖(段文傑臨摹) (莫高窟130窟)

關於那些已經流失的文物,讓我們欣慰的是它們至少得到了細致的保管,國外的學者和機構也在努力從不同的視角解讀它們所蘊藏的信息,並以共享的形式打開了全世界共同研究敦煌的局面。

曾經,敦煌以海納百川的姿態成為四大古文明的匯流地,所以今天敦煌學也更需要全世界的人們來參與探討。

誠如季羨林先生所說: 「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穿越河西走廊》系列連載

⑻ 敦煌是沙漠包圍的小綠洲,為何被贊譽為世界聞名匯流中心

對於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絲綢之路了,對於絲綢之路,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西漢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啟了這條兩千多年的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一大通道。而題目所提到的敦煌其實就是絲綢之路的中心地區,可見其重要性,那麼它被譽為世界文明匯流中心也就不出奇了。

敦煌,作為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補給點、交叉點、交匯點,在絲綢之路上擔任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為過路人帶來了生命的希望,也為他們跨越千山萬水進行跨國跨文明交流提供了可能。它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文明匯流中心。

⑼ 敦煌如今只是縣級市,當年漢武帝為何要在敦煌設重鎮

敦煌如今只是縣級市,當年漢武帝為何要在敦煌設重鎮?敦煌是我國甘肅省的一個縣級市,似乎並不是什麼重要的地方,其實不然。敦煌在古代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漢代,漢武帝不惜費很多人力與物力來在敦煌設重鎮,可見敦煌是一個在地緣意義上有十分重要作用的地方。所以,如果僅從經濟發展水平或者歸屬來看,敦煌可能是不重要的,但是從政治地理學來看,敦煌卻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這具體表現在敦煌在政治與國防上抵禦蠻族的作用上,以及從文化意義上來說,敦煌是中西交通的關卡,後來的敦煌莫高窟以及不少文獻就來自敦煌。

因此,敦煌如今雖然只是縣級市,當年漢武帝卻要在敦煌設重鎮,是因為敦煌有獨特的政治地理學與中西文化溝通的意義。

⑽ 敦煌為什麼成為絲路十字路口和四大文明匯聚之地

鏈接: https://pan..com/s/1LXwU67fs74R_LR8PP_bFug

提取碼: 7ru7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出發啦! 敦煌

閱讀全文

與敦煌的地理位置為什麼很重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