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西方審美觀的差異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外在表現
1、不同的法制觀念,中國人更重視用道德與禮儀來約束,通過前輩的教誨來提高自身的修養,這最大的缺點就是導致人格不能獨立,對於西方人而言覺得不應該壓制人的原欲,可以通過政治機構或組織進行約束,但道德是屬於從屬的地位。
2、為人處世也存在差異,中國人有自省的習慣,把修養身心看得非常重,但是思想非常保守,沒有創新也缺乏進取的精神,而西方人對公益事業非常熱心,通常把服務社會看做是自己應該做的事。
二、形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
從文化與地理的角度來分析,可以將世界分為兩大區域,就是東方與西方,有很多因素導致了它們之間的文化差異,具體表現如下:首先,經濟制度是一個影響很大的因素,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屬於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於愛琴海沿岸,屬於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其次,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於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盪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三、中西方文化在語言上的差異體現
1、問候語的差異,見面打招呼問候是最普通的禮儀。但是中西的問候對象、方式、內容卻是不一樣的。
2、稱謂的差異,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我們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不符合禮儀。
3、存在差異的告別語,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告別語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與病人告別的時候,中國人一般都會說早點休息,多穿衣多喝水這樣的話,表示非常關心病人,願病人早日康復。而對於西方人來講就會直接講願你早日康復或多保重之類的話。
4、交談的內容也存在差異,中國人的交談內容都是不拘一格的,想說什麼說什麼,講的話越隱私說明與對方的關系越近,西方國家卻不是這樣,即使是關系非常好的兩個人,也不會講太多隱私的事情,他們非常在意個人信息。
四、中西方審美觀差異的成因和表現
美對於每一個人來講都有各自不同的解釋,圓與直線是柏拉圖認為最美的,畫家霍加斯則覺得波動的曲線是最美的,還有的認為是線性是最美的,對於美這個詞來講,一直存有爭議,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審美觀上也有不同的看法。從原則的角度來講,中國是以善為美,這是中國人的原則,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尚善是核心內容,而西方的傳統文化則是以真為美,求真是他們的核心。就美的功能而言,重言志、重德性是中國文化形成的特色,對道德教養非常重視,對於西方來講,藝術的審美更重於道德的功能。從審美的范疇上來講,韻對於中國藝術來講是最好的審美境界,西方則以美作為最高的審美境界,因此,人類的審美感存在共同的特性,也有一定的差異性,文化圈的不同,人文地理及社會政治背景的不同,對人們的審美判斷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並且導致審美感受帶有一定的民族的差異性。
中國與西方國家雖然在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別,但是,我們也不能片面的說誰優誰劣,東方與西方兩種文化碰撞後,形成了一種相互融合與交流的發展趨勢。在近代100多年的歲月里,我們國家的一些先進分子,把西方文化的精髓引進中國,對我國的社會實踐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並且被多年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中國藝術受到西方審美觀念的影響也受到很大的啟發,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是一個時代的標志。而且,中國的審美觀念也在慢慢被西方人所接受,有很多喜歡中國文化的外國人陸續到中國來留學,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的其中一個國家,與此同時,中國文化也是一直被延續下來的唯一的一個國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受到它的包容性的原因。雖然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文化在審美觀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現在的時代是全球信息化的時代,中國與西方文化必定會有融合,我們也非常希望兩方能融合的更加完美,撞擊出更美的火花,對於東方與西方的交流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貳』 舉出一個中西方國家文化差異的例子!
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差異:
舉例,在新聞人物的報道上:
1、中國的新聞報道側重於抽象思維,注重概括性內容,忽視細節性的內容,因此形象性較差,往往帶有主觀的感情色彩。
因而報道強調鮮明的人物性格特點,一般會選取其中一個能反映報道主題的個性品質重點加以渲染,並在眾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優點是容易抓人眼球,產生閱讀興趣,但有時也會出現誇大宣傳、以偏蓋全的後果。
2、西方媒體則注重形象思維,反映客觀事物的直接影像,傳遞出豐富的信息,引導人們對新聞人物的逐步認識。因此,在西方人物報道中,新聞人物的性格特徵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更豐富、更立體。通過形象描寫,使新聞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畫表現出客觀和理性。
(2)封閉的什麼型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
1 、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
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屬於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於愛琴海沿岸,屬於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
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2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
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於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
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盪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西方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差異
『叄』 造成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造成中西方禮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環境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各國的人民有著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標准體系和價值觀。
梁啟超在有名的《勸學篇》裡面講到:「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致身心,西學應世事。」在禮儀的表現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為、語言的面上。
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西方文明它的歷史較短,而它的人民是從各個地方移民而來的,眾多不同民族和種族都融合在一起,文化的兼容性很強。他們信奉的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3)封閉的什麼型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1、預約的竅門。越高檔的飯店越需要事先預約。預約時,不僅要說清人數和時間,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煙區或視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別的日子,可以告知宴會的目地和預算。在預定時間內到達,是基本的禮貌。
2、再昂貴的休閑服,也不能隨意穿著上餐廳。
3、吃飯時穿著得體是歐美人的常識。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
4、由椅子的左側入座.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後,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後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
5、用餐時,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約一個拳頭的距離,兩腳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肆』 舉例分析論述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與作用
以下分別以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以及古希臘的開放為例,來論證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與作用。
封閉:
中國東臨大海,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青藏高原以及雲貴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礙, 給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方便的地理環境,封閉型的地理環境,農業型的經濟模式,如此的地理環境特點使得中國自成一個半封閉的、內向型的區域。使中國形成了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開放半隔絕的狀態。
由於地理環境的封閉性,加上中國發達的農業文明,中國人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不願意與外界打交道。明清兩朝基本上是奉行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致使中國很少接受外來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相對封閉性,導致了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
開放:
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希臘本土三面環海,它,只有北部與歐洲大陸相連。 古希臘土壤貧瘠,糧食不能自給,所以要與其他地區人進行交易,愛琴海參差的海岸線為船隻提供了大批港口,並且海岸線特別的長。因此,海洋成了古希臘人的生命線,他們靠駕船捕獲海生動植物和進行遠航貿易以維持生活。古希臘多山脈,河流,島嶼星羅棋布,將古希臘人分割在相對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島上,促進了希臘城邦的出現與發展及其城邦制民主的發展。
正是古希臘如此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它的開放外向,同時也造就了希臘文化的輝煌以及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民主政體。
『伍』 為什麼說中國的地理環境使中國變成一個封閉的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內向型氣質、和諧型風格和倫理型內核,這些特徵與中國地理環境關系密切。 (一)內向型氣質與地理環境 「外部封閉,內部活躍」,大漠、海洋阻隔,內部資源豐饒,無求於它國,中國人創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農業文明和典型的內向型文化氣質。 這種內向型氣質表現在很多方面。如「中國者,天下之中也」充分反映了古時中國人的全球觀;在建築文化方面,中國圍牆特別發達,傳統民居也是高牆圍合,空間封閉,通透性差;國土開發上,注重開拓陸地、內地,從不向海外開拓;精神上注重開拓人的內心世界、世俗生活和現實世界,講究實際,既不像希臘文化那樣注重開拓自然世界,也不像中東——印度文化那樣注重開拓神靈世界,更不像西方文化那樣注重開拓自然世界、宗教生活和未來世界。 (二)和諧風格與地理環境 盡管中國背靠大漠,面對大海,但疆域內部特別是中東部,沃野千里,山川秀麗,炊煙繚繞,漁歌唱晚,彷彿一個特大型的「世外桃源」,優美、恬靜、和諧。和諧逐步形成中國文化的基本風格。 和諧的文化風格使中國人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講究和諧統一、仁愛親善、和睦禮讓。中國人的哲學觀念中也滲透著「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思想。 和諧的文化風格影響著中國人的社會心理和思維方式。在古代中國,哲學家大多把建立統一和諧的理想社會作為自己的責任,統治者希望「太平盛世」,被壓迫者希望「太平世界」。 過分強調和諧與統一,反對「過」與「不及」,這些文化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落後而相對穩定的封建社會得以長期延續的原因之一。和諧的文化風格也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由於習慣和滿足於從直觀上籠統地把握事物的性質,忽視了對事物本身的深入解剖。 (三)倫理型內核與地理環境 中國文化以人為本,注重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然後由家而國,構建家國一體的「宗法」社會。一方面,臣對君盡忠,子對父盡孝,婦對夫盡順,弟對兄盡悌;另一方面。君、父、夫、兄要對作為卑者、幼者的臣、子、婦、弟關懷備至。兩者的相互配合構成了相對和諧的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式的人際關系。因此,倫理道德成為中國文化的內核,成為中國文化的最基本的特徵。相比較而言,有人稱希臘文化為「科學型文化」 ,羅馬文化為「法制型文化」 ,中國文化為「倫理型文化」 。 倫理型文化產生的思想基礎是農業社會條件下的封建宗法觀念。當我國歷史由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沒有像希臘、羅馬那樣發生奴隸主民主派推翻氏族貴族統治的過程,而是氏族首領直接轉變為奴隸主貴族。也就是說,當中國進入階級社會時,不是以奴隸制國家去取代由氏族血緣關系紐帶聯系起來的宗法社會,而是由家族走向國家,以血緣紐帶維系奴隸制度,形成一個「家國一體」的格局。這樣,我國氏族社會解體很不充分,而且氏族社會中宗法制度及其意識形態的殘余大量積淀下來。
『陸』 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性因素有哪些
1、思維模式上的異同
中國人愛站在生命的更高處思考問題,跳出現實,重視對生命的思考,在對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界之間,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的關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於邏輯思維或者理性思維;中國人屬於感性思維。而西方人更注重於從現實入手,去探索和求證問題的本源。
2、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上的異同
中國人更看重集體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國家利益,主張控制自己慾望,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浪漫英雄主義,往往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聯系在一起,富於愛國和獻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認為如果連個體利益都無法保障,更談何集體利益,正是這樣的思想認識,最終推動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
3、民主觀念上的異同
中國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權貴的賞賜。所以我們的人民總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現為民謀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認為,政出於民,一切的政權只是人民授予,讓政府來行使的一種公權力。
4、科學觀上的異同
中國人更相信先人的經驗和權威,相信古人甚至超過相信今人,迷信權威,缺乏創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視實踐和理論,富於探險精神,倡導理性思維。通過正規的學院式教育對科學成果進行普及和推廣,極大的促進了科學的發展,也最終建立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觀迥然不同
西方強調個體本位,而中國人提倡群體本位。中西方道德觀的不同,使中西方的倫理體系和道德規范具有了不同的特點:西方重契約,中國重人倫;西方重理智,中國重人情;西方倫理重於競爭,中國則偏重於中庸、和諧;西方的倫理道德是以人性惡為出發點,強調個體的道德教育,中國儒家是從人性善的觀點出發,強調個體的道德修養。
6、法制觀念上的異同
中國人主張用禮、道德來約束,通過先賢的教誨和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講究克己復禮,導致了人格的缺陷,喪失了獨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認為人的原欲是不應該被壓制的,對於社會和個人的規范,主張用「法制」,通過制度,如三權分立的組織、政治機構來約束制約,道德則處於從屬的地位。
7、為人處世上的異同
中國人內斂、自省,喜歡「每日三省吾身」,為的是合於先王之道,把修養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導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創新和開拓進取精神。西方人更熱心於公益事業,把服務社會當成自己的職責。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從地理文化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大區域。導致它們文化差異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歸納為三個方面:
1 、受經濟制度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屬於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於愛琴海沿岸,屬於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2 、受地理環境影響。
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於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盪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三、結束語
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由於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的不同而產生的,是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沉澱中約定俗成的,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我們應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居住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來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異,提高文化適應性,對於現代人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習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利於我們實現從感性到理性質的飛躍,排除東方思維負遷移的影響,進而使我們的跨文化交際更有效,更順暢。
『柒』 有關中西方職場文化的差異
中西 文化 自古存在差異, 職場 也不例外!中西職場存在的差異讓職場呈現各種各樣的形態。下面是我整理的中西方職場文化差異,以供大家閱讀。
中西方職場文化差異:對工作的理解
老外公司一般認為,聘請一個員工是來為他工作,替自己掙錢的,所以要善待員工;而中國老闆則普遍認為,“我請一個人來,拿了我的薪水,就得聽我的話,替我賣命。”這種對工作本質上的理解不同,可能會導致工作中態度不同。
中西方職場文化差異:工資期望值不論在 面試 中國公司還是外國公司的時候,往往都會問到對工資的期待值這個問題,外國人的思維是開誠布公地說,結合自己的能力,對金錢的需求,以及市場行情,而且一般會高於平均水平。但中國人在這方面就表現的非常典型中國化,總是對自己不自信。在報價時顧慮眾多,擔心公司給不起那麼高的錢,或者擔心價碼太高會搞砸這個到手的offer。
中西方職場文化差異:關於加班外國人對加班的理解是“要員工放棄自己的休假來為公司做事,這首先要取決於員工本身願不願意”,老外領導一般對此是報以感激的態度。中國老闆則大大的不同,他們覺得加班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中西方職場文化差異:關於拒絕對難以負荷或者完成的工作,會不會說No,是中國職場和外國職場很大的區別。外國人即使拒絕了老闆,通常也不會因此而遭到上司的記恨;但中國公司就不一定了,敢對老闆說不,下次,說不定就沒有下次了。
中西方職場文化差異:關於加薪加薪這個話題,在中國傳統的職場上是件非常難以啟齒的事情。這一點,老外的公司就開放多了。他們可以把加薪當做一件不帶感情色彩的事,拿到辦公桌上冷靜的討論,而中國老闆,首先他們通常不會主動加薪,再者如果你一旦開口說加薪,很可能會引起上司的反感,他會考慮:你是不是不想幹了。
中西方職場文化差異:關於工作內容一般而言,在老外的工作合同中,有一向內容叫Job Description,裡面詳細而細致的規定了你要做的所有事情,一旦工作內容超出要求,員工有權利反駁。總的來說,他們希望你專心致志做好自己的事。中國人的公司就不一樣了,老闆通常本著“為你好,公司這是在培養你”的態度,希望你承擔越多的工作越好,他們更希望擁有的是一個全才。
中西方職場文化差異的原因1 、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屬於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於愛琴海沿岸,屬於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2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於 總結 前人的 經驗 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於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盪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捌』 中西方體育文化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
1.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屬於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於愛琴海沿岸,屬於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2.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於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盪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3.受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的影響。
中國的文化思想,關鍵在於一句孔子的「謙、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在於一個「爭」字,在處理人事方面以己為先。
『玖』 中華文明重要的遺傳及特徵
摘要 中華文明的主要特徵 一、相對封閉的大陸——海岸型地理環境 秦漢以後,歷朝版圖雖時有損益,但基本趨勢是不斷拓展。 中國地理環境的總體特徵是:地域遼闊,地勢地形復雜,古今地貌穩中有變,氣候南北差異明顯,四周天然障礙大,環境惡劣。 (1)四周環境:周邊四至,東面是浩瀚大洋,北面是漫漫戈壁沙漠,西面是雪山高原,南面是崇山峻嶺。這使得中國文化在古代與世隔絕,一直獨立發展,也很容易形成夜郎自大、惟我獨尊、中國天朝天下中心論的文化自大和優越心態。 (2)地域與地勢地形:中國地域遼闊,在內部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自然地理區域,表現出不同的地理特徵,而且自然資源豐富。從地勢來看,是西高東低,高差懸殊。在這一遼闊復雜的地域中,一些主要山脈和一些主要河流往往成了不同自然地理區域的分界線,在古代基本上是先民難以逾越的地理障礙,在交通運輸上起了完全隔絕的作用。不同的自然地理區域很容易形成經濟活動的差異性,即使同是農業經濟
『拾』 中美文化差異是什麼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二個方面:
一、思維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
二、價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
1、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
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屬於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於愛琴海沿岸,屬於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
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2、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
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於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
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盪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3、受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的影響。
中國的文化思想,關鍵在於一句孔子的「謙、恭、信、敏、慧」。在於一個「爭」字,在處理人事方面以己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