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然地理指的是哪些內容,人文地理指的
自然地理指的是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地理事物。
人文地理指的是人口城市工業農業交通等地理事物。
2. 中國東西南北四部分自然地理概況和人文地理概況 總結
自然地理:北方主要指東北地區,有東北大平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四面環山,有大小興安嶺。是典型的溫帶氣候。植被主要以落葉林為主。算上華北也屬於北部,有華北平原,山脈較少,氣候是溫帶氣候。東北作物一年一熟,華北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南方是水鄉,有亞熱帶氣候和熱帶氣候,植被以闊葉林為主,作物一年兩熟甚至三熟。河流密布,丘陵山脈眾多。
南部跟東部基本差不多,主要看怎麼劃分了。
西部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沙漠戈壁眾多。植被多以耐寒的植物為主,河流較少。
人文地理:北方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包括東北華北。東北地區是我國鐵路網最為密集的地方。
東部,南部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私營經濟,外資經濟較多
西部經濟落後,發展緩慢,工業農業都不發達。 近幾年來很多傳統行業開始慢慢把生產基地轉移到中西部地區。
3. 自然地理及地質概況
一、地形、地貌
鄂爾多斯盆地位於我國西北地區東部,處於全國三大地形階梯的第二階梯之上。盆地四周被山地環繞,南為秦嶺,北是陰山,東為呂梁山,西是賀蘭山—六盤山。盆地主體由北部的沙漠高原和南部黃土高原構成,地勢總體由西北向東南降低,局部地區起伏較大;盆地北部的東勝—鹽池梁,海拔1500m左右,中部的白於山和東南部的子午嶺,海拔1500~1800m,構成盆地內部的地表分水嶺。沙漠高原上分布著庫布齊沙漠和毛烏素沙地以及剝蝕丘陵,海拔1100~1500m,地形起伏相對較小。黃土高原地區溝壑縱橫、切割強烈、地形支離破碎,海拔1000~1700m。覆蓋厚度多在100~300m。盆地周圍山地與鄂爾多斯盆地之間分布著3個較大的新生代斷陷盆地,即渭河盆地、河套盆地和銀川盆地。
鄂爾多斯盆地地貌可劃分為山地、斷陷盆地、沙漠高原和黃土高原4大地貌類型。大致以中部的白於山地表分水嶺(長城沿線)為界,鄂爾多斯盆地可分為南北兩個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觀。北部沙漠高原是盆地內最主要的地貌單元之一,面積9.82×104km2,包括摩布齊沙漠、毛烏素沙地、烏蘭布和沙漠及西部邊緣地帶,同時還包括展布於上述地貌單元之間的剝蝕基岩丘陵台地;其西北部以流動沙丘為主,東南部以固定半固定沙丘為主。南部黃土高原是盆地內面積最大的地貌單元,達14.45×104km2。斷陷盆地包括銀川平原、河套平原、土默特平原區和關中平原等,面積為5.08×104km2。鄂爾多斯盆四周的山地面積為758×104km2,山地以中山寬谷山地為主,如陰山、賀蘭山、六盤山、呂梁山,盆地內部山地包括渭北北山、黃龍山。
二、水文、氣象
鄂爾多斯盆地屬歐亞大陸東部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帶,降水少、蒸發強烈,氣溫和降水量季節 性變化大,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50~700mm。自東南向西北,年降水量遞減。南部秦嶺北坡降水量大於700mm,渭河盆地約600mm;向西北到呼和浩特—東勝—靖邊—環縣海原一線減至約400mm,烏拉特前旗、靈武、銀川、中寧一帶降至約200mm,河套西部的烏海、磴口地區約150mm。降水量年內變化大,分配極不均勻,6~9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60%~80%,愈向北該比例愈大;7~8月降水量最大,且多為暴雨。
蒸發量與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大致相反,白東南向西北遞增。多年平均蒸發量一般1000~3500mm。在晉西、陝北和隴東地區蒸發量在1500~2000mm;寧南同心、陝北靖邊和內蒙古地區蒸發量在2000~3500mm,其中西北部桌子山一帶多大於3000mm。
鄂爾多斯盆地除沙漠高原中部的內流區外,均屬黃河水系。黃河呈「幾」字形在青銅峽附近流入本區,先向北納入清水河、苦水河、都思兔河;在磴口折向東,形成寬廣的河套平原,並納入季節 性的摩林河以及源自東勝梁的毛丕拉孔溝、卜烏色太溝、思刺河、西柳溝、罕台川、吃什杭川等支溝;然後由托克托至龍門,黃河流經晉陝峽谷段,納入眾多的一級支流。龍門以下,黃河進入汾渭斷陷盆地,河床平緩開闊,先後匯合汾河、渭河等黃河的大支流後由潼關向東流出區外。區內黃河全長1722km,匯水面積374725km2。
黃河及其主要支流總體上是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的最終排泄基準面。在不同河段,河水與地下水的補排關系比較復雜。在銀北和後套平原,黃河都是一岸補給地下水,另一岸可能存在鄂爾多斯高原地下水的匯入。在銀南和前套平原,兩岸地下水均向黃河排泄,豐水期河水也可補給地下水;晉陝峽谷段,黃河主要接受兩岸地下水(主要為岩溶地下水)補給,局部地段黃河水也可補給岩溶地下水,如河曲和禹門口等河段,河水(包括水庫水)對岩溶地下水有明顯的補給作用,傍河水源地的可采資源量中河水補給占較大比例。
黃河支流。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橫貫關中盆地中部,長502km。其北岸支流主要有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涇河、石川河、洛河等,以涇河和洛河最大。在黃河晉陝峽谷段還發育有眾多的黃河一級支流,西側有黃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禿尾河、無定河、清澗河、延河和雲岩河等。東側有渾河、偏關河、崗漪河、湫水河、三川河、聽水河等。北部沙漠高原還分布著內流水系。
鄂爾多斯盆地北部沙漠高原區分布有眾多的湖(淖),主要分布在毛烏素沙地,區內存在各類水體1299個,水域總面積為1872km2。鄂爾多斯盆地還分布自許多著名的大泉。其中,岩溶大泉主要有盆地東緣呂梁山西麓的天橋泉、柳林泉、盆地南緣的糞泉、處女泉、袁家坡泉、溫湯泉、篩珠洞泉、東王泉;盆地西緣水溝泉、千里溝泉、拉僧廟泉、太陽泉、蒙城泉和鄭家大泉。碎屑岩裂隙水大泉主要出露在侏羅系延安組煤系燒變岩空洞中,如青草界泉、榆陽泉。
三、地質、構造
鄂爾多斯盆地位於華北地台西部,為一走向南北東緩西陡的中生代不對稱向斜盆地,四周分別被陰山、秦嶺、賀蘭山、盤山、呂梁山等山系圍限。盆地邊界為斷裂構成,北界為黃河斷裂(磴口托克托斷裂帶),西部為桌子山平涼斷裂帶,南部為渭河盆地北緣斷裂,東部為離石斷裂,鄂爾多斯盆地與山系之間發育有河套盆地(北緣)、銀川地塹(西緣)、渭河地塹(南緣)、山西地塹(東緣)。
鄂爾多斯盆地自下向上總體由太古宇-古元古界結晶片岩、中新元古界淺變質碎屑岩碳酸鹽岩及少量火山岩、寒武系-奧陶系碳酸鹽岩和少量碎屑岩、石炭系-侏羅系含煤碎屑岩系和白堊系碎屑岩及新生界鬆散堆積組成,其中寒武系奧陶系碳酸鹽岩、白堊系碎屑岩和第四系黃土砂層為鄂爾多斯盆地的主要含水岩系。
盆地基底由太古宇-古元古界結晶片岩和中新元古界淺變質沉積火山岩組成,主要出露於盆地周邊造山帶和構造隆起區,盆地內部深埋於地下。
盆地本部由伊盟隆起、伊陝斜坡、天環坳陷三部分組成,具有整體上升或沉降、斜坡平緩、構造簡單微弱、地層水平、接觸關系平和的構造特點。伊盟隆起,北以黃河斷裂與河套斷陷相隔,南與伊陝斜坡、天環坳陷相接,西與西緣逆沖帶為鄰,東連晉西撓褶帶。伊盟隆起從古生代開始就常以陸地面貌出現,並與中央古陸時分時合,共同影響著鄂爾多斯盆地的演化與發展,控制著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的沉積。其基底起伏較大、埋深小。蓋層主要為下古生界及中生界,厚度一般小於千米,頂部僅數百米,甚至局部裸露變質岩。蓋層由南向北超覆、減薄甚至尖滅,北部缺失下古生界,隆起中部為三疊系和侏羅系。天環向斜位於盆地西部呈南北向帶狀展布。西以磴口-平涼斷裂與四緣逆沖帶相鄰,東與伊陝斜坡過渡,北抵伊盟隆起,南達渭北斷褶帶.天環向斜在古生代表現為西傾斜坡,晚三疊世開始坳陷,侏羅紀—早白堊世坳陷繼續發展,並向東偏移。晚白堊世—新生代受西部的擠壓使下白堊統形成現今西翼陡、東翼緩,軸部相對平坦,北部未封閉,地層保存較全的不對稱向斜構造。伊陝斜坡又稱陝北斜坡,位於盆地中東部早南北向矩形,介於伊盟隆起以南、渭北斷褶帶以北、晉西撓褶帶以西,向西過渡為天環坳陷。北部與伊盟隆起呈北北東向交接,交接處形成紅海子凹陷。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早期,該區一度為隆起區,晚寒武世、早中奧陶世接受海相碳酸鹽岩沉積。晚古生代到中生代該區沉降,接受陸相沉積。中生代早白堊世,燕山運動導致山西地塊上隆將盆地東部掀起,轉變成一個向西傾的平緩單斜,區域構造也從北高南低轉為東高西低,陝北斜坡開始形成,早白堊世之後到第四紀逐漸定型成現今的構造形態。
盆地周邊構造帶。西緣沖斷帶位於賀蘭山-六盤山褶皺帶以東,天環坳陷以西,北起內蒙古磴口,南抵陝西寶雞一帶,長約600km,東西寬30~80km。構造帶處於我國北方東部構造域和西部構造域的交接部位,相對於盆地內部是一個構造活躍區域。西緣沖斷帶具沿走向分段、沿傾斜方向分帶的特徵。渭北斷褶帶,位於鄂爾多斯盆地南緣,兩起千陽與天環坳陷相連,東經永壽、銅川、黃龍至宜川,北與陝北斜坡毗鄰,東與晉西撓褶相接,南沿渭北北山及萬斛山山前斷裂與渭河斷陷緊鄰,呈向南弧形突出的北東向帶狀延伸。在中新元古代至古生代為一南傾斜坡,至中生代燕山期形成隆起,新生代渭河盆地斷陷下沉,渭北呈一微向南東傾斜的階梯狀斜坡,斷裂活動將該區切割成斷階及小型地塹和地壘。晉西撓褶帶東以離石大斷裂與呂梁隆起相隔,向西過渡為陝北斜坡,北起准格爾南至寧鄉。在中新元古代-古生代處於相對隆起狀態,僅在中晚寒武世、早奧陶世、晚石炭世及早二疊世有較薄的沉積。晚侏羅世升起與華北地台分離,燕山運動使呂梁山上升並向西推擠,加之基底斷裂的影響,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的以短軸背斜為特徵的褶皺帶,成為鄂爾多斯盆地東部邊緣。
4. 人文地理概況包括哪些內容
人口的增長,遷移與合理容量,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 具體案例:德國移民 歐洲農業模式 中國可持續發展15年概略 徽州文化等
5. 中國自然地理概況
山地多 耕地少 資源豐富 人均資源佔有少
6. 自然地理概況
一、地形地貌
「阿勒泰」是蒙古語,意為「金山」,因山中蘊藏豐富的金礦資源而得名。阿勒泰72條溝,溝溝有黃金。阿勒泰在古代是我國少數民族的牧居地。
阿勒泰地區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北部有宏偉的阿爾泰山,西南部為薩吾爾山,南部是准噶爾盆地,西部比較開闊,呈喇叭口形。
阿勒泰地區總的地貌特徵是: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從北部阿爾泰山脊線到南部丘陵平原層層下降,具有明顯的階梯狀地形特點。
全地區山區占總面積的32%,丘陵河谷平原佔22%,戈壁荒漠佔46%。最高海拔4374米(友誼峰),最低海拔317米(富蘊縣三個泉窪地)。高山、冰川、山前平原、盆地、沙漠等構成了本區復雜而獨特的地貌景觀。
阿勒泰地區山地主要包括阿爾泰山地和薩吾爾山地。盆地及谷地主要包括准噶爾盆地北部及東部、木乎爾台山間盆地和薩吾爾山谷地。平原主要有:阿爾泰山山前沖積洪積傾斜平原、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中游沖積平原、烏倫古河以南剝蝕平原。阿勒泰地區發育有古爾班通古特和額爾齊斯河谷兩大沙漠,分布在南部的准噶爾盆地及西部的阿爾泰與薩吾爾山之間的額爾齊斯河谷一帶,總面積8371平方千米,約佔地區總面積的7.11%。
二、氣候特點
阿勒泰地區所處位置緯度較高,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寒冷氣候,除薩吾爾山區和阿爾泰山區屬溫帶山地氣候外,其餘地區均屬典型的溫帶荒漠草原氣候。其特點是春旱多風,夏短酷熱,冬長嚴寒,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全年多季風。年均氣溫0.7℃~4.9℃,極端最低溫度 47.7℃,極端最高溫度42.2℃。年平均降水量139.3~268.4mm,年蒸發量1397.3~2140.4mm,全年實際日照時數2870~3180小時,無霜期123~152天。
從全球風帶和大氣環流形勢看,阿勒泰地區處於西風帶。冬季,北冰洋氣團控制時間長;夏季,溫暖氣團活躍期短。阿勒泰地區地處歐亞大陸腹地,遠離海洋,水氣來源少。
阿勒泰地區的夏季高空處於西伯利亞低壓槽。在低壓槽的底部,常受分裂小槽影響,並在南支鋒區低壓槽南來的配合下,以及受南部地面大陸熱低壓相應相北發展的影響,促使該地區夏季多雷暴、冰雹、驟雨等陣型大氣出現。阿勒泰地區中南部平原四季分明,冬長,夏短;淺山丘陵以上至冰川積雪以下無明顯四季之分,只有冷暖兩季之別。
阿勒泰地區,春季升溫快,乾旱多風,溫度不穩定,晝暖夜涼,晝夜正常與異常氣溫變化懸殊。夏季,山區涼爽,無穩定明顯大於20℃的氣溫。春夏之交,平原溫暖乾燥、多陣雨,除烏倫古河以南沙漠地區外,其他地區很少有炎熱酷暑天氣。
秋季,多晴朗天氣,降溫急劇,山區7月底即有初霜出現,平原地區9月中旬也有初霜出現;9月底、10月初,初雪日出現,9月下旬至11月由阿爾泰山區向南至河谷平原先後土地結凍。冬季,漫長嚴寒,多大風和寒潮天氣。阿爾泰山區南麓,向南至薩吾爾山區和福海縣一帶,從10~12月上旬,先後形成積雪,河流、湖沼結冰封凍。
日照。阿勒泰地區的實際日照數為2743~3158小時,5~8月,農作物生長旺季各月的累年平均日照時數均超過300小時。4~9月,農作物生長季節各月的累年平均日照時數和達1630~1920小時。
光能。阿勒泰地區光能資源十分豐富。境域雖然緯度偏高,太陽高度角低,單位時間獲得的輻射量少,但由於陰雨天氣少,大氣透明度好,太陽輻射能量較高。丘陵、平原地區全面總輻射量躲在13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
氣溫。阿勒泰地區地形復雜,氣溫隨地勢呈帶狀分布,山地、平原、盆地、沙漠氣溫具有很大的差異性。
無霜期。阿勒泰地區的無霜期短,頂山年平均為136.5天,阿勒泰年平均為153.5天,薩吾爾山北坡年均150天以上。
降水量。阿勒泰地區的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山區多,平原、丘陵少,准噶爾盆地更少,地區性差異性大。阿爾泰山區是境內最大的降水帶,森塔斯年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最多年份約700毫米,最少年份為620毫米。布爾津縣北部山區年均降水量達1065.4毫米。薩吾爾山區的年均降水量200毫米。平原、丘陵的年均降水量120~170毫米,最少年份為60毫米。
降雪量。阿爾泰山的森塔斯年均降雪天數為92天,吉木乃縣為48天,福海縣為29天,其他各地約35天。阿爾泰山區,年均降雪量為260毫米,佔全年降水總量的40%。吉木乃縣和近山丘陵區年平均降雪量為50~70毫米,佔全年降水總量的24%~31%。
蒸發量。阿勒泰地區除阿爾泰山和薩吾爾山區外,其他地區均為半乾旱、乾旱區,自然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平原地區、薩吾爾山山前地帶累年平均蒸發量為1475.5毫米。烏倫古湖、額爾齊斯河和布爾津河相鄰地區,其年均蒸發量相對較小。
三、自然資源概況
阿勒泰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主要包括土地、林地、牧草地資源等(表5-1)。
土地資源。2010年農用地面積14519.36萬畝,建設用地面積497.92萬畝,未利用地面積2639.15萬畝。截至2010年末,阿勒泰地區共有耕地375.16萬畝,其中地方304.49萬畝,佔比81.16%;兵團農十師70.67萬畝。
林地資源。2010年阿勒泰地區有林地面積2341萬畝,其中山區林地980萬畝,佔比近42%。森林覆蓋率13.2%。
牧草地資源。2010年阿勒泰地區牧草地面積12661.69萬畝,其中可利用面積10859萬畝,佔比86%。
礦產資源、旅遊資源等在第六章中詳述。
表5-1 2010年阿勒泰地區主要自然資源
資料來源:阿勒泰地區統計局,阿勒泰地區統計年鑒(2011)。
7. 自然地理的概述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層,即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區間內的一個特殊圈層。它是在太陽輻射能、地球內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層的特徵要復雜得多。在這里各種固體、液體、氣體狀態的物質同時穩定地存在並且相互滲透。只有在地球的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產生和繁衍的條件,並成為生物圈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因素。人類出現後,又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環境。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隨著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廣泛,但主要還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徵、結構、成因、動態和發展規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彼此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化的動態過程;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研究各個區域的部門自然地理和綜合自然地理特徵,並進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為區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研究受人類干擾、控制的人為環境的變化特點、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利用的途徑和整治措施。
8. 如何描述一個區域自然地理概況
從它的:地理位置、自然氣候、地質地貌、主要的生物種類、主產什麼農作物、主要的礦產資源或者其他獨有的資源,這些方面進行描述。
比如:四川,位於中國西南腹地,地處長江上游,佔地面積達到48萬平方公里,盆地地形,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川最低海拔300-700米,最高海拔4000-4500米,是最典型的盆地地形。
四川是全國的農產品供應大省,是國家最大的糧、油、豬生產基地之一。產作物油菜籽、甘蔗、茶葉、毛竹等作物。同時,四川礦產資源豐富且種類比較齊全,能源、黑色、有色、稀有、貴金屬等均有分布。
四川還是國寶熊貓的棲息地,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擁有豐富的植被種類,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著名的卧龍熊貓基地就位於四川。
同時四川的是我國的氣象災害多發地之一,發生頻率高,范圍大,主要是乾旱,暴雨、洪澇和低溫等也經常發生。同時地殼活動比較頻繁,是近現代地震多發區之一。
不是很嚴謹,也不是特別全面,僅供參考。其實描述的語句盡量簡單,易於閱讀。
9. 描述一地的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哪些方面
自然環境一般的包括這些方面:
1、地形地勢;2、氣候,這里包括降水和氣溫;3、河流;4、土壤;5、資源。
你要描述自然環境的特徵就分類別把這些方面的特點說清楚就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