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學好初一地理
先講了什麼叫地理
第一單元 地球
第一課講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這個看看書就行,知道就可以了,知道人們認識地球的幾個重要過程,形狀的大小搞清楚,5頁的圖1.2背會。
第二課 在地球儀上認識經緯網 這個很重要,這個學不好,以後就費盡
經線和緯線的概念弄懂就行,7頁的圖1.3 1.4背會。經度和緯度,要能在圖上,認出是多少度,北緯,南緯,東經,西經用什麼字母表示,最大是什麼。圖1.5一定要背會,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概念和中,高,低緯度要清楚。1.6 1.7 1.8都得背。經緯網 看看就行。
第三課地球的自轉 背背概念就行,但11頁的圖1.13一定要背下來。
第三課地球的公轉 背背概念就行,但16,17頁的圖1.17和1.19必須背會。
第二單元 地圖
第一課 方向,比例尺搞懂就行,23頁下面的圖背會
第二課 地形圖的判讀 記概念,記住那6個地形就OK了
第三單元海洋和陸地
第一課 海陸的分布,記那8個球,會畫大洲輪廓圖,知道洲和洲的分界線,知道四大洋的面積
第二課 海陸的面貌 還是記概念,記38頁下面的圖,和39頁中間的圖和35頁圖3.4
第三課,還是背概念,和42頁的下面那4幅圖, 和43頁的板塊圖這個經常考,火山和地震帶背背,記44也的圖3.15
就這些,4單元不考,其餘的都不考,記住這些,要背的一定要背,記住這句話,一定能考好!
祝你考個好成績!
2. 七年級上冊地理怎麼期末復習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
2、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學家麥哲倫環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現象、麥哲倫環球航行、地球的衛星照片。觀察月食的陰影區,其邊緣呈 圓弧 (圓弧、直線),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狀可能為 圓形。
二、地球儀
1、定義: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特點: 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4、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麼區別?
①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並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於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顏色、符號和文字等)
②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③地球儀比地球大大縮小了。
5、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軸。
6、地球儀的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軸。
三、經緯線
1、緯線:在地球儀上,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①所有的緯線都是圓,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
②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③赤道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2、經線: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①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經緯線。
3、地軸:地球的自轉軸。(與經緯線一樣,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實存在的)
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北極:地軸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4、經、緯度:為了區別各條經線和緯線,人們為經緯線標明了度數,分別叫經度和緯度。
①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相同緯度的緯線用南S、北N來區分)
②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③本初子午線是東西經的分界線。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國際日期變更線)
④經、緯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緯度:以赤道為中心,往南北兩極逐漸增大,值90度,在南北極。
經度:自西向東,度數逐漸增大的是東經,度數減小的是西經。值180度。
5、國際上習慣把20°W和16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赤道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6、低、中、高緯度的劃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經緯網
1、定義:是地球儀或地圖上由經線和緯線交織成的網。
2、在地球儀或地圖上,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個地點的位置。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1、定義:地球繞著地軸不停的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2、自轉方向: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4小時,即一天。
3、產生的現象:①時差(不同經度的地方出現時間的差異); ②晝夜更替
4、時差: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時間不同,東邊的時刻總比西邊早。
已知經度求時區數經度除以15,再四捨五入。(東早西遲,東加西減)
區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北京時間以東八區(120°E地方時)為標准時間。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准時。
5、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6、地球上產生晝夜有兩個基本條件:①太陽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
晝夜的產生與地球是否運動沒有關系,但如果沒有地球的自轉,就沒有晝夜的更替現象。
在同一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白晝,叫晝半球;沒有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轉及四季變化
1、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著太陽不停的公轉。
2、方向:地球公轉的方向與自轉方向一致,自西向東。
3、時間:一年。
4、產生現象:①晝夜長短;②四季變化
5、公轉軌道面:橢圓的
6、公轉示意圖: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
7、地球在公轉時,有兩個突出特點:①地軸始終是傾斜的,並與公轉軌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夾角;②地軸的傾斜方向不變,北極總指向北極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陽照射的情況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節 相反。
三、五帶的劃分
1、依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就越多
2、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3、7月份有節氣:小署和大署,最熱;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這種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相結合來劃分的。
5、同一時間,緯度不同,受太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冷熱會有差別。
6、極圈:66.5度; 回歸線: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後)、夏至(6月22日前後)、秋分(9月23日前後)、冬至(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分別位於在赤道、北回歸線、赤道、南回歸線。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陽高度 ,白晝時間最長;冬季 太陽高度最低,黑夜時間最長。
9、熱帶 終年炎熱,溫帶 四季分明,寒帶 終年寒冷。
第三節 地圖
一、地圖的基本要素
1、地圖是日常生活、生產以及我們學習地理所必須的重要工具。
地圖有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換。注意轉換時單位換算。
二、地圖上的方向:①經緯網定方向;②指向標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網來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讀圖:面對地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三、圖例和注記
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符號叫 圖例,說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數學符號叫 注記。
幫助我們區分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徵。常用的圖例符號有統一規定。
四、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
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2、等高線: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
3、等深線: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
4、從等高線或等深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形態也不一樣。
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地圖的種類很多,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不同的地圖能夠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據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才能及時、准確地獲得有用的信息。
2、地圖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內容詳略程度也不一樣。
其他知識點: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從哪邊上山最省力,為什麼?
等高線密集——陡坡,等高線稀疏——緩坡。從B處上山省力。
2)總結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的特徵,並寫在書上。 山頂用 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彎曲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彎曲
鞍部:兩關閉合曲線之間
陡崖:等高線重疊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徵:世界上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片陸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陸地面積為29%。
71% + 29% = 5.1億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連成一片,陸地則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大大小小的陸地。
4、無論怎樣劃分,地球的任意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5、哥倫布(義大利探險家)——發現美洲大陸
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蘇聯)。
七大洲
1、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陸與他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
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亞歐大陸、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格棱蘭島、台灣島、海南島)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突出的部分(山東半島、印度半島)
3、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的島嶼:格棱蘭島(丹麥)
4、七大洲的形狀都是三角形
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5、觀察地圖可知,北半球的陸地比南半球的面積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
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大洋邊緣臨近大陸的部分。(黃海、東海、阿拉伯海)
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的水道。(馬六甲海峽、渤海海峽)
其他問題:
1、東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東半球的是:亞洲、歐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亞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過的大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經度最多的洲:南極洲 緯度的洲:南極洲
跨寒、溫、熱三帶的大洲:亞洲、北美洲
即跨東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亞洲、大洋洲
5、臨三大洋的大洲:
亞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極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歐洲臨兩個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臨的大洲:亞洲、歐洲、北美洲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1、地球表面海陸是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的。
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滄海桑田)
① 喜馬拉雅山:幾千萬年前是一片海洋,後來受到強大的擠壓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為今天的雄偉山脈。 這就是地殼運動。
② 東海海域海底:地殼下沉,人類活動遺跡被淹沒。
2、大陸漂移學說:德國科學家 魏格納
內容: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海洋。後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的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3、板塊構造學說:
① 是由大陸漂移學說發展而來的。板塊運動引起了大陸的漂移。
② 六大板塊的名稱: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③ 內容:由岩石組成的地球表面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兩大火山、地震帶名稱: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和 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4、板塊相對運動,發生碰撞擠壓,撞擊成山脈(喜馬拉雅山)
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納在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過程中,發揚了善於觀察、勇於實踐、不畏犧牲的科學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
7、地球內部分成三部分:地殼、地幔、地核,板塊指的是地殼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塊一塊的區域。
8、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 板塊運動 引起的。測量表明,位於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 縮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 紅海 在 不斷擴張。
三、五帶的劃分
1、依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就越多
2、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3、7月份有節氣:小署和大署,最熱;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這種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相結合來劃分的。
5、同一時間,緯度不同,受太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冷熱會有差別。
6、極圈:66.5度; 回歸線: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後)、夏至(6月22日前後)、秋分(9月23日前後)、冬至(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分別位於在赤道、北回歸線、赤道、南回歸線。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陽高度 ,白晝時間最長;冬季 太陽高度最低,黑夜時間最長。
9、熱帶 終年炎熱,溫帶 四季分明,寒帶 終年寒冷。
第三節 地圖
一、地圖的基本要素
1、地圖是日常生活、生產以及我們學習地理所必須的重要工具。
地圖有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換。注意轉換時單位換算。
二、地圖上的方向:①經緯網定方向;②指向標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網來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讀圖:面對地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三、圖例和注記
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符號叫 圖例,說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數學符號叫 注記。
幫助我們區分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徵。常用的圖例符號有統一規定。
四、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
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2、等高線: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
3、等深線: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
4、從等高線或等深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形態也不一樣。
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地圖的種類很多,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不同的地圖能夠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據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才能及時、准確地獲得有用的信息。
2、地圖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內容詳略程度也不一樣。
其他知識點: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從哪邊上山最省力,為什麼?
等高線密集——陡坡,等高線稀疏——緩坡。從B處上山省力。
2)總結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的特徵,並寫在書上。 山頂用 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彎曲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彎曲
鞍部:兩關閉合曲線之間
陡崖:等高線重疊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徵:世界上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片陸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陸地面積為29%。
71% + 29% = 5.1億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連成一片,陸地則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大大小小的陸地。
4、無論怎樣劃分,地球的任意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5、哥倫布(義大利探險家)——發現美洲大陸
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蘇聯)。
七大洲
1、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陸與他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
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亞歐大陸、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格棱蘭島、台灣島、海南島)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突出的部分(山東半島、印度半島)
3、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的島嶼:格棱蘭島(丹麥)
4、七大洲的形狀都是三角形
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5、觀察地圖可知,北半球的陸地比南半球的面積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
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大洋邊緣臨近大陸的部分。(黃海、東海、阿拉伯海)
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的水道。(馬六甲海峽、渤海海峽)
其他問題:
1、東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東半球的是:亞洲、歐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亞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過的大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經度最多的洲:南極洲 緯度的洲:南極洲
跨寒、溫、熱三帶的大洲:亞洲、北美洲
即跨東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亞洲、大洋洲
5、臨三大洋的大洲:
亞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極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歐洲臨兩個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臨的大洲:亞洲、歐洲、北美洲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1、地球表面海陸是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的。
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滄海桑田)
① 喜馬拉雅山:幾千萬年前是一片海洋,後來受到強大的擠壓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為今天的雄偉山脈。 這就是地殼運動。
② 東海海域海底:地殼下沉,人類活動遺跡被淹沒。
2、大陸漂移學說:德國科學家 魏格納
內容: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海洋。後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的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3、板塊構造學說:
① 是由大陸漂移學說發展而來的。板塊運動引起了大陸的漂移。
② 六大板塊的名稱: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③ 內容:由岩石組成的地球表面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兩大火山、地震帶名稱: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和 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4、板塊相對運動,發生碰撞擠壓,撞擊成山脈(喜馬拉雅山)
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納在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過程中,發揚了善於觀察、勇於實踐、不畏犧牲的科學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
7、地球內部分成三部分:地殼、地幔、地核,板塊指的是地殼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塊一塊的區域。
8、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 板塊運動 引起的。測量表明,位於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 縮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 紅海 在 不斷擴張。
13、填圖: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稱、大洲間的界線。P29
14、填出地球公轉各位置的太陽直射的緯線、時間、節氣、晝夜長短等情況。P11
15、寫出圖中各點的經緯度、所處半球、溫度帶。
16、判斷經緯網圖中,A、B、C三點的相對方向;判斷有指向標的圖中,公路的延伸方向,養雞場在村莊的什麼方向。
17、填出六大板塊的名稱,並說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紅海擴大、地中海縮小、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並不斷升高的原因。P39
18、在圖中填出五帶的名稱、分界線的名稱和緯度, 熱帶、寒帶有什麼特殊現象。P12
19、判斷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稱、小河流水方向;甲、乙兩山頂的海拔和相對高度、E點海拔、那條小河流速快、E、F兩條上山路線哪個更省力。
20、讀圖識地圖。比例尺大的地圖,表示的范圍小,表示的內容詳細;比例尺小的地圖,表示的范圍大。P19
3. 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提綱
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提綱(星球版)
第一單元 地球
第一課 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1. 人類對地球的認識:①我國周代「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蓋天說
②我國東漢張衡提出的「渾天說」,認為「天之包地,如殼之裹黃」
③1522年,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成功;
④1961年,蘇聯宇宙員加加林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親眼目睹地球是個球體的人。
2. 地球真正的形狀:赤道略鼓兩極稍扁的不規則球體。
3.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第二課 在地球儀上認識經緯網
1. ①北極——地軸北端與地球表面的交點;②南極——地軸南端與地球表面的交點;③地軸——假想的地球旋轉軸;④赤道——地球表面與南、北極點距離相等且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
2. 經線與緯線:在地球儀上,與赤道平行的圓叫做緯線。連接南、北兩極並與赤道垂直的半圓叫做經線,也稱子午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在地球儀上經緯線可以畫無數條。
3. 北緯:N;南緯S;東經:E;西經:W。
4. 赤道是劃分緯度的起點,定為0°緯線;國際上規定,以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的經線為0°經線,也稱本初子午線。
5. 緯度:北半球:0°至90°N,南半球:0°至90°S。
經度:東半球:0°往東至180°,西半球:0°往西至180°。
6. 赤道把地球劃分為南、北兩半球。國際上習慣用20°W和東經160°E組成的經線圈把地球劃分為東、西兩半球。
經度劃分與東西半球劃分示意圖:
說明:經度小於20°的西經在東半球,經度小於160°的東經也在東半球;其餘的都在西半球。(小小在東,大大在西)
7. 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8.普通經緯網的判讀:
第三課 地球的自轉
1. 地球繞著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呈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自轉的周期是24小時,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天。
2. 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地球是個不透明的球體。晝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轉。
3. 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地方時。
第四課 地球的公轉
1. 地球自轉的同時還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西向東的,周期為一年,約為
365天。
2. 地球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
3.關於二分二至日:
(1)回歸線:太陽直射點在南北緯23.5°之間有規律地往返運動,所以稱這兩條緯線為回歸線。23.5°N叫北回歸線,23.5°S叫南回歸線,一年有一次直射,而它們之間的地區一年有兩次直射,它們之外地區沒有太陽直射。
(2)3月1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之後,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北半球晝變長;6月1日前後,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之後,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北半球晝變短,但依然晝長夜短;9月1日前後,太陽又一次直射赤道,全球又一次晝夜平分。之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向南移動,北半球晝繼續變短;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之後,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北半球晝變長,但依然晝短夜長;直到次年春分,太陽直射點再次回到赤道,全球再次晝夜平分。南半球與北半球晝夜長短情況、出現極晝極夜情況、季節都相反。
(3)北半球的人們通常將3、4、5月作為春季,6、7、8月作為夏季,9、10、11月作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為冬季。4. 人們根據不同緯度,將地球劃分為五帶(北寒帶、南寒帶、北溫帶、南溫帶、熱帶)。熱帶地面獲得的光熱最多,有太陽直射現象;溫帶地面獲得的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四季變化比較明顯;寒帶地面獲得的熱量很少有極晝、極夜現象。
5. 北半球夏季,大部分地區日出早,日落晚,冬季正好相反。
6.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四季變化、地球五帶的形成。
第二單元 地圖
第一課 地圖的基本要素
1. 地圖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2. 地圖上判定方向的方法有三種:①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②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用指向標來確定方向。③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用經緯網來確定方向。
3. 比例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單位要統一) 。
4. 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實際范圍不同,當圖幅大小相同時,比例尺越大,地圖表示的實際范圍越小,表示的內容越詳細。
第二課 地圖的判讀
1. 海拔是一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2. 地球表面各種各樣的形態,總稱地形。常見的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3. 在地圖上,將海拔相同各點連接成的線叫做等高線,用等高線表示高低起伏的地圖叫做等高線地圖 山峰:中間高,中間低,等高線閉合。
陡崖:等高線重疊在一起。
鞍部:兩個山峰之間的低地為鞍部。
山脊:中部高,兩邊低,等高線向低處突出。
山谷:兩邊高,中間低,等高線向高處突出。
緩坡、陡坡: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
第三課 地圖的應用
地圖家族新成員:影像地圖,電子地圖等。
第三單元 海洋與陸地
第一課 海陸的分布
1. 陸地:29%,海洋:71%。三分陸地,七分海洋。無論怎麼劃分,地球上任何兩個面積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2. 地球上的陸地被海洋包圍、分隔,其中面積廣大的陸地稱為大陸,面積較小的稱為島嶼,大陸與其附近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全球陸地分為七個大洲。
3. 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大洲面積從大到小排列)
4. 亞洲與歐洲大陸連為一體,稱為亞歐大陸。
大洲之間的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亞、歐兩洲的分界線。亞非兩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直布羅陀海峽——歐、非兩洲分界線。白令海峽——亞、北美洲分界線。德雷克海峽——南美、南極洲分界線。
5.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洋面積從大到小排列)
第二課 海陸的面貌
1. 各大洲地形的主要特點:
亞洲:地形復雜多樣,中間高,四周低,以高原、山地為主。
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
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被稱為「高原大陸」。
大洋洲:地形分為三部分,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東部是大分水嶺。
南北美洲:西部是山地,往東是平原和高原。
2.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亞洲);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南美洲);
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南美洲);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
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非洲); 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亞洲)。
3. 地球最低處:地處太平洋西岸的馬里亞納海溝(-11034米);
最高處:珠穆朗瑪峰(8844.43米)。
4. 海底地形類型:大陸架、大陸坡、洋盆、海嶺、海溝。
第三課 海陸的變遷
1. 促使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力,一種來自地球內部,如地殼運動、火山運動、地震等;另一種來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風力、海浪等。
內力:地殼運動形成喜馬拉雅山脈;火山噴發形成長白山天池;火山作用形成五大連池。
外力:流水侵蝕形成的長江三峽;風力侵蝕形成的塔里木盆地的風蝕地貌。
2. 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2-3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聯合大陸);以後大陸逐漸解體、分裂,漂移到現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陸分布的格局。
3.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板塊構造學說將全球劃分為六大板塊,板塊內部相對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4. 六大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以海洋為主。
5. 板塊運動,有的地方表現為張裂,有的地方表現為擠壓。張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擠壓——形成高山、島弧鏈或海溝。
6.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下列現象:紅海不斷擴張(處在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張裂邊界)、喜馬拉雅山不斷長高(處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擠壓邊界)、地中海不斷縮小(處於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擠壓邊界)、大西洋擴張(處在美洲板塊和非洲板塊的張裂邊界)。
7. 全球90%以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在環太平洋沿岸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世界火山、地震帶主要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
第四單元 天氣與氣候
第一課 天氣與氣候
1. 天氣指一個地方的短時間的變化,它是多變的,我們常用陰晴、氣溫高度、風力大小等語言來描述天氣狀況。
2. 氣候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氣候具有穩定性,氣溫和降水是氣候的兩個基本要素,所以氣候用氣溫和降水情況來描述。
第二課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
1. 以一天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氣溫的日變化;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氣溫的年變化。氣溫變化的大小用溫差衡量,有日較差、年較差;用氣溫曲線圖來表示氣溫的變化。
2. 一天之中氣溫最高值一般出現在午後2時,氣溫最低值出現在日出前。一天中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為氣溫日較差。
3. 熱帶地區氣溫的年變化小,溫帶和寒帶氣溫的年變化大。
4. 等溫線是指在地圖上將氣溫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平滑曲線,在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相等。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溫差小。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溫差大。等溫線呈閉合狀態,中心氣溫低的地方,表示這里是低溫中心。等溫線呈閉合狀態,中心氣溫高,表示這里是高溫中心。
5. 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
緯度位置:世界氣溫從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
海陸分布: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地形因素: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
6. 在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上,等溫線的分布與緯線大致平行;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溫線更平直,這是因為南半球性質比較單一,海洋面積廣闊,而北半球海陸相間分布,導致北半球等溫線比南半球彎曲的多。
第三課 降水的分布與變化
1.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種形式,降水的季節變化用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
2. 在地圖上將降水量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線,叫做等降水量線。
3. 赤道多雨;兩極少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量多,西岸降水量少;中緯度地區,沿海地區多雨,內陸少雨。
4. 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被稱為世界「雨極」;太平洋東岸的智利阿塔卡馬沙漠,被稱為世界「干極」。
6. 測量降水量基本儀器是雨量器。降水量的單位是毫米。
第四課 世界氣候類型
1. 氣溫和降水是氣候的兩個重要因素。
2. 熱帶氣候類型:熱帶地區全年高溫,但降水量的地區差異較大,形成了四種不同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3. 溫帶氣候類型:溫帶緯度較低的亞熱帶地區,大陸東岸為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西岸為地中海氣候;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東岸為溫帶季風氣候,大陸內部為面積廣闊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緯度較高的地區則為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4. 寒帶氣候:寒帶氣候又稱極地氣候,包括冰原氣候和苔原氣候。冰原氣候分布在南極大陸和北冰洋的一些島嶼上,地面覆蓋著很厚的冰雪;苔原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邊緣地帶,苔原氣候的地面生長著苔蘚、地衣等低等植物。
5. 高原山地氣候:在中低緯度的高山高原地區,由於海拔較高,終年低溫,形成了高原山地氣候。
第五課 影響氣候的因素
1. 影響氣候的自然因素主要有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因素等。
2. 緯度因素:受地球形狀的影響,不同緯度接受太陽熱量的多少不同,導致高度緯度之間氣溫和降水存在明顯的不同。
3. 海陸因素:陸地上的水汽主要來自海洋,因此,離海洋較近且能受到海洋潤濕氣流的影響的地區,一般降水多;而遠離海洋的地區,一般降水少。另外,由於海陸熱力性質不同,吸熱與散熱的情況也不同。陸地吸熱快,散熱也快;海洋則相反。因此同緯度地帶,夏季氣溫高於海洋;冬季相反氣溫海洋高於陸地。
4. 地形因素: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情況下,海拔每增加1000米,氣溫下降約6℃。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第六課 人類活動與氣候
1. 氣候影響人類生產、生活影響很大,如水稻適宜生長在濕熱條件下,小麥適宜生長在溫涼乾爽的環境中。
2. 人類活動也對氣候產生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越來越大。一方面,人類活動可以改善局地氣候條件;另一方面,人類的某些活動,會導致氣候惡化,從而影響人類的生產與生活。
第五單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課 世界的人口
1.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目前,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長緩慢,非洲、南美洲、亞洲人口增長較快。
2. 人口分布的疏密通常用人口密度來說明。人口密度=總人口數/總面積。
3.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勻。亞洲東部、亞洲南部、歐洲、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是人口稠密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地地區,人口稀少。
4. 發達國家人口問題:人口增長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導致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等問題;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數量過多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
5. 人類必須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自然環境相協調。
第二課 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
1、世界居民主要分為黃色人種、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 歐洲、大洋洲、北美洲、亞洲西部和南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東南部、北部,美洲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中南部、大洋洲西北部、美洲。
2、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起源於西亞,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教。伊斯蘭教起源於阿拉伯半島,其教徒被稱為穆斯林。佛教創始於古印度,後傳入亞洲其他地區。在中國,藏傳佛教稱為喇嘛教。
3、宗教分布:基督教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伊斯蘭教分布在亞洲西部、東南部和非洲北部、東部;佛教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4、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這6種語言被聯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第三課 人類的居住地
1. 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成為聚落。聚落一般分為城市與鄉村兩種類型。
2. 聚落密集處: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
第六單元 地區發展與國際合作
第一課 地區發展差異
1. 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 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
3. 一個國家與鄰國(或公海)的分界線,就是國界。國界以內的領陸、內水、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4. 世界上還有30多個沒有獲得獨立的移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
5. 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國家劃分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大多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大洋洲,主要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典、挪威、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發展中國家大多分布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第二課 世界合作與國際組織
1. 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很多,例如人口和貧困問題,資源與環境問題,世界貿易的不平等問題等。
3. 「南北關系」:國家上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差異,稱為「南北差異」;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關於經濟、政治等方面問題的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4. 聯合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中國、英國、法國、美國、俄羅斯。
5. 世界貿易組織是一個永久性、全球性的經濟貿易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中國於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4. 七年級地理上冊(人教版)復習提綱
最佳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復習要點
必修模塊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三低(發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四、地域文化與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 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後—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遊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
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於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幹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五、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5. 七年級上學期地理如何快速復習==還有兩天就期末考試了,還一點兒沒背
看地理圖冊,照著地圖背。然後把書大致瀏覽一遍,挑出不會的死記硬背。但是小科還是平常背好,不建議考試前突襲
6. 如何復習地理七年級上
一、首先,不要有畏懼心理;其次,應該多看地球儀和地圖;再次,多做題,再把同類型的題歸納一下,形成體系,與此同時,在上課時要有做筆記的習慣,題記結合;最後,再在課余時間做一些典型練習題,做到學以致用.
二、多看地圖,多理解地理原理,勤動手寫(或表達),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間分布的學科,地圖可以容納無數的地理知識(或叫地理信息),學會用地圖,會使你的地理學起來很輕松;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它要求同學們必須理解地理原理,然後學會應用地理原理解決地理問題,這好比做數學題要用一定的公理和公式一樣;地理也有一定的文科的特點,要求同學們用專業術語來表達地理問題,所以平時要勤動手寫,要學習課本語言和老師的地理語言;地理試題是有一定的答題規律的,要想考出好的成績,必須總結答題規律和答題技巧.下面我展開講一些地理試題的答題技巧.
1.要有答題思想:一道好的地理試題,都可以用一定的知識、原理或技能解決它,否則,它就不是一道好題.這一思想是要告訴你,做地理試題時,不要東拉西扯,胡編亂造.
2.很多地理事物都有其影響因素,比如,影響氣候的因素;氣候的組成要素;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水土流失的形成因素;荒漠化的形成因素等,這類知識容易出問答題,我們可以用「要素分析法」來解決.第一,好好審題(用咬文嚼字的態度去審題);第二,寫出做題理論(農業的區位因素、工業的區位因素、影響氣候的因素等);第三,挑選符合題意的信息(信息從材料中來,從學過的知識中來);第四,表達(用專業術語回答;若是簡答題,分條回答;先主後次;要注意是簡述還是詳細分析等等).
3.另外,要學會不斷總結答題技巧.如果你經常對某種類型的題目很苦惱,難道你就不想想辦法解決一下嗎?可以與同學們交流對策,也可以與老師交流對策,而不是,這次錯,下次錯,以後還錯.
三、上課要認真聽講.
不要指望著上課睡覺而課下背背課本上的條條框框就想提高地理成績,那是妄想!地理原理是要理解的,你課堂上認真聽課了,真正理解了,課下就不用再費大力氣去自學了.況且很多重要的知識和原理隱含在「活動」中,課本中根本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你必須認真聽課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充足的睡眠是你提高聽課效果的重要保障.
四、課堂上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課堂任務.
老師上課設置活動都是有目的的.老師讓你在書上劃一下,你就沒有必要非把它寫下來;老師讓你必須動手用自己的語言去寫答案,你就不要只劃課本的原話;老師讓你們分組討論完成任務,你最好先不要單干;老師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任務,你最好不要與其他同學討論.總之,不要自作聰明地偷懶,對老師布置的任務大打折扣,這樣結果往往害了自己.
五、要對平時的練習題有所取捨,不要搞題海戰術.
我們平時做的地理試題,充斥著大量的怪題、舊題、偏難的試題,對同學們「毒害」很深,甚至也「毒害」了一些地理教師,我們要擦亮眼睛,看清這些地理試題的真面目!
1.很多地理資料編寫的很厚,內容總結的很多,其實是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看似給人「很專業」的印象,其實是為了增加頁數,編書人和書商的利潤就增加了.
2.很多題目中的圖、表製作十分粗劣,根本經不起科學考究.
7. 如何上好地理復習課
對學生而言,做好地理知識的復習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梳理出一個知識體系框架。因為,我們有了框架,就相當於有了對知識的宏觀認識和理解,而且在自己梳理的過程中,也能從整體上自己把握地理的知識。
第二,針對老師的復習課程和自己的知識薄弱點,做重點加強訓練。
第三,定時定量的做試題測驗,做好應考准備。
第四,最終的沖刺階段建議保持平常的復習進度,保持平常心。
8. 七年級上地理總復習
特別的 好用 你喁喁
1、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大小:半徑:6371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3、地球儀: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兩極、赤道)
4、經線:
經線特點:所有經線一樣長;經線都指示南北方向;經線是一個半圓。
經度:0°—180°;0°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0°經線以西為西經,
用字母W表示;
5、緯線:
緯線特點:緯線長短不一,赤道最長,向南北兩極逐漸縮短;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緯線是一個完整的圓。
緯度:0°—90°;0°緯線為赤道,赤道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
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緯的劃分:南北半球,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7、東西半球的劃分: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
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
8、能在地球儀上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轉:
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天(24小時);自轉中心:地軸。
地理意義:產生了晝夜更替和時間的差異。
10、地球的公轉:
公轉中心:太陽;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年;公轉軌道:橢圓。
地理意義:產生了季節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第二章:地圖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線段式、數字式
2、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
4、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5、地圖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圖,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的地圖,用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的箭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經緯網的地圖,用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6、圖例: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要記住常用的圖例)
7、注記:地圖上,用來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數字。
8、海拔(絕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等高線:在地圖上海拔高度相同點的連線。
9、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度較緩。
10、由等高線的特點判斷地形:
山頂:等高線中間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
鞍部:兩側的等高線比較高。
陡崖:多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陸面積比例:海洋71%,陸地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圖上准確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大洲之間的分界線:
亞洲、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
亞洲、非洲:蘇伊士運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北美洲:白令海峽。
4、陸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類。
5、在地形圖上能找出喜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亞馬孫平原。
6、閱讀大洲地形圖,判斷大洲的地形大勢。
7、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的邊緣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8、全球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1、天氣: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風雨、冷熱、陰晴等),天氣是短時間的,經常變化的。
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氣候是長時間的,比較穩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氣符號。
3、氣溫是指大氣的溫度,單位是℃,測定方法用溫度計。
4、一天中的氣溫有變化,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一年中的氣溫有變化,北半球陸地月平均最高氣溫是7月份,最低氣溫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氣溫日較差: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值。
氣溫年較差:一年中最熱月的平均氣溫與最冷月的平均氣溫的差值。
6、氣溫的垂直變化:同一地點,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7、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等溫線圖。
8、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
全球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同緯度海洋和陸地氣溫不一樣;
同緯度高原、山地氣溫低,平原氣溫高。
9、學會閱讀氣溫曲線圖。
10、降水:空氣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稱為降水。測定方法用雨量器,單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個地方降水的季節變化。
12、學會閱讀世界降水量分布圖。
13、世界降水的地區差異:
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少;
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14、學會閱讀降水柱狀圖。
15、世界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
17、能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第五章:世界的居民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人口密度=人口總數÷面積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區: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及美洲東部等中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區:乾旱缺水的沙漠地區,高溫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
地勢高峻、空氣稀薄的高原山區。
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會導致糧食緊缺、住房緊張、交通擁擠、上學、就業、看病難、資源緊張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5、世界三大人種:
黃種人:分布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種人:歐洲,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東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種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6、世界上的主要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
7、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蘭教:流行於亞洲西部、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
佛教:由古印度傳播到東亞和東南亞。
基督教:流行於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8、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
9、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暖濕潤、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
10、說出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聚落名稱。
9. 如何學習好七年級地理要點
初一地理10條記憶方法:
1.比喻記憶法
是指把所要記憶的地理知識與人們熟知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來完成記憶的方法。科學、准確的比喻記憶能夠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枯燥的內容趣味化、復雜的內容簡單化。例如:記憶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時,可比喻為燕子的季節遷徙。記憶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衛星數最多的行星——土星時,可以將其比作土霸王。
2.字頭記憶法
是指把一系列地理事物的字頭串聯起來來完成記憶的方法。例如:記憶九大行星距日遠近時,可以這樣記憶: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3.諧音記憶法
是指把需要記憶的地理知識通過諧音組合到一塊,然後聯想創造出一種意境的記憶方法。對於難記憶的地理知識利用諧音聯想記憶,便於想像,能極大地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和興趣性,收到「記中樂,樂中記」的藝術效果。
如黑色金屬主要包括鐵、鉻、錳等,可以採用「鐵哥們」作諧音記憶。
又如類地行星主要成分是氫、氖、氦,可以採用「勤奶孩子」作諧音記憶。
又如記憶江河年徑流總量排序時,可以這樣:「徑流巴西,俄(我)加(家)(有)美印(人)尼(你)中嗎?」。
又如記憶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時,可以這樣「氧(養)硅(閨)鋁(女),鐵(貼)鈣(給)鈉(哪)鉀(家)鎂(美)?」。
又如記憶草場資源豐富的國家時,可以這樣:俄(我)新(心)中美澳,阿蒙(門)。
又如記憶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可以這樣:美加法(深)澳阿,該出口時就出口。
4.接近聯想記憶法
是根據有些地理事物在時間上或空間上有所接近之處而建立起來的聯想記憶方法。通過接近聯想有助於我們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增強知識的凝聚力。如復習亞馬孫平原時,從同一地理空間進行聯系,想到亞馬孫河,全年水量豐富,季節變化量小;想到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區,樹種豐富,破壞嚴重,「世界肺臟」作用正在不斷減弱。又如,記憶洋流的分布規律時,在中低緯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想到北半球的反氣旋是順時針方向流動,東西風向如何就一目瞭然了。
5.類似聯想記憶法
是根據地理事物之間在性質、成因、規律等方面有類似之處而建立起來的記憶方法。通過類似聯想有助於我們發現地理事物的共性,強化記憶。如裏海與日本的面積大約都為37萬平方千米。又如溫帶季風氣候區和溫帶海洋氣候區內的自然帶均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6.對比聯想記憶法
是指根據地理事物之間具有明顯對立性特點加以聯想的記憶方法。通過對比聯想,有助於我們比較地理事物的差異性,掌握各自的特性,增強記憶。如氣旋和反氣旋是大氣中最常見的運動形式,其氣壓分布狀況、氣流狀況、天氣狀況都相反,學習時,只需精記一種即可。
7.從屬聯想記憶法
是根據地理事物之間因果、從屬、並列等關系增強知識凝聚的聯想記憶方法。通過關系聯想,引導思考、理解地理知識彼此之間的關系,使思考問題有明確的方向,感到有些地理知識多而不雜,雜而不亂,有規律可循。如因果關系:地理自轉→地轉偏向力→盛行風向→洋流的流向;從屬關系: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並列關系: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固結成岩作用。
8.聚散聯想記憶法
是指運用聚合思維對一定數量的知識通過聯想,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到一起或運用發散思維對同一地理知識,從多方面進行聯系的記憶方法。包括聚合聯想記憶法和發散聯想記憶法,互為逆過程。運用聚散聯想記憶法有助於學習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擴大思路,建立地理知識的「聯想集團」。如有關赤道的知識,可運用發散思維從下列各點進行說明。
地理上最長的緯線;
緯度最低的緯線;
距南北兩極距離相等的緯線;
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南北緯度劃分的起始線;
地轉偏向力為零的緯線;
仰望北極星仰角為零的緯線;
全年晝夜平分的緯線;
地理自轉線速度最大的緯線;
反之,運用聚合思維可以說明上述所指緯線都是赤道。
9.形象聯想記憶法
是把所需要記憶的材料同某種具體的事物、數字、字母、漢字或幾何圖形等聯系起來,藉助形象思維加以記憶。形象聯想既有利於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又有利於加深記憶。如新疆的地形特徵可與新疆的「疆」的右半部分聯系起來,「三橫」表示三山即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山:「兩田」表示兩大盆地即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又如義大利的輪廓圖像高跟靴子。
10.奇特聯想記憶法
是指利用一些離奇古怪的聯想方法,把零散的地理知識串到一塊在大腦中形成一連串物象的記憶方法。通過奇特聯想,能增強知識對我們的吸引力和刺激性,從而使需要記憶的內容深刻地烙在腦海中。如柴達木盆地中有礦區和鐵路,記憶時可編成「冷湖向東把魚打(卡),打柴(大柴旦)南去錫山(錫鐵山)下,揮汗(察爾汗)砍得格爾木,火車運送到茶卡。」
10. 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提綱 最好的
選擇題可以按這個復習:
初一地理•上期末模擬練習題(附答案)
(選擇題50分)
一、單項選擇(共50分,每小題2分)
下列各小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請將正確答案的代號填寫在題後括弧內(多選、錯選、漏選,該小題不得分)
1、下列有關地球形狀和大小敘述,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地球的形狀是一個正圓球體
B:大地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所以地球是方的
C:地球是個球體,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D:地球太大了,因此現代科技無法明確地球的形狀及大小
根據下列四則材料回答2-3小題
材料:
【材料1】:2008年第29屆夏季奧運會在北京舉行,來自美國的湯姆想了解220個參賽國的位置,他選用了「世界政區地圖」
【材料2】:北京真大啊!玲玲想知道北京在什麼位置,他選用了「北京城地圖」
【材料3】:小軍去煙台市探望同學,他選用了「煙台市地形圖」
【材料4】:蘭蘭想去「北京市動物園」參觀,她選用了「北京市動物園導游圖」
2、以上四名同學所選擇的地圖,不太恰當的是()
A:湯姆B:玲玲C:小軍D:蘭蘭
3、上面提到的4幅地圖的圖幅大小相等,那麼表示地理事物最詳細的是()
A:世界政區地圖
B:北京城地圖
C:煙台市地形圖
D:北京市動物園導游圖
4、「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所指的地點是()
A:回歸線上B:極圈上C:極點上D:赤道上5、關於經緯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A:緯度越低,緯線約長
B:經線指示東西方向
C:緯線指示南北方向
D:以赤道為界,北緯和南緯的度數分別向北南越來越小,到南北極點時,緯度為0°
6、下列城市中即位於西半球,又位於南半球的是()
A:【甲】(37°N,122°W)
B:【乙】(34°S,58°W)
C:【丙】(35°S,149°E)
D:【丁】(36°N,138°E)
7、珠穆朗瑪峰的海拔為8844.13米,與我國陸地最低處的吐魯番盆地的相對高度為8999.13米,吐魯番盆地的海拔為()
A:8843.13米B:-155米
C:8899.13米D:155米
8、下列關於等高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A:坡緩的地方等高線密集
B:陡坡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C:若等高線閉合,且數值由中心向四周遞增,則表示山丘
D:若等高線閉合,且數值由中心向四周遞減,則表示盆地
9、有「北京市的一盆凈水」美稱的水庫是()
A:密雲水庫B:官廳水庫
C:懷柔水庫D:十三陵水庫
10、地震發生時,正確的避難方法是()
A:應立即躲到堅固的傢具座椅底下B:應立即逃跑、就地避震,如:在陽台可以跳樓等C:應立即收拾貴重物品離開,避免損失過大D:應立即打電話告訴家人發生地震,然後逃跑
11、根據你對天氣和氣候的理解,分辨以下句子中描寫氣候的是()
A:今天晴間多雲
B:明天大風降溫
C:北京冬冷夏熱
D:「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12、下列屬於河港的城市為()
A:大連B:青島C:寧波D:武漢
13、公路運輸的特點是()
A:機動靈活,適應性強
B:運載量大,連續性強
C:速度快,運費高
D:受地形、天氣變化影響大
14、我國北方航運發達的河流是()
A:京杭大運河B:淮河C:黃河D:松花江
15、某海輪在海面上P點發出求救信號,下列能正確表示
圖1中P點的緯度是()
A:150°E、30°S
B:150°W、30°S
C:150°W、30°N
D:150°E、30°N
16、地圖上泰山的高度為1534米,這個高度指()
A:高度B:相對高度C:海拔高度D:一般高度
17、天氣符號「F」所示的天氣現象與下列哪句生活
用語相符()
A:「太曬了,找頂帽子。」
B:「打雷了!趕緊去收衣服!」
C:「路上滑,同學們回家當心!」
D:「好大的風啊!樹枝都被掛斷了!」
18、圖2中,表示陰天的天氣符號是()
19、電視台正在直播「家庭才藝大賽」,所有觀眾均可參與投票,最快捷的方法是()
A:寫信B:發簡訊C:傳真D:電報
20、核桃、柿子等多產於北京是的西北,西瓜多產於北京市的東南,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B:氣候C:地形D:河流
21、下列四幅圖片中,圖中有沙漠的是()
A:(北方地區圖)B:(南方地區圖)
C:(青藏地區圖)D:(西北地區圖)
22、煤炭被人們稱為「工業的糧食」你認為煤炭用途敘述,不正確的是()
A:取暖做飯
B:火車、輪船動力
C:化工產品
D:用於運載火箭發射
23、下列能源中,既屬於清潔能源有屬於可再生能源的是()
A:生物能、風能、核能
B:石油能源、地熱能、煤能源
C:海洋能、地熱能、核能
D:太陽能、水能
24、在城市實施垃圾分類回收,以下屬於可回收的一組是()
①廢舊報紙②廢鐵鍋③一次性塑料飯盒④口香糖渣⑤果皮⑥空礦泉水瓶
A:①③④B:④⑤⑥
C:②③⑤D:①②⑥
25、既是我國重要國際航空港,又是大型海港,還是重要河港的城市為()
A:哈爾濱B:武漢C:上海D:重慶
【選擇題答案:】
1、C2、C3、D4、D5、A6、B7、B
8、D9、A10、A11、C12、D13、A14、D
15、D16、C17、D18、B19、B20、B21、D
22、D23、D24、D2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