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識點總結
生命,需要我們去努力。年輕時,我們要努力鍛煉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識、掌握技能、掌握必要的社會 經驗 。讓我們鼓起勇氣,運用智慧,把握我們生命的每一分鍾,創造出一個更加精彩的人生。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高一地理 必背必考知識點 總結 ,希望可以幫到你!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識點總結1
1、自然資源:存在於自然界,在一定的時間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及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物質與能量的總稱。(必須同時具備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
自然資源的特徵:有限性、整體性、地域性、多用性、社會性
2、分類: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除礦產資源為非可再生資源外,其餘均為可再生資源。
3、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農業社會時代——人類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國的分布。
工業社會時代——對資源性產業和工業布局有決定性的影響。如大慶、鞍山等城市的發展
後工業化時代——自然資源的作用相對下降,後天性資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資源、信息網路)的地位上升。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范圍日益廣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產業布局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減小。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識點總結2
知識摘要
1.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氣的垂直分層及特徵。
2.大氣的受熱過程;全球性大氣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3.大氣運動,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4.常見的天氣系統,副熱帶高壓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伏旱。
知識結構
一、大氣的成分
1、干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氣
3、固體雜質
二、大氣圈的結構
1、對流層
2、平流層
3、高層大氣
三、大氣運動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2、水平運動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
3、水平運動原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四、大氣水平運動受力
1、水平氣壓梯度力:決定原始風向、風速
2、地轉偏向力:改變風向,不改變風速
3、摩擦力:改變風向,減小風速
五、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緯、中緯、高緯
2、季風環流
(1)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2)分布:東亞:溫帶季風氣候;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識點總結3
(1)合理布局交通網
(2)經濟意義
①有利於資源開發和物資輸出:西南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少數民族集中。南昆鐵路的修建解決了雲南磷礦和貴州煤炭的外運,促進了紅水河水能和廣西平果鋁礦的開發。
②有利於發揮鐵路對經濟輻射的作用:鐵路的輻射作用可加快對外開放,使西南區形成「沿海、沿江、沿邊」的形勢,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
有利於開發旅遊資源,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開辟旅遊熱線,使西南豐富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喀斯特地形,少數民族風情、世界 文化 遺產等),並能帶動該地區相關產業乃至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
(3)政治意義
①有利於鞏固民族團結:西南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國少數民族人中總數一半以上,僅雲南省就有20多個少數民族。南昆鐵路所經之處分布著10多個少數民族,鐵路通車為他們帶來了致富之路。
②有利於加快西南區脫貧速度:西南區是我國貧困人口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南昆鐵路通車前,全國貧困人口中1/3分布在本區,1997年南昆鐵路建成通車後,貧困人口數大幅度下降。
③有利於社會穩定;
(4)戰略意義
①有利於加快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南昆線的建設使西南區具有「三沿」的區位優勢,南連北海、湛江、欽州和防城港等港口,東西有國際鐵路、公路通往滇桂兩省眾多的過境口岸,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和邊境貿易,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促進國際區域經濟合作。
②有利於鞏固國防,保衛邊疆:南昆鐵路穿越在西南邊疆,在戰時對於鞏固國防,保衛邊疆的作用不可忽視。
公路建設
我國高速公路發展快的原因:
公路運輸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自然條件適應性強;我國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公路運輸的需求增加;國民經濟的發展,地方財政的寬裕,高速公路以較快的速度發展,高速通暢的道路為公路運輸帶來活力
布局原則:
國道:以直達運輸為主,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盡量縮短線路長度節約運營時間。
省道: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
公路大橋的區位因素:
典型地區:長江大橋;杭州灣大橋;渤海灣大橋等。
區位因素:合理布局公路網;減輕鐵路運輸壓力;加強一體化;緩解過江(海)的運輸壓力;有利於兩地人員、經濟、貿易物資的交流;有利於縮短兩地交通路線的長度,節約運輸時間;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優化投資環境;有利於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滬寧高速公路擴建和我省高速公路網建設(潤楊大橋、蘇通大橋、崇海大橋建設、新長鐵路、寧啟鐵路、南京—西安鐵路)
問題和困難:我省人多地少,佔用大量良田,拆遷量大,易引發大量社會矛盾;河流眾多,修橋量大。沿線地區噪音污染,影響村民出行。
有利條件:地形平坦,工程量小;經濟發達,建設資金充裕;沿線人口眾多,城鎮密集,經濟效益高
意義:接應上海大都市的輻射,呼應浦東開發,進一步對外開放,加快長三角城市帶的形成,加強城際聯系和協調發展,促進蘇北及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加強蘇北蘇南的聯系和協調發展,加快蘇南產業結構升級和蘇北工業化進程,縮小蘇北蘇南差距。
港口的建設(上海、紐約等)
荷蘭的鹿特丹的區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置適中,位於歐洲西部的中部。
自然區位:位於萊茵河口,河海聯運便利;港闊水深,不淤不凍;地形平坦,有利於建港口。
社會經濟因素:經濟腹地廣闊;位於第二條歐亞大陸橋的終點,連接中歐、中亞、東亞等地;以鹿特丹為依託。
如果是上海港的區位因素還需要說明不利因素:三角洲地形坡度緩,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積,影響通航。(目前泥沙淤積減少的原因是什麼?)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區位因素:
①地形有適當的坡度,以保證排水。
②地面平坦開闊,以利於跑道建設及飛機起降。
③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
④與城市有一定的距離,並有快速交通幹道相連接。
⑤跑道沿盛行風的方向修建,以利於飛機逆風起飛和降落。
⑥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的地區等。
⑦經濟發達,人流物流量大。
城市交通
布局原則:滿足人們出行的需要;節約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保護環境等
城市內部交通運輸方式:公路;高速公路;地鐵;水運;輕軌鐵路;
保持城市交通暢通 措施 :合理規劃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設立交橋;將過境幹道與城市道路分離;控制貨車進入市區;鼓勵市民乘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車發展等。
三峽工程
意義:防洪(提高荊江河段防洪標准;緩解洪水對武漢市的威脅;減輕洞庭湖淤積;大幅度減少分蓄洪造成的損失)發電(緩解華中、華東地區能源緊張狀況;變輸煤為輸電,減輕鐵路運輸的壓力;水電代替火電,環境效益十分顯著);航運;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調、水產養殖、旅遊。
環境效益:
防洪;防治血吸蟲病;有利於中下游減輕洞庭湖淤積;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質;調節局部氣候,減輕環境污
社會經濟效益:有利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有利於擴大就業;有利於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利於提高長江上游的通航能力;有利於該地區脫貧致富,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西部大開發的實施。
生態問題:
淹沒土地、耕地;加劇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誘發地質災害(地震、滑坡);對庫區不利;加重泥沙淤積;影響物種生存;增加蚊蟲孳生
對長江三角洲影響:
不利影響:長江三角洲長速減慢;長江口海岸侵蝕,海水倒灌;長江河口生態環境改變,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影響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
有利影響:
河口淤泥減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有利於改善長江水質(泥沙減少,枯水期)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背知識點必修一
★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 高一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識點
★ 高一年級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期末必備)
★ 高考地理城市專題必背知識點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 2018高中地理大題必背知識點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 高中地理必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背知識點必修一
★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 高一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識點
★ 高一年級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期末必備)
★ 高考地理城市專題必背知識點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 2018高中地理大題必背知識點
Ⅱ 地理高一知識點總結
進入高中後,很多新生有這樣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績優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這是正常心理,但是應盡快進入學習狀態。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地理高一知識點 總結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高一知識點1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 種植 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區位優勢):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1)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③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 經驗 豐富
(3)特徵:①小農經營②單產高,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①氣候:氣候溫暖濕潤②地形:平坦開闊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條件好
社會經濟因素:①地廣人稀,農場規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場廣闊,面向國際市場④機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勵扶持
4、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陸交通便利。
(4) 措施 :①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圍欄放牧,劃區輪牧③開辟水源,種植飼料④改善交通條件
5、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政策、技術、動力(能源)工農業基礎
地理高一知識點2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理解記憶]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 其它 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路化、國際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
三、[理解記憶]
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條件和地質條件)2、社會因素(人口和城市)
3、經濟因素(主導因素和決定性因素)4、技術因素(作保障)
a.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以京九鐵路為例(1、合理布局交通網,2、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3、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4、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築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2、盡量少佔農田耕地,處理好與城鎮發展的關系。
e.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築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建設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航行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為依託。
四、重要的交通運輸網[記憶]
1、鐵路網(文科要求)
五橫:
京包-包蘭隴海-蘭新線
滬杭-浙贛-湘黔-貴昆濱洲-濱南昆
七縱
京滬京九京哈京廣焦枝-枝柳寶成-成昆蘭青-青藏
2、修建鐵路的意義作用:
政治戰略意義--(1)有利於人民的交往和 文化 交流,促進民族團結;(2)有利於鞏固國防安全。
經濟意義--(1)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2)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沿線經濟發展。(3)完善交通鐵路網
四、如何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狀況:(1)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網(2)以自行車代步出行(3)禁止大貨車進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車實行單雙日行駛制
地理高一知識點3
世界各區域資源分布:
一、東亞:
1、朝鮮境內有豐富的森林、礦產資源;
2、日本國內森林資源、水利資源、漁業資源豐富;
二、東南亞:
1、礦產以錫、石油為主;
2、種植業發達:(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
(4)泰國:水稻;
三、南亞:
1、印度礦產主要以煤、鐵、錳礦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茶葉、小麥等出口;
四、中亞:
1、小麥,棉花,畜產品;
2、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分布在裏海沿岸);
五、西亞和北非:
1、石油資源豐富: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內,儲量佔世界的一半,開采量為1/4,出口量第一:
2、特產: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欖油、阿富汗紫蓋皮羊毛、伊拉克椰棗;
3、北非的鐵礦分布在利比亞、埃及與蘇丹境內,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礦產:金剛石、錫、鋼鐵、鋁,銅(尚比亞),黃金(南非)、鐵(利比亞),石油(奈及利亞)鈿礦(南非);
2、水利資源豐富:世界第二;
3、動物資源豐富:獅子,大象,猩猩;
4、生物資源豐富:可可,丁香,劍麻;
七、西歐:
1、礦產:煤(大不列顛島)、鐵(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遊資源-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森林資源(第一);
2、水力資源;
3、礦產:石油(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天然氣,煤(中西伯利亞高原、東海岸),鐵礦(東歐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有色金屬(錳銅鋁鋅);
九、北美:
1、礦產:煤(美國東北部),鐵,石油,天然氣,鋼金鋁鋅-有色金屬(美國西部);
2、森林(寒帶針葉林,溫帶闊葉林),草場,水力——美國;
3、加拿大——森林(為原料,新聞紙加工),石油,鐵,煤,鎳(佔世界80%),漁業資源豐富;
十、拉丁美洲:
1、礦產:石油(墨西哥東南沿海,委內瑞拉沿海),鐵,錳(巴西高原東部),銅(智利世界最多),銀(墨西哥安第斯山脈);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紅木,烏木);
4、經濟作物(咖啡,香蕉,甘蔗);十一、大洋洲:
1、礦產-鐵(塔斯馬尼亞島),煤(澳大利亞東部沿海);
2、稀有動物-鴨嘴獸;
十二、南極:
1、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生物,淡水;
2、生物-企鵝(鳥類),海豹,鯨,磷蝦;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豐富生物資源:北極熊,海豹;
2、礦產:煤(30億噸),石油(100-200億桶),天然氣;
地理高一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1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大總結
★ 最全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與歸納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 高一地理學習方法和技巧大全
Ⅲ 高一地理期末考試知識點總結
【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性的大氣問題:
全球變暖、臭氧層的破壞、酸雨
2.溫室氣體:能夠吸收和釋放熱紅外輻射的氣體成分。
地球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類活動排放:氯氟甲烷(HFCs)、氫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氣候變暖
自然原因:太陽活動、大氣環流、火山活動、地殼運動等
人為原因:燃燒礦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毀林
技巧1:全球變暖帶來問題:對全球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生重大影響。
(1)全球變暖會引起海平面上升,從而對沿海低地國家及地區構成直接威脅
(2)全球變暖會引起世界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技巧2:緩解全球變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
(2)採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4)植樹造林,保護植被
4.平流層臭氧量減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陽活動等自然因子的影響
人為原因:主要表現為對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消費和排放
5.平流層臭氧量減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體健康(近年來皮膚癌、白內障患者增多);(2)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技巧3:保護臭氧層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護臭氧層
(2)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
(3)積極研製新的製冷系統
6.酸雨:一般把pH小於5.6的雨水
產生原因:燃燒礦物燃料和汽車尾氣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氣體增多
技巧4:我國酸雨類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國酸雨分布:《20xx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xx年我國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趨勢。酸雨區域分布范圍基本穩定,城市主要分布在華中、西南、華東和華南地區。華中酸雨區污染最為嚴重,湖南和江西是華中酸雨區酸雨最嚴重的。
我國酸雨主要分布區是長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貴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廣東等省,占我國國土面積的30%
我國的重酸雨區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別是浙江,江西,湖南,貴州,重慶等地。
7.酸雨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
(3)腐蝕建築物和文化古跡
(4)危及人體健康。
【鹽度和洋流】
(1)鹽度的是紅海,原因:
①地處副熱帶海區,降水稀少,蒸發旺盛。
②周圍是熱帶沙漠地區,缺少大河注入。
(2)鹽度最低的是波羅的海,原因:
①地處較高緯度,氣溫低,蒸發弱。
②周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有淡水注入。
(3)巴爾喀什湖東咸西淡的原因:
①東部:地處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釋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於兩邊水體交換,造成兩側鹽度差異較大。
(4)世界表層海水鹽度的水平分布規律: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遞減。
⑸判斷某洋流性質為寒(暖)流,判斷理由是:
溫度方面:洋流流經海區溫度較同緯度其他海區低(高),
方向方面:由較高(低)緯度流向較低(高)緯度。
高一必修一地理總復習:氣候與自然帶
(1)拉丁美洲氣候濕熱的原因:位於赤道兩側,周圍海洋廣闊。
(2)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受安第斯山影響,山地東、西兩側降水差異較大。
(3)非洲缺失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原因:非洲同緯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帶的原因:南半球同緯度是海洋。
(5)同在北回歸線附近,卻出現了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南部帶季風氣候等氣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熱帶高壓及來自大陸內部的信風影響,全年炎熱乾燥。南亞受熱帶季風影響,我國東南部受帶季風影響。
歸納: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岸的氣候差異及成因:--海陸位置與大氣環流形勢不同。
(6)我國旱澇災害主要分布於:東部季風區原因:副高強弱不穩定,夏季風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7)我國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來得早,去的晚,雨季時間長;北方雨季較短。
(8)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氣是:伏旱(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現象,因此梅雨不是答案)
(9)為什麼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熱帶山地環境與北半球其它地區相比,向北推進了5--6個緯度?
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擋,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濕氣流通道;②夏半年,強大的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大量暖濕氣流,深入大峽谷內部,使峽谷底部等溫線與同緯度相比明顯向北推進。
(10)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有:我國緯度跨度大,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我國越往南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晝越長,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陽輻射越多,加之冬季風的頻頻南下,對我國北方的影響大。
(11)我國夏季普遍高溫的原因有: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方雖比南方正午太陽高度小一些,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得到的太陽光熱並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國冬季比同緯度其它地區溫度低的原因是:受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或受冬季風的影響)。
(13)印度比同緯度我國氣溫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下的冷氣流)。
(14)歐洲海洋性氣候比北美洲面積大的原因為:歐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來自海洋的西風能深入大陸內部。受陸地形狀及洋流勢力的影響歐洲西岸受暖流影響較大。
(15)巴西東南沿海、澳大利亞東北、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響,在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經過。
(16)氣溫的年較差緯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越大,晝夜長短的年變化越大,因而氣溫的年較差越大;低緯相反。
離海越遠氣溫年較差越大,原因是:陸地比海洋的熱容量小,夏季升溫快,溫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溫快,溫度比海洋低,因而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響較大,比內陸年較差小。
(17)氣溫的日較差:緯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小。氣溫日較差與天氣的關系為:陰天比晴天日較差小。氣溫日較差與海陸的關系為:內陸比沿海日較差大,
山頂的氣溫日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平原、盆地比較:氣溫年較差小,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日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氣密度小,大氣的保溫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19)天山南坡有無林帶無,原因為:背風坡,降水量少。
(20)亞寒帶針葉林在大陸東岸南緣偏南的原因:主要是東岸為寒流,西岸為暖流;其次東岸受來自大陸內部風的影響,西岸相反。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範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世界各大區域經濟狀況:
一、東亞:
1、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快,人口稠密區,四個新興工業區(韓國,中國東南沿海,香港,台灣)
2、西部內陸:畜產品加工業;
二、東南亞:
1、世界上的熱帶經濟作物區: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第一);
2、糧食作物:水稻(泰國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國);
3、礦產:錫(馬來西亞),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汶萊);
4、工業發展迅速;
三、中亞:
1、灌溉農業,畜牧業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積大;
b.光照充足;
c.溫差大;
(2)不利因素:水資源缺乏;
2、小麥,棉花,畜產品——主要出口物資;
3、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
4、工業:采礦業,冶金業,軍事工業(重工業為主);
四、西亞和北非:
1、出口石油為主,主要向西歐,美國,日本;
2、特產: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欖油;
(3)阿富汗:紫蓋皮羊毛;
(4)伊拉克椰棗;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熱帶經濟作物;
2、采礦業;
註:二者為單一初級產品出口;
原因:由於移民經濟長期侵略,經濟大國操縱;
出路:振興民族經濟、開展多種經濟;
六、西歐:
1、資本主義革命最早,大多數為發達國家;
2、工業中心多,形成工業密集帶;
3、旅遊業發達;
4、農業發達:荷蘭,乳蓄業佔65%,挪威:石油業;瑞典:森林業;
七、北美:
1、農業-高度機械
2、工業-現代化程度高,部門齊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
2、單一產品出口為主,一些熱帶經濟作物產量巨大;
3、糧食以玉米為主,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
1、森林資源現狀
⑴屬性: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環境資源。
⑵作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
⑶森林分布: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熱帶雨林
⑴分布: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集中分布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⑶雨林生態
①優越性:全年高溫多雨,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⑷熱帶雨林破壞
①根本原因:當地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類開發。
⑸熱帶雨林的開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⑹雨林的保護: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①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
②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③森林選擇性採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
④加強森林緩沖區建設。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2)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二、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
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變質岩(變質作用)。
2、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3、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4、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
三、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
四、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Ⅳ 高一階段地理知識點歸納
說到 高一地理 ,很多剛剛接觸的同學都會說很難,的確,從初中上來剛接觸來看,高一地理確實是不簡單,但它是高中地理中最基礎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最需要鞏固的一部分,但我們一定要把知識點給吃透。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高一階段地理知識點歸納,希望能幫到你。
高一階段地理知識點歸納1
一、重點內容分析: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
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天體(會舉例:恆星等;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陽系圖:八大行星按結構特徵的分類及各自的成員(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帶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環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幹擾;太陽光照穩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適宜的日地距;適宜的體積與質量
太陽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重大的影響
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
影響:是自然界水、大氣、生物循環的主要動力;生產和生活的能量(太陽能和化石燃料)
太陽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大氣分層太陽活動類型太陽活動比較對地球影響
光球層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對氣候:降水與黑子數的相關性干擾電離層,影響短波通訊干擾地球磁場,引起磁暴
色球層耀斑烈的太陽活動顯示;但兩者常相伴出現,活動周期為11年
地球自轉的方向及周期
自轉方向:自東向西;北極逆時針;南極順時針
周期:1個恆星日
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一、二
晝夜更替
晨昏線的含義、位置
太陽高度的概念: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陽高度?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0
晝夜更替的周期及意義:1個太陽日(24小時)
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
自西向東自轉:地方時東早西晚;每15經度地方時差1小時
地轉偏向力對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影響——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處不偏
影響:風向;洋流;河流兩岸沖刷和泥沙堆積狀況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黃赤交角
公轉方向:同自轉相同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近日點和遠日點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個恆星年
速度的變化:近日點最快;遠日點最慢
黃赤交角(體現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重視黃赤交角的立體圖和平面圖:
理解圖上重要的點、線、面、角及其關系,並要求會畫、會描述
地軸、晨昏線、赤道面、黃道面、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太陽直射光線(點)
黃赤交角與地軸的軌道傾角的關系
黃赤交角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地表位置的移動——地表太陽輻射量的時間分配變化
明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及周期:——以1回歸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
線間往返移動(線上有一次直射;線間有兩次直射)
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導致五帶范圍的什麼變化?
「二分二至圖」
地球位置及相應的日期和節氣、公轉方向、地軸指向、近遠日點的大致位置、公轉速度的變化
10、四季與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周年變化:
同日不同緯度的分布規律:由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緯度不同季節的變化:近大遠小(6月22日前後?12月22日前後?)
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
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於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直射點移向的半球晝漸長
6月22日前後,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內有極晝
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以內有極夜
春 秋分 日?——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
四季的劃分:(中緯度明顯)
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太陽、白晝最長的時間為天文夏季
太陽最低、白晝最短的時間為天文冬季
高一階段地理知識點歸納2
1、判斷依據: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年雨型(>2000)
2、位置:
緯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緯10度之間
海陸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剛果盆地,南美的亞馬孫流域,亞洲印度尼西亞群島等。
3、氣候特點(特徵):常年高溫多雨。
4、氣候形成原因:終年受到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雨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熱帶雨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猩猩、河馬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磚紅壤
6、該氣候區內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旅遊城市萬隆、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奈及利亞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剛果首都金沙薩、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馬的首都巴拿馬,厄瓜多的首都基多。秘魯城市伊基托斯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隨時播種隨時收獲,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
高一階段地理知識點歸納3
1、混合農業是同時發展 種植 業和畜牧業的農業地域類型,如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墨累-達令盆地就是一個以小麥種植和牧羊為主的混合農業區。主要特點:
①自身可形成一個良性生態系統;
②時間利用效率高;
③對市場的適應性強。
2、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亞洲季風區(東亞、南亞、東南亞),以種植水稻為主,基本特徵:
①屬於勞力密集型農業;
②以小農經營為主(以家庭為生產單位);
③單位面積產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較低;
④機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較低(日本除外);
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資,治理水旱災害)。
3、商品穀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均以家庭經營為主),另外中國的東北和西北地區也有分布(以國營為主)。商品穀物農業是一種以小麥和玉米為主要種植作物、典型的商品農業。商品穀物農業的主要特點:
①生產規模大;
②機械化水平高,
③商品率率高。
高一階段地理知識點歸納相關 文章 :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2020
★ 地理高一重要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 高一地理知識點歸納
★ 高一的必修一地理的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一地理知識點整理
★ 高一地理的知識點總結
★ 地理高一知識點總結
Ⅳ 高一期末地理總結,人教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1、 宇宙間物質存在的形式稱為天體。
2、 星雲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呈雲霧狀外表的天體,主要物質是氫。
3、 運動中的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4、 天體系統級別和層次:(由高到低)①總星系 ②銀河系③太陽系 ④地月系 ;其中與銀河系同一級別的是河外星系(簡稱星系)
5、 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土星、木星;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 位於橢圓軌道的是哈雷彗星,周期是76年。
6、 地球的普遍性: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徵: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7、 地球的特殊性在於有生命的存在。
宇宙環境看:宇宙環境安全;光照穩定。
從自身條件看:日地距離適中,有了適宜的溫度;
地球質量、體積適中,有了適宜呼吸的大氣;
地球放射性元素衰變致熱和地球原始重力收縮,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 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2、 太陽大氣層由里到外分為:①光球層②色球層③日冕層。
3、 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①黑子:在光球層,周期為 11 年;②耀斑:在色球層。
4、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影響無線電短波通信;擾亂磁場,出現磁暴,高緯出現極光;地球上的自然災害也與太陽活動有關。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1、 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做作順時針方向旋轉。
2、 自轉周期為23時56分4秒,叫做恆星日。1個太陽日為24小時。
3、 自轉速度:
角速度:15°/1小時 ,1°/4分鍾 (除南北兩極外,自轉角速度處處相等。)
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兩極為0; 60°N(S)的線速度為赤道的一半。
二、 地球的公轉
1、 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
2、 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來看是逆時針。
3、 公轉的軌道是一個近似正圓的橢圓,太陽位於其中一個焦點之上。
4、 公轉的周期是365日6時9分10秒。
5、 公轉速度:1月近日點最快,7月遠日點最慢。
三、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黃赤交角
1、 地球自轉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轉的平面叫黃道平面,兩個平面之間的交角稱為黃赤交角,度數為23°26′。
2、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周期為365日5時48分46秒,稱為一個回歸年。時間比恆星年短。
四、地球自轉的意義
1、晝夜交替:晨昏線是晝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中沿著自轉的方向從夜進入晝經過的線稱為晨線,從晝進入夜經過的線稱為昏線;
2、地方時
(1)概念:因經度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時刻,稱為地方時。
(2)地方時的計算:東早西晚;東加西減,15°/小時,1°/4分鍾。
(3)時區:共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該時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五、地球公轉的意義
1、 晝夜長短的變化
(1)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規律: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就晝長夜短;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走晝越長;直射點在南半球,南半球就晝長夜短;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走晝越長。
(2)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規律:自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夏至日這一天,北半球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
自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夏至日這一天,南半球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狀況是晝夜平分。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
同一天,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夏至日那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圍是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的范圍是南半球。
冬至日那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圍是南回歸線及其以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的范圍是北半球。
3、四季和五帶
(1)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冬季就是一年內白晝最短, 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過渡季節。北溫帶國家一般把3、4、5月劃為春季。
5、五帶:熱帶是指有直射現象的帶,其范圍是南北回歸線之間;寒帶是指有極晝和極夜現象的帶,其范圍是極圈以內;溫帶是指既無直射現象又無極晝和極夜現象的帶,其范圍是回歸線到極圈之間。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1、 地球內部圈層:①地殼,②地幔,③地核。
2、 兩個不連續面:莫霍界面,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明顯增加;古登堡界面,縱波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
3、 岩漿形成和來源地,其名稱為軟流層。
4、 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由堅硬的岩石組成,合稱為岩石圈。
5、 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 太陽輻射能是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
2、 地面是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
3、 大氣輻射中向下的部分,因為與地面輻射方向相反,稱為大氣逆輻射。
4、 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於太陽輻射,太陽輻射能的緯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緯間的溫度差異,這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5、 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稱為熱力環流。
6、 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P31圖2.4海陸熱力環流)
7、 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8、 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於等壓線,指向低壓;如果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影響,風向與氣壓梯度力方向一致,即垂直於等壓線;高空中的大氣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的大氣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P31圖2.5、圖2.6、圖2.7、圖2.8)
第二節 氣壓帶和風帶
1、 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通稱為大氣環流。
2、 記住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的名稱。全球共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P34圖2.10)
3、 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的季節移動。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4、 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使呈帶狀分布的氣壓帶被分裂成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
5、 記住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氣壓中心名稱。(P37圖2.13和圖2.14)
6、 東亞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面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最大,所以盛行風向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季風氣候最典型;東亞冬季吹偏北風(西北風),性質特點是寒冷乾燥;夏季吹偏南風(東南風),性質特點是高溫多雨。(P38圖2.15)
7、 氣壓帶和風帶是氣候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地方氣候的形成是太陽輻射、大氣環流、海陸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8、 赤道及其南北兩側,全年位於赤道低氣壓帶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氣流,全年高溫多雨。
9、 緯度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地區,全年盛行西風,終年溫和濕潤。
10、 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P39圖2.16)
11、 氣候類型的判別。(P40圖2.17)
第三節 常見的天氣系統
1、 常見的天氣系統包括鋒、氣旋和反氣旋系統。
2、 水平方向上濕度、溫度等物理性質比較均勻的大范圍空氣,叫做氣團。
3、 冷暖氣團的交界面叫做鋒面,鋒面與地面相交的線叫做鋒線,鋒線和鋒面統稱鋒。
4、 鋒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雲、大風、降水等天氣。
5、 根據冷暖氣團所佔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將鋒分為冷鋒、暖鋒、准靜止鋒。
6、 冷鋒是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方向移動的鋒。(P41圖2.19)
7、 冷鋒過境前氣溫高、氣壓低、天氣穩定;過境時氣溫降低、出現大風、雨雪天氣;過境後氣溫降低、氣壓升高、天氣轉晴。冷鋒降水在鋒後。
8、 暖鋒是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方向移動的鋒。暖鋒過境前氣溫低、氣壓高、天氣穩定;過境時出現連續性降水天氣;過境後氣溫升高、氣壓降低、天氣轉晴。暖鋒降水在鋒前。(P42圖2.20)
9、 梅雨——准靜止鋒 寒潮、沙塵暴、我國夏季北方多暴雨——冷鋒
10、 氣旋:中心低壓,中心氣流運動是上升,近地面周圍氣流運動是逆時針旋轉輻合(南半球是順時針旋轉輻合),天氣陰雨。低壓槽也是陰雨天氣。(P44圖2.22)
11、 反氣旋:中心高壓,中心氣流運動是下降,近地面周圍氣流運動是順時針旋轉輻散(南半球是逆時針旋轉輻散),天氣晴朗。高壓脊也是晴朗天氣。(P44圖2.23)
12、 我國夏季長江中下游地區伏旱天氣——反氣旋;我國秋季北方秋高氣爽——反氣旋。
13、 台風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風發生頻率最高、強度最大的海域。台風的三大災害:狂風、暴雨、風暴潮。台風的好處是帶來豐沛的降水,緩解高溫酷暑和旱情。
14、 寒潮是指冬半年大范圍的強冷空氣活動。寒潮帶來的危害:降溫、大風、雨雪和霜凍。
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
1、 近一二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總趨勢是變暖。
2、 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的數量增加所致。二氧化碳能夠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
3、 全球二氧化碳的濃度在不斷增加,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4、 全球變暖的後果: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沒;積溫增加,乾旱加重,影響農作物產量;影響水循環,進而導致蒸發和降水異常,氣象災害加劇。
5、 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毀林;人為燃燒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6、 應對氣候變暖的措施:植樹造林;使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減少消費;減少廢棄物的排放;使用公共交通。(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
1、 地球上的水體包括陸地水、海洋水、大氣水,其中海洋水是主體。
2、 地球淡水中冰川是主體。
3、 河流的補給形式有大氣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土壤水、生物水等。
4、 河流水和湖泊水的補給關系:枯水期,湖泊水補給河水;洪水期,河流水補給湖泊水。(P54圖3.2)
5、 水循環的環節和類型。(P55圖3.3)
6、 水循環的意義:使地球上的水體不斷更新,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促進了自然界的物質轉移和能量的交換;塑造者地表的形態。
第二節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穩定地沿一定方向做大規模的流動叫做洋流。
2、 按性質分,洋流分為寒流和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叫做暖流。反之,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的洋流叫做寒流。
3、 海洋水體運動的原因包括:盛行風、陸地形狀、地轉偏向力;其中盛行風是洋流運動的主要動力。
4、 洋流對大陸沿岸氣候的影響很大: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對氣候有降溫減濕的作用。西北歐的氣候就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P59圖3.7);南美洲大陸西岸的熱帶沙漠氣候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主要原因就是秘魯寒流(P59圖3.8)。
5、 洋流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漁場的分布有顯著的影響。寒暖流交匯處形成的漁場有: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處)、紐芬蘭漁場(墨西哥灣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匯處);深海水上涌處形成的漁場:秘魯漁場。
6、 洋流對海洋航行的影響:順洋流航行可以節約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交匯處會形成海霧,對海上航行不利;洋流從北極攜帶冰山南下,阻礙航行。
7、 洋流對近海污染物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也會使污染范圍擴大。
8、 記住洋流的表層分布規律;記住日本暖流、千島寒流、加利福尼亞寒流、秘魯寒流、墨西哥灣暖流、拉布拉多寒流、北大西洋暖流、巴西暖流的位置;在圖中標出紐芬蘭、北海道、秘魯漁場。(P57 圖3.5和P58圖3.6)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 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2、 多年平均徑流總量最多的洲是亞洲,其次南美洲,最少是大洋洲;最多的國家是巴西,其次俄羅斯,中國第六。
3、 中國水資源分布: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
4、 以色列如何把水資源由少變多:開源,有效的利用海水和鹹水;節流,發展滴灌技術。
5、 鹹海面積減少的原因:全球變暖,降水少,蒸發旺盛;人們生活、農業、工業用水太多。
6、 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
開源:合理利用地下水;修築水庫;跨流域調水;海水淡化;人工降水。
節流:提高人們的節水意識;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
第四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 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作用力: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 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它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3、 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就全球而言,地殼運動主要以水平運動為主;水平運動形成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脈;垂直運動引起地勢的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
4、 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5、 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它主要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
6、 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岩石經常發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塊或者砂粒,這種作用叫做風化作用。
7、 記住書上各地貌名稱及其作用力。(P71圖4.3——4.6、P72活動圖)
8、 岩石圈的物質循環。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
1、 當岩層受到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作用的時,便會發生彎曲變形,這叫做褶皺。
2、 褶曲的基本形態。(P73圖4.10)
基本形態 從岩層形態上看 從岩層新老關繫上看 一般地貌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背斜 岩層向上拱起 中心老兩翼新 山嶺 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向斜 岩層向下彎曲 中心新兩翼老 盆地和谷地
3、 板塊背離運動張裂形成裂谷、海洋;相對運動碰撞形成褶皺山系。
4、 記住板塊的名稱,能解釋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的成因。(P73圖4.10)
5、 P74活動題。
6、 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超過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體就會破裂。岩體發生破裂,並且沿斷裂面兩側岩塊有明顯的錯動和位移,這叫做斷層。
7、 斷層相對下降的岩體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相對上升的岩體發育成為山嶺或高地,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等。
8、 岩漿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寬廣的熔岩高原,如東非高原;岩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會形成火山,如長白山主峰。
9、 火山由火山錐和火山口組成;有些火山口積水形成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火山錐上部坡度較大,下部坡度較緩。
10、 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①影響交通運輸方式,山區以公路為主,而後才是鐵路;②影響交通線路的分布,分布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③影響交通線路的延伸方向,山區需要迂迴前進,彎曲度和長度大於平原和丘陵。
11、 P76圖4.16
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
1、 河流的侵蝕作用:向源侵蝕——加長河谷;下蝕——加深河谷;側蝕——加寬河谷。
2、 河谷的演變:初期: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以向源侵蝕和下蝕為主,河谷加深和延長,河谷呈V字型;中期:落差變小,下蝕減弱,側蝕加強,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河谷變得彎曲、河谷拓寬。成熟期:河谷展寬,橫剖面呈寬而淺的「U」型。
3、 河流堆積地貌:山區:洪積——沖積平原;中下游——河漫灘平原;河口——三角洲。
4、 河流沖積平原城市密布的原因: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農副產品豐富。
5、 河流沖積平原上的聚落,要避開洪水的威脅。(P80圖4.21、P81圖4.22、P81圖4.23)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 地理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循環等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整體。
2、 生物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3、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4、 生產功能: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主要依賴光合作用;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環境通過物質能量交換保持性質穩定的能力。
5、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大風表現:①自然地理環境各個要素的發展演化是統一的,一個要 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或者說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②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的。
6、 P86圖5.2 P87案例2 P88圖5.4 P88案例3 P90圖5.5
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 由於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互不相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形成了與之相對應的植被類型和土壤類型,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2、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方向,由赤道向兩極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以熱量為基礎。包括低緯和高緯地區橫穿整個大陸的地帶,以及中緯度在一定范圍內東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帶。
3、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受海陸分布的影響,地表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內陸產生有規律的地域分異。地域分異規律以水分變化為基礎。
4、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山麓到山頂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山地垂直帶是在水平地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山麓與水平帶一直。山地所在的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譜越完整。
5、 P91圖5.6 P93圖5.11
Ⅵ 高一地理常考知識點總結
在學習後進行的作業部分也要認真仔細,做完後一定要養成檢查的習慣。自然,考試成績就會上升,作業也會覺得不那麼難了,就會沉浸在學習的快樂中,不由自主的愛上學習,自主學習了。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 高一地理 常考知識點 總結 ,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地理常考知識點總結1
環境承載力
①定義:養活的人口數(生存)
②影響因素:資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資源決定,木桶效應)、經濟等
③特點: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世界100億,中國16億
合理人口容量,定義:養好的人口數(發展)
影響因素:
①自然環境:正相關(現實人口間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開放程度:正相關(日本、荷蘭、比利時利用別國資源)
③本國自然資源:正相關
④生活質量、消費水平:負相關
⑤科技發展水平:當多開發的資源大於多需要的資源:正相關;當多開發的資源小於多需要的資源:負相關
⑥貧富差距:負相關
高一地理常考知識點總結2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 教育 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三低(發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 文化 (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②加強文化交流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高一地理常考知識點總結3
氣象災害
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乾旱、台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台風災害防禦 措施 :加強台風監測,及時發布台風預報或警報,及時組織大家做好抗台風工作。
暴雨澇災防禦措施: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提高預報正確率,減輕洪澇災害損失。
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或滯洪、蓄洪區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警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 保險 等。
旱災防禦措施:
①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乾旱區的生態環境;
② 種植 耐旱作物;
③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改進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禦措施:提前發布准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提醒有關部門做好防寒准備。
高一地理常考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高考常考知識點總結
★ 高一必修1地理常考知識點
★ 高一必修一地理常考知識點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地球上的大氣)
★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背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1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知識點歸納
★ 高一地理學習方法和技巧大全
Ⅶ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地理需要探索。人類探索世界的腳步永不停息,人類的探索一直在前進,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 高一地理 必修一知識點 總結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點擊獲取更多「地理知識點」↓↓↓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人教版 ★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大全 ★
★ 世界地理知識總結大全 ★
★ 中國地理常識必背知識點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一章)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 夏至 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 冬至 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 春分 日和 秋分 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二章)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
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三章)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四章)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總復習必考知識點歸納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整理大全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總結歸納
★ 高一地理期中復習的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地理必修一第3章重要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學習總結範文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大總結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Ⅷ 地理高一知識點總結
地理高一知識點總結
在平日的學習中,說起知識點,應該沒有人不熟悉吧?知識點就是掌握某個問題/知識的學習要點。掌握知識點有助於大家更好的學習。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地理高一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陸地水:分布在陸地的各種水體的總稱。佔全球水體總量的3.5%,與海洋水、大氣水共同組成水圈
2.水資源:陸地上各種可以被人們利用的淡水資源。廣義的水資源是指水圈內水量的總體
技巧1:陸地水分類
按空間分布分: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沼澤水、生物水
地下水:深層、淺層地下水或潛水、 承壓水
按循環周期分:靜態水:冰川、內陸湖泊水、深層地下水
動態水:江河水、湖泊淡水、淺層地下水
按含鹽量分:陸地鹹水:地下鹹水、湖泊鹹水
陸地淡水:冰川、地下淡水、江河水
技巧3:靜態水和動態水對比
技巧4:地下水分類
技巧5:合理利用和保護地下水
(1)合理排灌,防止土壤鹽漬化
(2)適量開采,防止水位過度下降
(3)雨季回灌,及時補漏
(1) 保護水源,防止污染
3.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陸地水體間的運動轉化,及其水源補給關系
陸地水的主要補給形式:大氣降水
技巧6:河流的補給形式
4.水循環:自然界的水周而復始連續運動的過程,即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技巧7:水循環類型
海陸間大循環:是指海洋水與陸地水之間通過一系列過程所進行的相互轉換運動。使陸地上的水不斷得到補充,水資源得以再生(廣闊海洋表面的水經過蒸發變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隨著氣流運行,被輸送到大陸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適當條件下凝結,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動,形成地表徑流;一部分滲入地下,形成地下徑流。二者經過江河匯集最後又回到海洋)
陸地(內陸)水循環:大陸與大陸上空之間的水循環。供給陸地上的水量為數很少。(降落到大陸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全部(指內流區域)通過陸面、水面、蒸發和植物蒸騰形成水汽,被氣流帶到上空,冷卻凝結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陸上)。
海洋水循環: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間的水循環。(海洋水蒸發成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結,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技巧8:水循環環節:蒸發(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
技巧9:水循環意義:
(1)使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聯系起來,並在它們之間實現物質的遷移和能量的交換
(2)水在運動中夾帶溶解物質和泥沙而使物質遷移,不斷塑造地表形態。
(3)通過水循環運動,使各種水體相互轉化,維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陸地水資源不斷更新
(4)影響全球的影響著全球氣候,塑造著地表形態
5.水平衡原理
從長期看,全球水的總量沒有什麼變化。某個地區在某一段時間內,水量收和支出差額,等於某地區的儲水變化量
技巧10:不同地區水平衡狀況
2015年高考地理必備知識點之陸地水與水循環
技巧11:人類活動對水循環、水平衡的影響
有利影響:修建水庫、引水灌溉、跨流域調水
不利影響:大面積濫伐森林;排干湖、沼;過度抽取地下水
技巧12:我國水資源分布
空間分布特點: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時間分布特點:夏秋多;冬春少
技巧13:合理利用水資源
開源措施: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修築水庫;跨流域調水工程;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節流措施:加強宣傳,提高節水意識;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防治水污染。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2)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二、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
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變質岩(變質作用)。
2、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3、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4、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
三、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
四、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1、判斷依據:
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年雨型(>2000)
2、位置:
緯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緯10度之間。
海陸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剛果盆地,南美的亞馬孫流域,亞洲印度尼西亞群島等。
3、氣候特點(特徵):常年高溫多雨。
4、氣候形成原因:終年受到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雨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熱帶雨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猩猩、河馬;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磚紅壤。
6、該氣候區內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旅遊城市萬隆、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奈及利亞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剛果首都金沙薩、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馬的首都巴拿馬,厄瓜多的首都基多。秘魯城市伊基托斯。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隨時播種隨時收獲,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
1、森林資源現狀
⑴屬性: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環境資源。
⑵作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
⑶森林分布: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熱帶雨林
⑴分布: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集中分布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⑶雨林生態
①優越性:全年高溫多雨,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⑷熱帶雨林破壞
①根本原因:當地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類開發。
⑸熱帶雨林的開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⑹雨林的保護: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①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
②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③森林選擇性採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
④加強森林緩沖區建設。
環境承載力
①定義:養活的人口數(生存)。
②影響因素:資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資源決定,木桶效應)、經濟等。
③特點: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世界100億,中國16億。
合理人口容量,定義:養好的人口數(發展)
影響因素:
①自然環境:正相關(現實人口間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開放程度:正相關(日本、荷蘭、比利時利用別國資源)。
③本國自然資源:正相關。
④生活質量、消費水平:負相關。
⑤科技發展水平:當多開發的資源大於多需要的資源:正相關;當多開發的資源小於多需要的資源:負相關。
⑥貧富差距:負相關。
河流搬運能力降低,促使沉積發生,形成堆積地貌。常見的河流堆積地貌主要有以下幾種:
(1)沖積扇平原
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河流出山口後,比降顯著減小,水流又分成許多交漢,成扇狀向外流動,河流能量顯著降低,大量物質堆積下來,又有利於河流改道。隨著各支汊的不斷堆積和變遷,就形成沖積扇。沖積扇的物質結構,一般是頂部物質較粗,主要為沙、礫,隨著水流搬運能力向邊緣減弱,堆積的物質逐漸變細,邊緣一般多為沙、粉沙及亞粘土,分選性較好,所以沖積扇是較好的含水層,邊緣常有泉水出露,可發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隨山地間歇抬升,也可形成疊置沖積扇。
(2)河漫灘平原
河漫灘平原發源於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區,河流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河流往往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漸擴大,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
洪水季節,河漫灘被洪水淹沒,繼續接受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灘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區的沖積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積占優勢的產物。河流到達海洋人海口處,由於流速極緩、水流擴散,將攜帶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積下來,加上海潮頂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頂尖朝向陸地的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稠密,且縱橫交錯,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狀。若干個三角洲連在一起,便形成廣闊的三角洲平原。
1、岩石圈的結構: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與地殼;都是由岩石組成。
2、沉積岩的特徵:層理構造、化石(僅沉積岩中有);如礫岩、砂岩、頁岩、石灰岩。
3、岩石圈的物質循環:
(1)突破口————岩漿岩只能由岩漿生成,故只有一個箭頭指向岩漿岩。
(2)環節名稱:岩漿———冷卻凝固———岩漿岩
岩漿岩、變質岩———外力作用———沉積岩
岩漿岩、沉積岩———變質作用———變質岩
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重熔再生———岩漿
4、地質作用:內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趨於平坦。
地表形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不同的地點和時期往往某一種作用佔主導。
5、板塊構造學說:板塊內部地殼運動比較平緩,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板塊相撞,大陸——大陸:山脈
大陸——大洋:大陸上形成山脈或島嶼,大洋處形成海溝。
板塊張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嶺)。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重要例子:阿爾卑斯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地中海逐漸縮小)
喜馬拉雅山: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
東亞島弧鏈、馬里亞納海溝: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
落基山: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
安第斯山: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印度洋板塊: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
6、概念辨析:地質構造:背斜、向斜、斷層
地貌、地表形態:山嶺、谷地
7、流水作用:
流水侵蝕:峽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如長江三峽、黃土高原溝谷發育
流水沉積:沖積扇(山前);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8、風力作用:
風蝕地貌:風蝕蘑菇、風蝕窪地、新疆魔鬼城
風積地貌:沙丘、沙壟、黃土高原的成因
知識摘要
1、地球內部三大圈層,岩石圈的結構,地殼結構的特點。
2、岩石圈的組成及三大岩類,岩石圈的物質循環及三大岩類之間的關系。
3、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表現;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理解地殼運動及流水、風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知識結構
一、地球內部
1、地殼
(1)分層
A硅鋁層:以氧、硅、鋁為主,鈉、鉀較多;
B硅鎂層:以氧、硅、鋁為主,鎂鐵鈣增多。
(2)結構特徵
地殼厚度不均和硅鋁層不連續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岩石圈
1、范圍
2、組成
岩漿岩:花崗岩、玄武岩;
沉積岩:石灰岩、頁岩、砂岩;
變質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
(1)類型: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
(2)地質構造:褶皺:背斜和向斜;斷層。
2、外力作用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重力、化學作用。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氣溫日較差氣溫年較差氣溫月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
步驟依據因素變化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或最低)氣溫月份6、7、8三個月氣溫北半球
1.四季劃分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變化。
2.劃分的方法有三種:
(1)物候四季:3、4、5月為春季,6、7、8月為夏季,9、10、11月為秋季,12、1、2月為冬季。
(2)傳統四季:以「四立」為起始點。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為起始點。
3.五帶的劃分依據是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界限是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
4.黃赤交角與回歸線、極圈之間的關系
⑴黃赤交角的度數等於南北回歸線的緯度數,與極圈的緯度數互余。
⑵如果黃赤交角變小,南北回歸線度數變小,極圈度數增大,從而使熱帶和寒帶的范圍縮小,溫帶范圍擴大。如果黃赤交角變大,南北回歸線緯度變大,極圈緯度減小,熱帶和寒帶的范圍擴大,溫帶范圍縮小。
一、東亞:
1、朝鮮境內有豐富的森林、礦產資源;
2、日本國內森林資源、水利資源、漁業資源豐富;
二、東南亞:
1、礦產以錫、石油為主;
2、種植業發達: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
(4)泰國:水稻;
三、南亞:
1、印度礦產主要以煤、鐵、錳礦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茶葉、小麥等出口;
四、中亞:
1、小麥,棉花,畜產品;
2、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分布在裏海沿岸);
五、西亞和北非:
1、石油資源豐富: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內,儲量佔世界的一半,開采量為1/4,出口量第一:
2、特產: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欖油、阿富汗紫蓋皮羊毛、伊拉克椰棗;
3、北非的鐵礦分布在利比亞、埃及與蘇丹境內,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礦產:金剛石、錫、鋼鐵、鋁,銅(尚比亞),黃金(南非)、鐵(利比亞),石油(奈及利亞)鈿礦(南非);
2、水利資源豐富:世界第二;
3、動物資源豐富:獅子,大象,猩猩;
4、生物資源豐富:可可,丁香,劍麻;
七、西歐:
1、礦產:煤(大不列顛島)、鐵(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遊資源-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森林資源(第一);
2、水力資源;
3、礦產:石油(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天然氣,煤(中西伯利亞高原、東海岸),鐵礦(東歐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有色金屬(錳銅鋁鋅);
九、北美:
1、礦產:煤(美國東北部),鐵,石油,天然氣,鋼金鋁鋅-有色金屬(美國西部);
2、森林(寒帶針葉林,溫帶闊葉林),草場,水力——美國;
3、加拿大——森林(為原料,新聞紙加工),石油,鐵,煤,鎳(佔世界80%),漁業資源豐富;
十、拉丁美洲:
1、礦產:石油(墨西哥東南沿海,委內瑞拉沿海),鐵,錳(巴西高原東部),銅(智利世界最多),銀(墨西哥安第斯山脈);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紅木,烏木);
4、經濟作物(咖啡,香蕉,甘蔗);
十一、大洋洲:
1、礦產-鐵(塔斯馬尼亞島),煤(澳大利亞東部沿海);
2、稀有動物-鴨嘴獸;
十二、南極:
1、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生物,淡水;
2、生物-企鵝(鳥類),海豹,鯨,磷蝦;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豐富生物資源:北極熊,海豹;
2、礦產:煤(30億噸),石油(100-200億桶),天然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