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莎劇跟英國地理有什麼關系

莎劇跟英國地理有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2022-11-13 16:45:00

❶ 莎士比亞的故事簡介

莎士比亞的故事簡介

作為一名浪漫的文學作家威廉•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文化象徵,那麼他有哪些故事呢?我為大家分享的莎士比亞的故事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英國留學 調查指出威廉•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文化象徵

4月23日是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的誕辰。一項在紀念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之際發表的國際調查指出,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國最偉大的文化象徵。

這項調查訪問了五千名青年。調查人員要求這些印度、巴西、德國、中國和美國的青年提出一個與英國藝術文化有關的人名。

莎士比亞是最多人提出的名字,比例達14%。

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的調查顯示,英國女王和貝克漢姆分別獲得第二名和第三名。其他較多人提及的名字還有羅琳(JK Rowling)、阿黛爾(Adele)、披頭四樂隊(甲殼蟲樂隊The Beatles)、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和艾爾頓·約翰(Elton John)。

莎士比亞:英國文化的驕傲

在英國,時時處處都可以感受到英國文化界彌漫著的濃郁的莎士比亞氛圍,莎士比亞已經像養料一樣融入了英國文化的血脈,不僅成為英國人的驕傲,也成為了英國文化的象徵。

被公認為歐洲三大詩人之一的莎士比亞,他的戲劇生動地描繪了歐洲17世紀的社會生活、思想政治和民族風情,受到世界各國各時代人民的普遍喜愛,是全世界出版最多,流行最廣,演出也最多的戲劇。同時,莎士比亞也是被各國專家學者研究得最多的戲劇家,這使得“莎學”成為了世界上一門廣有影響的“顯學”。

英國對莎士比亞的尊崇首先體現在從未間斷地上演莎氏的經典劇作。出生於破敗的商人之家,從幼年起即跟隨劇團在各地巡迴演出,只受過小學教育的莎士比亞,憑借聰穎和勤奮,學會編劇,並創作了37部悲劇、喜劇和歷史劇以及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詩,其中大多數仍是現在英國戲劇表演團體熱衷上演的劇目。

其次,英國對莎士比亞的尊崇還體現在積極挖掘、保護和修建與莎氏有關的文物和建築。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的修建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莎士比亞創作劇目的首場演出大都在環球劇院里舉行。1599年,莎士比亞環球劇院首次對外開放,1613年被大火焚毀,1614年莎士比亞劇場得以重建並使用至1644年,後來因為建新房而被拆毀。

現在修建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是美國電影演員薩姆·沃納梅克於1986年在得到許可後,在位於泰晤士河南岸,原莎士比亞劇場的附近按照原樣重建的,是一座專為欣賞、研究莎士比亞及其同時代優秀劇作家的作品而修建的劇場,重建工作持續了10年之久,於1997年6月完成並對外開放。劇院高13.7米,內外結構設計力求再現莎士比亞時代環形劇場的原貌,以幫助觀眾體驗和欣賞莎士比亞時代的戲劇表演藝術。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的戲劇演出一般都安排在下午和晚上,劇場內部用人工照明,以取得同白天一樣的效果,劇場最多能容納1600人。1997年重新建成並投入使用以後,每年都在這里舉行莎士比亞戲劇節,上演莎士比亞及其同時代劇作家的作品,觀眾的上座率達90%。

莎士比亞劇場尚未完全建成就被歐洲旅遊記者協會授予歐洲旅遊促進金星獎,並被評為歐洲最佳旅遊景觀。可見,莎士比亞在英國文化中的地位和政府對莎士比亞和與其有一切關系的文物的重視程度。

2012年英國倫敦舉辦奧運會,開幕式上莎士比亞的一段經典對白——“不要害怕,這個島上充滿了各種聲音”傳遍全球。英國文化協會在全球范圍發起的調查顯示,莎士比亞是英國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已成為英國的一面旗幟,在全世界具有廣泛認知度。

莎士比亞文化地位的確立順應英國發展的歷史進程

莎士比亞文化地位的崛起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有多種因素對這一過程產生影響。莎士比亞生逢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此時英國國力迅速上升。1588年英國擊潰西班牙無敵艦隊後成為海洋霸主,開始形成一個世界性的殖民帝國。英國文學順時而勃興,涌現出眾多才華橫溢的詩人、劇作家,莎士比亞正是其中的代表。

莎士比亞辭世不久,他作為一名民族詩人所取得的成就便得到了同時代人的充分肯定。本·瓊生在詩作《題威廉·莎士比亞先生的遺著,紀念吾敬愛的作者》(1623)中將之譽為“時代的靈魂”,同時認為他的作品能夠超越時代,具有永恆的魅力:“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的世紀!”瓊生還指出,天生的詩才是成就偉大詩人的重要因素:“大詩人靠後天練成,也靠先天奇才。”

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許多著名詩人和批評家為本土作家莎士比亞的詩名辯護,將他視為民族的驕傲。德萊頓在《論戲劇詩》(1668)中稱贊莎士比亞能輕巧地刻畫出自然萬象而不露斧鑿痕跡,並強調他具有天賦的學識,“能直觀宇宙萬物,無需博覽群書以知自然”。德萊頓從本土文化的立場,發展了自瓊生以來莎士比亞的.“天才說”,並強調了莎士比亞描摹人物心理的高超本領,贊揚他“有一顆普世之心,能夠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新古典主義詩人蒲柏在《莎士比亞全集序》(1725)中特別肯定了莎士比亞的獨創性,並為他對人性的全面描寫而驚嘆:“莎士比亞對諸如歡愉與憤怒這樣截然相反的情緒,能掌控得同樣成功;他對描寫人性的偉大和可笑同樣在行。”莎士比亞的獨創性還獲得愛德華·楊格的盛贊。在《試論獨創性作品》(1759)中,楊格以“今定勝古”的自信,呼喚具有獨創性的現代作家。他稱莎士比亞是“現代人當中的巨星”,完全可與古人平起平坐。

18世紀英國文壇巨擘塞繆爾·約翰遜為確立莎士比亞經典作家的地位奠定了基礎,他曾花費9年心血編訂八卷本《莎士比亞戲劇集》,在莎士比亞經典化歷史進程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約翰遜認為,文學價值的檢驗需要一個世紀的時間,莎士比亞去世已有150多年,“開始享有古人的尊嚴”。莎士比亞觀察人類“非常精闢透徹,非常細心注意”,他描寫的人物“不受特殊地區的、世界上別處沒有的風俗習慣的限制”,是“共同人性的真正兒女”。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浪漫主義運動興起。浪漫派強調作品的匠心與創造,認為詩人的心靈是詩的源泉,詩歌是詩人天才的見證。對渴望自由思想、頌揚自由想像的浪漫派而言,莎士比亞信手拈來的寫作天分和奇麗的想像力與新時代的審美觀念吻合。浪漫主義時期對莎士比亞的評論是幾乎眾口一詞的盛贊,如哈茲里特盛贊莎士比亞的“天才之光普照善與惡、聰明與愚笨、君主與乞丐”。

如果說莎士比亞的地位在浪漫主義時期開始向神壇靠近,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則見證了莎士比亞造神運動的巔峰。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殖民擴張又使其成為“日不落帝國”,進入最強盛時期。此時人們對國家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莎士比亞作為英國文化的傑出代表受到頂禮膜拜。卡萊爾在《論歷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業績》(1840)中確立了莎士比亞“詩人英雄”的地位,認為他比但丁還要偉大。除卡萊爾外,維多利亞時代文化主將馬修·阿諾德對莎士比亞也推崇有加。在題為《莎士比亞》的詩作中,阿諾德將之比作“最高的山峰”,高不可攀。對阿諾德而言,莎士比亞作品中對人性的觀照、對眾生百相的深刻理解具有宗教意義上的救贖功能。維多利亞時代莎士比亞的文化地位達到頂峰,恰逢英國的最強盛時期,這並非巧合,與莎士比亞契合了國家發展、帝國擴張、社會變革所產生的多方面需求分不開。

被視為“西方經典的核心人物”

19世紀莎士比亞聲譽日隆,儼然成為英國文化的代表,其崇高地位似乎無人敢挑戰。因此,當英國現代傑出的戲劇家蕭伯納對莎士比亞發起猛烈攻擊、要將他拉下神壇時,確實讓人始料未及。蕭伯納對莎士比亞的激烈抨擊主要出於他自己對戲劇實用功能的推崇,他斥責莎士比亞沒有擔負起劇作家的道德教育責任,因此,莎士比亞“只屬於一個下午,而不屬於所有的世紀”。然而,蕭伯納所看重的社會功用只是在最褊狹意義上的教化。歷史證明,蕭伯納自己的劇作因過於關注他所生活的當下,其具有很強時效性的主題不能引起後人的興趣,而莎士比亞的作品因訴諸普遍人性,得以超越時代。

作為一種回應,A.C.布雷德利在其經典莎評著作《莎士比亞悲劇》(1904)中,通過闡述莎劇的創作手法與藝術效果,展示了莎士比亞戲劇人物的深刻性和復雜性。布雷德利專業而深刻的研究廣泛影響了20世紀西方莎評,莎士比亞因布雷德利而更加豐富。

20世紀莎士比亞的許多作品被成功搬上銀幕,成為在世界各地推廣莎士比亞的有效手段。同時,褪去了神聖面紗的莎士比亞在世人心目中愈加散發出平和人生和普遍人性的溫暖光輝。喬治·斯坦納在莎士比亞誕辰400周年時的贊詞道出了莎士比亞在全世界獲得不竭贊譽的根本原因:“莎士比亞是我們情感的共同家園。他代表我們看得真切、多端;他在廣闊的人生經驗王國中,撥響心聲。”

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歷了後現代去經典化運動之後,西方學界吹起一股重回經典之風。美國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在《西方正典》(1994)中重新強調莎士比亞文學地位之重:“莎士比亞實乃西方經典的核心人物。”他將莎士比亞放在與其他作家的關聯中進行審視,認為莎士比亞之後不受他影響的英語作家屈指可數,正是莎士比亞激勵了後世許多西方偉大作家的崛起,在他們身上激起了認同、反抗、自省、競爭等多重情感。

莎士比亞現象對我國文化符號選取與確立有啟示意義

莎士比亞走向世界的過程,與英國成為殖民帝國的歷史相對應,並得益於英國歷代文人學者參與的“本土文化建設工程”。莎士比亞成為英國最具代表性文化符號的歷史過程使我們不由思索,中國是否也有一位類似的文化代表?聯想北京奧運會眾人吟誦孔子箴言的一幕,孔子似乎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不二選擇。然而就文化代表而言,孔子一人仍有局限。作為哲學家和思想家,孔子的言說方式是內省的、箴言式的,我們不太容易講述他的生動故事;作為道德家,孔子以“至聖”的形象為中國人的言行樹立標桿,但他嚴肅認真的說教一定程度上缺少與普通大眾產生共鳴的親和力。

在呼喚一位像英國的莎士比亞、俄羅斯的普希金、美國的惠特曼那樣的文學性文化代表時,我們或許可以將目光投向詩人李白。李白與莎士比亞有許多相似之處。李白生於盛唐,他的創作體現了華夏民族強盛時期的開放與豪爽。李白是中國詩歌的曠代奇才,歷代傳有“詩仙”之名,其詩作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李白對中國文學與文化產生深遠而深刻的影響,他的詩篇千載傳頌,有無數詩評箋注。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不妨選擇李白作為其文學性的代表。李白的詩歌充滿真性情,寫的是真人性,可以打動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人,並能用文藝的美感來傳達中國的民族精神、表現生活的復雜與多樣。我們應充分挖掘他身上豐富的思想文化資源和人文價值,激活他詩作中內在的生命力和正能量,將他打造成為最具代表性、最燦爛的中國文化符號。

;

❷ 「莎士比亞」真有其人嗎

威廉·莎士比亞的一系列文學作品深刻而生動地反映了16世紀到17世紀英國的時代現實,集中地代表了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成就。舉世聞名的《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佩斯》更是奠定了莎士比亞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巨人」地位,就像我國研究《紅樓夢》的「紅學」一樣,莎士比亞在世界文化史上雄視百代,研究莎士比亞作品早已在國際上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人稱「莎學」。莎士比亞的名字早已越出國界,成為各國人民所崇敬的「世界文化巨人」。

莎士比亞一生中創作了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和2首長詩。除了2首長詩是他生前發表的以外,其餘的全部作品都是他死後由別人搜集整理後陸續問世的。最令人生疑的是,莎士比亞作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戲劇家,他的身世卻有許多不為世人所知的地方,他本人未曾留下隻字片言,有關介紹莎士比亞生平事跡的材料奇缺。當時,也沒有一個人能夠明確說明那些作品是演員莎士比亞創作的。在莎士比亞去世時,居然沒有引起任何人的重視,沒有一個人按照當地習俗為他的逝世寫一首哀詩。

於是,人們自然會提出「莎士比亞真有其人嗎」這樣的疑問題:以演員威廉·莎士比亞的名字發表的那些驚世之作,究竟是他本人寫的,還是別人創作後用這一假託的筆名發表的?即使像拜倫、狄更斯這樣的大作家也懷疑莎士比亞是否寫過那些傑作。「莎士比亞真偽之謎」是一個爭論了幾個世紀的未解之謎。

在文化史界,有人認為莎劇的真正作者是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莎士比亞」只是伊麗莎白女王假借的名字。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許多主角所處的環境與女王本人頗具相似之處,女王知識廣博,語詞豐富多樣,說話機智善辯,所以反映在莎劇作品中的單詞數量達21000多個,一般的人顯然難以做到這一點。同時,在伊麗莎白女王去世的1603年以後,以「莎士比亞」為名發表的作品數量明顯下降,在質量上也較前大為遜色,人們設想這些很可能是女王早期的不成熟之作。而在她死後由別人收集、整理後出版的。湊巧的是,莎士比亞第一本戲劇集的出版者潘勃魯克伯爵夫人,恰恰又是伊麗莎白女王的至友親信和遺囑執行者。專家們認為,通觀莎士比亞作品的精彩語言與豐富劇情內容,只有伊麗莎白女王才具有那些傑作的作者所特有的廣博的學識、凝煉的語言和對於人們感情意志的高度洞察力。

莎劇的真正作者應當是英國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這是另一些學者針鋒相對的見解。把哲學家培根的筆記內容和莎士比亞初版作品比較分析,兩者有難以想像的相似之處。莎劇上至天文地理,外及異邦他國,內涉皇朝富闈,通達古今,精深博大,出身卑微並且從未踏進大學門檻的普通演員是不可能寫作完成的。作者藝術功底深,生活感覺廣,劇本情節生動感人,語言准確優美,全景式描繪了當時英國封建制度解體和資本主義興起時期各種社會力量的沖突,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封建束縛和神權桎梏,人物栩栩如生,久演不衰。這種傳世之作應當出於造詣精深的哲人培根之手更合乎情理。

莎士比亞所處時代正是英國伊麗莎白王朝政治、宗教的變化動盪時期,上流社會和達官顯貴認為編劇演戲為有傷風化的恥事。但是,在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知識分子階層仍有一些學者暗地裡寫戲演戲。迫於社會壓力和公眾的輿論指責,劇本的撰稿者就虛構了一個「莎士比亞」的筆名。與同時代的其他學者相比,弗蘭西斯·培根文才出眾、閱歷豐富、善於思考、勤奮攻讀,理所當然是這些作品的執筆人。

莎士比亞作品的真正主人究竟是誰?是伊麗莎白女王,還是哲學家培根,或者有其他人選,人們不得而知。

❸ 莎士比亞對英國歷史有什麼重大影響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早期,又稱為歷史劇、喜劇時期。這一時期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和藝術風格漸漸形成。當時的英國正處於伊麗莎白女王統治的鼎盛時期,王權穩固統一,經濟繁榮。莎士比亞對在現實社會中實現人文主義理想充滿信心,作品洋溢著樂觀明朗的色彩。這一時期,他寫的歷史劇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等9部。劇本的基本主題是擁護中央王權,譴責封建暴君和歌頌開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現的是國內局勢動盪的畫面,貴族們聯合起來反叛國王,但叛亂最終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盪,後來認識錯誤,在平定內亂中立下戰功。劇作中,歷史事實和藝術虛構達到高度統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為生動,此人自私、懶惰、畏縮,卻又機警、靈巧、樂觀,令人忍俊不禁。 莎士比亞
這一時期創作的喜劇包括詩意盎然的《仲夏夜之夢》(1596)、揚善懲惡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風俗的《溫莎的風流娘兒們》(1598)、宣揚貞潔愛情的《無事生非》(1599)和歌頌愛情又探討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這些劇本基本主題是愛情、婚姻和友誼,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表現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生活理想。與此同時,他還寫了《羅密歐和朱麗葉》(1595)等悲劇3部,作品雖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與喜劇同。莎士比亞還寫有長詩《維納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魯克麗絲受辱記》(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詩。 17世紀初,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與詹姆士一世政權交替,英國社會矛盾激化,社會丑惡日益暴露。這一時期,莎士比亞的思想和藝術走向成熟,人文主義理想同社會現實發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難以實現,創作由早期的贊美人文主義理想轉變為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二時期(1601—1607),又稱悲劇時期。他寫出了《哈姆雷特》(1601)、《奧瑟羅》(1604)、《李爾王》(1606)、《麥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門》(1607)等著名悲劇。《奧瑟羅》中出身貴族的苔絲狄蒙娜不顧父親和社會的反對,與摩爾人奧瑟羅私下結婚,表現了反對種族偏見的主題,而導致他們悲劇的原因不僅是奧瑟羅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為代表的邪惡勢力的強大。奧瑟羅臨死前的清醒,包含著人類理性的勝利。《李爾王》中展現的則是一個分崩離析的社會,李爾王因為自己的剛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主人公從具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君主變成了一無所有、無家可歸的老人,人物命運和性格發生巨大的變化,這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麥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於內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為個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劇意義在於,個人野心和利己主義可以毀滅一個原本並非邪惡的人物。總體而言,這些悲劇對封建貴族的腐朽衰敗、利己主義的駭人聽聞、金錢關系的罪惡和勞動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風格上,浪漫歡樂的氣氛減少,憂郁悲憤的情調增加,形象更豐滿,語言更純熟。 1608年以後,莎士比亞進入創作的最後時期。這時的莎士比亞已看到人文主義的理想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實現,便從寫悲劇轉而為寫傳奇劇,從揭露批判現實社會的黑暗轉向寫夢幻世界。因此,這一時期又稱莎士比亞的傳奇劇時期。這時期,他的作品往往通過神話式的幻想,藉助超自然的力量來解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作品貫串著寬恕、和解的精神,沒有前期的歡樂,也沒有中期的陰郁,而是充滿美麗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調濃郁。《暴風雨》(1611)最能代表這一時期的風格,被稱為「用詩歌寫的遺囑」。此外,他還寫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傳奇劇和歷史劇《亨利八世》。 莎士比亞的作品從生活真實出發,深刻地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他認為,戲劇「彷彿要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馬克思、恩格斯將莎士比亞推崇為現實主義的經典作家,提出戲劇創作應該更加「莎士比亞化」。這是針對戲劇創作中存在的「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的缺點而提出的創作原則。所謂「莎士比亞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亞那樣,善於從生活真實出發,展示廣闊的社會背景,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時代特點的典型環境;作品的情節應該生動、豐富,人物應該有鮮明個性,同時具有典型意義;作品中現實主義的刻畫和浪漫主義的氛圍要巧妙結合;語言要豐富,富有表現力;作家的傾向要在情節和人物的描述中隱蔽而自然地流露出來。

❹ 莎士比亞的「歷史劇」是真實歷史事件,還是虛構的故事還是半真實半虛構懂英國歷史的、看過莎劇的說說

是半真實半虛構的。
真是的是歷史的實時和主要任務。
不真實的是人物的言語和部分態度。為了突出塑造形象或者給劇情發展以沖突。
對比bbc出品的《空皇冠(hallow crown)》和其他相關紀錄片就可發現。

❺ 【精品】為什麼英國人會懷疑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是英國人的驕傲,...59

的顛峰。也許正是由於莎士比亞太偉大了,有不少英國人都 懷疑:這些劇本真的是出於一 莎士比亞生前他做馬夫,演過戲,和別人合作經營過劇院。但其一生中從事過戲劇創作的記 廷和貴族之間的事?特別是那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和銀瓶倒瀉似的華麗語言,由現在這個莎 士比亞的經歷看來,似乎都令人難以置信。 如果那些偉大的劇作並非出於現在這位莎士比亞的手筆,那應有兩 種可能:要麼是另有一 位劇作家存在,他使用了莎士比亞這個化名。前一種可能性似乎不大,因為這種氣勢磅礴的 劇作,很難想像是出自一位默默無聞的鄉居野老之手。所以人們主要還是從另一種可能性入 手,提出假設,並加以考證。 最近一次人們懷疑莎士比亞的身份的時間,是在50 年代。美國文藝批評家加爾文·霍夫曼 提出:莎劇的真正作者是與莎士比亞同年出處的劇作家克利斯多菲·馬洛。這種假設遠較牛 津伯爵說、魯特蘭德說和培根說有力,博得許多人的同意。 以前曾有三種假設。 第一,真莎士比亞是牛津伯爵。 第二,真莎士比亞是魯特蘭德第五世領主。 第三,真莎士比亞是弗蘭西斯·培根。其主要理由有三條:其一,莎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外及理邦,內涉宮闈,面面具到,博大精深,出身卑微的莎士比亞不可能有如此深厚的知識。 而培根則是英國最為博學的哲學家,要說「莎士比亞」的作品出自他的手筆,比較令人信服。 其二,莎氏處的時代正是伊麗莎白王朝在社會、宗教、政治諸方面都發生極大騷亂的時期。 出版審查十分嚴格,而且上流社會、知識層以寫戲、演戲為恥,認為有傷大雅。但是在牛津 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法學院內,仍有一些學生暗地演戲。為之撰寫劇本的人,或許迫於社 會原因,就起了一個莎士比亞的筆名。與所有人相比,唯獨培根文才出眾,閱歷豐富,應是 當然的劇作者。其理由之三,在哲學家的遺囑中,莎氏的墓碑上,以及莎劇台詞中居然可以 拼出幾行內容為「莎士比亞作品系培根著」的「密碼」! 盡管「培根派」隨光陰流逝而銷聲匿跡,但是對莎士比亞的「懷疑」還遠未泯滅。不過

❻ 莎士比亞的作品將被拍賣,莎士比亞是何人他有何藝術造詣

莎士比亞的戲劇不受三一律束縛,突破悲劇、喜劇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內心奧秘,從而能夠塑造出眾多性格復雜多樣、形象真實生動的人物典型,描繪了廣闊的 、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以其博大、深刻、富於詩意和哲理著稱。他曾做過劇場的雜役,後來又靠個人學習成長為一名演員,並逐漸成了一名劇作家。 莎士比亞一生中創作了154首十四行詩和2首長詩、37部戲劇,可以說是著作頗豐。除了他生前。自己發表的兩首長詩以外,莎氏的其他作品都是別人在他死後搜集整理成書的。


莎士比亞的作品基本上是提倡人文主義精神和推動人文主義發展的。並且,在莎士比亞的喜劇作品裡,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裡面的平和、安詳,彷彿自己身臨其境一般,感受到裡面那歡聲笑語,那和和睦睦的一切。而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是悲劇,讓人忍不住流淚。莎士比亞人文主義就是靠這些,靠這樂觀向上的精神,來體現人們所幻想的自由、平等;來推動人文主義的發展;來解放人們的封建思想!

❼ 外國文學巨匠沙士比亞簡介及經典名言

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

英國詩人、劇作家。 (一)生平 1564年4月23日出生於沃里克郡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鎮。父親約翰是沃里克郡的自耕農,1551年移居斯特拉特福鎮,經營羊毛、皮革製造、穀物買賣等業;有人說他還當過屠戶。1565年約翰任斯特拉特福鎮的民政官,3年後被選為鎮長。威廉是長子,曾被送到當地的文法學校學習拉丁文和古代歷史、哲學、詩歌、邏輯、修辭等。13、14歲時,家道中落,可能曾輟學幫助父親料理生意。1582年11月同鄰鄉富裕自耕農的女兒安·哈瑟維結婚,次年5月生女蘇珊娜,1585年生孿生子女珠迪絲(女)和哈姆奈特(子),哈姆奈特11歲時夭折。 從1585至1592年期間,他的生活經歷不詳,但是後人有不少傳說,例如說他當過鄉村教師,又說他在某貴族府邸當過差,又說他當過兵,而傳說最廣的是說他偷了附近貴族鄉紳托馬斯·路希爵士的鹿,逃往倫敦,時間一般推測在1586年前後。

1592年,劇作家、所謂「大學才子」之一的羅伯特·格林有一篇文章攻擊當時的一些演員,告誡劇作家「不要相信他們;其中有一隻暴發戶式的烏鴉,用我們的羽毛裝點自己,用一張演員的皮包起他的虎狼之心;他寫了幾句虛誇的無韻詩就自以為能同你們中最優秀的作家比美;他是個地地道道的打雜工,卻恬不知恥地以為舉國只有他能震撼舞台」。「虎狼之心」是從莎劇《亨利六世》下篇中引來的一句話,而「震撼舞台」則是影射莎士比亞的姓氏(shake意即震撼,spear意為長矛)。可見莎士比亞在1592年已頗具名望。

從他離開家鄉到1592年這一段時期,傳說他曾在劇院門前為貴族顧客看馬,逐漸成為劇院的雜役、演員、股東。他開始寫劇多半是改編舊劇或同其他劇作家合作,稍後才獨立創作。他在倫敦有同鄉世交菲爾德,經營印刷出版業。莎士比亞發表的第一部作品《維納斯與阿多尼斯》(1593)就是由菲爾德出版的。這部作品獻給年輕的新貴族南安普敦伯爵。他的劇團從1594年開始一直受宮內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1603年詹姆斯一世登位又改稱「國王的供奉」。他同當時一些新貴族如埃塞克斯伯爵頗有交往。他的劇團也到女王宮廷演出,夏季或瘟疫流行時期,則到外省演出。1596年他幫助父親申請並獲得「家徽」(象徵鄉紳的社會地位)。據推測,他每年回家探望,1597年在家鄉購置了房產,1602年又置了地產(127英畝)。他一生的最後3、4年在家鄉度過。1616年4月23日去世,葬於鎮上的「三一」教堂。 (二)創作 莎士比亞在22、23年間共寫了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詩和其他詩歌。除了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和《魯克麗絲受辱記》是在他生前自己發表外,他的某些劇作則以四開本「盜印版」行世。這些「盜印版」是由劇團某些演員口授,或在演出時被人速記下來的。當時習慣是劇作家將劇本賣給劇團,劇團有處理劇本的全權;為了盡量壟斷,劇團竭力防止其他劇團得到腳本,秘不發表,才出現了「盜印版」。莎士比亞的全部劇本是在他去世後由同團演員海明和康德爾搜集成書,於1623年用對開本發行,稱為「第一對開本」,收了36出戲,其中有一半是他在生前沒有出版過的。 作品寫成的年代 當時劇目上演和出版都需要向政府登記批准,莎士比亞劇作的上演和出版日期都是有案可查的。但上演和出版日期同創作的時間不一定吻合,可以在上演之前一、二年或同年,也可能在上演後又進行了修改,才最後定稿。第一對開本的劇目不是按年代排列,而是按喜劇、歷史劇、悲劇三類編排的。從18世紀後期,學者們如馬隆就開始研究莎劇的創作年代,經過200年的探索,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見,成為研究莎士比亞思想和藝術演變的較為可靠的依據(見附表莎士比亞著作年表)。 戲劇的分類 第一對開本把莎劇分為三類,此後學者們又進一步把有關羅馬歷史的劇本分出來,稱為「羅馬劇」,把後期喜劇分出來,稱為「浪漫劇」或「傳奇劇」。 戲劇的分期 1850年德國學者蓋爾維努斯研究莎士比亞藝術技巧的發展,根據對莎劇詩行的研究,把莎劇分為三個時期:1.1590至1600年,即歷史劇和喜劇時期;2.1601至1607年,即悲劇時期;3.1608至1612年,即「浪漫劇」時期。1870年英國學者道登和弗尼弗爾,也根據詩歌技巧和作品的情調把莎劇又分為四個時期,即把第一時期又分為:1590至1596年,早期抒情時期;1597至1600年,歷史劇和喜劇時期。 (三)著作者問題 19世紀中葉有些學者鑒於莎劇反映的知識面之廣(涉及法律、歷史、地理、政治、宮廷貴族的生活方式許多方面),文學成就之高,認為無論他的出身還是所受的教育,他都不可能寫出這些作品,因而認為作者是培根;也有人認為是牛津伯爵愛德華·德·維爾,以至馬洛。但是莎士比亞的劇本是由他劇團的兩位演員收集的,同時代劇作家本·瓊森還為此全集寫了獻詩,僅此一端就使懷疑派的理論不能成立。懷疑派完全忽視了一個作者向生活學習、向前人學習的潛力。 (四)作品簡介 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義或稱人道主義,用他的語言說,就是「愛」。他的作品就是「愛」的觀念多方面的表現。人文主義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莎氏作品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他生活感受深,善於思考,藝術修養高,作品的形象性強;他吸收了歐洲各國的新文化、新思想,因而他的作品深刻而生動地反映了16至17世紀的英國現實,集中地代表了整個歐洲文藝復興的文學成就。

長詩 莎士比亞最早的詩作是《維納斯與阿多尼斯》,題材來源於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寫愛情女神維納斯追求青年阿多尼斯,但阿多尼斯不愛她,只愛打獵,在一次行獵中為野豬所傷致死。維納斯十分悲痛。在阿多尼斯死去的地方,血泊中生出一種花,名為白頭翁,維納斯把它帶回塞普勒斯島。此詩主旨是說明愛情不可抗拒,文字綺麗。出版後風行一時,至1602年共出了7版,至1640年累計至16版。 《魯克麗絲受辱記》取材於奧維德《歲時記》等作品,寫羅馬王政時期最後一個國王塔昆的兒子塞克斯特斯從戰場奔回,□污了同族柯拉廷納斯的妻子魯克麗絲,魯克麗絲召回出征的丈夫,囑咐他要報仇雪恥之後舉刀自殺。最後,王朝被推翻,建立了貴族共和國。作者認為塞克斯特斯違背「榮譽」觀念,新貴族應以此為鑒。作者又通過魯克麗絲呼籲同情、憐憫與人道。此詩文字更為繁縟。 十四行詩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共154首,大約在6年間陸續寫成,主題是友誼與愛情。這種從義大利傳入的詩體多採取連續性的組詩形式。1至126首寫詩人同一貴族青年的友誼的升沉變化;127至152首寫詩人對一「黑膚女子」的愛戀;最後兩首結束。前17首,詩人敦促青年結婚,美好的事物應當傳代而得到永生,反映了人文主義者對「人」的信念和對新貴族的希望。隨後,那青年有時對詩人冷淡,有時垂青另一個詩人,甚至勾引詩人的女友,但詩人以友情為重,表現和解精神。詩人對「黑膚女子」傾吐愛慕,但她被詩人的至友拐走,詩人感到失望。在這些故事後面隱藏著豐富的思想內容——人文主義者對真、善、美的看法和理想,也反映出社會現實。這些詩雖然表現了對光明和未來的希望,但也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所引起的失望和焦慮。它們不僅僅是個人的抒情,也表達了一個時代。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感情並不奔放,而是有節制,有思想深度,有分析說理,同時形象生動豐富,語言運用巧妙,詩句節奏感強。 歷史劇 早期創作中的英國歷史劇共9部,其中8部可以歸納成為兩個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此外有《約翰王》。新興資產階級從當時所處的地位,要求國家統一,改造封建王權,以利於本階級的發展。16世紀90年代伊麗莎白女王政權雖仍鞏固,但王權繼承問題日趨迫切,國內外封建勢力蠢蠢欲動,30年前凱特領導的農民起義記憶猶新。莎士比亞關心民族命運,既反對封建內訌,也反對農民起義,而主要反對前者,要求在一個開明君主的統治下,鞏固國內和平與統一。這就是他寫歷史劇的主旨。 前四部曲中,《亨利六世》上篇寫英國在英法百年戰爭中由於貴族不和而失利;中篇寫國內貴族的紛爭和平民起義,導向內戰;下篇寫紅白玫瑰戰爭的封建內戰,屬於紅玫瑰貴族集團的國王在內戰中被殺。《理查三世》寫篡奪王位的白玫瑰集團愛德華四世死後,同族貴族理查用狡詐、血腥毒辣的手段,登上統治寶座,很快為敵黨所殺,結束了玫瑰戰爭。

約翰王雖然有反對天主教的一面,但他謀害了合法繼承人,篡奪了王位,引起外患。 後四部曲寫理查二世優柔寡斷,聽信寵臣,不能維持貴族間的平衡。他的堂弟利用時機奪去王位,自立為亨利四世。亨利四世由於王位來路不正,終日惴惴不安,雖然兩次平復內亂,但太子不務正業,王位前途仍然令人憂慮。後來太子改過自新,繼位為亨利五世。亨利五世用對法國戰爭解決了國內矛盾,奪回在法國的領地。在他身上,作者寄託了一個開明君主、民族英雄的理想。亨利五世改邪歸正的轉變過程反映出作者改造封建君主的思想。 根據古羅馬故事寫成的流血復仇劇《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寫主人公顧全大局但仍不能避免內訌的悲劇。 喜劇約從1593至1600年,莎士比亞寫了10部喜劇和一部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些喜劇各有特色。最早的《錯誤的喜劇》是根據羅馬喜劇家普勞圖斯的《孿生兄弟》而改編的,喜劇效果全靠人物彼此誤認而造成。《溫莎的風流娘兒們》則是以《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為中心的反映市民生活的喜劇。這個時期,絕大部分喜劇以愛情為主題,但《威尼斯商人》則超出此范圍,而同樣主題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卻寫成了悲劇。《馴悍記》雖然提倡婚姻自由,但也表現了作者男尊女卑的觀點。《維洛那二紳士》寫愛情的忠貞;《愛的徒勞》、《無事生非》著重反對禁慾主義;《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則把愛情故事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後者用大自然同宮廷的爾虞我詐作了對比。《第十二夜》通過次要情節,對清教徒的虛偽大加嘲諷。 《羅密歐與朱麗葉》寫一對青年分屬兩個世代為仇的封建家族,兩人一見傾心,但不能結合。他們求助於勞倫斯神父,神父私自給他們舉行了婚禮,並安排他們逃離維洛那,但由於偶然的錯誤,兩人先後殉情。雙方家長鑒於世仇鑄成錯誤而言歸於好。這首頌揚愛情的贊歌具有鮮明的反封建意義。 《威尼斯商人》寫商人安東尼奧為了幫助友人巴薩尼奧成婚,向猶太高利貸者夏洛克轉借現金,夏洛克出於妒恨,假意不收借息,戲約到期不還,可以割安東尼奧身上一磅肉。安東尼奧果然失期,開庭之日,巴薩尼奧的未婚妻假扮律師在法庭上擊敗了夏洛克。這出戲通過三條交錯的故事線索,鼓吹仁愛、友誼和真誠的愛情。 悲劇 從1601至1607年,莎士比亞寫了所謂「四大悲劇」、5部以希臘羅馬故事為題材的劇本和兩出「喜劇」。這一時期的劇作,思想深度和現實主義的深度大大增強。即使所謂「喜劇」,愛情也顯露出陰暗的一面。《終成眷屬》中的海麗娜對勃特拉姆的愛情,受到後者的社會地位觀念的打擊,但她卻不擇手段來達到目的。《一報還一報》(一譯《請君入瓮》)里的安哲魯執法犯法,把愛情作為交換條件。在《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和《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兩劇中,作者對愛情和榮譽產生了懷疑。

《尤利烏斯·凱撒》反映了反對權力集中的斗爭;《科里奧拉努斯》寫的是羅馬貴族由於驕橫而導致背叛與滅亡。 莎士比亞的悲劇之所以偉大,在於它們具有高度概括意義。《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義思想家的悲劇,父王被叔父殺害,母親嫁了叔父,父王的亡魂要求他報仇。這樣一個簡單的事件,促使他考慮到整個社會和時代,發現「整個時代脫榫」了,決定擔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但他單槍匹馬同黑暗勢力較量,寡不敵眾,最後失敗。 《奧瑟羅》的主人公是作者創造的理想人物,他坦率,相信人而又疾惡如仇,他受到瑪基維里式的陰謀家伊阿古的擺布,殺死了心愛的妻子。 《雅典的泰門》寫的是虛偽的友誼使泰門變成一個徹底的厭世者。 《李爾王》最富於哲學意義。許多人(包括托爾斯泰)認為李爾王分國土的情節是不可信的。但它的概括意義最強,它處理了權威與愛的矛盾;權威與社會正義的矛盾;「真誠的」愛同虛偽的愛的對比;人性與大自然的善惡問題。劇本主要寫李爾王從一個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君主變為一個人文主義者心目中的「人」的過程,轉變的媒介是同情。 《麥克白》的主人公是蘇格蘭大將,由於野心的驅使,殺死了慈祥的國王。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劇本探索人性的善轉變為惡的過程。麥克白是一個立過功的、有所作為的英雄,性格中有善良的一面,由於女巫和夫人的誘惑,他想干一番大事業的雄心變成了野心。一旦野心實現,必然引起一連串新的犯罪,最後導致滅亡。

莎士比亞寫的悲劇是他對他那個時代的重大問題深入思考的成果,是新興資產階級思想最生動的形象的再現。 晚期創作 人文主義的理想同現實之間的矛盾是難以彌合的。莎士比亞晚期的作品都以寬恕和解為主題。《泰爾親王佩里克利斯》(一般公認前兩幕不是莎氏手筆)、《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都是寫失散、團聚;誣陷、昭雪、和解。晚期主要作品是《暴風雨》,情節比較集中。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被他弟弟驅逐,攜帶幼女米蘭達逃往荒島,他通過魔法掀起狂風把那不勒斯國王、篡位的弟弟安東尼奧、那不勒斯王子等所乘的船攝到荒島,寬恕了安東尼奧,恢復了爵位,王子同米蘭達結了婚,一同回到義大利。普洛斯彼羅對待島上的土生居民反映了資本主義的殖民過程。劇中也明確提出了人文主義者的理想國的主張。全劇以宣揚容忍寬恕告終。 《亨利八世》由幾個片斷組成,一般公認其中一部分是莎士比亞手筆,通過三個人物的悲劇,展示對新一代統治者的希望。 (五)歷代對莎士比亞的評論 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許多場合給予莎士比亞很高的評價,承認他在戲劇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寫給斐·拉薩爾的信中批評了「席勒式地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的創作方法,提出「莎士比亞化」這一重要論點。恩格斯在同年5月18日給拉薩爾的信中稱贊「莎士比亞劇作的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的融合」,也批評了「為了觀念的東西而忘掉現實主義的東西」的創作方法,贊許莎士比亞歷史劇中「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每個時代對莎士比亞的評論,都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文學觀點,也反映了莎士比亞作品的某些特點或側面。莎士比亞的同時代劇作家本·瓊森稱他為「時代的靈魂」,但又批評他缺少「藝術」。這一評論定下了19世紀浪漫派以前批評的調子。17世紀中期以後到18世紀,在古典主義影響下,評論界都承認莎氏有天才,但毫無創作法則的觀念。伏爾泰稱他為「爛醉的野蠻人」。莎士比亞不僅不遵守「三一律」,而且在悲劇中摻雜喜劇場面。德國狂飆運動時期,萊辛和歌德突破了古典主義的束縛,從莎劇反映「自然」(現實)中獲得啟發。浪漫主義時期,評論界進一步看到了莎劇中的思想感情的深度,看到了莎氏詩歌的成就,特別對人物的分析感到興趣。這一時期的代表是德國的施萊格爾兄弟和英國的柯爾律治,到20世紀初期英國的布拉德萊而登峰造極。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評論家,以別林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為代表,為開辟現實主義道路,著重指出莎劇真實地反映生活,特別是人物刻劃深刻。從浪漫派以來,絕大部分的評論是肯定莎士比亞的。持異議的則有托爾斯泰;托爾斯泰也從現實主義出發,指出莎劇的情節不可信,人物寫得成功的原因是他所根據的素材本身就好。 20世紀西方莎評經歷了幾個階段,但主要不外是兩個派別及其變種的交替,可以稱為「客觀派」和「主觀派」。前者從外部研究,如從當時舞台技巧、戲劇傳統,從莎氏對舊情節的改編以及當時具體歷史事件等角度研究;後者則從詩歌語言、「意象」、心理、哲學思想等角度研究。60年代最極端的評論則是把莎氏看成是荒誕派作家,把他比作當代荒誕派劇作家貝克特。 十月革命後,蘇聯和歐美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莎評,從唯物辯證觀點出發,以列寧的反映論為依據,聯系歷史上的階級斗爭實際和文學的社會作用,對莎劇作出了新的評價。中國在解放後,對莎氏的研究也作出不少成績。總的說來,馬克思主義莎評還在發展中。 (六)莎士比亞在中國 莎士比亞的名字是由傳教士在1856年介紹過來的。清末,我國思想界代表人物嚴復、梁啟超及稍後的魯迅也都在譯著中提到莎士比亞的名字。莎士比亞的作品最初是通過翻譯英國19世紀初散文家蘭姆姊弟的《莎士比亞故事集》介紹過來的,1903年上海達文社出版,題為《□外奇譚》,譯者不詳,包括10個故事。同時,林紓和魏易則把故事集全部20個故事翻譯出來,於1904年出版,題為《英國詩人吟邊燕語》。我國最初上演莎劇,多以此書為藍本,加以改編。 莎士比亞的戲劇,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才用白話文和劇本的形式翻譯介紹過來。田漢在1921年譯了《哈孟雷特》,1924年譯了《羅密歐與朱麗葉》。20年代至30年代,十幾年間,莎劇的翻譯出了許多種。抗日戰爭期間,翻譯和介紹工作仍未間斷,特別是曹未風和朱生豪,在艱苦條件下堅持系統的翻譯工作。曹未風譯了11種,於1942至1944年陸續出版;抗日戰爭勝利後,又以《曹譯莎士比亞全集》的總名出版了其中的10種。朱生豪從1935年開始到1944年病逝前共譯了31種劇本,1947年出版了27種。

抗戰後期到解放前夕,有曹禺譯的《柔密歐與幽麗葉》、孫大雨的《黎琊王》、梁宗岱的《莎士比亞的商籟》等。 解放後,特別是50年代,出現了許多新譯本,如卞之琳譯的《哈姆雷特》,吳興華譯的《亨利四世》,方重譯的《理查三世》,方平譯的《捕風捉影》、《威尼斯商人》、《亨利第五》等。在莎士比亞誕生400周年時,把朱生豪的譯本分11卷出版,題為《莎士比亞戲劇集》。此後,又對譯文作了全面校訂,缺譯的劇本和詩歌都補譯齊全,於1978年出版,定名為《莎士比亞全集》。 莎士比亞的劇本在中國的上演是話劇興起以後的事。「五四」運動以前的初期話劇可以查考的外國劇本,最多是莎士比亞的作品,達20種。「五四」運動以後,1929年和1937年,上海戲劇協社和南京戲劇學校都上演過《威尼斯商人》。1937年上海業余實驗劇團演出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抗戰期間,在大後方也上演過莎劇,在重慶演了《奧賽羅》,在成都演了《羅密歐與朱麗葉》。解放後演出的莎劇有北京上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第十二夜》、《無事生非》、《威尼斯商人》、《麥克白》、《一報還一報》和上海上演的《無事生非》、《羅密歐與朱麗葉》。

❽ 莎士比亞戲劇的歷史影響和作用

莎士比亞戲劇的歷史影響和作用: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戲劇創作繼承前輩人文主義作家的優良傳統,敢於挑戰封建和宗教經院文學的清規戒律。他的寫作是真正的平民創作,而不是迎合貴族老爺們的喜好。

莎士比亞的悲劇也多寫國王或者貴族,但其作品中這些統治階級已經不再被高高的捧在神壇上。

他寫這些國王貴族就是為了解剖他們,從這些人形形色色的不良德行里得出這個階級已經徹底腐朽衰敗的結論,進而在英國社會中提倡人文精神,建立一個理想的開明君主統治各階級和諧共處的國度。莎士比亞幾乎用一生的時間編織著這樣一個理想。


莎士比亞作品的特色:

威廉·莎士比亞的劇本不像古典及近代劇歡喜從情節沖突緊張的頂點開始,而將過去情節在口中說出來,他是歡喜陳述一事全部的開始和發展,這種鋪陳敘述使劇中主角發生多方面錯綜的關系,以主要情節外往往有平行的一個或二個插曲情節。

威廉·莎士比亞戲劇情節的豐富性歷來被人稱道,他的劇中一般都有兩條或多條線索平行發展或交錯進行,有的主次分明,有的互為補充,彼此襯托,這使得劇中的人物、事件以及矛盾沖突變得豐富和復雜,容易取得生動的戲劇效果。

如《威尼斯商人》中有三條線索;《哈姆萊特》中也有三條復仇線索;《李爾王》中有兩條線索等等。但這多條的線索又總是為一個共同的主題服務。

❾ 莎士比亞是哪個國家的

威廉·莎士比亞自畫像莎士比亞(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

中文名: 威廉·莎士比亞
外文名: W. William Shakespeare
國籍: 英國
出生地: 英格蘭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鎮
出生日期: 1564年4月23日
逝世日期: 1616年5月3日
職業: 劇作家,詩人,演員
代表作品: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雋語鈔個人軼事詩歌中的莎士比亞
作品原文 作者信息影視劇中的莎士比亞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英:Hamlet)、《奧賽羅》(英:Othello)、《李爾王》(英:King Lear)、《麥克白》(英:Mac Beth)。著名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還寫過154首十四行詩,二首長詩。本·瓊森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和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雖然莎士比亞只用英文寫作,但他卻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其劇作也在許多國家上演。1616年4月23日病逝,出生日期與逝世日期恰好相同。莎士比亞和義大利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近代實驗科學的先驅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被人們尊稱為「莎翁」。初中選文《威尼斯商人》.高中選文《哈姆萊特》。
偉大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生於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經營羊毛、皮革製造及穀物生意的雜貨商,1565年
莎士比亞(11張)任鎮民政官,3年後被選為鎮長。他少年時代曾在當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學學校」學習,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但因他的父親破產,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還干過其他各種職業,這使他增長了許多社會閱歷。歷史學家喬治·斯蒂文森說,後人從這些文字資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亞的生活軌跡:20歲後到倫敦,先在劇院當馬夫.雜役,後入劇團,做過演員.導演.編劇,並成為劇院股東;1588年前後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本,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當時的劇壇為牛津、劍橋背景的「大學才子」們所把持,一個成名的劇作家曾以輕蔑的語氣寫文章嘲笑莎士比亞這樣一個「粗俗的平民」、「暴發戶式的烏鴉」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亞後來卻贏得了包括大學生團體在內的廣大觀眾的擁護和愛戴,學生們曾在學校業余演出過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如《哈姆雷特》、《錯誤的喜劇》。1597年重返家鄉購置房產,度過人生最後時光。他雖受過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過大學。1598年大學人士F.米爾斯已在其《智慧的寶庫》中,列舉莎士比亞35歲以前的劇作,稱贊他的喜劇、悲劇都「無與倫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戲劇詩人們並稱。但他生前沒出版過自己的劇作。寫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亞贏得了騷桑普頓勛爵的眷顧,勛爵成了他的保護人。莎士比亞在90年代初曾把他寫的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魯克麗絲受辱記》獻給勛爵,也曾為勛爵寫過一些十四行詩。藉助勛爵的關系,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莎龍,使他對上流社會有了觀察和了解的機會,擴大了他的生活視野,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1596年,他以他父親的名義申請到「紳士」稱號和擁有紋章的權利,又先後3次購置了可觀的房地產。1603年,詹姆士一世繼位,他的劇團改稱「國王供奉劇團」,他和團中演員被任命為御前侍從,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迴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 莎士比亞在倫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間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時隱退回歸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前後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遺囑。 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是著名的同性戀者,他的十四行詩全部都是寫給他的同性愛人的.據英媒體報道,最近一位英國收藏家重新確認了一幅家藏油畫的畫中人身份,原來這名美艷「女子」不是別人,正是莎翁傳說中的同性戀情侶——南安普頓伯爵三世亨利·里奧謝思利。 發現這幅「驚世」油畫的科布家族家藏甚豐,繼承了全部藝術品收藏的阿萊克·科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從兒時起一直以為畫中人是位名叫諾頓的貴婦,因為在這幅油畫的背面赫然寫著諾頓夫人的字樣。但幾年前,一位偶然來訪的藝術收藏家告訴科布,他認為畫中人並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須眉。一席話驚醒夢中人,科布開始重新審視其真實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終於揭開謎底。這幅油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
莎士比亞故居(20張),畫中的南安普頓伯爵塗脂抹粉,嘴唇上抹著唇膏,左耳還戴著精緻的耳環,手撫披散到胸前的長發,看上去一派女人風情。英國歷史文物權威機構「全國託管協會」已確認油畫為真跡,此畫完成於1590年至1593年,當時莎士比亞正住在南安普頓伯爵三世的府上。盡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娜·哈撒韋,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學批評家爭議不絕的話題。 南安普頓伯爵為同性戀的傳說由來已久,他與莎翁的關系更是撲朔迷離。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詩集》又是獻給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輕男子。(不過有人認為,十四行詩集前面十幾首都是推崇傳宗接代的,不能理解成寫給其男友的.)不少史學家早已考據,莎翁詩中的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1616年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前後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他去世的那天,與他出生的那天同月同日。死前留有遺囑。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 6份簽名和《托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三頁手稿。
莎士比亞在約1590~1612的20餘年內共寫了三十七部戲劇(如加上與弗萊徹合寫的《兩位貴親》則是三十八部),還寫有二首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魯克麗絲受辱記》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他的戲劇多取材於歷史記載、小說、民間傳說和老戲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現實,宣揚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性論觀點。由於一方面廣泛借鑒古代戲劇、英國中世紀戲劇以及歐洲新興的文化藝術,一方面深刻觀察人生,了解社會,掌握時代的脈搏,故使莎士比亞得以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繪廣闊的、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使之以悲喜交融、富於詩意和想像、寓統一於矛盾變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點著稱。一般來說,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可分以下3個時期: 第一時期(1590~1600年)以寫作歷史劇、喜劇為主,有9部歷史劇、10部喜劇和2部悲劇。 《麥克白》
9部歷史劇中除《約翰王》是寫 13 世紀初英國歷史外 ,其他8部是內容相銜接的兩個4部曲 :《 亨利六世 》上 、中、下篇與《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被稱為最成功的歷史劇)上、下篇與《亨利五世》。這些歷史劇概括了英國歷史上百餘年間的動亂,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亞反對封建割據,擁護中央集權,譴責暴君暴政,要求開明君主進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諧社會關系的人文主義政治與道德理想。 10部喜劇《錯誤的喜劇》、《馴悍記》、《維洛那二紳士》、《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無事生非》、《皆大歡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愛情、友誼、婚姻為主題,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義智慧與美德的青年男女,通過他們爭取自由、幸福的斗爭,歌頌進步、美好的新人新風,同時也溫和地揭露和嘲諷舊事物的衰朽和丑惡,如禁慾主義的虛矯、清教徒的偽善和高利貸者的貪鄙等。莎士比亞這一時期戲劇創作的基本情調是樂觀、明朗的,充滿著以人文主義理想解決社會矛盾的信心,以致寫在這一時期的悲喜劇《羅密歐和朱麗葉》中,也洋溢著喜劇氣氛。盡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愛的理想戰勝死亡,換來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這一時期較後的成熟喜劇《威尼斯商人》中,又帶有憂郁色彩和悲劇因素,在鼓吹仁愛、友誼和真誠愛情的同時,反映了基督教社會中弱肉強食的階級壓迫、種族歧視問題,說明作者已逐漸意識到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難以解決的矛盾。
第二時期(1601~1607年)
以悲劇為主 ,寫了3部羅馬劇、5部悲劇和3部「陰暗的喜劇」或「問題劇」。 羅馬劇《尤利烏斯·凱撒》、《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和《科里奧拉努斯》是取材於普盧塔克《希臘羅馬英雄傳 》的歷史劇。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 》、《 李爾王 》、《麥克白》和悲劇《雅典的泰門》標志著作者對時代、人生的深入思考,著力塑造了這樣一些新時代的悲劇主人公:他們從中世紀的禁錮和蒙昧中醒來,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發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時代和自身的局限,終於在同環境和內心敵對勢力的力量懸殊斗爭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哈姆雷特為報父仇而發現「整個時
作品《哈姆雷特》視頻截圖(10張)代脫榫」了,決定擔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結果是空懷大志,無力回天。奧賽羅正直淳樸,相信人而又嫉惡如仇,在奸人擺布下殺妻自戕,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惡報。李爾王在權勢給他帶來的尊榮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 ,喪失當國王而做一個普通人,也能同樣或更加偉大,因而經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難。麥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誘惑和野心的驅使,淪為「從血腥到血腥」、懊悔無及的罪人。這些人物的悲劇,深刻地揭示了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已開始出現的種種社會罪惡和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表現了人文主義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義。 由於這一時期劇作思想深度和現實主義深度的增強,使《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終成眷屬》和《一報還一報》等「喜劇」也顯露出陰暗的一面,籠罩著背信棄義、爾虞我詐的罪惡陰影,因而被稱為「問題劇」或「陰暗的喜劇」。
第三時期(1608~1613)
傾向於妥協和幻想的悲喜劇或傳奇劇。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劇或傳奇劇《泰爾親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暴風雨》。這些作品多寫失散、團聚、誣陷、昭雪。盡管仍然堅持人文主義理想,對黑暗現實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決主要靠魔法、幻想、機緣巧合和偶然事件,並以宣揚寬恕、容忍、妥協、和解告終。 莎士比亞還與弗萊徹合作寫了歷史劇《亨利八世》和傳奇劇《兩位貴親》,後者近年來被有的莎士比亞戲劇集收入。 是啊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早期,又稱為歷史劇、喜劇時期。這一時期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和藝術風格漸漸形成。當時的英國正處於伊麗莎白女王統治的鼎盛時期,王權穩固統一,經濟繁榮。莎士比亞對在現實社會中實現人文主義理想充滿信心,作品洋溢著樂觀明朗的色彩。這一時期,他寫的歷史劇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等9部。劇本的基本主題是擁護中央王權,譴責封建暴君和歌頌開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現的是國內局勢動盪的畫面,貴族們聯合起來反叛國王,但叛亂最終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盪,後來認識錯誤,在平定內亂中立下戰功。劇作中,歷史事實和藝術虛構達到高度統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為生動,此人自私、懶惰、畏縮,卻又機警、靈巧、樂觀,令人忍俊不禁。 這一時期創作的喜劇 莎士比亞
包括詩意盎然的《仲夏夜之夢》(1596)、揚善懲惡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風俗的《溫莎的風流娘兒們》(1598)、宣揚貞潔愛情的《無事生非》(1599)和歌頌愛情又探討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這些劇本基本主題是愛情、婚姻和友誼,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表現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生活理想。與此同時,他還寫了《羅密歐和朱麗葉》(1595)等悲劇3部,作品雖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與喜劇同。莎士比亞還寫有長詩《維納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魯克麗絲受辱記》(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詩。 17世紀初,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與詹姆士一世政權交替,英國社會矛盾激化,社會丑惡日益暴露。這一時期,莎士比亞的思想和藝術走向成熟,人文主義理想同社會現實發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難以實現,創作由早期的贊美人文主義理想轉變為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二時期(1601—1607),又稱悲劇時期。他寫出了《哈姆雷特》(1601)、《奧瑟羅》(1604)、《李爾王》(1606)、《麥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門》(1607)等著名悲劇。《奧瑟羅》中出身貴族的苔絲狄蒙娜不顧父親和社會的反對,與摩爾人奧瑟羅私下結婚,表現了反對種族偏見的主題,而導致他們悲劇的原因不僅是奧瑟羅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為代表的邪惡勢力的強大。奧瑟羅臨死前的清醒,包含著人類理性的勝利。《李爾王》中展現的則是一個分崩離析的社會,李爾王因為自己的剛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主人公從具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君主變成了一無所有、無家可歸的老人,人物命運和性格發生巨大的變化,這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麥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於內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為個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劇意義在於,個人野心和利己主義可以毀滅一個原本並非邪惡的人物。總體而言,這些悲劇對封建貴族的腐朽衰敗、利己主義的駭人聽聞、金錢關系的罪惡和勞動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風格上,浪漫歡樂的氣氛減少,憂郁悲憤的情調增加,形象更豐滿,語言更純熟。 1608年以後,莎士比亞進入創作的最後時期。這時的莎士比亞已看到人文主義的理想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實現,便從寫悲劇轉而為寫傳奇劇,從揭露批判現實社會的黑暗轉向寫夢幻世界。因此,這一時期又稱莎士比亞的傳奇劇時期。這時期,他的作品往往通過神話式的幻想,藉助超自然的力量來解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作品貫串著寬恕、和解的精神,沒有前期的歡樂,也沒有中期的陰郁,而是充滿美麗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調濃郁。《暴風雨》(1611)最能代表這一時期的風格,被稱為「用詩歌寫的遺囑」。此外,他還寫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傳奇劇和歷史劇《亨利八世》。 莎士比亞的作品從生活真實出發,深刻地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他認為,戲劇「彷彿要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馬克思、恩格斯將莎士比亞推崇為現實主義的經典作家,提出戲劇創作應該更加「莎士比亞化」。這是針對戲劇創作中存在的「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的缺點而提出的創作原則。所謂「莎士比亞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亞那樣,善於從生活真實出發,展示廣闊的社會背景,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時代特點的典型環境;作品的情節應該生動、豐富,人物應該有鮮明個性,同時具有典型意義;作品中現實主義的刻畫和浪漫主義的氛圍要巧妙結合;語言要豐富,富有表現力;作家的傾向要在情節和人物的描述中隱蔽而自然地流露出來。
悲劇
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李爾王(四大悲劇),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凱撒,安東尼與克莉奧佩屈拉(埃及艷後),科利奧蘭納斯,特洛埃圍城記,雅典的泰門等。
喜劇
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四大喜劇),錯中錯,終成眷屬,無事生非,一報還一報,暴風雨,馴悍記,溫莎的風流娘們,愛的徒勞,維洛那二紳士,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悲喜劇(正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
歷史劇
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約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詩
愛人的怨訴,魯克麗絲失貞記,維納斯和阿多尼斯,熱情的朝聖者,鳳凰和斑鳩等。
編輯本段成就
莎士比亞的戲劇大都取材於舊有劇本、小說、編年史或民間傳說,但在改寫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給舊題材賦予新穎、豐富、深刻的內容。在藝術表現上,他繼承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英國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戲劇的三大傳統並加以發展,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創造性革新。他的戲劇不受三一律束縛,突破悲劇、喜劇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內心奧秘,從而能夠塑造出眾多性格復雜多樣、形象真實生動的人物典型,描繪了廣闊的 、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以其博大、深刻、富於詩意和哲理著稱。 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為當時英國的舞台和觀眾寫作的大眾化的戲劇。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賞以及時空自由 、極力調動觀眾想像來彌補舞台的簡陋等特點,曾在18世紀遭到以伏爾泰為代表的古典主義者的指摘,並在演出時被任意刪改。莎劇的真正價值,直到19世紀初,在柯爾律治和哈茲里特等批評家的闡發下,才開始為人們所認識。然而當時的莎劇演出仍常被納入5幕結構劇的模式 。19世紀末 ,W·波埃爾和H·格蘭威爾·巴克強烈反對當時莎劇演出的壯觀傳統 ,提倡按伊麗莎白時代劇場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復其固有特點。 17世紀始,莎士比亞戲劇傳入德、法、意、俄、北歐諸國,然後漸及美國乃至世界各地,對各國戲劇發展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並已成為世界文化發展、交流的重要紐帶和靈感源泉。中國從本世紀初開始介紹和翻譯莎劇,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譯本基礎上經全面校訂、補譯的11卷《莎士比亞全集》。1902年,上海聖約翰書院學生最早用英語演出《威尼斯商人》。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先後有65個職業和業余演出團體 ,以英 、漢 、藏 、蒙 、粵5種語言 ,文明戲、現代話劇、戲曲、廣播劇、芭蕾舞劇 、木偶劇6種形式 ,共演出莎劇21部,包括了莎劇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劇已成為中國中學、大學特別是戲劇院校的教材。莎劇的重要角色為中國演員的培養和提高開辟了廣闊天地。 莎士比亞家鄉
莎士比亞給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戲劇,其中包括一些他與別人合寫的一般劇作。此外,他還寫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和三、四首長詩。
編輯本段影響
莎士比亞在所有的文學人物中首屈一指,這看來是無容置辯的。相對來說,今天很少有人談喬叟、維吉爾、甚至荷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亞的戲劇,肯定會有很多觀眾。莎士比亞創造詞彙的天才是無與倫比的,他的話常被引用──甚至包括從未看過或讀過他的戲劇的人。況且他的名氣也並非曇花一現。近四百年來他的作品一直給讀者和評論家帶來了許多歡樂。由於莎士比亞的作品已經接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因此在將來的許許多多世紀里也將會受到普遍歡迎,這一推測看來不無道理。 在評價莎士比亞的影響時,我們應該這樣考慮,如果沒有他,就根本不會有他的作品。 據統計,莎士比亞用詞高達兩萬格以上。它廣泛採用民間語言(如民謠、俚語、古諺語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來詞彙,還大量運用比喻、隱喻、雙關語,可謂集當時英語之大成。莎劇中許多語句已成為現代英語中的成語、典故和格言。相對而言,他早期的劇作喜歡用華麗鏗鏘的詞句;後來的成熟作品則顯得更得心應手,既能用豐富多樣的語言貼切而生動的表現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樸素自然的詞句傳達扣人心弦的感情和思想。 雖然莎士比亞用英文寫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聞名世界的人物。雖然英語不完全是一種世界語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語言都更接近世界語言。而且莎士比亞的作品被譯成許多種文學,許多國家都讀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戲劇。 當然有些受歡迎的作家的作品也會受到文學評論家的輕視,但是莎士比亞就不同了,文學學者都不遺餘力地贊揚他的作品。世世代代的戲劇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圖獲得他的文學氣質。正是因為莎士比亞對其他作家有巨大的影響和不斷受到大眾的賞識,才使他在本書中獲得相當高的名次。 某版本的莎翁戲劇集中的序言,有一段這樣的話: 他通過具有強大藝術力量的形象,從他的那些典型的、同時又具有鮮明個性的主人公的復雜的關系中,從他們的行動和矛盾中去揭示出他們的性格。戲劇中放射出的強烈的人文主義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膽的藝術技巧,其意義早已超出了他的時代和國家的范圍。 對文學界造成如此大的影響,難怪他的朋友、著名的戲劇家本·瓊斯說:「他不只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全世紀。」

❿ 莎士比亞戲劇對歐美戲劇發展的影響有哪些

成就和影響

莎士比亞的戲劇大都取材於舊有劇本、小說、編年史或民間傳說,但在改寫中注入了自已的思想,給舊題材賦予新穎、豐富、深刻的內容。在藝術表現上,他繼承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英國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戲劇的三大傳統並加以發展,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創造性革新。他的戲劇不受三一律束縛,突破悲劇、喜劇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內心奧秘,從而能夠塑造出眾多性格復雜多樣、形象真實生動的人物典型,描繪了廣闊的 、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以其博大、深刻、富於詩意和哲理著稱。

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為當時英國的舞台和觀眾寫作的大眾化的戲劇。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賞以及時空自由 、極力調動觀眾想像來彌補舞台的簡陋等特點,曾在18世紀遭到以伏爾泰為代表的古典主義者的指摘,並在演出時被任意刪改。莎劇的真正價值,直到19世紀初,在柯爾律治和哈茲里特等批評家的闡發下,才開始為人們所認識。然而當時的莎劇演出仍常被納入5幕結構劇的模式 。19世紀末 ,W.波埃爾和H.格蘭威爾 - 巴克強烈反對當時莎劇演出的壯觀傳統 ,提倡按伊麗莎白時代劇場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復其固有特點。

17世紀始,莎士比亞戲劇傳入德、法、意、俄、北歐諸國,然後漸及美國乃至世界各地,對各國戲劇發展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並已成為世界文化發展、交流的重要紐帶和靈感源泉。中國從本世紀初開始介紹和翻譯莎劇,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譯本基礎上經全面校訂、補譯的11卷《莎士比亞全集》。1902年,上海聖約翰書院學生最早用英語演出《威尼斯商人》。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先後有65個職業和業余演出團體 ,以英 、漢 、藏 、蒙 、粵5種語言 ,文明戲、現代話劇、戲曲、廣播劇、芭蕾舞劇 、木偶劇6種形式 ,共演出莎劇21部,包括了莎劇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劇已成為中國中學、大學特別是戲劇院校的教材。莎劇的重要角色為中國演員的培養和提高開辟了廣闊天地。

最後一點不得不提的是_____
莎士比亞與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4月23日,對於世界文學領域是一個具有象徵性的日子,因為塞萬提斯、威廉·莎士比亞和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都在1616年的這一天去世。此外,4月23日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如莫里斯·德律恩、拉克斯內斯、佛拉吉米爾·納博科夫、約瑟·普拉和曼努埃爾·梅希亞?巴列霍。

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選擇這一天,向全世界的書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勵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去發現閱讀的快樂,並再度對那些為促進人類的社會和文化進步做出無以替代的貢獻的人表示尊敬。

199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和版權日。

版權即著作權,是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包括財產權、人身權)。版權的取得有兩種方式:自動取得和登記取得。我國的著作權法規定,作品完成就自動有版權。

閱讀全文

與莎劇跟英國地理有什麼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