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中課程有哪些
初中課程
初一: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生物;
初二: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物理;
初三: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物理、化學;
中考科目: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物理、化學
會考科目:地理、生物
初中課程學習方法:
(1)、要認真讀書。先將教材粗讀一遍,領會基本大意,然後再反復細讀。細讀時,可用彩筆在課本上初步勾劃出重點、難點、疑難問題。
(2)、要認真思考。預習時要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及有關參考材料,進行積極的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弄清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新內容中的每一個概念、定律、公式等。若有初步的體會和感受,也可適當地作點批註。
(3)、要虛心請教。在預改頭換面過程中,有些問題雖經過立的思考(包括查資料),但仍得不到解決,可與同學討論,必要時要向老師、家長或其他人請教,盡量將總是解決在課前,以便課上集中精力思考些新問題。
(4)、要適當地做些習題和實際操作。預憚,可適當地做些處選習題,以及時檢查預習效果和鞏固、深化知識系統。如有可能,還可做些必要的操作,現場觀察、調查研究等,從而為上新課作些必要的准備。
(5)、要認真做好筆記。寫預習筆記是預習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一定要引起重視。
⑵ 地理學生活動有哪些
地理實踐活動教學開展的常用形式 新課程標准下的地理教學內容, 不僅科學體系強,
而且富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生活氣息。知識的介紹有許多是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問題出發的。 所以「新課程標准」 下的地理的實踐活動是多種多樣的。
地理實踐活動的種類比較多, 既有課堂內的實踐活動, 也有課堂外的實踐活動。 主要包括信息收集、 地理講演、 地理競賽、 地理辯論、 地理游戲、
地圖繪制、 地理攝影、 教具製作、 地理實驗、 地理調查、 地理觀測、 地理參觀、 地理旅遊、 野外實習、 方案設計、 論文撰寫、
牆報編輯等等。 (一) 動手製作教具 學生動手製作的過程既是一個手腦並用、 相互促進、 相得益彰的過程,也是學生有所發現、 有所發明、
有所創造的過程。 案例: 在進行《地球和地球儀》 教學時,我事先布置學生根據課本要求准備好製作地球儀的工具、 材料, 在上課時,
讓學生獨立的自由地對這些材料進行觀察、 按按課本步驟操作製作地球儀。 藉助這一活動, 學生對經緯線、經緯度、
地球的形狀及大小等抽象的知識不僅理解的深刻、 透徹, 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 同學們還親手製作了等高線、 時區轉動盤等教學用具,
在教學中既發揮了積極作用, 又彌補了教具不足的現狀。 (二) 小型辯論會 地理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
還要教會學生利用地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理能力必須經過學生自主動手參與才能真正的獲取。 辯論會的開展就是鍛煉學生創造思維,
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有力武器。 案例: 在講解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內容時, 組織學生討論未來世界的人口能否超過地球環境人口容量。
⑶ 初中校本課程有哪些
初中一共有13門課程需要學習,分別為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思想品德、體育、歷史、地理、生物、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其中初中新設的課程有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而每個年級會變更一些科目。
⑷ 初中地理新課標內容詳細解讀2022
一、課程性質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引領學生認識人類的地球家園。地理課貼近生活,關注自然與社會,體現地理學特點並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對培育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家國情懷、全球視野,以及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價值。
二、課程理念
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堅持育人為本,確定基於核心素養培育的地理課程目標;
2.優化課程結構,搭建基於地理空間尺度的主題式內容框架;
3.活化課程內容,優選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地理素材;
4推進教學改革,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地理教學方式;
5.發揮評價功能,促進學生學業進步和全面發展。
三、課程目標
地理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等。
四、課程內容
地理課程從空間尺度的視角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國」的順序,引導學生認識人類家園。(圖2,p7)
地理課程內容結構中的「認識全球」部分,將地球整體作為學習對象,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地球表層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認識區域」部分,將地球表層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作為學習對象,認識世界大洲、地區、國家等不同區域的地理事物和現象,認識中國的整體面貌、不同分區及家鄉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球工具」側重地球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應用,「地理實踐」則以多種方式貫穿全部課程內容。(此段配圖表,不用出字幕)
五、課程實施
這里,教育小新給老師們四個方面的教學建議:
第一,1.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體現核心素養培育的整體性。
小貼士1: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老師們要考慮地理課程的整體性和學生發展的連續性,體現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的發展特點,循序漸進;還要充分考慮學生差異,以利於因材施教。
第二,教學內容和教育活動設計要聚焦重點內容。
小貼士2: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建議老師們:
要突出重點教學內容,精選教學素材,可根據實際需求對相關學習主題內容進行重新組合。
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建議老師們:
可以圍繞教學重點,合理安排每節課或每個單元的學習活動數量,設計好活動之間的遞進關系。
第三,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要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小貼士3:
老師們需要精心設計創設教學情境,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素材和表達方式,以及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任務和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多為學生自主探究和同學合作學習的機會,引導他們主動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地理問題。
比如,在學習「中國自然地理概貌」時,老師可以利用圖像、視頻等展示不同區域人們生產生活的場景,並提出問題:不同區域人們的生產生活相同嗎?同時引導學生自主地層層追問和思索:不同區域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有哪些不同?這些不同與地理環境有關聯嗎?用什麼證據說明地理環境是不同的?用什麼方法能描述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區域差距?
第四,教學活動要強化基於真實體驗的地理實踐活動。
小貼士4:
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如地理實驗、社會調查和野外考察等,使學生有機會再真實環境中經歷體驗式學習。七年級、八年級至少應各組織一次戶外地理教學實踐活動。
同時,地理老師可以與其他課程教師共同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⑸ 初中地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途徑和方式有哪些
1.聯系實際,實現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轉化
提倡開發地理課程資源,並不是要摒棄作為地理教學主要依據的教科書.地理教科書是學生進行地理學習活動的範本,仍然是重要的地理課程資源.但是地理教科書的開發必需體現時代發展的要求,與生活、社會緊密融合、溝通,發揮其「地理教學基本工具」的功能.現在,新版的幾套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就更加註重凸顯現代教育新理念,在內容選擇、編排設計等方面不再過分追求地理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地理教學內容的融合.
教學不是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別需要執教者的創造加工,將教材內容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變成發展學生文化素養的教育內容,賦材料以生命的活力.
2.信息整合,拓展現代課程媒體資源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與地理有關的多媒體課件、遠程教育中的地理課程等逐步被引入地理課堂.特別是互聯網提供的地理教育網站、地理資料資料庫和圖書館、天文館、氣象台、地震台網站等,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地理課程資源.
由於現代教學媒體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限制,能將教學內容涉及的事物、情景、過程等,全部再現於課堂,圖文並茂地讓學生去獲得知識、認識世界.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引入現代信息技術,能有效地將地理知識與多媒體技術進行整合,使抽象、深奧的地理概念、成因、分布、規律變得直觀形象,有利於激發地理學習的興趣.另外,由於地理科學發展迅猛,網路媒體中關於地理科學發展的信息很多.對於這些信息,教科書不能非常全面而及時地反映,這就需要師生利用網路資源,了解地理科學的新進展.
3.激活體驗,挖掘學生內生性地理課程資源
內生性資源,主要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以及所了解的地理科學信息.這些通過各種各樣途徑存在於學生頭腦中的無形課程資源,使地理課程與學生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強化學習動機.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質和生活環境,有自己的愛好和長處,也有自己不同的經歷和體驗,他們本身就是很好的資源.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體驗和經驗,能使學生較容易接受所學習的地理知識,幫助他們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於學生的頭腦中,需要教師認真挖掘.教師可以通過課前課後的交談、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從中尋求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當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集思廣益.
總之,地理課程資源豐富多采 無處不在,只有充分發揮地理課程資源的優勢,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
⑹ 初中地理課上都能設計哪些活動和游戲呢
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的拼圖是課本21頁的游戲拼圖。八年級上冊第二節中國的行政區劃,這兩個是最為典型的拼圖游戲,對掌握初中地理知識的幫助是最大的。
⑺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
編寫教案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精心設計。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一
教學設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第一部分 課例背景分析
一、課標及課標解讀
(一)課程標准:
①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②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④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
(二)課程標准解讀:
①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要求同學們通過閱讀「人類認識地球形狀過程」圖和閱讀材料「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和該過程中人類對於真理的勇於探索和執著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對於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並不要求學生記住,只要求會用這些數字來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這里要求學生一定要把地球儀當作一種學習工具來看待,通過對地球儀的觀察,說出那些事經線,哪些是緯線;本初子午線為0°經線,從它開始向東為東經,向西為西經,各劃分為180°;赤道為0°緯線,從它向北為北緯,向南為南緯,各劃分為90°。
④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該標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給出某地的經緯度,能在地球儀上找出該地;二是地球儀上任意一點,都可以用經度和緯度來確定某位置。描述一個地點的位置,必須把東西經和南北緯以及度數講明確。
二、學情分析
①學生年齡特點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年級的學生,大多在11-12歲左右,對世界充滿了好奇。
②學生已有知識 經驗 分析:學生第一次接觸地理課,沒有系統學習過地理課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經驗;大多學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學生學習風格分析:此階段學生對於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會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由於沒有系統學習過地理學科的相關知識,所以對很多問題敢於大膽猜測和解釋。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節課選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級升測第一章《地球與地圖》第一節《地球與地球儀》,本節課以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的過程為主線展開,逐步闡述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初中學生接觸初中地理課程的第一節課,地球儀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上好本節課,對於初中學生樹立地理學習興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知識關聯結構圖
3、教學重、難點的確立
(1)教學重點及確立依據: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儀、地球上的經線和緯線及其劃分、本初子午線的位置和含義、運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確立依據:
把上述知識點作為教學重點,依據如下:一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二是上述知識點是地理學科要學會的基本知識或者技能,尤其是運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不管是在學習地理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到,作為新課程標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學理念,更要把它作為本節內容的重點。
(2)教學難點及確立依據
教學難點:
經線和緯線的特徵及劃分、東西半球的劃分、經緯網的作用。
確立依據:
A、經線和緯線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這只是人們為了方便而認為製造的概念,是虛擬的,遠遠超出了初中生的想像,遠離實際;B、經緯網確立地理坐標要求學生在熟悉經緯線及經緯度的基礎上運用經緯網圖,本身就具有難度。
4、多媒體課件製作與開發
詳見多媒體課件
第二部分:教學 實施方案 (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間的一顆普通行星,是人類之家;
②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③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徵;
④掌握經緯度的劃分 方法 ;
⑤記住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劃分;
⑥會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二
一、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教學內容如下。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盤、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是球體、地球衛星照片確證地球是球體)。
2、地球是球體的主要證據(海邊看船、月食、地球衛星照片、環球航行、陸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會在南方的地平線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卻在北方的地平線上出現。如果向南走去,情況就相反。這些現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釋。北半球不同緯度的地方北極星的高度不同、從歸航的輪船看陸地的小山)。
3、地球大小的三組數據。
(二)地球儀
1、設計原則。
2、地球儀及作用
3、地球儀上的大致方向(面對地球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為後邊的經緯線指示方向、經緯度的排列規律、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判定做基礎鋪墊)。
4、簡易地球儀的製作不做教學要求。
(三)經線和緯線
1、地軸、緯線、經線、北極、南極的概念。特殊的經線和緯線(本初子午線、20°W、160°E、180°經線,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2、經線、緯線的性質(形狀特徵、長度特徵、指示方向、數量特徵)。
3、各條經線、緯線的區別方法—經度和緯度。
①經度、緯度的劃分及表示方法。②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判定)。
③半球的劃分及范圍(判定)。
(四)利用經緯網定位
1、經緯網的目的及用途。 2、點的描述及表示。
二、教學目標確立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地球是球體的主要證據,記住描述地球大小的三組數據。
2、理解地球儀的設計原則、作用、地球儀上的方向表示。
3、知道地軸、緯線、經線、北極、南極的概念。能在地球儀上找到特殊的經線和緯線
3、通過觀察地球儀探究得出經線和緯線的性質
4、知道經度和緯度的劃分及表示方法,探究得出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並能運用排列規律判定東西經度和南北緯度。
5、知道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讀圖探究各半球的范圍,能運用半球范圍來判斷點的所屬半球位置。
6、知道經緯網的目的及用途,能描述及表示點的經緯度位置。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地球儀、經緯網的學習初步培養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思辨能力、空間思維能力
(三)情意目標:
1、通過對「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漫長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前人勇於探索的精神,從中受到科學觀的 教育 。
2、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意識,增強他們的自主意識和合作精神。
3、通過本節課「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學習,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地球儀上的方向表示、經線和緯線的性質、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各半球的范圍。
2、難點:運用排列規律判定東西經度和南北緯度、運用半球范圍來判斷點的所屬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的判斷和表示。
四、課時劃分:三課時
五、教學用具:地球儀(至少每兩人一個)、多媒體課件。
六、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地球與地球儀
SHAPE MERGEFORMAT
七、教學理念及 教學方法 :
1、體現地理新課標「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2、體現洋思中學「先學後教,當堂達標」 教學理念。
3、體現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探究式學習的理念。
4、體現張店七中地理組「主題帶動策略下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 課題研究部分成果。
八、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揭示主題】
導語: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農歷每月15日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但是,我們居住的地球是什麼樣?我們自己卻看不見。站在地球表面,我們無法看到地球的的整體面貌,那麼,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的呢?時至今日我們能找到哪些可以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證據呢?(板書課題: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目標認定,板書結構】
1、屏幕出示知識目標,學生朗讀認定。
2、教師敘述,板書一節知識框架,強調重點難點。
SHAPE MERGEFORMAT
【主題帶動,自主合作】
第一課時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部分的教學
1、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2、自學效果檢測,教師導撥, 總結 升華。
(1)找學生敘述人們對地球是球體的認識過程,教師屏幕出示相關的圖片加以說明。
(2)讓學生就P3-4活動1的(1)、(2)(3)談自己的看法,教師配以圖片說明。對於其他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例子學生和教師相互補充,最終必須明確最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證據是地球衛星照片。
◆總結升華:讓學生談從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感悟到了什麼?(讓學生感受前人勇於探索的精神,從中受到科學觀的教育)
(3)提問:描述地球大小的數據: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承轉:地球,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都非常想了解認識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要想方便的了解地球還得多運用一下地球儀。
(二)「地球儀」部分的教學
教師講解、演示:
設計原則: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
作用:P4最後一句。
地球儀上的方向:北極豎直朝上,我們面對地球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承轉:地球儀有好多種類型,不管哪一種都標畫著經線和緯線。
(三)「經線和緯線」的教學(基本概念理解、特殊的經緯線、經緯線的性質)
1、自主探究,教師巡視
2、自學效果檢測,教師導撥。
(1)提問、演示,引導學生繼續探究:(要敢於讓學生說,讓學生暴露錯誤,還要注意激勵學生,激發探究的慾望)
經線 緯線 形狀特徵 半圓 圓圈 長度特徵 都相等 ◆教師導撥(教師多方收集學生的觀察結果,要善於因勢利導):「赤道是最長的緯線」、「越往兩極緯線越短,最後成一點」、「不等長」、「有沒有長度相等的緯線」、「長度相等的緯線有什麼分布特點---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襯的等長」。 指示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東西方向 數量特徵 無數條 無數條
(2)引導並講解:本初子午線、180°經線、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北極圈、南極圈特殊之處。本初子午線是地球儀上的0°經線;180°經線與本初子午線對著組成一個大的經線圈;赤道是地球儀上最長的緯線,與南北兩極的距離相等,為0°緯線。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北極圈、南極圈這些緯線在第二節學習是會頻繁用到。
(3)教師說明:地球里並不真的有地軸、地球表面也沒有畫出經線和緯線。
▼承轉並預留伏筆:我們為什麼要在地球儀畫上那麼多經線和緯線呢?到下一節課大家就明白了。
第二課時
(四)「經度和緯度的劃分及表示」部分的教學。
1、設疑: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經線和緯線,怎麼來區別各條經線和緯線呢?(標定不同的度數,分別叫做經度和緯度)
2、繼續設疑:經度和緯度是如何讓劃分的呢?又是如何表示呢?請同學觀察圖1.10,結合手中的地球儀探究內化經度的劃分,准備發言。(學生發言,教師隨時引導--本初子午線為0°經線,對著的為180°經線,本初子午線以東到180度經線為東經度,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到180度經線為西經度,用w表示。
3、繼續引發探究:請同學觀察圖1.11,結合手中的地球儀探究緯度的劃分,准備發言。(學生發言,教師隨時引導--赤道為0°緯線,以北為北緯,用N表示,最北端為北極點緯度為北緯90°;赤道以南為南緯,用s表示,最南端為南極點緯度為南緯90°)
(五)「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及東西經度和南北緯度判定」部分的教學。
1、出示例一、例二:判斷東經度還是西經度,引導學生探究並應用圖1.10中東西經度的排列規律。
SHAPE MERGEFORMAT
讓學生上黑板表示經度:首先關注經度的表示方法,如:東經30或者是30°E。
(2)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讓學生說明判斷上題中為東經度或者是西經度的原因。讓學生發現東經度的排列規律: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度數在增大;西經度的排列規律是由本初子午線向西度數在增大。進而提煉出東經度和西經度的判定方法: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度;向西增大的為西經度。
2、出示例三、例四:判斷南緯度還是北緯度,引導學生探究並應用圖1.11中南北緯度的排列規律。
SHAPE MERGEFORMAT
(1)讓學生上黑板表示緯度:首先關注緯度的表示方法,如:北緯30°或者是30°N。
(2)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讓學生說明判斷上題中為南緯度或者是北緯度的原因。讓學生發現南緯度的排列規律:從赤道向南度數在增大;北緯度的排列規律是由赤道向北度數在增大。進而提煉出南緯度和北緯度的判定方法: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度;向北增大的為北緯度。
3、承轉:同學們我們學了緯線、緯度,學習了經線、經度,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就構成了經緯網,現在我們考慮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經緯網?你能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說明嗎?(有同學會回答「為了確定地球表面某一點的位置」,有同學會據電影院找座位的例子、班內找同學的例子,教師肯定、表揚鼓勵)
(六)「經緯網定位」部分教學
1、學生閱讀P8圖文信息,體會點的表示方法,及經緯網的目的和用途。屏幕出示汶川大地震震中經緯度。
2、做例題,確定點的描述方法和表示方法,應用經度、緯度的判定方法。
SHAPE MERGEFORMAT
(1)強調描述方法:A點是
東經61°和北緯30°的交叉點,表示為30°N 、61°E
(2)其他各點的經緯度位置:
B 30°N 、61°E
C 30°S、170°E
D 50°S 、170°W
▼承轉:在生活中還經常用到半球來定大致位置,比方說中國位於北半球、東半球。
第三課時
(七) 「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劃分」 、「半球的范圍」教學
1、讓學生讀課本P7圖.12和1.13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赤道和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學生可能的問題①認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一條經線②認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本初子午線和180度經線③不太明白為什麼非得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
2、讓學生觀察圖1.12和圖1.13,得出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范圍(注意規范學生表述的准確性)
(1)南、北半球范圍:(略)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三
地球和地球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教學設計
單位:邢塘街道中心學校
姓名: 宋佩佩
時間:2016年9月26日
eq avs4al(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間的一顆普通的行星,是人類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3)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徵。
能力目標: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3)藉助地球儀,使用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列表比較法等了解經緯線的含義並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
情感目標:
(1)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3)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想像力 、空間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奠定基礎。
eq avs4al(教學重點)
學會利用相關地理現象和數據說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運用圖表分析緯線的特點和緯度的劃分
eq avs4al(教學難點)
學會觀察和使用地球儀
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教學准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地球儀、地圖冊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們都知道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麼樣子、有多大?可能沒有幾個人能夠准確地說出來。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們人類的家園。
[板書]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講授新課
1.先通過動畫,使學生對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有個了解,然後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想像畫圖,表示出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同時表明教師的觀點:「我畫出我想像的示意圖,同學們看看如何」,通過一點一滴使學生在對地理產生興趣的同時,不再只是崇拜教師的權威,培養創新的意識。
[講解]地球的形狀是不規則的球體,為了研究方便,我們取地球的平均半徑,即6371千米。
2.地球儀
地球是自西向東繞地軸運動的,在轉動過程中始終斜著「身子」繞地軸轉動。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在擺放地球儀時,將地軸指向北極星方向,大家擺一擺,互相評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學生觀看:地軸、兩極的空間位置)
[設計意圖]觀察地球儀時,首先使學生認識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然後著重講解地軸的位置作用,如對地軸作用的認識設計了 籃球 與地球儀運動的比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繞地軸運動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理解地軸在地球儀中的位置,設計動畫演示,使學生既有實踐的應用,又有直觀地觀察;為了將實際的方向與地球儀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讓學生擺放地球儀,將地軸指向北(沖北極星)方,並且互相評判。這一部分主要是將地球的空間方位納入到學生頭腦已有的知識系統中。另外地軸的指向在將來學習地球公轉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須打好基礎。
[講解]地球儀是按地球形狀縮小而成的(實際是一個特殊的立體地圖),因為它比地球縮小很多倍,所以地球儀都做成正球體。
[提問]地球儀上有什麼地理事物?
合作探究
在地球儀上有縱橫交錯的網——經緯網,通過它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位置,當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沒有,它是人為畫出來的。下面我們學習經線和緯線的知識。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相關 文章 :
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視頻
3. 七年級地理東南亞教案
4. 初中地理會考復習資料:地球和地球儀
5. 7年級地理經緯線咋標
6. 7年級地理教案:地球的運動
7. 初二地理會考知識:地球和地球儀
8. 高中地理地球與地球儀知識點
9.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
⑻ 初中地理課程包括
1、區域性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內容以區域地理為主,展現各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點,闡明不同區域的地理概況、發展差異及區際聯系。
2、綜合性
地理環境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復雜系統。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初步揭示自然環境要素之間、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復雜關系,從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環境的綜合性。
⑼ 地理教研活動主題有哪些
1、基於閱讀活動提升初中生地理素養的方法研究
2、初中地理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的運用研究
3、利用教材「問題研究」模塊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研究
4、初中生地理綜合思維素養培養策略研究
5、基於地理實踐力培養的農村中學研學旅行校本課程建設研究
6、Steam教育與校本地理課程資源庫構建相結合的模式研究
13、基於「詩歌融合」視角下的初中地理教學設計研究
14、基於差異化教學的初中生地理讀圖能力指導策略的實踐研究
15、指向有效教學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行為的實踐研究
16、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地理高效作業設計
17、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地理微課教學設計及應用效果研究
18、運用地圖提高農村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