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最主要自然地理特徵及對其他特徵的影響
西北乾旱地區自然地理概況
1.區域自然地理概況
西北地區位於我國西北邊疆,西與北面至國境;東與內蒙區以乾燥度4.0等值線為界,大致通過狼山、賀蘭山西坡至河西走廊東端的烏鞘嶺;南與青藏區的界線,西起帕米爾高原,經昆侖山北坡、布爾汗布達山,東延至青海湖附近的日月山、拉脊山與華北區相接。柴達木盆地自然景觀與河西走廊類似,阿爾金山、祁連山具有與天山相似的乾旱區山地垂直帶結構。行政區劃亡,本區包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省西北部,面積遼闊,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0%。
西北地區深居內陸,四周多高山,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很少能夠到達,因而形成我國最乾旱的地區。境內大部分屬於干荒漠。東西兩側邊緣地區屬於荒漠草原。境內高大山地的迎風坡面可以獲得較多的降水,形成荒漠中的「濕島」,高山上孕育了眾多的冰川積雪,山坡上還有綠色的草原和蒼翠的森林,發源於高山冰雪區的河流,在山前平原又形成了大片綠洲沃野,改變了荒漠地區的單調景色。
西北地區,雄偉的高山環抱著巨大而深陷的內陸盆地:中昆侖山與阿爾金山、祁連山環抱著柴達木盆地;阿爾泰山和天山之間為准噶爾盆地;天山與昆侖山、阿爾金山之間為塔里木盆地;北山山地以北為阿拉善高平原,北山與祁連山之間為河西走廊。這種山地與盆地的相間分布,構成了本地區地表結構的基本特徵。山地海拔一般在4000m以上,有不少高峰6000m。天山、祁連山、阿爾金山等都是典型的褶皺斷塊山,山地內部分布有一系列斷陷盆地或谷地。青藏高原的巨大山嶺的屏障作用,加劇丁內陸盆地的乾旱程度。高山與巨大盆地成為本區主要地貌單元,也是引起區域內部自然景觀分異的主要因素。
荒漠盆地邊緣的高山不僅是盆地中地表堆積物的供應源地,而且它們的排列形式,對氣流的運行和氣候形成有很大影響。高山對氣流有明顯的屏障作用,這在天山的南北兩側表現得最為明顯。天山北坡為迎風坡,由於地形阻滯,常形成靜止鋒,降水較多,冬季在山前常有冷空氣聚積,山地常出現逆溫現象,有利於山區冬季牧場的利用。天山南坡為背風側,降水稀少,山體中部森林帶不明顯。山坡物理風化強烈。北來的冷空氣通常需要繞過天山才能進入塔里木盆地,由於冷空氣變性,氣溫增高,使大氣乾旱程度增強,甚至出現旱風。烏魯木齊的東南風、伊犁河谷的東風多具有焚風效應。
大盆地內部,地表結構一般呈環狀或帶狀排列。在盆地邊緣與山麓帶,形成洪積扇及洪積扇平原。隨著地勢向盆地中心傾斜降低,物質相應逐漸變細,形成洪積—沖積平原。洪積扇與洪積—沖積平原接觸地帶,地下水豐富,常有綠洲分布,沖積平原上沙丘連綿不絕。再往盆地中心,進入河流尾間,物質更細,盆地中心為鹽湖,形成沖積—湖積平原,組成物質為粉沙夾亞黏土,鹽湖周圍為鹽鹼灘。
戈壁沙漠分布廣泛也是西北地區自然地理主要特徵之一。據統計,我國戈壁沙漠總面積約128萬平方公里,其中約有90%分布在賀蘭山、烏鞘嶺一帶的西北乾旱區內。
2. 西北地區典型的區域特徵是什麼
地域特徵的范圍很大,主要有人文特徵、自然特徵等。
從人文特徵說,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少數民族眾多、人口佔比相對較高。產業結構以農牧業為主,工業主要是采礦業和加工業。
從自然特徵說,西北地區位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地形以高原、山地、草原、盆地、荒漠為主,自然資源豐富。氣候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減少,大部地區夏季炎熱,冬季漫長寒冷,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都很大。河流多為內流河,河流含沙量大,冰川融水為主要補給水源,有大片的無流區。
3. 西北地區氣候乾旱種植業多分布在什麼豐富的綠洲和河流沿岸
西北地區氣候乾旱種植業多分布在山麓地帶豐富的綠洲和河流沿岸的沖積平原。
相關信息
1、西北地區的農業類型主要是綠洲農業。綠洲農業指荒漠地區依靠地表水、地下水或泉水進行灌溉的農業。在天山山麓、河西走廊、寧夏平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的邊緣,分布著較多的綠洲。
2、西北地區是我國主要的牧區,所出產的肉、奶、皮、毛等畜產品在國內占據突出地位。內蒙古大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場是重要的畜牧基地。這里氣候乾旱,缺少灌溉水源就不可能發展農業。
3、西北地區的種植業類型為灌溉農業。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降水較少,乾旱是該地區的自然特徵。制約西北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原因是水源不足。旱地農業是我國北方地區的農業特點,水田農業是我國南方地區的農業特點,而河谷農業則是我國青藏地區的農業特點。
4、西北地區種植業優勢是夏季熱量充足,光照強,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積累瓜果糖分。有冰雪融水作為灌溉水源,平原地區土壤肥沃。劣勢是降水少,水源不足。風沙危害嚴重。西北河流水文特點是大部分屬內流河河流短水量少,冰雪融水與山地降水補給為主汛期集中在夏季,多季節性河流。
4. 西北乾旱區半乾旱區是什麼氣候類型
西北地區包括寧夏、新疆、青海、陝西、甘肅.
寧夏 地處內陸,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年降水量一般在200 至400毫米.平均氣溫5-10℃.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全年日照達3000小時,無霜期170天左右,是全國日照和太陽輻射最充足的地區之一,特別適宜農作物及瓜果生長.賀蘭山的山脊是我國荒漠草原與荒漠、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外流區域和內流區域的分界線.山嶺中間,也有一些較低矮的山口,成為東西交通要道.
新疆 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冷熱差異懸殊,寒暑變化劇烈,晝夜溫差大,乾旱少雨.春秋季較短,冬夏季較長.四季著衣,夏季可備單衣,加外套,冬季要有厚羊毛衫和羽絨服或大衣.春秋兩季穿羊毛衫並備風衣,如果去北疆高寒地區,也要備羽絨服.新疆各地氣候狀況如下:地區 季節 海拔(米).
青海 全省屬於高原大陸性氣候,有以下特點:(1)太陽輻射強、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在2500小時以上,是中國日照時數多、總輻射量大的省份.(2)平均氣溫低,境內年平均氣溫在零下5.7℃~8.5℃之間,全省各地最熱月份平均氣溫在5.3℃~20℃之間;最冷月份平均氣溫在零下17℃~5℃之間.(3)降水量少,地域差異大.境內絕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4)雨熱同期,青海屬季風氣候區,大部分地區5月中旬以後進入雨季,至9月中旬前後雨季結束,這期間正是月平均氣溫≥5℃的持續時期.(5)氣象災害多,危害較大.
陝西 南北狹長,從北向南形成三個各具特色的自然區:陝北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是國家重要的能源接續地,開發和轉化潛力巨大;關中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素以風雅和諧富庶著稱於世;陝南秦巴山地山青水秀,聚南國之神韻…….境內氣候差異很大,由北向南漸次過度為溫帶、暖溫帶和北亞熱帶.
肅省地處黃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匯地帶.境內地形復雜,山脈縱橫交錯,海拔相差懸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從東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亞熱帶濕潤區到高寒區、乾旱區的各種氣候類型.
比較典型的是,寧夏、新疆、青海,甘肅和陝西則是氣候類型多樣的省份.籠統的說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區,或者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5. 西北地區氣候變化的推測.運用了哪些地理信息技術
西北地區氣候變化的推測,運用的地理信息技術:
①遙感(RS)
②地理信息系統(GIS)
西北地區氣候變暖後,山區降水增加,冰川消融加劇,這可能導致洪澇(或雪災、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頻率。建議在山區多建水庫,加強氣象監測和預報。
6. 西北地區各地乾旱的程度是否一致東西部自然環境有什麼差異原因是什麼
我國西北地區總體的自然環境特徵是乾旱,但是各地的乾旱程度是不同的。
西北地區東部內蒙古高原東部,距離海洋比較近,年降水量接近400毫米,比較濕潤。內蒙古高原中西部地區距離海洋比較遠,空氣比較乾燥,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西北地區西部新疆境內,距離還有更加遙遠,加之地形阻擋,海洋水汽更不容易到達,空氣更加乾燥,一些地區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東西部自然環境的差異就是自動東向西,年降水量逐漸減少,地表面植被逐漸變差。形成的原因就是海陸位置差異。
7. 西北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是什麼
1。緯度位置:大致在36°N以北,北緯53°N以南。
2.海陸位置:西北地區位於我國內陸,大部分在第二階梯上,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
3.氣候條件:西北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年降水量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乾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徵,冬季寒冷少雨,夏季炎熱乾燥。
4。土地條件:大面積的山地、石質戈壁、荒漠、荒漠草地、高原草地,少量的山麓綠洲,不適合發展種植農業;內蒙古高原草地適宜游牧與定居輪牧,是我國的畜牧業基地
5.礦產資源:種類豐富,儲量大。煤、石油、稀土、鐵、鎳、黃金、鹽、寶石等儲量大。稀土、鐵、鎳、黃金、鹽、寶石等儲量大。
6。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為主。
7。水文:內流河、時令河、內陸湖,汛期短、冬季乾涸、無凌汛。
8. 荒漠化地區的地表景觀具有什麼明顯特徵,寫出體現西北乾旱,半乾旱內部呈現東西差異地理事物三條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荒漠化 1.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養分植物就無法正常生長在沒有了植被保護的情況下裸露的地面極易遭受風沙侵蝕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養分進一步流失繼續發展土地生產力長期喪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觀,即發生土地退化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這種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簡單的荒漠擴張的過程,而是很多塊分散的土地逐漸退化,並最終連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 ⑵形成 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 ⑶主要表現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化。 ⑷影響 已成為當今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推斷,目前世界約1/4的陸地、2/3的國家和地區受到荒漠化的威脅。中國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區則是我國風沙危害和荒漠花問題最為突出的地區。活動 根據你的理解,運用下列關鍵詞解釋荒漠化的含義。 土地退化 乾旱半乾旱地區 氣候因素 人類活動 沙漠化點撥:荒漠化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其實質是土地退化,分布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表現為土地荒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鹼化,所謂「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現形式之一。 二、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 1.范圍 地形區范圍: 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以北 行政區劃范圍: 包括新、寧、甘(北部)、內蒙古(大部) 說明:這里所說的西北地區是指位於非季風區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2.地貌特點: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3.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徵——乾旱 ⑴乾旱成因:深居內陸,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區乾旱特徵的成因圖示: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水汽難以到達乾旱阻隔水汽進入高山環繞盆地地形青藏高原隆起位置
教師補充講解:由於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響,再加上周邊高大山地特別是隆起的青藏高原,進一步阻隔了水汽的進入,乾旱就成為了這一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徵,並且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乾旱程度最高的地帶。 ⑵景觀特色——以草原、荒漠為主東西
降水遞減,乾旱程度增強,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減少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賀蘭山以西賀蘭山內蒙古高原東部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200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上乾旱程度極端乾旱區乾旱區半乾旱的草原地帶自然景觀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降水稍多,山頂冰雪覆蓋。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草原 思考 1.西北地區自東向西水分條件與植被景觀的變化有什麼關系?並分析原因。點撥: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對應溫帶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對應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對應荒漠地區。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強。原因是我國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2.新疆的綠洲分布有什麼特點?請聯系水源和地形條件解釋原因。點撥:天山北部水汽主要來源於北冰洋,北坡屬於迎風坡,隨著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脈阻擋的影響,南疆與北疆乾旱程度不同。綠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狀分布。原因是河流水來自兵雪融水補給和盆地地形雨。產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規律)※基本條件——乾旱※物質基礎——地表物質鬆散※動力因素——大風吹揚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本區條件分析: ①基本條件 ——氣候乾旱少雨 氣候乾旱,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質條件 —— 地面疏鬆,為沙質沉積物 由於由於氣候乾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鬆的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乾旱的季節,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④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荒謨化進程。 本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它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氣溫、降水的變率大。雨量的變化,對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於抑制風沙活動;少雨年,加劇荒漠化進程。活動 根據圖2.4,分析說明荒漠化形成過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點撥:圖2.4表示了荒漠化兩個正反饋效應(惡性循環),說明乾旱地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說明:事實上,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調查表明,在西北地區現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⑴來自於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⑵由於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 (圖2,5)人為因素破壞原因與典型地區主要危害過度樵採①能源缺乏地區把樵採天然植被作為解決燃料問題的主要手段(如鄂爾多斯沙區、內蒙古東部的庫侖旗等地)②一些農牧民為了增加收入,無計劃、無節制地在草原地區採挖葯材、發菜等固沙、防止風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壞過度放牧為求得短期的經濟利益,牧民盡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乾旱的草原牧區、乾旱的綠洲邊緣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進程過度開墾在乾旱、半乾旱沙質土壤地區,特別是沙區邊緣從事農業生產,特別在缺少防護林保護的沙質土壤區使沙化土地連片發展閱讀P21 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讓學生閱讀後進行復述掘井帶來的負作用。 3.另一種荒漠化現象——次生鹽漬化 ⑴綠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 ⑵次生鹽漬化形成: ①由於耕作技術落後,灌溉措施不當 ②乾旱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閱讀P22 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讓學生閱讀後討論: 若條件允許,我國西北荒漠地區是否可以將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來發展發展灌溉農業?(從灌溉與次生鹽漬化方面思考)活動 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的自然、社會經濟因素分析 1.薩赫勒地區位於撤哈拉沙漠的南緣。請根據下面的圖文資料,並聯系已學知識,分析薩赫勒地區的氣候等自然特徵,並說明荒漠化的潛在自然因素。點撥:資料表明薩林勒地區正處於乾旱與半乾旱、熱帶沙漠與熱帶草原的過渡地帶;津德爾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點,其月均溫都在22℃以上,甚至達到33℃,可想而知其蒸發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別是7、8兩個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別集中的降水狀況與其全年的高溫、高蒸發量相比,確實是個容易產生環境問題的敏感地區。客觀上,這里就潛在著荒漠化的自然因素,這是本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當地的水熱條件所決定的。 2.氣候的嚴酷性決定了薩赫勒地區的傳統經濟以自給性質的游牧業為主。20世紀以來,隨著沿岸國家人口和經濟的發展及本區交通條件的改善,這里的傳統游牧經濟向商品性的定居牧業經濟轉化。根據圖2.9,分析這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轉變對牧場帶來的環境影響。點撥:將傳統的游牧經濟和商業性的定居牧業進行對比,比較它們對草場的影響。從表中可知,傳統的自給性的游牧經濟,因其牲畜品種多樣、經營規模小且分散、季節游牧,有利於牧草的恢復生長,是一種適應於當地自然條件的經濟模式;而商業性的定居牧業從牲畜品種的單一性、大規模的集中經營、採取掘井定居的經營模式,勢必增加草場的壓力,結果必然導致草場的退化,甚至導致整個草場的毀滅。 3.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對糧食需求迅速增加。這一因素促使薩赫勒以南的早作農業不斷向北推進,農牧之爭加劇。分析這一因素的加入,對本區草場生態環境及荒漠化的發展,又可能產生哪些影響?點撥:由於人口激增,對糧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們不斷擴大耕地面積以至向牧業地區推進,結果是:
4.人口和貧困是薩赫勒地區最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也是造成這里生態環境惡化、上地荒漠化加劇的根源。請你解釋下圖(圖1.11),試提出一種解決非洲貧困問題的可能辦法。點撥:明顯地描繪了人口過快增長,造成貧困飢荒與荒漠化的惡性循環過程。問題的源頭就在人口的過快增長,如果控制人口增長與實行環境整治雙管齊下,這個惡性循環就可以得到解決。
9. 我國西北地區主要的地理特徵是
我國西北地區突出的自然環境特徵是乾旱。
西北地區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深居內陸,距離海洋遙遠,空氣乾燥,降水比較少,形成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受氣候影響地表河流比較少,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土壤發育也比較差,尤其是西部地區。農業生產以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
祝你學習進步!
10. 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特徵
乾旱少雨,荒漠植被為主,
西北地區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西北部。
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乾旱是西北地區區的主要自然特徵。
西北地區地面植被由東向西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10)能夠反映西北地區乾旱的地理信息是什麼擴展閱讀:
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遙遠,再加上高原、山地地形較高對濕潤氣流的阻擋,導致本區降水稀少,氣候乾旱,形成沙漠廣袤和戈壁沙灘的景觀。
西部地區僅東南部少數地區為溫帶季風氣候,其他的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寒氣候,冬季嚴寒而乾燥,夏季高溫,降水稀少,自東向西呈遞減趨勢。
由於氣候乾旱,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都很大。西北地區大部屬中溫帶和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局部屬於高寒氣候。吐魯番盆地為全國夏季最熱的地區。托克遜為全國降水最少的地區。
西北地區由於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除秦嶺以南地區外大部分地區降水稀少,全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在500毫米以下,屬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和高寒氣候。
其中黃土高原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間,柴達木盆地在200毫米以下,河西走廊少於100毫米,敦煌只有29.5毫米,吐魯番不足20毫米,若羌10.9毫米,幾乎終年無雨。
由於降水稀少、氣候乾旱、沙漠廣布等原因,西北地區的地表水量約為2200億立方米/年,僅佔全國總徑流量的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