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疫病主要受哪些自然地理因素

疫病主要受哪些自然地理因素

發布時間:2022-02-15 08:34:57

① 誰是疫病流行的罪魁禍首

人類歷史上致命瘟疫一覽 雅典瘟疫 2400多年以前的一場疾病幾乎摧毀了整個雅典。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雅典的市民們生活在噩夢之中,身邊強壯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發高燒,咽喉和舌頭充血並發出異常惡臭的氣味。 不幸的患者打噴嚏,聲音嘶啞,因強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一位醫生發現用火可以防疫,從而挽救了雅典。 流感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紀,德國醫學地理學家Hirsch詳細列表記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來的歷次類似流感的流行病爆發情況。明顯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發生在1510年的英國。 後來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現過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規模流行病的情況。而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後,文獻中共記載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東歐人,1889年至1894年席捲西歐的「俄羅斯流感」,發病范圍廣泛,死亡率很高,造成嚴重影響。 鼠疫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疫情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其起源眾口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2000人,一個月後竟達8000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歷史上稱為「黑死病」的那一次。 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僅僅百餘年的歷史,但明確的病毒致病的記載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早在1566年,瘋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經被記錄下來,但直到1885年,人們還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 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試驗,為狂犬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路徑。巴斯德從實踐中發現,將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毒性已遞減的液體注射於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第二次流行瘟疫(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結核病 據資料介紹,自1882年柯霍發現結核菌以來,迄今因結核病死亡人數已達2億。而今日重提防治結核病,是因為最新資料表明,全世界結核病人死亡人數已由1990年的250萬增至2000年的350萬。75%的結核病死亡發生在最具生產力的年齡組(15至45歲),全球已有20億人受到結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為1%,即每年有約6500萬人受到結核病感染。 第三次鼠疫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歐洲等地幾乎已經絕跡。但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人鼠共患狀況還時有出現。 流感 1918年,一場致命的流感席捲全球,造成了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盡管這場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於美國,有可能是從豬身上傳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導致50多萬人死亡,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輕人。 平時流行的流感雖然沒有這么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國也導致11萬多人住院,3.4萬人死亡。作為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流感沒有特效葯可治,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預防,有效率為70%至90%。由於流感病毒極其容易發生變異,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類型不一樣,因此必須每年注射疫苗才能發揮作用。 天花 天花原來只在「舊世界」(亞洲、歐洲和非洲)流行,在17和18世紀,它是西方最嚴重的傳染病,但是在歷史上的影響卻比不上鼠疫,這可能是因為其受害者以兒童為主(約1/10的兒童因天花夭折),活下來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力能力。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無葯可治,1980年世界衛生大會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滅,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 第三次流行瘟疫(20世紀中期至21世紀初) 流感 世界上又出現過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開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亞洲流感」、1968年出現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發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羅斯流感」。 在1957年「亞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發流行期間,各年齡組均易感染,死亡率升高,65歲以上老年人尤為顯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現了較高的死亡率,這兩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個地區。據美國公布的統計數字,在1957年「亞洲流感」流行期間,美國共有7萬人因此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間,共有3.4萬人在美國因感染致死。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蘇聯「俄羅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俄羅斯流感」開始在美國在校學生及徵募的新兵中爆發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現感染流行。 登革熱 登革熱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 登革一詞源於西班牙語,意為裝腔作勢,乃為描寫登革熱患者由於關節、肌肉疼痛,行走步態好像裝腔作勢的樣子。登革熱是一種古老的疾病,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范圍內發生過多次大流行,患病人數多達數百萬之多。 1998年時,登革熱已成為僅次於瘧疾的最重要的熱帶傳染病。在東南亞地區呈地方性流行趨勢,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及華南各省也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流行。 西尼羅河病毒 2002年的夏季,「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再次爆發,從1999年到2002年四年間,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奪去了幾十人的生命,100多人受到感染。西尼羅河病毒是在1937年從烏干達西尼羅河區的一位婦女身上分離出來的,近年出現在歐洲和北美的溫帶區域。 專家認為,每200個感染「西尼羅河」病毒的人中只有1個可能引發致命疾病,但對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統較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發腦炎直至死亡。 艾滋病 艾滋病是「後天免疫缺損綜合症」(aids)的英文簡稱。艾滋病病毒終生傳染,它破壞人的免疫系統,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1981年6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首先報道了5例這樣的病例,他們都是同性戀者,隨後,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都陸續發現了類似症狀的病人,後在全世界大規模傳播開來。 埃博拉病毒 2000年10月14日在烏干達北部的古盧地區突發埃博拉病,目前有51人被感染,其中31人已經死亡。埃博拉病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烏干達出現。這種病由埃博拉病毒通過身體接觸傳染。感染病毒的人出現高燒,肌肉劇烈疼痛,鼻腔、口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有可能在24小時內死亡。據報道,烏干達的鄰國蘇丹和剛果(金)曾先後在70年代和1995年流行過埃博拉病,不少人因此被奪去了生命

② 疾病周期性流行的特點主要取決於哪些方面

一、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進入秋季,天氣逐漸變涼,晝夜溫差增大,白天降溫與晚間保溫之間的協調尤為重要。在北方地區,到了晚秋更應注意這個問題,應設法減小晝夜溫差,以減少溫度驟變對豬群引起的應激影響。尤其是哺乳仔豬和保育豬階段更應該注意溫度的變化,以防止因冷應激而造成腹瀉的發生,從而繼發感染其它疾病。防止賊風偷襲,以防感冒,感冒可以是一切疾病發生的誘因。同時,在保溫的同時,應注意保持通風,以保證圈舍空氣清新、乾燥,從而防止由於環境的惡化造成呼吸道疾病的發生,以及因潮濕陰冷而導致風濕的發生。初生仔豬體溫調節能力差,寒冷的條件可使仔豬的免疫力下降,甚至使仔豬凍死,同時也是壓死,餓死和下痢的誘因。仔豬的適宜溫度因日齡長短而異,生後1-3日齡 30-32℃ ,4-7日齡 28-30℃ ,15-30日齡 22-28℃ ,2-3月齡 22℃ 。產房環境溫度最好保持在21℃左右。仔豬剛斷奶進入保育舍時,保育捨得溫度應達到28℃,以後隨著日齡的增長逐漸調節溫度。因此,在此階段,養殖戶應該根據自己場的實際情況,檢查各項保溫設施是否完好,如需檢修現在應抓緊時間檢修,以便隨時能夠應用。二、保持乾燥、衛生的環境 搞好環境衛生對豬群的健康生長非常重要。要保持豬舍內外的環境衛生,及時清理糞便、垃圾等雜物,降低舍內濕度,降低因糞便存積而產生的有害氣體的濃度。清理豬舍時,要不留死角,包括地面、牆壁、窗檯、欄桿、頂棚等處都要清理干凈,不留灰塵、糞便。因為細菌、病毒等有害物會躲藏在其下面,使消毒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清除舍外雜草,減少蚊蠅、老鼠、鳥等的棲息地。同時,對舍內外進行一次全面的驅蚊蠅工作,消滅准備在豬舍內越冬的蚊蠅及一些吸血昆蟲,切斷某些疫病的傳染源。定期投喂老鼠葯滅鼠,減少因老鼠而傳播疾病的機會。使用廣譜驅蟲葯,徹底驅除豬群體內外寄生蟲。為豬群健康生長及安全過冬做好准備。三、加強防疫消毒 進入秋季,天氣變化無常,氣溫多變,環境變化會給豬群帶來很大應激,使機體抵抗力下降。因此,應加強衛生消毒工作,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殺滅傳染源的病原體,盡可能地降低和殺滅空氣、豬體表面、豬舍環境中各種病原微生物的數量,在養豬生產中,有時沒有疫病發生,但外界環境存在傳染源,傳染源會釋放病原體,病原體就會通過空氣、飼料、飲水和其它生物等途徑,入侵易感豬,引起疫病發生。如果不及時消毒、凈化環境,環境中的病原體就會越積越多,超出豬體承受濃度時,就會引起疫病大發生。在消毒過程中,應選擇高效廣譜的消毒葯如氯制劑、碘制劑等。每周對場區、生產區及舍內應消毒兩次,在發生疫情時每日消毒一次。配比消毒葯要現用現配,在保證其有效消毒濃度的同時,舍內帶畜消毒每立方米使用80-120毫升葯液,場地、道路每平方米使用80-100毫升葯液,發生疫情時加大2-3倍劑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消毒過程中應注意舍內溫度和濕度調節。消毒葯物應定期輪換使用。消毒前應該先清除糞便、灰塵等以免過影響消毒效果,尤其是空舍消毒時,應先將空舍徹底清掃、沖洗干凈,保證不留死角如頂棚、料槽底部、欄桿等部位,再對其進行徹底消毒。 給豬群免疫疫苗是防治一些細菌病、病毒病的有效措施。養殖戶應根據當地的疫病流行趨勢,結合本場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並嚴格執行。秋冬季節,由於氣候寒冷,因此是疾病的多發季節。養殖戶在此階段應認真檢查本場的免疫情況,看是否存在漏洞,有條件的可進行監測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免疫。尤其是豬瘟、偽狂犬、口蹄疫、藍耳病等常見及危害較嚴重的疾病。從而確保豬群能夠安全生產,順利過冬,最終取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四、營養全價、科學飼喂 均衡的營養水平對維持機體正常的免疫功能十分重要,高水平的營養供給,可以滿足豬的營養需要,保證豬有一個較好的體況,能有效提高豬抵禦疾病的能力。因此,在生產中應按豬不同的生長階段,科學地投飼不同營養標準的全價日糧,並根據豬體重、採食情況的變化等適時調整日糧配方。同時注意飼料的保存條件,避免飼喂腐敗發霉變質的飼料,黴菌毒素會造成豬的免疫功能和抗病力下降。所以,豬場工人每天都應檢查飼槽中殘留的飼料並及時清除,防止霉爛變質。減少飼料應激,做好斷奶豬與育成豬的飼料過渡,每批仔豬轉群不要立即更換飼料。一般需要7天時間,乳豬料和仔豬料按一定比例均勻混合,逐步過渡,對於弱小仔豬可適當延長乳豬料的飼喂時間。五、加強引種的隔離工作 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防止購入隱性感染豬。確實需引進種豬時,也不能直接與本場原有豬群混養。由於各個豬場的微生物環境不一樣,都有其特異性,因此引種前要對供種場的疫病情況、防疫情況作詳細的調查了解,以便引進後採取相應的防疫措施。而且新引進的豬群一定要隔離飼養6-8周,隔離舍要盡量遠離原有豬群的豬舍,由專人飼養,使其適應本場原有豬群的病原體後在混群。六、常見疾病的治療和預防1、口蹄疫(一)病原學:(1)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2)病毒血清型及特徵:該病毒屬單股線狀rna病毒,共有七個血清型,即o、a、c、sat 1、sat 2、sat 3和asia l。不同血清型差異明顯,相互之間不能產生交叉免疫保護,亞洲主要流行o,a和亞洲1型。(二)流行病學:(1)傳染源:患病的動物,發病初期的動物可通過破潰的水泡、排泄的糞便、分泌物、乳汁、尿液、呼出的氣體、精液等將病毒排出體外,豬的排毒量最高。(2)傳播途徑:消化道、呼吸道及傷口感染,病癒後在一定時間內可以攜帶病毒。(3)豬的流行以秋末、冬、春多發。(三)臨床症狀 潛伏期1--2d,初期一般症狀(精神沉鬱,食慾不振),口腔粘膜(舌唇、齒齦、咽、齶)及鼻周圍出現水的水皰,蹄叉和蹄踵、蹄冠等部位出現紅,熱,痛,不久出現米粒大至蠶豆大的水皰,破裂出血,糜爛。一般一周之後愈痊。繼發細菌感染導致蹄匣脫落,有時乳房上,乳頭皮膚也出現爛斑,吮乳仔豬多呈急性腸炎和心肌炎,有些心跳和呼吸加快,痙攣嚎叫,病死率達60~100%。(四)病理變化 口腔、蹄、乳房、支氣管、氣管和前胃粘膜發生水皰,園形爛斑和潰瘍,上面有黑色的痂皮;心包膜上有彌漫性及點狀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黃色的斑點或條紋,似老虎身上的條紋,稱「虎斑心」,心肌松軟似煮過的肉。(五)防制(1)上報疫情,及時確診。(2)劃定疫區,嚴格封鎖,(封鎖3個月後,無新病歷出現即可解封)。(3)必要時屠宰感染動物和接觸了的其它家畜。(4)隔離和治療 a.場地2%火鹼或10%石灰水。b.口腔採用清水,1%溫食鹽水,0.1%高錳酸鉀,洗水皰部,5%碘甘油等。(5)疫苗接種2、流行性感冒(一)流行病學 (1)傳染源:患病動物是主要傳染病;其次是康復者;引入帶毒動物。(2)傳播方式:①只能水平傳播,主要以呼吸道、消化道; ②病毒污染的空氣、飼料、水、鼠、昆蟲、犬、貓引起機械性的傳播。(3)發病特點:①一年四季均可,尤以晚秋,冬春多見。②陰暗、潮濕、營養不良、擁擠、消毒不嚴、衛生狀況差易導致發病。③感染動物易發生繼發感染。④發出突然,傳的快。(二)臨床症狀 (1)潛伏期數小時至數天;(2)常突發體溫升高(40.5~41.5℃),精神沉鬱,卧地,跛行,呼吸急促,陳發性痙攣咳嗽,流鼻涕,流淚,眼有粘性分泌物,糞干;(3)妊娠母豬後期流產,3至7天自愈,死率低(1-4%),轉為慢性病程一個月以上。(三)防制(1)預防措施:目前無疫苗可用,主要是綜合防治,如加強飼養管理,定期消毒,自繁自養,引進動物隔離。不同種年齡動物不混養。(2)治療 可在基礎日糧中添加病毒靈或金剛烷胺和在飲水中添加恩諾沙星原粉;同時使用5%病毒靈注射液、30%安乃近注射液和2.5%恩諾沙星注射液分別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續4~5 d,一般可痊癒。3、豬瘟(一)病原學:由豬瘟病毒引起,分成2個血清群,常用naoh 2%消毒。(二)流行病學:(1)豬、野豬為自然宿主,病豬和帶毒豬為主要傳染源; (2)感染豬在臨床症狀出現之前和整個過程中,可以通過各個途徑排毒,康復豬在抗體產生之前排毒。 (3)可水平、垂直傳播,豬肉及製品可將該病毒傳到很遠的地方。 (4)目前的流行轉為周期性,散發,緩慢,且發病以非典型性,無明顯高熱,病勢緩和等特點。(三)症狀:急性型豬瘟,病豬的體溫升高,41℃以上。減食、精神沉鬱,一些病豬的眼結膜發炎,眼部分泌物膿樣致使眼瞼粘著,病程早期,病豬發生便秘。有些嘔吐,含大量膽汁的深綠色液體。病豬顫抖、發冷及擠作一團。行走時步態不穩,後肢衰弱無力。有的病豬可能有神經症狀如環繞行走,神經紊亂及運動失調,然後有痙攣現象。當病程進入未期,耳朵、鼻端、四肢腿部、陰部及陰莖包皮等皮膚可出現不同大小的紅色出血斑。急性病豬在頻死前,腹部、耳朵、鼻端及四肢內側皮膚可呈現紫色。一部分的患豬在發病24-48小時死亡。但大多數病例的病程為1-3周急性豬瘟,無免疫接種懷孕的母豬會流產或生弱小、顫抖小豬。慢性型豬瘟,慢性型豬瘟病程一月以上,病豬厭食與精神不振。全身衰弱、消瘦、貧血,時有輕熱,便秘與腹瀉交替,病情時好時壞。(四)診斷:根據豬場未按正確疫苗接種計劃免疫豬只,以及臨床發病特點,結合死後剖檢可以作出診斷。急性豬瘟全身皮膚、粘漿膜及內臟出血可呈大理石樣外觀。脾臟不腫大,常見邊緣出血性梗死。慢性豬瘟全身出血變化輕微,其特徵病變大腸的壞死性腸炎。盲腸、結腸濾泡腫脹、壞死形成多個突起、輪層狀結構的圓形潰瘍。(五)防治:① 平時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消毒工作。② 定期預防接種,為排除母源抗體(含其他獲得性抗體)的干擾,可加大疫苗接種劑量(3-4頭份/頭)。③ 發生豬瘟時,在豬瘟疫區或受威脅區應用大劑量豬瘟疫苗10-15頭劑/頭,進行緊急預防接種。④使用干擾素治療,根據說明連用3-5天,每天一次,第三天視其健康狀況每頭豬注射6-8頭份豬瘟疫苗。⑤注射長效土黴素、強力黴素、阿莫西林、血蟲凈、安乃近、磺胺六甲等葯物對症治療,防止繼發感染。4、豬傳染性胸膜肺炎(app)(一)病原學:革蘭氏陰性菌,有莢膜,短小球桿狀,目前有12個血清型,其中我國目前有2,3,4,5,7型,其中7型居多,毒力較強,對外界的抵抗力較低。常用的消毒葯即可殺死。主要侵害豬的呼吸道。(二)流行病學:各日齡均易感染,多發生於密集飼養通風不良的豬群,無免疫力或斷奶豬多發,感染源:康復豬或慢性病原攜帶者。傳染途徑:空氣和直接接觸傳染。季節性:不明顯,天氣聚變,濕度過高,易使該病加重。(三)症狀:此病主要發生於2至6月齡豬只,有最急性、急性型、亞急性型及慢性型等多種。最急性型的是同欄或不同欄的一頭或數頭豬突然發病,體溫升高達41度。患畜精神沉鬱,食慾不振。患畜極度的呼吸困難,張嘴呼吸,口鼻周圍含有血的泡沫液。鼻、耳、腿以至全身的皮膚出現紫斑後身亡。急性型則是不同欄或同欄的許多豬只同時感染發高燒,拒食及精神不振。患畜出現呼吸困難,經常咳嗽及用嘴呼吸。如果治療不夠徹底,也可能轉變為亞急性或慢性型。亞急性或慢性型則不發燒,有間歇性咳嗽。患豬消瘦,毛發粗糙及食慾不振。(四)病理變化:病程長短有差異,氣管和支氣管內有大量血色液體和纖維素。胸腔有大量的滲出液,胸膜上有大量纖維素蛋白,有時與胸膜粘在一起。肺水腫、出血、膿灶樣的結節。(五)診斷:斷乳期至肥育期的豬只呼吸困難,明顯發病及拒食,皆可疑是本病。應注意與豬肺疫及豬氣喘病區別,豬肺疫為急性發熱性傳染病,後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六)防治:①免疫接種,使用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疫苗免疫注射。懷孕母豬產前1月注射2毫升,仔豬5周齡注射0.5-1毫升。②頭孢噻呋注射液,每千克體重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連用3天。同時配合肌肉注射咳喘1號注射液,每10kg體重1ml~2.5ml,每日2次,連用3天。③替米考星注射液,每千克體重10mg~20mg,皮下注射,每日1次,連用3天。同時配合肌肉注射冰蟾熊膽注射液,每千克體重0.1ml,第1次注射後,隔日再注射1次即可。④紐弗羅注射液(30%氟苯尼考注射液),每20kg體重1ml,肌肉注射,每兩天注射1次,2次即可。同時配合肌肉注射慶增安注射液,每千克體重0.1ml,每日2次,連用3天。5、仔豬水腫病(一)豬水腫病的發生,一般認為與以下應激因素有關。(1)仔豬在斷奶前後由於飼料和環境的急劇改變,管理不善,圈舍衛生條件差,或缺乏維生素或礦物質等。(2)仔豬斷奶後,喂給大量濃厚的精飼料。(3)氣候變化,陰雨潮濕。(4)仔豬生後,母源抗體的傳遞是通過小腸吸收母乳而獲得。斷奶前後的仔豬發病,與仔豬特異性抗體的減少或消失有關。初生後發生過黃痢病而康復的仔豬,一般不再發生水腫病。(二)症狀 在疾病暴發初期,常見不到症狀就突然死亡。發病稍慢的早期病豬,表現為精神沉鬱,食慾不振,多數體溫不高,有的升高到40.5-41℃,行走不穩,搖擺,四肢運動不協調。有些病豬無目的走動或轉圈,或類似盲目亂沖。有的病豬前肢跪地,兩後肢直立,突然猛向前躍;當各種刺激或捕捉時,十分敏感,觸之驚叫,突然倒地,四肢亂動彈,呈游泳姿勢,空嚼磨牙,口流泡沫液體。後期反應遲鈍,呼吸困難,聲音嘶啞,腹瀉或便秘。病豬常見眼瞼水腫,嚴重時上下眼瞼間僅現一小縫隙。然後逐漸延至顏面、頸部、頭部變「胖」。病程較快,除最急性死亡外,一般在3天以內死亡或可耐過,年齡稍大的豬,病期可長至5-7天。(三)病理剖檢 病程長短不同,剖檢變化不全一樣,主要的變化是水腫。上下眼瞼、顏面、下頜部、頭頂部皮下水腫,切開水腫部呈灰白色涼粉樣,厚度可達0.5-1cm,流出少量白色或黃色液體。胃壁及腸系膜水腫最為典型。胃壁特別是胃大變部顯著水腫,有胃的肌肉層和粘膜層之間,切開呈膠凍樣,流出清亮無色或呈黃白色液體,水腫厚度可達0.5-3cm。有時水腫病灶較小,須多切幾處可見到。賁門部也常見到水腫。結腸腸間膜水腫也很明顯,整個腸間膜涼粉樣,切開有無色液體流出,腸道粘膜紅腫,大腸壁也發生水腫。全身淋巴結幾乎都有水腫,尤以腸系膜淋巴結明顯。還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或出血變化。肺水腫,心包、胞腔、腹腔內積液,呈無色或淡黃色,暴露空氣後很快凝固或成膠凍樣。腦膜充血,大腦間有水腫或有出血點。部分病例,其它器官亦有出血和變性的變化。(四)診斷:水腫病的診斷主要是在離乳後一至兩周發育良好的豬只突然死亡。屍體剖檢有助於診斷。特徵的病變為胃粘膜下、大腸系膜水腫。有時水腫亦見於肺、腦及體腔。(五)防治:①發病豬只早期,康復欣0.1ml/kg體重/次,肌肉注射,1天2次,首次加倍,連用三天;同時口服硫酸鎂25~50克,以抑制和排除腸道內的細菌及其產物。②5%葡萄糖300毫升 安納伽1克 20%甘露醇60毫升 靜注每日1次,連用2~3天。③用0.1%亞硒酸鈉按每公斤體重1毫升肌注,每日1次,連用3天。④注射磺胺嘧啶及維生素c、維生素b1。6、風濕病風濕病是一種感染性變態反應性疾病,與溶血性鏈球菌有關。該病主要受賊風,豬舍潮濕、寒冷因素影響、突然發病。症狀:主要表現是發病的肌群、關節及蹄部的疼痛和機能障礙。腰背和四肢風濕患豬較多,表現拱背,腰僵硬,運動不靈活,初期步態拘謹,緩慢短步,跛行,病情加重後,四肢伸直不能站立,卧地不起,強行扶起,四肢及全身肌肉哆嗦,體溫稍高,食慾減退。疼痛嚴重時,發出尖叫聲。如早期治療,較易於治癒。預防:加強生豬飼養管理,嚴防風、寒、濕的侵襲,加大通風換氣,及時清除圈內糞尿、污泥、濁水,保持地面乾燥、清潔衛生。治療:①10%水楊酸鈉注射液,或復方水楊酸鈉注射液20~50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次,連注2~3次。②復方氨基比林注射液5~10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次,連注2~3次。③安乃近注射液l~3毫升,肌肉注射,每日 2次,連注 2天。

③ 芹菜的早疫病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芹菜早疫病的病原及發病規律:(1)病原。

芹菜早疫病是真菌性病害,由半知菌亞門,尾孢屬芹菜尾孢菌侵染致病。

(2)侵染循環。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隨病殘體在田間或種子上越冬,是第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亦可在棚室保護地栽培的芹菜上為害過冬。分生孢子借風雨、水滴及農事操作傳播,從氣孔或直接侵入,引起多次再侵染。

(3)發病條件。

病菌發育適溫25~30攝氏度,高溫、高濕有利發病。所以夏秋季節高溫多雨,保護地內通風不良,或晝夜溫差大,夜間露重以及肥水不足,生長不良或澆水過勤過多等均易於發病。

④ 疾病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近十幾年來,在跟心臟病、癌症、腦溢血等疾病,以及與各種地方病的斗爭中,人們不斷發現,很多過去認為病因不明、神秘莫測的疾病,並不是由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所引起,而是和人們所生活的環境條件有著很大關系。同時通過各種分析方法,精確地測量了人體中的化學元素,人們進一步發現人體內的許多元素的平均含量,和它們在地殼中的平均含量,十分相似。即地殼中各元素的豐度值,同人體血液中相應元素的豐度值基本上一致,這些都說明人體的健康狀況,是和他生活的地理環境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可以看到、聽到、或者親身感受到有一種所謂「水土不服」的現象。例如,城市裡的人剛到農村,有的會皮膚出現疹塊,渾身瘙癢,甚至會有胃納不佳、便秘等情況;而農村的人初到城市,喝了城市裡的自來水,有的也會身上出現紅點等過敏現象。又比如,生活在南方的人,初到北方,在氣候上感到不習慣,皮膚干,嘴唇裂,要過一段時期才能慢慢適應。

為什麼會產生「水土不服」?這是因為今天人們的機體是它長期在一定地理環境影響下,經過進化、遺傳、變異的結果。人的機體和周圍環境處在一個矛盾統一的過程中:生命有機體一方面不斷地從外界環境攝取營養物質,同時也向外界排泄廢物,在進行這種新陳代謝的物質交換過程中,也伴隨有能量的交換,最後形成了人與地理環境物質交換的動態平衡。在外界條件沒有或很少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這種交換過程處於正常的平衡狀態,但是當外界環境有了顯著變化時,這個正常的平衡就會受到破壞,機體就可能不適應,從而產生所謂「水土不服」。雖然各人的機體在適應環境的能力上有差別,但一般說來,「水土不服」不致於發展成為嚴重疾病。因為,人體的機能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到了一個新的環境,生活稍久,一般都能逐漸適應。

水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每個成年人每天大約需要2000~2500ml潔凈的水。人體重量的70%是水。水在體內起著調節體溫、輸送營養、排除廢物等作用,所以水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很大。人們講「水土不服」,也是把水放在首位。

自然界的水,並非都是淡而無味的。不同的水,往往含有不同的物質。當水中含有重碳酸鈣或重碳酸鎂時,會略有甜味(如山東的嶗山礦泉水,就十分可口);含氯化鈉時,就有鹹味(海水裡即含有大量的氯化鈉);含硫酸鈉或硫酸鎂時,則有苦澀味;含鐵質多時,會有鐵銹味。地理教師網 m.dljs.net

一般把礦物質含量高的水稱作硬水,含量低的水稱作軟水。近年來,人們不斷發現,不同水質對健康有著不同的影響。飲用軟水的地區,居民易患心臟病;而飲用硬水的地區,冠心病的發生率低。有「腦溢血國」稱號的日本,發現腦溢血病的分布與飲水中硫酸根(SO4-2 )的含量有著明顯的關系。腎結石、膽結石等泌尿系統的結石病,多分布於與石灰岩有關的高鈣區。據報道有些癌症與當地水質中所含的化學元素有關。

⑤ 菜豆的細菌性疫病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菜豆細菌性疫病的病原及發病規律:(1)病原。

菜豆細菌性疫病是由黃單胞桿菌屬細菌侵染致病。

(2)侵染循環。

帶菌種子是主要的初侵染來源,病菌也可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但土壤中的病菌隨病殘體分解腐爛而死亡,病菌在種子內可存活2~3年。當播種帶菌種子,幼苗長出後,病菌從傷口、氣孔等自然孔口侵入,導致寄主發病。病部溢出的菌膿借風雨、灌溉水、昆蟲及農事操作傳播進行重復再侵染。

(3)發病條件。

菜豆細菌性疫病發病適溫為24~30攝氏度,一般高溫高濕,霧大露重,暴雨後轉晴,病害發生重且易流行。此外,播種過密,肥力不足,管理粗放,蟲害較多等均易於發生病害。

⑥ 甜椒的疫病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甜椒疫病的病原及發病規律:(1)病原。

由鞭毛菌亞門,辣椒疫霉屬真菌侵染致病。

(2)侵染循環。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殘體或土壤及種子上越冬,條件適宜時,越冬後的病菌經雨水飛濺或灌溉水傳到莖基部或近地面果實上,直接侵入或萌發形成游動孢子侵入寄主,引起發病。病斑上產生的孢子囊,借雨水傳播進行再侵染。

(3)發病條件。

病菌生長發育適溫20~30攝氏度,相對濕度高於85%。土壤濕度是影響病害發生的主要因素。在承德地區一般6、7月降雨增多,空氣相對濕度大,此時是果實膨大成熟期,易發生疫病,土壤含水量越高發病越重。另外,重茬地,低窪地,排水不良,定植過密,通風透光不良,均有利發病。

⑦ 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後為什麼容易發生動物疫病的流行

答:主要原因是:一是飼養環境受到破壞。地震中畜舍大部分毀壞,災後恢復較慢,致使防疫設施不健全。二是病原易大量擴散。災後,大量畜禽被壓死,病原微生物在屍體上滋生,同時,土壤中的大量病原微生物被暴露,易污染水源等環境。三是畜禽免疫力下降。災後,大部分畜禽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疫病的侵襲,需要按要求和免疫程序加強免疫。一些在正常年份不易發生的疫病,如炭疽病,也有可能發生。

⑧ 晚疫病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①晚疫病,屬於真菌性低等真菌,晚疫病是在茄果類作物上的稱乎如:辣椒,番茄,茄子馬鈴薯等作物。主要危害作物的三叉處和葉片以及果實上,主要在作物的生長中後期發生,在莖干三叉處上有黑斑,有的有水漬暈圈,葉片上從葉尖或葉緣處出現不規則水漬狀斑,嚴重的時候就逐漸乾枯,背面有的有白色毛層,在果實上形成暗綠色的水暈斑,最後褐腐爛掉。防治晚疫病的葯劑有:烯醯嗎啉,甲霜靈,霜霉威,氰霜唑,嘧菌酯,代森錳鋅,霜霉威鹽酸鹽,霜脲氰.錳鋅,氟吡菌醯胺.霜霉威,錳鋅.氟嗎啉,烯醯.吡唑酯,烯醯.唑嘧菌胺等。配合磷酸二氫鉀噴霧防治。
②早疫病也稱為輪紋病,屬於高等真菌,與葉斑病,褐斑病,褐紋病等屬於一類。早疫病往往在前期發生多,主要在葉片和果實上,是褐色病斑,比較明顯有同紋圈,後期病斑乾枯。防治早疫病的葯劑有: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甲托,代錳錳鋅,異菌脲,嘧菌酯,吡唑嘧菌酯,等單劑以及復配製劑。

⑨ 動物疫病發生有哪些基本條件

有3個基本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或媒介,易感性。還與人為因素和社會因素有關。

⑩ 影響新發傳染病的流行因素包括哪些

新發傳染病發生及傳播原因

03-20
從傳染病的基本流行規律而言,影響新發傳染病發生的因素主要分為傳染源的變化、疾病的傳播途徑及方式的改變以及人類自身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改變三個方面,其他因素如環境、社會等通過對上述三個環節的作用而發揮影響。關於影響新發傳染病發生和出現因素的分類方法也多樣,新發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影響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人口密度增加與快速流動

人口的快速增加對於新發傳染病的發生及播散有重要作用,首先人口密度的增加導致人口擁擠和城市化加劇,增加了傳染病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概率;人口的增加導致人口流動的增加、難民數量及營養不良者的增加,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新發傳染病的發生及蔓延。據估計,目前全球每天有200萬人在跨國界流動,包括每周約100萬人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流動。

而攜帶某種病原體的旅行者可能將疾病傳播至非疫區的易感人群,同時旅行者也有可能在國外感染其他的傳染病並傳回國內,導致原本在本國不存在的傳染病的播散流行。更為重要的是,現代交通工具的發達,使得人們及貨物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在全球范圍內旅行,甚至於在多數傳染病的一個潛伏期內即從發生流行的疫區傳播到世界各地。

2.葯物濫用

由於抗生素等各種葯物的濫用,導致病菌很容易產生抗葯性,病原微生物的生命周期短,發育迅速,容易通過交換或突變產生新的基因,抗葯性通過遺傳不斷積累,而大量產生具有抗葯性的新耐葯菌株。耐葯譜越來越廣,具有抗葯性的病菌很容易蔓延,也增加了疾病控制的難度。新中國成立初期,結核曾得到有效控制,近10年來發病率顯著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出現了耐葯菌株。

3.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

生食肉類等習慣,是造成許多動物源性傳染病傳播的重要因素。粵菜以烹制蛇、狸、貓、狗、猴、鼠等野生動物而負盛名,從而導致SARS的暴發流行。影響新發傳染病發生的復雜因素中,人類本身生活方式的改變,如生活電器化、性亂行為、吸毒、獵食野生動物、個人衛生習慣、國際旅行、戶外探險等行為對於傳染病向新的人群傳播扮演著重要角色。

4.病原體進化和適應

新發病原的出現一般分為抗葯株的出現、新的病原體出現、原有病原體的毒力及所產生毒素發生改變、慢性病的致病因子的發現等。

盡管微生物數量及種類眾多,但其中僅有很少一部分可以引起動物和人類的疾病。為了生存,微生物必須適應特定的生態環境。病原體通過特定基因或基因產物侵入動物、人類並生長繁殖。這些特定基因產物多種多樣,可在宿主間傳播、細胞表面吸附並侵入細胞、針對或抑制特定或非特定的宿主免疫反應、在宿主體內外維持或生存、對抗生素的抵抗力方面發揮作用。

從而通過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基因轉移,使得非致病性微生物變成致病性(盡管概率很低)、低毒力的病原體變成高毒力。常見的病毒進化機制有點突變、分子內重組、基因配伍、重組和突變、基因重排等;而細菌的進化過程中,點突變、基因重組和基因的水平轉移是主要的推動因素。

抗葯性的出現比一種新的傳染病更具威脅。尤其是當新發傳染病及其相關媒介對相關葯物敏感時更是如此。抗葯性的種類較多,如抗生素抗葯性、病毒抗葯性、細菌抗葯性、瘧原蟲抗葯性、殺蟲劑抗葯性等。由於傳染病病原體時刻在變化,往往因為選擇性壓力,而產生一些對抗生素有抵抗力的新的病原株。人類及動物的大量抗生素應用促進病原體面臨更大的選擇性壓力從而導致抗葯性更易發生。

5.公共衛生基礎及體系

戰爭和自然災害、經濟衰退、人類的行為等因素的單獨或綜合作用都會引起衛生保健服務和設施的削弱甚至崩潰,並導致傳染性疾病的出現和再發。在發展中國家,對傳染病的忽視導致了傳染病防禦控制措施如監測和免疫的鬆懈,而監測系統的局限性以及檢測技術的匱乏導致了公共衛生體系在預防控制傳染病暴發方面的能力不足。

盡管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增加了包括新發傳染病在內的疾病的發現、診斷和控制能力,但也增加了新發傳染病的危險,特別是在使用新技術較多的發達國家,如一些醫學操作導致院內感染的增加(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另外可能導致疾病增加的因素有新的醫療設備、器官/組織移植、人員缺乏、衛生設施缺乏、媒介控制不力、原有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和基礎廢棄或者削弱(戰爭、經濟衰退、人為)、醫療服務增加導致的葯物及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增加等。

6.醫療方式的改變

動物器官向人體的移植、免疫抑制劑等廣泛使用,也加速了病毒、細菌等病原體的擴散、變異和進化,出現一系列新的致命病原體的感染傳播。

7.環境的破壞

人類發展過程中所從事的各種活動如農業開發、森林採伐、環境改變等都會對新發傳染病的發生產生重要影響。人類社會的生存、開發行為使得人類與自然界尤其是動物的接觸機會更為密切,導致動物性疾病增加;水資源的管理如大壩的修建等,可能會因導致以蚊子為傳播媒介疾病的發生、流行,如非洲的裂谷熱的傳播即是由水的變化導致蚊子孳生增加而引發;貿易發展使得食物供應呈現全球化趨勢,也意味著如果食物在加工、處理過程受到污染,則很可能使進口國發生食源性疾病。

8.氣溫升高等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可以促進一些疾病尤其是蚊媒類疾病,如瘧疾、黃熱病和登革熱的跨地區傳播。不斷增加的氣溫和雨量已經使在亞撒哈拉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的瘧疾疫區不斷擴大,而且可能在今後數十年內在發展中國家導致增加數百萬病例。

動物性傳染病能夠在自然界自然循環,只有當人類進入該循環圈,或者因為包括生態及氣象因素等的內環境改變時,才能導致人類發病。如鼠傳疾病主要取決於環境狀況及鼠類食物情況導致的數量增加及行為改變。研究表明,1991~1992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導致的大量降雨使得鼠類數量急劇增加,從而導致在美國發生了第一次有記錄的漢坦病毒引起的肺綜合征的暴發。

許多重要傳染病的發生主要取決於媒介對外部的氣溫和適度的敏感性。因此氣候的改變常常會導致媒介地理分布、數量的改變(如滋生地、宿主、水源質量、植被等),從而影響到疾病的發生及播散。溫度可以影響病原體在媒介體內的繁殖和成熟率,也會影響媒介本身的生存率,從而影響疾病的傳播。影響疾病傳播的氣候因素包括溫度、濕度、降雨量、海平面的升高等。這些因素之間的復雜作用也同社會因素一起影響著媒介傳播疾病的發生。

9.野生動物的接觸和過度使用

野生動物是自然疫源地病原體的天然儲藏庫,這些原本存在於動物體內的病原體與人類和平共處,互不幹擾。人類生產、開發行為使人類與自然界尤其是動物宿主與媒介宿主接觸更為密切,一些野生動物身上的病原體不斷傳播到人體,導致一些原存在於自然界中不為人所知的疾病感染人類的機會大增,人類進入自然疫源地被感染後,又向更大區域傳播。病原體從一個物種轉移到另一個物種,往往導致一種新的傳染病流行。開發自然資源、興建水利等可能促使環境變化,導致病原體生存環境、媒介孳生環境顯著改變而導致疾病傳播、擴散。

10.全球貿易快速發展

貿易全球化使物流全球化,交通發達使海空運量大幅增加,沾染、污染或夾帶了致病微生物、傳播宿主的商品貨物在全球范圍內快速流動,有可能讓某些傳染病迅速傳播,發生新的疫情。

11.地域因素

有人綜合全球新發感染性疾病歷次疫情暴發情況、氣候等各種因素做出了「危險分布圖」,是指全球可能發生下一個新發傳染性疾病的地方。新發感染性疾病的高危地區在拉丁美洲、熱帶非洲和亞洲。新發感染性疾病的分布有地域差異,在北緯30度和南緯30~40度的區域內,新發感染性疾病的發生比較集中,最「熱門」地區為美國東北部、歐洲西部、日本和澳洲東南部。東亞、印度次大陸、尼日三角洲、非洲主要大湖地區以及拉美部分地區特別容易受到來自野生動物所攜帶病原體的攻擊。

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發傳染病至今達40餘種,而且其病原微生物種類復雜,有病毒、細菌、立克次體、衣原體、螺旋體及寄生蟲等。新發傳染病不僅危害人體健康,並給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畜牧業、旅遊業造成毀滅性打擊,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是新世紀人類所面臨的最大的威脅與挑戰之一。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對新發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和研究,提高抗擊新發傳染病的能力,確保國家的人口安全。

閱讀全文

與疫病主要受哪些自然地理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