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
譯文:
上古時代,人民少,可是禽獸卻很多,人類受不了禽獸蟲蛇的侵害。
有位聖人出現了,在樹上架木做巢居住來避免獸群的侵,人民很愛戴他,便推舉他做帝王,稱他為有巢氏。
當時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實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難聞的氣味,傷害腸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聖人出現了,鑽木取火來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愛戴他,便推舉他做帝王,稱他為燧人氏。
(1)地理上古人以什麼為又擴展閱讀
本文節選自韓非《韓非子·五蠹》。
反映了原始社會時期,自然環境相當惡劣,生產力水平極低,所以,為了生存,北京人結成群體生活在一起,共同進行獲取食物的勞動。是有巢氏的傳說。
我國原始居民的生活的進步:材料中「鑽燧取火」,說明已經懂得人工取火,是從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開始。
⑵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說之,使王天
(1)住在木巢里,也可以住在山洞裡。 (2)河姆渡居民。好處:由於河姆渡聚落地處潮濕炎熱的江南地區,這種房屋結構利於通風、防潮、防止禽獸和蟲蛇,還可以飼養牲畜和堆放雜物。 (3)這一時期的原始居民.已經會根據自己所處的地理環境建造適合自己居住的房屋,過上了定居的生活,會種植農作物,並飼養家畜。 |
⑶ 地理學發展史的古代地理學
(上古時期至18世紀末)
古代地理學是農牧業社會的產物。其特點是以地理知識的描述性記載為主;學科內外分化不明顯;由於環境差異和交通不便,古代地理學的體例和內容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 本時期的地理思想和著作主要出現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印度、古希臘和稍後的羅馬帝國等古代文明中心。它們各具特點,其中以中國和古希臘、羅馬最為重要。
古希臘羅馬 古希臘羅馬地理學繼承了古埃及地理學運用數學探討地理現象的傳統,成為西方地理學發展的源流。其早期重要奠基人,是公元前 5世紀的希羅多德,他最早探索了歷史上的人地關系、討論了區域的界線;希波克拉底創立了人的 4種氣質學說,探討了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稍後,德謨克利特對宇宙的無窮性、大氣現象的原因、生物對氣候的依存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進行了觀察和推測。柏拉圖從唯心論出發,認為圓是最完美的對稱形,演繹出圓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這是球形說最早的概念。柏氏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唯物地認為地球和天體都是原質構成的,從實驗材料和實地觀察中進行了歸納判斷,科學地證實了大地球形說。
亞里士多德以後的古希臘文明衰落期和羅馬帝國時代,是西方經典地理學建立時期。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古希臘的埃拉托色尼和羅馬時代的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氏被西方地理學界尊為「地理學之父」,他不僅第1次合成了 geographica(意為地理學或大地的記述)這個術語,而且用兩地竿影換算出弧度,計量了地球的周邊是252000希臘里(約摺合為39690公里),已近於近代的實測值。埃氏不僅是古代數理地理的創始人,還發展了亞里士多德的居住適應地帶學說,將世界分為歐洲、亞洲和利比亞(以後的非洲)3個地區,以及一個熱帶、兩個溫帶和兩個寒帶等5個地帶,並首次根據經緯網繪制世界地圖。
斯特拉波整理荷馬史詩以來的古代地理知識,繼承亞里士多德和埃拉托色尼的居住適應地帶學說,利用當時商業航海的記載並結合自己一生旅行見聞,寫成17卷《地理學》。它較詳細地記載了當時以地中海為中心的羅馬帝國地理情況,是西方區域地理的先聲。
托勒密的名著《地理學指南》(8卷),內容包括地圖投影、各地的經緯度表和繪有經緯度的世界地圖。這部著作為近代地圖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地心說統治人類的思想達1500年之久。
中國 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各種流派的人地關系思想。
在世界觀方面,主要是圍繞著所謂「天」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指主宰一切的上帝,一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兩者分別具有唯心和唯物傾向,但均有聽天由命的色彩。孔子提出「畏天命」,符合周王自命為天子的政治要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視自然規律並具有地理唯物論見解。
在方法論方面,陰陽、五行、八卦學說作為一種樸素的辯證說理工具,對地理現象的解釋起到不少作用。《周易》認為自然界是由陰陽兩種對立力量作用下發生變化的,在地理書籍中山的陰坡和陽坡、河的北岸和南岸亦均以陰陽區分,沿襲至今。以八卦表示8個天象和地理方位,更是始於中國。
《內經·素問》這本最早的醫書將木、火、土、金、水類比為東、南、中、西、北 5個方位和春、夏、長夏(暑)、秋、冬5個季節,並認為東部地區主木,屬青色,象徵植物繁茂;南部地區主火,屬紅色,象徵土壤紅赤;中部地區主土,屬黃色,象徵黃土高原和沖積沃土;西部地區主金,屬白色,象徵戈壁大沙漠;北部地區主水,屬黑色,象徵日照短暫和土壤棕黑。
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和《管子·地員》。《尚書·禹貢》按地理特徵將古代中國版圖分為九州,並概要記載各地自然條件、經濟活動和物產交通,堪稱世界上第一部綜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員》探索了中國土地的分類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帶譜,是世界上最早對土地進行系統分類的作品。 (4~14世紀) 中國、阿拉伯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有長足的進步;歐洲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則出現了停滯和倒退。
歐洲 中世紀是經濟、文化衰落的黑暗時代,政教合一、閉關自守的小君主國使人們的地理眼界大為縮小,統治者力圖使地理學成為基督教的奴僕,出現了地理學思想的反動。不僅古希臘、羅馬在地理方面的優秀傳統未得到繼承,而靡用宗教迷信和占星術來解釋一切地理現象。如 6世紀商人科斯馬斯著《基督世界地形》,以地平說代替球形說。書中以摩西的聖櫃作為地球的形狀,把大地看成為扁平長方形,東西長度為南北之兩倍,四周為海洋環繞,其外又有陸地,即天堂所在。12世紀以後,由於十字軍東征,使歐洲人地理眼界擴寬了;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成立和教會建立大學,將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由阿拉伯文轉譯過來;加上指南針從中國傳入,使商業航海發達起來。所有這些使歐洲的地理作品和地圖繪制開始出現某些轉機。阿拉伯世界 7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團結了分散的阿拉伯部族,統治了中亞、西亞、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巴格達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學術中心。他們翻譯希臘先哲的著作;連年征戰、麥加朝覲和商業航海活動,又使伊斯蘭世界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樞紐,涌現了許多偉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馬蘇第等。十進位制和羅盤就是此期由中國經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的。古代阿拉伯地理學的成就是不應忽視的。如921年,巴爾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氣候觀察,編成了第一本《世界氣候圖集》;稍後,馬克迪西提出將世界分成14個氣候區的方案;11世紀早期,阿維森納觀察中亞山區,提出褶曲抬升山嶽的運動和侵蝕切割地形的均變過程。
中國 這個時期在方誌、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顯的《法顯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至今仍是研究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酈道元的《水經注》至今仍為考證中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的要著;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提出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用以解釋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較西方類似的見地早4個世紀。 (15~18世紀) 本期的重大事件是中國的鄭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比C.哥倫布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早半個多世紀,船隊的規模、航海的技術也遠勝於哥倫布,然而其社會意義和對地理學的影響則遠不及地理大發現。
各民族之間的相互旅行探險,古已有之。但是,旅行探險同地理大發現不是一回事,說哥倫布是新大陸的發現者,正是從地理大發現這一重大社會事件出發的。哥倫布之後開始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即西方由中世紀封建制向近代資本主義的過渡階段。地理大發現給地理學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從3方面闡明:①地理大發現期間,成功地在遠程航行中運用了羅盤,並精密地測定了經度,技術的改進和數據的積累導致了地圖學的革新。16世紀初,P.亞皮安繪制了一個地球的心狀圖,其弟子G.墨卡托於1569年繪成了一幅適用於航海的等距圓柱投影世界全圖,成為第一個將整個地球表面描繪在平面上的人,爾後又編繪《墨卡托地圖集》。在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編繪的世界地圖,改變了中國學者沿用的「天圓地方」、「華夏居於寰宇之中」的舊觀念。②通過15世紀末到18世紀的地理探險和發現,出現了一些學術價值較高的地理著作。德國S.明斯特爾的《宇宙誌》於1544年出版,被認為是地理大發現的早期代表作。德國B.瓦倫紐斯的《普通地理學》首次將地理學領域區分為專論和通論兩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區特徵,後者揭示全球性法則。中國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後,也在同期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理論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論述;清初劉獻廷提出地理學要闡明「天地之故」,即探討地理現象形成的原因等。但是,沒有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學的主流,中國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記載,缺少對地球表面整體規律的研究。這是近代中國地理學落後的原因之一。③15世紀20年代到17世紀20年代,西歐出現了「文藝復興」,藝術和科學得到蓬勃發展,從而使學者能對自然界和人類活動的某些法 則進行概括。當時的地理考察和發現,為哲學家和科學家提供了豐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關系的具體素材。另一方面,新生的地理唯物論又給予地理學發展以難以估量的影響。17世紀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提出的氣候決定論,18世紀德國哲學家I.康德的二元論,均成為近代地理學的方法論基礎。中國沒有一個文藝復興,且地理發現的眼界遠較西方為窄,歷代封建王朝的權力集中,一方面保證了國家統一和經濟穩定,另一方面也阻礙了社會、文化和科學的變革。不變論的思想、傳統天人感應的唯心哲學觀,嚴重阻礙了地表事物內在規律的研究和正確人地關系的探討。
總之,從15~18世紀,地理學處於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時期。西方地理學用了3個多世紀,完成了技術革新、資料積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論的哲學基礎3方面的准備,為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建立創造了前提。中國在明末清初,亦開始了整體地表規律的探索,但由於技術手段缺乏創新、科學資料積累不夠,特別是統治者仍鼓吹天命論等,新的地理學無法興起。
⑷ 上古穴居而野外,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的意思
上古時代,人們居住在野外的山洞裡。後來聖人建造房屋,改變了居住的環境,於是人們就住進去躲避風雨。說明了神農氏是農耕之祖 人類社會從狩獵採集時代向農耕文明轉變,開始建造房屋定居生活。
⑸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艚,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反映了原始社會人們從生吃到用火弄熟食物的重大變化。
1、燧人(suì rén)(燧人氏)
允婼
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火的發明者,有說法他為三皇之一。
2、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皇」。
3、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河套附近一個母系氏族,他們以打獵為生,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撞時產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啟法,於是發明了鑽木取火。
4、燧人氏即是代表一個人物,有時則是幾個人物的合成;有時它更多的應該是一個氏族或一個部落歷史;有時又代表先民生活的一個時代,反映了人類飲食方面的一個時代的特色;是一個時代成就的反應。「燧人氏」這一詞彙的多義性,在中國上古神話中是普遍存在的。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燧人氏簡介
燧人氏又稱「燧人」,遠古人「茹毛飲血」,他鑽木取火,教人熟食,是人工取火的發明者。關於他的神話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化到人工取火的情況。《尚書大傳》雲:「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陽尊,故托遂皇於天。」
燧人氏在神話中的地位
中國的神話傳說中,有很多以智慧、勇敢、毅力為人民造福的英雄,燧人,就是其中的一個。
燧明國簡介
遠古時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稱「燧明國」,不識四時晝夜。其人不死,厭世則升天。國有燧木,又叫火樹,屈盤萬頃,雲霧出於其間。有鳥若鶚,用咀去啄燧木,發出火光。有位聖人,從中受到啟發,於是就折下燧枝鑽木取火,人們就把這位聖人稱為燧人氏。《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遺記》:「申彌國去都萬里。有燧明國,不識四時晝夜。其人不死,厭世則升天。國有火樹,名燧木,屈盤萬頃,雲霧出於中間。折枝相鑽,則火出矣。後世聖人變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萬物;乃至南垂。目此樹表,有鳥若{號鳥},以口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鑽火,號燧人氏。」同書卷七八引《禮古文嘉》雲:「燧人始鑽木取火……遂天之意,故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棗杏之火」的傳說(見《藝文類聚》卷八七引《九州論》)。今河南商丘流傳有「燧人擊石取火」的活神話。
燧人氏的首領
距今三萬年前,燧人氏首領與弇茲氏首領結合,建立互為婚姻的血緣聯盟,始稱燧人弇茲合雄氏。
弇茲氏的織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領,後世人追尊她為女帝,又稱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須女、帝弇茲等。她在距今三萬年前就發明了用樹皮搓繩的技術。她發明的繩有三種:單股的繩稱作「玄」,兩股合成的稱作「茲」,三股合成的稱作「索」(又作素)。
距今三萬年前,燧人弇茲氏在昆侖山(今甘肅祁連山)立挺木牙交,為地之中;上指天芎中宮天極星,為天之中。天極星即天北極,故又稱北極星。
北極星的首創者是燧人弇茲氏,故又稱紫宮、紫微垣。紫是玄的代稱,紫宮即玄宮,宮中女主為陰德星,是為弇茲聖母九天玄女。
約在距今一萬五千年至一萬三千年時,北極星因弇茲氏織女而命名為織女星。
燧人弇茲氏的分支
燧人弇茲氏有三大分支:一為大鵹(li),二為少鵹,三為青鳥。弇茲合雄氏以玄鳥為圖騰,其三大族系合稱「三柯氏」,也稱三青鳥氏。他們以燧人弇茲為始祖,尊稱他為「伊薩姆」,或「伊薩姆那」,各分支的首領則稱「耶勞」。
玄女部大鵹柯烏耶勞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肅張掖市北),其族屬又稱魁隗氏,分支甚廣。其中一支沿弱水向北遷徙,以居延海(今殘留嘎順諾爾湖)、焉支山(又名燕然山,即今龍首山及阿爾泰山脈的杭愛山)為基地向外延伸,散布於貝加爾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爾渾河、額爾古納河(黑龍江上源)。一支沿阿爾泰山北麓西遷至東歐。一支由弱水西遷至阿爾泰山南麓烏倫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進入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須女部少鵹柯諾耶勞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澤(今甘肅張掖市臨澤縣,其水今已枯),分衍出方雷支的盤古支,居於古浪(今甘肅武威市古浪縣)。其分支東遷至西海之東賀蘭山,北躍陰山入燕然山、貝加爾湖,與柯約耶勞支會合;另一支由陰山向東進入灤河流域及東北平原;一支由六盤水進入北洛水,與柯約耶勞的環江部為鄰。
柯約耶勞後世為張姓,在挪得建有張國(今甘肅張掖市),另有一支,後來被賜封為楊姓,於環江上游建元城(又作玄城)。柯諾耶勞的後世沿桑乾河及支流黃水河發展,遷居於渾河、壺流河,建都於代王城(今河北張家口市蔚縣),再遷涿鹿山,建「洛烏」城(又稱下洛,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
燧人弇茲本部柯約耶勞一支沿太行山往東進入今河北省境內,弇茲氏建都於靈壽(今河北石家莊市靈壽縣),燧人氏建都於蒲陰(又稱完縣,今河北保定市順平縣)。其後又北遷於大王店,建都於遂城(今河北保定市徐水縣),定天地之中靈台(今名戊己台)。
燧人弇茲氏晚期分布
燧人弇茲氏自立姓氏為「風」,這是中國人最早之姓。
風姓共分為十部:一為天芎部,二為天齊部,三為天乙部,四為合雄部,五為天陽部,六為天陰部,七為候鳥部,八為候蟲部,九為雷雨部,十為天皇部。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幾乎遍布中華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茲氏、婼氏、華氏、胥氏、華胥氏、赫胥氏、讎夷氏、雷澤氏、盤瓠氏等。他們主要分布在今甘肅省境內,西起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茲山;東達慶陽、華池、河水,直至陝西境內的北洛河;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縣、禮縣、康縣、鳳縣,直至秦嶺以南的華陽。其活動中心(觀星象祭天中心)主要有三處:一為合黎龍首山(古昆侖山),二為湟中拉脊山,三為六盤山。燧人氏的直系允姓、風姓、婼姓,分布在其周圍。
弇茲氏的十項發明
燧人弇茲氏是中華民族的創立者,他為後世子孫留下了十項重大發明,這十項發明是:
一距今約五萬年時發明了「鑽木取火」,繼而又發明「燧石取火」。
二距今約四萬年時始作大山扶木紀歷,在昆侖山頂觀察天象以明天道,始為山川百物命名。
三距今約三萬年時弇茲氏織女發明搓繩技術,創立「結繩記事」,燧人氏以右樞天乙(天龍座a星)為北極星。
四距今約二萬年時燧人氏創立「氏族圖騰徽銘制」,始立姓氏為風。距今約二萬六千年時,燧人氏以太乙織女星(天琴座a星)為北極星。
五距今約一萬五千年時,燧人弇茲氏發明大山榑木太陽歷。
六距今約一萬四千八百年時,燧人弇茲氏發明《河圖》、《洛書》(柯約耶勞創《河圖》,柯諾耶勞創《洛書》)、星象歷,創造人類早期的符號文字。
七距今約一萬二千年時,燧人氏發明「陶文」,創造「十天干」。
「十天干」使用的完全是上古符號文字,稱呼也與現在不同,記錄於此,供讀者參考。(因上古符號文字無法輸入電腦,暫時從略)
八距今約一萬一千年時,燧人氏創立八索准繩圭表紀歷。
九距今約一萬年時,燧人氏發現天綱、天紀、太極印與太極渦旋宇宙生化模式。
十約公元前7800年,燧人氏總結天道大發現,建立遠古文明。
相關考古研究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考古界在河北徐水南庄頭發現了燧人氏晚期遺址,遺址中發掘出兩種陶片,一種為夾沙深灰陶,一種為夾沙紅褐陶。經科學考證,其生產年代距今約在一萬二千年前。
南庄頭遺址向世人公布:早在一萬二千年前,我們的先祖已經能生產製作陶器,這是中華人種從原始時代向文明時代過渡的重要物證
⑹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作,構木為巢,以避群獸。而悅之,使 天下,號之日巢氏。
講的是人類生活方式的演進,上古的時候,人少,野獸多,人斗不過野獸。
這個時候就有聖人出現了,用木頭搭建房子,躲避野獸。
人們覺得這個這樣很好,這個會蓋房子的人很不錯,於是推選他做了頭領,被後世稱作巢事!使原始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增加生活技能
⑺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起源於哪個朝代 其中的「天文」具體指代什麼「地理」又具體指代什麼
早在《黃帝陰符經》裡面就有「天地」「文理」的說法.原文為:「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古人善於解字,於是有了「天文」,「地理」一說.關於天的知識稱為天文,相應的關於地的知識為地理.《漢書》中已有天文志、地理志的內容.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常用於形容某個人的知識豐富.
⑻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周易》 這說明了人類居住發生了怎樣
說明人類從穴居發展到了屋居了。元謀人,山頂洞人之類的原始人就是穴居的,只能擠在山洞裡,哪有山洞,人類就只能住在哪裡。後來人類以部落為單位生活,可以自由的在選擇想要生活的地點,修建房屋來遮風擋雨,這樣更適合聚居。
⑼ 地理在古代人眼裡有多重要,古代地理學有哪些著作
在中國古代,歷史學與地理學密不可分,又互相獨立,地理學還有個獨特的名稱——“輿地”,就是取自《淮南子》以地為輿的說法。
⑽ 關於三皇五帝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
三皇五帝
盤古氏
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闢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的神話,而發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女媧氏
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七彩石補天,並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
伏羲氏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他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葯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傳說神農死於試嘗的毒草葯。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皇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造和發明,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醫學等。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
堯帝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好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於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實際上,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死後,禪位於禹。
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黃",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這些說法起源於春秋戰國.《史記·始皇本紀》載有李斯奏議稱:"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這泰皇之所以最貴,是因為它所指系人皇.這個天,地,人三皇是個籠統的概念,給它具體化後,則出現了幾種意見.
一種意見稱三皇帝為伏羲,女媧,神農;
另一種意見稱三皇為伏羲,神農,燧人;
第三種意見稱三皇為伏羲,神農,祝融;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三皇是伏羲,神農,共工.
這幾種意見中,伏羲,神農為大家所公認,其餘幾位則看法不一.女媧因其補天,拯救了人類,其功不可沒;燧人鑽木取火,讓人飽嘗熟食美味,可謂恩重泰山;祝融"絕地通天",能分人神之界,其功蓋千秋;而共工一怒之下,撞斷天柱,使天地日月驟變,實在是神通廣大.此四位都算得上造世的英雄,其功夫難分高下,誰能占據三皇之一的位置,很難定論.
再說五帝,也有不同看法.
其一稱五帝為炎帝,黃帝,顓頊,太皞,少皞;
其二稱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這其中的炎,黃二帝已被大家公認,其餘幾位有待考證.顓頊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帝嚳是黃帝和長子玄囂的孫子,而帝堯則是黃帝孫子的孫子.他們都是黃帝派生出來的,似乎應該只佔據五帝之一.舜是因堯禪讓繼位,與黃帝無血親,應佔一席之地.
-------------------------------------------------------------------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
三皇
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圖:女媧執規,伏羲執矩。燧人、伏羲、神農
伏羲、女媧、神農
伏羲、祝融、神農
伏羲、神農、共工
伏羲、神農 、黃帝
最後一種說法由於《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五帝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宓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其中第三種說法最為流行,意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天神,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
另一種解釋為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位聖王,以第一與第四種說法較為常見。
歷史
現在對於這一時期歷史的認識存在很多爭議,但是這一時期中國處於原始社會基本上是沒有爭議的。由於對這一歷史時期現存的資料大多和神話傳說糾纏在一起,許多事情很難判斷真偽。基於史料,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
最早黃河流域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這個部落大約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主要從事農業勞動。附近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並且結為聯盟。最後,黃帝又收復了周邊各個部落。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就是由此產生的。現在的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也是來自於此"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黎,一個受天地靈氣而孕生的小子,歷經劫難,最終成為開天闢地後的第一皇:泰皇(天皇)火祖燧人氏.
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中國的古史傳說中,到戰國時期形成幾種「五帝」說;戰國末始有「三皇」一詞,到漢代才形成幾種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說。
「皇」的原義是「大」和「美」,不作名詞用。戰國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為人主的稱呼,遂用「皇」字來稱上帝,如《楚辭》中的西皇、東皇、上皇等。時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稱為「三皇」。在《周禮》、《呂氏春秋》與《莊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並對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義作了解釋,但都未實定其人名。
漢代所定的人間歷史上的「三皇」有五說:①《尚書大傳》為燧人、伏羲、神農。《禮·含文嘉》、《春秋命歷序》亦同此說而以燧人居中。②《春秋運斗樞》為伏羲、女媧、神農。③《禮·號謚記》為伏羲、祝融、神農。《孝經鉤命決》引《禮》同此,但以祝融居末。④《白虎通》說為伏羲、神農、共工。⑤西漢末的《世經》所排古史系統,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戰國時說的「五帝」中多了一帝。於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黃帝升為三皇,與伏羲、神農並列。首先是《禮·稽命徵》持此說,張衡上漢順帝書及其後的皇甫謐《帝王世紀》亦從之。接著是偽《尚書序》宣揚此說,由於它的經書地位,從此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歷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實上述諸說皆為西漢末以後緯書所編造的神話。
漢代仍傳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漢末緯書《春秋命歷序》、《始學篇》等以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經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還具人形(一說他們分別有十二頭、十一頭、九頭);「中三皇」則具人面蛇身或龍身,分別有十三頭、十一頭、九頭(一說以中地皇為有巢氏、中人皇為燧人氏);「後三皇」中的「後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漢代畫像石和帛畫即多此形象。
「帝」原指天帝,人間的「五帝」一詞在孟子時尚未出現,他書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詞排在「三王」前,但無人名,只在其《議兵篇》中稱堯、舜、禹、湯為「四帝」。《孫子兵法》有「此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稱(但梅堯臣謂此「帝」字系「軍」之訛)。《管子》及《莊子》所屢稱「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實人名。其實,自西周至春秋戰國時記載神話和歷史傳說文籍中,先後出現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號,大抵居西邊的有黃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鯀、禹、四岳、稷(棄)、高圉、太王、玄囂、蟜極、昌意、青陽等,居東邊的有太皞、少昊摯、顓頊、高陽、高辛、堯、羿、浞、澆、俊(即舜、嚳)、契、冥、上甲微等,地區未明的有帝鴻氏、縉雲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後三者可能在東)等,由東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東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後裔八姓(如季連羋姓為楚祖)等等。《莊子·胠篋》列舉了古帝十二名及全書中屢次提到其他古帝,《六韜》列舉了古帝十五名,《逸周書》所列古帝多達二十六名。由於戰國後期五行說逐漸建立,凡事都要湊五為成數,於是在上述許多古帝王中,遂有羅列「五帝」的必要,並出現了下列五種五帝說。
①《五帝德》所說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人。其說根據《國語·魯語》對他們的贊譽而定。《帝系》為其編造了以黃帝為始祖的世系。《呂氏春秋》及《史記·五帝本紀》承用了此說。
②《戰國策·趙策》與《易·系辭》提出的宓戱(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五人。《莊子》、《淮南子·淑真訓》及《三統歷》亦承此說。《通鑒外紀》反對三皇五帝說,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③《呂氏春秋·十二紀》所載的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禮記·月令》亦同此說。王符《潛夫論》並將古代各帝王部分別納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統之下。
④《世經》所編排的古史系統依《十二紀》與《月令》,在黃帝與顓頊之間有少昊,鄭玄注《中侯敕省圖》即加少昊於第一個五帝說,謂五帝有六人,俱合於五帝座星。然東漢以來《稽命徵》等之說,把黃帝升為三皇之一,皇甫謐《帝王世紀》從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為五帝。於是偽《尚書序》即據以將《世經》前面三名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接著的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⑤《通鑒外紀》及《路史發揮》引梁武帝蕭衍畫像碑述,以黃帝、少昊、顓頊、嚳、堯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說。但梁武只有《通史》六百餘卷,據陳立《白虎通疏證》,以為畫像碑述可能是《武梁祠堂畫像碑述》之訛,則此說仍出自漢人。
至於神話中的天神,《山海經》中皆稱帝,其後亦有「五帝」之稱,如《楚辭·惜誦》有「令五帝」句,與「指蒼天」、「戒六神」並舉,是皆指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請致五帝以明君德」句,顯然皆指天帝。故《史記·封禪書》載漢高祖劉邦說:「吾聞天有五帝」。即述戰國末流行之說。同時有五色帝之說,奏設祭祀白、青、黃、亦四上帝祠,漢高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緯·文耀鉤》,五色帝始有名字:「蒼帝曰靈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鄭玄注《禮記·大傳》「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諸名為「太微五帝」,謂「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說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說,王肅已斥其謬。
大抵「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於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徵。有巢、燧人、庖犧(伏羲)分別代表蒙昧時期的低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神農代表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女媧則是更早的創世紀式的神人,在神話中又和伏羲結合創造人類。「五帝說」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盟盛期及其解體時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部落酋長或軍事首長人物。
三皇五帝,是 中國 在 夏朝 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
燧人 、 伏羲 、 神農
伏羲 、 女媧 、 神農
伏羲 、 祝融 、 神農
伏羲 、 神農 、 共工
伏羲 、 神農 、 黃帝
黃帝 、 顓頊 、 帝嚳 、 堯 、 舜
宓戲( 伏羲 )、 神農 、黃帝、堯、舜
太昊 、 炎帝 、黃帝、 少昊 、顓頊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少昊、顓頊、嚳、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