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課程建設內容是什麼

地理課程建設內容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18 08:13:29

A. 地理課程教學工作計劃5篇

計劃的內容遠比形式來的重要,不需要華麗的詞藻,簡單、清楚、可操作是 工作計劃 要達到的基本要求。以下是我整理的地理課程 教學工作計劃 ,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地理課程教學工作計劃1

一、指導思想

遵循「 教育 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二、教學目的

(一)知識要求

1、理解地球、地圖的相關知識。

2、掌握地球的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陸地環境的有關知識。

3、掌握世界地理及相關分區地理的內容。

(二)智能訓練要求

1、培養學生運用圖像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和勇於探索,動手實踐的能力。

2、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教會學生正確的 學習 方法 。

(三)思想教育要求

1、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2、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 論。

3、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

三、主要工作

1、拜師學藝,取長補短按照學校要求,新教師與老教師結 對子 ,堅持互相聽課,取長補短。聽完課後,及時評課,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2、集體備課,持之以恆堅持每周一第八節集體備課,共同探討本周備課內容、重點、難點、教學目的、教法以及學法指導,對於備課中發現的問題集體討論,形成濃厚的教研氛圍。

3、參加教研,積極踴躍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認真聽取每一位同組教師的匯報課,示範課,努力探索地理教學的新路子,新方法。

4、研究教法,及時 總結 在教學工作中,及時總結自己的 經驗 教訓,不斷改進自己的 教學方法 ,以利於今後教學。

5、教給學法,培養能力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逐漸滲透學習方法,使學生逐步養成自學能力。

四、重點難點

1、本學期教學的重點為自然地理相關內容。

2、地球運動、時區計算、等值線計算、大氣運動是本學期難點。

五、教學 措施

1、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多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得教學內容形象直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2、適當補充課外地理內容。

3、加強雙向教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

4、加強輔導,保證差生跟得上,尖子生吃得飽。

5、精講多練,向45分鍾要質量。

6、虛心學習,多聽課,向老教師拜師學藝。

7、集體備課,互相探討。

地理課程教學工作計劃2

如何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實現高考奇跡,是我思考的內容,並為此不斷地從想法走向實踐。

一、學校、學生基本情況

學校從高一直至高三都是沒有晚自習的,實行完全走讀制。高三暑期也未補課,今次開學以來有可能根據學生的要求,周六開輔導課。學生目前是從7:20-18:05在校學習,其他時間段在路上、家中學習和休息。就學業水平測試而言,文理科重點班的地理平均分為41分(滿分50分),普通班平均分39分。由於學測難度相對較低,並不能很好地反映學情。高二學期,花了近一個半月復習區域地理的地球、地圖與世界氣候,二個半月學測復習。暑期布置學生自己依據地圖冊和區域地理書復習世界地理部分,本學期開學即測試,及格2人。學生對已學的必修123基本遺忘殆盡。一個側面說明,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較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

二、可實現的目標

針對學生基礎及其理解、接受能力,應以基礎、主幹知識教學為主。 文化 課考生,部分文化課考生高考分數目標為75%-85%,大部分考生為65%--75%;藝體生而言,地理得分鎖定在65%--75%,藝體生中美術生和部分音樂生,基本上從9-12月都在專業課集訓,真正文化課的復習應從2月開始,加之放假15天多,主要復習時間應在3、4、5月,時間特別緊,其他門課得分又難,文綜鎖定200分,地理分數應在70分左右。本學期在1月份才涉及藝體生回校開課的問題,當提前做好預案。

三、本學期復習的主要內容與檢測

1.內容:本學期主要復習內容為20__.9.1-10.31完成區域地理的復習,重在讀圖、填圖以及與高考有關知識點的復習,通過檢測卷和月考來檢測復習情況,強調看圖、讀圖和填圖能力提升,強化對相關知識的讀背;20__.11.1-20__.1.16復習必修1、2並迎接合肥市一模考試,以合肥市一模考試為風向標,調整復習進度、方法和模式。一模考試結束轉為必修1、2復習的補缺補差和必修3復習。(必修3大致2.15-3.12四個星期完成,進行二模考試)

2.檢測:自己的試卷隨堂考試、月考以及合肥的模擬考試。

四、自我再成長模式

1.基礎教學與實踐

(1)獨立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世紀金榜一輪復習》以及《新題策》,結合課標和考試說明整理紙質備課筆記和PPT;

(2)製作PPT、微課視頻,通過安徽基礎教育雲平台、優酷、qq群等進行網路推送,解決重難點,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特別是藝體生學習;

(3)繼續結合時政材料開展「拓展講堂」7分鍾微課堂及網路視頻教學,將其打造為自己的品牌教學;

(4)通過互聯網+的網路模式,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與轉變,並推出免費教學和付費教學模式,實現利於自己學生,又服務更大范圍學生的學習。實現可持續發展。

2.學習與研究

(1)讀書、學習:目前訂閱有兩種雜志,分別是《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和《地理教學》,需要認真閱讀學習。除此外,有關教育教學的專著也應花時間研讀。大學課本、《地理學報》等書籍、雜志也是提升自己的途徑。

(2)實踐研究:根據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開展相應課題的實踐與研究,並得出相應結論。值得探索,這種途徑可讓論文真正落實於實踐,而非為了寫論文而寫論文。(此項也為職稱做准備)

(3)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對於一線教師來說,是一場修 煉!教師的生命力在於課堂,學生因愛上你的課堂,愛上這門課,再加以適當的指導,學生必然學好本課。通過觀看網路視頻,以及自己的教學實踐 反思 ,不斷改進教學效果,最終成為一流的教育者。

五、實現目標的措施

1.充分備課,合理掌控教學速度、難度、廣度,使教學不偏離學生的實際情況,並能取得效果;

2.課堂40分鍾,必須追求效率,同時開動學生的大腦,促進學生動手、動腦;

3.布置好作業和復習,並進行監督和指導,直至學生能實現自我管理、自我復習;

4.全體學生通過考試進行成績跟蹤,部分同學要進行單獨指導和嚴格要求,比如讀背書;

5.通過提問、測試等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時促進學生學習和成長;

6.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做人始終是第一位,因注重對學生成長的指導。

六、可預見的成果

1.教育教學更上一個台階,對高考的理解和把握也比過去好;

2.課堂教學更加有效、精彩,教學研究落地並富有成效;

3.學生學習積極、狀態良好,朝自己的高考分數目標邁進;

4.培養出一批能夠運用地理思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人。

地理課程教學工作計劃3

一、學情分析

經過去年的地理教學,三個班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學習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閱讀地圖並通過地圖分析地理現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學大綱規定必須掌握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從上個學期期末檢測的成績來看,三個班在全縣名列前茅,這對於學生學習 八年級 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本章主要學習中國疆域概況、人口與民族特點、構成與分布,掌握行政區劃劃分的標准。本章的教學重點是中國疆域概況、人口與民族特點及其分布特點、行政區劃劃分標准及行政區劃構成。本章的教學難點是掌握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級行政區劃的地理位置,記住中國省級行政區劃圖。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

本章的內容較多,包括中國的地勢特點與地形特點,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學習中國的氣候類型及其分布,中國河流與分布,區分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內流區與外流區、內流河與外流河的特點。本章在中國地理中佔有重要的作用,內容繁多,難度較大。教學中應注意結合立體模型圖,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

本章主要學習中國的自然資源概況,包括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等,學習它們的分布及特點。通過學習本章理解人口問題對自然資源對影響,明確節約自然資源的重要意義。本章的教學重點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資源的分布。本章的教學難點是部分重要礦產資源如煤碳、石油、鐵礦和有色金屬的分布。

第四章中國的區域差異

本章主要內容是學習中國四大地區的概況和自然地理特點。本章的教學重點包括中國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線,尤其是秦嶺-淮河線在中國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義。其次是四大地理區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學難點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線兩側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三、教學措施

1、強化基本技能訓練,通過識圖、繪圖、比較、分析、歸納、總結等方式,提高學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閱讀、分析、理解能力。

2、強化學生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現象和解釋地理現象產生的原因的能力。開展形式多樣的化的課堂教學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 望。

3、加強課後的輔導,注重學以致用。開展各種地理小知識競賽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地理知識,並提高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4、搞好單元測試,發現問題及時加以解決,以確保所授知識的准確性,同時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品質。

地理課程教學工作計劃4

光陰似箭,蒼狗白雲。轉眼間又到了新學期。本學期我主要擔任八年級兩個班的地理教學。八年級第一學期是學習中國自然地理。因為七年級第一學期學生已學過世界自然地理,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學期起來有了一定的思路和脈絡。

一、指導思想

指導思想以《地理課程標准》為依據,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努力使每一位學生通過學習地理,能夠對地理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對今後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通過學習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培養學生「會學地理」。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 七年級地理 教材的學習,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對世界概況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學大綱規定必須掌握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對 地理學習方法 已基本掌握。這對於學生學習八年級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由於學生的程度參差不齊,在教學中要注重分層次,面向全體,不放棄每一位學生。在本學期的地理學習中,關心鼓勵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對即將到來的會考充滿信心。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本章主要學習中國疆域概況、人口與民族特點、構成與分布,掌握行政區劃劃分的標准。本章的教學重點是中國疆域概況、人口與民族特點及其分布特點、行政區劃劃分標准及行政區劃構成。本章的教學難點是掌握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級行政區劃的地理位置,記住中國省級行政區劃圖。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

本章的內容較多,包括中國的地勢特點與地形特點,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學習中國的氣候類型及其分布,中國河流與分布,區分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內流區與外流區、內流河與外流河的特點。本章在中國地理中佔有重要的作用,內容繁多,難度較大。教學中應注意結合立體模型圖,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

本章主要學習中國的自然資源概況,包括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等,學習它們的分布及特點。通過學習本章理解人口問題對自然資源對影響,明確節約自然資源的重要意義。本章的教學重點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資源的分布。本章的教學難點是部分重要礦產資源如煤碳、石油、鐵礦和有色金屬的分布。

第四章中國的區域差異

本章主要內容是學習中國四大地區的概況和自然地理特點。本章的教學重點包括中國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線,尤其是秦嶺-淮河線在中國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義。其次是四大地理區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學難點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線兩側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四、教學目標

1、通過本期地理教學,使學生能比較熟練的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進一步提高閱讀地圖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繪圖的能力。

2、通過本期地理教學,使學生掌握中國地理概況,包括中國疆域概況,中國人口、民族特點及其地理分布特點,了解人口問題給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

3、掌握中國的自然環境,包括地形、地勢,氣候,河流概況,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系與影響。

4、了解中國自然資源分布和自然資源所面臨的現狀,認識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學生節能、節約的主動意識。

5、認識祖國各地風土人情和地區差異,了解人文地理的區域差異。

五、完成本期教學任務的具體措施

1、強化基本技能訓練,通過識圖、繪圖、比較、分析、歸納、總結等方式,提高學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閱讀、分析、理解能力。

2、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在面向全體的同時,進行分層次教學,做好轉化後進生工作。

3、強化學生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現象和解釋地理現象產生的原因的能力。開展形式多樣的化的課堂教學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 望。

4、突出地理學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特徵。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現象和問題,逐步形成對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特徵的認識。

5、密切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注意挖掘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盡可能多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鮮活的。

6、指導學生開展地理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寓德育與教學之中。

地理課程教學工作計劃5

一、指導思想

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創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教學,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養成動腦思考的習慣,充分發揮教師的特長,深化創新教育,優化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二、教學目標

1、使由「學會」向「會學」轉變。

2、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學生通過網路資源自主學習。

三、教學設想

1、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制定相應的切實可行的具體的教學計劃。

2、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知識的主人,加強基礎,培養能力,實行啟發式,探究式,培養學法,提高能力。

3、要努力增設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化學的自信心,面向體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自主的體驗探究過程的樂趣,以次來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

4、要爭取把多媒體應用到地理教學中,優化教學過程,創設情景、解剖難點。

5、做好教後記,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與積累。

四、深入備課

1、備學生

⑴幫助學生完成八年級地理學習的過渡。我們要切實作好八年級地理的教學,在教學進度上不能急於結束課程,提早復習,而要在教學中時刻向學生滲透地理學習的方法和規律。

⑵幫助學生養成看教材的好習慣。根據以往八年級的學生的 學習經驗 來看:很多學生心氣浮躁、眼高手低,平時不重視教材中的基礎知識,甚至不屑於做課後題,相反,卻一心撲在做各種習題冊和難題上,結果一些人連最基本的知識都弄不明白。因此在本學期將注重這方面的指導。

2、備教材

對一些暫時拿不準的問題,要進行廣泛的討論,以期在教學中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

3、備教法

嘗試將「研究性」的教學思想滲透到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在備課中搜集和參考一些理論聯系實際的生動材料,把一些平淡無奇的知識轉變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創設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中要貫穿人文精神,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意志堅定、熱愛科學的精神,培養學生道德高尚、獻身科學的精神,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精神,喚起學生關注地球、關注人類,提高環境道德素質,樹立社會責任感。


地理課程教學工作計劃相關 文章 :

★ 2019年地理教師教學工作計劃

★ 地理教師教學工作計劃

★ 地理教師教學工作計劃5篇格式

★ 七年級地理教學工作計劃

★ 地理教師教學工作計劃最新

★ 地理教師教學工作計劃範文5篇

★ 八年級地理教學工作計劃

高中地理教學工作計劃

★ 2020初一地理學課上冊的教學工作計劃

★ 地理教師2022教學工作計劃

B. 如何開發地理校本課程

從這篇文章,結合你校的情況
我校地理校本課程開發初探
摘要:新課程管理的三級體制,賦予了廣大教師更廣闊的課程開發的天地。學校可以根據學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和學生、老師的特點,通過各種方式,如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對國家地理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國家地理課程和地方地理課程校本化、個性化、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特點和需要的地理課程,即地理校本課程。本文主要是對本校地理校本課程開發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校本課程 新課程標准 教學資源 課本資源

一 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
根據新課程標准,國家課程分為三個管理體制,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校本課程又稱學校本位課程,是基於學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和學生、老師的特點,通過各種方式,如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對國家地理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國家地理課程和地方地理課程校本化、個性化、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特點和需要的地理課程。
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完善和補充,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需要開發相關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基於這樣的條件下,我校地理也根據國家課程標准以及自身的條件設計了以下的課程:
表一 地理校本課程
地理校本課程 課程名稱 適用年級 總課時 課程類型
神秘的宇宙 高一級第一學期 16 選修
東莞市工業區位研究 高一級第二學期 8 選修
本鎮城鄉規劃 高一級第二學期 8 選修
東莞市產業轉型的思考 高二級第一學期 16 選修

二、校本課程設計的思路與建議
(一)制定目標、明確要求
校本課程的設計不能違背國家課程的要求,同時也不能隨意地開設。因此,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必須要明確課程的目標以及對學生的要求,不能夠讓學生「玩玩」就算。應該明確課程應該培養學生怎樣的素質,最後要求學生掌握到什麼程度或者是能拿出什麼成果。
1、制定目標
每個課程的開設都應該有一具體的目標。而地理課程的開設應該滿足四個目標:
第一,要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地理是一門研究人地協調發展的科學,任何有關地理的學習都應該從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的發展觀出發,讓學生懂得只有人地系統協調發展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持續發展。
第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地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通常情況下地理課程是每星期兩節課,實踐的機會比較少。因此通過校本課程的實施的,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第三,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操以及作為主人翁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學生對家鄉的情感源於對家鄉的了解以及主人翁地位的認識,只有認識到本身的主人翁地位才有可能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責任心。因此我校在校本課程的設計時特別注重賦予校本課程的地方特色,圍繞家鄉的建設,讓學生出謀劃策。
第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敢想敢做」的行動能力。中學生處於一個「能力發育」時期,他們對身邊發生的事有很多的想法,可是卻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實施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曾受到什麼打擊而不感去實施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學生的行動能力就被扼殺了,總是「敢想不敢做」,從而他們的創新能力也慢慢變弱。通過地理校本課程的學習,我們希望能夠提高學生的行動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如通過學習「東莞產業轉型」,讓每個學生思考,並提出自己的觀點,並讓大家行動起來,把自己的觀點通過書信的形式告訴市長。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高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東莞人的責任感,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和行動能力。又例如「神秘的宇宙」,通過對有關科學知識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有關宇宙的更多東西,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發展觀;而通過觀測星座等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2、明確要求
校本課程是對現有課程的補充,通過這樣的形式增加學生的知識面。而作為一門課程,總不能學了就算,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還應該制定相應的教學要求。
首先,要求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到一定程度。校本課程也是一門課程,是讓學生學習的知識的課程,因此在設計的時候老師就應該明確要求學生通過對課程的學習要掌握課程的相關知識,掌握與該課程有關的一些原理,即並能口頭闡述相關內容。
其次,明確學習成果的表現形式,即課程評價方式。校本課程跟我們平時的課程有所不同,不一定要通過考試來表現學習成果,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評價學習和表現成果。而只有老師明確了學習成果的表現形式,學生才會有學習目標,才能更有目的地學習相關內容。如學習了東莞市產業轉型後,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並且以小論文的形式表述出來。
(二)善於利用現場課程資源
1、立足課本資源,讓課程更貼近所學內容
目前學生的知識來源離不開書本,但是書本的知識對於學生來說又是不足夠的,因為課本的知識不可能將一個問題講得太深入,或者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應用於實踐中。也正因為這樣,校本課程的開發應該立足於我們所學過的知識,同時也是對所學內容的一個擴充。
我校開設的校本課程都是源於課本,而又有別於課本知識的;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對某一問題的深入探討。例如城鄉規劃,教科書的內容主要是講述了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城市地域類型的分布等。在學生對此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再深入補充一些城鄉規劃的原則和過程等,讓學生了解到該過程後再開展調查本鎮城鄉規劃的情況,最後讓學生嘗試設計自己心中理想的家鄉規劃。這樣的課程設計,既運用了學生現有的知識,又使學生對此知識點有了更深一層次的了解。
2、立足生活題材,讓學以至用
任何的知識只有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問題才是有用的知識。我們的學生往往是學了卻不會運用,不會用我們所學過的知識去解析生活中的問題,解決我們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通過校本課程的開設,可以緩解這個問題的出現。
如:很多同學都只是從書本上了解到工業布局的一般原則,但對於我們身邊的工業分布卻說不出其布局的優劣。因此我們希望學生通過對城鄉規劃的進一步學習,可以了解更工業布局的原理,引導他們思考身邊工業布局的優劣以及改進措施等。
3、藉助各方教學資源,讓課程變得生動有趣
很多學校開設校本課程的時候都會遇到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如: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激發了很多學生對探索宇宙的興趣以及對宇宙的好奇心,開設這樣的課程也是順應學生的要求的。可是很多學校卻苦於沒有望遠鏡而認為開設這課程沒有現實意義;大家都認為開設天文課程就必須要有天文望遠鏡來觀察月球、觀察太陽黑子。也因為這樣,天文的其他有趣部分(如星座、星雲以及千奇百態的恆星等等)被忽略了。但實際上在整個課程中真正用到望遠鏡的幾率並不多,使用的次數一般不會超過3次。
無疑,如果有天文望遠鏡的話,對開設這樣的課程來說固然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天文的范疇很廣,不一定非天文望遠鏡不可,我們也可以立足於本校的一些資源,對學生講述一些有關天文的其他部分。例如我校開設的天文課程主要是介紹一些有關宇宙的知識,比如說太陽系及其行星、美麗的星雲、銀河系、神州系列、中國的探月計劃等等。
當然,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們的月球和知道望遠鏡的原理,我們可以藉助某老師自己擁有的望遠鏡或者組織學生到東莞科技館去參觀學習,以此解決望遠鏡資源缺乏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同樣可以了解到望遠鏡的構造和作用,也能夠了解到望遠鏡使用的知識。
(三)結合時事熱點,開發校本課程
時事問題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是社會所關注的問題,同時不可否認的是時事熱點還是一個高考命題的熱點。因此作為學生群體,對時事的關心程度不比其他人群低。學生對時事熱點的了解往往是來自網路、報紙,而對於這些報道的內容,因此往往是停留在知道的基礎上,要他們進一步解析或者是提出意見、見解就顯得困難了;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生對時事的了解不夠深入、全面。開設與時事有關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有一定的幫助。
例如,近幾年來東莞乃至整個珠江三角洲都面臨著產業升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也可以說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是一個值得所有東莞人思考的問題。通過開展調查研究,了解東莞的產業發展歷史、知道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以及東莞目前產業的情況、並且引起同學的思考——東莞的出路應該如何?最後,可以通過「給市長的一封信」的形式,提出我們對東莞產業轉型的建議。這樣既能讓學生學到相關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以及能為家鄉出謀劃策的責任感。
(四)重視學生興趣,讓校本課程更具活力
學校是為學生而存在的,學生的興趣與需要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選修該課程學生的多少則從另一方面反映該課程的成功程度。對於學生來說,對課程本身的興趣是決定其選課的重要原因。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心理學認為只有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才能學得輕松、學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開設地理校本課程的時候,應該注意學生興趣與知識的結合,務求令到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從而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如:對於浩瀚宇宙,大多數學生都表現出很大的興趣,而我們課本的知識我遠遠不足夠的,因此符合開設地理校本課程的條件。那麼這樣的課程老師應該設計那些內容呢?我們可以先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對宇宙的那些部分有興趣,然後再根據學生的興趣、分重點地設計課程的相關內容。

三、地理校本課程設計過程中的問題
在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
(一)現實性問題 我們設計的課程有很大部分是需要學生動手或者是實踐的。如天文課程,我們希望能夠讓學生真正地了解夜空中的星座,需要實地觀測。但是由於我校的地理位置比較接近鎮區,光污染比較嚴重,所以一般是要在沒有雲的夜晚才能看到幾個比較明亮的星座,而外出觀測則要考慮到安全問題,因此是否能實施觀測還需要很多現實的條件配合。
(二)資料收集問題 在地理校本課程中,有很多是需要資料調查和收集的,這些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有些資料需要官方提供,不容易得到,所以資料是否能收集得完整是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
(三)時間問題 校本課程跟一般的課程不同,課程的課時不多,而在特定時間里是否能完成教學內容成了一個問題;另外由於有些內容是觀測實踐和資料收集,所以學生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完成這些內容也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四、結語
以上是本人對本校地理校本課程的一些見解,而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在課程的內容上還須進一步完善和充實。

附表二:課程綱要
課程名稱 神秘的宇宙 東莞工業區位研究 本鎮城鄉規劃 東莞市產業轉型的思考
適用年級 高一級 高一級 高一級 高二級
總課時 16 8 8 16
課程目標 1、讓學生了解有關宇宙的相關信息;
2、培養學生的動手和觀測能力,以及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3、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宇宙觀。 1、了解東莞工業的發展歷史、工業布局形成的因素、及其區位選擇的原因等;
2、培養學生的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3、增進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培養其熱愛家鄉的情操。 1、了解城鄉規劃的基本原理,調本鎮的城鄉規劃現狀;
2、從科學的角度分析本鎮城鄉規劃的優劣,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思考解決方案;
3、培養學生對家鄉的認識以及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1、讓學生了解產業轉型的原因和規律,並調查東莞目前的產業情況、存在問題等;
2、通過調查資料分析東莞產業轉型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關措施;
3、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學習主題或活動安排 1、宇宙中的天體;2、太陽系的成員;3、四季星空和旋轉星圖;4、秋季或冬季星空觀測。5、中國航空航天的歷史(神州系列和中國的探月計劃等)。 1、工業布局的一般原理以及原則;2、工業布局實例分析(以珠江三角洲為例);3、分析東莞市工業的類型及布局的特點;4、分析形成這種布局的原因,並形成論文。 1、城鄉規劃的基本原理;2、城鄉規劃案例分析;3、參觀鎮的規劃辦並收集相關資料;4、分析整理資料,形成論文。 1、產業轉型的形成的規律及其形成原因;2、產業轉型的發展史以及產業轉型成功的地區介紹;3、東莞目前的產業結構調查以及資料收集;4、東莞目前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分析;5、討論:東莞市的產業出路;6、形成學習性論文。
評價方式 觀測感想 論文總結 「給規劃辦的建議」 論文「寫給市長的一封信」

參考文獻:
1、鍾啟泉 崔允漷,《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吳剛平,《校本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譚振華,《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4年7-8月版;
4、常國維,《校本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學術論壇,2007年7月版;
5、宋立新,《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地理360社區網;
6、張甲敏,《高中地理校本課程設計》;
7、東莞市地理教研網;
8、中國期刊網。

C. 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改的要求

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改的要求
地理新課程標准指出: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1]。地理是高級中學的一門必修課,它以人類所生存的地理環境、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主要內容,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地理教師必須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高度,從提高民族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高度,來認識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認真進行好新課改的實踐,扎扎實實地搞好新課改工作。
地理新課改必然要求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必須充分發揮地理課堂優勢,優化課堂教學模式,使高中地理教學能夠體現新課程理念、落實課程目標、達到課程標准、完成時代賦予地理教育的神聖使命。
一「創設情境」式教學模式
地理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既包括老師的「教」、也包括學生的「學」,兩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師創設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教學氛圍,引導他們質疑、調查、探究、辯論,在良好的心境下完成學習過程。對於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境的創設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一)運用試驗和演示
通過演示一些小實驗,來創設一個新穎生動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思考。例如講到海陸熱力差異知識時,可以在夏日的中午准備一盆水和一盆土,在相同的時間內體驗溫度的不同,然後討論海陸熱力差異,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想像
在講到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可以提出大家都很熟悉的,但又解釋不清的現象來進行分析。「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陰天為什麼呈灰白色,日出日落時為什麼呈紅色」,指出這些都是由於大氣對波長不同的太陽光散射,吸收狀況不同造成的。提問為什麼在交通信號中以紅燈作為停車信號,引導學生與所學的知識聯系並解釋其中的道理,利用這些身邊的地理現象使學生感到學習地理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利用直觀的多媒體演示
媒體展示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直觀刺激能力,再加上展示手段的多樣性與高效性,很容易為學生創設一種積極的思考氛圍,如演示火山爆發、泥石流、地形地貌等,可以直接的引發學生的學習趣。
(四)結合時事
實際在地理課堂上引入時事性的內容,不是地理學科所特有的,許多學科的老師們也都有這萬面的實踐。可以就熱門的時事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還可以培養學生與實際問題結合,靈活運用並掌握地理知識。
二 地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高中各科目的設置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思維能力,每個學科的學習都需要培養學科思維,地理教學也不利外,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方式是地理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使其行成習慣,自然而然的運用地理思維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必須注意從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培養。
(一)「地圖式」閱讀法——培養區域思維
地圖是地理科學的重要工具,善於運用地圖是學習地理的最有效辦法。地理課本上有很多插圖,還有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地圖冊。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要求學生閱讀自學地理知識的時候,還應充分重視地圖的作用,認真讀圖,分析地圖,理解、記憶地圖,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地理信息,並能夠做到圖文轉換,應用地圖說明地理問題,尋求各種地理規律、地理特徵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圖轉換成文,用語言文字准確敘述圖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規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2]。這樣長期堅持,在學生腦海里就會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區域地理框架,形成區域性思維方式。例如在講《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層結構」內容時,先讓學生閱讀課本上有關地球各圈層的插圖,把圖上的信息逐一找出,再讓學生閱讀課本對各圈層的文字介紹與圖兩相對比,這樣學生對各圈層的特點、所處的位置就認識得比較深刻了。然後再布置學生完成畫圖作業,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在同一幅圖上把各個圈層都標示出來,這時學生會比較完整地畫出地球的圈層圖,以後只要提起地球的各個圈層,學生腦海里就會很快浮現出完整的畫面,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
(二)收集、整理地理筆記和資料——培養綜合思維
課堂教學中,由於學生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思考並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所以在做筆記方面可能會做得比較凌亂。教師可以通過檢查筆記的形式,督促學生課後整理、補充筆記,尤其在每個單元學習之後,要引導學生做好單元知識網路的構建,從中把握主幹知識,明確基本知識點,關注知識之間的聯系,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在把書由「厚」讀「薄」的同時,還可以在分析問題時知識明確、綜合、清晰。因此,要讓學生養成整理資料的習慣,以某個問題為中心,去探討它的相關問題,便於形成一個總體的綜合認識。例如在學習「大氣的水平運動」時,通過整理,將與大氣的水平運動——風相關的知識聯繫到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知識塊,它將幫助學生對風形成一個綜合的認識,進而能解決與風有關的各類問題。
(三)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和分析問題——培養社會實踐思維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基於此點的重要性,新課程注重將高中地理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過程與目標上要求學生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有關地理問題,提出探究的方案,與他人展開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通過在生活中學習來幫助他們養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高尚的人文素養[3]。
地理知識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和社會熱點問題,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時思維更加活躍和全面。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又可以與實際緊密結合,有利於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符合新課程標准中對教師教學的新要求,順應高考地理試題的發展模式。
三 建立地理課堂教學新模式
(一)「老師—學生」、「學生—學生」的合作學習模式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是地理新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之一。地理課堂上無論是探究還是討論,都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真實而有效的交流,交流方式應具有多樣性。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個個潛在的學習資源,所以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比如說,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地理現象的解釋可能會是不同的,這時教師就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之間充分地交流,以比較各自的觀點,直至形成正確的認識。這種有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流為主的研討和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方式[4],不僅能夠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還可以引發新的問題,形成更高層次的學習動機和研討的動力,這種課堂學習將是充滿生命活力的。
(二)合理整合網路信息資源技術推動地理課堂教學
現代多媒體及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並且在支持學生進行研討--探究學習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恰當使用信息技術所達到的效果是傳統課堂教學所無法比擬的。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最深刻影響就是,它提高了學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地理新課程強調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並依據學校的條件來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新課堂。對於地理教學而言,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 ,能較好地解決地理教學的難題,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實體化[5]。比如在講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時,我們可以將它動畫化,方便學生理解。例如講解「四季更替」時,可以將地球自轉、公轉在計算機屏幕上進行模擬演示,不斷分解其運動過程,直觀立體地展示陽光直射點的回歸移動、晝夜長短及正午太陽高度季節變化等運動過程,然後出示字幕,供學生思考。
在信息技術與地理新課程整合中,我們應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的教學設計思想研究。但是,在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同時要控制信息提供量、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的選擇是否需要運用以及運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進行、怎樣在45分鍾的地理課堂中有效的利用這些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不可盲目追求信息技術手段教學,要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效結合,優化地理課堂教學質量。
(三)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被排斥於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准答案去教;教學內容和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
新課程改革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就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包括國家層次、地方層次、學校層次、課堂層次和學生層次,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教師要鍛煉並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的課程的能力;教師要培養課程評價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鑒,對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
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地理教師要注意充分挖掘學校現有的課程資源和社會資源,服務於地理新課程改革。同時,要求教師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使學生興趣、愛好、特長得到發展,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高中地理新課改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我們每個地理教師都應在教學與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革、創新,跟上地理新課改的步伐,不斷優化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為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做出應有的貢獻。

D. 怎樣上好一節地理課

對於地理老師來說,應該怎樣上好一堂課呢?下面是我網路整理的怎樣上好一節地理課的方法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怎樣上好一節地理課(一)

一、設計開場白

好的開場白能夠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節課我精心設計了如下的開場白:以後我就是你們的地理教師,“有緣千里來相會”,因為有緣,所以同學們相聚在一起,因為有緣,所以我與你們成為師徒,願同學們惜緣,珍惜時光,努力向前,做一名優秀的中學生。當好講完我的開場白後,我發現同學們情緒激動,有的同學眼裡還閃動著淚花。

二、創設問題

利用生動的地理課程資源,創設誘人思考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例如,講到“解開地理之謎”時,我提出了問題:我們這個地方一年經歷春、夏、秋、冬四季,那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會發生火山、地震呢?為什麼全球的人們都在關注環境問題呢?為什麼中東地區戰火不斷呢?等。在問題的驅使下,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認識到地理是一門很有用的學科,強化學生地理學習動機。

三、聯系生活實際

在地理教學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身邊,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例如,講到地理與日常生活時,我讓學生思考,本地的傳統民居,為什麼屋頂是斜的,房屋的朝向大都是朝南?讓學生聯系本地的氣候加以解答,有利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鼓勵積極探索,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

四、引入鄉土地理內容

鄉土地理中蘊藏著大量有價值的教學資源,與當地的生產生活關系更為密切,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更為感興趣,易被學生理解接受,運用鄉土地理知識的實例能讓地理課堂充滿活力。例如,講到“地理與生產建設”時,我組織學生進行探究“為什麼我們浮梁的茶葉能深受青睞?”,有的說出我們這個地方降水多,氣溫適宜、土壤肥沃適合茶葉的生長,有的說茶葉歷史悠久,曾多次榮獲國際大獎,有的說我們這個地方生的茶葉出口國外,價錢高,市場廣闊等等,

這樣引入鄉土地理內容,將課堂活動置於逼真的社會背景之中,給學生以直觀的感性認識,更符合初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地理課更具有鄉土性、實用性、趣味性和信服力,學生更喜歡上地理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採用激勵性評價

一節課地理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在教學中採用激勵性評價,始終把學生作為一個能動發展的主體來看待,通過各種外部誘因來滿足學生興趣、情感的需求,。學生哪怕是取得一點點成績或進步,都要給給予他們以鼓勵,以點燃他們的求知的火花,促進學生學生地理的主動性。

總之,上好初中第一節地理課,是學生學好地理的關鍵,教師應該給學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充分挖掘地

怎樣上好一節地理課(二)

一、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二、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它具有感官刺激強、信息容納量大、表述簡明扼要等優點。藉助地圖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理解地理概念、原理。 1地圖的閱讀 要運用地圖,首先必須會讀地圖。這也是考試大港中能力要求的重要部分。 一般的地圖都會涉及比例尺、方向、圖例注記等要素,讀圖時必須先看一下這些要素。 接下來要根據提供的圖表特點,判斷這是哪一類地圖,分布圖、原理圖、統計圖、景觀圖還是其他的圖。根據具體圖類,運用具體方法讀圖。如等高線圖,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讀:等高距為多少,何處為山峰,何處為山谷,何處為山脊線,何處為集水線,等等。究竟讀哪幾個方面要視題目要求而定。2、地圖運用 地圖的運用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 (1) 運用政區圖,記國家、省(區)、市的空間分布及彼此相對位置關系。 讀政區圖,要注意觀察國家、省(區)的輪廓特徵,境內河流等地理事物在此基礎上多次重復閱讀,漸漸的在自己同形成有關國家與地區圖。這樣當時卷中出現某國家圖形時,頭腦中存儲有關國家的圖形會立刻浮現出來,經過聯系、核對,片刻即可判斷出該圖所示國家。 (2) 運用地形圖、記地勢變化、地形區分布、河流流向、河流形狀。 現行的圖冊中的地形圖均為分層設色法所繪制,給人的感官刺激強,印象深,反復運讀後,可在頭腦中形成立體感很強的地形圖,藉此科教容易地記注大洲、國家、地區的地勢起伏、地形區分布及受制於地形的河流流向、水系形狀。 (3) 運用示意圖,及有關概念、地理規律、地理原理。 在復習中要記的概念、原理、規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還較相似,這就給記憶帶來了麻煩。若能藉助於示意圖,寓文於圖,則十分簡單得一幅示意圖就會把有關概念、原理的本質反映的淋漓盡致、印象深刻、難以忘記。 三、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四、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五、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六、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E. 地理學科是學什麼的

地理科學是一門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的交互關系與作用的科學,研究范圍十分廣泛,上至大氣圈對流層的頂部,下至岩石圈、水圈、生物圈,是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的綜合性學科。時間和空間是地理科學研究的兩個基本尺度,即地理科學研究事物或現象的時空變化。

地理科學是一門交叉性十分強的學科,和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天文學、地質學、計量學乃至心理學等許多學科都有關系。

綜合部分高校的情況,地理科學較為典型的課程包括: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測繪學、地圖學、遙感學、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區域地理、計量地理學、人口地理學、地質學與地貌學、水文學、地貌學、植物學、氣象學、土壤學等。師范類院校還開設有地理教學論等師范類課程。

前景

地理科學專業前景逐漸在變好,隨著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紛紛涌現,如環境地理學、城市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等,其科學價值也越來越高。可以說,隨著經濟開發以及環保的需要,加之地理學本身古老而又深厚的底蘊,地理科學專業就業前景日益受到關注。

F. 地理課程內容選擇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問題生活化

中國現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新課程標准》也明確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並運用這些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瞄準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知識,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體驗到學習地理的快樂。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從而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如布魯納所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對於初中學生來說,他們已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識與生活經驗。如對於晝夜的更替,四季的變化,刮風下雨等諸多地理現象以及許多正在發生的地理事實和曾經鮮明的經歷過的地理事件,學生通過不同渠道,有所了解,但往往大多徒見其表,不見實質,仍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好追問、好探索。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客觀存在於學生生活之中的這些生動的、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既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同時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能,提高地理課的質量。如在學習《天氣對人類的影響》時提出,你能舉例說出天氣對你的生活的影響有哪些嗎?不僅利於激發學生參與話題討論,還利於引導學生注意在生活規劃中關注天氣,形成使用地理知識,技能指導生活、生產的意識。還如在進行《中國的行政區劃》一節教學中,指導對學生進行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查找識記,為避免枯燥機械,可以競賽的方式,提問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位於哪個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問題,不僅利於激發學生興趣,還利於拓展學生視野,感受到查圖、用圖的樂趣,增強學生地理學習意識。

再如鄉土地理材料就在學生周圍,既為學生所熟知,又為學生所喜愛,學生時常接觸,具有易懂、親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點。但是,學生對於這些客觀存在於他們周圍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要經教師點撥一下,便可言傳。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課,我結合當地學生實際和新農村建設,《在希望的田野》樂曲中引導學生通過收集身邊的資料,運用掌握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針對侯寨鄉農業布局規劃設計,進行以環境與發展問題為中心的探究性實踐活動。再如學習《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西雙版納》一課,構想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引導分析我鄉櫻桃節旅遊出現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與建議。不僅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還能起到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有的放矢,滲透學以致用的意識。

二、問題多元化

提問是開啟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思考的最直接最簡便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師藉以接受學生反饋信息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是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多變和不穩定性,不論是內容和手段都要講究多元化,讓學生總有新鮮感,具有挑戰性,學生樂於參與問題解決,並且能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享受到創造的快樂。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可聽、可看、可觸摸、可感受、可經歷、可操作的條件,讓學生直接感受鮮活的生活與事實。多層次、多渠道地觸及學生不同的智能潛能,不同形式的表現慾望、已有經驗。教師的智慧應該表現在能夠給抽象的結論、古老的事件、遙遠的對象注入生命的活力,使學生不僅有所記憶、有所理解,更有所體驗、有所感悟。也就是說,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既要考慮提問的目的和內容,又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徵,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手段,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各種感官的綜合應用,多元智能的開發和提高。

在提問內容上,不一定要很直白、直接提問教材內容,純粹為某種測試而准備,這樣容易造成學生感到缺乏情趣,感受不到所學內容的生活、生產價值,繼而造成學習興趣喪失。如果使用與教材出現的地理知識緊密聯系的生產、生活實際地理情景或現象提問,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所要探討內容離自己很近,而且感受到探討的內容可以用來指導自己的生活,為自己未來的生活、生產服務,可以開拓自己的視野,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從而引發學生萌生探究的慾望,也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如在學習《東南亞》一節時,提問:「你知道我國現在人數最多的國外旅遊目的地是哪嗎,假如你要去,你該做怎樣的准備,計劃到那裡吃什麼樣的食品,購買什麼樣的產品,為什麼要這樣作呢?」再如學習《俄羅斯》一課時,提問:「假如你要與俄羅斯做邊境貿易或作為國家領導人要與俄羅斯簽署合作發展計劃,你會確定互相溝通哪些物品,為什麼?」還如學習《我國南北方的差異》時提問:「你知道為什麼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會以少勝多,戰勝人數遠大於自己的曹操大軍嗎?」還如學習《我國季風氣候顯著》時提問「不管是東南風,還是西北風,都是我的歌,不管是八百年,還是一萬年,都是我的歌,為什麼,反映出我國氣候有什麼特點?」學習《南極洲》時提問「你知道當地特有的動物是什麼,它有什麼特殊的生理特點,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特點?」等。根據不同內容提出與之相關的問題,不僅充分考慮到初中學生的興趣特點,利於展開教學,還利於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主動思考身邊地理事件,應用地理知識、技能的習慣。

在提問的呈現方式上也要注意多元化,但不是一提多元化就是每節課都要用多媒體,都要製作多媒體課件,而是指在適當選用多媒體課件的基礎上,還可根據教學內容、個人實際、學校情況,選擇某一種利於操作、簡單實用的方式,如可以利用錄音機或MP3外接有源音箱播放一段錄音或一首歌曲,如學習《新疆》時播放《新疆好》,讓學生根據歌詞獲取信息,提出問題。可以用一幅漫畫、一段文字,如學習《印度》時出示印度同齡小孩芭比寫的日記和畫的畫,讓學生感知生動的案例,從而了解印度相關問題。可以用一種物品或一張地圖等,如學習《世界的語言和宗教》時出示玩具福娃問學生:「你認為福娃在2008年奧運會上發言,應該說哪兩種語言,為什麼?」如學習《世界海陸的變遷》出示一幅重新整合、緊縮的世界拼圖,讓學生觀察,提問學生發現了什麼,在鼓勵中引導學生質疑,解惑。可以讓學生欣賞一段演講、一個節目或讓學生表演一個節目,利用戲劇化的沖突,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知節目中蘊涵的地理原理,進而引發反思,提出質疑。如學習《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中讓學生表演一個農民夢想家不切實際的規劃、種植,最後一無所成,面臨破產,從而有效地讓學生體驗到因地制宜的含義,既要考慮到當地的自然條件,還要考慮到當地的社會條件。還可以用一段新聞,一則趣事,如學習《中東》時播放有關中東的相關報導和當地人特有的生活習俗,使得學生直觀地了解當地地理情況,還使得教學更加有的放矢,水到渠成。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還由於多感官的應用,讓學生領略到地理內容的博大精深,無處不在,油然而生學好地理的使命感、自豪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和提升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問題情趣化

古人雲:教學未見情趣,必不樂學。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讓學生有學習的自信和積極的學習情感,以自主的方式去學習。富有情趣的教學,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課堂情境情趣化,就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情感因素、認知內需,為學習提供新穎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激活探究慾望,喚起學習動機,達到以趣激趣的作用。為了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備課時,教師要力求將所有的問題放在一定的生活或工作情景中,使學生在用中學,在學中用,讓知識探究的過程變成活學活用的過程,學生所學的新知識則在反復遷移中鞏固、提高並不斷深化。這就要求教師課前要佔有豐富的相關背景資料,在廣闊的知識背景下設計課堂教學。如在學習《地球,水球?》時引導學生分組作一個盲人摸象游戲,統計用右手食指分別點到陸地和海洋的次數,看你能發現什麼,提出問題並嘗試分析。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還有機地組織了教學,增強課堂的互動性。

四、問題簡約化

在課堂教學中,內容越來越多,越來越細的情況不時可見。一些老師認為,該講的都講了,怎麼考都問心無愧,不該講的還進行了拓展,怎麼說都盡心盡力了。而實際效果並不理想,一問學生,這節課怎麼樣,回答是很好;有什麼收獲,不知道。細細一想,其實,我們的教學目標是不是過高,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我們的教學內容是不是過多,使得學生吞食過多,消化不了。我們對考試的理解,是不是沒有看到越來越基礎、越來越平和,而是還在一味地加深加難,在所謂「全面撒網,重點捕魚」的觀念下加大包圍,偏離了課程標准要求,不知不覺間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如有些教師似乎總對學生缺乏信心,講課內容面面俱到,使用新教材授課,非得把老教材相應內容也加進去,無疑增加了學生負擔,另有一些教師由於對課程標准認識上的偏差,教學中注重生活問題的引入,重視活動開展,但不注意雙基的落實,課堂上學生氣氛活躍,生龍活虎,課下一頭霧水,能力培養如同緣木求魚。所以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實行簡約化教學,抓大放小,把主要的根本性的問題或內容抓住,其他的則讓學生自己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所謂「大匠授人以巧,而決不是授人以多!」特別是不能將簡單問題復雜化,瑣碎化,使學生本來就不濃厚的學習興趣弄得盪然無存。而是教師精心設計的一兩個問題,盡可能做到:「一個問題就能滌盪一顆心,一個問題就能激起一片情,一個問題就讓學生終身難忘」。一個問題貫穿課堂始終,涵蓋整節教學內容。如學習《黃土高原》一節不僅需要學生對黃土高原的位置予以了解,還要掌握黃土高原形成原因、存在問題、治理措施開發等多個方面問題,如果課前提出:「假如你是我國環保局長,你會怎樣開發和利用黃土高原資源,並保證當地的可持續發展。」再如《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西雙版納》一節教學,在給學生提供一定材料的基礎上,提出:「假如你是西雙版納自治州州長,你認為當前當地應重點發展哪種產業,為什麼?」這樣的問題不僅利於學生將教材內容結構化,重新整合教學內容,還利於學生把握課程標准,內化學習要求,提高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應用所學處理生活、生產實際的意識,自然地滲透三觀教育,提高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地理素養。

五、問題平民化

傳統應試教育或僵化硬套的一些教學模式,均因應試這個終極目標的影響,許多教育行政部門乃至社會對學校、教師的評估、評價,都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標准,在這個標准支配下,課堂教學以追求認知結果為目標,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忽略學生個體生命的情感,價值的體驗與培養,抹殺了學生個性發展。而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更多關注的是「苗子」,即使對那些差生的管理,也是停留在維護正常課堂教學秩序的基礎上,以保障認知任務完成,而不是以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為目的。完全違背了我國基本辦學理念:「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基於此,我認為還要特別提出要關注課堂教學中的弱勢群體,體現新課程中的人文精神。在問題的提出與設置要分層次,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問題的分析與研究、學習與發展。如學習我國民族的構成時,提問「你知道我國的民族構成情況嗎?」就沒有提問「你知道我國有多少個民族?」易於更多學生接受和領悟。再如學習北京的城市職能時提問「你能舉例說出北京有哪些城市職能?」就沒有提問「你能舉例說出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相比其他城市有哪些突出作用?」易於學生理解和回答。學習北京的地理位置優越性時提問「你能歸納出北京的地理位置優越性有哪些嗎?」就沒有提問「你能說出我國解放後為什麼會再次選擇定都北京嗎?」對學生更有吸引力和親和力,而不致部分學生由於對問題不理解或認知偏差造成無所適從,被無形之中排除在探究小組之外,造成成功感的缺失,喪失學習的信心和動力,也不利於課堂的組織與管理。

六、問題主題化

主題教學是從生命的層次,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認識並整體構建課堂教學。簡單地說,它是圍繞一定的主題,充分重視個體經驗,通過多個文本間的碰撞交融,在強調過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實現課程主題意義建構的一種開放性教學。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單一的內容和形式重新整合,然後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密度高,容量大,學生所學習的知識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資源的獲得,價值取向的形成,當然也包括知識以及能力的掌握與提高。使得教學有了思想,有了主線,也使得教學的深入化,不僅關注教學內容的生成,還關注到學生人格、地理素養的生成等。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一節課提問:「我們經過七年級的學習,可謂走遍世界各地,我們也會結交許多朋友,彼此會問,你來自哪裡?」同學們可謂異口同聲地說:「我來自中國!」接著發問:「我們來自中國,我們愛我們的祖國,愛中國就要了解中國,你對中國了解又有多少呢?」讓學生在《我家在中國》的VCD背景中展開聯想,進行述說,繼而找到認知盲點,我國怎樣用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位置有什麼優越性,自然狀況、人文狀況如何?並輔以《家在中國》主題手抄報、多媒體課件等作品的製作、展示,交流,不僅有機地讓學生系統地學習了相關知識,還因為主題化的滲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愛國情感、民族自豪感,同時增強了學生民族憂患意識,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關注,還加深了學生關注我國時世動態,拓展視野。

再如學習《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一節,結合我國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設計成我幫福娃辦奧運,招募志願者活動,不僅使得教學組織不因教材的瑣碎而趨向一體化,還極大地鼓舞了學生學習熱情,感受到本節所學的價值,「為將來的生活交往做准備」,又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課下通過網路等手段的再學習,回歸教學的本質。

七、問題互動化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後者僅僅是方法和實驗的過程,而提出問題則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一個學生能夠提出問題,說明他的思維是活躍的、積極的、主動的,反映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反之,一個不會提問的學生,說明他缺乏積極的思維和獨自判斷的能力。因此,學生在自行探索,主動求知的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寓問題於情景中,或者製造一些矛盾,從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學生從無疑到質疑,從質疑到釋疑,指導學生逐步掌握探索的方法,探索的「序」。在導入新課時,教師應先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思考,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教師再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出幾個問題進行探究,引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帶著問題尋找方法,帶著問題尋找答案。如學習《黃河的治理》時採用破題法讓學生針對「黃河的治理」五個字提出問題,學生自然地提出:「黃河為什麼要治理,存在哪些問題,怎樣治理?」等。不僅利於學生把握學習內容要點,還有機地培養了學生自學習慣,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還如學習《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時,先播放歌曲《飛鳥》,讓學生提出問題:學生提出:「飛鳥為什麼會哭,為什麼又不哭,我們到底是否要在乎,我們面臨的環境狀況如何,我們該怎樣做?」討論、分析,研究等活動很自然地在一種使命感、責任感意識中得以開展,不僅學生組織管理更加和諧,態度、價值觀的滲透因為體驗而更加到位,學生的感觸相應也深得多。再如進行反饋訓練時,不但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設置問題提問學生,學生也可以根據學習內容提出問題質疑教師或其他學生,每個學生都是參賽選手,又都是聯合對抗的主力軍,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主體參與性,有機地發揮自主合作學習的優勢,達到優勢互補,共創雙贏局面。

八、問題賞識化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的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稟賦是被賞識的渴望,每個人都有一種引起注意得到認可、獲得贊賞的天然欲求,他們在為滿足這種心理飢渴而孜孜以求。」煤深藏在地下,永遠不會發光發熱,需要人們去挖掘利用,它的光和熱才能釋放出來。學生自身也潛藏著無限的「光」和「熱」,如果教師不去發現、挖掘,就會造成「財富」的流失與浪費。而「賞識」可以激發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是學生進取的不竭的動力,也是學生突出的心理特點之一。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學生是地理學習的「主體」而不是「客體」。「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但你永遠無法強迫馬飲水。」問題的提出、解決最終還要通過每一個學生的參與來實現,也要通過每一個學生的努力實現課程標准在教學中的落實。如果一個中學生毫無地理學習動機,在地理課上「身在曹營心在漢」,不接受外界地理信息傳輸,那麼可以說,地理學習在這個學生身上並沒有發生。所以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全體學生都能開動思維,在學生不甚主動的情況下,老師絕不要指責學生,也盡量不去點名指定誰來回答,而是想辦法啟發他們的思維,或改變提問方式,或降低問題的難度。老師要認真聽取學生的回答,鼓勵他們表述自己的觀點,充分肯定學生回答問題,哪怕是細微的正確之處。學生回答不正確、不完整時,不要步步緊逼,也不要冷嘲熱諷,要寬容對待他們的錯誤,允許他們犯錯誤,從某種程度上說,錯誤反而能促使他們更快地進步成長。提出問題以後要留出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准備,不要馬上就提問,另外還可以提示一些思路方法等。當一個問題一個同學完不成時,多提幾個學生,答案總結起來往往比老師想像得還要好;如果學生的回答與老師預設的答案不符或相差甚遠時,應鼓勵學生說出理由,不要讓他們難堪。提問結束時要做出適當總結,對積極主動回答問題,哪怕是回答錯誤的同學也要表揚鼓勵,同學們應該感謝這些錯誤,它使我們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少走了彎路。回答不全面的要及時補充,不得法的要進行學法指導。總之,老師提問要態度和藹、耐心包容、鼓勵賞識,靈活鎮靜地處理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合理使用提問方式和提問後評價。和學生一起反思,真正融入到學習當中,和學生一起感受、見證知識的生成,技能的提高。多用「咱們」「我們」等字眼,「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地理學習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習過程,以及在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的變化。」。

G. 中國八年級地理課程標準是什麼要求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一、背景當今世界,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南北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曲折發展中,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在我國,要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改善生態環境,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加速現代化進程。這些都給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挑戰和有待探索的新課題。關注全球性問題和我國新世紀所面臨的發展問題,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地理課程是當前的迫切任務。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定位系統、對地觀測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數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為地理課程革新注入了活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地理課程改革必須轉變 "學科本位"、"知識中心"的教育觀念,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學習情境。
二、課程性質(7-9'GEO'1.2)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綜合性。地理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類智慧圈等圈層所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現象、人文現象有機組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因此,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性質與社會科學性質的綜合性科學。第二,地域性。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變化的規律。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並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
三、基本理念(7-9'GEO'1.3)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7-9'GEO'1.3.1)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變化形勢,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內容。使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7-9'GEO'1.3.2)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7-9'GEO'1.3.3)4.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地理課程要充分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從而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7-9'GEO'1.3.4)5.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在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學評價中,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為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造適宜的環境。(7-9'GEO'1.3.5)6.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 "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7-9'GEO'1.3.6)
四、設計思路(7-9'GEO'1.4)1.7~9年級地理課程是基礎教育地理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7~9年級地理課程以區域地理學習為主,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7-9'GEO'1.4.1)2.7~9年級地理課程內容分為四大部分: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為了體現地理課程的靈活性和選擇性,課程標准對學習順序不作規定。教材編寫者和地理教師可以自行選擇教材編寫和授課的順序。例如,可以先教授中國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與地圖"的知識可以集中學習,也可以分散學習。(7-9'GEO'1.4.2)3.地理要素採用單獨列出和與區域地理結合兩種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氣候,地形、自然資源等不再單獨列出,而是放在地區和國家的學習中,減少內容的層次和難度。無論是中國地理還是世界地理,均大幅度減少部門地理的內容,重點突出能夠說明地理問題和實現區域地理教學目標的內容。(7-9'GEO'1.4.3)4.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分區部分,只列出區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學習區域地理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以及必選區域的數量,而不再規定必須學習哪些區域。具體區域的劃分和選擇由教材編寫者和教師決定,以增強課程的開放性和彈性。例如,本《標准》規定,必須從世界范圍內選擇至少一個大洲、五個地區和五個國家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可選擇非洲(洲)、南亞(地區)、英國(國家)等,也可選擇其他大洲、地區、國家。(7-9'GEO'1.4.4)5.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學生可以通過收集身邊的資料,運用掌握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進行以環境與發展問題為中心的探究性實踐活動。(7-9'GEO'1.4.5)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7-9'GEO'2)
通過7~9年級地理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一、知識與技能(7-9'GEO'2.1)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識,學會運用地球儀的基本技能;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學會簡單的地理觀測、調查統計以及運用其他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7-9'GEO'2.1.1)2.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初步認識人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以及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和趨勢。(7-9'GEO'2.1.2)3.知道世界、中國和家鄉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初步學會根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地理信息,歸納其地理特徵。(7-9'GEO'2.1.3)4.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7-9'GEO'2.1.4)
二、過程與方法(7-9'GEO'2.2)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7-9'GEO'2.2.1)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7-9'GEO'2.2.2)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7-9'GEO'2.2.3)4.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7-9'GEO'2.2.4)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7-9'GEO'2.3)1.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7-9'GEO'2.3.1)2.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7-9'GEO'2.3.2)3.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7-9'GEO'2.3.3)4.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7-9'GEO'2.3.4)
第三部分內容目標(7-9'GEO'3)
內容標准總體結構的說明如下:(1)內容標准由標准、活動建議等部分組成。(2)"標准"是學生學習地理課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以行為目標方式陳述。(3)"活動建議"是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的參考性建議。(4)"說明"是對標准中某些問題的進一步解釋。地理課程(7~9年級)內容標準的基本結構如下圖所示:一、地球與地圖(7-9'GEO'3.1)(一) 地球和地球儀(7-9'GEO'3.1.1)
標准 活動建議
1.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7-9'GEO'3.1.1.1)
●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7-9'GEO'3.1.1.1.1)
●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7-9'GEO'3.1.1.1.2)
●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7-9'GEO'3.1.1.1.3)
2.地球儀(7-9'GEO'3.1.1.2)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7-9'GEO'3.1.1.2.1)
●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7-9'GEO'3.1.1.2.2)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製作簡易的地球儀模型。
●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比較不同季節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度。
說明:●"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一項,旨在通過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受到有關的科學史教育。
(二) 地圖(7-9'GEO'3.1.2)
標准 活動建議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7-9'GEO'3.1.2.1)
●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7-9'GEO'3.1.2.2)
●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7-9'GEO'3.1.2.3)
●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7-9'GEO'3.1.2.4)
●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7-9'GEO'3.1.2.5)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製作地形模型。
●實地踏勘並繪制校園、社區等小區域的平面草圖。
●組織一次使用地圖"尋寶"、定向行軍等活動。
●在地圖上查找地名,並選擇到達該地點的最佳交通路線。
說明:●"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一項,只要求學生知道電子地圖光碟、公共場所設置的電子查詢系統、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的衛星雲圖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二、世界地理(7-9'GEO'3.2)(一) 海洋與陸地(7-9'GEO'3.2.1)
標准 活動建議
1.海陸分布(7-9'GEO'3.2.1.1)
●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7-9'GEO'3.2.1.1.1)
●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7-9'GEO'3.2.1.1.2)
2.海陸變遷(7-9'GEO'3.2.1.2)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7-9'GEO'3.2.1.2.1)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7-9'GEO'3.2.1.2.2) ●填繪全球海陸輪廓略圖。
●開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圖游戲。
●有條件的學校可使用計算機軟體模擬演示"大陸漂移"。
●講述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的故事
說明:●"知道板塊構造學說……"一項,側重於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的培養。
(二) 氣候(7-9'GEO'3.2.2)
標准 活動建議
1. 天氣與我們的生活(7-9'GEO'3.2.2.1)
●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並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7-9'GEO'3.2.2.1.1)
●識別常用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7-9'GEO'3.2.2.1.2)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7-9'GEO'3.2.2.1.3)
2.氣溫與降水的分布(7-9'GEO'3.2.2.2)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7-9'GEO'3.2.2.2.1)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7-9'GEO'3.2.2.2.2)
●使用氣溫、降水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並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的變化規律。(7-9'GEO'3.2.2.2.3)
3.主要氣候類型(7-9'GEO'3.2.2.3)
●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7-9'GEO'3.2.2.3.1)
●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7-9'GEO'3.2.2.3.2)
●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7-9'GEO'3.2.2.3.3) ●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天氣預報節目,並做記錄,討論當地天氣情況,並根據天氣預報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動。
●有條件的學校可參觀當地的氣象台站或大氣環境監測站。
●有條件的學校可建立氣象園地,使用常用的測量儀器進行氣溫、降水和風向等觀測;或將每天從廣播、電視節目中記錄的天氣資料繪製成圖表。
●如有條件,讓去過外地(或外國)的學生,描述對不同地區氣候的感受。
說明:●天氣符號和天氣圖,是指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中出現的常用天氣符號和簡單天氣圖。●要求學生從世界氣候分布圖上指出主要氣候類型,培養讀圖能力以及通過讀圖獲得相應地理知識的能力。(三) 居民(7-9'GEO'3.2.3)
標准 活動建議
1.人口與人種(7-9'GEO'3.2.3.1)
●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7-9'GEO'3.2.3.1.1)
●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7-9'GEO'3.2.3.1.2)
●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並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7-9'GEO'3.2.3.1.3)
2. 語言和宗教(7-9'GEO'3.2.3.2)
●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7-9'GEO'3.2.3.2.1)
●說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7-9'GEO'3.2.3.2.2)
3.聚落(7-9'GEO'3.2.3.3)
●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7-9'GEO'3.2.3.3.1)
●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7-9'GEO'3.2.3.3.2)
●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7-9'GEO'3.2.3.3.3) ●組織有關人口問題的辯論會。
●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築的圖片資料,配合地圖進行展示。
●收集聚落景觀圖片,辨別某一景觀及其與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關系。
(四) 地區發展差異(7-9'GEO'3.2.4)
標准 活動建議
1.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7-9'GEO'3.2.4.1)
●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7-9'GEO'3.2.4.1.1)
●知道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7-9'GEO'3.2.4.1.2)
2. 國際合作(7-9'GEO'3.2.4.2)
●用實例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7-9'GEO'3.2.4.2.1)
●說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7-9'GEO'3.2.4.2.2) ●搜集能反映世界上不同國家發展水平的資料,進行比較並開展討論。
●從報刊中剪輯有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活動信息,通過板報、小報、宣講等形式展示和交流。
(五)認識區域(7-9'GEO'3.2.5)
標准 活動建議
1. 認識大洲(7-9'GEO'3.2.5.1)
●運用地圖說明某一大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7-9'GEO'3.2.5.1.1)
●運用地圖和有關資料歸納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及其相互關系。(7-9'GEO'3.2.5.1.2)
●運用有關資料說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7-9'GEO'3.2.5.1.3)
●通過實例說明某一大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7-9'GEO'3.2.5.1.4)
2.認識地區(7-9'GEO'3.2.5.2)
●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7-9'GEO'3.2.5.2.1)
●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地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說出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系。(7-9'GEO'3.2.5.2.2)
●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7-9'GEO'3.2.5.2.3)
●運用地形圖說明某一地區主要河流概況,以及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7-9'GEO'3.2.5.2.4)
●運用地圖和資料,指出某一地區對當地或世界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一種或幾種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7-9'GEO'3.2.5.2.5)
●舉例說出某一地區發展旅遊業的優勢。(7-9'GEO'3.2.5.2.6)
●說出某一地區最有影響的區域性國際組織。(7-9'GEO'3.2.5.2.7)
●運用資料描述某一地區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7-9'GEO'3.2.5.2.8)
●說出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7-9'GEO'3.2.5.2.9)
3.認識國家(7-9'GEO'3.2.5.3)
●在地圖上指出某一國家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7-9'GEO'3.2.5.3.1)
●根據地圖和資料,說出某一國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並簡單說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7-9'GEO'3.2.5.3.2)
●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某一國家自然條件特點,說出該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實例。(7-9'GEO'3.2.5.3.3)
●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某一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7-9'GEO'3.2.5.3.4)
●舉例說出某一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的經驗、教訓(7-9'GEO'3.2.5.3.5)
●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交通運輸特點以及主要城市。(7-9'GEO'3.2.5.3.6)
●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的種族、民族、人口、宗教、語言等至少一個方面的概況。(7-9'GEO'3.2.5.3.7)
●用實例說明某一國家自然與社會環境對民俗的影響。(7-9'GEO'3.2.5.3.8)
●舉例說出某一國家與其他國家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7-9'GEO'3.2.5.3.9) ●分組准備某一大洲的資料,整理歸納後,選出代表向全班匯報。
●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資料,並與所學大洲進行對比。
●結合地區熱點問題,收集有關資料,並展開討論。
●模擬一次暑期出國旅行,選擇旅遊路線,說出經過的主要國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見到的景觀。
●以極地科學考察為主題,出一期牆報,或者舉辦一次科普報告會,或者觀看錄像片。
●結合歷史等課程,利用不同時期的世界地圖,探討國家名稱和版圖的變化。
●觀看介紹某一國家地理概況的錄像。
●討論某一國家特有自然現象的形成原因。例如,展示澳大利亞特有的野生動物袋鼠、樹袋熊、針鼴、鴨嘴獸等圖片,討論為什麼這些動物惟獨生活在澳大利亞。 ●進行一次針對某一突發性自然災害的自救演習。
●通過角色模擬討論有關地理問題。例如扮演政府官員、熱帶叢林土著居民、世界環保組織成員、開發商等角色,討論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問題。
●通過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華人與華僑對所在國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發展的貢獻。
●選擇某一主題,從互聯網上下載有關資料,製作計算機演示文稿,並在全班演講。
說明:●本單元通過從世界范圍內選學部分大洲、地區、國家,認識所學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徵,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必須從世界范圍內選擇至少一個大洲、五個地區(例如南亞)和五個國家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在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中,所選擇的"洲-地區-國家"的組合,其內容必須涵蓋所列各項"標准";就某一具體區域而言,可以選擇若干條"標准",合理組織材料;不一定是一個區域對應一條"標准"。●安排學習不同尺度的區域地理,主要目的在於通過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研究不同尺度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三、中國地理(7-9'GEO'3.3)(一) 疆域與人口(7-9'GEO'3.3.1)
標准 活動建議
1.疆域與行政區劃(7-9'GEO'3.3.1.1)
●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7-9'GEO'3.3.1.1.1)
●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7-9'GEO'3.3.1.1.2)
●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7-9'GEO'3.3.1.1.3)
2.人口與民族(7-9'GEO'3.3.1.2)
●說出我國人口總數,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趨勢,說出我國的人口國策。(7-9'GEO'3.3.1.2.1)
●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7-9'GEO'3.3.1.2.2)
●運用民族分布圖,說出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特徵。(7-9'GEO'3.3.1.2.3) ●在地圖上計算出我國大致的東西經度差和南北緯度差,並以此來說明我國經度與緯度跨度大;分析我國相對於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具體位置。
●開展我國省級行政區拼圖游戲。
●收集、交流反映我國主要少數民族風俗、服飾的圖片、資料,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風土民情。
說明:●"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一項,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要求學生在中國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逐步記住,而不是在本節課中全部記住。
(二)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7-9'GEO'3.3.2)
標准 活動建議
1.自然環境(7-9'GEO'3.3.2.1)
●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徵。(7-9'GEO'3.3.2.1.1)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因素。(7-9'GEO'3.3.2.1.2)
●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7-9'GEO'3.3.2.1.3)
2.自然資源(7-9'GEO'3.3.2.2)
●舉例說出什麼是自然資源,它有哪些主要類型。(7-9'GEO'3.3.2.2.1)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7-9'GEO'3.3.2.2.2)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7-9'GEO'3.3.2.2.3)
●運用實例,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7-9'GEO'3.3.2.2.4) ●聯系生活經驗並運用有關資料,討論季風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搜集有關土地資源方面的資料,與俄羅斯、美國、印度等國進行對比。
●調查當地的主要自然資源,列舉合理或不合理開發利用方面的事例,並撰寫簡要報告。
說明:●"標准"沒有要求面面俱到地講述各種類型的自然資源。教學中應注意以水、土資源為案例,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少、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並滲透節約資源的教育。
(三) 經濟與文化(7-9'GEO'3.3.3)
標准 活動建議
1.經濟發展(7-9'GEO'3.3.3.1)
●運用資料並聯系實際,說出我國農業分布概況,並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7-9'GEO'3.3.3.1.1)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7-9'GEO'3.3.3.1.2)
●比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運用地圖說出我國交通運輸網路的大致分布格局。(7-9'GEO'3.3.3.1.3)
2.文化特色(7-9'GEO'3.3.3.2)
●知道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並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7-9'GEO'3.3.3.2.1)
●結合有關資料,說明我國地方文化特色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7-9'GEO'3.3.3.2.2) ●觀看反映我國農業生產特色的錄像,搜集有關我國工業生產現狀的圖文資料,討論我國工農業發展的前景。
●參觀本地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工礦企業或車站、碼頭。
●搜集有關各地風土人情的圖片資料,觀看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表演或錄像,談一談對地方文化特色的認識。
(四)地理差異(7-9'GEO'3.3.4)
標准 活動建議
●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7-9'GEO'3.3.4.1)
●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7-9'GEO'3.3.4.2)
●說出各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7-9'GEO'3.3.4.3) ●圍繞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的地理差異,進行專題討論或知識競賽。
●觀看反映四大地理單元自然景觀特色的影像資料片。
●列表比較四大地理單元的區域差異。

H. 我國中學地理課程是怎樣設置的

我國中學地理課程設置
一、我國中學地理課程設置的演變
我國古代學校中沒有專門設置的地理課程,地理知識的傳授多分散在《四書》《五經》《尚書·禹貢》等書籍的學習之中。19世紀我國沿海城市的一些新式學校中開始有了地理課程,但中小學各年級正式設置地理課程是始於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之後。90多年來,我國中學地理課程的發展大約經歷了以下幾個主要階段。
(一)清末階段(1904~1912年)
1904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興辦學校,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實行癸卯學制。《奏定學堂章程》是我國最早制訂的、在全國范圍中小學普遍施行的含有地理學科的課程方案。當時中學學制5年,一、二年級安排地理概論、亞洲總論、中國地理等內容,三、四年級開設外國地理,五年級開設地文學。教學時數,除了二年級每周3學時外,其餘年級都是每周 2學時,總時數為每周 11學時。1909年後中學分文、實(理)兩科,文科在一、二年級開設中國地理,每周3學時,三、四、五年級開設外國地理,每周2學時,總時數為每周12學時;實科一、二、三年級開設中國地理,四、五年級開設外國地理,每周均為1學時,總時數為每周5學時。
在這一階段,地理課程的內容主要敘述中外各國的疆域、山川、城市、交通、物產等,課本的編寫具有地理志、地方誌的特點。
(二)辛亥革命後至新中國建立前階段(1912~1949年)
在這個階段的前期,地理課程變動較多,開設的課程主要為中國地理和外國地理,也曾在高年級開設過自然及人文地理概論;總時數也有變動,每周有8學時、6學時、9學時不等,並且也不是所有年級都開設地理課程。後期(1932年以後)則是歷史上開設地理課學時較多的時期之一,總時數達12學時,在初中和高中總共6個學年中,全部開設地理課程,每周均為2學時。課程內容,無論是初中、高中甚至小學,基本上都是循環重復,從本國地理到外國地理,區別僅是內容的繁簡。
這一階段地理課本的編寫質量有了提高,打破了過去地方誌式的框框,並吸收了當時地理科學研究的一些成果。但課本中也存在一些錯誤的觀點,如地理環境決定論、優秀種族論等等。
(三)新中國建立以後至「文化大革命」階段(1949~1976年)
這一階段地理課程變動較大,整個學校地理教育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由興旺趨於萎縮的過程。解放初期,地理課程的體系基本上按照解放前的舊體系,但在內容上,刪除了地理環境決定論等觀點,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1953年至1957年期間,主要參照蘇聯模式,課程體系由自然地理到經濟地理、由世界地理到中國地理,地理課時數總共達每周12學時,也是歷史上開設地理課學時較多的時期之一,在內容上相對比較系統、完整,但結合我國實際尚不夠。從1958年開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地理課程基本上屬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削減的時期。這一時期地理課學時數削減幅度很大,從1957年每周的12學時,削減到1958年的8學時、1959~1962年的5學時,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段時間全國大多數中學都停開地理課,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普遍下降。
(四)「文化大革命」以後階段(1976年~現在)
「文化大革命」以後,地理教育處於振興階段,地理課程逐步得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學地理課程設置概況一覽表(括弧內為學時數)到恢復,學時也由少到多,逐步得到增加。不僅在小學,而且在高中一年級(或高中二年級),以及高中三年級的文科班也開設了地理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初中階段開設區域地理(包括中國地理、世界地理、鄉土地理),高中階段基本上講授系統地理。在指導思想上,逐步明確了以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理論作為地理教學內容的核心論題。在地理課本的編寫上,由以往「偏重提供事實材料」向「事實與原理相結合」方向轉變,區域地理內容的組織由條述法向特徵法轉變,課本的表述方法也由以往的文字表述為主向圖文並茂方向轉變。
在這一階段,我國各地雖曾編寫過一些不同版本的地理課本(包括各地的鄉土地理課本),但在大部分時期主要還是採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全國通用的統編教材。從1993年秋季開始,我國在全國范圍推廣使用多種不同版本的地理課本,這標志著我國的地理教材已由「一綱一本」(全國一個大綱,一種課本)走向「一綱多本」(一個大綱,多種課本)和「多綱多本」(不同的大綱,多種課本)的改革時期。
二、我國現行中學地理課程的設置
根據原國家教委(今教育部)1990年頒發的《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和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試用)》,現行中學地理課程設置如下:
初一開設世界地理,每周3課時,課程內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和地圖初步知識,作為學習中、外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第二部分是世界概況,是對全球的總認識;第三部分是各大區地理特徵和一些國家地理知識;第四部分主要講時區、日界線和世界環境保護。
初二開設中國地理,每周2課時。四年制初中比三年制初中每周多一課時。教材按照中國地理總論→中國區域地理→中國在世界中,即總論→分論→總論的編排方式安排順序,最後學習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理和鄉土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每周3課時。高中地理共計十一章,前五章屬自然地理,主要講地球的宇宙環境和人類的自然環境。後六章屬於人文地理,講述當前世界性的環境問題,也是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
高三地理(選修)每周4~6課時,屬文科選修,教材內容以中外區域地理為主。
1994年開始,原國家教委又組織有關方面人員編制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地理課程標准(教學大綱)。按照新高中地理課程方案的設計:高中一年級開設的地理為必修課,每周3課時,學習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有關的知識;高中二年級和高中三年級開設的地理為限定性選修課,高二每周1課時,高三每周2課時,主要學習人文地理知識。目前,新高中地理課程正在天津、山西、江西等省、直轄市試點,2000年起在全國推廣。
此外,上海市經國家教委(教育部)批准,在1988年也設計了一套初、高中地理課程設置方案,試點後已於1993年起在上海地區施行。此方案規定,6年級(9年義務教育一貫制)開設自然地理基礎(每周1課時),7年級開設世界地理(每周2課時),8年級開設中國地理(每周2課時),高中二年級開設必修地理課程(每周2課時),高中三年級開設文科班選修的地理課程(每周3課時)。
浙江省也經國家教委(教育部)批准,試行綜合課程方案,將初中階段地理課程的內容分設在自然和社會兩門課程之中。
三、台灣、香港中學地理課程的設置
(一)台灣地理課程設置
台灣中小學修業年限為12年:其中國民教育(即義務教育)為9年,前6年為國民小學,後3年為國民中學(即初級中學),合稱國民學校;3年普通高中,另稱高級中學。
近年來國民中學單獨設置地理課程。初中三個年級都開設地理課,周課時總量為5課時。第一、二學年每周2課時,第三學年每周1課時。在三年六個學期中,前四個學期主要講中國地理,後兩個學期主要講授外國地理。
高中三個年級也都開設地理課。高中地理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高一、二年級地理為必修課程,每周2課時,第一學年為地理通論,第二學年為外國地理和本國地理。高中地理選修課設在高三年級,分設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和地球科學三門。高三實行文理分科,理科可選地球科學,文科選人文地理或經濟地理。
(二)香港中學地理課程設置
目前香港的學制是: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稱中四、中五),大學預科一年或二年。20世紀80年代以前,香港私立中學較多,後因經濟迅速發展,公立學校大大增加,到1985年已有70%的中學生在公立中學就讀。地理課程在香港普通教育中是受到重視的。一般中學從初一到高二年級都開設地理課。這一方面是由於香港在1997年回歸祖國以前的一百多年裡為英國佔領,深受英國的影響,繼承了英國重視地理教育的傳統;另一方面也與香港的環境條件有關。
香港地理課程的設置是:初一為香港本土地理,初二、初三為世界地理。不修讀地理的學生改念社會科。社會科是一門綜合了歷史、地理、經濟和公共事務的科目。地理和社會這兩門學科都是初中階段持續三年的必修課。
高中地理課程開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香港中學習慣把高中分為文、理、商三組,其中修讀地理的學生較多。

I. 解釋地理新課程改革的背景與意義

本人去年暑假參加了省新課程骨幹培訓,而這次網路培訓,又聆聽了幾位專家的講座,感觸頗多,為我今後的教學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通過這次學習,收獲很大,下面談談切身體會。

一、對於地理課程標准應本著以下基本理念:

第一條基本理念是「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第二條基本理念是「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以上兩條理念是根據高中地理課程的性質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來的,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高中地理課程謀求基礎性、時代性、選擇性的和諧統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

從兼顧社會、學科和學生這三個方面的因素出發,謀求基礎性、時代性、選擇性的互相統一和滲透整合,並力圖將這一課程的基本理念貫穿於整個高中地理課程的框架設計、目標制訂、內容選擇、標准擬定、活動安排以及課堂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評價體系構建之中,是高中地理課程最核心的理念。而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上。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指出:「幾乎所有學科——經濟學、政治學、法律、技術或其他學科,都受到國際性和環境方面的影響。因此學習這些學科的學生必須具備地理素養。」地理素養是一個人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地理知識與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識、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機綜合體與反映。地理素養既內化為隱性的素質,又外顯為具體的行為。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提到的「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其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地理知識與技能——便於學生溝通橫向學科領域,促進相鄰學科的學習,是學生正在構建的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為學生深入學習地理和其他學科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些知識技能不僅關繫到學生平時的衣食住行和休閑娛樂而且關繫到日後從事社會建設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學習能力、地理實踐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學習能力是學生不斷獲得地理知識與技能的「鑰匙」,並且只有當學生真正學會學習地理了,他們才會把地理學習看作是一種精神享受與終身發展的需要。地理實踐能力、生存能力的培養,則是初中階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續。

地理意識——包括空間意識、環境意識、全球意識等。地理意識是在地理認知達到一定境界後的自然感悟與意念流露。判斷空間方位,確定事物之間的空間聯系及結構,是一個現代人必備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質組成之一。環境意識和全球意識則是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核心理念。

地理情感——是地理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地理思維活動、影響地理判斷能力、支配地理活動的精神支柱,它表現在學習興趣、文化情操、審美情趣等方面。

因此,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基礎性、時代性、選擇性和諧統一的高中地理課程是這次地理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其中,「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旅遊地理」、「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等7門選修模塊的開設以及採用學分制的管理形式,可以說是高中地理課程改革邁出的重要的一步。

二、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探究,注重過程與結果評價的結合。

高中地理課程的第三條基本理念是「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重視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僅是地理課程而且是這次新一輪課程總體改革的重要理念。在各種學習方式中,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可以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第二、實踐體驗階段;

第三、表達和交流階段。

以往的地理課程,無論是教學大綱、教科書還是教學過程往往都是以「教」為核心或者說相對忽視學生的「學」。教學大綱是「教」的綱目,教科書是「教」的素材,教學過程是「教」的方法,課堂教學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理念不利於知識技能的形成,不利於創造思維的培養,不利於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樹立,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質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此次新課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當然,新課程也並不排斥接受性學習,而是倡導多種學習方式合理結合。

探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分為兩種: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類。課題研究以認識客觀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地理社會調查、地理科學實驗和地理文獻研究等。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如繪制一張模擬地鐵線路規劃圖、模擬規劃一個居住小區的商業網點等。地理學習的自主性應注意體現:選題的自主性,課題組成員組合的自由性,指導教師的可選擇性,學習過程的自覺性,時空的不固定性等等。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地理問題的探索學習,有利於創設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探索學習課題研究之成敗,也往往取決於小組成員間合作的好壞。

高中地理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五條是「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以往的地理學習評價往往存在一些問題,如重甄別輕發展、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情感、重「打擊」輕鼓勵、重定量輕定性、重他評輕自評、重共性輕個性,並且還過於強調標准化,過分強調學生學習和思維方式的統一性,這些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礙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實施建議」都對地理學習評價提出了建議:評價目標追求多元化、評價內容力求全面化、評價方法倡導多樣化、評價主體注重多元化、著眼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評價標准注重反映學生的個性差異等等。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是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行為的變化;提倡多種評價手段、評價方式和多元評價目標;注重激勵性評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並且強調地理學習評價的三個「相結合」,即: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其中,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尤其值得重視。定量的評價往往用「分數」來體現,但「分數」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與干擾,有時不能完全反映學生學習的真實水平,分數的假象會掩蓋一些容易忽視的傾向。而定性評價就是教師通過觀察與分析,用恰當的語詞對學生的學習作描述性的評定。相比之下,這種評價比打個分數的評價難度要大得多。對學生地理學習的定性評價,除對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以外,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學生教學參與度的評價;對學生質疑求異活躍度的評價;對學生探究水平的評價等等。

三、強調信息技術的應用。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地理信息技術對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日益顯著。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第四條基本理念是「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這次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時代性,地理課程要突出時代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關注現代信息技術對地理課程的影響,包括在地理課程內容選擇、地理教學方法運用和地理教學評價中,都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除了要求學習必修模塊中有關地理信息技術的章節和地理信息技術選修模塊以外,還應該培養學生快速取得豐富的網路資源的習慣與能力,引導學生注意地理學習重點的改變,側重對學生地理信息素養的培養,注意教師自身角色的轉換,盡力提供個別化的學習環境,充分認識地理信息技術是一種教學技術手段並高度重視學校多媒體網路化地理專用教室的建設等等。

以上是我的一點兒體會,高中新課程還有待我們探索實踐,任重道遠,大家共同努力共同提高吧!

閱讀全文

與地理課程建設內容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