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充蓮池地理位置適合怎樣發展生態農業
蓮池地處南充後花園——西充縣東南部,此處,地理環境優越,水源豐富,適合農業開發,同時,此處還是民盟創始人張瀾的故居,還有即將建設的新農村綜合體建設,以及西充為數不多的小城鎮建設示範點,因此,開發觀光農業,更是必然。希望,此建議對你有幫助
❷ 高三地理:三峽庫區如何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由於其本身生態環境較好,受現代工業污染較小,武陵山、大巴山植被蔥郁,綠樹成蔭;河流、水庫、池塘多,水資源豐富且絕大多數水的水質清新無污染,成為重慶市少有的成片的綠色生態環境區。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經濟資源,大打「綠色牌」、「生態牌」。本地區可以根據農牧林生產發展的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牧林產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高效生態農業應以名優特稀產業和產品為支撐,分段、分片發展名牌農業、優質農業、特色農業和城郊農業。第一,發展名牌農業。名牌抵「萬金」,市場競爭,說到底是產品的競爭,產品品種、品牌和質量的競爭。該區名牌農業,以夔門茶葉、奉節臍橙、石柱葯材、涪陵榨菜、萬州油桐等名牌資源為重點開發,分別在奉節、石柱、涪陵、萬州等區縣建立茶葉、臍橙、黃蓮、榨菜、油桐林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茶葉、臍橙、黃蓮、榨菜、油桐等名牌農副產品生產,以及黨參、貝母、木香、黃柏、杜仲、厚朴等20多種優質葯材的生產和加工,生產和加工製造治療保健葯品,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第二,發展優質農業。水稻是糧食生產作物中的優質品種,市場需求量大。在萬州至重慶巴南區之間的「農業帶」,作為水稻生產基地,發展以水稻為主的優質農產品,滿足該區和全國的市場的需要;第三,發展特色農業。根據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的區位優勢和城鎮分布的特點,大力發展以城郊農業為代表的特色農業。城郊農業發展以重慶城市為中心,以三峽庫區為一線,以「涪(陵)、萬(州)、宜(昌)」為各點,建立近郊、中郊、遠郊三個圈層的城郊農業。總之,發展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高效生態農業, 應注意把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與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結合起來,做到開發與治理並重,保護與利用並舉,保障庫區生態平衡,實現庫區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2.發展設施農業
發展設施農業就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設施 ,為種植業、養殖業及其產品的貯藏保鮮等提供最佳的環境條件,以期將農業生物的遺傳潛力變為現實的巨大生產力,獲得速生、高產、優質、高效的農畜產品。設施農業包括設施種植業,如溫室栽培、塑料大棚栽培、無土栽培等;設施畜牧業,如畜禽業、養殖場及草場建設等;農畜產品貯藏保鮮設施,如地窖、冷庫等;環境調節控制設施,如地膜覆蓋,溫室和畜舍外補光、加溫、通風設備、微滴灌、CO2施肥設備以及產品貯運中氣調、冷藏設備等。
3.建立農業持續發展的科學管理體系
制定管理細則,提高持續發展的管理水平;建立食物安全和檢測系統,制訂配套的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規;有重點地分區域實施試點和示範,進一步擴大建設農業生態示範區;對資源開發、作物種植制度、養殖體系、加工體系、銷售體系進行一體化的規劃和建設;建立資源開發利用監測體系,對農業自然資源分類、分區進行評估和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制定相應的資源管理政策和法規;建立農業生態工程和環境保護體系,對農業生態環境進行分類和分區評估,制定農業生態環境信息系統和模擬運行系統以及動態監測系統;建立持續性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體,對現有農業技術進行持續性評估,制定和推廣提高農業投入物資利用效率的技術,如化肥、農葯施用規程,以及節水、培養地力和多途徑開發利用農村能源的措施等。
4.加強生態、環境、資源和災害的綜合監測體系建設
要圍繞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點任務,結合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進程,初步建成生態、環境、資源和災害的綜合監測體系,為中央和各級政府提供及時、可靠的決策依據,為全社會的參與和監督提供豐富翔實的信息。圍繞三峽庫區經濟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重點任務,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建立綜合性環境監測中心及網路系統,建立萬州、涪陵、黔江、巫山4個重點監測網路和其它11個基層監測站,使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的水質、人群健康、水域生態、重大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得到有效監控。主要內容包括:以水和大氣質量為主的環境質量監測體系,特別是跨省河流水質的自動化定時監測和重點污染源的在線自動監測;以遙感和地面觀測站相結合的生態與資源監測體系;重大自然災害的監測、預報和應急系統。綜合監測體系的建設要依靠高新技術改造現有的信息獲取、加工、傳輸網路,並與傳統方法相互結合,提高系統的總體可靠性。要建立通用的數據格式、可靠的信息交換機制和有效的會商協調制度,切實做到信息共享。
5.各級政府要加強領導,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
各級政府一定要以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列入主要的議事日程,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核心內容之一,通過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制,確保規劃目標和任務的完成。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是一項跨地區、跨部門的系統工程,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規劃的要求,精心組織好規劃各項重點任務的實施。計劃部門要統籌規劃,綜合平衡,做好組織協調工作;經貿、教育、科技、財政、金融、稅務等部門要從政策、資金、技術、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國土、建設、水利、農業、環保、林業等行業主管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能分工,明確責任,通力合作,加強行業指導和項目管理;其它各相關部門也都要積極參與,全力配合;審計、監察等部門要加強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要注重提高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組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能力,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實施當地的規劃。
6.實施青山綠水工程,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以治理水土流失為重點,實施「青山綠水工程」。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在長江兩岸重點實施「長防工程」、「長治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設自然保護區。沿長江、烏江、大寧河和滬蓉國道主幹線、318國道、319國道實施綠色通道工程。實施三峽庫區綠色產業帶建設工程,在長壽至奉節沿江區縣實施庫岸消落區保護與景觀林草復合帶、低海拔高效農牧區和高海拔及瘠薄斷片陡坡非耕作區的景觀生態林草牧復合帶建設,完成萬州、涪陵、巫山等9個區縣的庫岸林、水土保持林、優質伏季水果、草業及草食牧業等示範建設任務。採取「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辦法,對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逐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
(1)經濟利益簡析:
實現目標產值:160。996億元
稅金:20。76億元
純利潤:32。4921億元
(2)、發展長江水系油桐生態經濟林,一業為主,多業為輔:在5--6年桐油產量達60萬噸/年(歷史黃金時代30年代曾達15.095萬噸),產值:72億, 純利:12.96億
發展的潛在的燃料油植物物種油桐為主、其它如麻瘋樹、綠玉樹、續隨子、蓖麻、烏桕、苦參、米糠、東京野茉莉、蒼耳、苦苣菜、紅花、光皮樹、紅瑞木、重瓣榆葉梅、歐李、油菜、播娘蒿、海甘藍、微孔草、黃連木、色木槭、亞麻、芝麻、天仙子、桉樹、木棉、油茶、沙棘、山桐子、榛子、文冠果、喜樹、油莎草、油楠、油橄欖、海蓬子、接骨木,辣木,月見草,希蒙得木,南藤,五棓子、茴香、山蒼子等為輔
特別推薦間種附加值高的富含α-亞麻酸的油料植物:香薷(野紫蘇)一年草木生長在荒山、路邊、山坡,適應性強,耐寒,果實含油量31.5%;脂肪酸組成(%):棕櫚酸4.8;硬脂酸1.0;油酸10.9;亞油酸17.8;亞麻酸64.9
風車草(麻葉風輪菜):多年生草木,生長在荒山、路邊、山坡,適應性強,耐寒,果實含油量11.5%;脂肪酸組成(%):棕櫚酸8.9;硬脂酸1.4;油酸6.2;亞油酸24.5;亞麻酸59.0
狹葉芥荊(青蘭):多年生草木,生長在荒山、路邊、山坡,適應性強,耐寒,果實含油量15.8%;脂肪酸組成(%):棕櫚酸5.0;硬脂酸2.7;油酸11.6;亞油酸21.3;亞麻酸59.4
蒿黑(紫花羅勒)一年生草本,耐旱喜光,果實含油量18.4%;脂肪酸組成(%):棕櫚酸9.7;硬脂酸3.3;油酸12.1;亞油酸23.2;亞麻酸51.7
紫蘇;一年生草本適應性強,喜歡潮濕地方,實含油量38.2%;脂肪酸組成(%):棕櫚酸8.1;硬脂酸1.3;油酸14.0;亞油酸17.2;亞麻酸59.4
野生紫蘇(紅紫蘇)生長在荒山、路邊、山坡,適應性強,實含油量27.7%;脂肪酸組成(%):棕櫚酸6.5;硬脂酸2.3;油酸15.4;亞油酸14.3;亞麻酸61.5
雞冠紫蘇,適應性強,無特別要求,實含油量29.8%;脂肪酸組成(%):棕櫚酸7.8;硬脂酸2.3;油酸15.0;亞油酸11.9;亞麻酸62.7,其它酸0.3
(3)耕耘和從事天然油脂業大有前景
天然油脂可持續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市場前景廣闊:國際知名研究機構《油世界》資深專家Thomas Mielke分析,到2007年底,全球生物燃料的生產能力會達到2000-2100萬噸。目前每個國家都在制訂自己的國別能源政策,尤其是生物能源政策,到08年晚些時候,市場不能提供足夠的原料供應,生物能源的產能將出現原料危機。菲律賓國家石油公司與韓國三星公司在菲合資建立生物燃料提煉廠首先目標是開辟一個12萬公頃的桐油樹。
(4)、建油桐生態工業園,綜合開發系列桐油及其精細化工產品;
重點項目:
①劃定油桐等經濟作物種植特區建豐產油桐經濟作物基地200個
②20萬噸桐油真空連續脫水精煉裝置
③20萬噸的大型油脂化工
④10000噸桐酸丙烯酸酯橡膠
⑤建成以桐油、桐餅、桐殼為原料的10萬噸/年生物柴油廠;
⑥10萬噸桐餅脫毒蛋白飼料
⑦建設中國三峽國際遊艇俱樂部項目;舉辦中國三峽國際桐花節;在每年或間年桐花盛開期(4月)15日)舉辦一次中國際桐花節,邀請中外客商光臨,,經濟技術交流,商品展覽,經濟技術洽談,合作,休閑旅遊, 賞花觀景,同時繁榮三產業,開放三峽,繁榮三峽經濟,讓三峽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三峽.
(5)、為該項目的實施,擬定:
劃定長江水系油桐及多種生態經濟作物種植特區,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實行桐農、公司經濟一體化管理;(為確保三峽水庫安全,國家已將三峽庫區長江水系退耕還林,國家支持);中國桐油要成大業,必須是規模化、集約化、系統化、科學化和種植、加工、貿易、開發研究一體化;全面規劃、逐步實施,以桐養桐、以桐油資源的發展和資源的應用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建立油桐植物研究所,負責油桐等經濟作物的基因培植,優良品種開發;
建立桐油高科技工業園;
以花為媒設立中國三峽國際桐花節,進行經濟、技術貿易、文化藝術交流;
設立科技情報信息中心;中國三峽國際桐油貿易中心
設立旅遊 ,休閑,娛樂,會務服務公司等機構。
(6)、項目的意義
①項目的完成全方位整合長江水系生態資源,本項目及生態、經濟、技術、文化藝術、繁榮三峽經濟,使三峽地區自然環境、科學技術、經濟環境、人居環境、配套政策與服務以及基礎設施等全方位與國際接軌,成為最佳的創業和生活環境;自主創新能力、整體技術水平、綜合競爭能力,發展高科技,油桐高新技術產業化得到了較快發展。龍頭產業已初具規模。擁有科、工、貿、學於一體的實業集合體,配置多種不同規格的實驗、生產、辦公、會議洽談、信息中心、商務中心、培訓中心、多功能學術交流廳等設施。
②項目的完成有利於改變三峽地區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產生不可估量的生態效益
③項目的完成將為三峽移民提供穩定的就業機會,項目富於千家萬戶,可安置上萬移民。
❸ 高一地理問題,關於建設生態農業……
(1)調整產業結構
他們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因地制宜地調整產業結構,全村首先按照生態學能量流動原理,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為了充分利用秸稈,重點發展了飼養業,先後建立起奶牛場,肉雞場,蛋雞場,鴨場,瘦肉型豬場和養魚場.與此同時,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的飼料加工廠,麵粉加工廠,食品加工廠,農機修配廠也相應建立起來.通過幾年的調整和建設,逐步形成了一個農林牧副業全面發展,種養加多種經營的生產結構,各業之間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既保持平衡,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2)開展綜合利用
改變農田施肥結構,保護土地資源.留民營村以農業秸稈和糧食加工產生的米糠,麩皮作為飼料,送至飼料場,牲畜糞便和部分秸稈進入沼氣池,產生的沼氣供農民作生活燃料.沼氣渣和水,一部分送至魚塘,一部分送至農田,一部分沼氣渣加工後又是好飼料.魚塘的塘泥又是農田,果園的好肥料.豆製品廠的下腳料用於餵奶牛和豬.雞糞既用作肥料,發酵除臭後又是豬的好飼料.通過這樣的綜合利用,不僅促進了系統內糧食,牲畜生產的發展,增加了經濟效益,降低了污染,凈化了環境,有利於農民健康,還改變了農田施肥結構,有效地保護了土地資源.
(3)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留民營村注意利用太陽能和生物能,形成了一個不同時空分布,多層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網路,地下沼氣池,地面太陽灶和太陽能採暖房,空中太陽能熱水器,再加上節柴灶,使留民營村的生活用能基本得到了解決,這不僅節省了煤炭和薪柴資源,還凈化了環境.
通過生態農業建設,留民營村已經步入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經營,清潔化生產的良性發展軌道.蔬菜已全部實行標准化日光溫室大棚栽培,養殖業已經實現了工廠化生產,農民生活水平提前達到了小康水平.
❹ 在我國發展生態農業,有幾條主要思路
第一,採用立體種植,提高資源利用率。立體種植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環境下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原理進行生產種植。它巧妙地組成農業生態系統的時空結構,建立立體種植和養殖業的格局,組成各種生物間共生互利的關系,合理利用空間資源,並採用物質與能量多層次轉化手段,促使物質循環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時進行生物綜合防治,少用農葯,避免重金屬污染物或有害物質進入生態系統,最終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發揮系統的整體性與功能整合性。
第二,發展節水旱作農業。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按耕地面積計算,畝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國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北方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下的乾旱、半乾旱及半濕潤易旱區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的56%。另外,南方丘陵山區雖然年降水量比較充足,但由於地勢地貌特點,加上降雨時段集中,蓄水設施跟不上和水土流失等原因,也經常出現季節性旱情,農業生產受水資源的制約很大。要使我國農業再上一個新台階,必須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發展節水旱作農業。
第三,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無公害農業是20世紀90年代在我國農業和農產品加工領域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它是指在無污染區域內或已經消除污染的區域內,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限制外源污染物質進入農業生產系統,生產出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產品,同時,生產及加工過程不對環境造成危害。其核心就是農產品出自潔凈生態環境、限制產品生產過程中化學製品的使用、加工過程符合相應操作規程而生產的食品。
第四,發展白色農業。「白色農業」是以細胞工程和酶工程為基礎,以基因工程綜合利用組建的工程農業。它具有生態農業的特徵,即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白色農業是利用微生物資源寶庫,應用科技進行開發,創建微生物工業型的新型農業。傳統農業以太陽為直接能源,利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生產人類食物、動物飼料。「白色農業」與傳統的綠色農業相比,其基本形態和生產模式都截然不同。「白色農業」依靠人工能源,不受氣象和季節的限制,可常年在工廠進行大規模生產。因此,發展微生物工程科學,創建節土、節水、不污染環境、資源可循環利用的工業型「白色農業」,是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第五,發展觀光生態農業。觀光生態農業是指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觀光旅遊和休閑度假為主要目的,將農業資源利用、開發和保護集於一體,綜合考慮生態上的合理性、技術上的可行性、經濟上的有效性,強化農業的觀光、休閑、娛樂和教育等功能,形成具有第三產業特徵的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走既有利於促進農業資源優勢向生態旅遊優勢轉變、又有利於促進生態環境優勢向經濟發展優勢轉變的新路子。
❺ 怎樣發展生態農業
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組織化。利用自身的資源條件,依託技術優勢,以高效生態農業園區為平台,培育和引進加工型農業龍頭企業,大力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初步建立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組織+基地+農戶」四位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目前,全市已有200多家農業企業,其中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4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90多家,其他類型的農業經營主體120多個。積極引導和鼓勵「新三資」投資農業,2005年全市「新三資」投資發展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達8927萬元。推進特色園區、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農業、品牌包裝銷售、農業科技等建設,建成休閑觀光農業園區3個,全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農業旅遊收入200多萬元,成為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❻ 什麼是生態農業在我國如何推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41、發展生態農業能夠更好地保護森林植被。
2。
5、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推動農業發展,引導農民增收、發展生態農業可以為社會提供豐富。
6、優質的綠色農產品、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改善農村環境衛生。
3、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減少農葯化肥的污染、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減輕大氣污染
❼ 丘陵地區如何發展現代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辦好關系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為此,要:(1)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3)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4)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推廣節水灌溉,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5)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6)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7)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
❽ 如何發展生態農業
如果說企業的清潔生產主要從工業的角度來考慮生態倫理建設的問題,那麼,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倫理建設也是我們不能迴避的。現代常規農業是依靠化肥和農葯來解決農田營養問題和病蟲及雜草控制問題。化肥和農葯的施用是農業發展史上一次重大變革,它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緩解了全球的糧食緊張局面,為世界經濟的穩步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化肥和農葯的施用也帶來了許多弊端,其中一個最大的弊端是造成了環境污染,導致農業生態系統的失衡。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就是揭示農葯大量施用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並由此引發了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化肥和農葯像一把雙刃劍,對農業的發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因此必須對其做出全面正確的評估。
要控制化肥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既要控制其施用量,又要嚴格執行使用規程。目前國外實施一系列法定的一般預防性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前者的方向是消滅不合理地使用化肥,控制其在環境中的積累,如利用有機肥在最佳時期按規定用量、用適合當地的方法施肥,在輪作中栽培過渡性作物,施用長效肥料等。一般預防性措施包括對肥料的正確運送、保存和施用等。
農葯是消滅對人類和植物的病蟲害的有效葯物,在農牧業的增產、保收和保存以及人類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等方面都起很大的作用。但農葯有其利也有其害。由於長期大量使用農葯,空氣、水源、土壤和食物受到污染,毒物累積在牲畜和人體內引起中毒,造成農葯公害問題。為了防止農葯的污染和危害,主要採取綜合防治的方法,研究新的殺蟲除害途徑,聯合或交替使用化學、物理、生物和其他有效方法,克服單純依賴化學農葯的做法。搞好農葯安全性評價和安全使用標準的制定工作。對目前廣泛使用的農葯品種和劑型進行安全評價;並從急性、蓄積性和慢性的毒性,致突變性、致癌性、致畸性,聯合毒性,對眼和皮膚刺激性和變態反應,農葯代謝產物的毒性,農葯的殘留行為,對水生動物和益蟲的毒性等方面綜合分析,全面比較,然後制定允許殘留標准和安全間隔期。安全合理地使用現有的農葯。搞好植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合理調配農葯,改進噴灑方法和農葯使用的性能,以便用葯及時適量,提高葯效,減少污染和防止產生抗葯性,做到經濟有效地消滅病蟲害,並充分發揮農葯的積極作用。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葯來代替劇毒和殘留性高的農葯。
除了要控制化肥和農葯的使用,改善常規農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另一個思路就是發展生態農業。所謂生態農業,就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依據,在一定的區域內,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我們也可以說,生態農業就是要按照生態學原理,建立和管理一個生態上自我維持的低輸入、經濟上可行的農業生產系統,該系統能在長時間內不對其周圍環境造成明顯改變的情況下具有最大的生產力。生態農業以保持和改善該系統內的生態動態平衡為總體現化的主導思想,合理地安排生產結構和產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進物質在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復利用,以盡可能減少燃料、肥料、飼料和其他原材料輸入,以求得盡可能多的農、林、牧、副、漁產品及其加工製品的輸出,從而獲得生產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能源的再生利用、經濟效益四者統一的綜合性效果。當前生態農業的概念和理論已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重視。走生態農業的道路,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總趨勢,所以不少人士認為,世界農業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生態農業階段。
❾ 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措施,農業生態建設的主要措施
1.積極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2.廣泛採用生態農業技術,示範推廣生態農業模式,改善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推進生態經濟全面發展。
3.加強特色基地建設。
4.廣泛採用生態農業技術。
5.示範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模式。
6. 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7.加強土壤污染治理。
8.實行「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制定並嚴格執行環保政策,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推行農業清潔生產,合理使用農葯和化肥,減少農葯、化肥的使用量等,減輕土壤污染。
9.同時,加強土壤污染的調查、監測、宣傳、監督和管理等工作。
10.科學使用農葯化肥。
11.以實施化肥、農葯減量增效工程和「沃土工程」為突破口,大力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建立平衡施肥示範區,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12.大力提倡使用有機肥料、生物農葯,加強農民科學施肥、用葯技術的培訓,普及安全施肥、用葯知識,從根本上控制農業的面源污染。
13.開展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14.要結合農村沼氣能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大力開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重點推廣畜禽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同時,積極推廣可降解、易回收農膜的使用,杜絕和消除「白色污染」。
15.大力推廣秸稈還田、秸稈過腹還田和利用秸稈栽培食用菌後再還田技術,改善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條件。
16. 加強農業標准化生產,確保農產品質量不斷提升。
❿ 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
特色農業,就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就好像我市雲龍鎮的淮山,永興鎮的佛手瓜,大坡鎮的胡椒等等一類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特色農業的關鍵之點就在於「特」,其具體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特色農業之「魂」是惟我獨存或惟我獨尊。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對於發展特色農業來講,也只有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特」起來。二是特色農業之「根」是天賦,也就是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各地的自然條件自古以來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實際地盲目模仿別人,只能落個勞民傷財的後果。三是特色農業之「本」是傳統,即我們通常所講的種植、養殖或加工習慣,尤其是先進的農業科技。
首先應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市場、技術等方面的區域比較優勢,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和支柱產品,力爭實現農業專業化生產,專業化布局,發展特色農業,精品農業。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生產發展為首要任務,積極培育農村主導產業,宜農則農,宜糧則糧,宜經則經,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規模經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物質基礎和產業支撐。雲龍鎮發揮當地豐富的紅土壤優勢,引進淮山種植,在電子農務平台的幫助下成為當地有名的特色農產品。而本市秀英區的永興鎮則利用當地富含抗癌微量元素」硒」的火山地種植出優質高產的佛手瓜,讓大陸客商直接上門指名收購。所以根據農村不同特點,實行分類指導,動態管理,突出各村特色、地域特色。大力推進農村特色農業的發展,全面提升農業功能和領域,積極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二是重視科技進步,強化農業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不斷優化產品品質,為產業化經營、提高綜合產出效益奠定基礎。具體把握好二個環節:1.要加強品種選育和新品種培育引進。任何優良品種都有退化老化過程,需要及時研究新品種進行替代,要以科學態度搞好品種選育工作,保持品種優良性,不斷提高產品品質;2.要為生產環節搞好供應。在研究新品種的同時,導入生產環節的各項技術,實行標准化生產,並建立技術服務推廣的具體工作程序和要求,採用通俗易懂形式培訓和引導好農民,盡快掌握新品種生產技術;
三是重視市場開發,統籌考慮農業生產、交換、分配、銷售、運貯等各環節的相互關系,通暢農產品的市場渠道。海口農業歷經多年發展,特色農業已初具規模,但仍存在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滯後,農村工業化水平低,農業資源優勢未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等問題。如大坡鎮的胡椒產業,做為全國第一胡椒生產基地,連一個初級加工廠也沒有,當地胡椒農只是簡單地出售原始產品,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充分運用現代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把工業經濟中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能夠有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先進經營理念,廣泛移植和導入農業領域。通過工業化的生產組織方式,抓好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本運營,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走出一條城鄉統籌、以工促農、工農互動的良性發展道路。
四是大力培植產業龍頭和營銷群體,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塑造形象,創立品牌,推動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產業的興起,延伸我省農產品增值鏈。參與特色農業產業化的各個實體應形成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農業產業化的形成,可以是「企業+基地+特色農戶」,可以是「專業市場或專業協會+基地+農戶+科研」等等。那麼這個「+」是以經濟利益為紐帶還是一種行政關系的聯系呢﹖這是特色農業產業化能否發展的關鍵。同時,特色農業產業化的關鍵是一種經濟利益關系問題。
五是重視邊際產區的生態產業發展,防止對農業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利用,在加強生態環境良好保護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切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搞好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推進農業生態化,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大農業污染防治力度,防治化肥、農葯、農膜、廢水等造成的面源污染,重點加強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努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結合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加強農田鄉水利設施建設,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大力改造中低產田。
六是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投入,不斷消除農業生產產量、質量、效益提高的環境障礙和技術瓶頸。隨著農業越來越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視,各級政府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科技研究的投入,我市科工信局也不斷加大對農業信息化的投入,從多方面入手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力度,也源源不斷為基層服務站點增加服務設施,利用新的方式為三農服務!
七是要加大力度推廣特色農業品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農產品也像工業產品一樣需要品牌打開銷路,提高產品的檔次,增加利潤。目前我市獨特的品牌特色產品少,「一鎮一品」、「拳頭產品」也沒有形成優勢,所以必須加大農產品品牌推廣力度,利用背靠省城與海陸空交通要道便利優勢,把現有的農產品打造出有品牌的產品,努力為農民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目前在海口市科工信局的領導下,利用農產品大比拼的效應,已經把我市各區鎮打造出「一鎮一品」的名牌效應,如把秀英區永興鎮打造佛手瓜鎮,瓊山區雲龍鎮打造成淮山鎮,已經成功為當地農民引來眾多的客商,這不但打開了當地農產品的銷路,也讓當地的農民口袋越來越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