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上一共有多少種人種特徵是什麼
人種的分類根據體質特徵的差異,過去全世界人種大致上分為3大人種,即蒙古人種(黃色人種)、高加索人種(白色人種)、尼格羅人種(黑色人種)。有人還主張再分出澳大利亞人種(棕色人種)來。在這些主要人種之間還有若干過渡人種,如介於尼格羅人 世界人種分布圖種和高加索人種之間的有衣索比亞人種和南印度人種,介於高加索人種和蒙古人種之間的有南西伯利亞人種和烏拉爾人種,介於蒙古人種和尼格羅人種之間的有波利尼西亞人種和千島人種。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人類的生產活動能力的提高,控制自然能力的增強,社會因素逐漸加強而自然選擇因素逐漸削弱,人類交往日益頻繁,各人類集團間不斷發生混雜,混雜現象越來越廣泛,幾乎擴展到了世界上每個角落,因此,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絕對的純種。
人種的其他劃分
除外表形態特徵外,在生物化學及人類遺傳學研究的基礎上,發現過去以純形態學為標準的三分或四分的人種劃分方案已經不能全面反映真實情況了。至於完全以膚色為標準的「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棕種人」,甚至還有「紅種人」的名稱也並不十分恰當,應該摒棄。
基於科學的發展,在外表形態特徵基礎上,加上血型、遺傳病等的差異,再考慮地理阻障等因素,把世界人種劃分為9個地理人種(geographical race)。
印度地理人種的外表特徵雖與高加索人種有許多相同之處,但膚色較深,身材細長,有些屬骨瘦如柴類型。此外,骨密度低;B型血型出現率高,Rh陰性血型出現率低。顯示其血型特徵上與蒙古地理人種相似。
高加索地理人種的Rh陰性血型出現率高,並有A2型血型的人,與印度地理人種不同。其膚色淺、體毛濃密。鼻大而窄和男子禿頂者多也是其顯著特徵。
印第安地理人種或稱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種,過去曾依外表特徵而歸於蒙古人種,如直黑發、鏟形門齒出現率高、體毛稀疏、男子禿頂者少等。但其膚色較蒙古人種更濃重,且具偏紅色調。其血型特徵也與蒙古人種不同,如無B型及Rh陰性血型的人,N型血型的人也很少,而Diego陽性血型出現率高。
蒙古地理人種在血型特徵上是 B型血型出現率高,Duffy血型及Diego陽性血型出現率不穩定或偏高。
尼格羅地理人種從外形特徵上有時可以劃分為具典型特徵的剛果人種和膚色微黃,身材矮細、具螺旋狀叢生發的開普人種(包括科伊桑人)。二者在血型上無明顯差異。一般R0型血型出現率高,U-陰性血型略少,Fy型和V型血型很罕見。血紅蛋白異常。有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
澳大利亞地理人種膚色濃黑,發波狀至捲曲狀,身材細長、體毛中等至濃密、男子禿頂率高、並伴有小腿無毛現象。牙齒大、眉嵴高、下頜突出。B型血型出現率很低,N型血型出現率極高,無S型血型。無異常血紅蛋白,無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與尼格羅人種相反。
大洋洲諸島上的人種曾與澳洲人種共稱澳洲大洋洲人種。美拉尼西亞地理人種外貌上近似澳大利亞人種,但鏟形門齒出現率高,B型和S型血型出現率高。有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和地中海貧血基因。可能澳大利亞人種與之關系更密切些。
密克羅尼西亞地理人種曾被認為可能是東南亞蒙古人種、美拉尼西亞人種和波利尼西亞人種的混血後裔。但其B型血型出現率稍高、N型較M型血型多、Duffy-陽性和Diego-陰性血型出現率很高。表明他們是獨立的地理人種。
波利尼西亞地理人種膚色較淺、體毛少。B型血型出現率低、N型血型出現率較高,無Rh-陰性和A2型血型,B型、M型和Duffy-陽性血型出現率也不高。雖然面部特徵近似蒙古人種;但膚色淺,波狀發和濃密絡腮胡又與高加索人種近似。其血型與蒙古人種及高加索人種均有較大差異。
在地理人種范圍內,基於生物學的或其他如地理阻障、社會、民俗等因素,甚至歷史和政治因素等而形成一些稍小的居群集團,可以稱之為地域人種(locol race)。他們往往只在本群內通婚,極少與其他集團交往。一個地域人種內的各成員間,生物學特徵極相似。往往許多在遺傳特徵上相似的地域人種可以在一個大陸或某一較大區域構成地理人種。處於邊緣地區、地理阻隔嚴重、人口很少的地域人種常常構成在遺傳性質上穩定的特殊的居群。
在人口稠密或地理阻限不嚴重的經濟發達地區,則諸多地域人種間生物學上的差異較少,而政治、歷史等方面的差異起作用較大。例如高加索人種中就有阿爾卑斯、地中海、東北歐、西北歐等地域人種。日本的阿伊努人、非洲的俾格米人、夏威夷群島的夏威夷人都屬於特定的地域人種。
在人數較多,人口密度較大而又少流動的地方常有小的居群集團;他們常表現為具單獨的遺傳因素,目前名之為少數人種 (microrace)。斯堪的納維亞的拉普人可作為少數人種的例子。
『貳』 世界上有多少人種
數百年來,世界人類的分法,五花八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現在根據最流行的分類法,把全世界的人種分成下列3大類。
(1)高加索人種——又名白色人種或歐羅巴人種,發源於南歐北非和西南亞洲,體質特徵是瘦長、鬈發、高鼻、藍眼。高加索人種包括居住在北歐的波羅的海人種,南歐的地中海人種,東北歐的白海和波羅的海人種,西亞的巴爾乾和高加索人種,中歐人種以及居住澳大利亞的白色人種。在15世紀以前,主要分布在歐洲、北非、西南亞等地。目前該人種遍布全球,是南北美洲、歐洲和澳洲的主要人種。
(2)蒙古利亞人種——又稱黃色人種或亞美人種,發源於中亞和東亞的乾旱草原和半沙漠地區。體質特徵是中等身材,頭發黑而直,面扁。在三大人種中,該人種人口最多。主要分布於中國、朝鮮、日本、西伯利亞、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等地。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及北美洲的印第安人都屬蒙古利亞人種。
(3)尼格羅人種——又名黑人和赤道人種,發源於北非和歐洲接壤地區。體質特徵是黑膚、發鬈而曲、寬鼻、厚唇。尼格羅人種包括居住南非的布西曼人種、中非的班圖人種、西非的森林尼格羅人種、北非的蘇丹人種和小黑人種。原來主要分布於非洲和南太平洋島嶼,由於西方販賣人口的殖民政策,該人種現已遍布南北美洲。
關於原住澳大利亞的人究竟屬於何類人種,是爭論很久的問題。英國的赫胥黎(Thomas H.Huxley)等學者,認為其是棕色人種,與以上三大人種並列成為全球四大人種。由於澳大利亞人種的膚色、眼色、唇型和鼻型等和尼格羅人種相似,因此法國的居維葉(George Cuvier)等主張將其與尼格羅人種合並,統稱為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可是又有人如法國的白洛嘉(Paul Broca)根據發型、血型和人類化石遺骨的特徵,認為澳大利亞人種應該歸入高加索人種。澳大利亞人現分布於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塔斯尼西亞等地。
以上三大人種,以高加索人種分布最廣。僅歐洲一地,高加索人種又分為以下三個分支。
(1)北歐型——體質特徵為身材高大、藍眼、頭長、發鬈。主要分布在英國、瑞典、挪威、芬蘭等地。
(2)地中海型——體質特徵為中等身材,發黑而鬈,棕眼、頭長、膚呈棕色。性格多熱情豪放,多詩人、藝術家、音樂家。其主要分布於西班牙、義大利,以及地中海沿岸各地。在英國此類人居住在蘇格蘭、愛爾蘭以及威爾士。這些人可總稱為凱爾特,在歷史上也曾居於伊比利亞半島。
(3)高山型——體質特徵是身體短壯、黑發、棕眼、面寬。性情多保守,工作勤奮。主要分布地為中歐和東歐的山地區域。
中國人應該是屬於蒙古利亞人種的.
中東地區 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以及以色列人,都是白種人
印度地區 是白種人黃種人的混血
拉丁地區(比如巴西)更難說是屬於哪個人種,他有黑白黃多種血統,非常的混合……
棕色人種又稱澳大利亞人種,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南太平洋的島嶼上。也有人將他們劃為黑色人種。他們比黃種人和白種人更晚與黑種人分支出來。
棕色人種皮膚為棕色或巧克力色,頭發棕黑色並且捲曲,鼻子寬,口鼻部前突,鬍子和體毛發達。
黃種人,最多
『叄』 地球一共有幾多種人種
分黑白黃棕四種
黑色人種是世界上第三大人種,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5%。
白色人種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種,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4%左右。
黃色人種是世界上人口數居第二位的人種,約佔世界總人口的37%左右。
棕色人種主要是印第安人,但一般由於棕色人種數量太少,經常把他們劃進黃色人種中計算
『肆』 有色人種的九大地理人種
美國科學家S·M長恩,在經過長達10年的醞釀和調查之後,他認為全世界有9大地理人種,並劃分出32地域人種。 1.美洲印第安人種 指歐洲人、非洲人到來之前,北起阿拉斯加,南至南美洲南端,包括整個南北美洲的原有居民。他們散布在偏僻的地區,以狩獵、採集或半農業為主,人口不多,在遺傳上常呈完全獨立的狀態。其特徵是具有棕黃色皮膚,黑色粗直的頭發,鏟形門牙,突出的顴骨,鼻樑較突,體毛疏少,在ABO血型系列中,O型、B型頻率高,明顯地不同於有聯系的亞洲地理人種的血型。 2.波利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於東太平洋廣大地區,自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亞群島,直至紐西蘭一帶的人群。 3.美拉尼西亞——巴布亞人種 指分布在新幾內亞島、斐濟群島和西色為棕色,寬鼻型,黑色頭發呈直或捲曲狀,體毛少,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少。 太平洋其它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呈暗棕色,圓型頭,毛發捲曲,眉脊發達,鼻尖呈鉤形,肩胛窄。 4.澳大利亞人種 指歐洲人到來之前,分布在澳洲的原有人群。其特徵是褐色皮膚、波狀或捲曲狀頭發,線狀體型,有很大的牙齒、明顯的眉毛脊,頜骨外突,體毛中等濃度,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很低。 5.亞洲地理人種 主要指分布在亞洲大陸,乃至日本、菲律賓、蘇門答臘、婆羅洲群島等地的人種,又稱為蒙古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呈淺黃色,頭發黑而直,胡須與汗毛稀少,臉形扁平,顴骨較高,眼皮有波浪狀的蒙古褶,在ABO血型中B型頻率很高。 6.印度地理人種 指分布在南亞,自喜馬拉雅山南麓到炎熱的印度洋地區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自北至南由淺色到深色,眼睛呈藍色,頭發呈黑色或黃色、直式波浪形,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高,不同於歐洲地理人種,而與亞洲地理人種相似。 7.歐洲人種 包括分布在歐洲的若乾地域人種,以及部分散居於西亞、北非、西非等白色人種,又名高加索地理人種。其特徵是膚色淺,鼻樑高窄,頭發直硬或波浪形、呈金黃色或褐黑色,嘴唇薄,體毛濃度,胡須和腮毛特別發達。男子禿頂頻率高,在ABO血型系列中,常摻入A2血型,Rn型頻率高。 8.非洲人種 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整個非洲在內的若乾地域人種,又稱尼格羅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黑至深褐色,頭發短而捲曲,嘴唇厚而外翻,鼻子短寬,頜部明顯突出,體毛稀少,在Rn血型系列中,R0型頻率高,體內常具有對瘧疾有相對免疫力的鐮刀形血球。 9.密克羅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以及西太平洋一些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身材矮小,膚色、毛色較深,長頭型,頭發多呈波紋形、螺旋形,全身多毛。血型頻率與波利尼西亞人種相似,但B型頻率較高。 長恩的九大地理人種分類的長處是簡便好記,比較符合客觀實際,因而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和公認。但也有缺陷,如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種太大了;南美印第安人和北美印第安人在體質上也有明顯的區別,應考慮分開歸屬問題。再如長恩的人種劃分都局限在公元1500年以前(即地理大發現時代以前)的人種分類和分布,忽視了地理大發現時代及其以後,歐洲人、非洲人等向南北美洲、澳洲等地的大遷移,由此引起了人種大融合,從根本上改變了美洲、澳洲人種分布等事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融合愈來愈靠近,由此可把南北美洲劃為北美地理人種和拉丁美洲地理人種,是比較適宜的。 另外,還有報道稱在熱帶雨林地區,考古探險隊員曾發現罕見的綠色人種和藍色人種,不過這些都沒有得到充分考評。
『伍』 地理(人種)
澳大利亞 以白色人種為主{英國人,法國人,}棕色人種[主要為本地土著居民}
紐西蘭 以白色人種為主{英國人}87% 黃色人種{毛利族人}13%
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 主要為棕色人種和黑色人種
大洋洲自17世紀被歐洲殖民者 佔領以來 大部分為歐洲白色人種移民
大洋洲有14個獨立國家中--白色人種佔70% 另外有:'巴布亞人、澳大利亞人,塔斯馬尼亞人、毛利人、美拉尼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和波利尼西亞人 黃色 棕色 人種 佔到20%. 10%為華人 華人 日本人和混血人種~
『陸』 地理 白種人 黃種人 黑種人的分布
白色人中主要分布於歐洲、北美洲、大洋洲、北非、西亞、中亞西部。
黃色人種主要分布於東亞、東南亞、南亞、拉丁美洲、非洲的馬達加斯加。
黑色人種主要分布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美國部分地區、南亞部分地區、東南亞部分地區(極少)
『柒』 全世界總共有多少個種族
種族是指人體生物特徵上有差異的情況,從遺傳基因上看差別倒很小。
不算混血兒,有4個(或說3個)種族。
黃種:又稱蒙古利亞人種。膚色黃白至黃黑,發黑而直,眼黑。其它還有唇中等厚薄、面部較扁平、鼻低、眼窩較淺等特點。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至中部,此外就是印第安人。據說歐洲的匈牙利人、芬蘭人、拉脫維亞人也是,但據我所知他們的膚色、發色等都具有白種特點,只是遠祖為黃種人。
白種,或叫雅利安人。原分布於歐洲、南亞、西亞、北非。現澳洲、美洲亦主要為白人。膚色白至淺棕褐色,發色淺(多種,從黃、棕、褐一直可以到黑色,據說黃色最正宗),呈波浪狀,眼色亦淺。
黑種,亦稱尼格羅人。原分布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膚色黑(大致以赤道為界,分蘇丹族系-膚色深黑;班圖族系-膚色淺黑。如曼德拉就是標準的班圖人。)發黑而捲曲、眼黑、唇厚。
另有棕色人種,除膚色為深棕褐色外,其它與黑人相似,所以有時也被歸入黑人。分布於南亞到太平洋的部分島嶼上。
『捌』 地理人種的介紹
地理人種(geographical race ),在相當於洲的范圍內,由於地理隔離所形成的在體質、血型系統、免疫系統和遺傳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又稱洲區人種。它是包含地域人種和小人種的最大的人種分類單位。由德國B·倫什於1929年首次提出,美國S·M·加恩在1961年給予科學定義,並使用推廣。
『玖』 地球上一共有多少種人種,請說清楚.
目前全世界共有大大小小的民族2070多個。世界上對人類種族有多種的劃分方式。目前我國採用的是國際通行的三分法,即把人類分為三大人種:蒙古人種(黃種人)、歐羅巴人種(白種人)、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黑種人)。
『拾』 地球上一共有多少個種族
人種(Renzhong) 亦稱種族。在體質形態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性的人群。人種的自然體質特徵主要包括人的頭部、五官、頭發的形狀、膚色、毛發顏色、眼色、身高及其比例等。血型、指紋、體毛、牙齒結構等對人種的劃分也有一定意義。人種具有區域性特點,與其生活的自然環境和生存區域的歷史文化發展關系密切。德國美國茲大學休比迪克教授認為,人種是在大約距今4萬年之前開始分化的,由於長期適應其生活地區的自然環境而逐漸形成不同的遺傳自然特徵。例如赤道附近,陽光紫外線照射強烈,皮膚下的黑色素增加,逐漸變成黑色皮膚,形成黑種人。歐洲由於多雲,在那裡生活的人吸收的紫外線少,故皮膚是白的,頭發也不是黑的。根據上述自然形成的特徵,將世界人種劃分四大類:蒙古人種(黃種)、歐羅巴人種(白種)、尼格羅人種(黑種)和澳大利亞人種(棕色種)。白種人又稱歐亞人種或高加索人種,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種,佔世界總人口的54%左右。其特徵是膚色淺淡;柔軟波狀的頭發,顏色多金黃;眼色碧藍或灰棕色;毛發較濃密;顴骨不高突;顎骨較平;鼻子窄而高;唇薄或適中。這一人種的代表是俄羅斯人、波蘭人、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等,主要分布於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以及亞洲南部和西部。黃種人又稱亞美人種,是世界上占第二位的人種,約佔全球總人口的37%。其特徵是皮膚略黃、黃白色或淺棕色;頭發柔軟黑且直;胡須和體毛不發達;面部扁平,顴骨較高;嘴唇厚度適中;鼻型高寬適中。這一人種的代表是中國人、朝鮮人、蒙古人、日本人、越南人、泰國人等,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屬於黃種人,他們是早年從亞洲大陸越過白令海峽移入美洲的。黑種人是世界第三大人種,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5%。其特徵是皮膚呈黑色或深棕色;頭發為黑色卷發;鼻樑寬扁,嘴唇厚而突出;體毛發達程度適中。黑種人主要是非洲的居民,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尤其是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地區;美洲也有一部分黑人,他們是殖民者從非洲販運去的黑人後代。棕種人又稱馬來—波利尼西亞人種,與黑種人近似,膚色呈棕色,發黑卷、鼻寬唇闊,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太平洋中的若干島嶼及亞洲東南部。由於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交往日益頻繁,異族通婚,血緣混雜,從而造成種族混雜的局面,形成了一些新型的混血人種,人數較多的,在美洲有美斯的索人(印第安人與歐洲人的混血種)、摩拉人(黑人和白人的混血種)和桑鮑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混血種),在非洲有開普有色人(歐洲人與霍屯督人的混血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