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德國地理學家有哪些

德國地理學家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1-20 12:28:16

⑴ 世界著名十大地理學家

世界著名的十大地理學家世界著名地理學家有哪些?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埃拉托色尼、李特爾、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達·伽馬、斐迪南·麥哲倫等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地理學家。其中,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被稱為"大陸漂移學說之父"。

⑵ 洪堡和李特爾對地理學方面的貢獻分別是哪些

【洪堡】:

亞歷山大·洪堡( Humboldt,Alexander)1769~1859 德國著名博物學家、自然地理學家,19世紀科學界中最傑出的人物之一。

洪堡被公認為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洪堡的科學活動和學術思想為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使自然地理學從地理學中獨立分化出來,使得千百年來純經驗性的地理描述,進入到科學的行列。揭示了自然地理環境的」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運用了成因分析方法把自然地理學推入新的階段。

著作:《宇宙》5卷,《中部非洲》3卷和《新大陸熱帶地區 旅行 記》30卷等。

【李特爾】:

李特爾(Ritter,Carl,1779~1859),德國地理學家。近代地理學創建人之一。

最早闡述了人地關系和地理學的綜合性、統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學的基礎。認為地理學是一門經驗科學,人是整個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頂點。創用「地學」一詞。主張地理學和歷史學結合。堅持目的論的哲學觀點,認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從事教學培養了一大批學生,很多著名德國的地理學家都是他的弟子。

著作:《歐洲地理》、《地學通論》等。

【參考資料】:

李特爾與洪堡
http://www.docin.com/p-578141940.html(第三頁下)

洪 堡:http://ke..com/link?url=oCWXmG0Jt8bcYpmYzYEhWaCK3-W6fGC7o2q-LTokgLrWcdd3MiqP3_4MpR5Yi-vITppSfdfU9FpTBYlx6CirPK

李特爾:http://ke..com/link?url=

⑶ 德國地理學家 克里斯泰勒的介紹

中心地理論又稱「中心地學說」。是研究城市空間組織和布局時,探索最優化城鎮體系的一種城市區位理論。中心地理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初西歐工業化和城市化迅速發展時期,是1933年由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通過對德國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調查研究後提出的,他發現一定區域內的中心地在職能、規模和空間形態分布上具有一定規律性,中心地空間分布形態會受市場、交通和行政三個原則的影響而形成不同的系統。他探討了一定區域內城鎮等級、規模、數量、職能間關系及其空間結構的規律性,並採用六邊形圖式對城鎮等級與規模關系加以概括。
中心地體系包括:①中心地的數目;②互補區域(即中心地所服務的地區)的數目;③互補區域的半徑;④互補區域的面積;⑤提供中心財貨種類及其數量;⑥中心地的標准人口數;⑦互補區域的標准人口數等。中心地理論模式將隨人口數、生活習慣、技術等的改變而變化;同時也隨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不同,或中心財貨價格的差異而表現互補區域大小 的不同。中心地體系可分別根據市場、交通和行政最優原則而形成。中心地有等級、層次之分,一個較大的中心地市場區總是包含3個比它低一級的市場區,每個較高級的中心地概括了低級中心地的所有職能,並將南德中心地分為七級。
1940年德國學者廖什(A.Lsch)論證並發展了中心地理論,提出生產區位經濟景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心地理論在美洲、西北歐各國得到承認,並在居民點網和交通網規劃中應用。1960年在國際地理代表大會和國際城市地理討論會上得到高度評價。該理論的局限性主要有:其性質是靜止的,沒有考慮城市體系的歷史發展過程和未來發展趨勢;它忽視了那些並非同一個小系統成分的第二級或更低級中心地間,以及同一個小系統中同級居民點間橫向職能(功能)聯系。另外,其假設的城鎮空間分布及其他條件也都脫離現實。
由於理論以許多假設條件為前提,實際又不可能達到,城鎮體系布局就不可能完全依照理論,城鎮的規模、數量、距離、比例也不可能是嚴格的、機械的數學關系。但區域內的中心地具有不同的等級、規模和職能,等級越高,規模越大,數量越少,職能越復雜,這一普遍規律是可以作為城鎮體系布局原則的,即城鎮規模愈大,吸引的距離愈遠,其服務范圍也愈廣,規模大的城鎮在數量上少於規模小的城鎮。
[編輯本段]意義
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論是地理學由傳統的區域個性描述走向對空間規律和法則探討的直接推動原因,是現代地理學發展的基礎。克氏作為地理學者初次把演繹的思維方法引入地理學,研究空間法則和原理,無疑是對地理研究思維方法的一大革命。也正因為這樣,他被後人尊稱為「理論地理學之父」。
第二,中心地理論是城市地理學和商業地理學的理論基礎。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關於城市等級劃分的研究;二是關於都市與農村區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關於城市內和城市間的社會和經濟空間模型的研究;四是關於城市區位和規模,以及職能為媒介的城市時空分布的研究;五是關於零售業和服務業的區位布局、規模和空間模型的研究。
第三,中心地理論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之一。中心地與市場區域(也可看作為腹地)間的關系,對研究區域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區域規劃中,按照中心地理論可合理地布局區域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其它經濟和社會職能。在這方面德國的研究成果和實際經驗可值得參考。
[編輯本段]產生背景
20世紀以來,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高度發展,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城市在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各種經濟活動如工業,商業,貿易,服務行業等由於集聚效益,開始向城市聚集.因此,對城市的研究顯得日益重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間分布,數量和規模等級.1933年,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著作《南德的中心地》或《德國南部的中心地原理》,成為城市區位論的代表性著作.
與杜能的農業區位論相似,中心地理論是克里斯泰勒在大量的實地調查基礎上提出的,他在德國南部所有的城市和農村進行調研,積累大量的基礎數據和詳細資料.理論的中心內容是論述一定區域內城鎮等級,規模,職能之間的關系及其空間結構的規律性,並用六邊形圖式對城鎮等級與規模關系加以概括.
[編輯本段]基本概念
1,中心地,是向周圍地區居民提供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產,提供給中心地及周圍地區居民消費的商品.中心地職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圍地區提供中心商品的職能.
2,中心性,是指對周圍地區而言,中心地的相對重要性,或中心地發揮中心職能的程度.在數值上等於中心地供給周圍地區中心商品的數量,即中心地供給中心商品的總量與供給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數量.C=B1-B2.
3,補充區域,以中心地為中心的區域稱為中心地的補充區域,也稱市場區域或中心地區域.具體說,是中心地的周圍從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給的區域.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餘,而在中心地的周圍區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餘部分就用於補充周圍區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當兩者(供給和需求)均衡時的區域范圍就成為補充區域的范圍.
4,商品服務范圍,有上限和下限兩種.商品服務范圍上限是由對中心商品的需求所決定的,為中心地的某種中心商品能夠到達消費者手中的空間邊界.從理論上說,商品服務范圍上限為補充區域的邊界.商品范圍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給角度所規定的邊界.中心地為供給某種中心商品而必須達到的該商品的最小需求量,也稱為需求門檻,是中心地最小限度的空間范圍.
5,經濟距離,是決定各級中心地商品和服務供給范圍大小的重要因素,是用貨幣價值換算後的地理距離,主要由費用,時間,勞動力三個要素所決定的距離,但消費者的行為也影響到經濟距離的大小.
[編輯本段]中心地的等級性
1,中心地主要提供貿易,金融,手工業,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務.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種類有高低等級之分.根據中心商品服務范圍的大小可分為高級中心商品和低級中心商品.高級中心商品是指服務范圍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例如高檔消費品,名牌服裝,寶石等,而低級中心商品是商品服務范圍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例如小百貨,副食品,蔬菜等.
提供高級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職能為高級中心地職能,反之為低級中心地職能,例如名牌服裝的專賣店和經營寶石的珠寶店是高級中心地職能,而經營小百貨的零售店是低級中心地職能.
具有高級中心地職能布局的中心地為高級中心地,反之為低級中心地.低級中心地的特點是:數量多,分布廣,服務范圍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檔次低,種類少.高級中心地的特點是:數量少,服務范圍廣,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種類多.在二者之間還存在一些中級中心地,其供應的商品和服務范圍介於兩者之間.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級中心地就可以滿足,但要購買高級商品或高檔次服務必須到中級或高級中心地才能滿足.不同規模等級的中心地之間的分布秩序和空間結構是中心地理論研究的中心課題.
2,特點
⑴中心地的等級由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級別所決定.
⑵中心地的等級決定了中心地的數量,分布和服務范圍.
⑶中心地的數量和分布與中心地的等級高低成反比,中心地的服務范圍與等級高低成正比.
⑷一定等級的中心地不僅提供相應級別的商品和服務,還提供所有低於這一級別的商品和服務.
⑸中心地的等級性表現在每個高級中心地都附屬幾個中級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級中心地,形成中心地體系.
[編輯本段]中心地空間分布的均衡模式—六邊形網路
基本前提

克里斯泰勒認為在市場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間均衡是中心地系統的基礎.提出以下基本前提:
1,中心地分布的區域為自然條件和自然相同且均質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勻分布,居民的收入,需求和消費方式相同.
2,具有統一的交通系統,同一規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運費與距離成正比.
3,消費者都利用距離最近的中心地,就近購買,以減少交通費.
4,相同的商品和服務在任何一個中心地的價格和質量都相同.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服務的實際價格等於銷售價格加上交通費.
5,供給中心商品的職能,盡量布局於少數的中心地,並且滿足供給所有的空間的配置形式.
均衡模式
在滿足上述前提條件下,中心地均勻分布在平原上,同一等級的中心地之間的距離相等,服務范圍是相同半徑的圓形區.每三個相鄰B級中心地之間有一個空白區,得不到這3個中心地任何一個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因此,在這個空白區的中心會產生1個次一級K級的中心地,以滿足居民消費.而每3個K級中心地之間又出現空白,會出現次一級中心地A級.依此類推,中心地可以分為許多等級.
由於競爭機制的存在,各個中心地都想擴大服務區范圍,相鄰的中心地服務區之間將出現重疊,根據到最近中心地購物的原則,重疊區的消費者將以中心線為界被最近的中心地吸引.於是每個中心地的服務區變成最穩定空間結構的六邊形.每個次一級的中心地成為六邊形的6個頂點,各級中心地組成一個有規律遞減的多級六邊形圖形,形成一般均衡狀態下的中心地空間分布模式.
[編輯本段]中心地三原則與中心地系統的空間模型
克里斯泰勒認為中心地的空間分布形態,受到市場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約,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統空間模式.
市場原則與中心地系統

在市場作用明顯的地區,中心地的分布要以利於提供商品和服務為原則.根據均衡模式,每個中心地B級為周圍市場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是通過6個次一級K級中心地來實現的,.因此,每個K級中心地同時接受3個B級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所有,每個B級中心地提供給周圍6個K級中心地的總服務量為6×1/3=2,即2個K級中心地的服務量,其自身還有1個K級中心地的服務量.因此,每個B級中心地共有3個K級中心地的服務量.因此,按照市場原則形成不同等級的空間中心地系統,其排列為K=3序列,即在一級中心地所屬的3個二級市場內,有1個一級中心地,2個二級中心地,其分布呈三角形.市場區的等級序列為1,3,9,27,81……,公式為K=3n-1.而各級中心地的從屬關系序列為1,2,6,18,54……
交通原則與中心地系統

在交通影響明顯的地區,交通原則制約著中心地的等級系統,各級中心地都應位於高一級中心地之間的交通線上.但從均衡模式看,兩個B級中心地間的連線不能包括K級中心地,這不符合交通原則,需要調整模式.從交通聯系的便捷程度出發,克氏把六邊形6個頂點的各級中心地都布局在六邊形六條邊的中點上,這樣任何一級中心地之間的交通線都可以把低一級中心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新的模式.每個B級中心地提供給周圍6個K級中心地的總服務量為6×1/2=3,加上自身包括的1個,形成K=4的序列,公式為K=4n-1,其等級序列為1,4,16,64…….各級中心地的從屬關系序列為1,3,12,48…….
行政原則與中心地等級系統

在行政職能作用明顯的地區,行政原則制約著中心地的等級系統.克氏認為每個中心地在行政管理上只能從屬於一個高級中心地,不能象市場原則或交通原則那樣同時受到兩個或三個高一級中心地的影響.在一個六邊形中有7個行政單位,其中1個高級行政區單位行使對6個基層行政單位的管理,從而形成K=7序列,公式為K=7n-1,行政區的等級序列為1,7,49,343…….各級中心地的從屬關系序列為1,6,42,294…….
三原則適合的條件
在三原則中市場原則是基礎,交通原則和行政原則可以看作是對市場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的修改.克氏進一步分析了三原則的適用范圍.
市場原則適用於由市場和市場區域構成的中心地商品供給情況,如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交通原則適合新開發區,交通過境地帶或聚落呈線狀分布區域.在文化水平高,工業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區域,交通原則比市場原則作用大.行政原則適用於具有強大統治機構的時代,或者象社會主義過境以行政組織為基礎的社會生活.另外,自給性強,與城市分離,相對封閉的偏遠山區,行政原則的作用也比較強.
此外,克氏還認為,高級中心地對遠距離的交通要求大.因此,高級中心地按照交通原則布局,中級中心地按照行政原則作用較大,低級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場原則解釋比較合理.
[編輯本段]評價
主要貢獻
1,以古典區位論的靜態局部均衡理論為基礎,探討了靜態一般均衡區位理論,為後來的動態一般區位理論開創了道路.
2,運用演繹法研究中心地的空間分布模型,把地理學的地域性,綜合性與區位理論相結合,使區位理論研究逐漸向地理學領域擴展,並成為現代理論地理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3,建立了系統的城市區位理論,把區位理論的研究對象從農業,工業擴大到城市,並為市場區位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4,促進了地理學的計量革命,並對地理學採用系統論,系統分析方法做出了貢獻,推動了城市地理,城市規劃和區域規劃等研究工作的發展.
存在問題
1,現實中很難滿足克氏提出的假設條件.
2,克氏理論缺少對商品和服務供應范圍下限的詳細分析,只是注重對上限的分析,根據上限來布局各級中心地.
3,克氏中心地系統的K值,在一個系統中是固定不變的,這很難與現實情況相符合.
4,克氏把消費者作為"經濟人"看待,認為消費者首先利用最近的中心地,但現實中,消費者外出更傾向於高級中心地.
5,克氏忽視了集聚效益,只注重各等級設施的出現,卻不重視其出

⑷ 魏德納簡歷是地理學家嗎

魏格納 (1880-1930)

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1880年11月1日生於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蘭考察冰原時遇難。

19世紀以前,人們尚未開始系統地研究地球整體的地質構造,對海洋與大陸是否變動,並沒有形成固定的認識。1910年德國的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偶然翻閱世界地圖時,發現一個奇特現象:大西洋的兩岸——歐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遙對北南美洲的東海岸,輪廓非常相似,這邊大陸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邊大陸的凹進部分湊合起來;如果從地圖上把這兩塊大陸剪下來,再拼在一起,就能拼湊成一個大致上吻合的整體。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輪廓比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遠遠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幾內亞灣的凹進部分。

魏格納結合他的考察經歷,認為這絕非偶然的巧合,並形成了一個大膽的假設:推斷在距今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都連結在一塊,構成一個龐大的原始大陸,叫做泛大陸。泛大陸被一個更加遼闊的原始大洋所包圍。後來從大約距今兩億年時,泛大陸先後在多處出現裂縫。每一裂縫的兩側,向相反的方向移動。裂縫擴大,海水侵入,就產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原始大洋則逐漸縮?7至芽

⑸ 德國地理學家李特爾關於什麼是對近代地理學的主要貢獻

李特爾(Ritter,Carl,1779~1859),德國地理學家。近代地理學創建人之一。生於奎德林堡,卒於柏林。曾任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教授。德國第一個地理學講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學會創建人。最早闡述了人地關系和地理學的綜合性、統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學的基礎。認為地理學是一門經驗科學,人是整個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頂點。創用「地學」一詞。主張地理學和歷史學結合。堅持目的論的哲學觀點

⑹ 世界上較著名的地理學家有哪些

魏格納(1880——1930)德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大陸漂移說的提出者。

達·迦馬(1469——1524)葡萄牙航海家,地理學家,開辟了歐洲前往印度的航路。
麥哲倫(1480)葡萄牙航海家,地理學家,探險家,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酈道元(公元466)中國地理學家,《水經注》作者。

李四光(1889——1971)中國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現代地球科學主要奠基者之一,「兩彈一星」參與者,中國武漢大學主要創建者之一。

⑺ 地理學家有哪些著名人物 有哪些著名地理學家

1、地理學家有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張相文、亞歷山大·馮·洪堡、李四光、竺可楨等。

2、阿爾弗雷德·魏格納:1880年11月1日生於柏林,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1930年11月在格陵蘭考察冰原時遇難。張相文:革新中國地理學的先驅,教育家。字蔚西,號沌谷。江蘇泗陽人。亞歷山大·馮·洪堡:德國人,科學家,與李特爾同為近代地理學的主要創建人。

⑻ 首次提出「絲綢之路」這個概念的是哪位德國地理學家

李希霍芬

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von,1833~1905年)首先提出「絲綢之路」這個概念。也有人將其名字翻譯成奇霍芬或李約瑟。

⑼ 德國有哪些傑出的科學家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科學家.物理學家 ),威廉.康拉德.倫琴( 物理學家 ),羅伯特.科赫( 細菌學家 ),卡爾.弗里德裏希.高斯( 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大地測量學家 ),歌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 哲學家,數學家 ),西奧多.施旺( 生理學家 ),李希霍芬( 地理學家,地質學家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 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 ),漢斯.施佩曼( 生物學家 ),戴維.希爾伯特( 數學家 ),克塞爾( 生物化學家 ),尤斯圖斯.馮.李比希( 化學家 ),亞歷山大.洪堡( 地理學家,博物學家 ),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 物理學家 ),伯恩哈德.黎曼( 數學家,物理學家 ),馬克思.玻恩( 物理學家 ),羅斯.奧古斯特.奧托( 發明家 ),馬克斯.普朗克( 物理學家 ),海森堡( 物理學家 )等。

普朗克與愛因斯坦

⑽ 有哪些知名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

我來整理一下天文學家名單,不足之處請各位補充。

如按時間順序來

1,克洛狄斯•托勒密(約90年—168年),古羅馬帝國天文學家。在古希臘先賢智慧的基礎上寫出《天文學大成》,是地心說的集大成者,並影響後世1500年。

2,尼古拉•哥白尼(1472年—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這位主業是牧師的天文愛好者為修正托勒密地心說模型里地球不在圓形的正中心,根據自己的長期觀測,提出日心說,並在晚年出版《天體運行論》,從而動搖統治1500年的地心說。

3,約翰尼斯•開普勒(1571年—1630年),德國天文學家,在其老師弟谷大量天文觀測數據的基礎上,通過紙和筆算出行星運行三大定律,即開普勒三定律,出版《新天文學》(1609年開普勒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宇宙和諧輪》(1619年開普勒第三定律),被後世尊為天空立法者。開普勒還繪制了魯道夫星表

4,伽利略•伽利雷(1564年—1642年),義大利天文學家,是利用天文望眼鏡觀測天體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位科學家,被稱為「觀測天文學之父」,其中木星的四顆衛星,金星和水星的盈虧現象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哥白尼日心說的傳播。當然伽利略在力學領域的成就就更大了,其在軟禁期間寫的《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開啟了現代科學研究的方法,因此伽利略被稱為現代科學之父。

5,艾薩克•牛頓(1642年—1727年),英國科學大神,這位大神很多方面都有成就,而且還喜歡研究煉金術和神學,我們只說天文方面的成就。牛頓發明了反射式天文望眼鏡,1687年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萬有引力定律,解決了天體做橢圓軌道運動的問題。

6,埃德蒙多•哈雷(1656年—1742年),英國天文學家,其利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預測了哈雷彗星的回歸,並提出利用金星凌日來解決當時的天文第一問題,不過這兩個事情的發生,哈雷已經不在人世了,另外哈雷還發現了月球的長期加速現象,及首次發現恆星的自行現象。

7,威廉•赫歇爾(1738年—1822年),英國天文學家,通過自製的大炮望遠鏡,這個有音樂才能的天文學家在1781年3月13日發現了天王星,還在測量太陽光譜熱效率時發現了紅外輻射。對銀河系的結構也進行了初步研究,並通過路燈效應發現太陽在朝武仙座方向運動,開創了恆星天文學,被稱為恆星天文學之父。

8,勒維耶(1811年—1877年)法國天文學家,完全從計算上得出海王星的軌道並讓德國天文台台長伽勒根據自己的計算結果在1846年9月23日發現了海王星,海王星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但海王星的發現權是勒維耶,伽勒和亞當斯三人共有的,亞當斯在海王星發現一年前也計算出了海王星的軌道,只是被人束之高閣了。

9愛德文•哈勃(1889年—1953年)美國天文學家,這個愛吹牛的天文學家在威爾森天文台工作時發現了星系的紅移現象,提出哈勃定律,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哈勃也因此稱為河外天文學的奠基人,被稱為星系天文學之父。

10,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年—1955年),美籍德裔物理大神,1916年完成總結性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正式將現代科學方法第一次應用到宇宙學當中,從而從理論上開啟了現代天體物理學。

11,卡爾•央斯基(1905年—1950年)1932這位美國的無線電工程師在工作中發現了來自銀河的無線電波,不過因為工作的調動央斯基沒能深入研究。央斯基不算一個特別有名的天文學家,但他的發現開啟了射電天文學,後來的格羅特•雷伯將這門學科發揚光大。20世紀60年代四大天文發現:脈沖星,類星體,星際分子和微波背景輻射都是利用射電天文手段獲得的。

12,喬治•伽莫夫(1904年—1968年),美籍俄裔天體物理學家,這位從蘇聯出逃美國的傑出科學家將核物理學用於解決恆星演化問題,先後提出超新星的中微子理論和紅巨星的殼模型,1940年和學生將相對論引入宇宙學,從而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論,並預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存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1964年被兩位工程師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無意中發現,兩人因此分享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另外伽莫夫還是一個多產的科普作家。

13,基普•索恩(1940年6月1日—)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其發起和主導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Virgo在2016年6月15日宣布探測到雙黑洞合並產生的引力波信號,開啟了引力波天文學,因其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基普•索恩與同樣來自美國的巴里•巴里什和雷納•韋斯共通分享了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國內著名地理與天文學家

張衡

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等,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觀測出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人之一。

酈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著作《水經注》,是中國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並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郭守敬

元代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家。著作《授時歷》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

徐霞客

明代著名地理學家、探險家、 旅遊 家,地理著名《徐霞客游記》。

李四光

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教育家,中國地質力學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領到了新中國石油勘探工作,明確指出在華北斷裂帶,東北平原-華北平原的石油地區勘探石油。

竺可楨

我國著名氣象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 歷史 氣候學的創建人,曾建立了40多個氣象站和100多個雨量測量站的中國氣象觀測網。

國內還有很多,等等。

國外著名的地理與天文學家

哥白尼

波蘭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提出日心說,著作《天體運行論》被認為是現代天文學的起點。

伽利略

義大利著名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改進望遠鏡並取得重大觀測成果,第一個總望遠鏡觀測到土星光環、太陽黑子等。

魏格納

德國著名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提出「大陸漂移假說」。

國外還有很多,等等

天文學家是指研究天文學、宇宙學、天體物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科學家,但是一些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在這方面也有建樹,所以下面的回答也將包括他們(按照年代順序)

國內:

石申,戰國時期魏國天文學家,生卒年月不詳,代表作為《天文》、《渾天圖》等。

甘德,先秦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生卒年月不詳,代表作為《天文星占》、《歲月經》等。

張衡,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和《渾天儀圖》等。

郭守敬,元朝時期天文學家,在天文學方面的著作有《推步》和《立成》。

祖沖之,中國南北朝時期天文學家,天文學方面的著作有《安邊論》、《綴術》、《歷議》等。

國外:

畢達哥拉斯,前570年至前495年,他認為地球是圓的,並且自轉的天體,

蘇格拉底,前469年至前399年。

柏拉圖,前427年至前347年,他認為宇宙源自超自然造物主,最初的宇宙是一片混沌。

歐多克索斯,前408年至前355年,天文方面的建樹:用數學模型解釋天文理念。

亞里士多德,前384年至前322年,他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質實體,天體沿著55個球體旋轉。

阿里斯塔克斯,前310年至前230年,天文學方面的建樹,日心說,地球自轉並圍繞太陽公轉。

托勒密,公元90年至168年,地心說。

哥白尼,公元1473年至1543年,日心說,他也是天文學的創始人。

第谷,公元1546年至1601年,有精確的天文觀測記錄。

開普勒,公元1571年至1630年,提出開普勒定律。

伽利略,公元1564年至1642年,他最早使用望遠鏡觀測天體,並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

牛頓,公元1643年至1727年,製作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遠鏡。

赫歇爾,公元1738年至1822年,觀測到星雲,並發現了天王星。

地理學家是指受地理學訓練,並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自然和人文現象的科學家。

國內:

裴秀,公元224年至271年,魏晉時期人士,著有《禹貢地域圖》,被譽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

酈道元,公元472年至527年,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著有《水經注》,中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

沈括,公元1031年至1095年,北宋時期科學家,主要作品有《夢溪筆談》。

周達觀,公元1266年至1346年,元代地理學家,代表作有《真臘風土記》。

國外:

艾拉托斯特尼,前276年至前194年,最突出的貢獻是設計出經緯度系統,計算出地球的直徑。

斯特拉波,公元前64年至23年,著有《地理學》。

利瑪竇,1552年至1610年,1583年他來到中國,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進行鑽研的學者,傳播了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方面的知識。

卡爾李特爾,公元1779年至1859年,德國地理學家,著有《地學通論》,被後世稱為人文地理學之父。

這就是一些比較知名的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希望能給你提供一些參考。

天文學家:

安東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喬瑟琳·貝爾爵士一起發現了第一顆脈沖星(20世紀天文學四大發現之一),開啟了射電天文學的一個新領域。(出生於1924年5月11日)。

阿爾諾·艾倫·彭齊亞斯(Arno Allan Penzias),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威爾遜一起首次觀測到了3K宇宙背景輻射(20世紀天文學四大發現之一),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開啟了宇宙學研究的新時代。(出生於1933年4月26日)。

羅伯特·伍德羅·威爾遜(Robert Woodrow Wilson),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彭齊亞斯一起首次觀測到了3K宇宙背景輻射(20世紀天文學四大發現之一),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開啟了宇宙學研究的新時代。(出生於1936年1月10日)。

拉塞爾·艾倫·赫爾斯(Russell Alan Hulse),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泰勒一起首次發現了赫爾斯·泰勒脈沖雙星,該雙星系統在互相公轉時,不斷發射引力波並失去能量相互靠近,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首個間接證據。(出生於1950年11月28日,現任教於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

約瑟夫·泰勒(Joseph Hooton Taylor Jr.),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赫爾斯的博士導師,與和赫爾斯一起首次發現了赫爾斯·泰勒脈沖雙星,該雙星系統在互相公轉時,不斷發射引力波並失去能量相互靠近,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首個間接證據。(出生於1941年3月29日,現任教於王子屯)。

里卡爾多·賈科尼(Riccardo Giacconi),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05年《ARA&A》回憶錄《An Ecation in Astronomy》作者,發現了第一個宇宙X射線源,X射線天文學開山鼻祖。(出生於1931年10月6日,現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證明了中微子有質量,並且可以相互轉換,開啟了中微子研究的新時代。(出生與1926年9月19日)。

喬治·斯穆特(George Fitzgerald Smoot),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馬瑟一起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鞏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出生於1945年2月20日,現任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約翰·馬瑟(John C. Mather),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斯穆特一起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鞏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出生於1945年8月7日,現就職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航天中心)。

布萊恩·施密特(Brian Paul Schmidt),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里斯一起,利用對高紅移超新星的研究發現了宇宙加速膨脹的證據。(出生於1967年2月24日,現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校長)。

亞當·里斯(Adam Guy Riess),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施密特一起,利用對高紅移超新星的研究發現了宇宙加速膨脹的證據。(出生於1969年12月16日,現任職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索爾·珀爾馬特(Saul Perlmutter),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領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超新星宇宙學項目與施密特、里斯等人一起找到了宇宙加速膨脹的證據。(出生於1959年9月22日,現為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天體物理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麥克唐納一起發現中微子振盪現象,並且因此證明中微子具有質量。(出生於1959年3月9日,小柴昌俊之徒,現為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所長)。

阿瑟·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梶田隆章一起發現中微子振盪現象,並且因此證明中微子具有質量。(出生於1943年8月29日,現為薩德伯里中微子觀測站研究所主任,皇後大學的戈登和派翠西亞·葛雷粒子天體物理主席)。

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參與LIGO探測器計劃,並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信號,同時是黑洞天體物理(吸積盤、黑洞自旋)等領域的開山鼻祖之一,廣義相對論下天體物理集大成者,在科普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星際穿越》電影顧問、同名書籍作者、《黑洞與時間彎曲》作者)。(出生於1940年6月1日,現為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教授)。

准諾獎級:

喬瑟琳·貝爾(Jocelyn Bell),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脈沖星之母,博士期間首次發現了脈沖星(20世紀四大天文發現之一),但因為性別和學生的身份無緣諾獎,其導師休伊什與馬丁·賴爾一起獲得了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018年獲得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出生於1943年7月15日)。

桑德拉·法伯(Sandra Faber),《ARA&A》最近幾年《Introction》的作者之一,研究了出確定星系的年齡、大小和距離的開創性方法以及對宇宙學的其他貢獻,包括對「冷暗物質」的研究。2018年獲引文桂冠獎。(出生於1944年,現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

拉希德·蘇尼亞耶夫(Rashid A. Sunyaev),黑洞吸積盤理論祖師爺,首次提出了黑洞吸積盤理論的第一個理論模型「標准薄盤」,同時與雅可夫·澤爾多維奇一起提出了蘇尼亞耶夫-澤爾多維奇效應,該效應已被觀測到,可以用於檢測宇宙中的物質分布、確定哈勃常數的數值、星系團中熱等離子體的質量等,同時在暗物質研究中有著關鍵應用。2017年獲引文桂冠獎。(出生於1943年3月1日,現為俄羅斯科學院高能天體物理系主任及德國加興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所長)。

傑夫·馬西(Geoffrey Marcy),系外行星領域至尊,前100顆太陽系外行星中其中70顆是他和保羅·巴特爾和黛布拉·費希爾共同發現。2005年邵逸夫獎得主。(出生於1954年9月29日,於2015年因性騷擾丑聞辭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職,目測與諾獎無緣了)。

《ARA&A》級:

吉姆·彭博斯(Phillip James Edwin Peebles ),2012年《ARA&A》回憶錄《Seeing Cosmology Grow》作者,2004年邵逸夫天文獎得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暗物質研究領域集大成。(出生於1935年4月25日)。

馬丁·施密特(Maarten Schmidt),2015年《ARA&A》回憶錄《Exploring the Universe》作者,「類星體」發現者(20世紀四大天文發現之一),2008年科維理天體物理學獎得主。(出生於1929年12月28日)。

耶利米·歐斯垂克(Jeremiah P. Ostriker),2016年《ARA&A》回憶錄《A Fortunate Half-Century》作者,星系與宇宙學及黑洞天體物理領域集大成者,王子屯天體物理系二十多年的教務處主任。(出生於1937年4月13日,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

肯·弗里曼(Ken Freeman ),2017年《ARA&A》回憶錄《Galaxies, Globular Clusters, and Dark Matter》作者,星系動力學及暗物質研究的領軍人物。(出生於1940年8月27日,現任職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賈恩·埃納斯托(Jaan Einasto),2018年《ARA&A》回憶錄《Cosmology Paradigm Changes》作者,致力於宇宙學的研究,在宇宙大尺度結構等領域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出生於1929年2月23日)。

羅傑·布蘭福德(Roger Blandford),多篇《ARA&A》的《Introction》的作者,黑洞天體物理宗師,在黑洞噴流、吸積、自旋等領域成果頗豐,目前連續性噴流的三個模型有兩個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出生於1949年8月28日,現任職於斯坦福大學)。

教科書級:

安德魯·法比安(Andrew Christopher Fabian),星系宇宙學至尊,同時在X射線天文學、黑洞天體物理等領域有所涉獵,且成果頗豐。(出生於1948年2月20日,現任職於劍橋大學)。

西蒙·懷特(Simon White),目前世界上H因子最高的天體物理學家,利用數值模擬 探索 宇宙結構演化的先驅,證實了冷暗物質在驅動宇宙演化中扮演著主導角色,國內多名知名星系宇宙學研究者(高亮、莫厚俊、毛淑德等)的導師,2017年邵逸夫天文獎得主。(出生於1951年9月30日,現任德國馬克思·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所長)。

詹姆斯·賓尼(James Binney),天體物理領域著名教科書《Galactic Dynamics》作者,英國皇家學院院士。(出生於1950年,現任職於牛津大學)。

徐遐生(Frank Shu),華裔天文學家,提出了普適理論框架來解釋恆星產生的環境,如湍動的氣體、無序的磁場以及從新形成的恆星噴出的氣流。並進一步建立了恆星形成標准模型,並和林家翹一起提出了密度波理論。2009年邵逸夫天文獎得主。(出生於1943年6月2日,現為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何子山(Luis Ho),華裔天文學家,星系宇宙學及高能天體物理領域宗師,《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副主編。(現為北京大學科維理天體物理研究所所長)。

林潮(Douglas N. C. Lin),華裔天文學家,系外行星及行星盤領域宗師,前任北京大學科維理天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出生於1949年5月7日,現任職於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

拉梅什·納拉揚(Ramesh Narayan),黑洞天體物理領域宗師,黑洞熱吸積盤理論提出者,主要研究領域是吸積盤,引力透鏡,伽馬射線暴,中子星和黑洞等等。由於他在黑洞熱吸積流方面的傑出工作而先後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士以及美國科學院院士。(現任職於哈佛大學)。

約翰·霍利(John F. Hawley),研究領域包括黑洞吸積盤以及相關天體物理現象,在磁轉動不穩定性方面取得了突破進展。2013年邵逸夫天文獎得主。(出生於1958年,現任弗吉利亞大學藝術和科學學院科學副院長)。

馬瑞克·阿圖爾·阿布拉莫維奇(Marek Artur Abramowicz),相對論、黑洞吸積盤理論專家,從事多種天體物理理論研究,黑洞吸積盤理論中的「細盤」模型提出者,國內多名知名黑洞天體物理研究者的老師或師祖。(現為波蘭科學院哥白尼天文中心教授)。

地理學家:

安德魯·金(Andrew King),天體物理領域著名教科書《Accretion Power in Astrophysics》作者,《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副主編。(出生於1947年2月19日,現任職於萊斯特大學)。魏格納(1880——1930)德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大陸漂移說的提出者。

達·迦馬(1469——1524)葡萄牙航海家,地理學家,開辟了歐洲前往印度的航路。

麥哲倫(1480)葡萄牙航海家,地理學家,探險家,人類 歷史 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酈道元(公元466)中國地理學家,《水經注》作者。

李四光(1889——1971)中國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現代地球科學主要奠基者之一,「兩彈一星」參與者,中國武漢大學主要創建者之一。

一,世界上有這些著名天文學家:

1、伽利略·伽利雷:義大利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伽利略發明了擺針和溫度計,在科學上為人類作出過巨大貢獻,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2、尼古拉·哥白尼: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波蘭天文學家、數學家、教會法博士、神父。哥白尼的「日心說」更正了人們的宇宙觀。哥白尼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巨人。他用畢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學,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3、斯蒂芬·威廉·霍金: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英國皇家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倫敦皇家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勛章。

4、羅素:亨利·諾里斯·羅素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天文學家。他1877年10月25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奧伊斯特貝,20歲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天文系,23歲獲博士學位。1905年回國,相繼擔任過教授、天文台台長、空軍飛機製造局顧問、實驗工程師等職務,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還被授予 「桂冠美國天文學家」榮譽稱號。

5、張鈺哲:福建閩侯人,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中華」小行星的發現者, 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學系,民國十七年(1928年)發現第1125號小行星,命名為「中華」。

二,世界上有這些著名地理學家:

魏格納(1880——1930)德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大陸漂移說的提出者。

達·迦馬(1469——1524)葡萄牙航海家,地理學家,開辟了歐洲前往印度的航路。

麥哲倫(1480)葡萄牙航海家,地理學家,探險家,人類 歷史 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酈道元(公元466)中國地理學家,《水經注》作者。

李四光(1889——1971)中國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現代地球科學主要奠基者之一,「兩彈一星」參與者,中國武漢大學主要創建者之一。

你說活著的還是死了的?結婚的還是未婚的?

國外: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中國:張衡、郭守敬

閱讀全文

與德國地理學家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