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高考地理平頂山題是什麼

高考地理平頂山題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20 20:40:10

① 劉昊然和我一起去爬平頂山嗎,今年的高考地理發生了什麼

對於今年的高考,仍然會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在今年的7月8日也就是高考的第二天,再無數考生結束完文綜考試後,網上掀起了“平頂山”的熱搜,原來是在今年文綜的地理試題上出現了“平頂山”一題,大多數考生都說今年的題真的是把他們虐到不要不要的,甚至差點哭了出來,更多人開始好奇這個所謂的“平頂山”到底有多難,一時間“平頂山”這個詞在網路上火了起來。

盡管平頂山一題讓無數考生連連叫慘,但這也讓“平頂山”火了一次,平頂山隸屬於河南省也就是劉昊然出生的地方,還有鷹城一稱,平頂山是中國相對比較優秀的城市,而且是國家的戲曲城市,書法城市,可以說包含了琴棋書畫這些古老的文化。

② 2020山東高考地理卷的11,12題選什麼,為什麼

11.B 12.A
11詳細解答:B項,根據材料可知,第一階段的「本地多樣化」,上汽集團在上海市建成了完備的汽車生產及配套體系,能完成基本的生產需要。故B項正確。
A項,「本地多樣化」只是建成完備的汽車生產及配套體系,無法提高研發水平。故A項錯誤。
C項,帶動當地就業不是企業擴張的主要目的。故C項錯誤。
D項,「本地多樣化」並不能體現生產效率的提高。故D項錯誤。
12詳細解答:
一般來說,企業的總部只有一個,圖中三個階段都只出現一次的是N ,因此N代表總部。
企業的研發中心數量相對較少,且對科技水平的要求高,應布局在上海,且不會出現頻繁的擴張,因此K代表研發。
製造中心佔地面積大,應布局在城市外圍,在擴張的過程中,應選擇地價相對較低、勞動力相對廉價、經濟發展相對欠發達的城市;而銷售中心則需要選擇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相比之下,P為製造,V為銷售。
望採納。

③ 掌握高考地理答題技巧,90分不是難題!

掌握高考地理答題技巧,90分不是難題!

地理對於高中學生來說,或許是一大難點,不論是平時復習時難以找到頭緒,還是在解題過程中感覺基礎知識不夠用,總覺得離正確的答案還差一點距離。接下來,就來說說地理的答題技巧,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考試中取得勝利。

高考地理選擇題答題技巧

(1)直選法

直選法主要是針對一些考查識記性知識的試題而言的,這類高考地理試題往往考查考生對教材中基礎知識的記憶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解題時根據自身對知識的記憶情況,高考地理選擇出正確選項即可。雖然高考越來越重視對考生能力的考查,但知識是能力的基礎,不少試卷中還是會出現一些需用直選法來解答的選擇題。

(2)圖文轉換法

圖是地理學科的一大特色,教材中的不少知識點都是以圖的形式呈現的.,這就要求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要關注教材中的圖表,認真分析圖表中隱含的信息,學會分析各種類型圖的一般方法。對於教材中一些以文字描述的結論、原理,可試著將它們轉繪成圖形,以便記憶和理解,如轉繪出某日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圖、某日全球各地晝長的分布圖等。在答題時,要注意適時地進行圖文轉換,使題中所給的圖(或文)信息朝我們比較熟悉的文(或圖)去轉換,這將極大地提高高考地理答題效率。

(3)排除法

大多數同學在解答高考地理選擇題時多採用排除法。所謂排除法,就是在認真閱讀、分析題干所給條件的基礎上,對題目所給的四個選項逐一分析排除。高考地理解題時可先從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選項開始,然後把比較有把握的選項排除,直至最後剩下唯一的選項。找准解題的關鍵點,根據這個關鍵點進行排除,不僅可以正確解題,也可大大節約寶貴的考試時間。

例題1:我國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生產最重要的限制條件是( )

A.土地資源不足 B.化肥、農葯不足 C.勞動力不足 D.水資源不足

拿到此題第一步細讀題干,找出 「西北地區」、「農業生產」、「最重要」,「限制條件」四個限定詞,第二部聯想西北地區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氣候乾旱,沙漠廣布,農業生產類型是綠洲農業和灌溉農業為主,這兩種農業發展的前提都是有灌溉水源。第三步進行綜合分析雖然西北地區沙漠為主,土地資源比重低;另一方面勞力也不充裕,經濟條件差,購買農葯化肥的能力有限,但其「農業生產」的「最重要」的「限制條件」應該為水資源的不足,故正確答案為D。

例題2:回歸線和極圈之間現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

A、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B、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C、亞寒帶針葉林 D、溫帶落葉闊葉林

高考地理題干中要求是「回歸線」和「極圈」之間的「天然」森林,聯想到回歸線到極地之是的氣候類型是亞熱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氣候、極地氣候,其對應的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和亞寒帶針葉林,四個答案都有可能,但仔細分析,由於人類活動,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多為人工林,而現存的天然林,只是緯度較高的亞寒帶針葉林故選C。

2018高考地理綜合題答題模板

如何描述地形特徵:

1.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勢起伏狀況

3.(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圖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徵

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高緯度地區)

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

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5.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於裸地

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影響降水的因素:

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2.地形:迎風坡、背風坡

3.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

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

5.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

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徵:

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於降水特徵、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於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長短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徵(取決於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5.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

④ 文科生高考地理知識大全或要點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復習要點
必修模塊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三低(發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四、地域文化與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 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後—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遊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
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於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幹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分布 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典型地域

亞洲 區位條件 氣候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
勞動力 (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
歷史 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主要特點 特點 形成原因
小農經營 以家庭為單位,人均耕地少
單產高,商品率低 精耕細作,但農村人多,自給為主
機械化水平低 經濟水平低,體力勞動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風氣候,水旱災害頻繁發生
科技水平低 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 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三、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種;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荒漠化;④施用農葯會使農產品遭到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徵的影響: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
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四、工業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力和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勞動密集型工業),工廠要布局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工業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協作條件:包括生產協作和社會協作
(5)環境:工業布局要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①風向 ②水源 ③離城市距離
2、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1)原料地對工廠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原因:工業所用的原料范圍越來越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2)交通運輸:沿海沿江的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相當完善,交通運輸不再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逐漸增強。
3、工業區位指向類型
工業類型 工業特點 區位選擇原則 主要工業部門(舉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產地 採掘工業、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等
動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屬冶煉廠
市場指向型 產品不便遠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高 接近產品的消費市場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石油加工業等
勞動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勞動力 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普通的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等
技術指向型 技術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集成電路、精密儀器等
五、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 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② 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 有利於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2、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系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尋找最佳區位)。
(2)工業分散的條件:①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
② 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
六、傳統工業區
1、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傳統工業區多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我國鞍鋼發展的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我國寶鋼發展條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
2、存在的問題:① 以重工業為主,生產結構單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經濟效益下滑;
③ 環境污染嚴重等。
3、解決措施(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1)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和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發展科技:發展科技,促進旅遊,繁榮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3)優化環境:消除污染,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4、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區)的轉型:對於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無論是礦產、土地和人力資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條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如山西大同轉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遊、煤炭的深加工和新興工業,河南平頂山的轉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發展鹽化工。
5、我國四大工業基地
特色 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
遼中南地區 重工業基地 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水資源缺乏
京津唐地區 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豐富的鐵、石油、海鹽資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統一的電網 水資源缺乏
滬寧杭地區 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術力量;豐富的資源 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區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靠近港澳,僑鄉,易吸引外資;經濟特區開發早,有技術和管理優勢;勞動力豐富 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七、新興工業區
1、主要新興工業區:美國「矽谷」、日本「硅島」等。
2、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科技發達、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機場)、環境優美

⑤ 2022年高考地理常考大題整理_地理常考大題2022

普通高中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設置的全國性統一考試,一般是每年6月7日-8日考試。參加考試的對象一般是全日制普通高中 畢業 生和具有同等學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2022年高考地理常考大題整理,歡迎閱讀!

2022年高考地理常考大題整理

分析朝鮮半島南北在地形、氣候、植被、經濟等方面的異同點?

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勢東北高、西南低。

氣候: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溫帶季風氣候。

植被:南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部——溫帶落葉闊葉林。

經濟:南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北部經濟相對落後的社會主義國家。

日本工業分布在哪裡?原因?

瀨戶內海和太平洋沿岸。

原因:①日本國土小,礦產資源缺乏,需進口;②日本為島國,海岸線曲折,瀨戶內海和太平洋沿岸多優良港口;③日本市場小,需出口工業品。19.東南亞的經緯度范圍?(90°E~140°E,25°N~10°S)

東亞沿海地區農業發達的原因?(提示:從地形、氣候、土壤、人口、歷史方面分析)

地形:平原為主,地勢平坦。便於耕種。

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於農作物生長。

土壤:肥沃。

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

歷史:農業發展歷史悠久。

對我國石油運輸而言,中緬輸油管道、克拉地峽運河航線與馬六甲海峽航線相比有哪些優勢?

我國石油主要是從中東地區進口,即石油進口線路主要是馬六甲海峽航線。中緬輸油管道線路、克拉地峽運河航線比馬六甲海峽航線距離短,可節省運輸時間和能源;且中緬輸油管道線路一部分在中國和緬甸境內,在陸地上進行管道運輸,可擺脫過分依靠馬六甲海峽航線的局面。

泛亞鐵路的起始點、所穿過地區地質方面的不利條件,以及修建的意義?

困難:①地形崎嶇;②火山地震多;③滑坡泥石流多。

意義:①加強了各國間的貿易往來和經濟發展;②使我國雲南和東盟各國擁有陸上貿易通道,縮短了內陸省份南下印度洋的運輸距離,有利於擴大我國的對外開放。

高考地理必背大題

南亞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成因?

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風壓帶的北移(6~9月);冬季——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10~次年5月)。熱帶沙漠氣候:a.副高控制,氣流下沉,降水少;b.夏季西南季風難以到達;c.歷史上對植被的破壞。

東南亞的氣候類型及分布特點?

①熱帶雨林氣候(帶):全年高溫多雨,降水大於2000mm,且年內分配較均勻,多對流雨。其分布在:馬來群島和馬來半島。(爪哇島是世界對流雨最多的地區)

②熱帶季風氣候(自然帶→熱帶季雨林帶):全年高溫,一年分旱、雨兩季,降量1500mm,每年6~10月,吹西南風,風從海洋吹來,為雨季;每年11~第二年5月,吹東北風,風從內陸吹來,為乾季。其分布在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地區。

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降雪的原因?

①冬季日本海吹西北風;

②西北風經過日本海後,帶有大量水汽;

③日本海一側為冬季風迎風坡,多地形雨;

④日本海冬季氣溫低於0℃,降水多以雪的形式。

如何判斷地球運動速度?

1.受地球形狀的影響,地球自轉的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最大,兩極為0,南北緯60°的線速度為赤道處的一半,任意緯度的線速度為該緯度的餘弦值乘以赤道處的線速度。

2.地球自轉的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緯度都相等,均為15°/小時。

3.地球公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隨地球在繞日公轉軌道上的位置而不斷變化。位於近日點(1月初)時速度最快,位於遠日點(7月初)時速度最慢,平均線速度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為1°/日。

新加坡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①處於物產富饒、人口眾多的東南亞中心,扼守馬六甲海峽東口,位置優越,港口優良,是東南亞各國相互貿易的集散地和轉口中心;

②通過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引進技術,進口原料,發揮本國技術力量,發展了煉油、造船、海上鑽井平台製造、電子電器等工業;

③發揮本國風光優美,交通便利,服務周到的長處,發展旅遊業。

2022高考地理必考的知識 總結

地質地形

⑴ 南極有豐富煤炭(北極地區埋藏豐富石油)原因

南極(北極)地區曾經位於溫暖濕潤地區,森林茂密,後經大陸漂移至此,這是板塊構造學說的有力佐證。

⑵ 剛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剛果盆地原來是內陸湖,後經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瀉而成。

⑶ 死海(貝加爾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內力作用----斷裂陷落

⑷ 北美五大淡水湖(歐洲峽灣地形、湖泊)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 廬山(華山、泰山)的形成

斷塊山地

⑹ 七大洲地形特色

亞洲:

① 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積廣;

② 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洲:

① 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 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

③ 地勢特點:東南高,西北低

歐洲:

① 歐洲地形以 山地、平原 為主,平原面積廣大,占總面積2/3;

② 地勢低平,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

③ 冰川地形廣布

北美洲:

① 地勢東西高,中部低;

② 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山地,東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 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南美洲:

① 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

② 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

① 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

② 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地

南極洲:

①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② 大陸冰川廣布,冰層平均厚度達2000米,冰層以下地形多樣

⑺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① 山區面積廣大,岩石破碎,風化嚴重;

② 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 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

人為原因:

對植被的破壞

2022年高考地理常考大題整理_地理常考大題2022相關 文章 :

★ 2022年地理中考的知識點總結

★ 2022高考地理影響降水的9大因素知識點

★ 2022年地理中考知識點總結

★ 2022高考地理常用的表述方法

★ 2022高考文綜知識點總結

★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歸納

★ 最新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

★ 高考地理復習知識點整理

★ 地理高考必背知識點集錦

★ 太原理工大學2022年高考錄取分數線一覽表(預測)

⑥ 求:高考地理熱點大題題型及答題模式

2012年高考地理常見題答題模式
第一部分 氣候
氣候分析:大氣環流、地形和盛行風、洋流、海陸位置
⑴ 拉丁美洲氣候濕熱的原因:位於赤道兩側赤道低壓帶控制,周圍海洋廣闊。(大氣環流和海陸位置)
⑵ 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 受安第斯山影響,山地東、西兩側降水差異較大。(地形)
⑶ 同在北回歸線附近,卻出現了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等氣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熱帶高壓及來自大陸內部的信風影響,全年炎熱乾燥,南亞受熱帶季風影響,我國東南部受亞熱帶季風影響。(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岸的氣候差異及成因:----海陸位置與大氣環流形勢不同)
⑷ 巴西東南沿海、澳大利亞東北、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位於來自於海洋的在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經過;地形抬升,加強了地形雨。(地形和盛行風、洋流)
⑸ 亞馬孫雨林分布廣泛的原因:亞馬孫平原位於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壓帶的控制(大氣環流);亞馬孫平原南、西、北三面為高原、山地,海上水汽隨信風從東部進入,受地形抬升,終年降水豐富(地形和盛行風);赤道暖流增溫增濕(洋流);亞馬孫平原面積廣大,地勢低平,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海陸位置)。
⑹ 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廣泛分布的成因:大部分地區處在溫帶地區,深受盛行西風的影響(大氣環流);中部為平原,山脈走向有利於海洋暖濕氣流深入(地形);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增溫增濕作用顯著(洋流);西臨大西洋,大陸輪廓破碎,距海較近,受海洋影響面積大(海陸位置)。
氣溫分析:緯度(太陽輻射)、洋流、地形、海陸位置、大氣環流
⑴ 為什麼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熱帶山地環境與北半球其它地區相比,向北推進了5----6個緯度?①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擋,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濕氣流通道(地形);② 夏半年,強大的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大量暖濕氣流,深入大峽谷內部,使峽谷底部等溫線與同緯度相比明顯向北推進(大氣環流)。
⑵ 我國夏季普遍高溫的原因有: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方雖比南方正午太陽高度小一些,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得到的太陽光熱並不比南方少多少(太陽輻射)。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有:我國緯度跨度大,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我國越往南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晝越長,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陽輻射越多(太陽輻射),加之冬季風的頻頻南下,對我國北方的影響大(大氣環流)。
⑶ 我國冬季比同緯度其它地區溫度低的原因是:受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或受冬季風的影響)。
⑷ 印度比同緯度我國氣溫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下的冷氣流)。
⑸ 氣溫的年較差:高緯大於低緯,原因是: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越大,晝夜長短的年變化越大,因而氣溫的年較差越大;低緯相反。陸地大於海洋,原因是:陸地比海洋的熱容量小,夏季升溫快,溫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溫快,溫度比海洋低,因而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響較大,比內陸年較差小。
⑹ 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平原、盆地比較:
氣溫年較差小 ,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日較差大 ,原因:海拔高大氣密度小,大氣的保溫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⑺ 同一緯度等溫線發生彎曲的原因:①地形(山地、高原低於平地、盆地)②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冬季海洋高陸地低,夏季海洋低陸地高)③大氣環流(看是否有來自於高低緯度的寒、暖氣團)④寒暖流因素(寒流減溫,暖流增溫)
降水分析:大氣環流、地形和盛行風、洋流、海陸位置
⑴ 熱帶沙漠-----撒哈拉沙漠形成的原因: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或信風控制,終年炎熱乾燥(大氣環流)。
變式:南亞塔爾沙漠的成因:西南季風不易到達,原始植被遭到破壞,地面缺乏植被保護。
⑵ 溫帶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形成的原因: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降水稀少,蒸發旺盛(地形);周圍高原山地環繞,阻礙水汽進入(地形)。
變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亞沙漠的成因:地處溫帶,盛行西風,在安第斯山脈的東側,處於背風坡,降水稀少。
⑶ 智利沙漠南北狹長的原因:① 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熱帶沙漠氣候難以向東擴展;(地形)② 受秘魯寒流影響,使熱帶沙漠氣候向北延伸;(洋流)

第二部分 地形、地質
等高線地形圖的常見題型分析
⑴ 水庫大壩建設選擇在河流峽谷處或口袋型窪地的出口,原因:①地處峽谷處,利於築壩,工程量小;②有盆地地形,集水面積廣,蓄水量大。
⑵ 交通運輸線路(鐵路、公路)與等高線平行建設的理由:地形坡度和緩,建設周期短,投資少,施工容易;有利於車輛安全通行。
⑶ 確定某地為盆地,判斷理由:河流向中部匯集,表明地勢中間低,四周高;河流由四周向中心匯聚,呈向心狀水系特徵。
⑷ 引水工程選擇某地,原因:該地地勢較高,河水可順地勢自流;引水路線較短,投資少;避開山脊、鞍部等地形障礙。
⑸ 選擇某地為梯田的理由:該地地勢平緩,坡度較小,在此開墾梯田,既擴大耕地面積,又利於水土保持,達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⑹ 登山選擇某線路,原因:該地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較小,爬坡容易。
⑺ 種植防護林應選擇在:山坡上平行於等高線的方向種植,可以減少水土流失。
⑻ 氣象站應建在坡度適中、地形開闊的地點。
⑼ 療養院應建在地勢坡度較緩,向陽、空氣清新的地方。
⑽ 港口或碼頭應建在海水較深且避風的港灣,要避開含沙量的河流避免泥沙淤塞航道。
常見地質作用類型與地貌
⑴ 南極發現有豐富煤炭(北極地區埋藏豐富石油),說明:
南極(北極)地區曾經位於溫暖濕潤地區,森林茂密,後經大陸漂移至此,這是板塊構造學說的有力佐證.
⑵ 剛果盆地的形成原因:盆地原來是內陸湖,後經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瀉而成.
⑶ 死海(貝加爾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內力作用----斷裂陷落
⑷ 北美五大淡水湖(歐洲峽灣地形、湖泊)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 廬山(華山、泰山)的形成:斷塊山地

第三部分 水文
河流水文特徵分析:流量、汛期(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含沙量、汛期、水能資源、航運條件等。
⑴ 內流河:流量小,汛期多在夏季,季節變化大,年際變化小,含沙量較大
⑵ 外流河:流量的大小取決於該流域氣候的降水量多少,汛期取決於大氣降水的季節變化含沙量取決於植被覆蓋率,有無冰期取決於溫度冬季是否低於0℃
⑶ 河流航運價值大的原因: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穩定,含沙量小,無結冰期,途徑地區經濟發達,航運價值大。
例1:西歐河流航運價值大的原因:
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穩定,含沙量小,無冰期,經濟發達,航運價值大.
例2:俄羅斯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航運價值不大的原因:緯度較高,封凍期長,有凌汛現象.
⑷ 河流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河流徑流量大;落差大。
例1:我國西南地區水能豐富,主要原因是:① 地處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徑流量大;② 地處一、二階梯交界處,河流落差大。
例2:三峽地區水能豐富,主要原因是:① 地處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徑流量大;② 地處二、三階梯交界處,河流落差大。
⑸ 凌汛生成條件:①有冰期②低緯流向高緯。在我國凌汛最嚴重的是黃河,主要發生在上遊河套河段和下游山東河段。
河流水系特徵分析:河流發源地、流向、流域面積、支流多少及分布、河流的形狀(樹枝狀、扇形、平行、弧形)、河流寬窄曲直、河床比降。
⑴ 河流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則是調洪,做法是修水庫、植樹造林;中游:原則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則是泄洪、蓄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⑵ 亞馬孫河流量大的原因:① 地處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壓影響,多上升氣流,降水豐沛② 平原地形及三面高、向東敞開的地形地勢,利於大西洋水汽進入③ 水汽進入內陸後,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④ 流域面積廣,地表水從三面向亞馬孫河匯集.
⑶ 從流域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比較我國長江流域的開發治理與田納西河的相似之處:①都通過興修水利設施,對水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防洪、航運、發電、灌溉、旅遊、水產養殖)②大力開發流域內的水能資源③立足本地的資源優勢發展工業④大力發展內河航運和旅遊業
⑷ 大型水利工程對環境影響:
積極意義:環境效益:防洪、防止血吸蟲病、減輕中下游湖泊淤積,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質、調節局部氣候、減輕環境污染;社會經濟意義:發揮六大基本功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減輕鐵路壓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地區脫貧致富。
消極影響:對庫區不利:淹沒土地和耕地,加劇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誘發地質災害(地震、滑坡),加重泥沙淤積,影響物種生存;對河口三角洲的影響,河口水量減少,海岸侵蝕,海水倒灌,河口生態環境改變,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
海洋漁業資源分析:大陸架、寒暖流交匯、冷海水上泛、河流入海口附近
⑴ 北半球漁業資源集中分布在 溫帶沿海大陸架海域 ,原因:① 大陸架水域,海水較淺,陽光充足,光合作用強盛;② 寒暖流交匯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將海底營養物質帶至表層;③ 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類餌料充足,易形成大漁場.
⑵ 海底礦產資源分布規律:① 近岸帶的濱海砂礦:砂、貝殼等建築材料和金屬礦產② 大陸架淺海海底: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礦產資源③ 海盆:深海錳結核 (主要集中於北太平洋)
海水鹽度分析:降水量和蒸發量、洋流、淡水河流注入、海區是否封閉
⑴ 世界表層海水鹽度的水平分布規律: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遞減。
⑵ 鹽度最高的是紅海,原因:① 地處副熱帶海區,降水稀少,蒸發旺盛.② 周圍是熱帶沙漠地區,缺少大河注入.③海區較封閉,與周圍大洋的物質交換少。
⑶ 鹽度最低的是波羅的海,原因:① 地處較高緯度,氣溫低,蒸發弱。② 周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有淡水注入.
⑷ 巴爾喀什湖東咸西淡的原因:① 東部:地處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缺少河流注入.② 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釋作用. 巴爾喀什湖中部窄,不利於兩邊水體交換,造成兩側鹽度差異較大。
⑸ 鹽場區位:①有大面積的灘塗②有利於海鹽晾曬的條件(晴朗少雨多風)
第四部分 主要自然災害
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分析:(1)自然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水系特徵、水文特徵、氣候特徵);(2)人為原因(植被破壞,圍湖造田)
⑴ 長江洪澇災害的原因:
自然原因:1.水系特徵:(1)流域廣,支流多,支流來水量大(2)中下游多為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排水不暢2.水文特徵: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富,幹流汛期長,水量大。3.氣候特徵:季風氣候不穩定,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濫。
人為原因:1.過度砍伐植被,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的能力下降;泥沙入江,河道淤積,泄洪能力減弱。2.圍湖造田,湖泊萎縮,調節徑流、削峰補枯的能力下降。
⑵ 孟加拉國澇災嚴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 西南季風強盛,多暴雨,降水豐沛;② 地勢低窪,排水不暢;③ 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在此交匯且同時進入汛期;
人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壞較多,水土流失嚴重。
⑶ 喇叭口海灣多潮災的原因:①海灣形狀為喇叭口,而且地形平坦或者低窪,浪高湧入海水,易淹沒低地
②天文原因;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前後,引潮力大③盛行風(或季風、氣旋)推動海水,加劇潮勢④灣口地帶,人口稠密,單位經濟密度大,損失嚴重
⑷ 南亞地區旱澇災害頻繁的原因:西南季風強盛,或來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澇災;反之會造成旱災。
⑸ 洪澇典型地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產生的原因:自然原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台風的影響;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勢低窪(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受厄爾尼若現象影響等。人為原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圍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彎取直,加固大堤;開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區;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乾旱成因分析:自然原因(降水時間分布和空間分布不均、地表徑流量小)、人為原因(生產生活用水量大、水污染、利用率低等)
乾旱對策: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節約用水、治理水污染、擴大淡水來源如海水淡化
⑴ 華北地區缺水問題:
產生原因:① 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② 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① 南水北調;② 修建水庫;③ 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④ 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⑤ 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⑥ 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技術,提高利用率;⑦ 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⑧ 海水淡化等。
⑵ 華北春旱原因: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降水稀少。
⑶ 東北無春旱的原因: 緯度較高,氣溫較低,春季有積雪融水。
⑷ 死(咸)海面積縮小的原因:① 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深居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自然原因)② 工農業引用約旦河水(棉田面積擴大,引阿姆河、錫爾河灌溉),使匯入死(咸)海的河流徑流量減少.(社會經濟原因)
⑸ 南水北調工程
調水路線 東線 中線 西線
可調水量 大 較大 較小
源地水質 較差 較好 最好
地形、地勢對調水線路的影響 (揚州江都)黃河以南需要提水,過黃河順水而下 地形較復雜,但水基本自流到華北(三峽、鄭州、石家莊、北京等) 地形復雜,工程艱巨
(過巴顏克拉山、通天河、雅壟江、大渡河到西北)
現有可利用的配套設施 京杭大運河及其沿線湖泊(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 三峽、丹江口水庫 無
工程原則:「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南水北調過程中注意防止水體污染,節約用水,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調水的原因:一方面:南方降水豐富,水資源充足;另一方面,北方缺水(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震級烈度影響因素:震級大小、震源深淺、震中距、建築物抗震程度、地質構造
⑴ 地震
我國典型地區:東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區
形成原因:位於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或者地質構造的斷裂帶上)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級大,破壞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淺源地震;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誘發其他災害等,建築物抗震能力差。
減輕災害的措施: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
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植樹造林,建立防護
林體系;加強國際合作等。
⑵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 山區面積廣大,岩石破碎,風化嚴重;② 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③ 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 。
人為原因:④ 對植被的破壞
治理措施:恢復植被、工程措施

第五部分 農業
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氣候(光照、降水、熱量、晝夜溫差),土地(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科技,工業基礎,生產歷史
⑴ 茶葉生長的有利條件:① 氣候濕潤多雨;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③酸性土壤(紅壤)
⑵ 青藏高原生產青稞的自然條件:地勢高,氣溫低,溫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 尼羅河三角洲(南疆)盛產長絨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條件.
⑷ 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① 有大面積乾旱半乾旱區域,草原優良;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飲水;③ 無大型野生肉食動物.
⑸ 西歐(美國東北部)發展乳畜業的有利條件:① 緯度高,氣溫低,雲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貧瘠,不適宜發展種植業,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 草場面積廣闊;地形平坦,平原面積廣(紐西蘭除外)(自然條件)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場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經濟發達,飼料供應充足(社會經濟條件)
⑹ 季風氣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利:雨熱同期,利於農作物生長. 弊:旱澇災害頻繁。
變式:溫帶季風氣候(黃淮海平原)發展棉花種植的有利條件:
①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利於棉花生長;② 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利於棉花的後期生長和收摘。
⑺ 中亞地區農業以荒漠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原因:① 中亞深居內陸,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適宜發展荒漠畜牧業;② 境內有額爾齊斯河、阿姆河、錫爾河等河流,宜發展灌溉農業.
⑻ 城市郊區農業問題:上海市郊區農業(蔬菜、肉、蛋、奶及園藝業)分析區位:
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① 市場消費量大;② 交通方便;③ 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④ 土地面積小,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遊
世界和我國主要農業地域類型區位分析
⑴ 熱帶種植園農業——經營方式: 企業化種植園 .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主要分布:南亞、東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所在國經濟結構特點:以熱帶企業化種植園為主的單一經濟所在國如何發展經濟:
① 繼續發揮優勢,抓好熱帶經濟作物生產;② 狠抓糧食生產,努力增產糧食;
③ 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④ 加強「南南合作」;
⑤ 加強「南北對話」,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⑵ 商品穀物農業:東北地區 、 美國
基本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農產品商品率高;
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② 地形平坦開闊;③ 耕地面積廣大;④ 土壤肥沃;⑤ 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①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②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③ 交通便利;④ 市場廣闊;⑤ 工業比較發達;⑥ 國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熱量不足;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穀物農業比較異同:相同點;① 農業地域類型相同;②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③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④ 交通便利;⑤ 市場廣闊;⑥ 工業比較發達;⑦ 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① 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異;③ 專業化水平不同;④ 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⑶ 大牧場放牧業: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場面積大;
社會經濟因素:① 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② 距離海港近;交通條件改善,冷藏技術的進步。
⑷ 灌溉農業或綠洲農業的區位分析
典型地區: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有利自然區位因素:光照、熱量充足,溫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豐富
不利自然區位因素:水資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風雪影響;土壤的鹽鹼化等
⑸ 亞洲和我國水稻種植業
典型地區: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區位因素:①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②社會經濟因素: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科技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利區位因素:人多地少;受台風、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影響;酸雨危害
⑹ 我國的畜牧業
典型地區:內蒙古草原(四大草場: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區位因素:①自然因素:草場面積廣闊;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東部地區夏季降水多些,有利於牧草生長(降水從東向西遞減)。
②社會經濟因素:牧業生產經驗豐富;市場潛力廣闊;國家政策扶持等
不利區位因素:氣候乾旱,降水少;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冬季暴風雪、寒潮影響;鼠災、蝗災嚴重。
⑺ 混合農業(見必修下冊書16)
⑻ 山區農業的開發:①走立體化農業之路,坡度大的發展用才林、果林。坡度緩的地帶可發展種植業,積水窪地發展水產業②加快優勢農產品的深加工③防止水土流失(如封山育林),改善生態環境
常見農業問題
⑴ 糧食短缺一般分析:
自然原因:氣候條件差,耕地少,肥力地,水源缺乏,自然災害頻繁;
社會經濟原因:人口多增長快,農業生產技術落後,生態環境破壞。
⑵ 非洲糧食問題突出的原因:① 人口自然增長率高;② 自然條件惡劣;③ 亂墾濫伐,過度放牧,加劇了乾旱和土地沙漠化;
⑶ 新加坡缺水、缺糧的原因:① 國土面積狹小,雖地處熱帶雨林區,但無大河,徑流量小;
② 國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小,糧食產量低.
⑷ 復種指數問題:
俄羅斯復種指數和產量低的原因:緯度較高,農業生產熱量不足
② 澳大利亞復種指數問題:
緯度較低,但復種指數較低的原因是:與農業經濟結構有關,其混合農業區是小麥和牧羊交替進行,小麥復種指數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復種指數低對土地的有利影響是: 有利於土壤肥力的恢復
③ 中國復種指數高的原因: 緯度低,人均耕地少
⑸ 美國、印度的國土面積小於中國,但耕地面積遠遠大於中國,其原因是:(從氣候和地形兩方面分析)① 美國、印度平原占國土面積大,乾旱區面積相對較小;② 中國平原占國土面積小,乾旱區所佔面積大。

⑦ 高考地理知識點大全

高中地理對於很多學習文科的同學來說,是非常的難的,那麼高三的考生應該如何備考呢?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考地理知識點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高考地理知識點大全一

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

探究點一:大氣的熱力作用

大氣的熱力作用包括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對地面的溫室效應,它們是一個連貫的能量轉換過程,因此要運用綜合圖表法學習這部分內容,抓住主幹,化繁為簡。

例1(2011?連雲港調研)2010年6月11日早,連雲港出現大霧天氣,能見度很低,給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帶來不便。下圖為城區海棠立交在濃霧中若隱若現。回答⑴~⑶題。

⑴濃霧天氣使能見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濃霧吸收地面輻射,增強大氣逆輻射B.濃霧削弱了地面輻射C.濃霧對太陽輻射有反射作用D.濃霧改變了太陽輻射的波長

答案:⑴C⑵D⑶A

探究點二:熱力環流的形成

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可採用因果聯系法學習。復習時抓住氣溫高低→上升或下沉→密度差異→氣壓高低→大氣水平運動→熱力環流這條線索,分析氣溫、密度和氣壓三者關系,層層推進、由因及果。

注意:①高低壓的理解:所謂高低氣壓是相對於同一水平面而言。在垂直方向上,由於大氣密度降低,氣壓逐漸降低。②等壓面的凸向與氣壓高低的關系:上凸為高壓,下凹為低壓。

探究點三:常見的熱力環流

要學會解釋生活中相關的問題、現象,並繪制相關的熱力環流圖。如: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的形成和特點,並能根據熱力環流的成因(受熱不均)繪制熱力環流圖。

1.山谷風:由於山谷與其附近空氣之間的熱力差異而引起。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氣增熱強烈,於是暖空氣沿坡上升,風從山谷吹向山坡,這種風稱「谷風」;到夜晚,因山坡空氣迅速冷卻,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底,風從山坡吹向山谷稱「山風」。山風和谷風總稱為山谷風。

2.海陸風:因海洋和陸地受熱不均勻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種有日變化的風系。在基本氣流微弱時,白天風從海上吹向陸地,夜晚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前者稱為海風,後者稱為陸風,合稱為海陸風。(學生自繪示意圖)

3.城市風:由於城市人口集中,工業發達,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釋放出大量的人為熱量,導致城市氣溫高於郊區,形成「城市熱島」。當大氣環流微弱時,市區中心空氣受熱不斷上升,四周郊區相對較冷的空氣向城區輻合補充,而在城市熱島中心上升的空氣又在一定高度向四周郊區輻散下沉以補償郊區低空的空缺,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局地環流,稱為城市熱島環流,又叫城市風。城市上空氣流上升,在郊區下沉,近地面風由郊區吹向城市,所以污染嚴重的企業應布局在城市風下沉距離以外,綠化帶應布局在城市風下沉距離以內。

例2(2008年高考廣東卷文科基礎)下列對風向描述正確的是

①晚上風從海洋吹向陸地②晚上風從陸地吹向海洋③如果地球不自轉,近地面,風從兩極直接吹向赤道④如果地球不自轉,近地面,風從赤道直接吹向兩極

A.①③B.①④C.②③C.②④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了對熱力環流原理的理解,只有對原理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對本題正確的作答。

解析:晚上陸地由於熱容量小,降溫快,氣溫低,氣壓較高,而海洋降溫慢,氣溫較高,氣壓低,所以風從陸地吹向海洋,②正確;赤道地區終年高溫,氣壓低,極地地區終年寒冷,氣壓高,所以近地面風應由兩極向赤道吹,即使沒有地球白轉也是這樣,故③正確,選C。

答案:C

【變式訓練】(2011屆杭州市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學質量檢測)山谷風是由於山地熱力原因形成的。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氣比同高度自由大氣增溫強烈,於是暖空氣沿坡上升,成為谷風;夜間由於山坡上輻射冷卻,使鄰近地面的空氣迅速冷卻,密度變大,因而流入谷底,成為山風。據此回答⑴—⑵題。

減弱呼吸作用,有利於植物養分的積累,C正確;白天的谷風使坡面溫度升高,夜晚的山風使坡面溫度降低,故山谷風能擴大坡面溫差,有利於作物的生長,D錯誤。

答案:⑴B⑵D

高考地理知識點大全二

氣候界線

(1)1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高考地理知識點大全三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地球內部的結構的研究:由於地球內部的知識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

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岩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分。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1)由於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經過不同介質的界面時就會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科學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質,通過對地震波的精確測量,「_了地球內部的結構。

(2)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速度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

(3)地球內部有兩個不連續面。一個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在這個不連續面以下,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這個不連續面是奧地利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首先發現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深處,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這個不連續面是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界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所以地球的內部圈層是依據地震波傳播的突然變化的兩個不連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來劃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各外部圈層的概況比較

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同步練習題】

(2012?萊蕪期中)在不同媒介中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學家就是利用這一原理,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探知地球內部結構的。閱讀上述材料,完成1~2題。

1.根據地震波的探測,地球最外層平均厚度約100千米的范圍是帶有彈性的堅硬岩石層,稱為岩石圈,其范圍是指()

A.地殼B.地殼和軟流層

C.地殼和上地幔D.地殼和上地幔頂部

2.根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有關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正確敘述是()

A.劃分地殼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

B.地核部分的溫度、壓力和密度都較小

C.在莫霍面上,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

D.在莫霍面下,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

【解析】第1題,岩石圈由岩石組成,包括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與地殼。第2題,根據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特點即可回答。

【答案】1.D2.D

高考地理知識點大全四

1.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運輸和通信

2.青藏鐵路的起點和終點

青海省首府西寧經格爾木至拉薩,是世界上,最長的高原鐵路。沿線經過我國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3.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於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保護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4.集裝箱運輸的好處是什麼?

節約包裝材料、簡化包裝手續、提高運輸效率、保證貨物完全、降低運輸成本、改善運輸勞動條件等

5.世界比較繁忙的航線哪四條

①北大西洋航線;

②地中海、蘇伊士運河航線;

③北美洲東岸各港口經巴拿馬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的航線;

④北太平洋航線

6.郵政通信和電信通信業務的任務分別是什麼?受哪些自然因素影響?

郵政通信主要利用交通工具和運輸網路傳達信函和包裹。受地形障礙、台風、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

電信通信業務主要是利用有線電、無線電、光等傳遞符號、文字、圖像和語言等信息。受地形障礙、太陽活動等影響。

高考地理知識點大全五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球體。依據: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實例。

2、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 萬千米。

二、地球儀

在地球儀上識記以下內容。

南、北極,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三、緯線、緯度

⑴、緯線:在地球儀上,赤道和與赤道平行的的圓圈叫緯線。

緯線有三個特點:

①、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②、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最長,從赤道向兩極,緯線逐漸縮短,最後成一個點);

③、自成一個圓。

⑵、緯度:

①、赤道為0°,赤道以北為北緯(0°—90°N),赤道以南為南緯(0°—90°S)。赤道將地球平分南、北兩個半球。緯度數從赤道向北、向南逐漸增大。緯度值90°。

②、人們規定: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四、經線和經度

1、經線:在地球儀上,連結南、北兩極並垂直於緯線的弧線。

經線有三個特點: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長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圓。

2、經度:

⑴、經度的起點是0°經線,也稱「本初子午線」。0°經線以東為東經(0°—180°E);以西為西經(0°—180°W),所以東西經度數為180°。經度數從0°經線向東、向西逐漸增大。

⑵、180°經線:180°E和180°W重合的經線。

⑶、任何一個經線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兩個半球。國際上規定20°W和160°E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兩個半球的分界線。如:15°W位於東半球;165°E位於西半球。

五、經緯網

1、利用經緯網確定地面上任何一點的位置。

2、讀經緯網圖,能回答有關問題(舉例說明)

⑴、A 點的經緯度:30°W 40°N

B 點的經緯度:10°W 10°N

⑵、從東西半球看:A 點位於西半球 B點位於東半球;

從南北半球看:A 點位於北半球 B點位於北半球。

⑶、從低、中、高緯度來看:A 點在中緯度地區

B 點在低緯度地區。

⑷、從地球五帶來看:A 點在北溫帶 B 點在熱帶。

(A 地區有四季變化,B 地區有陽光直射。)

⑸、A 點位於B 點的西北方向。

六、世界的海陸分布

1、海洋與陸地:海洋佔71%,陸地佔29%。

2、七大洲:

⑴、識記七大洲的名稱和基本輪廓(世界地理P 23 的圖)。

⑵、東半球的大洲:亞、歐、非、大洋洲;西半球的大洲:南、北美洲。

南極洲位於南極圈內,地跨東、西半球。

⑶、面積和最小的大洲:亞洲、大洋洲;海拔和最低的大洲:南極洲、歐洲。赤道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

⑷、亞、歐兩洲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

亞、非兩洲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亞、北美洲分界線:白令海峽。

3、四大洋:⑴、面積,最深的是太平洋;面積最小,最淺的是北冰洋。

⑵、大西洋呈「S」形,地跨南、北半球。

4、識記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圖。


高考地理知識點大全相關 文章 :

1.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大全

2. 最新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3. 最全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4.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

5. 高考地理知識點沖刺復習大全

6.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7.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歸納

8. 高考地理10種必背大題與9大知識點

9.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10.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與歸納

⑧ 劉昊然和我一起去爬平頂山嗎,這是什麼梗

劉昊然在高考的最後一天發了一條動態,“和我一起爬平頂山?”,這讓很多網友圍了起來,然後在秦昊身上傳遞了登山梗。現在劉昊然又發消息要爬平頂山了。平頂山,是今年高考綜合卷的一個問題,讓很多考生感到困惑的一道題,劉昊然拿著個調侃大家,讓人忍俊不禁。

劉浩然提到的“平頂山”不是高考題目中的“平頂山”。平頂山是河南省管轄的地級市,又稱潁城,是中原經濟區重要的能源和重工業基地,也是河南中部的中心城市。現轄2個市、4個縣、4個區,面積7882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520.77萬人。平頂山不僅是資源型工業城市,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它也是中國曲藝之都,中國書法之都,觀音文化之鄉,汝窯陶瓷藝術之鄉,中國唐駿的基地。

閱讀全文

與高考地理平頂山題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