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常見地理現象及成因
1.地震雲(Earthquake Cloud),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在國際上的研究還較為表面,至今沒有一個共同觀點。
現在西方和日本學術界對地震雲抱有不可信與偽科學的態度,畢竟現在還沒有找到地殼運動與短時間氣象變化相關聯的理論證據。
光從外觀看的話,不得不說是一種很美的雲彩。
原理簡述:
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
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
2.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同時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
原理簡述: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系指由產狀水平或平緩的層狀鐵鈣質混合不均勻膠結而成的紅色碎屑岩( 主要是礫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節理切割,並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蝕、風力侵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貌特徵。
⑵ 地理現象的形成及原因是什麼
石流,泥石流經常發生在峽谷地區和地震火山多發區,在暴雨期具有群發性。颶風,颶風又稱台風、龍卷風,形成於赤道海洋附近的熱帶氣旋。
凌汛,俗稱冰排,是冰凌對水流產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顯上漲的水文現象。夏天海邊比陸地涼快,冬天海邊比陸地溫暖,原因,海陸熱力差異。
洪水,洪水誘發因素極為廣泛,水系泛濫、風暴、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都可以引發洪水,甚至人為的也可以造成洪水泛濫。
地震,在科學不發達的過去,人們對地震發生的原因,常常藉助於神靈的力量來解釋。火山,火山口是地球釋放熱量、氣體的裂口。
晝夜現象,地球是一個不發光 、不透明的球體,同一時間,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每天太陽總是東升西落,原因,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的,所以地球上的人看起來太陽從東邊出。山南山北氣候不同原因,原因,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地震雲
地震雲,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在國際上的研究還較為表面,至今沒有一個共同觀點。現在西方和日本學術界對地震雲抱有不可信與偽科學的態度,畢竟現在還沒有找到地殼運動與短時間氣象變化相關聯的理論證據。
光從外觀看的話,不得不說是一種很美的雲彩。原理簡述: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
⑶ 如何根據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自然原因
根據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自然原因的方法
1.位置特徵:包括絕對位置(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海陸位置、山河位置等)、板塊位置
區域空間定位的基本方法
形狀輪廓定位
據經緯度和海陸位置加以准確定位。
利用特殊地理事物(地形、河流、地名、資源分布等)定位
2.地形特徵:包括地勢特徵、地形類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質災害等
例如美國地形特徵為:地勢東西高,中間低;東部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亞山脈,西部為年輕、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脈、落基山脈等),山脈間有寬廣盆地,中部為廣闊平坦的平原。
中國的地形特徵:是: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地形分布特片是東部以平原丘陵為主,西部以高原盆地為主。
3.氣候特徵:氣候要素包括氣溫、熱量、降水、光照等。
4.河流特徵:主要從河流的水系特徵、水文特徵及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方面進行分析
5.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能源資源等
自然資源與人類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如土地資源、水資源影響農業生產;礦產資源、森林資源、能源資源影響工業生產;水資源、農產品、工業產品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學生需要了解資源狀況理解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及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⑷ 地理現象的形成及原因
1.現象:早穿皮襖午披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原因:在沙漠地區,沙子多、水少,而沙子的比熱容小,所以晝夜溫差大沙漠地區不保溫,早上的時候因為沒有熱量保存,所以很冷。而太陽升起後,沙子又被曬得很熱,早晚溫差可達30多度。到了下午太陽下山,溫度又迅速下降。所以才形成了這種現象。 所以會有早穿皮襖午披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現象
2.現象:兩極極晝現象和夏天晝長夜短現象
原因:這是由地球公轉和自轉所造成的
3.現象:山上比山下涼快
原因: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度
4.現象:山南山北氣候不同
原因: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5.現象:大樹底下好乘涼
原因:綠地能降低環境的溫度,是因為綠地中園林植物的樹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陽輻射帶來的熱能(約20-50%),更主要的是綠地中的園林植物能通過蒸騰作用(植物吸收輻射的35-75%,其餘5-40% 透過葉片),吸收環境中的大量熱能,降低環境的溫度,同時釋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環境空氣的濕度(18-25%),對於夏季高溫乾燥的北京地區,綠地的這種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們生活的舒適度。
6.現象:厄爾尼諾現象
原因:東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冷水區的消失,太平洋赤道地區東南信風的消失,西太平洋赤道地區的熱水向東部擴散,(由上述三種現象引起的一系列氣候反常。
7.現象:極地地區發現煤田
原因:板塊運動:原來處於低緯度的大陸,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後來由於大陸的漂移到了南極地區
8.現象:東非大裂谷不斷擴張
原因:板塊運動:東非大裂谷地處生長邊界
9.現象:夏天海邊比陸地涼快,冬天海邊比陸地溫暖
原因:海陸熱力差異
10.現象:台灣海峽海底發現森林遺跡和古河道
原因:由於海路變遷,使得原來的陸地變成海洋
⑸ 地理成因類分析
一般地理成因類型的題目可以劃分為兩大類型:
1.自然成因:氣候(光照和熱量),地形(高度和坡向),土壤,水源,原料,能源等等
2.人文成因:勞動力,市場,政策,社會習慣,交通,科學技術,資金等等
兩種因素都需要結合題目實際去綜合考慮
⑹ 地理五大基本原理
地理五大基本原理:地球運動相關規律、大氣運動規律、水體運動規律、地質規律、自然環境地域分異規律。
一、地球運動相關規律
1、地球自轉和公轉速度分布規律。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3、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
4、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規律。
5、太陽視運動規律。
二、大氣運動規律
1、熱力環流規律。
2、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規律。
3、「副高」與鋒面雨帶的移動規律。
三、水體運動規律
1、水循環規律。
2、海洋表層洋流(風海流)分布規律。
3、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
4、成因分析規律。
四、地質規律
1、只有地球內部的岩漿冷卻凝固才能形成岩漿岩。
2、各類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積岩。
3、各類岩石在變質作用下都能形成變質岩。
4、各類岩石在地下深處重熔再生形成岩漿,回到地球內部。
5、地質循環中的能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內力作用釋放出的地球內能;二是促進外力作用進行的太陽輻射能和重力能。
五、自然環境地域分異規律
1、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2、世界氣候類型與陸地自然帶的對應關系。
3、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復雜程度的因素。
4、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海拔高度的因素。
5、影響雪線分布高度的因素及雪線高低的判讀。
地理的基本概念:
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
除了這些以外,自然地理現象還關注於由於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現象以及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環境現象、氣候現象。因此學者把這樣的學科叫做自然地理。
除了自然地理,人類具有社會性所以還包括各種人類社會現象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例如農業的分布、工業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現象,尤其注重人類的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但是關於這個方面的內容比較廣闊,涉及的范圍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區分,姑且稱之為人文地理(包括經濟地理)。
人文地理有一個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實現人類的各種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也就是可持續發展。
⑺ 地理現象及原因分析
現象:早穿皮襖午披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原因:在沙漠地區,沙子多、水少,而沙子的比熱容小,所以晝夜溫差大沙漠地區不保溫,早上的時候因為沒有熱量保存,所以很冷.而太陽升起後,沙子又被曬得很熱,早晚溫差可達30多度.到了下
1.泥石流 泥石流經常發生在峽谷地區和地震火山多發區,在暴雨期具有群發性.它是一股泥石洪流,瞬間爆發,是山區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2.颶 風 颶風又稱台風、龍卷風,形成於赤道海洋附近的熱帶氣旋.颶風常常行進數千公里,橫掃多個國
⑻ 常說的地理原因包括哪些因素自然地理特徵
地理原因一般也說分析時的地理要素
1.自然地理要素:地氣水土生,具體來說就是
(1)地:地理位置(經緯度、海拔、相對位置)、地形地勢;
(2)氣:氣候,主要包括降水和氣溫;
(3)水:水文條件,或者水源條件;
(4)土:土壤;
(5)生:生物,包括植物和動物資源
2.人文地理要素:交通、勞動力、科技、政策、市場等等.
⑼ 地理成績不好的原因分析
地理成績不好的原因分析
一是高一學生不了解地理學科的特點,缺乏良好的地理學習方法。盡管地理課本開篇《致同學們》很有新意地介紹了高中地理學科的主要內容和特點、編寫體例,學習方法等內容,但要真正領會到地理學科的綜合性、空間性、實踐性、文理知識的交叉性等特點的精神實質還有一個過程,許多學生心目中的地理還是停留在講述地名、物產加數字的認知水平上,認為學地理只要劃一劃,背一背就能了事。很多學生學習地理重記憶,輕理解;忽視理性思考和推理,對地理學科形成了地理書有趣,地理課好聽,地理題難做的感受。
二是初、高中學科知識銜接不夠,缺乏必要的知識准備。高中地理(特別是自然地理)涉及到許多學科內的准備知識,如地球、地圖的基本知識、氣候的基本知識等。從一些省編初中教材看,為了減輕初中生的學業負擔,教材已大大簡化了原人教版初中地理內容,再加上現實的中考制度對《地理》(或《社會》、《科學》)學科大大淡化,一些初中學校地理教學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導致學生上高中後地理的教學顯得十分被動。同時,高一地理與有關的一些立體幾何,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要在高二才能學到,這種教學中的知識斷層,增加了學生對有關地理知識理解的難度。
三是學生學習地理的動機、興趣、需要不足,缺乏學習的內驅力。學生進入高中後,往往在各種因素的引導下,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地理是一門副課的錯誤思想,由於現實的高考科目設置導向,部分學生剛入高中,就給自己的奮斗目標和愛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從而潛意識地產生學地理浪費時間,這些學生沒有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內在需要,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從教方面分析,教師對教材的把握與切入點不準,教學方法單一,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抑制情緒,這是學生感到學習地理困難的主要症結。
地理新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指導下編寫的,具有時代性和超前性,特別是強調了生活的地理和學習的實用性,符合當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要求。很多教師使用了多年的老教材,對老教材有解不開的情結和習慣了的教學方式,現在仍然普遍採用以感知、理解教材為主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嚴重忽視學生個性發展,學生感到老師的教學空洞、乏味,久而久之產生了對地理學習的抑制情緒,影響了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調動。
⑽ 中國西部地理特徵及形成原因
地形險要,交通閉塞,對外交往困難 西部地區地形復雜,崇山峻嶺、千溝萬壑的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以及連片的沙漠和石礫地區,地形非常險要,交通十分閉塞,這也是西部地區開發的嚴重障礙。解放以來,西部地區交通建設有了很大的進展。據1997年統計,西部地區共有鐵路20877km,但平均密度僅為0�32km/100km2,為東部地區鐵路平均密度25�6%。公路總長397066km,平均密度6�01km/100km2,僅為東部地區公路的21�7%,而且已有的公路多為低等級路面,路況差,可通行能力低,因而對外交往仍十分困難。此外,西部地區的通信和能源等基礎設施也極其不足
降水稀少,降水分布極不均勻,多沙塵、沙塵暴天氣。二、青藏高原特點:海拔高、氣候寒冷、天氣變化大
西部大開發最大的問題是自然環境問題。自然環境具有雙重性,從自然資源來看,無論自然環境如何惡劣,都是環境資源,而且只要它有獨特之處,都可以作為旅遊資源,但是,從自然條件來說,不好的自然環境造成生產和生活條件的困難,因而也是資源開發的障礙。西部自然環境因其特殊的地理、地貌狀況,都存在著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環境條件惡劣等問題
都是西大的~哈哈今下午就叫作業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