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高考農業怎麼考

地理高考農業怎麼考

發布時間:2022-11-21 20:19:10

1. 高考復習中國農業地理的詳細知識。

中國農業地理 - 正文
中國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性。為了因地制宜地實行農業生產合理布局,必須充分認識各地區自然、經濟條件的特點,掌握農業生產地域分異的客觀規律。
農業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 中國農業自然條件的主要特點是:
①光熱條件優越,地帶性差異顯著。中國國土共跨有8個溫度帶,各地帶溫度條件不同,宜種農作物種類及熟制差別很大。但除高寒氣候(青藏高原大部)外,76.5%的地區溫度條件均較優越。夏半年大部分地區均可種植各種喜溫作物。水稻、棉花的種植北界為世界最北。暖溫帶及以南地區農作物均可復種(見中國的氣候、中國土地資源)。
②水資源豐富而地區分布極為不均,特別是水土資源不平衡,給農業帶來重大影響。東南部的濕潤、半濕潤地區和西北部的半乾旱、乾旱地區約各占國土面積的一半。東南部地區雨量充沛,雨熱同期,極有利於植物生長。全國 90%以上的耕地和森林分布在東南部地區。西北部地區降水不足,農業必須依靠灌溉。這就限制了農林業的發展,大部是草原和荒漠,成為天然的牧業地區。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河川徑流量佔全國82.4%,而耕地僅佔全國38%;北方黃淮海流域耕地佔全國37%,而河川徑流量僅佔全國6.6%。
③山地顯著多於平地。山地佔全國土地總面積 2/3,平地只佔1/3。山地自然條件的多樣性,要求因地制宜地,採取多種利用方式,方可發揮其生產潛力。特別是中國東南部的亞熱帶和熱帶的丘陵山地,全部位於多雨濕潤地區,為世界所罕見,有發展林特產等多種經濟的潛力(見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
④易發生各種自然災害。在季風氣候條件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尤大。旱澇威脅交替出現。冬季寒潮降溫可影響到海南島。春秋低溫也影響全國大部分地區。此外,外雹、乾熱風及沿海地區的台風等,對部分地區的農業也有重大影響(見中國的寒潮、中國的台風、中國的乾熱風、中國的冰雹)。
⑤ 各地區農業自然條件配合不甚協調, 各有利弊。東北地區平原面積大,土壤肥力高,氣候不甚乾旱,但氣溫較低,生長期短,易受寒害。華北地區平原廣闊,夏暖冬寒,水資源不足而變率大,旱澇鹼面積較大。南方地區溫度條件好,水源充沛,植物生長發育快,但丘陵山地比例大,耕地較少,降水變率大,易受洪澇威脅。西北地區土地面積廣,太陽輻射強,光能資源豐富,夏季溫度高,但嚴重乾旱缺水,沙漠、戈壁和鹽鹼地分布很廣。青藏地區地勢高,太陽輻射強度為全國之冠,但氣候寒冷,生長期短。

中國農業地理
社會經濟條件 由於各地區在農墾歷史先後、民族生活習慣、人口密度、工業交通城市分布及不同時期國民經濟需要等社會經濟條件方面的差別,往往在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條件下會出現不同的農業特點。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農墾歷史已超過3000年,而東北北部、內蒙古東部等地區則不過一二百年甚至只有幾十年,兩地農業生產集約程度差別顯著。藏、蒙古、哈薩克、塔吉克等族是長期從事畜牧業的民族,而漢、維吾爾、回族等則長期習慣以農為主。這些民族的不同分布區,基本上也就是牧區和農區的所在地。朝鮮族擅長種植水稻,東北地區的水稻分布區過去往往就是朝鮮族分布區。人口密度影響農業勞動力的保證程度和農產品的需要程度,從而影響土地利用集約程度和作物布局。全國大面積復種指數最高的地區,並不在地處熱帶、人口較稀、灌溉不發達的海南島和西雙版納,而卻在人口稠密、灌溉發達的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全國糧食單產最高的地區,往往即為人口最稠密地區。這同勞力充裕、精耕細作有關。但糧食商品率的高低,則不僅同糧食單產有關,更重要的是同人均耕地面積、當地糧食自給需要量的大小有關。因之,人均耕地最多的黑龍江省,糧食商品率也最高。至於一些不便長途運輸的作物如甘蔗、甜菜及蔬菜、園藝、奶牛飼養等的分布,則和加工工業、交通條件、城市分布發生直接聯系。
土地的農業利用與改善 據粗略估算,中國土地資源中,約有74%的土地已利用或可利用於農林牧漁生產。
① 耕地。全國耕地約 0.9567億公頃,墾殖指數為9.97%,耕地分布極為不均,90%以上分布於大興安嶺經長城至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一線以東地區。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墾殖指數可達50~60%,四川盆地40%,東北平原20~30%,長江以南的丘陵低山地區一般約10~20%。西部地區耕地少,主要集中於山麓平原的小塊沃洲,廣大高原山區耕地很少。
宜農荒地資源估計共0.3535億公頃,其中質量較好的僅0.1億公頃左右,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東部及新疆等地區,其餘多為質量較差、開墾需要投資較大的土地,且大多又屬於宜牧或宜林地,處置不當易引起農林牧業之間的矛盾。
從北到南,不同熟制之間耕地生產水平差別很大。東北、內蒙古、甘新、青藏及黃土高原西部和北部等地區,約佔全國35%的耕地,基本一年一熟,其中一部分尚實行輪歇撂荒,復種指數低於100%。華北地區大部實行二年三熟,復種指數為120~150%。長江流域及華南地區一年二熟至三熟,復種指數為180~250%。有些地區人口較稀、勞力不足,水利灌溉保證程度不高,雖位於生長期很長的亞熱帶或熱帶,復種指數並不高,甚至仍有一年一熟地。因此,無論南方和北方,提高耕地復種指數潛力都較大。但也有一些地區,人多地少,有機肥不足,片面強調提高復種指數,勢必導致土壤肥力減退,或出現次生潛育化,實際是掠奪地力,這一情況亟需改善。
在中國水田較旱地、冰澆地較無灌溉地,單位面積產量往往高出50%,乃至200%以上。因之,興修水利,解除旱澇威脅,是提高耕地生產力、實際穩產高產的關鍵。20世紀50年代以來,灌溉面積已從 0.153億公頃發展到1990年的0.474億公頃,約佔全部耕地的49.5%,抗旱能力大大增強。旱澇保收面積約佔耕地 1/6。全部旱地中,還有70%無灌溉設施(其中一般無需灌溉的南方旱地約佔19%)。水田面積佔耕地26.67%,約有90%分布於淮河泰嶺以南地區,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無水利設施或水利保證程度不高。
現有耕地中,約有1/3以上為各種低產耕地,其中約50%是易於引起水土流失的坡耕地,約20%是澇窪、鹽鹼地,約23%是風沙、乾旱耕地,約7%為低產水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隨著國家基本建設、城鄉居民點、交通、水利等的發展,佔用耕地現象相當嚴重。平均每年佔用耕地約83.3萬公頃,多年累計達0.31億公頃,而同期墾荒擴大耕地面積約0.32多億公頃,二者大致相抵,全國耕地總面積略略超過20世紀50年代初期水平。
② 草地。宜牧草地佔國土面積1/3以上。草場面積雖廣,但類型很多,產草量和質量差別很大。北部和西部的天然草場為中國主要放牧業基地。但長期以來,利用多而建設少,全國人工草場和改良草場面積僅占可利用天然草場面積的1.5%,絕大部分還是靠天養畜,草場產草量的年際和季節變化直接影響牧業生產,使牧區牲畜長期處於「夏飽、秋肥、冬瘦、春死亡」的狀態。由於多年來牲畜頭數增加遠遠超過草場載畜能力,大部分牧場出現超載過牧,局部地區草場兼受濫墾、濫樵和濫挖葯材的破壞,造成草場退化、沙化,估計北部、西部牧區退化草場占可利用草地面積的23%,平均產草量下降30~50%,且質量變壞,可食性牧草比重下降,毒草雜草增多。因此,必須大力改善對天然草場的利用和加強草原建設。中國中部和南部的草山草坡,產草量高而質量較差,粗纖維含量多,草場又大多分布零散,坡陡土薄,利用不當易引起強烈的水土流失(見中國草場資源)。
③林地。中國森林面積1246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2.98%,與世界平均數22%比差距很大。地區分布極為不均。東北地區的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地一帶為全國最大林區,次為西南地區的川西、藏東南、滇西北等山區。內蒙古東部,東北3省及長江以南各省區,森林覆蓋率在25~30%以上,廣大農區和牧區少林甚至無林。華北平原地區覆蓋率不及10%,西北地區不及1%。林地面積中,用材林佔73.2%,次為經濟林、防護林、薪炭林、竹林等。現有林地利用,在交通方便的林區,普遍存在重采輕造、超采過伐、更新跟不上採伐的現象,森林資源日益減少;交通不便的邊遠林區,得不到開發利用,成過熟林比重大,自然病腐損失多;森林火災也較嚴重。人工造林則一般質量較低,成活率不高,成林面積小。除已有林地外,尚有疏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苗圃用地及各種宜林荒山荒地,約占國土面積15.8%(見中國森林資源)。
④內陸水域。全國內陸水域約有0.266億余公頃,占國土面積2.8%,是發展淡水水產的主要場所。其中江河0.126億公頃,湖泊0.08億公頃,池塘水庫0.066億公頃。約有92%分布於愛輝—蘭州—騰沖一線的東南部,自然條件極有利於淡水水產業。 但多年來重捕撈、 輕養殖,人工養殖面積占可養面積的比例,池塘佔73%,湖泊僅佔25%。加以不合理的圍墾,使湖泊池塘面積大為縮小,水域污染和水利設施的截流等措施,使魚類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依中國農業用地的利用現狀,宜牧地、宜林地遠較宜農地(耕地及可墾荒地)廣闊得多。但長期以來,中國農業上往往只重視對耕地的利用與改善;反之,對於廣闊的宜牧地、宜林地和內陸水域,卻是利用多而改良建設少,或進行掠奪式的濫牧、濫伐、濫捕,或者任其荒蕪,或進行毀林開荒、毀草原開荒、圍墾水面,從而破壞林牧漁業的資源基礎。發展中國農業,必須著眼於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因地制宜地進行全面合理利用,從而發掘巨大的土地生產潛力。
農業生產結構 1990年全國農業總產值7662.09億元,其中種植業占 58.49%,林業佔4.31%,畜牧業佔25.63%,副業佔6.21%,漁業佔5.36%,除西藏牧業比重大於種植業,青海、內蒙古牧業比重稍大外,其他各省區種植業均占絕對優勢。這是長期歷史過程所形成的,同中國人口多、糧食需要量特別大有關,也是多年來忽視多種經營發展的結果。這種結構的主要缺點是:①農業生產結構的單一性與自然資源的多樣性很不適應,自然資源尚未充分合理利用。②經濟效益低,農業費用高,純收入比例小。③以大田作物為主的農業經濟,經不起天災(尤其水旱災害)的考驗,具有較大的脆弱性。1978年以後,農業結構得到初步調整,農村經濟正轉向多部門綜合經營,農村社會總產值已由1978年的2037.54億元,增加到1990年的16619.21億元;農業總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已由1978年的68.6%下降為46.1%,而農村工業、建築業、運輸業、 商業和飲食業總產值則由 1978年的31.4%,上升到53.9%,全國農村單一的農業結構正在發生根本變化。
農業生產布局 可分為下列5方面:
①糧食生產布局。糧食生產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成分(見中國糧食作物地理,全國各縣市糧食作物各有其組合特徵:第一,在淮河秦嶺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稻穀占糧食總產量70%乃至90%以上,平原地區有較多的雙季稻,旱地以玉米、甘薯為主,但佔比重不大。在丘陵山地區域,尤其是西南地區,玉米、甘薯比重也較大。第二,淮河秦嶺以北,六盤山以東、長城以南,以冬小麥、玉米為主,次為高粱、甘薯、大豆、穀子等。第三,東北地區以玉米、大豆、春小麥、高粱、穀子為主,20世紀60年代以後,玉米擴大很快,而大豆、高粱、穀子等則縮減很多。第四,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地帶,糧食作物種類多而雜,以春小麥、玉米、穀子、莜麥、馬鈴薯、糜子、高粱、大豆等為主。第五,西北灌溉沃洲農業地區以春小麥為主,次為穀子、糜子等。南疆等地以冬小麥和玉米為主。第六,青藏高原地區以青稞、春小麥為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糧食生產發展迅速,1990年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長3.9倍。其中,1953~1990年平均增長2.7%,而1981~1990年則平均增長3.4%,但年際很不穩定,豐歉年起伏很大,1990年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平均每公頃為3.93噸,各地產量水平相差很大,提高單產和平衡增產還有很大潛力。
1990年全國人均糧食社會佔有量為393.1千克,糧食商品率為36.6%。為保證國家商品糧的需要,提高糧食商品率應在普遍提高各地區糧食產量的同時,有重點地選建若乾片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見中國糧食作物地理)。
②經濟作物布局。經濟作物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逐年有所增長,1990年達14.4%,主要為棉花(占經濟作物面積26%)和油料作物(占經濟作物面積50.90%,主要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5大油料),其次為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煙葉(烤煙為主)、麻類(黃紅麻為主)、葯材等。此外還包括未計入農作物播種面積的茶、桑、水果、橡膠等木本經濟作物。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雖遠小於糧食,但產值和商品率均高,在滿足人民生活多方面需要、增加農民收入、提供輕工業原料和出口商品等方面均佔有重要地位。大多數經濟作物各有一定較集中的分布區。20世紀50年代初期,多數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較大,產量穩定增長。50年代後期起,經濟作物面積縮減,種植分散,管理粗放,產量降低,商品率下降,棉、油、糖均不能自給。自70年代末期以來,由於糾正了忽視經濟作物的現象,經濟作物面積又有所擴大, 大多數經濟作物如棉花、 花生、油菜籽、向日葵、甘蔗、甜菜、烤煙、茶葉、蠶繭、水果等的產量均已創歷史最高水平(見中國經濟作物地理)。
③畜牧業生產布局。1949年以來,全國畜牧業有很大發展,至1990年大牲畜達13021萬頭;豬36240.8萬頭;羊21002.1萬只;大小牲畜總計達到70264.9萬頭(只),為1949年的3.39倍。但畜牧業仍然是農業經濟中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第一,畜牧業產值比重低,人均畜產品很少。1990年畜牧業僅占農業總產值的25.63%,人均年產肉量22.1千克,年產蛋量6.95千克,接近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年產奶量只有3.64千克,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第二,牲畜頭數多而產品率很低。1990年豬出欄率只有87.84%,牛的出欄率更低。第三,牲畜增長很不穩定,廣大牧區基本上「靠天養畜」,抗災能力弱,牲畜常年死亡率超過5%。
為加速畜牧業發展,農區要擴大飼料作物種植和發展飼料工業,提高生豬的出欄率和出肉率,改善畜禽結構,提高畜牧業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半農半牧區要逐步過渡到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牧區要大力加強草場的管理和建設,改善畜群結構,加速畜群周轉。在城市郊區和工礦區要建立和發展現代化畜牧業, 增加肉、 奶、蛋、禽產品供應。同時,應根據不同地區條件,逐步建設一批不同類型的現代化的穩定、優質、高產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見中國畜牧業地理)。

中國農業地理
④林業布局。1949年以來,歷年累計造林保存面積0.28億公頃,天然更新和封山育林0.326億公頃。木材年產量由50年代初期的500多萬立方米增加到 5000餘萬立方米,提高9倍多。林產品產值增長17倍。但木材和林產品均遠遠不能滿足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林業仍是中國農業經濟中十分薄弱的部門,在造林、育林、護林和木材生產方面,存在許多問題,需要逐步加以解決(見中國森林資源)。
進一步發展林業生產,要把整個林業納入以營林為基礎的軌道,要重點建設好東北、西南兩大林區;加強廣大農區的綠化造林;充分發揮南方亞熱帶和熱帶丘陵山地的林業生產潛力;建設以木本油料為主的經濟林和林特產品生產基地;在黃土高原和北方乾旱地區大力發展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林。
⑤水產業布局。 1990年全國水產總量 1237萬噸為1949年產量的 26.5倍, 但人均水產品佔有量僅10.8千克。海洋水產佔57.7%,以捕撈產量為主(佔77.28%),養殖產量較小,(22.72%)。淡水水產中,養殖產量佔84.92%,捕撈產量佔15.08%。長江及淮河流域擁有全國最大的淡水湖群和最密的水網,淡水水產產量佔全國60%以上,次為珠江流域。進一步發展水產生產,主要在於保護和合理利用水產資源,發展人工養殖和資源增殖,重點建設一批海水和淡水養殖基地(見中國水產資源)。 農業區劃概述 中國可綜合地劃分為以下10大農業區:
① 東北農林區。包括遼、吉、黑3省及內蒙古東北部大興安嶺地區。農墾歷史短,可墾荒地廣,森林資源豐富,是中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和木材供應基地,也是重點開荒擴耕地區。大豆、甜菜、亞麻、溫帶水果等在國內佔有重要地位。發展本區的農業生產,必須戰勝自然災害特別是低溫寒害的威脅,改變粗放種植習慣,大力提高單產。同時合理開墾荒地,建設高產穩產的商品糧基地;合理開發利用森林資源,采育並重,建設永續採伐基地。
②內蒙古及長城沿線牧農林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包頭以東地區及從遼寧至寧夏的長城沿線地區。草原遼闊,農牧兼營,在全國牧業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發展本區生產,需要因地制宜地逐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堅持以牧為主,牧農林結合;合理利用和建設草原,逐步擺脫靠天養畜狀態;以草定畜,制止草原繼續退化、沙化;穩定農區耕地,著力提高單產,逐步實行糧草輪作;營造防風固沙林。
③黃淮海農業區。包括長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東的黃淮海平原及山東丘陵地區,是中國小麥、高粱、穀子等旱糧的主產區和棉花、花生、芝麻、烤煙等經濟作物的集中產區。發展本區農業的關鍵在於綜合治理旱澇鹼,實現水利化,改良低產土壤,大大發掘增產潛力,實現穩產高產;因地制宜地建設糧食和經濟作物的商品生產基地;改變農業結構過分單一狀況,大力發展畜牧業及林果漁業生產。
④黃土高原農牧林區。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長城以南及秦嶺以北地區,是重要的旱雜糧產區,但水土流失極其嚴重,是全國突出的低產、貧困地區。發展農業的關鍵在於把土地合理利用和治理措施結合起來,控制水土流失;利用川地、坪地、塬地建設穩產高產的農業生產基地;逐步把陡坡耕地退耕種草造林,盡快擴大草地林地比重,實行農牧林副綜合發展;以流域為單位開展綜合性水土保持工作。
⑤長江中下游農林養殖區。包括淮可—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以東的廣大地區。是全國稻穀、棉花、油茶籽、麻類、茶葉、蠶絲、木本油料、生豬、淡水水產等的主要商品基地或集中產區,農業經營較集約,復種指數和糧棉單產均為各大區最高。發展農業的關鍵在於加強水利建設,戰勝洪澇漬害及伏旱威脅,改進耕作制度,合理利用丘陵山地及淡水水域,大力發展亞熱帶經濟林、用材林、家畜家禽及水產養殖業。
⑥西南農林區。位於秦嶺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一線以北,宜昌—漵浦一線以西,川西高原以東,包括四川大部、滇黔地區及陝南、湘鄂西部,是重要的糧食產區和油菜籽、烤煙、甘蔗、生豬及經濟林、用材林生產基地。但大部地區農業生產水平不高,增產潛力很大。發展農業的關鍵在於大力發展丘陵區水利事業,改造低產田,提高單產;充分合理利用丘陵山地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建設用材林和經濟林基地,發展多種經濟。
⑦ 華南農林熱作區。 位於福州—大埔—英德—百色—盈江一線以南,包括閩南、兩廣大部、滇南及台灣省。農業經營較集約,大部糧食單產較高,是全國主要的蔗糖、熱帶亞熱帶水果產區,也是橡膠、椰子、劍麻、油棕等熱帶經濟作物的唯一產區。發展本區農業的關鍵是要發揮本區的自然優勢, 建設以橡膠為主的熱作基地,蔗糖基地和熱帶水果、經濟林、用材林生產基地;大興水利,戰勝洪澇旱漬,提高復種指數,提高糧食自給水平。
⑧甘新農牧林區。位於包頭—鹽池—天祝一線以西,祁連山—阿爾金山以北。農業基本上完全依靠灌溉,農區小而分散,利用荒漠及山地牧場進行季節性游牧,甜菜、 瓜果、 長絨棉及畜牧業生產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發展本區農業的關鍵在於合理開發和合理利用區內有限水源,改良鹽鹼地;調整季節牧場,加強草原建設,實行農牧結合;造林種草,防風固沙。
⑨青藏高原牧林農區。是國內最大的牧區,大牲畜和綿羊頭數均為全國各區之冠,人均牲畜頭數也為各區最多,南部和東南部擁有全國第二大林區,農業主要限於東部和南部的河谷低地,主要牲畜、作物和樹種均帶有高寒地區特點。地廣人稀,農牧業經營較粗放,生產水平一般較低。進一步發展本區生產,必須加速建設鞏固的草料生產基地,擺脫靠天養畜狀態;提高牲畜質量,調整畜群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加速林業生產建設;提高作物單產,建設區內的糧食基地。
⑩海洋水產區。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台灣以東太平洋西部5大海域,各海域魚、蝦、貝、藻品種繁多,資源豐富。發展海洋水產生產,要根據海洋水產資源增殖及變動規律,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調整或減輕沿岸和近海捕撈強度,保護和增殖海洋水產資源,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和建設海水養殖基地,積極發展外海及遠洋漁業。

2. 掌握高考地理答題技巧,90分不是難題!

掌握高考地理答題技巧,90分不是難題!

地理對於高中學生來說,或許是一大難點,不論是平時復習時難以找到頭緒,還是在解題過程中感覺基礎知識不夠用,總覺得離正確的答案還差一點距離。接下來,就來說說地理的答題技巧,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考試中取得勝利。

高考地理選擇題答題技巧

(1)直選法

直選法主要是針對一些考查識記性知識的試題而言的,這類高考地理試題往往考查考生對教材中基礎知識的記憶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解題時根據自身對知識的記憶情況,高考地理選擇出正確選項即可。雖然高考越來越重視對考生能力的考查,但知識是能力的基礎,不少試卷中還是會出現一些需用直選法來解答的選擇題。

(2)圖文轉換法

圖是地理學科的一大特色,教材中的不少知識點都是以圖的形式呈現的.,這就要求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要關注教材中的圖表,認真分析圖表中隱含的信息,學會分析各種類型圖的一般方法。對於教材中一些以文字描述的結論、原理,可試著將它們轉繪成圖形,以便記憶和理解,如轉繪出某日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圖、某日全球各地晝長的分布圖等。在答題時,要注意適時地進行圖文轉換,使題中所給的圖(或文)信息朝我們比較熟悉的文(或圖)去轉換,這將極大地提高高考地理答題效率。

(3)排除法

大多數同學在解答高考地理選擇題時多採用排除法。所謂排除法,就是在認真閱讀、分析題干所給條件的基礎上,對題目所給的四個選項逐一分析排除。高考地理解題時可先從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選項開始,然後把比較有把握的選項排除,直至最後剩下唯一的選項。找准解題的關鍵點,根據這個關鍵點進行排除,不僅可以正確解題,也可大大節約寶貴的考試時間。

例題1:我國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生產最重要的限制條件是( )

A.土地資源不足 B.化肥、農葯不足 C.勞動力不足 D.水資源不足

拿到此題第一步細讀題干,找出 「西北地區」、「農業生產」、「最重要」,「限制條件」四個限定詞,第二部聯想西北地區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氣候乾旱,沙漠廣布,農業生產類型是綠洲農業和灌溉農業為主,這兩種農業發展的前提都是有灌溉水源。第三步進行綜合分析雖然西北地區沙漠為主,土地資源比重低;另一方面勞力也不充裕,經濟條件差,購買農葯化肥的能力有限,但其「農業生產」的「最重要」的「限制條件」應該為水資源的不足,故正確答案為D。

例題2:回歸線和極圈之間現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

A、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B、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C、亞寒帶針葉林 D、溫帶落葉闊葉林

高考地理題干中要求是「回歸線」和「極圈」之間的「天然」森林,聯想到回歸線到極地之是的氣候類型是亞熱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氣候、極地氣候,其對應的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和亞寒帶針葉林,四個答案都有可能,但仔細分析,由於人類活動,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多為人工林,而現存的天然林,只是緯度較高的亞寒帶針葉林故選C。

2018高考地理綜合題答題模板

如何描述地形特徵:

1.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勢起伏狀況

3.(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圖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徵

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高緯度地區)

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

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5.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於裸地

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影響降水的因素:

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2.地形:迎風坡、背風坡

3.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

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

5.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

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徵:

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於降水特徵、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於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長短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徵(取決於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5.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

3. 高考地理大題答題技巧

地理(英: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一些經驗技巧,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高考地理大題答題技巧 1

1、一定要保持題量訓練

在最後階段的復習中,考生一定要注意夯實基礎知識,對考綱要求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整合、運用,搭建起一個知識框架,形成地理思維、知識運用及知識遷移能力,並最終提高自己的地理學科技能和素養。

在最後階段的復習中,考生還要保持一定題量的訓練,通過訓練、歸納、總結來提高自己復習的效率。通過做題,考生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答題速度和技巧,另一方面,通過對近年高考真題的研究,還可以熟悉高考命題思路。但需要注意的是,做題不能盲目,而應該有選擇性地挑選比較有典型性的題目進行訓練,並且結合課本對這些典型題目中的知識點進行總結、歸納,以加強自己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高考試題中所考的知識點,全都來源於課本和教材,考生一定要對課本這個解決問題的「鑰匙」給予足夠的重視。

2、提高和培養地理技能

在這一階段的復習中,考生起碼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地理技能:

第一,重視地理知識與技能的運用。包括讀圖、繪圖的能力培養,表格信息數據的處理能力,以及考試技能。做到腦中有圖、胸中有圖。考生一定要多動手動筆,加強考試技巧和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只有手腦並用才能使自己掌握的知識得到鞏固。

第二,要強調地理信息能力運用。地理試卷中大部分題目都有圖或表,要求考生能夠從圖表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如地理位置、自然、人文等顯形或隱形的地理信息),並運用地理信息解答問題。要充分挖掘題干,在吃透題干提供的顯性信息基礎上,還要充分挖掘題干中所蘊含的隱性信息,保證答題的完整度。

第三,要理論聯系實際。考生平常要多關注生活中的地理、身邊的地理;關注時政熱點,關注熱點問題中的海南元素。比如國際旅遊島、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昌江核電站、海南生態島、東環鐵路等內容,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高考試題只有源於生活,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充滿活力。

3、做選擇題可用排除法

對於大部分考生來說,普遍存在的問題還是基礎不夠牢固。部分考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較差,在知識點的活學活用上十分欠缺,做題時很容易被一些干擾項所誤導;基礎不牢導致能力也發揮不出來,發掘、整合信息的能力不足,在做題時往往因為對題目的深層、關鍵信息理解不透而導致失分。此外,答題不規范也是普遍存在的毛病,很多考生在答題就因為沒有使用地理專業語言、語言描述不準確、條理不清、缺乏要點而丟分。

針對考生普遍存在的這些問題,梁振鋒也介紹了一些可行的技巧:答題時,考生要遵循先易後難一般順序,這樣可以保證盡量多得分;選擇題可適當利用排除法等技巧;在解答區域地理問題時,要善於運用教材中的案例研究方法;在回答人文地理相關問題時,一定要理清題意,答題要條理清晰,寧多勿少、寧全勿缺。

高考地理大題答題技巧 2

高考地理指導:建議復習時手不離圖

在剩下的時間里,我就自己對地理高考大綱的理解,結合往年文綜高考中地理試卷命題特點,提幾點建議。

1、以書本為「本」,緊扣教材對主幹知識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加強地理規律與區位原理的歸納。應掌握的主要原理和規律是:

五大地理規律:即地球運動規律、大氣運動規律、地殼運動規律、水體運動規律、自然帶的地域分異規律。

四大區位理論:即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區位理論。

2、通過讀圖訓練,加強區域定位:讀圖能力的高低,是地理考試成敗的關鍵。所以考生要學會運用經緯度、海陸輪廓形態、地形、河流分布及政區邊界等方法進行區域定位。特別要對考綱要求的世界地理的主要國家,以及中國主要區域重點復習。把高中系統地理和初中區域地理有機結合起來。建議同學們在復習時,要手不離圖,最好把地理分布、地理規律都落實到地圖上。

3、精選習題,加強模擬訓練:考前做一定數量的習題,但要防止「題海」戰術。教師應該精選資料,讓學生在解題中了解考試命題的原則及思路,掌握各類題目的基本特徵及解答規律。

4、關注時事熱點:農業、能源、交通、金融與貿易等焦點問題。這些都會成為地理命題的背景材料而應該加以重視。

復習必須遵循的4個科學步驟

根據遺忘規律,的內容最好的鞏固就是及時。的和策略很多,由於篇幅有限,我們在這里僅向大家介紹一種我們認為是比較有效的--四程序復習法。

所謂「四程序復習法」,就是把一個完整的復習過程劃分為四個上下之間存在程序關系的四個環節。

1、嘗試回憶

所謂嘗試回憶是將學習的內容回想一遍。有人將它比喻為「反芻」,就像牛或羊一樣,把已經進入胃癌的食物再返回到口腔里細細加以咀嚼。這種方法實際上是在自己檢查自己,逼上著自己進行活動。

嘗試回憶的好處,至少可以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可以檢查課堂學習的效果

在嘗試回憶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正確要回憶出課堂學習的全部或大部分內容,這就可以證明自己的和課堂學習的效果是好的。為了正確地檢驗自己的和課堂學習的效果,在開始嘗試回憶時,最好先不要看書或筆記,等到想不出來的時候再看書或筆記。為了加深,還可以一邊想一邊把主要的內容寫出來。這樣嘗試回憶的效果會更好。

(2)可以提高記憶

由於嘗試回憶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它可以把自己學過的,在尚未進入遺忘狀態之前,就在頭腦里再現了一遍,這當然是有利於記憶的保持的。

(3)可以提高閱讀和整理筆記的積極性

通過嘗試回憶,把課堂學習的內容在腦子里再過一遍,記住的往往是自己已經懂得的,沒有記住的正是自己沒有掌握的,這說明記憶恰好是對學習效果的檢查。對於那些想一出來的學習內容,自然就會急著去看或筆記。這樣,就激發了看書和整理筆記的積極性,並自覺地將忘記的內容作為復習的重點,使得復習有針對性。

(4)可以培養思維的能力

嘗試回憶時會反省思維的過程,還要概括課堂學習的內容。而一旦想不出來,還要千方百計地尋找回憶的線索,這無疑是在做「記憶體操」。因此,一個經常嘗試回憶的,不僅記憶能力會有所提高,而且思維的能力也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2、認真讀書

在復習的過程中,完成了嘗試回憶的步驟以後,便要開始認真讀書。當然,這時候的讀書與預習和課堂學習時的讀書是不一樣的,它是在預習和課堂學習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讀書和思考相結合

所謂讀書和思考相結合,是指不僅要在讀書的過程中認真真要從頭到尾、逐字逐句讀,對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內容絕對不馬虎,要全面過目,而且還要邊讀邊思考,要多想想在回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思考內在聯系,更要思考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2)要重點突出

復習中的讀書,要有重點要細讀和思考。對於已經記住和理解的部分可以不必再花費很多時間,而把時間集中在回憶不起來和印象模糊的內容上面。在讀書的時候,不妨可以邊讀邊劃。

(3)重在精讀、熟讀

對於課本中的一些重要內容,必須做到精讀和熟讀。至於一些關鍵的章節和定義、定理和定律等內容,還要在精讀、熟讀的基礎上,將其背出來

(4)適當看一些參考書

在復習的過程中,適當地看一些參考書還是很有必要的。看參考書當然是在復習好課本的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是結合課本的內容去讀參考書的內容。

3、整理筆記

在復習過程中的整理筆記,是指要把預習、課堂學習和復習等學習過程中所記的筆記串聯起來進行一定的加工和整理,使其成為一份經過加工和提煉的復習。整理筆記的過程往往是一個知識深化、簡化的過程。所以,它要求索引清楚,中心突出,內容精練,最好還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樣,可以使這份經過加工整理後的筆記成為階段復習和重要前的復習的得力助手。

4、探索和發現

復習的內容不能僅僅局限於重復課本的內容上面,而應該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探索和有所發現。所謂「溫故而知新」也就是這個道理。要在復習的過程中進行探索,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質疑」,也就是提出問題。對於知識,不僅要懂?quot;是什麼「的問題,而且還要懂得」為什麼「的問題。

高考地理大題答題技巧 3

如何回答高考地理萬能答題技巧?

1、基本方法

仔細審清每一小題題乾的題意,明確其表示的地理內容的知識類別、時空范圍及數量特徵。針對題干,聯系地理事物的概念、分類、原理及規律,進行全面思考和綜合分析,並通過對比答案的異同,得出結論。這是選擇題最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選擇題一般有題乾和選項兩部分組成,第一步選細讀題乾和選項,看題干提供了什麼條件,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和「限定詞」,排除干擾信息。第二步進行回憶聯想,聯想調動與本題有關的地理名詞、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名稱、分布、特徵、因果聯系等基礎知識。第三步,對選項進行綜合分析、提取有效信息、比較得出正確答案。

例題1:我國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生產最重要的限制條件是()

A.土地資源不足

B.化肥、農葯不足

C.勞動力不足

D.水資源不足

拿到此題第一步細讀題干,找出「西北地區」、「農業生產」、「最重要」,「限制條件」四個限定詞,第二部聯想西北地區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氣候乾旱,沙漠廣布,農業生產類型是綠洲農業和灌溉農業為主,這兩種農業發展的前提都是有灌溉水源。第三步進行綜合分析雖然西北地區沙漠為主,土地資源比重低;另一方面勞力也不充裕,經濟條件差,購買農葯化肥的能力有限,但其「農業生產」的'「最重要」的「限制條件」應該為水資源的不足,故正確答案為D。

例題2:回歸線和極圈之間現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A、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B、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C、亞寒帶針葉林

D、溫帶落葉闊葉林

題干中要求是「回歸線」和「極圈」之間的「天然」森林,聯想到回歸線到極地之是的氣候類型是亞熱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氣候、極地氣候,其對應的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和亞寒帶針葉林,四個答案都有可能,但仔細分析,由於人類活動,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多為人工林,而現存的天然林,只是緯度較高的亞寒帶針葉林故選C。

2、排除法

逆向進行,從選項入手,一邊審題一邊排除,一個一個地排除掉,直至得到正確選項,看似復雜的問題會變得很簡單。

例題3:厄爾尼諾現象對氣候的影響主要有()

A、使經過區域的氣溫低於多年平均值

B、向經過區域的大氣輸送大量熱量

C、擾亂了常規海流模式,使氣候反常

D、使全球降水總量異常增多

這是一種表述類的題目,這類題目多是敘述地理原理、特徵、分布、規律等。在敘述的時候往往敘述不全,半對半錯,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做這類題目的時候可以選對題干與選項進行推敲,排除表述內容不準確的與不完整的,去偽存真,得出正確答案。

厄爾尼諾現象是東太平洋水域海水升溫現象。東太平洋洋面升溫,出現上升氣流,產生暴雨和洪澇災害,秘魯等國海水中的魚類和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以海洋生物為食物的鳥類也大量死亡,但西太平洋對地區卻出現氣溫下降,降溫出現下沉氣流,西太平洋地區如澳大利亞、印尼、菲律賓出現了乾旱少雨的異常天氣。本題中的選項A和D以偏概全,東太平洋海區增溫、降水多並不意味流經區域和全球水都增溫和降水。故正確項為B和C。

例題4:下列現象與城市化進程有必然關系的是()

A、綠地面積不斷減少

B、非農業人口不斷增加

C、住房緊張與交通擁擠

D、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

A、C、D三個選項是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非是城市化的必然結果,故排除。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導致非農業人口的減少。所以選擇B答案。

3、圖形與輔助線法

對於一些計算類的題目和讀圖選擇題可能其本身沒有圖形,或者圖形不能准確的表達題目的含義,我們可以畫出示意圖,或者在圖上作出一些輔助線,題目就迎刃而解了。

高考地理大題答題技巧 4

地理考試答題時,有的考生寫的字數不是很多卻能得到高分,有的考生寫的密密麻麻卻得不到分數這是為什麼呢?

有的考生,寥寥數語,卻總能拿高分。

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沒掌握答題方法和技巧,面面俱到,如戰場上沒瞄準目標,盲目射擊。

「軍師」提醒考生,考場答題不能拖泥帶水,要爭取彈無虛發,一語中的。

考場答題有「策略」

高考中,地理試題類型分五類:特徵描述(或簡述)、成因分析、區位分析、意義羅列、建議羅列。

在答特徵描述題時,首先要明確該題問的是地理事物的形態特徵與狀態特徵,或者是分布特徵及變化特徵描述。

其次,要掌握描述地理事物特徵的方法,試題設問形式通常為「說明……特點」「描述……狀況」「簡述……特徵」等。

在答此類題時,學生首先要明確區域位置和圖文信息,抓住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的典型特徵,並運用地理術語表述出來。

根據變化要素,預測未知

區位分析既要說明某地理事物的位置,又要說明其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

聯系即是影響因素,包括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三大因素。其中自然條件是基礎,技術條件是保障,而社會經濟因素是決定性因素。

答區位分析堅持四個原則:一要點全,如分析影響因素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分析;對比分析既要找出兩者的相同也要找出不同。

二是主導因素突出,避免蜻蜓點水,面面俱到。

三是回答問題要具體,有針對性。

四是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區位因素。注意根據變化的要素,推知變化的方向。分析區位因素的思路一般是:在何處(即經緯度位置或相對鄰位置)→有什麼(即有哪些地理事物)→為什麼(即影響地理事物的因素有哪些,主導因素是什麼) →怎麼樣(即怎麼變,變化的規律是什麼)。

把握因與果的聯系

成因分析類試題,通常的設問形式有:「試分析××地理現象的(自然或社會)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指出××形成的影響因素,簡述理由,說明××原因等。

答題的基本思路是:在哪裡(位置)——為什麼——形成××結果。即第一步說明位置,以明確講述的是哪裡,第二步根據要回答的內容解釋原因,第三步得出結果。

在回答原因類試題時,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組成因子,並理解「因子」與相關「地理要素」之間「因」與「果」的聯系。

4. 2020高三地理農業答題模板

高三文科部分學生地理考試中不知道農業答題知識點,導致地理農業題目大量失分。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 高三地理 農業答題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自然因素

地形:為沖積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開闊或地勢低平

土地:土地面積廣闊、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氣候: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充沛、雨熱同期、光熱水組合好、晝夜溫差大

水源:靠近水庫、河流、冰川融水區或地下水豐富區,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較肥沃

2.人文(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該區人口稠密、工礦業發達、城市較多、靠近大城市,市場廣闊(對商品農業影響大)

交通:臨近河、湖、海,水陸交通便利,河流交匯處,內河航運發達(對商品農業影響大)

政策:國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勵)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發達,冷藏保鮮技術高

習俗:生產歷史悠久、飲食偏好

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勞動力工資低

工業基礎:工業發達、工業基礎雄厚,能提供技術支持

3.自然對農業的不利的區位因素

洪澇、乾旱、台風、春季低溫、寒潮等氣象災害;熱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鹼度偏高

4.畜牧業

典型地區:內蒙古草原(四大草場: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草場面積廣闊;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東部地區夏季降水多些,有利於牧草生長(降水從東向西遞減)。

(2)社會經濟因素:牧業生產 經驗 豐富;市場潛力廣闊;國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氣候乾旱,降水少;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冬季暴風雪、寒潮影響;鼠災、蝗災嚴重。

5.乳畜業

典型地區:西歐、美國東北部、紐西蘭等地區和國家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溫和濕潤,不利於 種植 業成熟,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草場面積廣闊;地形平坦,平原面積廣(紐西蘭除外)。

(2)社會經濟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費市場廣闊;交通便捷。

6.大牧場放牧業

典型地區: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場面積大。

(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距離海港近;交通條件改善,冷藏技術的進步。

7.郊區農業

典型地區:上海市郊區農業

分析區位:

(1)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消費量大;交通方便;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土地面積小,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遊

8.灌溉農業區位分析

典型地區: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區位因素:熱量充足,溫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資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風雪影響;土壤的鹽鹼化等

9.商品穀物農業典型地區:東北地區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開闊;耕地面積廣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足:熱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穀物農業比較:

相同點;農業地域類型相同;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異;專業化水平不同;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10.我國水稻種植業

典型地區: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科技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2020高三地理農業答題模板相關 文章 :

★ 2020高考地理40個難題答題模板與萬能答題模板

★ 2020年高考地理大題答題模板

★ 高三地理應該怎麼學?(附2020高考全國卷地理答題模板)

★ 2020高考地理綜合題的常見答題模板與策略

★ 2020年高考地理最新答題模板

★ 2020高考地理萬能答題模板

★ 2020年高考地理大題答題模板介紹

★ 2020高考地理大題答題模板

★ 2020高考地理萬能答題技巧

5. 高考地理-農業 選擇題

1.A
2.印度地處熱帶、亞熱帶(熱量足);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雨熱豐);恆河等河
流(豐富的灌溉水源);恆河平原、德干高原(地形平坦);恆河沖擊平原、
德干高原黑棉土(土壤肥);耕地面積亞洲第一(耕地廣)
3.早在18世紀,英國向澳大利亞流放犯人,開發牧場,引進良種美利奴羊。19世紀上半葉澳大利亞實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勵政策。在澳大利亞東南部氣候暖濕、土壤肥沃的地區,農民曾與牧民爭奪土地。19世紀中葉,人們發現金礦,牧民紛紛去淘金,牧地轉為耕地。如今,澳大利亞耕作業已實現商業化和機械化,小麥出口值已接近羊毛出口值的半數。
澳大利亞堅持「土---草-----畜----市場」的混合農業模式,採取圍欄放牧、劃區輪牧等措施,並將天然草場改良為半人工草場,播種優質豆科牧草並施肥等,提高了牧草產量和質量,保持牧草平衡。耕作業實行牧草與作物輪作,作物經營比較粗放。東南部墨累----達令盆地是典型的小麥----牧羊地區。
關於「市場需求大」的解釋:混合農業使農民可以合理安排時間,進行農業活動;這種科學的農業生產模式既保護了環境又促進了農業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注意,問題問的是「形成的主要原因」,這種模式形成之初是從農民本身收入考慮的,市場並未被考慮其中,但一旦形成,這就與市場有很大的關系了,農業生產可根據市場隨時調整產品結構,實現利益最大化。

6. 高中地理會考農業類型

1,水稻種植業,特點是精耕細作機械化程度低,典型例子就是中國南方,東南亞,只要氣候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或者溫帶季風氣候就可以
2,商品穀物農業特點機械化程度高,典型例子是美國的小麥區和玉米區;大牧場放牧業的特點是高一教材有,典型例子是阿根廷潘帕斯草原,這些都是高一教材裡面的知識,混合農業典型是澳大利亞
3,亞洲,陰影部分是東亞,東南亞,南亞,除了這四個還有畜牧業

7. 高中地理有關農業的知識點有哪些

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農業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

⑴ 茶葉生長的有利條件:

① 氣候濕潤多雨;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產青稞的自然條件:地勢高,氣溫低,溫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 尼羅河三角洲南疆盛產長絨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條件。

⑷ 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① 有大面積乾旱半乾旱區域,草原優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飲水; ③ 無大型野生肉食動物。

⑸ 西歐美國東北部發展乳畜業的有利條件:

① 緯度高,氣溫低,雲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貧瘠,不適宜發展種植業,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場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社會經濟條件

⑹ 季風氣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利:雨熱同期,利於農作物生長。

弊:旱澇災害頻繁。

變式:溫帶季風氣候黃淮海平原發展棉花種植的有利條件:

①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利於棉花生長;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利於棉花的後期生長和收摘。

⑺ 中亞地區農業以荒漠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原因:

① 中亞深居內陸,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適宜發展荒漠畜牧業;

② 境內有額爾齊斯河、阿姆河、錫爾河等河流,宜發展灌溉農業。

⑻ 熱帶經濟作物經營方式:企業化種植園 。 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 。 主要分布:南亞、東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國經濟結構特點:以熱帶企業化種植園為主的單一經濟 所在國如何發展經濟:

① 繼續發揮優勢,抓好熱帶經濟作物生產; ② 狠抓糧食生產,努力增產糧食;

③ 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④ 加強南南合作;⑤ 加強南北對話,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⑼ 非洲糧食問題突出的原因:

① 人口自然增長率高; ② 自然條件惡劣; ③ 亂墾濫伐,過度放牧,加劇了乾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 新加坡缺水、缺糧的原因:

① 國土面積狹小,雖地處熱帶雨林區,但無大河,徑流量小; ② 國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小,糧食產量低。

⑾ 復種指數問題:

① 俄羅斯復種指數和產量低的原因:緯度較高,農業生產熱量不足 。

② 澳大利亞復種指數問題:緯度較低,但復種指數較低的原因是: 與農業經濟結構有關,其混合農業區是小麥和牧羊交替進行,小麥復種指數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復種指數低對土地的有利影響是: 有利於土壤肥力的恢復。

③ 中國復種指數高的原因:緯度低,人均耕地少。

⑿ 美國、印度的國土面積小於中國,但耕地面積遠遠大於中國,其原因是:
從氣候和地形兩方面分析

① 美國、印度平原占國土面積大,乾旱區面積相對較小;

② 中國平原占國土面積小,乾旱區所佔面積大。

⒀ 城市郊區農業問題:上海市郊區農業蔬菜、肉、蛋、奶及園藝業 分析區位:

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① 市場消費量大; ② 交通方便; ③ 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

④ 土地面積小,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遊

⒁ 商品穀物農業:東北地區、 美國

基本特徵: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農產品商品率高;

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② 地形平坦開闊; ③ 耕地面積廣大; 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

①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 ②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場廣闊;
⑤ 工業比較發達; ⑥ 國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熱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穀物農業比較異同:

相同點; ① 農業地域類型相同; ②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
③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場廣闊; ⑥ 工業比較發達; ⑦ 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 ① 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 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異; ③ 專業化水平不同;

④ 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⒂ 大牧場放牧業: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場面積大;

社會經濟因素:① 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 距離海港近;交通條件改善,冷藏技術的進步。

(7)地理高考農業怎麼考擴展閱讀

全書概括

《高中地理》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寫的。該書是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學習地理

一、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利用

1、學會分類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值線圖等。

2、學會讀圖①先讀圖的主題②看清圖例③注意細節④聯系實際。

3、學會變圖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②圖文轉換。

4、學會用圖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②用圖記憶。

二、地理學習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指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

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於思考,交流與表達。它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路圖,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系,組成的網路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

2、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

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在復習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適當拓寬知識面,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定的鋪墊,能觸類旁通,思路靈活。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如:

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范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區位選擇)、成因、特點、問題、解決措施。

8. 高中地理會考農業類型請問高二要掌握的

高中地理會考農業類型這一章需要掌握,
一是農業的區位因素,學會分析。
二是世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分布、特點,和區位分析。
基本記住課本主要內容就可以了。

9. 高中地理農業知識點

基於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且人口數量龐大,這為我國農業發展奠定了龐大市場基礎。 我在此整理了高中地理農業知識點,希望能幫助到您。
高中地理農業知識點

⑴ 北方冬季農田為什麼可以用煙幕來防霜凍?

答:煙幕主要是CO2,它具有吸收地面輻射的作用,以增強大氣逆輻射,起到

了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⑵ 季風氣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利:雨熱同期,利於農作物生長.

弊:旱澇災害頻繁.

變式一:溫帶季風氣候(黃淮海平原)發展棉花種植的影響:

有利條件:①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利於棉花生長;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利於棉花的後期生長和收摘;

③ 地形平坦,利於大規模生產;

④ 土質疏鬆,適於棉株根系向深處伸展。

不利條件:播種期適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變式二:孟加拉國人口稠密,在地形、氣候條件下,大部分地區形成的農業地域類型為水稻種植業,說明該國氣候、地形對發展該類型農業的不利影響。

① 雨季降水集中(暴雨),地面低平排水不暢,形成洪澇災害;

②(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變率大,在水稻生長需水量大時)如果雨季來得遲、去得

早(或降水偏少)。形成旱災。

⑶ 我國部分地區農業區位分析:

A. 青藏高原地區農業生產:

有利條件是:

①地勢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小,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強;

②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糖分物質的轉化;

③高寒低溫,生命活動弱,生長周期長,有利於降低消耗,增加營養物質積累;

④夜雨較多,有利於減少蒸發,讓植物充分吸收利用;

⑤ 河谷地帶積溫較高,灌溉便利。

主要制約因素:

①降水稀少,水源不足;

②地形復雜,溫度過低,生長期短;

③經濟、技術落後,資金缺乏,交通不便;

④ 地勢起伏大,生態脆弱,耕地面積小。

例:青藏高原地勢高、氣溫低,但農作物單產較高,請分析其主要原因:

① 光照條件好,植物光合作用強;

② 晝夜溫差大,夜晚植物呼吸作用弱,利於有機質積累

B.南疆(印度河、尼羅河三角洲)盛產長絨棉的原因:

① 夏季晴朗天氣多,降水稀少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

② 夏季太陽輻射強,氣溫高;

③ 有天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條件便利;

④ 土質疏鬆,多為沙性土壤,土壤肥沃。

(尼羅河三角洲:光熱資源豐富、有灌溉水源、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勢平坦。)

C.商品穀物農業:東北地區、美國

基本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農產品商品率高;

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② 地形平坦開闊;③ 耕地面積廣大;

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

①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②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場廣闊;

⑤ 工業比較發達; ⑥ 國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熱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穀物農業比較異同:

相同點;① 農業地域類型相同; ②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

③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場廣闊; ⑥ 工業比較發達;

⑦ 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① 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

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異;

③ 專業化水平不同;

④ 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例:東北地區土地資源的優勢是什麼?

① 耕地面積大、人均耕地多;

② 耕地集中連片,適於大規模機械化耕作;

③ 土壤肥沃,多黑土與黑鈣土

表解:東北地區農業發展中的問題及措施:

問題

措施

黑土層變薄、土壤肥力下降

① 加強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機肥,提高黑土肥力;

② 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保護黑土

森林資源減少、覆蓋率降低、質量下降、破壞嚴重

① 以營林為主;

② 合理採伐;

③ 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

濕地系統破壞、濕地面積減少

① 建立濕地保護區,保護現有濕地;

② 「退田還濕」;

③ 採取工程措施,恢復已退化的濕地

D. 城市郊區農業問題:上海市郊區農業(蔬菜、肉、蛋、奶及園藝業)

區位分析:

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① 市場消費量大;

② 交通方便;

③ 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

的經濟利益;

④ 土地面積小,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遊

E.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區農業:

a、區位因素分析:

區位優勢:

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熱帶亞熱帶濕潤地區,光熱水充足;生物物種豐富;土地類型多樣;農業發展潛力最大,開發難度較小;地少人多,開發較早。

農業制約因素:

①受季風活動不穩定性的影響,旱澇災害頻繁,多寒潮、伏旱等氣象災害;

②地形復雜,開發利用難度大,生態脆弱,且暴雨集中,水土流失嚴重;

③紅、黃壤為主,有機質含量低,酸性強,土質黏重;

④農業利用的生物品種單一,經營方式極為粗放。

b、綜合開發整治和發展方向:

①走立體農業道路,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培育優勢產業;

②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土壤,改革耕作制度和灌溉技術,充分利用山地資源,

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③封山育林、育草,控制水土流失,加強生態建設;

④促進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根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變化,

有側重地發展山區特色農業。

F.我國水稻種植業: 典型地區: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區位優勢分析:

① 自然因素:

熱量充足,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② 社會經濟因素:

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科技發達;國家政策扶

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風、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影響;酸雨危害

G.畜牧業:典型地區:內蒙古草原(四大草場: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區位因素分析:

① 自然因素:

草場面積廣闊;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東部地區夏季降水多些,有利於牧草生長。② 社會經濟因素:

牧業生產經驗豐富;市場潛力廣闊;國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氣候乾旱,降水少;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冬季暴風雪、寒潮影響;

鼠災、蝗災嚴重。

H.雲貴高原壩子農業和彩色農業:

優勢是緯度低,水熱充足;

劣勢是地表崎嶇,地表缺水,土壤貧瘠。

⑷ 世界部分地區農業:

A.西歐(美國東北部)發展乳畜業的有利條件:

① 緯度高,氣溫低,雲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貧瘠,不適宜發展種植業,

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自然條件)

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場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社會經濟條件)

B.熱帶經濟作物經營方式: 企業化種植園 .

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 .

主要分布:南亞、東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國經濟結構特點:以熱帶企業化種植園為主的單一經濟

所在國如何發展經濟:

① 繼續發揮優勢,抓好熱帶經濟作物生產;

② 狠抓糧食生產,努力增產糧食;

③ 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④ 加強「南南合作」;

⑤ 加強「南北對話」,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C.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① 有大面積乾旱半乾旱區域,草原優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飲水;

③ 無大型野生肉食動物.

D.混合農業(澳大利亞)生產特點

① 農場內的土地交替種植小麥、牧草或休耕,可充分保持土壤的肥力,形成良性的

農業生態系統;

② 小麥的耕作活動和牧羊活動在一年內交替進行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

③ 農民可根據市場需求決定多種小麥還是多牧羊,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

對市場的適應性.

例:小麥種植的農忙和農閑分別在什麼季節?綿羊飼養呢?

小麥種植的農忙季節是秋季和春季,農閑季節是冬季;

綿羊飼養的農忙季節是冬季,農閑季節是秋季和春季。

E.中亞地區農業以荒漠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原因:

① 中亞深居內陸,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

適宜發展荒漠畜牧業;

② 境內有額爾齊斯河、阿姆河、錫爾河等河流,宜發展灌溉農業.

F.大牧場放牧業: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a.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場面積大;

社會經濟因素:

① 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 距離海港近;交通條件改善,冷藏技術的進步。

b.我國牧區存在的問題:靠天養畜,生態破壞,載畜量低,效益低。

c.我國牧區借鑒:人工草場建設;放牧方式;牧區交通條件及加工體系的發展。

⑸ 中國主要的商品農業基地

① 九大商品糧基地: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區;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② 五大商品棉基地:江漢平原;冀中南、魯西北、豫北平原;長江濱海、沿江平

原;黃淮平原;南疆地區

③ 三大出口商品基地:太湖平原、閩南三角洲地帶、珠江三角洲

⑹ 復種指數問題:

① 俄羅斯復種指數和產量低的原因:緯度較高,農業生產熱量不足

② 澳大利亞復種指數問題:

緯度較低,但復種指數較低的原因是:

與農業經濟結構有關,其混合農業區是小麥和牧羊交替進行,

小麥復種指數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復種指數低對土地的有利影響是: 有利於土壤肥力的恢復

③ 中國復種指數高的原因:緯度低,人均耕地少

⑺ 糧食問題:

A.世界糧食問題及解決糧食問題的途徑:

a.世界糧食問題產生的原因:

①糧食地區生產不平衡;

②發展中國家糧食生產落後,經濟結構單一,人口增長快,貧困問題突出;

③受舊經濟秩序的束縛。

b.糧食問題解決的主要途徑:

①發展農業技術、調整農業結構,努力提高糧食產量;

②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積極發展民族經濟;

③加強國際合作和對話,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B.中國的糧食問題及對策

a. 中國糧食壓力產生的原因:

①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糧食需求量大;

②地形復雜,以高原和山地為主,耕地面積比重小;

③土地的生產力參差不齊,農業科技水平整體實力低,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少;

④農業自然災害頻繁,糧食生產不穩定;

⑤工業和城市用地規模擴大,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導致傳統糧食種植業的地位下降。

b.糧食壓力解決主要途徑:

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②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種,積極改造中低產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

③在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發展「優質、

高產、高效農業」;

④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滿足人民豐富多樣的生活需求,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改善人們的食品結構。

C.非洲糧食問題:

a. 突出的原因:

① 人口自然增長率高;

② 自然條件惡劣;

③ 亂墾濫伐,過度放牧,加劇了乾旱和土地沙漠化;

b. 採取措施:

① 保護自然環境,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

② 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質;

③ 加強民族團結。

D.新加坡缺水、缺糧的原因:

① 國土面積狹小,雖地處熱帶雨林區,但無大河,徑流量小;

② 國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小,糧食產量低.

⑻ 美國、印度的國土面積小於中國,但耕地面積遠遠大於中國,其原因是:

(從氣候和地形兩方面分析)

① 美國、印度平原占國土面積大,乾旱區面積相對較小;

② 中國平原占國土面積小,乾旱區所佔面積大。

⑼ 農業生態問題

①坡面開墾→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坡度、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坡面岩性);

②乾旱、半乾旱地區過墾、過牧、樵採→荒漠化(降水較少,生態脆弱);

③沼澤地開發→破壞濕地→氣候惡化(乾旱)

④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調節河流功能減弱→氣候乾旱、洪澇多發;

⑤蒸發量大的地區不合理灌溉→次生鹽鹼化(地下水位上升);

⑥過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態問題

(河流水量減少,河流下游斷流、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後退);

⑦內陸河湖水文生態問題

(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消失,河湖鹽度升高,河湖區生態環境惡化);

⑧ 農葯化肥→土壤板結、酸化、污染水源

⑽ 生態農業的優點:

① 有利於建立良好的生產結構,使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的彼此結合,相互促進。

② 能夠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生產出高產、優質、無污染的

農產品,並確保良好的生態效益。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相關知識:我國的農業現狀

我國農業面臨著很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影響著我們國家的發展,對我們的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很不利的影響。這就是我們的三農問題,三農是指農村、農業和農民。

我們已經過完了大半個人生,相信在這人生中的苦也吃過福也享過。也為自己必須要做的事情忙碌過。但是呢,我們不管在什麼地方,也不管在什麼時候,我都會和一個「農」子的緣分越結越深。對農業也越來越離不開了,看著那些在田間工作的農民們,他們在那裡工作的時候在我看來是最美麗的。農民們在田間工作的時候,看著他們那臉上的汗一滴一滴的往下流,我就感覺到非常的自豪。

我自己也在田間工作過真的是非常的累,尤其是在中午的時候我們頂著天上大大的太陽.那些不是在田間工作的人們,就連他們的身上的汗都出特別多。那就更不要說在田裡工作的人了,這些人應該可以算是最辛苦的人,他們是完全憑借自己的力氣和頭腦,來進行工作,就像是田間的農作物需要澆水時,他們就需要用自己的機器來把水引到田裡來。

這種機器一般情況下都是很重的,所以說就需到兩到三個人把這個機器搬到田裡。用機器接上那種送水帶,他們必須利用這種送水帶來把河裡的水運送到田間。他們需要把那些送水袋放在一定的地方,把這些送水帶全部都卷開然後再將這些帶子接起來。把機器打開之後,就會在河裡面抽水,然後這些水就從這些袋子裡面來到我們的田裡。田間的農作物吸收了這些水分之後,就會長得更加的茁壯。在澆水之前,在我們的田裡撒上一些肥料。這些肥料可以幫助田裡的農作物生長得更加茁壯。等到水流進去之後,在田裡的農作物就會吸收這些肥料中的養分還有土地中的養分,還有水中的養分。這樣這些農作物在那些有災害天氣的時候,就不會受到傷害了,他們可以更加頑強的和這些天氣對抗。

等到了這些農作物需要收獲的時候那些農民也忙碌起來,就在那幾天哪些農民全部都用自己家的車把農作物都拉回家裡晾曬。有的就直接賣給了小販,當然在價格方面可能會低一些。有些人就把農作物放在家裡曬上那麼幾天,然後這些農作物都裝袋子放起來等到這些農作物的價格上漲的時候再拿出來賣掉。這就是這些農民經常都會有的想法,他們就是想著能賺一點錢就賺一點錢。因為這些農民一年的花銷太大,所以就只能指望這些農作物賣出的錢來過日子了。

因為我的家就在農村,所以對這件事情知道的比較詳細。因為這都是我親身體驗過的,在田間勞作的時候真的是很累,有一次田間的農作物在鬧蟲災所以就需要葯物來把這個蟲災給壓住,所以我的家裡人就能背著葯桶去田裡面打葯,我自己也體驗了一下這個葯桶背起來好像是三十斤重,如果加上水的話就到了五六十斤,這五六十斤對平常人看起來確實不怎麼很重,可是把這個葯桶背在身上慢慢的走著,在我走了很長時間之後,我就會感覺到自己的肩膀被勒得特別疼。打完這一桶子我想著千萬不要再打了,可是我們的地還有很多我不希望我看見我的家裡人背著這么重的葯桶,所以我就一直背著葯桶在打葯。

知道我把我們家裡的地全部都打完,我把葯桶放下之後自己就直接坐在地下,因為背著葯桶走路真的是太累了,我現在根本站不住只有坐在一個地方休息一下我才可能站得起來,不只是這樣我的肩膀又酸又痛。就連拿手機都感到非常的費勁,我的手一抬起來就感覺哆嗦。身上還沾有那些除蟲葯,這些葯在我的身上粘粘的。連我的衣服都粘在了身上,我和家裡人回家了之後我就趕緊到浴室洗了澡。在洗澡的時候,我用了很多的沐浴露,可是感覺這個葯的味道還是很長時間都散不了,因為這個葯的味道實在是太大了聞起來特別的嗆鼻子。就是因為這樣,我才不想讓我的家裡人干這活我來替他們乾的,等到洗了很多次之後我終於把身上的味給洗掉了,現在聞起來沒有那個葯味了只有沐浴露的味道。

等到這些農作物收獲的時候,我的家裡人開著三輪車到地里去拉糧食。因為我們這里還是有聯合收割機的,所以說這些農作物收獲起來還是比較的容易,我們只需要開著自家的車把這些農作物給你拿回來就可以了,因為我現在還沒有學會開車所以我就在家裡開著門,等著家裡人把農作物給拉回來,我在家裡等了一段時間之後,終於第一輛車把農作物被拉了回來。我就拿著工具把這些作物給分散開來。等到我的家裡人把所有的糧食給拿回來之後,我們就一起把這些作物給散開,准備晾曬。因為善良是要在天比較熱的時候來曬是最好的。這樣就可以快點把糧食曬干之後拿出去賣了,我們必須在比較熱的時候把作物,分成一格一格的晾曬開來,因為這樣曬的會比較均勻,也不至於曬的一邊濕一邊乾的,我會每隔半個小時把這些東西翻上一遍。因為這樣曬得會更均勻。等到下午快要天黑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拿個東西把這些作物給蓋一下。因為在比較熱的時候雨說不上什麼時候就會下下來,所以為了保險起見,還是拿個東西蓋一下比較好。等到了明天之後就把這些東西揭開來,繼續把這些作物曬一下,大約曬個兩三天之後就可以把這些作物賣掉了,我們會選一個價格比較高的時候,把這些作物賣掉。

閱讀全文

與地理高考農業怎麼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