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河裡的含沙量具體有多少
1立方米水中所含的懸移質泥沙的重量稱為含沙量。長江幹流宜昌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為1.19千克/立方米;而黃河的多年平均含沙量為35千克/立方米,是長江平均含沙量的近30倍。
Ⅱ 黃河年輸沙量多少
黃河每立方米水中的多年平均含沙量36.6kg,最大的含沙量達590kg;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為16億噸。
Ⅲ 黃河水的含沙量
黃河含沙量在世界各大河中最高。根據陝縣站資料,多年平均含沙量高達37.7公斤/立方米,是長江大通站的65倍、閩江竹歧站的279倍。
詳細http://web.playe.cn/RESOURCE/CZ/CZDL/DGJC/3/HUANGHE/2341_SR.HTM
Ⅳ 黃河裡有多少粒沙子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Ⅳ 黃河水沙概況
6.2.1.1 水少沙多、含沙量高
黃河是世界著名的多沙河流,黃河在花園口站實測多年(1950~1985年)平均水量464億m3、沙量15.6億t,平均含沙量33.6kg/m3,流量為1476m3/s;至山東利津站,由於河流引水失沙及河道淤積,平均流量減至427億m3、沙量已降為10.4億t,平均含沙量約為24.5kg/m3,流量減至1340m3/s。雖然利津站輸沙量及含沙量有所減少,但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河流相比還要高出很多,特別是含沙量,甚至高出數十倍。
我國永定河的含沙量雖居首位,達44.2kg/m3,但是年水量甚少,只有14億m3,致使年輸沙量只有0.82億t。美國科羅拉多河含沙量為27.5kg/m3,因水量較小,年輸沙量僅1.35億t。而黃河的水量不及長江的1/20,沙量卻是長江的3倍,這種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河中也是罕見的。
6.2.1.2 水沙異源、分布不均
黃河流域自然地理條件差別很大,水沙來源地區分布不均。
各河段的來水量占總水量百分數與各河段控制面積占流域總面積的百分數基本一致。如河口鎮以上流域面積佔53%、來水量佔54%:河口鎮至龍門之間流域面積佔15%、來水量佔14%,龍門至三門峽流域面積佔26%、來水量佔22%;但三門峽至花園口流域面積只佔6%,而水量卻佔11%。
各河段沙量所佔比例與流域面積很不一致。河口鎮以上來沙量只佔全河沙量的9%,遠小於來水百分數;而中遊河口鎮至龍門之間來沙卻佔55%,為來水百分比的3倍多;三門峽至花園口來沙百分數為2%,僅為來水百分數的18%。黃河下游是「地上懸河」,由於灌溉引水引沙和河道淤積,實測水沙量都是沿程減少的。
可見,上游是黃河水量的主要來源區,中游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存在「水沙異源」的特點;即黃河來水量決定於上中游,來沙量則取決於中游。
黃河每年逐月的水沙量亦有不同。根據河南陝縣站35a各月平均輸沙量統計,12月至來年4月的輸沙量僅佔全年的5.29%,而7~10月佔全年79.7%。據利津站統計,汛期(7~10月)平均水量為257.4億m3,佔全年59.35%;平均輸沙量8.84億t,佔全年82.5%,與陝縣站相近。
有些特殊時段黃河水沙變化十分明顯。例如,1964年年徑流量高達973.1億m3;1960年3~7月,花園口樞紐大壩截流,三門峽樞紐下閘蓄水及沿途引水,使利津站以下連續斷流達141d之久。1964年輸沙量多達21億t,而1987年斷流17d,輸沙量僅為0.96億t。據1950~1988年統計,利津站年輸沙量已為10.43億t;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因黃河斷流的加劇,水沙來量已減少到極其嚴重的程度。
6.2.1.3 來水來沙量減少
黃河三角洲演化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黃河來水來沙量。可以說,黃河是塑造黃河三角洲的主要動力來源與物質提供者,是黃河三角洲生態地質環境健康持續發展的維護者,也是黃河三角洲地區工農業生產、生活最重要的淡水來源。近年來時有發生的黃河斷流,加上沿黃用水需求迅速增加、利用不合理及流域重大水利工程的影響,使淡水徑流與泥沙輸送量驟減,造成三角洲地區天然動態平衡被打破。
根據黃河利津水文站1950年以來的實測資料,利津站年均徑流量為:1950~1993年,373.31億m3;1973~1993年,275.24億m3;1993~2000年,324.53億m3。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黃河水量逐漸減少,70年代比60年代減少38%,80年代比70年代減少7%。利津站1972~2000年26a間有22a出現斷流,到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斷流時間逐年增大,其中1997年斷流時間最長,為226d(圖6.1)。
圖6.1 1972~2000年黃河斷流趨勢曲線
自1950年以來,黃河輸沙量也呈逐年減少趨勢。根據黃河利津水文站資料,黃河輸沙量從20世紀50年代的年均13億t減少到90年代的年均4億t。1992~1999年間,黃河斷流天數逐年增加,致使黃河來水來沙量遞減,黃河口附近的沙嘴發生了蝕退或淤進速率減緩的現象(圖6.2)。
圖6.2 黃河利津水文站1951~2000年輸沙量變化
黃河流域自1999年實行流域水資源統一配置調控,有效遏制了下游斷流的發生,尤其是2001年以來,黃河已無斷流現象;2002~2006年,黃河又連續進行了調水調沙;這兩項措施使水沙環境在人力作用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Ⅵ 地理黃河的知識點
黃河,是位於中國北方地區的大河,屬世界長河之一,中國第二長河(也有稱第二大河流)。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流域冬長夏短,冬夏溫差懸殊,季節氣溫變化分明。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地理黃河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黃河簡介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 種植 。
黃河歷史變遷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范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黃河徑流量
一、實測年徑流量
1954年編制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時,在進行復查和插補的基礎上,採用1919~1953年系列,計算陝縣實測年徑流量為412億立方米。1962年提出《黃河干支流各主要斷面1919~1960年水量、沙量計算成果》,其中陝縣站實測年徑流量423.5億立方米,秦廠站472.4億立方米。1975年黃委會規劃辦公室編制治黃規劃時,採用1919~1975年56年系列,計算黃河干、支流各主要站的實測年徑流,其中三門峽站實測年徑流418.5億立方米,花園口站469.8億立方米。1982年黃委會設計院又按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三門峽站實測年經流量417.2億立方米,花園口站466.4億立方米。
二、天然年經流量
1975年對黃河干、支流主要站的實測年徑流量進行了還原,選用1919年7月至1975年6月56年系列,還原了引黃灌溉耗水量及大、中型水庫調蓄水量,1976年提出,三門峽站天然年徑流量498.4億立方米,花園口站559.2億立方米。1986年提出《黃河水資源利用》 報告 。根據黃河的實測情況,對年徑流系列又進行了延長,採用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通過還原,提出了黃河干支流主要站天然年徑流量成果,其中三門峽站為503.8億立方米,花園口站為563.4億立方米。
三、年徑流特性
黃河流域年徑流量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因受大氣環流的影響,降水量較少,而蒸發能力很強,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580億立方米,僅相當於降水總量的16.3%,產水系數很低。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徑流量僅佔全國河川徑流量的2.1%.居全國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於長江、珠江、松花江。
從流域年徑流深等值線來看,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由南向北呈遞減趨勢。大致西起吉邁,過積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幹流至汾河與沁河的分水嶺一線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於600毫米,年徑流深100~200毫米以上,是黃河流域水資源較豐沛的地區。流域北部,經皋蘭、海原、同心、定邊到包頭一線以北,氣候乾燥,年降水量小於300毫米,年徑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黃河流域水資源最貧乏的地區。在以上兩條線之間的廣大黃土高原地區,年降水量一般為400~500毫米,年徑流深只有25~50毫米,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
因受季風影響,黃河流域河川徑流的季節性變化很大。夏秋河水暴漲,容易泛濫成災,冬春水量很小,又感水源匱乏,徑流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7~10月的汛期,幹流及較大支流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的60%左右,而每年3~6月份,徑流量只佔全年的10%~20%,
黃河流域水資源年際變化也很懸殊,花園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580乙立方米,最大年徑流可達938.66億立方米(1964年7月~1965年6月),最小年徑流僅273.52億立方米(1928年7月~1929年6月),最大與最小年徑流的比值為3.4。黃河支流各站的徑流年際變幅比幹流還要大,最大與最小年徑流的比值一般為5~12,乾旱地區的中小支流甚至高達20以上。
黃河幹流龍門以上各站年徑流變差系數Cv值為0.22~0.23,龍門以下各站略有增大,三門峽、花園口兩站的Cv值分別為0.23和0.24。黃河較大支流的Cv值較高,一般為0.4~0.5。
從多年的實測資料來分析,黃河流域年徑流還存在連續枯水段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長時段連續枯水,給水資源利用帶來許多不利影響。
黃河挾帶泥沙數量之多,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年輸入黃河下游的泥沙達16億噸,年平均含沙量37.8公斤每立方米,一些多沙支流洪峰含沙量高達300~500公斤每立方米,並且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都集中在每年的汛期。黃河含沙量太大,增加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難度。
地理黃河的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河流知識點總結
★ 地理知識點整理歸納大全
★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大全
★ 2017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 初中地理復習提綱
★ 中國地理初二知識點全匯總
★ 初中地理必背知識點
★ 初二地理必背知識點總結
★ 地理會考必看知識點
★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
Ⅶ 黃河水的含泥砂量
為測定黃河水的含沙量,某校課外活動小組取了10立方分米的黃河水,測得其質量為10.18千克。已知沙子的密度為2500千克每立方米,問黃河水的含沙量是多少?(含沙量指每立方米水含沙多少千克)
設水密度為ρ水,沙密度為ρ沙
水的體積為v水,沙的體積為v沙
黃河水的密度為ρ混,總體積為v混
質量用m表示
則ρ混=m混/v混=(m水+m沙)/v混
=(ρ水.v水+ρ水.v水)/v混
則10.18/10x0.001=(1000.v水+ρ沙.v沙)/0.001
v水=v總-v沙。
這樣幾次代入
就知道了v沙=0.18/1500=0.00012m3
那麼m沙=ρ沙.v沙=2.5×1000x0.00012=0.3kg
每立方米黃河水中含沙=0.3kg/10x0.001=30kg
Ⅷ 黃河水的含沙量(每平方米的水含沙子)
假設水的體積為X,則沙的體積為10-X.
有:X*水的密度(1kg/L)+(10-X)*沙的密度=10.18kg
解方程得到X
(10-X)/10*100% 得到含沙量
水的密度需要換算下,應該會吧.
Ⅸ 求黃河水含沙量
設沙的體積是V
則水的體積=(10*10^-3-V)
總質量=2.5*10^3*V+1*10^3*(10*10^-3-V)=10.06
1.5V=0.06*10^-3
V=0.04*10^-3 m^3
0.04/10=0.4%
2.5*10^3*0.04*10^-3/10.06=0.994%
黃河水含的沙量體積百分比是0.4%,質量百分比是0.994%。
Ⅹ 你知道黃河干支流含沙量最大曾分別達到多少嗎
黃河以泥沙多而聞名於世。在我國古籍中常以「黃水一石,含泥六斗」,「黃河斗水,泥居其七」等來描述黃河的多沙狀況。據統計,黃河下游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6億噸,平均含沙量約2為每立方米35公斤。其沙量之多、含沙量之高,在世界江河是絕無僅有的。如果把16億噸泥沙堆成高、寬各1米的土堤,其長度為地球到月球距離的3倍,可以繞地球赤道27圈。「跳進黃河洗不清」的說法,也就是由形容黃河泥沙多而來的。同時,黃河泥沙顆粒很細,有時河水甚至呈泥漿狀態,沾在身體上還真不易洗凈呢! 黃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暴雨頻繁,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黃河泥沙的注意來源地。尤其是黃河河口鎮至潼關這一河段,黃河在穿越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過程中,眾多支流匯入,把黃河 "染成"了黃色。據測定,這一河段進入黃河的泥沙佔全河沙量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