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人類與自然地理系統的相互關系是什麼

人類與自然地理系統的相互關系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2-15 21:05:14

㈠ 結合實際例子,論述人類活動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摘要 人類活動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例如北方河流少,以陸運為主;南方水源豐富,河流眾多,以水運為主,北方意麵食為主,南方已大米為主食.

㈡ 簡要說明三大自然區內,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1)區為青藏高寒區,由於地勢高,氣溫低,形成高山氣候。(2)區為東部季風區。①指東部的地形,以平原、丘陵、高原為主。由相關特徵可判斷出(3)為西北乾旱半乾旱區,乾旱特徵突出,水源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以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內蒙古高原有優良的草原牧場,新疆以山地牧場為主,是我國高品質果、棉生產基地,但在種植區土地荒漠化和鹽漬化問題突出。青藏高寒區緯度比西北乾旱半乾旱區低且地勢高,太陽光照比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強,但由於海拔高,熱量條件差;東部季風區與青藏高寒區以橫斷山脈為界,西北乾旱半乾旱區與東部季風區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為界。

㈢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息息相關。人類的產生和發展依賴於自然地理環境,而人類的出現又意味著自然地理環境進入了一個質變的階段,人類成為環境演化的能動因素。

(一)自然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1.人類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

人類的進化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第三紀晚期是古猿的繁盛時期,同時草原植物開始向森林進逼,奪得了廣大空間。自然條件的變化迫使古猿開始適應新的、較為不利的生活環境。於是,森林古猿中衍生出一支地棲性的草原古猿,當地面生活的古猿不僅學會使用工具,而且學會製造工具時,人類就誕生了。原始的人類一方面改造著自己的形體和大腦,以適應變化的環境;另一方面又不斷地擴展到世界各地,以尋求各種適於生存的環境。

2.人種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地球上的人類劃分為3個基本的種族,即尼格羅人種,歐羅巴人種,蒙古人種。

尼格羅人種形成於熱帶炎熱的草原曠野上,那裡日照強烈,而色素較深的黑色皮膚和濃密的卷發能對身體和頭部起保護作用,寬闊的口裂與外黏膜發達的厚唇以及寬大的鼻腔也有助於冷卻吸入的空氣。

歐羅巴人種主要形成於歐洲的中部和北部,那裡的氣候寒冷、雲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體的膚色、發色和眼睛色都較為淺淡,人的鼻子高聳、鼻道狹長使鼻腔黏膜面積增大,這有利於寒冷空氣被吸入肺部時變得溫暖。

蒙古人種形成的環境沒有非洲的炎熱和歐洲的寒冷,故形成較為適中的體質形態特徵,典型的蒙古人種具有內眥褶,可能與草原和半沙漠的環境有關,這樣的結構能保護眼睛免受沙塵土的侵襲,並能防止冬雪反光對眼睛的損害。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種形成的作用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而減弱,人類的種族特徵愈來愈失去其適應生存環境的意義,只是在現代人類中還以其殘余形式繁衍著。

3.人口質量的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口質量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人口健康的影響方面。一方面,人類由自然地理環境中攝取空氣、水、食物等生命必需物質,以維持機體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另一方面,人類在代謝過程中,將各種不需要的代謝產物排入環境中。因此,環境中的某些化學元素的含量的多少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生理功能,甚至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而引起疾病。如環境缺碘或碘超量,均可導致地方性甲狀腺病;環境中氟含量過多,可引起氟骨症。

4.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生產力還十分原始的時候,自然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表現得特別強烈。人類早期的社會大分工,便是以自然為基礎的。在那些水草豐足適於放牧的地區,逐漸出現了專門從事畜牧業的部落;而在那些土地肥沃宜於墾殖的地區,逐漸出現了專門從事農業的部落。

另外,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造成了生產條件的差別。一般說來,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助於加快社會發展的進程,惡劣的自然環境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亞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於人類定居和耕作,往往形成古代文明的中心,如北非有尼羅河流域的埃及,西亞有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南亞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東亞黃河流域的中國。

(二)人類發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積極作用於自然界,從而成為自然界發展變化的重要因子。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作用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深刻。地質學已將人類對地球的作用稱為第三地質營力。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施加的種種作用及其影響,既有建設性的一面,也有破壞性的一面。

1.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的影響

(1)改變地表狀態

今天,人類已開拓陸地的表面約56%,其中強烈開拓區佔全球陸地表面的15%。人類的各項活動,可把相當數量的岩石、砂土、水、植物等地表物質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人類的這些活動大大改變了原有的地表狀態,並造成一系列的人為景觀。如城市建造、水庫修築、礦山開采、森林砍伐等。

(2)改變物質循環

人類改變物質循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對水的控制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很久以來,人類為了改變地表水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是用儲水排灌的方法來改變一個流域內的水平衡;二是採取大型調水工程來改變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水文網的水平衡。地表水的人為匯集,引起水分蒸發加強和降水量增加,從而改變了局部的水循環。此外,人類不斷向自然環境中排放污水和廢氣,也是改變物質循環的一種形式。

(3)改變熱量平衡

人類活動改變了地表形態,即改變了地表面的反射率和其他熱力特性,從而改變了區域的熱量平衡。森林是一種特殊的下墊面,其氣溫日(年)較差比林外曠地小,從而降低了氣候的大陸度,而砍伐森林則起了一種相反的作用。城市對熱量平衡的影響非常顯著,城市的熱島效應使其中心區氣溫要比周圍郊區高好幾度。水庫對熱量平衡的影響與湖泊相似,由於水的熱容量大,使水庫及其附近地區氣溫的日(年)較差變小,年均氣溫也有所提高。據研究,一個水面為32km2的水庫,庫區的平均氣溫可比外圍地區高出0.7℃。

此外,人類規模生產活動又會向周圍大氣發散各種化學物質和微粒,尤其是二氧化碳氣體的不斷增加,可造成顯著的「溫室效應」。有人進行過計算,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達到今天的兩倍時,氣溫將平均上升3℃。

(4)改變生態平衡

自然生態系統由於人類活動而處於變化狀態,有人類集居的地方就會有人類活動的干擾。在中緯度大陸表面的許多地段,精耕細作的農業、牧業或都市化,幾乎完全處於人類的支配之下。人類改變原有的生態平衡,代之以新的平衡。人類生態系統並不總是帶來危害,如珠江三角洲特有的桑基魚塘生態系統構成了一個彼此有利、相互促進的生態循環。新加坡的城市化過程十分注意城市局面和環境綠化,因而創造出理想的城市生態系統。

(5)改變自然過程速率

人類大規模的經濟活動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迫使自然地理過程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同時,也促使自然地理過程的速率發生變化。有人曾作過計算,在土壤侵蝕過程中,由於人的作用,全球每年每平方千米土地上平均損失掉的土壤為1500~85000m3;而天然侵蝕的背景值僅為12~1500m3,前者是後者的125~170倍。也就是說,由於人類活動,使得土壤侵蝕過程加快了150倍左右。

2.人口增長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壓力

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快速增長,至2006年2月25日,地球人口達65億,預計至2050年地球總人口將達90億。人口劇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壓力,首先表現為人類對自然資源消耗量的急增,其次是加劇了環境的惡化。

(三)自然地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1)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礎,有3個主要功能:提供人類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消納和同化人類活動產生的廢物和廢能量;滿足人類生存的精神享受,提供優美舒適的環境。

2)自然地理環境質量的逐漸惡化,影響到人類的前途和生存。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愈加激烈,引起各類環境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耗損、淡水資源耗竭、地質災害頻發、荒漠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已構成對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嚴重威脅。

㈣ 自然地理系統按人與自然的關系可分為哪三個系統

自然地理系統按照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分為海洋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

㈤ 人類活動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形成的基礎。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一定的決定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終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於是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輕。生產力越發達,人類對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
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的各種現象和過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地理的整體性。而我們所謂的「牽一發動全身」就是整體性的最好體現,一旦某一環節發生變化,其他所有環節必將隨之發生變化。而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破壞性改造,其後果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惡化,並危害到我們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在人類所生活的城市中,由於人類過度的開發,改造,使城市及其周圍的自然地理環境被破壞,產生大量的環境問題。要協調好這一問題我們就應該從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入手,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始終要把自然地理環境放在首要位置,要以最小的環境代價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畢竟自然環境破壞後的修復所需要的時間是極其漫長的,而且人也是自然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一切的發展都要以協調好人地關系為基礎。

㈥ 如何正確理解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

如果你的地理學學的比較好,你會悟出自然地理環境與人類的關系
1.人類的生產生活需要自然,沒有自然,籠統一點說就是沒有賴以生存的空間,那就更不會有我們的存在了
2.人類的活動,更決定著自然和地理環境的命運,哪怕你反過來說也是對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自然條件優越,地理位置好,人類才會在這樣適宜的環境下生存和繁衍生機
其次,人類的濫砍濫伐,破壞植被,肆無忌憚的破壞食物鏈,大氣污染等等,——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污染,氣候變暖。。。。從人類的角度來說,吃虧的是人類與自然。
3.自然改變人類,人類也在改變自然
所以,彼此都在互相依賴,互相協調。

㈦ 自然地理學中,人類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怎麼答

古人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人且莫傷水土

㈧ 論述人類與地球表層環境的關系

研究地球表層(一個非生物、生物和人的巨系統)的狀態、結構、功能、演化等規律的科學。地球表層指與人類直接有關的一部分地球環境,其范疇大致上始大氣對流層頂,下至岩石圈上部,包括大氣、水、岩石、生物在內的特殊圈層。由於太陽輻射能在地球表層流通轉化成負熵流,使地球表層形成遠離熱力學平衡態的穩定的耗散結構系統。包括龐大的自然地理系統、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態系統(包括社會經濟系統)3個基本層次;是一個由非生物過程、生物過程和逐漸居於主導地位的人文過程相互疊加有自組織能力的物質體系,具有從混沌到有序的長期演化發展歷史。人們很早就把地球表層看作一個整體的物質體系,1875年奧地利地質學家休士(E. Suess)稱它為生物圈,20世紀20年代蘇聯礦物學家維爾納茨基(V. I. Vernadsky)進一步闡明生物圈的概念。1883年李希霍芬(F.V. Richthofen)首先提出地球表面的概念,認為地理學就是研究地球表面上相互聯系的各種現象。1910年蘇聯地理學家勃羅烏諾夫(P.I. Brounov)提出地球表層概念。此後地理學界將地球表層稱為地理殼、景觀殼、生物圈、地殼外層、地理環境、最大的生態系統等。名稱雖然不同,所劃定的范疇也有所差異,但其研究對象均指地球表層這一組獨特的圈層。顯然,上述任何一種理論,始終未能完整地概括地球表層全部實質性內容。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近數十年來地球物理學的突破,多種學科長足進步,人們可以迅速地獲取地球表層運動的各類豐富信息。遙感技術、計算技術和工具的發展,為地球表層學的誕生孕育著直接條件,特別是系統科學和一些橫斷科學的興起,為創立多學科、高層次的綜合科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方法。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教授於1983年倡議創建「地球表層學」,並認為「是門跨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工農業生產技術、技術經濟和國土經濟的新學科」。論述了它的內容、目的與意義。1986年11月12日第二屆全國天地生相互關系學術討論會上,錢學森又提出地球表層學是地理科學的基礎理論。著名地理學家黃秉維教授贊同有意識地建立研究地球表層這個巨系統的學科。這與國際學術界提出的「地球系統科學」相呼應。地球表層學是溝通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科學,有廣闊的研究領域和豐富的研究內涵,主要研究地球表層各子系統之間能量、物質和信息的流動轉化及動態規律;有序與混沌;人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外部空間環境及其物質能量流對地球表層及人類的影響;地球表層的結構、功能及歷史演化。地球表層學是在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水文學、人類生態學、資源學、地震學、環境科學等基礎之上的更高層次的綜合與概括。其研究目的是不斷地改造和協調自然地理系統與生態系統,避免錯誤的策略和盲動導致地球表層的退化,克服熵增,改善其功能和結構,提高自然生產力。

㈨ 人類活動與地球表層環境間的相互關系

地球表層中人與自然地理環境間的關系

第五節 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

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一經出現,就通過生產勞動同自然環境發生聯系。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物質與能量,經過加工製成供人類消費的人工產品,然後將利用過的物質與能量以「三廢」形式排放到自然環境中。所以說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構成的人地系統,實質上是一種新陳代謝系統,或者說是一種通過人類創造的社會經濟機構,進行物質與能量交換和轉化的系統。這個系統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人類社會生態系統。

人類社會生態系統的性質雖然不同於生物生態系統,但是同樣也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模和強度,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效果,都是隨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類自身的發展而變化的。據此,可將人類社會生態系統的發展過程,或者說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歷史過程,粗略地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種植業產生以前的階段。
這個階段相當於舊石器時代,當時的古人類以狩獵、捕撈和採集現成食物(野生果實、塊莖等)為生,生活的范圍很狹窄,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和竹木製作的極祖糙的原始工具。這樣的生產活動並不對自然環境造成什麼破壞。最大的破壞(暫時性的)是在人類利用火以後,他們經常縱火圍獵,把一片片原始森林燒掉,以獲取獵物。但是,這些遭受焚毀的山林,只需要幾十年時間就能恢復原狀,在性質上是屬於可逆的。它既不會對人類周圍的環境造成破壞性的後果,也不會對人類生存構成任何威脅。在這個階段里,雖然人類通過生產活動為人類社會生態系統的產生創造了某些條件,但由於當時尚未建立社會經濟機構,物質、能量交換的方式也大體上同動物相近,他們仍然與動物界一樣依附於自然。因此,仍然屬於原始生態系統的范疇,或者說尚處於人類社會生態系統的萌芽階段。

2、原始農業至小農經濟發展階段。
這個階段屬於種植業和畜牧業發展時期。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人們就開始馴化動物,栽培植物,利用原始工具從事食物生產。例如在伊拉克所發現的家犬遺骨,便是這個歷史階段早期馴化動物的例證。後來中東地區的人們馴化了歐洲野牛、綿羊、山羊、駱駝和貓,中亞人馴化了馬和氂牛;在東南亞、印度和中國,人們馴化了羚羊、瘤牛、水牛、象、豬、狗和雞;在歐洲,人們馴化了鵝和兔;在南美洲人們馴化了無峰駝;在非洲,衣索比亞人馴化了驢。人們在馴化動物過程中發展了游牧業。

新石器時代以後,人們在採集野生植物的過程中,逐漸熟悉了某些可食植物的生產規律,便由採集發展為種植,逐步培育出一些適合人類食用的優良農作物,有計劃地播種和收獲。以後又將鐵犁、鐵鏵與牛耕馬耕結合起來,並發展了灌溉事業及施有機肥以補充土壤養分的不足。這時的人和自然的關系,從單純依附自然,進入到順應自然的新階段。其主要特點是,人類開始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利用自然力量來生產人們需要的生活資料。但人們對自然控制的能力仍有限,還不能製造化肥和農葯,還沒使用現代的農業機械,因而在自然災害面前,還是處於聽天由命狀態。這個階段人類所建立的依靠人力保護和控制的農牧業環境,依然保持著自然界的生物學生產過程的基本特性,因而它是屬於人類社會生態系統發展的低級階段。

3、工業化階段。
18世紀中葉以後,資產階級產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大解放,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工業化的新時期,各種新型生產工具(如工業方面的蒸汽機、電動機、各種工作母機;農業方面的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及各種排灌機械等)不斷涌現,促進了人類兩大物質生產部門——工業和農業的迅猛發展。在這個階段里,人類建立了一系列社會經濟機構,大大增強了對自然環境改造和利用的能力。首先,由於工業生產的發展,加強了對各種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能源、水資源及生物資源等)的開發和利用。人們利用自然資源製造出愈來愈多的產品,大大改變了人類過去單純依靠自然物維持生存的原始狀況,進一步減少了人類對周圍自然環境的直接依賴。其次,人類通過從事農業生產的各種經濟機構,也進一步加強了對土地資源的墾殖利用。在短短的一百多年裡,人們幾乎開發了陸地上所有能開墾的土地。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人們大規模施用化肥、農葯,興修水利工程,發展農業機械,改良作物品種,加強田間管理,把依靠人力、畜力維持的農業,改造成為依靠機械化、水利化及化肥、農葯和化石能源來維持的現代化農業。與此同時,也把天然牧場逐步改變成為現代化的人工牧場。其結果不僅使農牧產品和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也使農業生產進一步置於人工的保護和管理之下,在更大的程度上擺脫了自然環境對它的束縛。

在這個過程中,人類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力量。但在後來,由於人類對自身的作用誇大到不適當地步,同時片面強調按人類自身發展需要來改造環境,因而發展到以「改造者」和「征服者」自居,以「改造論」和「征服論」來處理人類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在這種錯誤思想指導下,人類辦了一系列違背自然規律的蠢事,走上了一條以犧牲良好的人類生存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發展的錯誤道路,並且不得不消耗巨額資金去治理已被破壞的環境。

因此,盡管在這個階段,人類同自然環境之間物質與能量交換、轉化的規模迅速擴大,交換的方式由單一的生物學方式轉變為生物、物理、化學等多種方式,並在越來越多的地區成功地建立起人類社會生態系統,但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盲目開發和濫用以及廢氣、廢水、廢渣的大量排放,也引起多種自然資源枯竭,土壤侵蝕和沙化,草場退化,環境污染等各種嚴重問題。這說明,人類在工業化帶來的第二次浪潮中所建立的人類社會生態系統遠不是理想的,而是一個人地之間存在著嚴重對立的系統。

4、建設人地系統協調發展的階段。
最近二三十年來,人類通過總結幾千年來人地相互作用的經驗教訓,逐漸認識到,人和自然的關系是一種共生的關系,互利的關系,人類必須自覺地與自然界充分合作,才能消除人地之間的緊張關系,建設一個既有利於人類,又有利於自然界的協調發展的人地系統。

目前盡管人類面臨著工業化階段帶來的各種嚴重挑戰,面臨著協調人地關系的艱巨任務,但是世界各國人民正在動員起來為恢復和改善已經遭受破壞的環境,防止環境惡化而做出多方面的努力,並且把建立相互促進的自然社會經濟系統作為共同的奮斗目標。這種行動標志著建設協調的人地系統的新階段已經到來。隨著人類認識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必將創造出一個既能不斷地從自然界取得更多的物質財富,又更適合於人類生活的理想的環境。

㈩ 給我找一篇論文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因此,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決定意義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 決定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及其活動(包括人類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 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來自這個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在此前提下利用這一環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加速,延緩或制止物質的某些轉化和能量的某些傳遞. 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從來沒有達到極限,今天離極限也相當遙遠.而且,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會如此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為什麼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人類的活動會出現如此不同結果的緣由所在.

閱讀全文

與人類與自然地理系統的相互關系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