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如何理解高中地理課程性質

如何理解高中地理課程性質

發布時間:2022-02-15 23:44:21

① 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性質包括哪些內容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前言」部分,開篇有一段沒有標題的導入語 ,闡述了地理課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課程的價值功能。 修訂時進行了改寫,增強了它的時代性和前瞻性。 導入語,共分為兩個自然段——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探索和遵循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對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新課題。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徵,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這將利於為國家乃至全球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培養活躍的、有責任感的公民。
第一個自然段闡述地理課程改革的背景,即當今社會對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期望達到的要求。課程標准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探索和遵循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現代社會對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提出的新課題、新要求。 第二個自然段闡述課程改革的目標,也就是課程理應發揮的功能、對於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意義。修訂以後,有一定的新意。
第一次提出了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徵,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 以往一般側重從知識與技能方面提出要求。而這次課程標准用了兩個「有助於」的闡述來概括地理課程對於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和意義。這也從宏觀層面為我們地理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不僅要關注學生學到了哪些知識,更要關注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認識社會、環境的能力。引導學生「感受」、「欣賞」千姿百態的地理環境,並養成愛護環境、資源的良好行為習慣。

②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 「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
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運用、……」,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

③ 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內容體系

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內容體系 第一課 怎樣認識高中人文地理學必修部分的結構 1.實驗區的老師是如何認識人文地理的變化的? 第一是突出了我們地理學科的特色,那麼在原有的必修教學中主要是經濟地 理方面的內容,但是更多的像人口、城市內部結構,包括地域文化等等一直沒有 涉及,那麼這次新課程可以說將這些內容都涵蓋在內,那麼相對於自然地理的內 容來說,我們這次可以說地理教學突出了人文關懷,那麼第二點感受新課程更貼 近了學生的生活,那麼包括像人口遷移,地域城市內部結構,以及交通對商業網 點的影響等等這些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他學到的東西是他親身經歷的,他看 到的,聽到的。貼近了他的生活。第三點是加強了國情的教育,那麼國情的教育 可以說是我們地理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咱們一個特色,那麼像人口教學,這次又 回歸到我們的必修內容中,對學習樹立一個正確的人口觀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還有像資源觀, 環境觀, 這些一直貫穿了整個人文地理教學各章節中的始終。 現在它特別好的體現了學生要學習就是對自己終身有用的地理,所以像一些 原理性的東西或者是特別強的規律性的東西可能不是現在教材能涉及的重點, 而 它更重要是引導學生觀察身邊中的人文地理的社會現象, 然後把這些現象展示出 來,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中有這樣一些東西,它大體上是因為什麼,而具體的比 較深層次的原因就不是現在高中學生它需要去研究的重點, 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 大的變化。舉一個例子說比如說過去工業、農業都是很長的篇幅,包括地域聯系 是一章的內容,但是現在每一部分都變成了一節,這樣內容整體上顯得相對的連 貫。而且它更強調的就是說對它宏觀上整體的把握,比如說農業我們理解了它的 一個區位, 一個地方怎麼分析?但是具體的世界上究竟有哪些?然後每個地方就 不需要學生一個一個去,因為他可能很少遇到那些特別具體的類型,包括工業也 是一飲,所以我覺得這是跟原來一個特別大的區別,這樣對學生負擔相對來說它 記憶型的東西相對要減少,然後在教學中就需要引導他理解,需要對一個規律現 象的把握,我覺得這個現在是在加深,這個對老師也提出一定比較高的要求,這 是跟過去差別比較大的一點 現在在老師們當中,無論是從這個教學理念,還是對人文地理教學內容,還 是教學方法他們都感覺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那麼這些都是我們值得特別注意 的。 2.從人文地理學那個大的體系來看,他包括了很多內容,比如說有這個經 濟、人口、聚落、旅遊、 政府、社會、文化、行為等等。但是在我們必修謀劃 二當中,只選擇了其中一部分的內容,那麼這種的選擇他有什麼樣的依據和背景 呢?人文地理課程標準的制定,是如何設計和選擇的? 我們這次課程改革,課標沒有拘泥於這個地理學這種系統劃分。而是非常精 煉地從人文地理學當中,選出了若干個內容,提煉出來的三個主題。這三個主題 是人口和城市,還有生產活動和地理聯系,人類發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因此說 呢,這樣一個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一個體驗,同時也簡化了中學教學的這個教學 內容。同時還使得學生知道地理學的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廣闊的。課程標准從學生 的社會生活經驗出發,提煉出三個主題:人口與城市、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人 類發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文地理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論是中國還是 外國,雖然學科發展的基礎和社會背景不完全一樣,但是目前中外學者們認同的 人文地理學研究內容是一致的,主要分為一橫一縱。所謂一橫是指人文活動的空 間特點和人文活動之間的空間聯系。例如,西單商場規模有多大,西單商場的規 模與其他商業網點規模的關系。再如,北京動漫人才的吸引范圍,以及其他城市 對動漫人才的吸引對北京的影響。一縱是指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譬如黃 土高原地區人類活動對土壤侵蝕影響;不同自然帶糧食生產能力的差異。 (吳傳 鈞的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有中國的地理學特色)。在中國,後一種研究比國外更受 重視。課標中地理 2 的三個部分將一橫一縱體現得比較充分。 所謂一橫是講的是什麼呢?是講的人文現象在空間上,他的彼此的空間關 系。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說北京的也網點,北京的商業網點我們知道有不 同等級的,最高等級的有 CBD。CBD 叫做商務中心了,商業網點呢?最高等級的 有王府井,還有西單,下面第二等級的有叫雙榆樹,這些第二等級的。此外,還 有就是最低等級就是我們身邊的便利店,這些不同商業網點在空間是如何分布 的?這樣一個空間關系我們叫做一橫。它和自然圈層是不發生直接的聯系的,不 是說哪個地方下雨多,那個地方商店少,哪個地方不下雨,哪個地方商店多,和 這個沒有什麼必然的關系。 再有一縱是什麼呢?一縱就是講到人文事物和人文現象和自然環境之間的 關系,最典型的就是說一個地方,他的自然條件決定了他的聚落分布的密度,最 典型的就是李旭旦先生他曾經做過一個白龍江上游的調查, 這個調查非常突出就 是把調查區劃分為不同的自然地理單元。 按照不同地理單元當中看一下不同地理 單元聚落的分布密度。比如說在平原地區,聚落的密度那是高於這個河谷盆地, 在河谷盆地又高於山間盆地。在山區是聚落密度最低的。這樣一種分析方法,我 們叫做一縱,就是討論人文事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李旭旦先生當時研究的 是非常有名的,就是他延伸了中國南北的地理分界線。但是都知道中國南北的地 理分界線是以和秦嶺來劃分的。由於李旭旦先生在白龍江上游的調查,就把南北 分界線又向西延伸了一段, 就是延伸到了白龍江了。 這是很多同學可能不了解的, 也正是基於這樣調查的發現,在白龍江南北兩側,聚落的分布和土地利用形式是 有差別的。 如果大家在掌握人文地理學研究內容的時候,把握住一橫一縱的話,基本把 握住了人文地理的一個核心。 4.近些年人文地理學有哪些新的研究趨勢? 我國人文地理學在 21 世紀的新趨勢是:第一,進一步拓展研究領域;第二 注重研究方法多元化。 20 世紀 70 年代之後,西方人文地理學出現了一個多學科繁榮的這樣一個局 面。我們在這個 70 年代後期,只是剛剛打開國門,開始逐漸的知道,到這個 90 年代的時候,基本上國外的這些新的東西都逐漸引入了。目前來說中國的人文地 理學, 也開始出現了兩個發展趨勢, 一個發展趨勢, 也是開始拓展他的研究領域, 拓展研究領域就是由於一些新的行業和新的社會現象的出現, 也開始使得人文地 理學在關注這樣一個新型行業的空間分布和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 第二個也是開始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人文地理他實際上完全按照自然地 理的研究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因此他開始借用了社會學的方法,人類學的方法, 還有其他的方法來進行研究。這方面的研究也開始逐漸的得到學科內一個認同。 我們在進行中學地理教學當中, 我們可能目前也是開始注重這個研究方法多元化 了。除了一些計算、還有一些非常嚴密的科學性的這樣一般演推之外,我們可能 還有其他的方法支持我們進行中學地理教學這樣一個教學過程的實踐。 過去我們可能在中學教學主題應用的經驗主義的方法,經驗主義方法是什麼 呢?就是我們看到了林林總總的人文現象,我們把這些歸納一下,然後最後推出 一個結論。這是傳統的一個叫做經驗主義的方法。 現在有一個新的方法,我們叫做實證主義的方法,實證主義方法它是先提出 來一個先驗命題,就是先於驗證的一個主題,這個時候我們才拿現實當中的例子 來看一下,他是不是這樣的。 5.人文地理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人文地理實際上是我們平常生活當中的接觸了,如果老師說我們去看看商業 空間,說不用看了,我們平常買東西就去了,沒有什麼意思。但是老師如果把這 個問題再給延伸一下,可能就會讓同學知道,平常我們生活當中接觸了很多的人 文現象,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去思考這些人文現象他背後的空間特徵和空間規律。 我想這個在人文地理教學過程當中, 老師可以用好多現實的這樣的例子引導學生 進行學習的。我從研究者的角度舉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不是生活當中的,但是 大家也知道學了人文地理,今後對國家的經濟建設是非常有用的。 6.如何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教師如何將他們轉化為學生可以學習和 探究的內容? 教師要想落實人文地理的課堂標准,把握什麼樣的教學內容,實際上這個涉 及到幾點, 一個要想落實人文地理, 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要落實第一個基本概念, 比如像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之間的例子。我們實際上是要求老師盡可能的結合 身邊的,能夠理解的來讓學生對概念加以理解,要求學生知道基本含義,在這個 基礎上學生才能夠進行具體的分析。 第二是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分析要到位,比如說聯系城市結構的有關理論,說 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這個含義其實就在聯系城市地理結構的有關 理論上,而我們的老師在講這個問題的時候,多數都在強調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 能的差異,這種表面現象,而忽略了有關例子。而恰恰是有關理論,才是學生要 求掌握的基本理論,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課標要求是說明,這屬於理解層次, 那也就是說學生需要運用有關中心地的理論來對其他的相關的事物進行分析, 從 而獲得這種知識的能力的運用。 第三對課標的理解,實際上還表現在對行為的理解上,比如分析農業區位因 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特點與氣候條件。顯然這裡面特別強調行為動詞是分析與 說明。 那這兩個層次要求就是說學生能夠將所學的分析農業區位因素和農業地域 特點,與形成條件的方法,能夠切入到任何一個農業區域來加以分析。那麼因此 就不能按照分析表面現象的要求來分析案例,比如說根據教材所給的阿根廷,它 的這種類型。我們不能從教材當中來抽取它的氣候特點,它的地形條件,它的河 流狀況,如果是這種分析,我們就達不到分析說明這樣的層次標准。而只是一個 簡單的提取關鍵詞的這樣的作用。而在這個問題處理中,我們實際要求的是學生 能夠運用剛一所學的分析某個區域它的氣候特點,它的地表狀況,水溫特徵,等 等因素來得出這個區域它的自然地理特點, 只有在把握這個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特 點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有理由進行這個農業地域它的區位因素分析。也就是說只 有這樣才能獲得分析說明這樣的能力。 否則學生將來得到的就是一個這個地方要 發展農業,首先第一點,氣候適宜,地形適宜,水源適宜,就沒有一個分析的能 力。因為你沒干。那麼為了達到人文地理構成標準的落實,我們建議老師們建可 能的選取學生能力理解的案例,因為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往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 性,但是又往往遠離學生的感知,特別是必修 2,涉及到的城市,工業,農業, 地理聯系等等問題,所以我們並不一定要限定讓教師必須使用教材當中的案例。 也就是說如果說學生對自己身邊的案例能夠替代你要所教的案例, 所表述的內容 的話,那麼就盡可能的來使用學生身邊的案例。這樣做的結果第一是讓學生感到 親切,第二讓學生感到地理有用,地理就在你身邊。 7.如何落實課程標准?課程標準是我們教學的依據。例如:聯系城市地域 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那麼提服務范圍,我們現在試著在上海市這張圖上,我們來畫一畫不同等級 的城鎮它的服務范圍。在畫的過程中,我想大家肯定會問一下這種不同等級的城 鎮, 他們之間什麼樣的關系。 一個是上海的中心城, 然後找到它的西南方向的 (青 浦)縣城畫出來,青浦縣城西南方向的朱家角鎮,現在大家試著畫一下,在畫的 過程中同學可以體會一下, 三個不同等級城鎮服務范圍有什麼關系?可以和邊邊 的同學討論討論。 實際上在這個教學過程當中,他利用中心地有關理論。那往往就在這個落實 課程標準的時候,老師們往往只注意後半段,就是說把這個不同規模城市的服務 功能這個差異說清楚了,然後把這個等級說清楚就可以了,往往對這個理論本身 比較不重視,或者是忽略了。這節課當中呢,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對這個標準的把 握和落實還是比較到位的。 楊老師這課設計的非常巧妙,實際上在高中階段呢,讓學生知道從事有不同 等級,而且楊老師這活動呢,讓學生有自己動手的這樣一個過程,就是把等級自 己劃分出來了,這個活動設計非常巧妙,但是我在這里強調的是,現在一說到城 市可能教師呢不會強調,就是我們談到的是市域范圍,還是市區范圍,需要可能 進行一個強調。比如說說到北京市,說道上海市,它的面積是市域面積的范圍, 在北京市下面分 18 個區縣,那他的市區范圍是什麼呢?市區范圍現在我們說核 心區是 4 個區。4 個區之外又擴大四個區,就是八城區,在八城區又有 10 個郊 區縣,就是 18 個區縣,真正要說到他的中心城的話,就是城八區這樣一個范圍, 這個范圍是個北京市域范圍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看到就是這張圖,這張圖是表 現的是上海市域范圍下面各個區縣,剛才楊老師上課當中他所說到的上海市內 的,城市的或者叫城鎮的等級體系是這樣一張圖。這張圖呢,實際上把上海的區 縣呢,就是他的每個區縣的中心區給確定下來了。我們現在談到的是什麼呢?是 他中心區的等級分布,而不是我們說到的行政區的等級。所以這是老師一定是要 把這兩張圖,如果你要介紹一個城市的話,把市區行政區圖和這個叫城市他的一 個中心區的等級結構圖,同時拿出來,否則學生就會容易混淆,就說在一個大的 上海市之內,可能還在包括小的這個二級或三級這樣的城市,他不是,他講的是 上海中心區和他下面的區縣的中心區一個等級關系。 如果再有一個更好的例子就 是更宏觀區域去,我們看一下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州他是有不同的等級的這樣 一個城市,以廣州、澳門、香港、深圳就是作為一個主要的這個核心城市。在他 下面有一些其他的等級的城市。這樣它的地域范圍就不包括的。不是大的廣州, 廣州包括了廈門小的這個市,拿這樣一個區域,可能學生就更容易理解城市的一 個等級,空間結構。為什麼強調這個呢?因為我們在進行城市土地效益分析的時 候,有的時候不強調兩個概念差別的時候,就容易使得我們在計算的時候,一會 兒用到中心區的面積, 一會兒用到市域的面積, 比如說北京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是按照整個市域算呢?是按中心區算,所以這是用得不一樣的。 8.我們怎樣把握人文地理的教學內容?它與社會生產之間的關系?我們如 何在教學中處理人文地理各部分教學內容和它們之間關系的。 舉一個現在我們已經完成的一個研究項目。我們要做的是一個遼寧省的國土 規劃,國土規劃其中有一部分叫做城市規劃。做城市規劃的時候,我們首先就要 了解,遼寧省人口分布狀況,人口分布狀況,我們看是這樣一張圖。我們看到在 遼寧省這樣一個馬蹄形的形狀當中,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區就是深綠色的這部分, 這部分是人口密度比較大,我們想是不是人口密度大的地方,我們就應該多分布 一些城市,是不是現在也是城市最密集的地方。 我們再看這圖,目前這個遼寧的這個城鎮體系圖,我們如果剛才還有印象的話, 能夠看到剛才的這個人口密度分布圖和這張城鎮體系分布密度圖是有差別的。 也 就是說在這個遼西,有一部分人口稠密區,這也不是一個城鎮的密集區,城鎮密 集區,主要是在這個我們講的一個馬蹄形的這個核心的這個部分。那這個是人口 分布和他的現實的城鎮分布是有差別的。 這個時候我們想我們就應該今後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但是現在城鎮不稠密的 地方。在分布新的城市呢?那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到了。這是一個判斷。這些地 區城市化程度高一些。我們這時候看呢?這張圖,這張圖在人口稠密的地區,有 一些大城市,在人口不稠密的地方還有一些大城市。所以在人口不稠密的地方有 大城市就使得他的城市化率就比較高了。我們看到了在這個遼東這個部分。就是 也就紅色和黃色這個部分,就是城市化率比較高。這時候我們想在那個城市化程 度高的地方,大力推進城市化了。我們就應該在西部的地方多建幾個城市,是不 是呢?實際上現實當中不是。 為什麼呢?這就是我們講的地理各部分的知識互 相串聯,就是考慮到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時候,在遼西的這部分,實際上是遼寧的 生態的保育區,現在我們按照發改委的四個分區的來確定化,這個地方應該叫做 限制發展區,限制發展區的話,就不可能顧一些大的城鎮也就是說這個地方,盡 管人口稠密,盡管他的城市不多,但是我們也不能今後在這兒,在布新的城市, 我們城市重點的核心建設區了?還是在什麼呢?還是剛才講的核心地區。 除了擴 充這個可持續發展之外,我們還要和人類生產活動和地域聯系還要有聯系。 我們再看下一張圖。這張圖有不同的城市職能的顯示,我們看到了這個城市 職能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種類型就是綜合性的,還有一種類型是現代的城 市職能的,還有一種是傳統性的,傳統性的就是藍色的這些點,未來就是大城市 可能是不會依託傳統型的來發展, 所以人類的活動也和我們講到就是我們課標規 定的第一部分,人口和城市有關系,他決定了城市的發展,決定了人口的流動。 同時呢這個也影響了到地域聯系, 也就是這幾個城市之間交通是怎麼布局?所以 我們從遼寧的城鎮規劃就可以看到。一件事情他和我們講到課標二,地理二的三 個內容都有聯系。他就可以把這個東西都給串聯起來。 在一個區域的發展過程中,是幾乎涵蓋了我們課標上的人文地理所涉及到主 要內容。除了發展區域發展研究過程中可以這樣,在我們教學中其實也是可以這 樣做的。 專題四: 專題四: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內容體系 第二課 怎樣在人文地理教學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 人文地理包含了關於人口、城市、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的內容,他們各自獨 立,但是又相互依存。而且在每個部分內容當中,都滲透了可持續發展。可持續 發展本身是地理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反過來又滲透在各個領域之內。 1.在人口部分的教學中如何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 人口是一個現在全世界都很關心的一個問題,人口問題也是人與環境的一個 關鍵性的問題。 比如說人口環境容量就體現了人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些基本內 容。人口問題是人與環境關系發展中的基本問題。人口環境容量體現了人與環境 可持續發展的內容。關於環境承載力的確切內涵,有人用木桶效應原則來做了解 釋。木桶效應原理告訴我們,這只木桶當桶底的面積確定之後,它能夠承載或者 說它能夠容納多少水?主要取決於最短的那塊。假如木板代表的是自然資源,木 桶效應原理揭示什麼?每塊板代表的是自然資源, 這個木桶的容量其實就體現了 環境的承載力,所以環境承載力應該表達的是一個人口的極限程度。 趙軍利老師的這節課是通過學生的分組活動,計算出不同區域的人口的數 量,然後確定哪個資源發展是束縛了這個區域人口資源的發展。這個過程是一個 模擬計算的過程,這個結論可能還需要一定的商榷,不是非常准確,但是他這個 方法用的還是非常好的。那麼通過這樣一個計算的方法,讓學生體驗一下,人類 在發展過程中,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他這個研究思路是一個挺好的思路,就是看哪種資源它的承載力是最低,這 種短板的思維方式,這個在我們作為人口的研究中是經常使用的。而且這個也滲 透了這種可持續發展, 因為你可能用水和用土地衡量, 它的人口數量是不一樣的, 那麼為了保證整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應該把人口控制在一個什麼樣的范圍 之內,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對人口的一種認識。

④ 如何解讀《地理課程標准》之內容標准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樞紐。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加大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學習與研究的力度,盡可能縮小理想課程(課程標准)與文本課程(教材)、文本課程(教材)與實施課程(教學)之間的落差。下面,我們以「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這條課程標准為例,對這條標准進行解讀示範。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說明……」中的「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闡明、……」,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認知水平知識說出、舉例、描述、辨認、列舉、復述、背誦、回憶、選出、識別、再認、了解、確定等了解水平解釋、說明、闡明、比較、分類、歸納、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提供、把……轉換、猜測、預測、估計、推斷、檢索、收集、整理等理解水平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應用水平技能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模仿水平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獨立操作水平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遷移水平摘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初中地理課程標准解讀》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第四,通過不同版本教材內容的對比,了解本條標准對認知內容的基本要求。我們手頭的二種不同版本教材在落實本條標準的學習內容上不同,一是人教版,把「地殼物質循環」部分安排在內、外力作用的知識之後,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講述地殼物質循環;另一是山東版,把該部分內容安排在內、外力作用之前講述,從物質循環的角度出發介紹「地殼的物質循環」。因此,兩種內容的安排順序不同,以至「地殼物質循環」學習內容的基本知識鋪墊、呈現方式不大相同。一種認為,內、外力作用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另一種認為,礦物、岩石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因而,前者並不過多講述岩石的基本組成——礦物,而後者則增加了大量礦物的基礎知識。二個不同版本教材在內容上的相同點是,都講述岩石的基本分類、三類岩石的形成、岩石間的相互轉化及循環過程。本條標准關注的是「岩石」這一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重點是「地殼內部物質循環」。因此對於礦物、三大類岩石的具體特徵等內容可以不在教學中進行講述。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⑤ 1,為什麼說地理課程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

1.地理學科的自然科學性質側重於提供地理基礎知識和培養地理基本技能
任何自然科學都能夠提供學生需要的一些基礎知識,而地理學科是告訴學生一些日常生活中見過、聽過或涉及過的以及沒見過、沒聽過、沒涉及過的地理現象,引導他們去問「為什麼會有這些地理現象的發生」;是告訴學生我們所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自然圈層組成)是如何形成、發展和演變的,進而引導他們去解決一些「為什麼」,得出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的內在規律與結論。
學生在掌握了一些地理基礎知識後,就能夠用學過的知識去對號入座,相應地作出一些反應,去解釋、解決問題,這就是對學生地理基本技能的一種培養,任何學科都具有這樣的相通性,在地理課程標准中體現出來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也就是能夠用所學的書本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基本技能就是用來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的工具載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地理課程是一門基礎的工具性課程。那麼,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呢?如何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其工具性的作用呢?首先,必須引導學生在立足掌握了課本中知識的基礎上去提高自身的發現能力,去發現一些地理現象,發現地理一些隱藏的地理規律,發現一些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的內在本質屬性。這種發現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要求我們的老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改變原來的「知識中心」觀,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現能力,學生在掌握了這些基本能力後,就能再學習;其次,是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譬如,當一次地震發生時,我們的學生能夠較為快速地作出反應,立刻自護自救,並且能夠在災害發生後,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處理一些事情。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注重與生活、生產實際結合,與身邊的事相聯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學生學習地理的過程,就是自身「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提高過程。對於學生獲得能力的提高,一方面使得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性大大提升,另一方面也充分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的理念。

2.地理學科的社會科學性質側重於幫助學生建立一種正確的人文觀
社會科學性質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人文觀」的體現。如果說地理學科的自然科學屬性著重於學生的「認知和再認知」領域,那麼其社會科學屬性則側重於「精神」領域,是著力培養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生存觀念和價值觀念,而這種良好的生態觀念和價值觀念在地理學科中的結合體現就是人地關系論中的可持續發展觀。一門社會科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既是學生實際自我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激發學生去創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樹立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才能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科人文性的功能,進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有助於人地關系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觀呢?
首先,教師自己要牢牢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策略。學生是人,教學中注意的是要喚醒,而不是灌輸,學生要在腦海中真正地建立起一種觀念,不是靠生搬硬套,靠死記硬背就能完成的。地理課程的社會科學性質,是一種人文觀的體現,其核心是學生「人文第一精神」的培養,它的教育價值取向,就是讓學生的思想更加健康,章使學生的品質更為高尚,人格更加健全,使學生真正在學習的過程中,較為愉快地、不自覺地建立起一種能夠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生存觀念和價值觀念,使學生真正在思想上展露、行動中體現可持續論發展的理念。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以「人本主義」觀念時刻提醒自己,學會尊重和喚醒,以自身的基本素養,以個人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幫助學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地理的社會科學特性,才能真正運用好這種人文性獨具的「感化」教育魅力。
其次,幫助學生建立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在中學的各科教學中,地理學科是唯一以人類的生存發展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為基本教學內容的學科,在教育學生關心並謀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功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讓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危機,使學生掌握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問題。例如,在人口問題上,要讓學生了解世界人口呈幾何級數增加的勢頭不減,人口問題越來越嚴重。維持人類生命的四大生物系統的耕地、牧場、森林和海洋生物區遭到過度開發,荒漠化日益擴大。在這些內容上,教師應時刻注意幫助學生去感悟,從中體會人口激增、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的嚴峻形勢,迫使學生去思考,進而形成可持續發展觀,並領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容還包括社會、經濟及生態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進行,才能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另外,通過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能使學生從正確處理人地關系的角度去提高認識地理環境和環境問題的能力,提高分析環境問題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確立了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基礎上同時也能夠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一些貢獻。

3.地理學科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有助於學生整體科學素養的培養
地理學科是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綜合體,那種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人為地割裂開來的做法顯然是不妥的,它只會導致學生社中會視野的主觀性和分析問題的局限性。因此新課程強調「地理教學地理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強調地理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綜合影響」。正因如此,在地理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必須把原來分割過細、缺乏聯系的學科知識進行整合重組,既要強調知識的基礎性、聯系性和綜合性,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應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觀點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實現地理教育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中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⑥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什麼

一、課程性質和理念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高中地理課程是與初中地理課程相銜接的一門基礎性學科課程。

開設高中地理課程的終極目標是:「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能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具備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自然與人文環境,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提高學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二、課程結構

基於核心素養的提出,新版課程標准對課程結構也做了較大的調整。高中地理課程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

三、課程內容

圍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地理課程內容選擇上變化幅度較大。總體而言,在設計思路上,必修內容「寬而淺」,不追求地理學科特定的系統性,在原有內容基礎上增加土壤地理、自然災害、地域文化、國家戰略、海洋權益等內容,但普遍降低了要求。

四、學業質量

地理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本學科課程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學業質量標準是地理學科核心養及其表現水平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刻畫。

課程設計思路

1、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

2、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從而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

3、高中地理課程由共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課程共6學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學分,36課時)三個模塊組成,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體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融合。

⑦ 中學為什麼要開設地理課程!

一、課程理念
(一)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
為滿足時代發展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和形成學生終身學習的學科基礎,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精選學科基礎內容,增強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生活的聯系,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公民的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一方面提供現代公民所必備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關注人類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和區域發展問題,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增強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了解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進一步強化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為進一步學習相關專業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
按照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普通高中課程的總體要求,建立具有多樣性和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以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了解現代地理科學應用技術與方法等不同需要。在統一要求學生共同學習必修模塊的基礎上,不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的需要,在課程標准規定的選修模塊中自主選修,還可以利用研究性學習的學時和學校自主開設課程的學時進行相關地理內容的研究和學習。 (三)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
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的開放性特點決定了地理教學必須突出開放性和實踐性。高中地理課程的實施應重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加強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的聯系,注重實踐活動。除了課堂學習以外,高中地理教學必須組織學生開展充分而必要的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通過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案例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講授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的恰當選擇與合理應用,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 (四)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擴展了地理科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技術,另一方面,也進一步豐富了地理學習的途徑和手段。因此,應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影響,重視開發和應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地理課程資源,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加強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優化教學手段和方法,促進學生自主、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五)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
按照普通高中課程要建立發展性評價體系的總體要求,必須改進高中地理課程的既有評價方式,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綜合評價要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效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的結合,以及反思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的結合。
二、課程目標
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要求學生:能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總目標的三個方面囊括了基礎性學習的全部內容,是學生今後學習、生活和做人的必備基礎,是今後適應社會需求和自身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為了使總目標更具體,課程標准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了分解,三個維度構成了高中地理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有機整體。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識目標
(1)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
地球作為宇宙中的天體,其運動和變化受到其他天體的影響。地球上發生的許多地理現象與宇宙環境息息相關;同時,人們把宇宙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後備資源和後備空間來源。
(2)自然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
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地理環境是由許多要素如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組成的。這些要素並不是簡單匯集或在空間中的偶然結合,而是通過地殼物質循環、大氣環流、水循環等一系列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彼此之間發生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因此,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物質能量系統。課程目標要求學生「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3)人文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
人文地理環境是由許多要素如人口、聚落、城市、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商業、文化、旅遊等組成的。地理課程應當反映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要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因此,課程目標要求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人文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主要途徑。」
(4)區域差異的基礎知識
教學要突出區域差異和區際聯系,強調不同尺度區域在各種地理要素綜合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區域差異,從中尋找制約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因素。因此,課程目標規定學生要「認識區域差異,了解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途徑。」
(5)地理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
地理信息已成為規劃和管理、宏觀決策、微觀生產、科學研究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空間支撐信息,特別是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已經成為許多領域的技術支撐。地理課程對地理學的這些新發展給予了較多的關注,強調了地理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價值,引導學生直觀地、感性地認識「3S」技術的基本知識及其應用原理。
2.技能目標
(1)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和地理調查的基本技能
地理實踐是學生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與地理規律的主要途徑,也是獲取地理信息、學習地理知識、研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技能和手段。在地理實踐中,聯系生活,可以豐富地理知識內容;接近生活,可以涉及學生本人生活的諸多方面。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
(2)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基本技能
地理圖表既能形象地顯示地理事物的特徵、空間位置和發展過程,又可把數據具體化、形象化、規律化,它不僅是地理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和表現形式,同時也是地理課程的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和運用地理圖表及地理數據,可以獲得有關地理事象的空間位置、聯系及動態變化,地理事象演變,地理原理等信息。
課程標准採用以技能帶知識,以活動帶技能的方法,將地理知識與地理技能有機結合。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更加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體驗,強調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形成地理表象。倡導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判斷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從而體驗學習的過程和學會學習的方法。
1.獲取、整理、分析、運用地理信息的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
例如:收集家鄉某條河流的資料,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並對該河流的綜合治理和開發提出自己的設想;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時期的地圖、照片或進行走訪,討論城市的變化,交流感想;用電子地圖(網路或光碟形式)查詢城鎮、交通、旅遊等信息;收集有關資料,寫一篇關於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影響的小論文等。
2.發現、探究、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例如:連續五天以上觀測學校操場正午旗桿的影子變化,記錄並總結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分析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原因;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模擬「選房購房」活動,通過上網瀏覽、收集廣告資料、實地調查考察等多種途徑,對幾處商品房的區位、布局、設施、環境等方面進行評價;以某經濟發達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3.表達、交流探究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鼓勵學生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例如:觀看介紹海洋的影像資料或參觀海洋科普場館,以「21世紀是海洋世紀」為主題,舉辦一次演講會;聯系本地實際,撰寫一篇有關環境問題的地理小論文,並參與宣傳環境保護的活動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包括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具有科學精神和正確的人地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
1.培養學習興趣、科學態度和審美情趣。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例如:模擬設計某地區交通運輸線路和站點的布局方案,簡述設計理由;收看相關電視節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結合自己的旅遊經歷,交流欣賞旅遊景觀的親身體驗;選擇一種形式(如寫一篇小短文、繪制一幅圖,或者製作一段動畫等),向家人或同學講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2.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引導學生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例如:結合學校所在地區的城鎮建設實際,討論城市化過程對於區域發展的推動力,以及應當注意的問題;收集世界和中國旅遊景區的各種資料,在班級進行展示交流。
3.樹立國際合作和全球意識。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區域聯系與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突出。培養具有世界觀念和責任感的公民,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教育新理念。在這方面,地理教育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通過教學應使學生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
例如:舉例說出當前全球環境問題的管理與國際行動;舉例說明某一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對其他區域的影響。
4.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通過地理課程的學習不斷增強學生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學生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參觀自然保護區、生態農業園區、清潔生產的工廠、污水處理廠等,寫一篇觀後感;舉行「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主題班會,制定本班愛護環境的守則;針對本地區某一突出的環境問題,開展調查,並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⑧ 什麼是高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

(1)人地協調觀

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所持的正確價值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科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和基本的思維視角。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人類社會要更好的協調好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2)地理實踐力

指人們在考察、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野外考察與室內試驗、模擬相結合,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課程特有的學習方式。 具備地理實踐力有助於人們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以及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3)綜合思維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包括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綜合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業交通等要素之間的綜合研究。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對地理問題的分析和對人類活動的評判必須藉助綜合思維。 將地理的綜合思維確認為地理核心素養是基於對地理學科內容和學習思維綜合性的考慮。

(8)如何理解高中地理課程性質擴展閱讀:

培養高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的方法

1.課前教學設計培養意識的滲透

在地理教學中,要做到對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首先需要地理教師樹立地理核心素養教育的理念,地理教師是地理教學工作的主導者,是推進地理核心素養培養進程的主力軍,也是地理教學過程的設計師,這個課前的設計對於整個地理課堂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決定的了整個課堂的培養方向和重點。

因此在課前的地理教學設計中教師首先要有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意識,並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設計課堂,這樣才能有效地在教學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例如,在上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時」。

在設計教學時,可以滲透培養學生空間視角這一核心素養的意識,通過設計讓學生觀察和分析宇宙各星球的分布和運動規律這樣的活動以達到這一培養目的。

2.課中培養方式和學科教學內容和邏輯的結合

核心素養包括地圖技能、空間視角、綜合思維和人地觀念等多個方面,教材中的各個地理知識點都有其側重的方向,一個地理知識點往往不能兼顧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科知識自身的特點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方法。

例如,在學習各類地圖時,主要側重培養學生的識圖、繪圖、用圖的地圖技能,在設計教學的時候首先應該讓學生學會利用地圖三要素區分各類不同的地圖類型、能夠繪制簡單的地形等高線圖、通過對圖的分析正確的運用地圖解決地理問題等。

另外地理的學科知識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載體,在運用學科知識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時候也需要符合學科的邏輯性,使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相應的學科邏輯相結合,有效培養出符合需要的地理核心素養。

3.課後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既然地理教學的大方向是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因此在教學評價上就要以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為側重點,而不僅僅是以往的對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或是對三維目標的評價。

在設計時不能僅僅局限在知識的記憶,要更加關注學生對知識的遷移應用及其在解決地理問題過程中的應對能力,如在設計對地理必修一「大氣的運動—熱力環流」這一章內容的評價量表時,不能單純地設計「請繪制出熱力環流模式圖」而應該設計成「請根據熱力環流模式圖,繪制出白天和夜晚的海陸間的熱力環路模式圖」,這樣就完成了知識的遷移。

測量到了學生的綜合思維及人地觀念的核心素養。由於地理核心素養具有其內隱性,在評價時具有一定難度,所以建立可量化的對地理核心素養的評價體系和開發出信效度高的測量工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建立了相應的評價測量工具,對教學活動中地理核心素養進行測量才能精確的把握住培養的動態以及時調整教學活動中的相應的策略。

⑨ 如何學習高中地理課程

學地理最最最重要的就是地圖,有清晰的地圖輪廓是學好地理的基礎。你可以在看其他書累了的時候,拿著地圖看,兩個人玩找地圖游戲(按照老師講的);其次是好好聽課,地理課上我覺得幾乎沒有什麼廢話,每句話都可能成為考點;課後認真做好習題跟進,每一題都弄懂(不懂問老師,問同學),甚至從一道題可以預想出這道題其他的出題方式;多看課本,最好的參考書就是課本,做到這些,並且堅持下去,相信你會學的很愉快的。

⑩ 簡述中學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第一條基本理念是「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第二條基本理念是「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第三條基本理念是「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第四條基本理念是「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高中地理課程性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